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美术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美术鉴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美术鉴赏》

2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山水画 人物画

3 山水画: 第四是南宋山水画——“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第五是元代书画双绝赵孟頫,元画四家: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 文人画格调高雅: 米芾、米友仁“米家云山”

4 三远:高远、平远、深远  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5 “南宋四大画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马远《梅石溪凫图》

6 马远 中国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宋代知名画家。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 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构图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 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所以马远又号“马一角”。

7 元画四家: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 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倪瓒的“简疏”与王蒙的“繁密”画风相互映衬,成为中国山水花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8 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写到:“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所作,是墨画。四年之作。 “峰峦浑厚,草木华滋” 《富春山居图》不论是布局经营还是笔墨变化,都不求其险而着意于中和之美,易于后人效仿学习,所以有“画中兰亭”之誉。但是,笔墨中透出的纵横野逸之气,则是其深厚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非临习者所能获得。 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写到:“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黄公望的山水画,常写虞山,富春江一带的景色,他非常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的画,风格简洁明朗,平淡自然;画法上多用干笔擦,重视用笔的变化;着色仅用淡赭,被称为“浅绛山水”。后人评他的画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逸致横生,天机透露”。他一生画了许多画,流传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江山胜览图》、《秋山幽居图》、《两岩仙观图》等名作,或是苍茫浑厚,或是荒率简淡,都代表着元代山水画成熟时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图》具有代表性,故尤为人们称道。

9 《富春山居图》 画上题跋云:“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设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 黄宾虹先生指出:“古人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

10 元 倪瓒《秋林野兴图》

11 倪瓒 《渔庄秋霁图》 “元画第一” 他的画章法极为简约,多为一江两岸的三段式布局,水面不染一笔,一片空白,不见舟船,岸上孤立幽亭。 他以独创的折带皴画山石、坡岸,造成水平方向的延伸感,不仅加强了画面的静谧感,而且与数棵杂木形成了“二横一纵”的简明形式对比,突出了寂如枯禅,荒疏简远的画面意境。 他的山水中从不出现人物 。

12 元 倪瓒《渔庄秋霁图 》

13 隐居于黄鹤山三十年,以“黄鹤山樵”自居。《葛稚川移居图》布局十分繁复周密,气势雄伟。
王蒙 隐居于黄鹤山三十年,以“黄鹤山樵”自居。《葛稚川移居图》布局十分繁复周密,气势雄伟。 他的笔法变换多段,灵动多姿。 他根据物象不同和画面的不同需要变化皴法,赋予笔法以无穷的表现力,这一点似乎只有后世的石涛能与其媲美,并对明代“吴派”文细雅丽画风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王蒙喜用赭石,青、绿等色渲染画面以丰富变化,并喜欢在山水中点缀人物,这或许是他不甘寂寞的内心流露。他的山水画中,充溢这江南溪山沉郁华滋的山野之气。

14 元代书画双绝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好水晶宫道人。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其在诗、文、琴、棋、音律诸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其中尤以书法、绘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代表作品《鹊华秋色图》 书法方面: 开创元代“尚古”的新书风,崇尚晋唐,创造“匀净平顺”的赵体,成为与欧、颜、柳并驾齐驱的大书法家,对元以后书坛影响极大。 在绘画方面: 于人物、山水、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亦无所不精。绘画技法方面,或工或写,或赋色或水墨,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并创元代绘画“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被视为元代冠冕。

15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16 《鹊华秋色图》描绘了济南近郊秋天的实景。在北方辽阔的平原上,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座不大的山峰,右首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赵孟頫冒着画面布局从中间断为两截的危险,以对称的形式,将两座山峰分置于横幅画面的两端,其胆识着实令人敬佩。但此画丝毫没有松散、呆板之感,甚至那不宜入画略显“丑笨”的鹊山经赵氏之笔也成为奇观。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布局上看,画面中几处树林的位置也做对称处理,与两山的布局相呼应,加强了画面对称式解构特称。层层递退的河岸坡脚,芦荻水草,汀渚杂树,增强了作品横向的节奏,紧密了两山间的联系,并与垂直的山体、树木进行对比,进而形成内在的张力。 为避免画面布局的生硬和呆板,赵孟頫在统一的形式中努力寻求变化,对鹊华二山做了不同形式的处理:尖而峭拔的华不注山突立于右首中景,而屏障式的鹊山则置于左首远景之中,画面呈现出自右前像左后递退的动势,由远及近,扩展了画面的空间;以画面中间一组树木为界,右首华不注山周围景致,枯树丛立,色彩简淡,鲜有人迹,一派萧疏荒寒秋天气息,华不注山超然冷峭的美感相一致。 而左首的鹊山之景,则层林尽染,茅舍渔罾,群羊飞鸟,一派其乐融融的田园风光,茅屋的造型与鹊山那浑圆平坦的外形相一致,相互呼应。赵孟頫将两种不同时空的景致巧妙地统一在同以画面中,不留丝毫做作的痕迹。 二、在笔墨表现上,主张“书画同源”,引书法用笔入画,以干松的笔触将汀渚坡角、山峦丛树轻缓的写出,随着自己的性情驱动笔墨,因而笔墨颇为讲究,具有松、透、润、厚的形式特征,含蓄而空灵,每根线都被赋予了形式美感,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 三、赵孟頫倡导“画贵有古意”,即不论从形式到精神,都效法唐人“简率”的风格,追求唐人“言简意赅”的艺术境界。 董其昌评他的画“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

17 元 赵孟頫《红衣罗汉》

18 元 赵孟頫《人骑图》

19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20 元 赵孟頫《洛神赋》

21 元 赵孟頫《道德经》

22 米芾、米友仁“米家云山” “米氏云山”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开创的一种画派 .这是一种完全摒弃了自荆浩以来已经渐渐成熟起来的勾、皴技法的点染法,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 以极淡的墨色勾卷云的廓,而重在以浓淡变化的墨色烘染出蒸腾之势。山体仅用淡墨渍染出轮廓,再依结构以大小错落、由淡而浓(或以浓破淡)的横点叠加,渲染山体的雄厚。 以极简之笔勾出房舍、树枝,再以浓淡相间的横点点叶。这种带有独特的米家风格的横点,谓之“落茄点”。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 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

23

24

25

26

27

28 南宋四大画家都兼工人物画,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乃绘画史上著名人物画。
第五章 五代宋元美术 人物画创作活跃:     五代南唐: 周文矩 、顾闳中、王齐翰。 南宋四大画家都兼工人物画,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乃绘画史上著名人物画。 两宋有三大人物画家: 武宗元、李公麟、梁楷。 风俗画: 最具代表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9 南宋四大画家都兼工人物画,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乃绘画史上著名人物画。
人物画创作活跃:     五代南唐: 周文矩 、顾闳中、王齐翰。 南宋四大画家都兼工人物画,刘松年《中兴四将图》,乃绘画史上著名人物画。 两宋有三大人物画家: 武宗元、李公麟、梁楷。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王齐翰《勘书图》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李公麟《五马图》 梁楷《泼墨仙人图》

30 屏风的妙用 五代南唐的人物画,以其严谨传神的人物造型和独具匠心的画面布局,在画史上享有盛誉。在著名的《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勘书图》中,我们注意到“屏风”已不仅仅作为一种体现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场景的道具出现,而已经成为画面布局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并在三幅画中起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作为拓展画面空间的成功尝试 二、联系画面的重要手段。 三、“喧宾夺主”的暗示

31 《重屏会棋图》卷,五代,周文矩绘,绢本,设色,纵40.3cm,横70.5cm。

32 一、作为拓展画面空间的成功尝试 在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中,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下棋的情景,被画家安排在前景,人物后面衬一矩形屏风,上绘内容是根据“白居易《偶眠》诗意所作,诗曰:“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画面所透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极恰当地衬托出,李璟兄弟的特殊身份。画家别出心裁,在老翁榻后又绘“三联式”山水屏风,屏风上绘屏风,故名《重屏会棋图》。 这种艺术处理手段,与现代家庭中安置大面积镜面以产生空间拓展的错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拓展了画面空间,使之不觉堵塞,又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深化了主题,“画中有画”,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33

34

35 二、联系画面的重要手段。 《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以手卷形式再现了南唐权臣韩熙载的家宴场景。全图分听乐、观舞、小憩、清吹和调笑等五个不同段落。为了在同一画面中展现一序列时间内发生的事件,顾闳中巧妙地在每段场景间,以屏风相隔,使前后情结既连续又独立,具有连环画的特征。便利了人物的布置和叙事的清晰性。 为了避免每段间界定的生硬,作者一方面变化屏风的形状与朝向,另一方面,通过人物间相互顾盼的视觉交流,打破了段与段的界定,使画面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颇有“一气呵成”之感。如二、三段间携琵琶准备“小憩”的女子与持盘献酒的侍女交错而行;四、五段间的屏风前,男女二人相对私语,都使画中情结得以顺利的过渡,不留一丝生硬痕迹。有趣的是在第一扇屏风上所绘山水的简朴风格,被疑为南宋人所作,画的真伪因此受到了质疑,为该画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36

37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三、“喧宾夺主”的暗示 王齐翰的《勘书图》在布局上与前两幅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将人物置于画面右下方,而将绝大部分画面留给了一扇“三联式”屏风,并且似乎有意避免人物、案几遮挡屏风上的山水画面,以保持山水画的完整和独立。这确是五代之前人物画布局的一个罕见现象,作者似乎有意炫耀自己在山水画方面的技巧(据记载,王齐翰的人物和山水画在南唐是别具一格的),同时,暗示出,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已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就该图屏风上的细笔山水画风的问题,一说是仿自唐代王维,一说是出自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体系。 但不论如何,此山水画中显示出的磅礴气势和全景式的繁杂布局,都是唐画所难见的。这对于我们了解五代时期南唐山水画面貌及其承继关系,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38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美在于整体和和谐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长卷绢本墨笔 纵44.3厘米 横580厘米

39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0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1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2 第五章 五代宋元篇 美在于整体和和谐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朝元仙杖图》,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全部面积计403.3平方米,像一条彩带环绕整个大殿,而全殿只是这一幅画,绘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是武宗元,另有说是洛阳马君祥父子等人。图中描绘的是道教传说中的东华天帝群和南极天帝群与众仙官、侍从、仪杖、乐 队等八十七个神仙同去朝谒元始天尊的情形。在人物塑造上,帝君庄严、神将威武、而金童玉女的脸庞则天真无邪。有的慈祥娇丽, 有的恬淡自然,各极其态,富有神韵。 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 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深得唐代吴道子的遗韵。 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使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 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 整个画面色彩单纯明朗,以石青石绿为主,衣冠宝盖大量运用沥粉贴金,总体色调既灿烂又沉厚。总之,这幅图气魄宏伟、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43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4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5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6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7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48 白描大师李公麟

49 白描大师李公麟

50 白描大师李公麟

51 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维摩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白描大师李公麟 李公麟 字伯时,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李虚一喜收藏书画古物,使李公麟自幼收到熏陶。他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哲宗元符三年因病辞官,归隐于家乡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在仕途上始终不很得意。 他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王诜、米芾等名流都有过密切交往,切磋诗文书画,是宋代士大夫群中突出的画家。 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 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维摩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52 不仅能画人物鞍马、神仙佛道,也能画山水花鸟。他对传统绘画作过大量的临摹,同时重视写生,敢于独创。他的人物能从外貌上区别出身份、地域和性格特点。在画法上,他以白描著称。这种善用线描,多不设色的白描,造型准确,神态生动,这样就把传统的线描造型方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对其后代人物画影响很大。 白描大师李公麟 《五马图》和《维摩诘图》标志着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巨大成就。单线勾勒的写实能力在于它有可能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所以单线勾勒是一种效果明显而高度简洁的描绘技法。

53 白描大师李公麟 《五马图》介绍:   ( 李公麟 长卷 纸本 墨笔 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日)私人藏) 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做,是李公麟传世精品。五马名为:凤马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瞄画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同特征以及任务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气韵飞动。

54

55

56

57 梁楷 是南宋东平人。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宁宗嘉泰间(公元1201~1204)曾为画院待诏,后因厌恶画院规矩的羁绊,将金带悬壁,离职而去。生活放纵,号称梁疯子。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又远超过老师,据说当时画院中人见到梁楷的作品,没有不佩服的。可见梁楷在南宋画院时就有很高的声望了。梁楷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就,并加以灵活运用。他深入体察所画人物的精神特征,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充分地传达出了画家的感情,把写意画推入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具统计,梁楷留下来的作品不下几十件,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有十件左右了,而且大都不在国内。

58 传统的反叛者-梁楷《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立轴、纸本、墨笔、纵48.7厘米、横27.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59 梁楷 《六祖破竹图》

60 风俗画:最具代表的是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61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62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63

64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24.8公分),长528.7厘米(528公分),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份,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65 花鸟画: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梅 王冕 兰菊 郑思肖 竹 文同 崔白 宋徽宗


Download ppt "——《美术鉴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