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下水向完整井的稳定运动 肖 长 来 工 203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3.6.1 井流的表达式 在以前各节的井流计算中,都假定抽水前的地下 水面是水平的。 但在自然界中,绝对水平的地下水面是很少的。 当水面坡度不大时,可以近视地当做水平面来处 理。 如果地下水面有一定坡度,则要考虑地下水流对 井流的影响。 这里只介绍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即承压地下水流 为均匀流时 ( 水力坡度和渗透系数均为常数 ) ,一 口抽水井的情况。 §3.6 均匀流中的井
在一均质各向同性的承压含水层中,含水层厚度 M 是 常数。有一口井位于坐标原点,以定流量抽水。均匀 流的方向为 -x ,渗透速度为 v 0 。 根据前面介绍的叠加原理,这一问题可分解为两个子 问题:一是假设不存在抽水井的承压均匀流,水力坡 度为常数,如取原点处的水头作为基准面 ( 即原点处 的水头为零 ) ,则任一点 (x, y) 处的水头为 H 1 ,则有: 或
二是假设初始承压水面为水平时,存在一半径为 r w 的抽水井 H 2 ,按 Dupuit 公式有: 因取位于原点处抽水井的水位为基准面,故有 h w = 0 ,上式 变为: 将 H 1 和 H 2 叠加,即得原问题的解: ( 3-69 ) 这就是均匀流中的承压水井公式。
3.6.2 井流方程的用途 根据该式可绘出流网,如图 3-16 所示。流网中有一条 分水线和一个驻点 ( 停滞点 ) 。
3.6.2 井流方程的用途 在分水线以内,地下水流向井中;在分水线以外,水 向下游流走,而不进入井中。显然,抽水井的稳定流 量应等于分水线以内的天然流量。因此,当 x 增大时, 分水线以水平线 为渐近线 ( 图 3-16) 。所谓驻点,且水流速度 的点。按 (3-69) 式,在驻点 s(x s, y s ) 处有: 由此得驻点的坐标为:
均匀流中注水井的流网如图 3-17 所示。 这时,天然流速 的方向和 x 轴方向一致。 同样也有分水线和驻点。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注水影响 的面积,即注水取代了原来的天然水流。
§3.7 井损与有效井径的确定方法 井损的产生及总降深的构成 在抽水井中测得的降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水头损失的叠加。 用前面各节中公式计算的降深,仅仅代表地下水在含水层中 向水井流动时所产生的水头损失。这部分水头损失 s w 有时称 为含水层损失。 前边提到的井损 h 0 这部分水头损失通常包括三部分: ① 水流通过过滤器时所产生的水头损失; ② 水流穿过过滤器时,由接近水平的运动变为滤水管内的垂 向运动,因水流方向偏转所产生的水头损失;水流在滤水管 内向上运动时,不断有水流入井内,因流量和流速不断增加 所引起的水头损失; ③水流在井管内向上运动至水泵吸水口的沿程水头损失。
C. E. Jacob 认为,井损值和抽水井流量 Q 的二次方 成正比,即 h = CQ 2 , C 称为井损常数。 因此,总降深 s w, t 可表示为: s w, t = s w 十 CQ 2 = BQ 十 CQ 2 (3-71) 其中, B 为系数。 稳定流时按 Dupuit 公式有 ln(R/r w )/2 T ; 非稳定流时,记为 B(r w,r) ,是时间的函数。
M . I . Rorabangh 认为,在井附 近和并内可能出现紊流,井损 常数和 Q n 成正比, n 可能不等于 2 。 于是 (3-71) 式可表示为更一般的 形式: s w, t = BQ 十 CQ n (3-72) 稳定流时,井内的总降探和井 损值随抽水井流量的变化的曲 线,见图 3-18 。 图 3-18 当 B 为常数时 总降深和井损随流 量的变化,井损随 流量的变化
迄今为止.我们都假定井半径 r w 的大小对抽水井 的降深影响不大,这主要是指 B 值。 对 C 值是有相当影响的。因为水在井内的流速同 井管截面积大小有关,而截面又和井半径的平方 成正比,所以井半径对井损有较大的影响。 从图 3-18 中可以看出,当流量较小时,井损很小, 实际上可以忽略。但当大流量抽水时,井损在总 降深中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井损值和有效半径,可用如下两种抽水试验资料确定。 ( 1 )多次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有三次以上的 降深和观测孔资料,将( 3-71 )式改写为: 由此可知,如以 s w,t /Q 为纵坐标, Q 为横坐标,将三次 以上稳定降深的抽水资料点绘在方格纸上,可绘出最 佳的拟合直线。直线的斜率为 C ,直线在纵坐标上的 截距为 B 。于是可求得井损: (3-73) 井损值和有效半径的确定方法
再将根据观测孔资料求得的参数 T 和 R 代入下式中,便可以 算出有效半径 r w 。 (3-74) 当大流量抽水, n≠2 时.将 (3-72) 式改写为: (3-75) 上式包含三个待定常数 B 、 C 和 n 。因而要用试算法。取一 张双对数纸,假设一个 B 值,以 为纵坐标,以 Q 为横坐标 做图。不断改变 B 值,直到各点在图上能连成一直线时为止。 这时的 B 值即为要求的 B 值,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 C ,斜 率为 n-1 。求出 B 、 C 和 n 以后,按 (3-73) 和 (3-74) 式就可以求 得井损和有效半径。
(2) 阶梯降深抽水试验。它同多次降深稳定抽水试验不同之处 在于: ①流量呈阶梯状增加,每一阶段流量为常数,二阶梯之间没 有水位恢复阶段,如图 3-19 所示; ②每一阶段抽水不一定达到稳定状态,故此多次降深稳定抽 水试验节省时间。但也要有观测孔资料用来求参数。 应用叠加原理,在第 j 阶梯的某一时刻 t 的总降深可写成: (3-76) 式中, 为某一时刻 t 的总降深, t 为从抽水开始算起的时间; Q j 为 j 阶梯的流量; t i 为 i 阶梯抽水开始的时间,以第一阶段抽 水开始时为零,即 t 1 = 0 ; Q i 为 i 阶梯的流量, i<j ; B(r w,t-t i ) 为 同时间有关的系数。
如取一固定的时间段 t * =t-t i ,并以 表示 i 阶梯抽水 t * 时间 以后,由于流量的增加造成的降深增量 ( 图 3-19a) ,则按 (3- 76) 式,且因 Q 0 = 0 ,有: 而 应为实际的 和假设不存在第三个流量阶梯时, 由流量 Q t 一直抽水到 t 时刻的假想降深 之差。按 (3-76) 式 有: 于是 同理可求得:
由此得三个阶梯的降深增量之和 : 结果说明,三次降深增量相加的结果,恰好等于一开始就用定 流量 Q 3 抽水抽 t* 时间后应得的降深值。予以推广,可得: (3-77) 图 3-19 阶梯降深试验曲线 ( 据 Bear)
根据 (3-77) 式,可按下列步骤确定井损和有效井半径: (1) 取固定的时间 t* ,一般为 1~2h 。然后在图 3-19a 的降深 — 时 间曲线上量取相应时间段的降深增量 。 (2) 按 (3-77) 式计算出和每一流量阶梯相应的降深 , 如, 等, 同时求出每一阶梯的单位降深: (3) 在方格纸上,以 /Q j 为纵坐标,以 Q j 为横坐标做 图,求出最佳配合直线 ( 图 3-19b) 。由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求得 B ,由直线的斜率求得 C 。将 C 、 B 代入 (3-73) 和( 3-74 )式,便 可计算出井损和有效井半径。
某地抽水试验水位及流量历史曲线图
1 .怎样利用登加原理求得 (3-76) 式 ? 2 .为什么根据 (3-75) 式在双对数纸上做图,截距 为 C ,斜率为 n-1 ? 3 .为什么根据阶梯降深试验求井损要做如此复杂 的处理 ? 用稳定流的处理方法求井损行吗 ? 为什么 ?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