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Urban Sociology(1)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2 参 考 书: A、一般参考书 1. James L.Spates & Macionis, John J.,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N.Y., 1982. 2.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于海(选编),2005,《城市社会学文选》(Urban Theor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帕克、伯吉斯、麦肯齐著,1987(1925,1968),《城市社会学》, 华厦出版社。 5. 高鉴国,2006,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商务印书馆。 6. [美国]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2005(2000),《城市社会地理学 导论》,商务印书馆。

3 8. [美]G.W.施坚雅,1998[199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吴继宽(主编),2004,小城镇建设实践与探索全书(上、下卷), 10.[加]简.雅各布斯,2005,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 11.[美]卡尔.艾博特,1998,大都市边疆——当代美国西部城市, 商务印书馆。 12.[美]周敏,1995[1992],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13. 14. [日]西村幸夫,2007,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的故事, 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4 B、城市史及比较研究: (Belgium) Henri Pirenne, 1925, Medieval Cities. (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译本 昂利.皮雷纳著《中世纪的城市》) (Germany) Max Weber, City, in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经济与社会》,商务中译本,下卷,第9章,第7节)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89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C、芝加哥学派 (U.S.) R. Park, E. Burgess & Mckenzie, The City, 1925,1967 (《城市社会学》,1987中文版) (U.S.) Burgess, Ernest W. & Mckenzie , 1933, Urban community. (伯吉斯、麦肯齐《都市社区》) (U.S.) Mckenzie, R. Duncan, Neighborhood. (麦肯齐《邻里》) (U.S.) Louis Wirth , 1928, The Ghetto.(《少数民族聚居区》) (U.S.) Louis Wirth , 1938, The Urbanism as a Living Style. (U.S.) H. Zorbaugh, The Gold Coast and the Slum, (佐尔博《金海岸与贫民窟》)

5 F、都市社会学调查的一般观点 D、都市计划
(U.S.) H. Orlans, Stevenage: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A New Town, 1952.(新兴市镇研究) E、公众参与研究 (U.S.) N. Denni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lanners Blight, 1972. F、都市社会学调查的一般观点 (U.S.) P. K. Hatt & A. J. Reiss, Cities and Society, 1951. (U.S.) P. Mann, An Approach to Urban Sociology, 1965. (G. Duncan Mitchell, 1979, A New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N.Y.) Hawley, Amos, 1971, Urban Society, N.Y.: Ronald Press. G、都市社区的人际互动 (U.S.) L. Kuper, Living in Towns, 1953 (U.S.) J. M. Mogey,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1956 (U.S.) G. D. Mitchell et al,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 1951 (U.S.) L. Festinger & H. H. Kelly, Changing Attitudes Through Social Contact, 1951

6 英文文献基本词汇--Vocabulary
city, urban district, town;suburb, country, rural district;inner-city, downtown, uppertown metropolis, 首府,主要城市, metropolitan,重要中心 metropolitanism,大都市生活的特点(世故、圆滑、达观) metropolitan area, 大都会区(城市连绵区) 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群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城市连绵区 The Standard Metropolitan District(1919), 标准市区 Urbanized Areas(1950), 城市带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1983), 都市统计区 Metropolitan areas(1990),都市地区 megacities超大城市, megalopolis大都市带,

7 urban sociology(The Sociology of cities)
Urbanism 都市主义、都市生活方式,都市社会 的物质需求与规划,都市化 urbanization,都市化 urbanity, 文雅,有礼貌,文雅的举止,城里人的方式 Zeitgeist时代精神,时代思潮,霸权话语 ghetto, ghettoization非自愿性聚居区化,slum, shanty town, squat to settlement, asylum-without-wall(无墙庇护所,服务依赖型贫民窟),banlieue(bidonville城郊棚户区), squatter(非法占地者) faceless metropolis, locality, social network governance(治理), migrant(移民、流动工人), immigrant(外来移民,侨民), emigrant(迁出者) alienation(疏远、异化),segregation(隔离),social distance(社会距离),social polarization(社会极化), dual cities(二元城市),social rank(社会等级) crowding theory拥挤理论(高密度居住导致紧张)

8 community,community transformed社区转型,neighborhood邻里
casualization临工雇用制, community,community transformed社区转型,neighborhood邻里 Space:space of flows流动空间, space of exclusion排他空间, space of representation表达空间, space of resistance抵抗空间, spatiality空间性, spatialized subjectivities空间主观性(主观性与身份形成的认同),action space行动空间,意识空间、aspiration space期望空间, awareness space认知空间, placelessness无地方性(无个性) place ,locales 场所 location 位置(区位), Field 场域 , Zone 地带 district 地 区 , Area 大区, Region 区域,territory 领土(版图) edge city边缘城市, margins边缘(地区), externality外部性,externalization (of production)生产的外部化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use value使用价值 free riders 免费乘客(搭便车者), McDonaldization麦当劳化 Nimby(not in my backyard)抵抗态度(别在我后院)turf politics草皮政治,urban social movements

9 1. 城市与城市研究的地位 1.1 城市: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和主导 1.1.1 人口居住分布: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
特大都市与大都市连绵区, 首位城市现象 1.1.2 经济重要性 物质、非物质产品与劳务服务的供求, 金融的决定地位, 财富积累 科技、文化的创新、积累、传播 1.1.4 权力与政治决策

10 农业生产的社会生产率与比价(黄宗智:内卷化的经济结构之下,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趋近于0);
1.1.5 乡村依附 农业生产的社会生产率与比价(黄宗智:内卷化的经济结构之下,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趋近于0); 级差地租递减——普遍性的经济地理现象: (同心圆模型:地租=1/ π*距离2 )。 Σ效益(市场需求与规模*信息*技术聚集效应*经济社会环境*其他) 区位优势 = ————————————————————————————— Σ成本(运输费用 + 地租 + 其他) [其中,运输费用=F1{距离}; 地租=F2{1/π*距离2}] (万向东,2005,都市边缘的村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城市扩张、交通建设、工业外迁、矿藏资源开发 及生态控制中的主动的或被动的地价剥削:农用地(若干年收入+青苗补偿)转非农用地(工商业、房地产开发价格)——地价差异 人口迁移中的人力资本流失(农业人口的教育投入与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地域区隔)。 1.2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体系之下的城市研究 ——对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由分立到整合 1.3 城市研究:社会研究对象的主体部份

11 2. 城市是什么

12 2.1 城市的定义

13 2.1.1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实体或组织,同时还有各种数量与质量特质,物质与精神的象征,难以用某一要素为标准来进行限定。(龙冠海—王云五,P.177)
“都市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界限内的一个比较稠密而具有异质性之人口集团。A、在法律上,它具有社团法人或法定的地位;B、在政治上,它具有地方政府的体制;C、在经济上,它具有复杂的分工与互赖;D、其主要营生方法不是直接依赖自然或农耕以获取食料,而是靠工商业、人事服务及其他专门技能;E、在日常活动与社会关系上,它多半是集体的与间接的。”(龙冠海——王云五,P.177) “都市亦称为间接社会。一个都市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娱乐及其他的活动与关系模式就是它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与各种附属团体之总结构就称为都市社区结构或都市社会组织。” 简言之,“都市就是有异质性的许多人之比较大的、密集的、永久性的聚居地区。”(龙冠海——王云五,P.177)

14 2.1.2 马克斯.韦伯: 类型:王公城市、消费者城市、生产者城市、商人城市、政治-行政城市、农业市民城市。城市的“社区”团体性质和“市民”等级资格。宗教传统。 城市,“无论如何是一个封闭的居民聚居地,一个地方,而不是一个或若干个孤立的房舍……是广泛的相互关联的定居点,缺乏邻里团体特有的那种居民个人之间的相互熟识”。 城市不仅是“纯粹量上的特征,……有些村庄有数千居民,而有些古老的城市则只有几百人口” 。 经济上,城市“居民主要不是依靠农业的收成生活,其次是所经营的行业的多样性”。“以封建领主、王公的住处为中心,存在得到允许和保护的经常性的交易市场,居民日常所需基本上从市场上得到满足”。 城市的政治-行政和军事特征:政治统治(如官僚体制、城区、街区警察)、城堡、军事要塞或卫戍区(马克斯.韦伯,1997 [1921],经济与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 第九章,第7节,P ) 。

15 仅有经济和政治-行政意义以及隶属于居民的特殊法,还不足以成为一种“城市社区”。
总体上说,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就必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具有比较明显的手工业-商业性质的居民点。 该聚居地作为整体需要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自己的法院和有至少部分是自己的法; (4)相关的社团(如职业团体、同业公会、行会等);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治,通过行政机关进行管理,市民以某种方式参与行政机关的任命…… (亚洲城市没有一种特别的、城市市民本身所独有的、实质的法或诉讼法;中国的城市居民在法律上属于宗族,并经由宗族属于他的原籍村庄)(P.583) 。

16 中世纪西方的城市(P.591) 土地所有权法和市民个人的法律地位,政治平等、自由选举,绅士和望族处于上层; 由内部结盟走向城市宪法而形成城邦(P.606)。由王公和领主统治过度到城市议会,市民团体的选举权。 名士豪伸和所有城市的地产所有者一般都参加城市的结盟,因而市民大会往往被正式视为城市社区最高的主权机关。 中国传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侵入),土地国有、有偿出让使用权,财产私有权)。 中世纪和古代的望族城市 望族的共同点:其社会权力地位建立在地产和一种并非产生于自己经营手工行业企业经营的收入的基础上。导致了城市贵族的发展。 平民城市:城市市民的结盟打破望族的统治。意大利城市“人民运动”的产生。 Suggested that cities are linked to larger processes, e.g. economic or 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stead of city itself being cause of distinguishing qualities of urban life, i.e. differe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will result in different types of cities, same as with Marx & Engels who argued that human condition of cities was result of economic structure . (韦伯的关注主要是中世纪的城市,而资本主义的城市及其普及则发展出了一套新的逻辑……)

17 2.1.3 芝加哥学派创使人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 1864-1944)对城市的理解:
1916年,帕克在《建议对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进行调查》中阐述了对城市社会研究的基本纲领。他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内在过程将各个不同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有机体,城市总是倾向于将其人口和机构安排成一种秩序井然的和谐构图。 城市,首先具有一种商业结构,由于市场的存在而产生的;其次,城市将日益以正规结构(如官僚、法律、慈善团体、福利机构等)为特征,不断取代非正规手段并增强其作用;其三,信息传播将由乡村的口头传播网络转化为程式化的、非个性特征的的大众传播体系;其四是市民心理因素的特殊性,生活方式的感情色彩少,理智成份多,充溢着以利益计算为基础的老谋深算(康少邦、张宁等编译,1986,《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P16-17) 。

18 在都市社会学的视野中,城市是人类行为的大舞台,是社会生态的动态构成,是人们寻求有意义的社会纽带的背景,是强者为争取更大利益而竞争和弱者在同一空间中为养家糊口而奋斗的游戏场。这一都市大舞台是阶级斗争和现代战场,是滋生社会问题从而导致各种社会运动聚集的温床。城市构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环境,它帮助个人做出进一步创造或改变环境的抉择。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ntroduction)

19 2.2 城市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89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城市与世界:世界各地城市的兴起 城市的起源: 移动与定居-储藏 墓地、圣祠、礼仪与生存需求 狩猎、采集、耕种——驯化动植物(农业革命)与村庄形成 对自身的驯化——性、生育、婚姻与家庭的制度化

20 2.3 对城市的理解

21 2.3.1 中国的传统 城: 镇: 都: 市: 夏代:“八家为邻,三邻为明,三明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有十二师焉”(《广雅.释地》) 周代:“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1024户)

22 2.3.2 欧洲的传统 城邦国家(古希腊[polis]、古罗马[civitas]),城市国家,包括城市及周围的村社,从B.C.8cn开始。
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40万人口:16万公民、10万外国人,14万奴隶) (有学者认为城邦国家是古代社会各国普遍经历的阶段) 欧洲中世纪:封建城邦国家,国家以城市为中心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口的主要承载空间。 丁学良:中世纪西欧中世纪生活在封建主义的状态之中。这种分权的结构较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更有利于新的经济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丁学良,《华人社会里的西方社会科学——误解的三个根源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10期,1997年秋 ) ——现代都市或城市 从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兴趣开始,经济、文化、技术、政治的综合意义

23 2.3.3 城市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1895—),《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 世界上的城市 城市的起源 移动与定居-储藏 墓地、圣祠、礼仪与生存需求 狩猎、采集、耕种——驯化动植物(农业革命)与村庄的形成 对自身的驯化——性、生育、婚姻与家庭的制度化

24 乡村————————————————城市
2.3.4 对城市本质的理解: 实践者、研究者的基本路径: 传统、分散————现代、集中 乡村————————————————城市 落后、封闭————发达、开放

25 2.3.5 区位三角形 (Ecological triangle)—— 对都市社区的三种理解范式
(蔡勇美、郭文雄,《都市社会学》,(台)巨流图书公司,民73年(1984)P9; Tilly, Charles, (ed), An Urban World, Boston: Little Brown)

26 地域(Territory/Space) * * * * * 位置范式 * * 人文区位范式
* * * * 位置范式 * * 人文区位范式 (Locational) * * (Ecological) * 综合范式 * * (Holostic) * * * 行动(Activity)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口(Population) 规范范式 (Normativive) 互动范式 (Interactional)

27 区位三角形的三边及三角形的整体,代表不同学派的不同注重点。如图所示,所谓社区(不论是都市还是农村),是由人口、行动与地域三要素组成;即社会中的成员在某地或空间中因参与各种不同的行动,建立起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个人衣食住行生育娱乐所需,就形成了社区。 地域要素主要讨论都市的物质环境,还有人口高密度和拥挤对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等问题。 人口要素主要讨论人口数量、异质性构成、以及异质性人口内部的容忍程度与社会团结问题(连接互锁——interlocking,多元向度的分化——multi-dimensional specific)等。 行动要素主要讨论都市居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匿名性、非人格特征、高流动率、科层制化、世俗化、理性化和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现世主义等特征。

28 三个要素构成三个边,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范式。
一是注重或强调地域与人口的关系,构成人文区位范式,关注人口特征在空间领域的分布(数量、年龄、性别、职业及种族民族的隔离及其后果、贫民窟等)。 二是注重人口与行动的关系,构成人际互动范式及规范范式。人际互动关注社区成员参与各种不同活动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不包含地域或空间关系在内,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网络的结构、大小、网络成员的社会背景等)。规范范式关注社区成员参与各种活动所建立的规范制度。实际上,这一边关注的是都市社区的社会生活中的非空间性的特征,主要涉及的是人际关系和制度。 三是注重空间与行动的关系,构成位置范式,关注社区的各种活动在空间地域的分布,包括商业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关于都市功能的划分体系。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结构,如传统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都会区、城市群、在范围地区城市结构与体系等。

29 从区位范式来看,都市化是指各种不同性质的人口的大量集中于地域空间的过程,也是人口密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从人际互动范式来看,都市化是指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网络构成的过程,包括高层网络的广度、低层网络的密度、多元网络的普及性、以及网络不稳定性等。 从规范范式来看,都市化是指一些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的过程,包括从强调传统神圣的仪式转向世俗化、从强调情感、亲密关系转向理性化、从特殊主义取向转向普遍主义取向(universalism orientation)、居民心态从倾向于地方主义转向四海一家倾向等。 从位置范式来看,都市化是活动尺度增大与复杂化的过程。如商业活动的增多,商业活动的组织增多。人文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往往对此有特别的兴趣和关注。

30 如果说都市是都市化过程中或都市化之后所形成的社区,那么,都市既可以理解为大量人口集中的高密度的社区(区位范式),也可以理解为高楼林立的建成区和种种大规模人类活动集中的社区(位置范式),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行动世俗化、理性化、普遍化的社区(规范范式),还可以理解为缺乏人情味的表面化的交流与往来的社区(社会网络范式)。 因此,也许比较理想的是确立第四种范式,即统合范式,将前三者进行整合。但这一范式在如何整合三者的不一致性、如何进行经验研究,如何确定标准进行测量等仍存在困难。

31 3. 都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 的界定与研究内容

32 3.1 都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
对都市社会学(或城市社会学)的界定(及学科对象) 的讨论——城市化、城市发展与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变化 Neo-Weberian: 都市社会学必须考察一些基本资源的社会与空间约束,诸如住房与交通等,这些资源并非是随机分布的。 个人获得适当的教育、工作、健康照顾以及安全的社区环境等的机会是由居住和交通服务的社会与空间配置所形成的。因而决定空间利用的“管理者们”会强有力地影响到个人的生活机会。 个人的生活不仅是由他们与生产手段的关系决定的,而且是由他们在都体系中的空间位置支配的,这些空间位置将会形成其自身的阶级和冲突机制。不平等则产生于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 为何有些城市能提供承受得起的住房而另一些城市则不能? 在居住需求的配置中,政府、银行、发展商、土地所有者和租房者各自扮演着何种角色? ——经济学家也许会将无房的原因归结为供求问题,而社会学家则看到了房客和可提供的住房的配置方面的制度约束(Pahl, Raymond Edward, 1975, Whose City? Harmonds 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33 Neo-Marxists [Political Economics]:
过往的都市社会学者过于关注城市中的人类关系而不是城市的社会学本身。 我们的任务研究社会——社会对权力及其他资源的配置,对生活机会的结构性限制,社会固有的冲突的模式和过程。我们只限于研究社会过程是如何具体体现在空间脉络中的。 (Harloe (1977, P.2): Captive Cities: Studie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ities and Regions, London: Wiley) Power/conflict school: 在都市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基本的人类需求是如何分布的?都市社会学必须对此一问题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都市社会学家必须辨别未能得到适当的住房和交通的消费者所面临的社会与空间约束。 物品分配的不平等不单纯是由于“自由市场”的作用,而是一些特定的行动者(银行家、城市理事会、发展商、商人等)社会性后果,正是他们的关键性决策影响了都市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机会,并进而在社区层次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又导致了都市社会运动的产生。 ( Gilderbloom, John I. & Richard Appelbaum, 1988, Rethinking Rental Hous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34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is intended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ual tools social scientists have developed to explain: 1) the ways human settlements grow and change, 2) the ways urban conditions affect and are affected by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3) the ways in which urban settings and the extensions of urban settings change people’s thinking and modes of interaction. Urban sociology is a sociology identified with place rather than with a uni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ntroduction) 现代都市社会学企图理解一些概念工具,社会科学家用以解释下述问题: 一是人类定居场所的增长和变迁方式; 二是都市环境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并受其影响的方式; 三是都市制度体系及其扩充改变人们的想法和互动模式的方式。 总之,都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空间位置分布而不是研究其内部单位构成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35 3.2 都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涉及的研究领域

36 3.2.1 传统的城市社会学研究包括如下4个方面: 1、人类生态学 2、城市社区 3、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4、城市化 (康少邦、张宁等编译,1986,《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P2)

37 3.2.2 Chief Contents of Urban Studies
1) What’s City or Urban District? City (concept,definition); City & Society, Social Group, Human Living; Urban Sociology ,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cience of city, Urbanology 2) Theories of Urban Sociology (from the Classical to the Modern) 3) The History of Cities in the World 4) The System of Cities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38 5) The Social Problem of Cities
6)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ities 7) Real Estate 8) Urban Conflict & Movement 9) Urban Community 10) Urban Culture & Experience 11) Urban Ecology & Environment 12) Urban Economy & Development 13) Urban Social Stratification

39 新正统生态学(霍利、邓肯),文化生态学(费雷、等) 2、都市性理论(沃斯、甘斯、等) 3、社区权力、冲突与社区参与
4.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 (参见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 John I. Gilderbloom[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 1988, Is urban sociology dying? Teaching Sociology, Vol. 16, No. 4, Textbooks (Oct.), pp ) 1、都市人文生态学(都市人文区位学): 古典人类生态学(芝加哥学派), 新正统生态学(霍利、邓肯),文化生态学(费雷、等) 2、都市性理论(沃斯、甘斯、等) 3、社区权力、冲突与社区参与 4、新马克思理论(集体消费理论-卡斯特、桑德斯, 都市空间理论-列菲弗尔、卡斯特、哈威、等) 5、新韦伯主义(住宅阶级理论、都市经理人理论) 6、社会网络理论 7、世界体系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华勒斯坦 ——核 心与边缘理论) 8、都市社会运动研究 9、移民聚集区与非正式经济理论(波特斯、周敏、等)

40 5. Urbanology (城市学) ——综合性学科,研究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现代城市化的原因;城市结构、规划及发展规律;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预测城市发展趋势等。 ——包括城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市政工程学、城市美学等分支。 ——郑也夫的理解:城市社会学牵头,对城市的综合研究 (郑也夫,2002,《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 Urban study: a synthesis of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into an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city. (Phillips, E. Barbara, & R. T. LeGates, 1981, City Lights: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tudie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1 本部分结束,谢谢!

42


Download ppt "城市社会学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