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04學年度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初階人員培訓研習 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I)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04學年度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初階人員培訓研習 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I)"—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4學年度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初階人員培訓研習 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I)
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高中教師代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 教師會監事主席 曾政清 ~1

2 課程大綱 壹.複習線上課程(10') 貳.如何訂作一位好老師(90') 參.理解教學觀察規準與教學觀察的實施程序(90')
肆.認識教學觀察表 (10') 伍.教學觀察實作與演練(200') 2017/9/13 初階認證研習

3 課程內容 壹 前言(教育是良心的志業) 貳 選擇你所愛的 愛你所選擇的 教學觀察 叁 國內常用的教學觀察規準簡介 教學觀察的實施程序
壹 前言(教育是良心的志業) 貳 選擇你所愛的 愛你所選擇的 教學觀察 叁 國內常用的教學觀察規準簡介 教學觀察的實施程序 肆 選用的教學觀察規準重點說明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伍 實作 討論 分享

4 有效教學的成功條件!

5

6 A-3-1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意義 老師於上課時,能確實掌握教材內容重點,並解答學生疑惑。
觀察重點 1.老師上課時,能依據教學進程旁徵博引,展現對於教學內容的精熟。2.老師上課時,能隨時因應學生問題,展現對於教學內容的精熟。 觀察實例 上歷史課時介紹『金門八二三戰役』,教師配合課程需要,臨時加入『古寧頭大捷』的發生經過,然後透過地理的位置,讓學生對於金門有更深入的認識。

7 A-3-2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或技能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意義 老師在教學時能依據教材的知識體系,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協助學生建立知識架構,有助學習遷移。 觀察重點 1.老師在教學時,能提示與新教材相關的舊概念,並注意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實質邏輯關係。2.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時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新概念。例如:提到過去曾經學過的單元名稱、主題、內容,用以解釋或說明此次新教的概念或原理原則等。 觀察實例 上英文文法之「獨立分詞構句」時,老師先複習相同主詞的「分詞構句」,之後再介紹由不同主詞組成之獨立分詞構句以及特殊之貫用用法。 上生物課『化石演化』時,教師能夠提醒與化石作用(以前學過)之間的關係。

8 A-3-3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生活經驗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意義
 老師能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納入教學活動設計之中,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學習。 指標意義 1.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能選擇相關的學生生活經驗,作為開啟學習主題的起點。2.老師介紹或解釋新的概念時,可以運用學生日常生活的觀念、用語或例子等加以說明,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果。 觀察實例 上數學機率課,老師舉天氣預報為例說明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9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0 A-4-1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意義 老師教學時,能夠提列教學目標並說明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一開始便能掌握學習要點。
觀察重點 1.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即能利用板書、投影片、口述、學習單之填寫、或讓學生回答討論等方式,對學生提示該堂課的學習目標。 2.老師在上課時,進行任何一個小單元的教學,都會在剛開始進行教學時,運用適當方法提示該段教學的重點。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第二章第三節,單元主題是簡易三角測量。 家政課老師透過學習單列出7個今天的上課重點,包含:口布/餐巾的由來、口布的用途、口布的材質、口布的選擇、餐巾的摺疊要領、口布的造型分類、口布摺疊分類,清楚說明今天兩節課的學習重點。

11 A-4-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意義 老師教學時,能把握由簡單到複雜、由近到遠等原則,以循序漸進,一個概念一個概念的方式來呈現教材。 觀察重點 1.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會從簡單的概念先呈現,再呈現複雜的概念。 2.老師在教學時,會運用教過的簡單概念,綜合成複雜概念。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老師先教導數學相似形的概念與三角函數的性質,然後再運用這些概念及性質進行三角測量的說明與應用。 上英文課,老師先教導單字及片語,然後再運用這些單字及片語進行句型的說明與應用。

12 A-4-3正確而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意義 老師於上課時能清楚說明教材內容重點,並解答學生疑惑。 觀察重點 1.老師上課時,能清楚講解教材內容重點。 2.老師上課時,能針對學生問題清楚說明。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三角測量』,教師在上課時清楚地說明三角測量的意義,並介紹如何運用相似形,來進行三角測量。

13 A-4-4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意義
 老師在某階段的教學後,能提供學生練習或分派作業,協助學生瞭解並熟練學習內容。 觀察重點 1.每一單元或概念講授完後,老師會在課堂中,提供應用此概念的練習活動。2.每一教學單元或教學段落結束後,老師會分派作業,來幫助學生學習。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三角測量時,老師會要求 運用三角測量去測得升旗台旗杆 的高度及校園建築物中的無障礙空間坡道的設計。 上國文課時,老師在現代詩選單元講解鄭愁予的新詩「錯誤」後,讓學生仿作一首新詩。

14 A-4-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 或引導價值觀
意義 老師教學時,能夠舉例或提出例子說明各種迷思概念,引導學生價值觀,幫助學生理解。 觀察重點 1.教學時會列舉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來幫助學生充分瞭解所教的內容及迷思概念。2.老師會提出各種狀況,說明易錯誤類型,協助學習。 觀察實例 上高中公民課時,老師提出考試作弊與未婚懷孕的例子提供同學反思。

15 A-4-6設計引發學生學習思考的教學情境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意義 老師能設計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學習內容,並促進同儕之間的討論。
觀察重點 1.老師能設計與主題有關的情境。 2.該情境可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 觀察實例 在「三角測量」的教學單元中, 討論臺北101大樓及埃及古金字塔 的高度。在實際實做討論的過程中, 引導學生討論測量建築的高度有哪些方式。

16 A-4-7適時歸納總結學習重點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意義 老師在每節課的過程中或結束前,能適時將該節或該段落的教學內容加以摘要,並總結學習要點,幫助學生學習完整概念。 觀察重點 1.每一章節或教學過程中的段落結束時,老師能運用各種方式,例如在黑板(以板書方式)或以口頭問答方式等,進行重點歸納。2.在一節課結束前,老師能運用各種方法,總結該節課的學習要點。 觀察實例 上英語課指導發音,老師列舉了許多英文單字最後一個字母為有聲子音,其後+ed,音都讀成【d】,老師最後歸納,除了最後一個字母是d之外的其他有聲子音,其後+ed,音都讀成【d】歸納各種三角測量的實際運用及作法。

17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18 A-5-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意義 老師在教學初始時,能引起學生好奇、探索、控制、嘗試等內發性的行為動機;在後續的教學過程中,能提供相關的教材或活動,吸引其專注於學習活動。 觀察重點 1.老師開始上課之初,能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或有興趣的觀念或例子,作為切入主題的起點。 2.教師能設計安排足以維持學生注意力的事物或學習活動。 觀察實例 國文課上「出師表」一文時,老師播放近些年影視作品中的諸葛亮扮相,進行孔明選秀大賽,讓學生選出心目中最符合諸葛亮形象的演員,進行討論分享,並藉此了解學生對諸葛亮形象的認識程度。

19 A-5-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意義 老師能配合教學內容、場地與學生需要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演、練習、討論、演示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觀察重點 1.教案設計所選擇之教學方法,能考量學生學習的需要。2.教學過程所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演、練習、討論、演示等,確實能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 觀察實例 上地理課時,老師先以「影片欣賞教學」讓學生觀賞臺南縣風景,再運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針對這一段影片討論學生所了解的臺南,接著使用「猜謎語」方式讓學生發表,引導『臺南鄉土教材』的進行。

20 A-5-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意義 包括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學習策略兩種,強調教師除了教以外,更要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的學。
觀察重點 一般性學習策略:係指不限定於某一學科領域,皆可適用的學習策略。如:複述、組織、心像、意義化、注意力集中、找重點、學習監控與調整…等。 特定領域學習策略:係指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社會、藝術等學 習領域,各有其獨特適用的學習策略。例如閱讀的「閱讀理解策略」、 寫作的「計畫策略」、數學的「解題策略」…等。 觀察實例 進行「張釋之執法」教學時,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的理解時,導入心智圖法協助學生進行文章內容分類、關係階層分析。 上地理課時可使用「心智地圖」來協助學習認識台灣。

21 A-5-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意義 一節課之教學過程中,有數個活動,其間轉換銜接順暢,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
觀察重點 指教師在變化不同的教學活動時,每一教學活動間的轉換具有關聯性。且改變過程是流暢且迅速的。 觀察實例 例如:國文老師採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由講述活動轉換為小組討論,或是從小組討論再轉換為教師總結的過程非常順暢。 . 自然課時,老師先講述實驗重點,接著小組實驗,再進行小組討論發表實驗結果活動,最後老師總結實驗結果過程非常流暢。

22 A-5-5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意義
 老師在教學活動的進行,能考量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需求及反應,彈性地分配時間並維持流暢的教學節奏。 觀察重點 1.教師能以活動性質與學生學習需要,分配各個教學活動時間。2.老師對於教學能夠依據實際狀況,掌握教學節奏以維持教學的流暢性。 觀察實例 上課五分鐘後,數學老師以十五分鐘進行公式說明及例題演示,花費三分鐘在黑板上抄寫二道題目,分配十五分鐘給學生練習,以最後的七分鐘檢討,有80%的學生二道題全對。 體育老師以5分鐘進行足球側踢傳球要領說明及示範,10分鐘分小組練習;再集合,5分鐘進行盤球要領說明及示範,再練習10分鐘;進行小組來(踢)回(盤)競賽10分鐘,有70%的學生可完成動作。5分鐘講評、提醒注意重點

23 A-5-6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意義 老師能依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程度,由淺而深的設計問題,藉由不同程度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老師發問後,能給予學生三秒鐘以上的時間思考,然後回答問題。能針對學生回答繼續提出與此一主題相關的問題。老師能根據學生們的回答,引導學生整理或由教師歸納出學生回答的重點或概念。 觀察重點 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能預先準備不同層次的問題。能提出基礎的知識、理解性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再逐步提出較高層次的應用、分析和評價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觀察實例 國文課「記承天寺夜遊」時,老師先請學生作標題預測,詢問內容包含的時、地、人、物?再續問為什麼出遊?看見甚麼景致?描寫技巧如何?作者的情感為何?課文結構包含哪些要素?以何者連貫全文?

24 A-5-7有效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意義 教師能考慮教材的性質、學生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場地的條件等,應用各種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在教案設計中,配合教學場地、教材與活動需要,預先規劃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2.老師能配合教學活動的進行,選用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 觀察實例` 老師在教導「認識臺灣」這個單元時,能選播一些相關的教學影帶或多媒體教具輔助教學。 上體育課時老師使用奧運影片說明運動項目與比賽規則。

25 A-5-8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意義 老師能於必要時,依據學生個別差異,調整教學內容與步調,協助學生有效學習。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察覺學生個別差異的狀況。2.必要時採取適當作法,協助學生學習,例如調整上課內容、課後輔導、安排小老師,或是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 觀察實例 老師原本要進行空間坐標運算,不過經過一個小測驗後,老師發現全班一半以上對於平面坐標運算有問題,於是老師決定從複習平面坐標的基本概念開始教學,改變一開始就教空間坐標的作法。 理化課進行X-T圖教學時,採用分組學習方式進行,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單,引導學生學習X-T圖的概念,認識各運動狀態的X-T圖曲線,再由日常生活的實際運動例子配對說明X-T圖,學生一旦會判斷X-T圖便可進階至V-T圖。

26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A-6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27 A-6-1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A-6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意義 老師在板書時,位置適當、字體正確工整,而且字體大小足以讓最後一排學生容易看清楚。 觀察重點 1.老師板書時,字體工整不會潦草凌亂。 2.老師板書時,字體正確無錯別字。 3.老師板書時,字體大小適中,教室後面及兩旁的學生都看得清楚。 4.老師板書位置適中,教室後面及兩旁的學生都看得清楚。 觀察實例 數學課上幾何證明課時,老師將作圖與證明步驟,以工整的字體,清楚的將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寫下來。 最後一排的學生,能輕易的按照黑板的題目做練習。

28 A-6-2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A-6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意義 老師上課時,音量足夠說話速度不會明顯太快或太慢,咬字清晰,沒有口頭禪或贅語,能讓教室內每一個學生都聽得清楚。 觀察重點 1.老師說話全班學生都能聽到。2.老師說話速度不會明顯太快或太慢。每分鐘約 字。3.老師咬字清楚。4.老師說話沒有口頭禪或贅語。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時,老師說:「請同學把直尺和圓規準備在桌子上」,最後一排同學能聽清楚老師的指示,做出拿直尺和圓規的動作。

29 A-6-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意義 教師能以眼神、姿態、表情、手勢、動作等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協助學生學習。並保持親切口吻、和藹態度、微笑表情等持續與學生互動。 觀察重點 1.教師能以眼神、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與學生良好互動。2.教師能以溫暖、接納與支持的口吻,協助學生學習。3.教師專注聆聽與正向鼓勵。 觀察實例 上英文課,教師問:「大家有沒有天天聽英語廣播?」,學生不敢回答,教師微笑的說:「沒關係,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30 A-6-4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A-6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意義 老師上課時,不會只停留在講台上,會適度移動位置或透過眼神巡視顧及多數學生,增進溝通效果。 觀察重點 1.老師在教學時,能依教學需要變換位置。老師移動的方向和範圍,能顧及每位學生。2.老師沒有移動時,可以透過眼神巡視,關照多數學生。 觀察實例 實驗課或藝能課分組上課,老師在講解說明時,能巡視各組使不專心學生注意聽講。

31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A-7 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32 A-7-1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的學習情形
意義 老師在教學時,能透過評量敏感察覺學生學習情形,以作為學生學習相關判斷的依據。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在重要概念教學時,透過評量適時檢視學生學習表現,以決定是否進行後續概念教學。2.老師能在次要概念或相關概念教學時,透過觀察、口語問答等評量方式,確定是否需要實施個別輔導等補救教學。 觀察實例 解聯立方程式時,教師觀察到部份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所以適時提問一、二位學生,然後根據學生理解困難處,重新教一次,然後再次透過問答確定那些學生可以清楚掌握解題步驟。

33 A-7-2教學結束後,選擇學習評量方式,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意義 教學後,老師能依據學習目標,使用各種評量方法與工具,包括個別及團體的評量方法與工具,實施有效的評量檢視學習成效。 觀察重點 1.老師能依據學習目標,採用評量方法與工具。2.老師能運用各種評量方法與工具,例如:口頭發問、學生提問,口試、自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作業練習、實際操作、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參觀訪問紀錄等彈性評量方式,以瞭解學生學習成效。 觀察實例 上完國文課朱自清的「背影」時,老師先詢問學生:「文章中有哪些部分描述父親對朱自清的關心行為?」然後再請每位同學寫一份報告作為該課的評量方式。

34 A-7-3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意義  老師能依據評量結果分析學生學習成效,確定學生學習盲點,並推斷可能原因,作為教學改進依據。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在評量之後,蒐集或紀錄評量所得資料。 2.老師能對評量資料進行分析,正確解讀。 觀察實例 上歷史課時,教師問:「唐太宗在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學生無明確之回答。此時,老師請學生回去收集相關資料,以利進一步之教學。 在「正方體」教學過程,老師在批改學習單過程中,發現多位學生在計算個別立方體出現錯誤,經與前次學習單對照後,老師研判學生在空間概念上需要補救教學。

35 適時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教學的介入方式有三種:
(1)第一種為即時性的補救教學,於課堂中進行;透過形成性評量(隨堂測驗、定期評 量…等),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及診斷學習困難,並於課堂上進行即時性的補救教學。 (2)第二種為課後抽離式的補救進行;是對於弱勢且學習成就已有相當程度落後之學 生,採抽離班級的方式進行補救教學。 (3)第三種特教學生的補救教學:則為特殊教育之學生學習,有賴特殊教育介入輔導。

36 A-7-4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A-8 善於運用學習評量 意義
1.學習成果: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與技能,或將學習到的價值觀實踐於生活中。 2.預期學習目標:教師事前於教學設計時擬定的教學目標,即包含認知、情意與技能,並預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觀察重點 建議於教學觀察前會談時,與教師討論訂定,如全班80%正確完成四則運算,並於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請老師省思檢視是否達成。 觀察實例 老師講解數學單元函數概念後,請各組同學共同討論各種函數對應的類型,其後請各組派一位學生上台發表,而各組皆能正確說出各種函數對應的類型

37

38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B-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B-1-3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B-1-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39 B-1-3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B-1 建立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 意義
 老師能適時、簡明、貫徹地提醒或要求學生,遵守教室中各種活動的規則和公約。 觀察重點 1.老師會經常監看學生遵守班級常規的情形,適時給予回饋。2.當學生違反已事先明訂的教室規範時,老師能及時地提醒。3.老師對於不同學生違反規範的處理,能維持公平,且前後一致。 觀察實例 老師發現學生上課吃東西,於是提醒他將食物收起來,待學生收起食物後,引領全班重新回到教學活動中。

40 B-1-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B-1 建立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
意義 老師能敏於覺察學生的良好行為,並適時予以增強,促使學生由外爍的他律轉移到內發的自律。 觀察重點 1.老師能隨時掌握班級動態。 2.老師能針對具體行為,公正客觀地施予明確獎勵。 觀察實例 老師開始上課之後,說:「哇!第一組表現很好!」接著又說:「第三組也很棒!」「第一組坐得很好。」「第四組也很專心。」全班一共四組,小朋友更專心了。

41 B-1-5妥善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B-1 建立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
意義 老師能依據對於教學活動影響的程度,正確地判斷學生不當行為,而明快地決定處理的時機與方式。 觀察重點 1.老師能正確而迅速地發覺學生的不當行為。 2.老師能運用各種彈性的方法處理各種不當行為,促使學生重新回到學習活動中。 觀察實例 老師發現兩位大聲交談的學生,立刻以關注的眼神提醒他們停止交談。

42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B-2-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B-2-2佈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43 B-2-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意義 老師能引導學生專注且積極參與的學習表現。
觀察重點 老師能使學生專心聽講,積極參與學習互動,並完成所責付任務等。 觀察實例 生物課上到「蛋的構造」這個單元時,老師講述並演示,之後並要求每兩位學生一組互相簡介蛋的構造及其各部功能

44 B-2-2佈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意義 老師能依據教學需要,布置或安排班級的硬體環境,例如學生座位、教室佈置或學生作品展示。 觀察重點 1.老師能依照主要的教學方式安排學生座位。2.教室佈置內容能配合單元教學。3.學生作品能有展示的機會。 觀察實例 上地球科學課「地質構造」這個單元時,老師在講桌上放了許多的岩石樣本與模型。

45 B-2-3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意義 老師能認真備課,對學生學習展現活力,且對學生抱持正向期待。
 老師能認真備課,對學生學習展現活力,且對學生抱持正向期待。 觀察重點 1.老師能於教學前認真備課。2.老師能於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展現活力。3.老師能對學生抱持正向期待。 觀察實例 在進行光學實驗之教學時,老師於課前已準備好各組三稜鏡等相關實驗用品,並於講解概念後,至各組指導學生練習色散現象,且再叫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各組同學踴躍練習與討論。

46 B-2-4 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意義 老師對於班上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且能公正客觀處理學生行為。
 老師對於班上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且能公正客觀處理學生行為。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公平的提供學習機會,讓班上所有學生參與。2.老師對於學生的行為舉止能公正客觀的回應與處理。 觀察實例 在做電功率實驗時,不同電阻並聯同一電源,分別加熱兩相等狀況的水。老師能進行學生分組,讓每位同學均有操作機會,並以抽籤抽出學生回答兩種水溫變化的情形。

47 B-4 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B-4-3 敏察標籤化所產生的負向行為,採取預防措施與輔導。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48 B-4-3 敏察標籤化所產生的負向行為,採取預防措施與輔 導。
意義: 教師能對於特殊需求學生的標籤化,如身心障礙學生的刻板印象與反應; 或負向行為包括如排斥、冷嘲熱諷、人際疏離…等給予事先預防措施或輔導。 觀察重點: 教師能採用正向班級經營策略, 察覺與因應特殊生可能的問題行為、 並與家長取得處理共識。以落實特殊教育法相關規定。 觀察實例: 教師可以先透過座位安排或同儕擔任志工小老師協助特殊生學習,並利用班級輔導座談機會了解特殊學生特質,以期建立良好互動。

49

50 教育決定台灣的未來 你我決定台灣的教育 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104學年度高中職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初階人員培訓研習 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I)"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