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地球是由地核、地函和地殼三部份所組成的,而表面這一層薄薄的地殼並不是連續的,而是分成許多板塊漂浮在地函之上,就像具有裂紋的雞蛋一樣。由於地函的對流作用以及海洋地殼的擴張,這一些板塊並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經常發生拉扯或擠壓,這種地殼板塊的運動稱為板塊構造運動。 在板塊內,岩層也會因為地殼擠壓或拉扯而產生破碎帶,稱為斷層。

2 地震發生時,地表會產生振動,而用以記錄此一振動情的儀器稱為地震儀。
有兩種方式用以說明地震的大小,即規模和震度。 規模主要是以地震在地震儀上所量測到的最大振 幅之對數值而訂定的,與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 震度則是用以描述當一個地震發生後在地震波所到達的範圍內,各處所感受到的地震動之強弱,以整數方式表示之。

3 目前有兩種方式用以說明地震的大小:規模和震度。
而我國中央氣象局 震度改成0至7的八級 依次為無感、微震、輕震、弱震、中震、強震、烈震和劇震。

4 第二節 地震災害 地震一樣,可以在短短之數十秒內給人類社會 造成嚴重的破壞。 2.廣域性:在一個強烈地震中,斷層錯動的範圍 可達100公里。
第二節 地震災害 地震有以下的特性: 1.破壞性:在各種天然災害影響中,沒有一種像 地震一樣,可以在短短之數十秒內給人類社會 造成嚴重的破壞。 2.廣域性:在一個強烈地震中,斷層錯動的範圍 可達100公里。 3.複合性:地震災害可以分成兩大類,即一次災 害和二次災害,一次災害稱為直接災害,而二 次災害則指火災、水災。 4.突發性:地震經常在人類心理毫無準備的情況 下悄悄而來。

5 第三節 台灣的地震環境 台灣的地震帶大致上可劃分為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琉台地震帶)和西部地震帶。
第三節 台灣的地震環境 台灣的地震帶大致上可劃分為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琉台地震帶)和西部地震帶。 1.東部地震帶:由宜蘭至台東,發生次數較多,震 央大多在外海。 2.東北部地震帶:由花蓮、宜蘭到琉球群島震源深 度較淺。 3.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到台南, 發生次數較少,但因震源在陸地且深度較淺,故 影響的範圍較大,災情較為慘重。

6 台灣自1624年起就有關於地震的文獻資料,其中災情較大的災害為民國24年4月21日發生於新竹、台中,震央在新竹關刀山,規模為7
台灣自1624年起就有關於地震的文獻資料,其中災情較大的災害為民國24年4月21日發生於新竹、台中,震央在新竹關刀山,規模為7.1級,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36781戶。 最近一次為9.21南投大地震,死傷慘重。

7 第四節 防災對策 日本在震災對策的推動上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賭。 4-1 大都市震災對策推進要綱的策畫與制訂
第四節 防災對策 日本在震災對策的推動上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賭。 4-1 大都市震災對策推進要綱的策畫與制訂 日本於1971年5月訂定了「大都市震災對策推進要綱」,在此一要綱中明定了大都市震災對策有關的基本觀點、事前對策,災害發生時的緊急對策及災後重建等事項。除了往後日本的震災對策就是以此為基準外,同時也開始每年固定一次的全國震災對策訓練。

8 4-2 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置法的制定 日本在1978年通過「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置法」,以整備和強化當大地震可能發生之消息發佈後的防災體制。 並於1980年通過「地震財特法」,規定地方公共團體在整備地震防災上緊急且必需的設施時,中央政府負擔的比例或一些補助比率之特例,以及其它中央政府的相關財政措施。

9 第五節 耐震設計的準則與結構系統的基本要求
第五節 耐震設計的準則與結構系統的基本要求 某些特種工程建設,像核能發電廠、大型水壩等,如果因承受不住震動而造成損壞,其後果之嚴重不難想像。 核子反應爐裡的放射性物質,散播到附近的土壤及水中,甚至隨風飄揚於空氣中,危害人畜且污染環境,其後遺症將長期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像這種特種工程建設,必須作特殊的耐震設計。

10 (1)弱震下,結構必須維持在彈性狀態。 5-1 耐震設計的準則 為使結構物滿足這些需求,結構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2)中震下,容許有限度的非結構物損害。 (3)為考慮逃生要求,希望結構物不會突然且完全 崩塌,因此結構物必須具備良好的韌性,延緩 其崩塌時間,或僅局部破壞,地震後能夠予以 更換修復。

11 5-2 耐震結構的基本要求 可分為概念設計與計算設計兩個階段。 概念設計是包含正確的場地選擇、合理的結構造型和佈置、正確的構造措施等。 計算設計則是對地震作用效應進行定量計算。 概念設計時必須掌握的幾個主要抗震基本要求: (1)選擇對抗震有利的構築場地與地基。 (2)選擇有利於抗震的建築平面與立面佈置。 (3)選擇合理的耐震結構系統。

12 (4) 處理好非結構之構件。 (5)合理選用材料、保證施工品質。 5-3 結構防震的新趨勢 地震本身即是一種能量釋放的行為,其釋出的能量必須在結構的受震過程經由一定管道加以吸收與消散,才能確保結構的安全。 結構的消能能力主要視其黏滯阻尼與遲滯阻尼的大小而定,然而一般結構系統的黏滯阻尼並不高,可消散之能量有限,因若要使其具備足夠的消能能力時,則其構材便須在反覆荷載作用下具備充分的塑性變形能力,使其遲滯阻尼消能增加,或者外加其它消能元件來消能。

13

14

15

16 a:hover { color: #FF0080 } 由於不同性質的板塊不斷的擠壓,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便將累積的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台灣及日本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為板塊不斷在移動,不斷地累積及釋放能量,地震便周而復始不斷發生。

17

18

19

20

21

22 a:hover { color: #FF0080 } 全球地震分布圖
 世界上有3個主要的地震帶,分別為環繞太平洋邊緣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南緣的「歐亞地震帶」;以及各大洋中的「中洋脊地震帶」。地球上95%的地震便是由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5%則是因火山活動、地下核爆、地殼塌陷、或隕石撞擊而來。

23

24 101大樓這個重達800噸的大圓球其實是個懸浮阻尼球,主要功能是保護台北101的建築主體,避免大樓在強風中大幅晃動。
這個大圓球會吸收大樓的振動,再將能量傳遞、發散到下方的彈簧系統。這是大樓安裝史上最大的阻尼器,巧妙地解決了搖晃問題。像是個重達800噸的 擺錘,從92樓懸掛下來,作為大樓吸收風力的裝置。強風出現時阻尼器會擺動,大樓其他部分就可保持穩定。 這顆阻尼球造價400萬美元,平常只會擺動個幾公分。擺盪時,阻尼裝置內的液體會穿過小孔,藉此消散風的能量。 若是發生了大型災難,如百年一次的超級地震或颱風,阻尼球將擺盪1.5公尺,撞上一個防撞環;防撞環上另有8個的黏性緩衝器,可防止阻尼球進一步擺盪。 這是第一套沒有藏起來,反而融入大樓整體設計的調諧質量阻尼系統。到88樓與89樓用餐的顧客將可360度的全方位見到這個裝飾華麗、直徑5.5公尺世界建築史上最大的阻尼球!

25

26

27

28

29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地震防災與對策 第一節 地震的基本常識 地震的成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