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George A. Kelly 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George A. Kelly 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George A. Kelly 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指導教授:蔡順良教授 報告同學:郭哲宏、許恩婷、許胤筠、潘宣露、 陳蓓良、吳致廷、楊琬琳、劉怡伶

2 報告大綱 生平簡介 結構 構念及11項假設 歷程 成長與發展 性格理論 心理病理學 固定角色治療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凱利方格技術 臨床應用

3 前言

4 這就是Kelly個人構念理論所討論的內容:每個個體如何獨特的覺知、詮釋、說明外在世界。
你剛看完一部很感人的電影,興奮地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朋友,並詳細地描述電影中的角色及情節。但你的朋友卻說,這部電影他已經看過,並且很討厭這部電影的劇情。為什麼會這樣? 你們對完全一樣的環境刺激有全然不同的想法。 這就是Kelly個人構念理論所討論的內容:每個個體如何獨特的覺知、詮釋、說明外在世界。 個體情緒及行為上的差異則來自於詮釋的不同。

5 構念 Kelly用「構念」(construct)來表示人用以詮釋其世界的想法或歸類,有些構念是放諸四海皆準。
構念的選取與自己接下來的想法與感覺有很大關聯。

6 構念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 假如沒有構念的話,我們就無法組織世界,沒有辦法分類描述事件物體和人,生活就會亂成一糟。 構念 相似 外在世界
Ex: 有的人是高的 有的人是矮的 相似 詮釋生活 區分和歸類 構念 構念 用以預測未來 相異 構念 人們所具有的構念是由他們對於世界的知識所構成的,而人們運用他們的構念來詮釋生活事件,這樣的心理歷程通常被稱為「認知過程」。 構念 假如沒有構念的話,我們就無法組織世界,沒有辦法分類描述事件物體和人,生活就會亂成一糟。

7 生平簡介及基本觀點

8 「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事實。」 April 28, 1905 – March 6, 1967

9 Kelly的生平 廣闊孤獨的農場生活,發展對世界的好奇與憧憬 變動的求學過程,少數的社會化關係 往來北大西洋貿易的外祖父船長…
四歲時搬家到科羅拉多州,但因探勘水源失敗,又搬回農場。由於父母都受過教育,所以小學教育大都是在家中完成。中學也換了四所學校。 往來北大西洋貿易的外祖父船長… 一個航海家縱然沒有去過北極,還是能夠知道北極的座標,因而可以預言自己到達北極這件事。就一種意義而言,他召喚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的種種屬性。 大學主修物理和數學,1926年畢業 當時的新物理學認為,我們根本無法接近真實,無法直接接近「真相」。這個說法和他的「多元建構主義」哲學互相銜接。 1.George Kelly was born on April 28, 1905, on a farm near Perth, Kansas. He was the only child of Theodore and Elfleda Kelly. His father was originally a presbyterian minister who had taken up farming on his doctor‘s advice. His mother was a former school teacher. 2.George‘s schooling was erratic at best. His family moved, by covered wagon, to Colorado when George was young, but they were forced to return to Kansas when water became scarce. From then on, George attended mostly one room schools. Fortunately, both his parents took part in his education. When he was thirteen, he was finally sent off to boarding school in Wichita. 3.After high school, Kelly was a good example of someone who was both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 and basically directionless. He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1926 in physics and math from Park College, followed with a master’s in soc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Moving to Minnesota, he taught public speaking to labor organizers and bankers and citizenship classes to immigrants.

10 Kelly的生平 1927年:以「一千名勞工及他們的休閒活動」論文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愛荷華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不久後與妻子結婚。
1928年:獲得愛荷華州雪爾頓專校的教職,教授心理學和演講,包括戲劇導演。 1931年:在海斯堡堪薩斯州立學院擔任教職12年。並開始從事心理輔導服務,及展開巡迴診所計畫。積極培養心理學系學生。 1936年: 發展出五點兩極量表(five-point bi-polar set of rating scales) good and bad ;modern and old-fashioned ;clean and dirty 臨床實務手冊(Handbook of Clinic Practice);內容包括從事臨床工作者的規條,其中一些倫理規條,與APA的規定相似。 1946年:進入俄亥俄州大學任教,並於1955年完成人格理論的著作〈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1.He moved to Sheldon, Iowa, where he taught and coached drama at a junior college, and met his wife-to-be, Gladys Thompson. After a few short-term jobs, he received a fellowship to go to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where he received a bachelor of education degree in psychology. In 1931, he received his Ph.D. in psychology from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Iowa. 2.Then, during the depression, he worked at Fort Hays Kansas State College, where he developed his theory and clinical techniques. During World War II, Kelly served as an aviation psychologist with the Navy, followed by a stin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3.In 1946, he left for Ohio State University, the year after Carl Rogers left, and became the director of its clinical program. It was here that his theory matured, where he wrote his two volume work,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and where he influenced a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4.In 1965, he began a research position at Brandeis University, where Maslow was working. Sadly, he died soon afterward, on March 6, 1967. 小故事:George Kelly是心理治療師,有一段時間曾在美國德士堡處理憂鬱症,對象是生活在貧窮邊緣勞苦的農人。凱利深刻印象中,造成心理迫害的不是那些人的經驗,而是他們對生活經驗的建構。在對抗相同的逆境中,有的農人以無助的、無望的用語詮釋他們的世界,有些人卻能以挑戰的態勢面對一切。凱利比較受困者與非受困者,發現差別在於解釋生活事件與建構方式,也就是說「所看到的意義直接造成他們的信念與行為」。 1.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從事臨床心理治療與教育。戰時從事航空作業的設計工程研究,與飛行員的心理諮商。 2.當他待在 Fort Hays 的十年中,主要興趣是在提供州內學校之臨床心理學服務的實務問題上,他發展了旅行診所的計劃,服務遍及了全州,同時也提供了他的學生們旅行的經驗。(→發展出日後的理論) 2.1旅行診所的計劃(巡迴診所):為兒童和成人發展的一套心理評估的臨床計畫。 (後來變成rural school psychology) 服務遍及了全州,同時也提供了他的學生們旅行的經驗。(→和心理困擾的人密切接觸→發展出日後的理論) 包括心理治療法、職業與學業諮商、學業技巧發展、語言治療法,社區對這種服務有需求,因此他開始巡迴。 目標是一天要評估十二個兒童,因此為了想要有效率一點,再加上他對態度的改變也很有興趣,以致於發展出五點兩極量表(five-point bi-polar set of rating scales):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無所謂同意或不同意)、4(同意)、5(非常同意)。→二分建構,二分推論(dichotomy corollary) 2.2在 1935 年至 1940 年的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的報告,其中的六篇主要是關於臨床診斷的實務問題、診斷試驗的用途、等等。雖然他之後的主要工作是在人格理論,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放棄在臨床心理學的應用問題及其訓練。 3.戰後在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達二十年,融合了臨床技巧與科學研究方法,成為美國最佳的學士後心理訓練課程。

11 Kelly對科學的觀點 沒有所謂的客觀真實與「事實」,不同理論對現象有不同的建構,而這些理論也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及適用焦點。
理論應該要能夠引導研究,但是,若極端強調測量則會導致限制,使學者將概念視為「事物」本身,而非僅是事物的表徵。 臨床方法有其效用,因為它引導出新的想法,並聚焦在於重要問題上。 一個好的性格理論應該要幫助我們解決人和社會的問題。 理論是設計用來被修改或是丟棄。

12 Kelly對性格的科學觀點 多元構念論(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世界上不存在客觀或絕對的真實,作解釋時總有很多建構方式可以選擇。 Kelly:我們認為,我們眼前對於宇宙一切事物的解釋都是可以被修正、被取代的…處理生活事物的時候,總會有別的建構可以選擇。人不需要把自己逼到走投無路,不需要為環境所限,不需作自己過去生活的受害者。 性格科學的工作在於發展出可以預測事件的實用科學構念系統,而不同的性格理論會有其獨特有效的預測。

13 Kelly對性格的科學觀點 理論是對觀察結果及期望的暫時性描述
適用範圍(Range of convenience): 一個理論可以解釋現象的範圍-可以適用於多情境或是單一情境。 適用焦點(Focus of convenience):意指在適用範圍內,理論可以解釋得最好的幾個點。 理論可被修正與擴大,當失去預測功能則放棄 Kelly 認為科學家得以發展各種假設,是由於「假裝」(make-believe)與「包容的心境」(invitational mood)。Kelly認為科學並不是避免主觀的看法,而是透過主觀的看法,建立出能夠包容現象的多種解釋。

14 Kelly對人的看法 「人就像科學家」:皆用構念來預測事情 所有的人都有動機想去理解所有衝擊我們的刺激,如同科學家試圖預測並控制事件的發生一樣。我們也想了解周遭的世界,以便能夠預測並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 人都是往未來的方向看。 如果科學家用不同理論預測不同事件,那麼常人也可以。 1.Kelly‘s theory begins with what he called his “fruitful metaphor.” He had noticed long before that scientists, and therapists, often displayed a peculiar attitude towards people: While they thought quite well of themselves, they tended to look down on their subjects or clients. While they saw themselves as engaged in the fine arts of reason and empiricism, they tended to see ordinary people as the victims of their sexual energies or conditioning histories. But Kelly, with his experience with Kansan students and farm people, noted that these ordinary people, too, were engaged in science; they, too, were trying to understand what was going on. 2.So people – ordinary people – are scientists, too. The have constructions of their reality, like scientists have theories. They have anticipations or expectations, like scientists have hypotheses. They engage in behaviors that test those expectations, like scientists do experiments. They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reality on the bases of their experiences, like scientists adjust their theories to fit the facts. From this metaphor comes Kelly's entire theory. 1.Kelly以“科學家”作為模式來描述所有的人。他認為:人存活的目的就如同科學家一般,在於對未來的事件(events)進行預測和控制,以減少生活的不確定性。他甚至認為,每個人均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且不斷的測試該理論中的假設,獲得實驗證據,藉以形成或修正自己對事件的概念或建構,使其能有效的瞭解、控制和預測未來的事件,獲得明朗化的生活。 2.Kelly曾說:“人不是為預測而預測的,人之所以要預測,是為了呈現更美好的未來。人所企盼的是未來,而非過去。人們總是透過現在之窗展望未來。”(引自陳慧芬,民81)而個人用以預測未來的方法,即是透過個人的建構。所謂個人的建構即是一個人用以解釋、翻譯、給予意義或預測經驗的過程(張雨新,民78)。Kelly更進一步指出:人對環境有主動形成表徵(represent)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動的為環境驅使而已。也正因其主張:人是關心「未來」的,因此他拒絕接受Freud及行為學派認為過去經驗與外在刺激是塑造行為主因的論點。他表示:人與過去經驗唯一具有連結關係的時候,是這些過去的經驗有助於個人建構與未來有關的期望時(林宗鴻,民87)。 可見,Kelly認為人是以主動、創造的方式去知覺周遭的環境,並主動建構其認知的;絕非只是被動被環境所制約。

15 Kelly對人的看法 自由:讓他可以處理事件的意義,而非被動、無助地由事件驅使 限制:人只能在他為自己選定的範圍中作選擇
人格理論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每個學說都有其弱點值得讓人質疑。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事實。 個人構念系統提供人類決定的自由及行動的限制 自由:讓他可以處理事件的意義,而非被動、無助地由事件驅使 限制:人只能在他為自己選定的範圍中作選擇

16 1.也許考試要來的時候,我適合和朋友一起讀書討論 (發展理論)。
2.我邀請了我喜歡的人一起出去(檢驗假說)。 3.但是我們卻吃了很多甜食,而讀書卻沒有太大的進度(評估證據)。

17 性格理論-結構

18 構念

19 概論:Kelly之個人建構論(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
以認知歷程研究人格的取向,人們就像科學家一般看待並組織其世界,即對環境形成假設,並就經驗事實加以驗證,我們觀察生活事件---並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釋。 建構(construct)是個人看待世界之方式,為一種知性的假設,用以解釋或說明生活事件。Kelly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會對所處環境產生認知建構,並藉此預測和控制生活事件,指引自己的行為並預測別人的行為。因為影響我們的人和事件是隨時改變的,因此,我們必須隨時拋棄或修正建構,Kelly稱之為多元構念論/構念的替代性(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

20 構念?那是什麼? 知識的基本成分 一個人用來解釋、分類、建構這個世界的想法與概念

21 當我們經歷一件事情時… 因此若沒有構念的話,你的世界將會一團糟 試圖解釋它 發現一些共同特徵 區分彼此間的相似與相異 構念形成
沒有構念的話,我們無法組織事物、去整理所經驗到的,無法去分類、描述人事物 因此若沒有構念的話,你的世界將會一團糟

22 構念的結構 仁慈/殘忍 形成構念-對比原則 構念的意涵-來自構念與構念間的交互作用 Ex. 質與量的交互作用 相似極
(similarity pole) 兩個相似的成分 Ex. 相似的助人行為 相對極 (contrast pole) 與其對立的成分 Ex. 一個人在害人 仁慈/殘忍

23 構念與人際互動 彼此構念的衝突(有同情心vs.沒同情心) 沒有覺察彼此共通的構念(自以為的觀點對立造成誤會)
「若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沒有建立笨蛋這個構念的話,他是不可能叫別人笨蛋的。」(Kelly, 1995, p. 133) 構念在溝通問題上的角色: 彼此構念的衝突(有同情心vs.沒同情心) 沒有覺察彼此共通的構念(自以為的觀點對立造成誤會)

24 構念的種類 能以語文表達:語文(verbal)/語文前(preverbal) 無法語言表達:沉隱(submerged)構念

25 構念的適用焦點:可被解釋的最好的某些事件(ex. 照顧/不照顧)
Kelly的理論關注由許多構念組成的「整體」 每個構念都有其適用的範圍與焦點 構念的適用範圍:可被有效解釋的所有事件 構念的適用焦點:可被解釋的最好的某些事件(ex. 照顧/不照顧) 系統是一個整體的架構,組織了許多構念 人們用以詮釋及預測的個別構念會被組織到整體系統中

26 構念的內外之分 不屬於認知運作基礎,可被輕易改變, 且不致影響核心構念 個人認知運作的基礎, 須系統中其他構念有大幅改變才會變動 外圍構念

27 構念系統-構念的階層關係 動物 哺乳類 上層構念-包含眾多狹義、特定的構念 從屬構念-包含更為狹義的從屬構念

28 構念之間在系統內會相互牽連,雖大致協調,但也會有相斥
一個人的性格是由他的構念系統所決定,用以預測世界、解釋世界,也界定個人所處的世界

29 如何知道別人的構念呢? →問阿!

30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1)根據角色稱謂清單發展出一份由實際人物組成的清單 (包括父親、母親…一般來說會被問20~30個,找適合的人名放入)

31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2)以三人一組的比較方式發展出構念 挑出三個特定的角色,指出兩者彼此相同但不同於第三者的部分 兩個角色間相似的部份-構念的相似極  與第三者不同的部份-構念的相對極

32 Rep的假設 (1)受試者的角色都能反映出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2)假設受試者說出的構念=其解釋世界所用的概念
(且受試者可以用語文表達出他們的構念) (3)在測驗情境下他們可以自在地說出自己的構念 (4)用來提供構念的語詞,能讓實驗者適當地了解受試者如何組織過去事件以及遇測未來

33 Rep的特色 1.直接從理論中發展出來-完全根據Kelly的理論發展而來
用以引發個人構念:藉由人們如何考量兩種東西彼此相似而與第三種東西不同,來引導出個人的構念或詮釋世界的方式 提供了一種了解個人意義的方法:提供了獨特的個人資訊 2.可以讓受試者產生自己的構念,非強迫受試者用實驗者提供的向度   

34 Rep的特色 3.擁有極大的彈性-改變角色位稱和指導語就能決定構念的範圍和意義 4.個人構念的系統在不同年齡下,內容和形式會有所變化
4.個人構念的系統在不同年齡下,內容和形式會有所變化 (孩童的構念系統比較具體,而成長過程中構念系統會慢慢變的抽象化) 5.分析複雜且費時 3. (ex:把rep給去測驗顧客購買東西的概念等,或性別角色構念目錄測驗Sex Rep)

35 Rep的相關研究 社會認同複雜性(Roccas & Brewer, 2002) 認知複雜性(Cognitive complexity)
人對於自己所屬社會團體的心裡描述 認知複雜性(Cognitive complexity) &認知簡單性(Cognitive Simplicity) Bieri 認知複雜性=以多向度解釋社會行為的能力 構念系統下逐層分解、分化的程度反應了系統的認知複雜程度 一個認知複雜的系統包含許多構念,可以對現象提供許多認知的分化

36 認知複雜性(Cognitive complexity)
認知複雜的人… 1.會以不同分化的角度、不同的特質來看人 2.比較能精準的預測他人的行為 3.較能辨別自己與他人的能力與和他人不同之處 4.較能從不一致的訊息中形成對他人的印象 (而較低者則會拒絕不同印象的訊息) 5.較能從他人的角度來看事情 6.複雜性和Big Five中對於新經驗的開放性(O)有關

37 Rep的相關研究 自我信念的複雜性-Patricia Linville(1985) 複雜程度高:
1.在生命中有很多種角色,有更豐富多樣的個人傾向和技能,而能在不同情境下造成不同表現 2.較高的複雜性能緩衝壓力,較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生命的其他角色提供認知轉移,幫助他避免陷入負面情緒**) 複雜程度低:在一兩個生命中主要的情境下不斷表現出自己的中心信念 **(not sure) 2.較高的複雜性能緩衝壓力,較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生命的其他角色提供認知轉移,幫助他避免陷入負面情緒中) (但也有一說 不一定能緩衝壓力,所以要查看看)

38 Kelly 的基本假設與11個推論 (corollaries)

39 個人構念理論的基本假設 一個人的行為,都是受到他個人所用以預測事件的結構所引導。EX:老師應該會在很冷的早上點名,必到!
Kelly不認為過去的衝突與外在刺激是塑造行為的基本因素。他認為我們與過去經驗間的關係,只限於這些經驗能夠幫助我們發展個人建構與對未來之期望的時候。

40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個人藉由事件重複發生的情形,去進行預測。 找出重複事件的相似性,用經驗歸納個人的原理原則。例如:月圓月缺
1.建構推論(construction corollary) 人們對於事件之建構過程是有個別差異的。 →強調經驗的主觀性 2.個別推論(individuality corollary)

41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3.組織推論(organization corollary)
每個人為了預測事件都會發展出一套特殊的包含各種建構之順序關係的建構系統。 構念系統以「階層」的方式組織起來 上層構念(superordinate construct): 較一般性,適用範圍較廣,包含其他建構在範圍內 從屬構念(subordinate construct): 較特殊性,適用範圍有限 3.組織推論(organization corollary) 個人之建構系統是由許多有限的相互對立的構念所組成的。 4.二分推論(dichotomy corollary)

42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5.選擇推論(choice corollary) 6.範圍推論(range corollary)
我們會選擇每個構念中對我們最有益的選項,讓我們能預測預期事件的結果。 安全的選擇vs.冒險的選擇→界定構念vs.擴展構念 人們傾向於選擇安全又低風險的一邊;個人所做的抉擇,是以它們讓我們預期或預測未來的程度大小來決定,並不必然對我們是最好的 5.選擇推論(choice corollary) 一個建構只適用於預測特定範圍內的事件。 EX:「活潑」只適用形容人,而非植物 6.範圍推論(range corollary)

43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7.經驗推論(experience corollary)
以生活經驗來檢驗我們的構念,以確認它仍然有用(是不斷進行的)。 個人建構系統會隨著個人持續對於事件之重複性所做的解釋而改變。(接觸新經驗,驗證構念的適合度) 7.經驗推論(experience corollary) 個人建構系統被新經驗和學習轉化或修正多少,須視個別構念於適用範圍內的可滲透性而定。 8.調節推論(modulation corollary)

44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9.分裂推論(fragmentation corollary)
個人可連續使用各種不同的建構系統,而這些系統彼此之間並不相容。→構念不一定是和諧一致的 9.分裂推論(fragmentation corollary) 兩個人對於經驗的建構相似程度,代表其心理歷程與他人的心理歷程相似。 10.共同推論(commonality corollary)

45 Kelly個人構念理論的11項推論 生活於同一文化的人,會以相似的方式建構經驗。人們能夠理解他人建構歷程的程度,決定了他在包含他人在內的社會歷程中的角色扮演。 →反映出不同群體特殊的預測方式 * 想預期他人如何預測事件, 須先理解別人的內在構念。=同理心 11.社交推論(sociality corollary))

46 性格理論-歷程

47 Kelly的性格理論-歷程 推動理論/ 叉子理論 如 Freud 所強調 驅力、刺激 拉動理論 / 蘿蔔理論
如 Rogers、Adler所強調的 目的、價值、目標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笨驢理論 人本來就是主動的,不需要被“引發”行為 Kelly 的獨特之處

48 Kelly的性格理論-歷程 Q:為何人類是主動的?為何其行動總是朝著某個方向?
Ans:預期事件的方式(構念系統)引導了人類的心理歷程,個體並非試圖避免痛苦也非找出增強物而是在驗證或擴展構念系統「事實上,一個不愉快的經驗甚至比中性或愉快的事件受到個體歡迎,假使它能夠驗證個體構念系統的實徵性」(Pervin, 1964) 並非為了維持一致而尋求一致(如Rogers 自我一致) 並非為了追求穩定而尋求一致 而是為了能作預測 而需要一致!!! 笨驢理論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性格運作的兩大動力: 1.擴展構念系統-避免構念系統瓦解 (以增加預測力) 2.焦慮太大 (逃避改變)

49 Kelly的性格理論-歷程(焦慮害怕及威脅)
焦慮(anxiety):當個人面臨的事件不在其建構系統的適用範圍內。(Ex無構念or構念瓦解) - 擴展構念、窄化構念,或緊抓住原本的系統(Ex自私與有愛) 害怕(fear):當一個新的建構即將進入建構系統時,一個人會覺得害怕。(女校唸太久) 威脅(threat):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建構即將發生大幅改變時,一個人會感到威脅。 - Tobacyk & Downs(1986)自我解釋的調整幅度 - Neimeyer(1994)死亡的威脅 2.焦慮:覺得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但卻發現自己做了自私的行為→ a.將有愛心的建構擴大解釋,使之包含自私的行為 b.將有愛心的建構縮小解釋,愛心只對他人生中重要的人而成立 Ps:女校念六年的人面對男生會產生焦慮感 3.害怕、威脅:比如說死亡的建構; 4.威脅=罪惡感? 5. Kelly認為人們與其有著苦澀的論點,甚至總比完全沒有的好。再沒有比腳下的土地是搖晃著更慘的事。?

50 Kelly的性格理論—成長與發展 Kelly未明確說明構念的來源 構念源自對於事件重複模式的觀察(似:經驗塑造人格)
強調嬰兒的語文前構念(文化塑造某些共同構念。似:榮格集體潛意識) 隸屬於同一文化團體的人對事物會有相同的解釋方式,對他人也有相同的 期望 在發展上,強調兩種改變 - 構念系統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更複雜(數目增加、細微區分、構念階層) - 當孩子愈有同理能力,或是能夠覺知他人的構念系統時,會較有能力去改變構念系統中質的部份。(越來越能注意和自己無關的事件、欣賞他人構念)

51 Kelly的性格理論—成長與發展 兒童時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Sechrest & Jackson, 1961)
認知結構複雜性的決定因素: 兒童時期文化背景的多元性(Sechrest & Jackson, 1961) 孩童在成長時期擁有不同的經驗與體驗,有助於發展出較複雜的認知結構。 認知複雜性高的兒童,其父母的教養較強調自主、不威權(Cross, 1966) 長時間在權威父母給予的嚴重威脅下,則可能發展出有限且沒 有彈性的構念

52 臨床運用

53 臨床 應用 心理病理學 固定角色治療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凱利方格技術

54 精神病理的發生 個體有面對焦慮的保護機制 做出無法以言語表達其構面的行為(類似 佛洛伊德的潛意識)
例如將某個構念的一極沈隱(submerge),或中止某些不適合某一構念的成分 類似 佛洛伊德的壓抑 (repression) Kelly 認為心理疾病是對焦慮的失調反應 不好的科學家 涉及使用不良(poor) 或非適應(maladaptive)的構念系統 雖已多次確認無效,但仍反覆採用同一建構系統

55 異常行為 神經質 (Neurotic):想要找出解釋周遭大小事件的新方法,永遠想辦法想要解決焦慮
精神病 (Psychotic)找到一個可以暫時解決焦慮的方法。但這方法是不穩固也無效的

56 心理治療 替換構念 新增構念 揚棄某些連結與新增連結 幫助個案學習成為勝任的個人科學家,更正確地去預測 心理治療就是重新建構構念系統
改變的技術:固定角色治療法

57 臨床 應用 心理病理學 固定角色治療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凱利方格技術

58 固定角色治療法(fixed role therapy)
概念:鼓勵個案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動,以新的方式構念自己,變成新的人。 目標並非改變細小的東西,而是改變整個人格,對自我的再建構。鼓勵個案相信、嘗試新的可能性,過程是複雜的,方法因人而異,過程中的抗拒需要被克服。 暫時放棄做自己,才能發現自己。 目的並不是創造假的人格,而是讓案主去經驗不同的生命特質,解放自己。當案主需要這樣的特質時,他可以更自在地去展現這樣的特質。 凱利:我們不必受限於環境,中間有很多變通之道讓我們選擇。

59 固定角色治療法(fixed role therapy)
步驟: 1.人格速寫:獲取個案的基本訊息,繪製出一個可以讓個案嘗試的人物速寫。 2.角色演出腳本:邀請個案決定這是否是他期待成為的人,確定新的人格不會對個案造成過度的威脅。 3.角色演出:請個案演出這個新的人格兩星期,腳本中的人要有新的名字,讓個案可以透過這個角色看世界,並與諮商師討論。 速寫角色的許多特質都與個案現有的功能對比很大。這樣比較好扮演與感受。

60 固定角色治療法(fixed role therapy)
諮商師的工作: 鼓勵個案嘗試,使新的過程啟動,讓案主注意到別人怎樣解釋他的新行為。 定期與個案見面討論遇到的問題,有時可能要重新演練劇本,讓個案可以體驗新的構念系統在實際應用上的功能。 諮商師準備好扮演各種角色,並採取包容開放的心態。 速寫角色的許多特質都與個案現有的功能對比很大。這樣比較好扮演與感受。

61 臨床 應用 心理病理學 固定角色治療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凱利方格技術

62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瞭解他人就是知道他如何解釋這個世界。 「Kelly主張如果想知道他的建構系統,就直接問吧!」 Rep測驗架構: 由Kelly發展出的衡鑑系統,基於人們如何考量構念的要素,來引導出個人的構念或詮釋世界的方式。Kelly有興趣於人們在思考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人時,其信念何運作的。個人構念非存在「位在腦中」,它們是要用來對社會環境賦予意義。

63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測驗的基本假設: 提供給受試者的角色都能反映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受試者說出的、講的確是其解釋世界的構念 受試者可以用語文表達出其構念,且在測驗情境下可以自在說出其構念。 受試者用來提供構念的語詞,能讓實驗者適當地瞭解受試者如何組織過去事件及預測未來。

64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運用於人格衡鑑─ 程序: 根據角色稱謂清單發展出一份由實際人物所組成的清單 以三人一組的比較方式發展出構念。尋找出某種特徵是其中兩人「相似之處=構念相似極」,是第三人的「相異之處=構念相對極」。

65 每個人會被問及20-30個角色,受試者需要在每個角色中放入合適人名
形成一個構念(相對極─相似極) 挑出三個特定角色 , 指出哪兩個有 相同的部分,而與第三者不同的部分。

66

67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Jim的案例 人際關係品質 考慮到安全感 構念 相對 滿意自我 懷疑自我 很好的 討厭的 以關心的角度溝通 不以關心的角度溝通 對暗示敏感 對暗示不敏感 外向的 內向的 心胸開闊 思想狹隘 能給愛的 有點自私的 封閉保守 開放自由 優秀成功 平凡普通

68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Jim的案例 對於世界的觀點較壓抑─因為,Jim對多數事件的看法都是由溫暖/冷淡與安全/不安全這兩個向度所決定的 →瞭解人際關係上的限制 →受到不敏感與被拒絕的威脅,以致於憂鬱 (幫助我們瞭解Jim是如何解釋事件以及如何預測未來)

69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特色: 具有極大的彈性,藉著改變角色稱謂或指導語,就可以決定構念的全部範圍和意義。 →應用Rep於廣告業者 →性別角色構念目錄測驗(顯示Rep提供瞭解個人意義的方法) 直接從Kelly理論中發展出來,引導受試者產生自己的構念,而非強迫受試者使用實驗者提供的向度(自在)。

70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Rep)
─運用於生涯諮商(Neimeyer)─ 個案選擇8或10或12個職業。 比較三組的職業,並從中找出任兩組相同,但不同於另一組的「地方」。 完成所有的比較後,可依據每一種建構來評量每個職業。 可計算出所有的分數。

71 評量討論 優勢 Rep與五大性格量表(Big Five)比較,其在施測及計分較為複雜、費時。獨特性/通則性。
優勢直接由Kelly理論發展出來,可讓受試者自主產生自己的構念非強迫,得到關於個體的獨特資訊。 限制 Rep測驗要求個體必須具有語言的能力,Kelly理論中有語文前構念或沈隱構念的存在,但在Rep中無法測量。 對成長、發展及憂鬱的情緒也沒有說明 雖然構念系統已被廣泛研究,但卻少有證據顯示由構念系統測量出的結果與外顯的行為的確有關連。

72 臨床 應用 心理病理學 固定角色治療 角色構念目錄測驗 凱利方格技術

73 凱利方格技術 以快速、簡單、有效率的方式了解個人的建構, 為一種半結構晤談法 除臨床外,亦用於教學方法以及職業生涯選擇

74 步驟

75 相關研究

76 國內近五年相關研究 李峻緯 (2008)。知識發現法於凱利方格知識擷取法效能評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素馨、雷祖強、吳仕傑(2010)。景觀設計專家與一般民眾對於景觀的概念比較 – 以水體景觀為例。運籌與管理學刊,9(2),25-35。 邱貞綺(2007)。以凱利方格技術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公民教育目標和內涵的看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盈穎(2011)。以Kelly個人構念論談妥瑞氏症者之焦慮特質。諮商與輔導,312,11-15。 陳章正(2007)。高中物理解題教學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章正、蘇明俊、江新合(2008)。高中學生物理解題表徵因素之個案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5(2),65-93。 黃心佳(2008)。深度休閒者涉入歷程之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0(1),25-34。 黃敬傑、陳盈穎(2012)。由個人構念論談學障孩童之親子溝通問題 – 以電影「心中的小星星」為例。諮商與輔導,316,4-8。 鄭逸如、吳治勳、黃芸新(2008)。慢性病患者之死為威脅、慢性病威脅與憂鬱:個人建構理論的觀點,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51-73。 蘇禹銘、黃台珠(2010)。生命系統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教師課程信念對學童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49-77。

77 國外近五年相關研究  Abdul-Rahman, H., Wang, C., & Eng, K. S. (2011).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cit-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DSS) for sustainable site layout planning.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7), Alexander, P., Loggerenberg, J., Lotriet, H., & Phahlamohlaka, J. (2010). The Use of the repertory grid for collaboration and reflection in a research context.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9(5), Benjafield, J. G. (2008). George Kelly: Cognitive psychologist,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or something else entirely? History of Psychology, 11(4), Blundell, J., Wittkowski, A., Wieck, A., & Hare, D. J. (2012 ). Using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to examine nursing staff's construal of mother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19(3), Chiari, G., Mancini, F., Nicolo, F., & Nuzzo, M. L. (in press).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personal construct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range of convenience: A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Cho, V., & Wright, R. (2010). Exploring the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using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from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9(5),

78 國外近五年相關研究 Edwards, H. M., McDonald, S., & Young, M. (2009).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Its place in 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51(4), Holland, J. M., Neimeyer, R. A., Currier, J. M., & Berman, J. S. (2007). The efficacy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3(1), Johnson, M., & Nádas, R. (2012). A review of the uses of the Kelly's repertory grid method in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comparability research studies.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8(5), Kuipers, K., Grice, J. W. (2009). The structure of novice and expert occupational therapists' clinical reasoning before and after exposure to a domain-specific protocol.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56(4), Leitner, L. M. (2007). Theory, technique, and person: Technical integration in experiential constructivist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17(1), Leitner, L. M. (2012). Care, humility, guilt, and faith: Implications of Kelly’s philosophy of an integral universe.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25(3), Mallick, J., & Watts, M. (2007).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t drug education. Drug and alcohol review, 26(6),

79 國外近五年相關研究 Metcalfe, C., Winter, D., & Viney, L. (2007).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7(4), Moradi, B., & Martin, A. (2012). Disarming the threat to feminist identification: An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to measurement and interventio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6(2), Moradi, B., Berg, J. J., & Epting, F. R. (2009). Threat and guilt aspects of internalized antilesbian and gay prejudice: An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1), Neimeyer, R. (2009). The efficacy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rapy as a function of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the presenting problem. Journal of 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 22(2), Ralley, C., Allott, R., Hare, D. J., & Wittkowski, A. (2009). The use of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to examine staff beliefs about clients with dual diagnosis.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16(2), Schaffalitzky, E., NiMhurchadha, S., Gallagher, P., Hofkamp, S., & MacLachlan, M. (2009). Identifying the values and preferences of prosthetic users: a case study series using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international, 33(2),

80 國外近五年相關研究 Siau, K., Tan, X., & Sheng, H. (2010).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 member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sing repertory grid.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6), Song, S. R., Gale, A. (2008). Investigating project managers' work values by repertory grids interviews.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7(6), Suto, I., & Nadas, R. (2009). Why are some GCSE examination questions harder to mark accurately than others? Using Kelly's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to identify relevant question features.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24(3), Suto, I., & Nadas, R. (2010). Investigating examiners' thinking: Using Kelly's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to explore cognitive marking strategies. Research in Education, 84(1), Tomico, O., Karapanos, E., Lévy, P., & Mizutani, N., & Yamanaka, T. (2009).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as 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3(3), Truneckova, D., & Viney, L. L. (2007). Evaluating personal construct group work with trouble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5(4), Williams, B. D., & Harter, S. L. (2010). Views of the self and others at different ages: Utility of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in detecting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g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 Human Development, 71(1), 1-22.

81 國外近五年相關研究 Wright, R. P. (2008). Eliciting cognitions of strategizing using advanced repertory grids in a world 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1(4), Wu, H. H., & Shieh, J. I. (2010). Applying repertory grids technique for knowledge elicitation in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uality & Quantity, 44(6),

82 參考資料 葉光輝(2012譯)。性格心理學(中譯:Pervin , L.A.& Cervone, D.(2010).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11th ed.)。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敬傑、陳盈穎(2012)。由個人構念論談學障孩童之親子溝通問題 – 以電影「心中的小星星」為例。諮商與輔導,316,4-8。 廖世德(2001譯)。凱利—個人建構理論創始人(Fransella, F. (1995). George Kelly.)。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盈穎(2011)。以Kelly個人構念論談妥瑞氏症者之焦慮特質。諮商與輔導,312,11-15。 Buckenham, M. A. (1998),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 change: a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approach.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8(4), 874–881. Moradi, B., Berg, J. J., & Epting, F. R. (2009). Threat and guilt aspects of internalized antilesbian and gay prejudice: An applica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1),


Download ppt "George A. Kelly 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