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叶县高中 辛要东 叶县高中 辛要东.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借代 对偶 表达方式 : 烘托、 对比、 反衬、 渲染、 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比兴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用典 借古讽今、抑扬结合等 梳理归纳 描写 抒情 记叙 议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if 条件状语从句的含义 Jack 对 Rose 说: “ 如果你跳,我也会跳! ” If you jump,I will jump!
Advertisements

诗歌鉴赏 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 之表达技巧. 《考试说明》对 “ 古代诗歌鉴赏 ” 的能力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 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级.
參考資料﹕大人國夢遊記 遠看.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散文阅读复习专题 2012 年中考语文复习系列之一. . 散文分类 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 1 描写性的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 铺垫,暗示文眼 —— 写景状物,突出特点 —— 景物 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 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Chapter 3: SQL.
杜甫 蜀相 更开中学 语文组 陈婉华.
2012高考备考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三).
表达技巧 [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诗歌鉴赏之 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 应答模式 2006、12、15.
看图指认艺术技巧 衬托 图片来源——唐伯虎点秋香.
高考诗歌鉴赏 答题模式归类.
古代诗歌鉴赏之 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的 魅力呈现.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诗歌鉴赏 之表达技巧.
古 诗 词 鉴 赏.
圆的一般方程 (x-a)2 +(y-b)2=r2 x2+y2+Dx+Ey+F=0 Ax2+Bxy+Cy2+Dx+Ey+ F=0.
6.9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 加减消元法 上虹中学 陶家骏.
本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段)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 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蜀相》 杜甫.
古诗鉴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再加上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考纲 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点和能力点 形象 语言 思想内容 表达技巧 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表达技巧类.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初一年级(1、2)班 制作:李淑芳.
诗歌鉴赏 之描写手法.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教 学 建 议
THE TYPES OF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HSET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型
2011年高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第一讲 雅思阅读概述 王冉 2015/02.
古代诗歌鉴赏.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主讲教师:陈国全.
诗歌鉴赏 春风吹皱一江水, 无限风光无限情 ——表达技巧类.
诗 歌 鉴 赏(三) 第一课时.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以ISI平台为例,为您演示一下如何在Endnote文献中查看该文献的References
第17章 网站发布.
《蜀相》 杜甫 3.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 之间的位置关系.
语文园地二.
2.6 直角三角形(二).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目 录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学法设计 4 教法设计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7 教学反思.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 --- “情”与“景”的关系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六章 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第13讲 用GoldWave进行音频的截取、合并、淡入淡出操作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双语例句搜索 句库+巨酷 Web: Beijing 2008.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聚英共识联 跨学科学习计划 2012.
2.3.运用公式法 1 —平方差公式.
加减消元法 授课人:谢韩英.
生词 คำศัพท์ 1. 楚辞 chǔcí บทกวีของรัฐฉู่ 2. 诞生 dànshēng กำเนิด ; เกิดขึ้น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高中数学 选修2-2  2. 2.1 直接证明.
使用Fragment 本讲大纲: 1、创建Fragment 2、在Activity中添加Fragment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叶县高中 辛要东 叶县高中 辛要东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排比 夸张 反问 借代 对偶 表达方式 : 烘托、 对比、 反衬、 渲染、 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比兴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用典 借古讽今、抑扬结合等 梳理归纳 描写 抒情 记叙 议论

术语理解辨析 反衬(侧面):为了突出甲事物的特色却侧重对与甲事 物相对或相反的乙事物进行描摹。 如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 王籍《入若耶溪》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 》 对比(双面):描摹相类或者相反的甲乙两个事物,通 过比照来突出事物特点或者作者的感情。 如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 五百字》 “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 厦。 ”—— 梅尧臣《 陶者》

虚实结合:诗词中既包含 客观世界中存在 的实象、实事、实景又包含眼前未见(回 忆 想象)的虚的事物。如 《江城子》上阕 “ 尘满面 ……” 写词人的现实 景况,为 “ 实 ” 。下阕 “ 夜来幽梦 ……” 写想象 中和亡妻相见的情景,为 “ 虚 ” 。 《雨霖铃》上阕 “ 寒蝉凄切 ……” 写词人与情 人分别的情景,为 “ 实 ” 。下阕 “ 今宵酒醒何 处 ……” 写别后想象自己寂寞孤单的情景, 为 “ 实 ” 。

浮萍破处 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1)“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 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 张先《题西溪 无相院》 ( 2009 湖北) (2)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归年? —— 杜甫《绝句二首(二)》 (3)“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辛弃疾 《鹧鸪天 代人赋》( 2009 宁夏 ) 想 (4)“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 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思家 》( 2005 全国 1 ) 对比 慧眼识真 反衬(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 2008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 6 分) 典例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 1 :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景中含情(寓情于景)诗人从燕子落 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 点污琴 书 ” 的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 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 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参考答案 2 : 参考答案 2 :这首诗借景抒情( 1 分)。诗人通过对燕子频 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 1 分)。借燕子引 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 2 分)表现出诗人远客孤 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2 分) 引诗 阐述 ( 1 分) 写景效果 ( 2 分) 感情效果 ( 2 分) 指出手法

1 、 作者用了白描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由宏观到微 观,由远及近,先写 “ 茅斋低小 ” ,江上燕子频频飞来筑 巢,又写了燕子 “ 衔 泥 ” 点弄赃了琴书,以及捉小飞虫 到处能碰到人身上等细节,突出了草堂的简陋与诗人 生活的自然朴实,抒发了作者在简陋条件下仍不忘修 养自身,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淡淡的寂寞无奈之情。 2 、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打是人才有的动作,此 处用在飞虫身上,显然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燕子 ”“ 故来频 ” 、 “ 点污琴书时可爱喜人情趣盎然 的情景,突出了作者怜爱愉悦的心情。 答案传真 感情 ( 2 分) 手法 ( 1 分) 特色 ( 2 分) 阐释 ( 1 分) 手法 ( --1 分) (合计 6 分) (合计 5 分)

3 、诗人作了白描手法,三言两语既写出了草堂的生活, 诗人和燕子的生活场景。这样写诗句通俗易懂,清新自 然,将恬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场景重现。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悠闲自得并且轻松的心情 。 4 、本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江上的燕子因为茅斋很低 就飞来停在上面,琴和书内都有了泥点则引来飞虫。 5 、采用了联想、寓情于景的手法,描写了低矮茅,燕 子,泥点,飞虫,好比世间污浊的人和事,影响着独居 草堂的诗人,起到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的作用。 6 、作者住在草堂时,看到燕子经常飞来,并衔着泥污, 表达了作者看到官场的贪污而远离,抒发作者不同流合 污的高洁志趣。 特色 ( 2 分) 感情 ( 2 分) 手法 ( 1 分) 阐释 ( 1 分) (合计 4 分) (合计 2 分) (合计 1 分) (合计 0 分)

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 结出诗歌表现手法鉴赏的评分要点 及具体的解题步骤 吗? 思考总结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四步走答出三个要点 1 、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对比, 动静结合等, 给 1 分) 2 、该种手法在诗歌中如何具体体现的。 (要求:引用或者结合关键词句描述,给 1 分) 3 、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如环境的幽美恬静,盎然生机、活泼可爱、自然和谐等, 2 分) 4 、指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2 分) 忌 : 套用术语、空洞、抽象。 指出手法 结合诗句 阐述 表达效果 (景物和感情)

“ 常用表现手法 ” 答题格式: 描写 手法 一般答题格式 对比 衬托 虚实 想象 动静 把 …… 与 …… 对比,突出 …… 表现 …… 用 …… 衬托 …… ,突出 …… 表现 …… …… ,是实写; …… ,是虚写。虚实相生,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 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 …… 。更能 表现出诗人 …… 的感情。 …… ,是动景; …… ,是静景。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 以静衬动),更显 ……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运用了 “ 反衬 ” 的表现手 法,有何效果? ( 4 分) 牛刀小试 1

答题思路 诗的第二句描写天未放亮, “ 星斗阑干 ” ,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 草虫鸣 ” 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 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结合诗句 阐述写景效 果( 2 分) 蕴涵的感情 效果( 2 分)

( 2007 全国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问题:这是一首怀人诗,请从 “ 表现手法 ” 的角度 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 5 分) 实战演练 注:邱二十二员外即邱丹,作者的好友,当时 在江苏临平山修道,后隐居于此。

参考答案 答:整首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是写作者自己,因 “ 怀君 ” 在 “ 秋夜 ” 徘 徊沉吟 “ 散步咏凉天 ” ,这是实写。后两句诗 人让思绪飞到了远方,想象所怀念之人在 此时彼地 “ 应无眠 ” 的景况,是虚写。虚实相 生,使眼前景物与想象中的景物并列,使 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 了异地相思之情的浓郁。 结合诗句 阐述( 2 分) 表达效果 ( 2 分) 指出手法 ( 1 分)

(一) 审准题干,避免答非所问。比如:表 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 写方式?表达技巧?写作方法(手法)等。 (二)表述全面,思路清晰。一般思路如下: 指出手法 → 结合诗句阐释 → 表达效果(景物 特色、主旨或感情),因为高考评卷是按点给 分。 (三)宁多勿少,避免答不准而失分。如: ” , “ 烘托 ”“ 反衬 ” 如果定不准的话再补充一个 “ 对 比 ” 。 “ 托物言志 ” 可以补充写上 “ 象征 ” 。这样, 可以应对高考评卷 “ 多答不扣分答不上不给分 ” 的标准,避免失分。 考场提示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 “ 动 ”“ 静 ” 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5 年全国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