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主政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主政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主政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配合政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中等學校教師 教學專業能力研習五堂課 (主政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2 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辦理說明 「多元評量地方種子講師培訓工作坊計畫」。 緣由:為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達成提升國中小教育品質的願景。
由本署委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張美玉院長辦理 「多元評量地方種子講師培訓工作坊計畫」。 為直轄市、縣(市)政府培訓種子講師,希望藉由種子講師回到地方對所有在職教師進行多元教學策略及多元評量方式之增能,以活潑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態度,進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以實現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

3 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推動措施 培訓種子講師: 結合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 調訓各地方政府所屬輔導團輔導員進行培訓,
包含各學習領域之種子教師 國語文、英語、本土語言、數學、 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 健康與體育、生活課程、綜合活動 研發多元評量之典範教學示例 :編擬國小及國中多元評量研習課程案例,自102年起透過地方種子講師及各地方政府輔導團推廣多元評量之典範教學示例。

4 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執行成效 101年10月底培訓完成各學習領域(含國語文、英語、本土語言、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生活課程、綜合活動)之種子教師總計405名。 101年12月底完成國小及國中多元評量研習課程案例。 102年度12月底各直轄市、縣(市)完成全國國中70%教師受培率。 103年度7月底各直轄市、縣(市)完成全國國中100%教師受培率。

5 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 政策宣導—多元評量與示例

6 多元評量內涵 一、 教學策略多元,評量才能多元 。 二、 評量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三、 學習應兼顧認知、情意、技能等能力
四、 質性評量應建立評量基準與規準

7 教學與評量 一、 教學與評量相輔相成:能提昇教學與學習成效 。 二、 教學目標(學習結果)—是評量的基礎。
三、 評量--在教學(前、中、後)過程中持續進行著。 非正式:口頭詢問、小組(班級)討論、觀察個人 、 學習單、實驗紀錄本、作業(習題)、…… 正 式:傳統評量——客觀式測驗、複雜成就測驗、 真實評量——實作、學習檔案、概念圖、……

8 診斷評量 < <<<< 形成性評量 >>>>> 總結性評量
評量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教學 評量 安置測驗 小考 期中考 專案式學習評量 檔案評量 期末考 診斷評量 < <<<< 形成性評量 >>>>> 總結性評量 (from 2012 E-TEACHER Scholarship Program)

9 多元評量類型 依據教學目標使用評量類型 檔案評量 目的導向,系統彙整或組織紙筆與實作等相關紀錄,展現其學習歷程及成果。

10 紙筆評量應兼顧高層次認知領域 評鑑 Evaluate 創作 Create 分析 Analyze 應用 Apply 記憶 Remember
了解 Understand

11 多元智能(Gardner,1983) Gardner多元智能 技能 情意 認知 內省智能: 音樂智能: 語文智能:
有效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以表達自己想法和瞭解他人的能力。 肢體動覺智能: 善於運用肢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運用身體的部分生產或改造事物。 視覺空間智能: 能以三度空間來思考,準確的感覺視覺空間,並把內在的空間世界表現出來。 邏輯數學智能: 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 自然觀察者智能: 對生物的分辨觀察能力,對自然景物敏銳的注意力,對各種模型的辨別力。  內省智能: 正確自我覺察的能力,即自知之明。 人際智能: 覺察並區分他人情緒、動機、意向及感覺的能力,即察言觀色、善解人意。  音樂智能: 能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 情意 認知

12 質性評量應建立評量基準與規準 對教師而言 對學生而言 (1)客觀評量,避免主觀的成 見或即定印象。
(2)能夠明確回應學生對於評 分高低的疑問。 (3)能夠節省教師在評估作業 及提供回饋所需時間。 (4)能夠幫助教師檢視並調整 課程目標與教學行為。 對學生而言 (1)知道成績的評量標準及 各等級範圍,引導正確 有效學習。 (2)可藉此知道自己的優缺 點,及未來應該朝何種 方向改進。 (3)可發展自我評估的能力 ,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質 。

13 1.選擇最適合本課程學習的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發展評量項目 3.建立定義清楚的評估標準 5.訂出每個等級的分數範圍
基準與規準的建立 1.選擇最適合本課程學習的目標 2.根據學習目標發展評量項目 3.建立定義清楚的評估標準 4: 決定三或四個不同等級的標準,如: 優秀、普通、不佳 5.訂出每個等級的分數範圍 6. 敘述的文字要淺顯易懂明確 7.對評量基準與規準不斷修正 8.與學生溝通,確認同學瞭解評估的標準

14 評量基準與規準示例 評量規準 評量基準 3分 2分 1分 學生能突破性別刻板的限制,設計學校的廁所標誌。
能設計無性別刻板印象的廁所標誌,並說明設計理念。 只能設計無性別刻板印象的廁所標誌,或只會說明設計理念。 需要幫助才能設計無性別刻板印象的廁所標誌,或才會說明設計理念。

15 藝術與人文領域多元評量示例

16 評量方式多元化之趨勢 一、根據教育部97課綱,明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的教學評量為: 1.兼具『量』與『質』的評量
2.可視教學目標、教學範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之 需要,採取不同的評量方式 3.評量方法: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 並應用 觀察、問答、晤談、問卷調查、軼事紀錄、 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討論等 方式評量。

17 評量方式說明 評量方式 定義 1.觀察法 (Observation)
觀察法指的是在教學情境下透過視覺與聽覺蒐集學生之學習行為與表現資料的歷程(陳嘉陽,2004)。 例:教師以視覺與聽覺,觀察記錄學生藉由《森 林裡的小鳥》進行踏步、拍手等肢體動作, 表現二拍子的律動之情況。 2.問答 (Questions) 使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評量學生對於學習之認知情形。 例:教師問學生:「直笛屬於管樂還是弦樂?」 學生答:「管樂。」 3.問卷調查 (Survey) 教師先編製問卷,再發放給學生填寫,以蒐集所需要的資訊。 例:請學生勾選喜歡的音樂類型以及喜好程度。

18 問卷調查

19 評量方式 定義 4.軼事記錄 (Anecdotal records) 5.測驗 (Tests)
教師針對有意義的事件做扼要的說明或有系統的記錄,包含行為的記錄、發生的情境、以及針對此事件的個別詮釋(余民寧,1997;陳嘉陽,2004)。 例(事件):小華直笛考試時吹破音被同學取笑, 小華就在台上愣住不敢吹,經由教師指 導同學要尊重台上表演者以及給予小華 鼓勵與增強後,小華重拾信心,流暢的 吹完樂曲。 詮釋:此事件顯示只要在上課中賦予小華適當 的任務與增強,他仍然可以表現得很好。 5.測驗 (Tests) 狹義解釋為測量的工具,廣義解釋是指對行為樣本所做的一種客觀的和標準化的測量(郭生玉,2000)。 例:樂理測驗。

20 評量方式 定義 6.自陳法 (Self-report method) 提供一些問題,由受試者依照自身的感受或自認的實際情形來作答,是一種受試者自評的方法(陳嘉陽,2004)。 例:請學生說出聆聽普羅高菲夫《彼得與狼》 後自己最喜歡哪種樂器的音色,並說出為 什麼。 7.評定量表 (Rating scale) 一組用來作為判斷依據的行為或技能、並能呈現學生在每種屬性中不同程度的量表,以評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賴美鈴,2009)。 例:節奏正確性 。 (5代表完全正確,數字愈小代表節奏愈不正確) 8.檢核表 (Checklist) 依據教學評量目標,列出具體之行為或特質,教師就學生的表現勾選這些行為或特質是否出現(賴美鈴,2009)。 例:所創作之節奏是否為八小節 □是 □否。

21 自陳法

22 評定量表

23 評量方式 定義 9.基準評量 (評分規準) (Rubrics) 以單一或多元層級標準來評定學生的表現,每個標準以數字或文字描述學生表現的程度(Brophy, 2000)。 例:歌唱音準正確性 3(優良)-整首曲子之音準皆正確。 2(很好,可再加油)-曲子中,50%以上音準正確 其餘則否。 1(不錯,再加油些會更好)-曲子中,60%以上音準 不正確。 10.討論 (Discussion) 在教學活動中,由師生之間或小組同儕之間針對特定的概念、主題或議題進行對話,並給予回饋。 例:請學生針對該用什麼樂器替歌曲《生日快樂》 伴奏較適合之問題進行意見交換,最後由教 師給予回饋。

24 多元評量教學示例~音樂類 波斯市場(音樂欣賞)

25 雲林縣雲林國小張超倫老師、高雄市陽明國小洪梅芳老師
設計者 雲林縣雲林國小張超倫老師、高雄市陽明國小洪梅芳老師 教學主題:波斯市場 學習領域 藝術與人文 教學對象:高年級 教學時間 二節(80分鐘) 評量活動目標 1.能分辨《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 2.能發揮小組合作,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2.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情境。 3.能了解《波斯市場》樂曲發展及各段主題的意涵。 相對應學習 能力指標 透過分析、描述、討論等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 術品的特徵及要素。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2-3-9 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藝術創作的審 美經驗與見解。 教學準備與 教材教具運用 製作六張《波斯市場》主題之圖卡。 運用電腦音樂軟體,分別將《波斯市場》六段主題音樂擷取出來。 CD 錄放機、鋼琴、《波斯市場》CD。 《藝術與人文》翰林出版社。 作業檢核與評量方式 (比例) 1.樂曲辨別能力20% 2.團隊合作態度20% 3.小組肢體表演呈現30% 4.學習單30%

26 教學活動 評量基準與規準 引導(第一節) 1、提及學生是否有去過市場,並請其發表印象中 市場的場景。
2、教師說明《波斯市場》的創作內容與大致略說 樂曲的概況。 1、將準備的六張圖卡,不按照音樂內容的順序一 一呈現給學生觀看。 2、隨意播放《波斯市場》六段主題音樂,讓學生 依照剛 剛討論過的樂曲內容,分辨出每張圖卡 的樂段《波斯市場》 六段主題音樂分別有: * 駱駝商隊 * 乞丐乞求 * 公主逛街 * 吹蛇人 * 魔術表演 * 酋長出現 樂曲分析教學 1、完整播放《波斯市場》並請學生依照樂曲主題 的出現將圖卡依序排列呈現。 表演活動 1、請學生發表出各段樂曲中會出現的情境內容。 1、小組分別討論或練習《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 基準1: 能否分辨《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 規準: 5分:能清楚地分辨《波斯市場的 各段音樂,並正確找出相對 應的圖卡。 3分:能大略分辨某幾段《波斯市場》 的樂段,並找出相對應的圖卡 1分:幾乎無法分辨《波斯市場》的 各段音樂,並找出相對應的圖 卡,但仍樂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基準2: 是否能發揮小組合作,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5分:能積極參與《波斯市場》各樂 段情境的小組討論與練習。 3分:能配合參與《波斯市場》各樂 1分:需從旁協助才能參與《波斯市 場》各樂段情境的小組討論與 練習。

27 教學活動 評量基準與規準 引導(第二節) 1、完整播放《波斯市場》,讓學生再熟悉上節課所聆聽學習過的樂曲。 (5分) 表演活動
1、小組分別再練習《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 2、各組分別上台呈現《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的表現。(20分) 基準3. 能否運用肢體動作表現 《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情境。 規準: 5分:能運用肢體清楚地表現出符 合《波斯市場》各段音樂情 境的動作。 3分: 能運用肢體大略地表現出符 合《波斯市場》某些樂段情 1分: 幾乎無法運用肢體表現出符 境的動作,但仍願意參與課 程發表。

28 規準 基準1. 能否分辨《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 基準2: 是否能發揮小組合作,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5分 能清楚地分辨《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並正確找出相對應的圖卡。 3分 能大略分辨某幾段《波斯市場》的樂段,並找出相對應的圖卡。 1分 幾乎無法運用肢體表現出符合《波斯市場》各段音樂情境的動作,但仍願意參與課程發表。 基準2: 是否能發揮小組合作,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能積極參與《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的小組討論與練習。 能配合參與《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的小組討論與練習。 需從旁協助才能參與《波斯市場》各樂段情境的小組討論與練習。 基準3. 能否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情境。 能運用肢體清楚地表現出符合《波斯市場》各段音樂情境的動作。 能運用肢體大略地表現出符合《波斯市場》某些樂段情境的動作。 基準4. 能了解《波斯市場》樂曲發展及各段主題的意涵。 能正確說出《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所表現的主題意涵。 能大略說出《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所表現的主題意涵。 幾乎無法說出《波斯市場》的各段音樂所表現的主題意涵,但仍樂意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9 多元評量教學示例~視覺類 舞染海洋天堂 (藍染教學)

30 教材架構

31 以單元一為例 單元一: 海洋的顏色和波紋變化 教學領域 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 教學時間 4節(160分鐘) 教學對象 高年級 教學目標
認識新竹之海的顏色與波紋。 瞭解藍染中藍染文化和染料的製造方法。 認識不同工具的捆綁效果。 完成綁紮花紋。 能力指標 1-3-1 探索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1-3-2 構思藝術創作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體、技法,完成有規劃、有感情及思想的創作。 1-3-3 嘗試以藝術創作的技法、形式,表現個人的想法與感情。 1-3-4 透過集體創作方式,完成與他人合作的藝術作品。

32 活動一:製造大海的顏色 教學內容 教學評量 一、引起動機:
老師詢問學生:「小朋友,有沒有去過新竹的海邊?去那邊做什麼呢?」、「海洋有哪些顏色?波紋有什麼變化?」點學生回答分享後,播放南寮海邊相關影片和圖片,認識新竹之海的顏色與波紋,並喚起學生對海洋的經驗和記憶。  2.學生於自然領域課程中,由自然教師引導,透過「具情境 感知式戶外生態教學系統」,認識校園植物。特別注重藍 染原料植物「大菁」的接觸與了解。 3.老師詢問學生:「 猜猜看這是什麼呢? 又代表著什麼?」 「成語『青出於藍』的解釋是什麼?藉此喚起學生於自然 領域「校園植物」課程中與藍染原料「大菁」接觸的經驗, 再透過簡報及影片的播放,介紹藍染的發展和歷史,了解 染料的製作過程。 個人實作評量 附件一

33 1 溶解藍泥:全班分五組,各派一位同學拿水盆,將藍泥加 入少量水攪拌至藍泥溶解,過濾雜質。
教學內容 教學評量 二、發展活動-建藍三部曲 1 溶解藍泥:全班分五組,各派一位同學拿水盆,將藍泥加 入少量水攪拌至藍泥溶解,過濾雜質。  2.初建染缸:教師準備石灰水30公升,各組派一位同學,將 藍泥加入攪拌,其後老師加入保險粉溶解液攪拌再加入麥 芽糖與米酒。  3.藍染液變化:數分鐘後,學生觀察藍染液變化 。觀察重點: 逐漸還原,轉為深綠至褐綠色,液面出現深藍色泡沫,染 液還原穩定。 三、綜合活動 1.複習所學,教師詢問學生,鼓勵小組回答。「誰能回答出 建藍需要哪三大條件?」、「校園植物大菁如何變成藍 泥? 」、「請問有幾種防染方法呢? 說說看,並把防染方 法怎麼做一起說出來。」、「染布有哪幾個過程呢?」、「請問染布前,布料需要什麼處理呢?」 2. 個人實作評量 附件一

34 活動二:綁出海洋的紋路 教學內容 教學評量 一、引起動機: 利用單槍將簡報內容投射在電子白板上,讓學生了解不 同工具可綁紮出不同的效果。
同工具可綁紮出不同的效果。  二、發展活動 1.全班分五組,老師準備一些常用的綑綁用具發至各組。 2.請學生想像海洋表面波紋變化,詢問學生:「紮染技巧中, 小朋友想要用哪一種方法?會出現什麼效果?」透過各種 輔助工具綁和紮,綁出放射、對稱、直線、曲線…等不同 的紋路亦可使用自己準備的工具,老師鼓勵同學發揮創意 嘗試不同的方式。 3.除了輔助工具外,也可嚐試先將布做計劃性的摺 疊再捆綁。  三、綜合活動 綑綁完成,各組成員輪流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期待。 ★單元一完畢進行附件二小組態度評量 2. 個人實作評量 附件一 個人實作評量 附件一 小組態度評量 附件二

35

36

37 附件三~海洋的顏色和波紋變化、染出一片大海
【學生自我評量表】 認知部分 (非常好:5)(良好:4)(尚可:3)(需加油:2)(請努力:1) 項 目 5 4 3 2 1 1.我能認識藍染植物「大菁」,並了解其具有染色之特性。 2.我能了解藍泥生成過程。 3.我能說出建藍的三條件。 4.我能說出染布過程及正確實施步驟。 技能部分 (非常好:5)(良好:4)(尚可:3)(需加油:2)(請努力:1) 1.我能依「藍染」的施作步驟正確進行。 2.我能使用各種防染工具,創作出藍染作品。 3.我能運用酸鹼中和原理完成定色。 4.我能利用氧化將布由綠轉藍。 情意部分 (非常好:5)(良好:4)(尚可:3)(需加油:2)(請努力:1) 1.我能主動參與討論並踴躍的發表意見。 2.我能用心聆聽並欣賞讚美他人的作品。 3.我能珍惜鄉土藝術文化資源,並熱愛參與藝文活動。

38

39 教學增能123-藝文教學示例 教學增能123-有效教學示例

40 Thank You ! 教育部藝術與人文領域


Download ppt "(主政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