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2 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 一、教育社會學,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教育制度,並使教育人員具有社會學的眼光與智慧來解決教育問題。
二、教育社會學的內容 1.論教育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藉以了解教育制度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及其應有的調適方向。

3 壹、教育社會學的意義與內容 2.論教育制度本身的社會功能與性質。 3.學校組織與文化。 4.學校教學的社會基礎。

4 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一、教育對經濟的影響 1.教育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 2.教育是一種投資。(個人、社會) 二、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1.富裕的經濟能力才能充實教育軟硬體設施。 2.經濟發展型態的改變,對人才的需求不同,教育也需因而改變。

5 貳、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3.經濟發展之後,提高國人受教育的期望。 三、教育應如何調適 1.教育投資要有計畫。 2.重視培養現代人應有的特質。
(1)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2)learning to know. (3)learning to do. (4)learning to be.

6 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一、教育對政治的影響 1.教育培養政治領導人物。
2.教育協助個人政治社會化。(社會化:將社會規範內化到個人內心,使自己行為符合社會所規範的行為。)(民主法治、尊重、服從、包容) 二、政治對教育的影響 1.政治制度決定教育制度。(集權、分權) 2.政治環境影響教育環境。(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育人員任用)

7 參、教育與政治的關係 三、教育應調適的方向 1.重視教育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任務。
2.重視教育決策權力的平衡。(政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教育專業團體、家長團體)

8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一、教育對家庭的影響 1.教育影響家庭的社經地位。 2.教育改變家庭的結構。(權力、年齡、人口數)
3.教育影響家居所在。

9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二、家庭對教育的影響 1.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促成許多新的教育措施,有利於教育的革新。
2.家庭型態的改變,使學校增加了許多項業務。 3.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孩子的教育成就。

10 肆、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三、教育調適的方向 1.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學校、教師、學生) 2.加強實施親職教育。

11 伍、教育機會均等 一、教育機會均等的意義 1.所謂均等指的是機會的均等而非結果的相等。
2.教育機會均等,除了消極地不對學生之就學機會加以性別、宗教、種族、社會地位或其他之限制外,更含有積極提供彌補缺陷的機會,促進立足點的平等,以便充分發展個人才能。

12 伍、教育機會均等 3.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指入學機會的均等,而且還包含教育內容與教育情境的均等。 二、如何進一步落實教育機會均等
1.教學過程方面 (1)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肯定、鼓勵。 (2)讓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感覺到老師是公平、公正的。

13 伍、教育機會均等 (3)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適度的期待。 (4)對於來自不利環境的孩子給予關心與了解。 (5)多元化評量。
(6)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實施親職教育。

14 伍、教育機會均等 2.行政制度方面 (1)普及幼兒、特殊教育。 (2)提供助學貸金、獎學金及工讀機會。 (3)合理分配教育經費。
(4)加強學校輔導工作。 (5)入學方式、安置、學制多元化。

15 陸、教育制度的社會功能 一、傳遞文化 二、協助個人社會化 三、促進社會統合 四 、促進社會流動

16 柒、課程與教學的社會基礎 一、課程與教學的決定權: 1.專家的社會權力最大。 (階層化) 2.校外(升學)考試的影響。
3.社會環境(政治、文化)的影響。 二、課程與教學须符合兩種標準: 1.機會均等原則。 2.必須反應社會的實際需要,並使學生具有適應及批判的能力。

17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一、性質
1.是次級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會的文化,一方面有其獨特性(教育功能、年輕文化長期存在、非營利、目標不具體、易受批評) 2.是綜合性的文化:(1)世代之間的文化;(2)校內、校外的文化。 3.對立與統整互見的文化

18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4.兼具積極與消極的文化 5.能夠刻意安排或引導發展的文化 二、內容
1.教師文化:學術與教學,專業與受雇,教學與學習。教育是良心事業。 2.學生文化。影響教育成敗,反知或非反知。 3.行政人員文化。 4.社區文化。影響學生再影響學校,直接影響學校。

19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5.物質文化:影響學生心理平衡、價值觀及態度、學習方式,並保存傳遞學校傳統(郵局) (靜淨美觀、寺不殺生) (拱門、老歌、照片)。 6.傳統、規章、儀式與制度。(風氣、分發、升等)

20 捌、學校文化的性質、內容及 教育設計 三、教育設計 1.強化教師的專業行為 2.了解運用及改變學生文化的影響方向
3.適當的約束學校行政人員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 4.選擇及運用社區文化 5.強調學校物質環境的教育佈置 6.學校制度的配合

21 玖、師生關係 一、師生專業領導關係之特徵 1.教師對其角色的選擇及其行為表現,應以專業知識為其根據。(5隻猴子、去頭去尾煎魚、車入庫、校長請客、如醫生之診斷開藥) 2.教師與學生維持某種關係,本身並非目的,教育學生才是目的。(買車之目的、路燈下找鑰匙、杯子與水;愛的教育)

22 玖、師生關係 二、師生專業領導關係之建立 1.兼重評鑑與協助。教師對學生有考試權,有評定成績權,但也有協助的義務。評鑑是工具而非目的,評鑑與協助並用,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裨益於教學效率的提高。(考駕照、評鑑的目的)

23 玖、師生關係 2.兼重權威與溫暖。教師了解、親近與愛護學生,有其必要,但不能因給予學生溫暖,而表現出與學生一樣的行為。教師必須在了解、親近、愛護學生的過程中,發揮增進學生知識、改變學生行為與氣質的功能。此即教師權威的適度運用。(權威:社會學,對立衝突,教師要贏始能達教育目的;師生關係緊張。溫暖:心理學,教育是感動的過程,瞭解、關懷、肯定、尊重;草莓族。)

24 玖、師生關係 3.兼重教學與隱藏課程。正式教育環境中有一般課程,也有「隱藏課程」。所謂「隱藏課程」是與一般課程並存,或存在於其背景中,教師及其他人員的價值、期望、態度、關係等的影響。教師若以為編訂良好教材,並由本身改善教法,即足以提高教學效率,是錯誤的。「隱藏課程」的影響,有時大於一般課程的影響。(班長情結、林來福的改變、待人處事、意識型態、名言)

25 玖、師生關係 4.兼重期望與行為。教師不僅透過本身的行為影響學生,而且透過本身的期望影響學生。(比馬龍效應、淑女與賣花女的差別、教師期望之實驗、省思)

26 玖、師生關係 5.兼重教學與學習。教師除重視「教學」外,還需重視「學習」,始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朱熹之詩、學習型社會四大支柱)

27 玖、師生關係 6.兼重學生言行與教師言行。教師若欲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不宜徒重學生言行之改變,而宜兼重教師言行之改變。(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孔子家兒不識罵,曾子家兒不識鬥,家教然也。避免用急躁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的急躁和缺乏耐心之習慣,往往是從成人那兒學來的)(對闖紅燈者之反應、說話的口吻)

28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一)一個研究得到的啟示 1.同儕團體的文化,可以左右教學的效果。
2.同儕團體的文化,有的有益於學業成就,有的有害於學業成就。 3.同儕團體的文化是可以改變的。

29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二)改變學生同儕團體文化的技術
1.競賽的方式:競賽形成團體共同工作的氣氛,並決定某些因素的共同期望。這種方式若運用得當,能夠協助學生團體形成有利於學習的態度。 (競賽的後遺症:分裂、敵對、害群之馬。分組競賽注意事項:公平公正、規則說清楚、鼓勵互助合作、成績差不多、成員要變換)

30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2.獎勵的方式:教師可以依照計畫,在公開場合中,表揚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這種表揚工作若持之以恆,而且前後連貫,在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方面,必定有其效益。

31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3.施予壓力的方式:學生同儕文化代表的是同學間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型態,如果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常會改變其內容及性質。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宜採用獎勵的方式,運用學生同儕團體的影響。當學生同儕文化的性質與教育目的完全相違時,教師則可在某種情況下,採用施予壓力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其同儕關係的錯誤。

32 拾、教師如何改變學生同儕團體的文化 4.使學生同儕團體認同於教師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這種方式較為抽象,但是其效果卻較為徹底。教師可利用正式的教學,或非正式的言行影響,使學生尊崇教師。如此,如果學生同儕團體中的價值觀念與教師的價值觀念相衝突,學生即可能放棄其同儕團體之認可,轉而尋求教師的讚許。


Download ppt "教育社會學 報告者:王柏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