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臺灣早期的發展 第四課 清代前期的統治與開發
清代前期的統治措施 鄭經死後,清廷派施琅攻打臺 灣,鄭氏戰敗投降,臺灣從此成為 清朝統治的領土。 最初,清朝在臺灣設置臺灣府, 以下畫分為臺灣、鳳山、諸羅三縣, 隸屬福建省管轄。後來,隨著移民 逐漸往北 開發,又改諸羅縣為嘉義縣,並陸 續增設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及 噶瑪蘭廳。
清代前期臺灣府行政區演變示意圖。
清代前期對臺灣的治理,主要目的 在防止臺灣成為反清的基地。因此,清 廷頒布了許多限制漢人來臺的規定。例 如: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才能來臺。雖然 有種種的限制,但是福建、廣東一帶許 多生活貧困的人民,仍然冒險偷渡,使 得臺灣漢人的數量不斷增加。
有些大陸沿海的居民生活 困苦,想到臺灣來謀生。 清廷頒布禁令,限制漢人來臺。
許多漢人不怕危險,仍然偷偷渡海來臺。
清代前期的移民社會 清代臺灣的移民,來自大陸廣東和福建 的不同地方。他們渡臺時,往往結伴而行; 來臺後,同族或同鄉的人也大多聚居一處。 由於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他們的語言、風 俗、習慣有明顯的差別,而使臺灣各地呈現 不同的社會文化特色。這些不同社會文化背 景的人群,彼此之間難免發生一些誤會與衝 突,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臺北市士林區芝山岩隘ㄞˋ門,是早期移民械鬥 時防守的地點。
清代前期的農業開墾 清代來臺灣的漢人,有的攜帶大量 資本,招募農民開墾大片土地;有的資 金較少,則以合作的方式墾荒。不論以 哪一種方式開墾土地,在漫長的拓荒過 程中,都必須克服風災、水災等自然災 害,以及學習和原住民相處的方法。
「漢番界碑」是清代用 來畫分漢人和原住民田 地的界限。
清代漢人相繼來臺, 在臺灣西部各地,逐 漸開墾土地。圖為清 代前期漢人的墾殖示 意圖。
臺灣番界局部圖。番界是清代隔離漢人與原住民的界 線,隨著漢人拓墾範圍的擴大,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也 逐漸縮小。
新竹縣北埔鄉的金廣福 公館,是漢人以合作方 式墾荒時的辦公場所。 雖然開墾時遭遇許多困難,先民還是以積極 進取的態度和勤儉刻苦的精神,將臺灣逐漸開 發成米、糖生產的重鎮。
施世榜在今彰化縣 二水鄉興築八堡圳,是清代 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彰化縣十三堡中的 八堡灌溉用水。圖為鹿港天后宮的施世榜牌位 ( 彰化縣 鹿港鎮 ) 。
吳沙 (1731 ~ 1798) 拓墾宜蘭平原,後人 尊稱為「開蘭第一人」。 今日的宜蘭平原,是清代的漢人吳沙,招募 農民所開墾。圖為先民開墾情境想像圖。
清代前期的商業活動 臺灣除了島內的商業活動外,也將 盛產的稻米與蔗糖銷往中國大陸,並從 中國大陸進口藥材、五金、建材、布匹 等用品。貨物頻繁的往來,使得臺灣與 中國大陸通航的港口,如南部的府城 ( 臺 南 ) 、中部的鹿港、北部的艋舺 ( 萬華 ) 等 地,快速繁榮起來。由於移民的辛勤開 墾和用心經營,不但使臺灣的農業快速 發展、商業活動日漸興盛,也奠定漢人 社會的穩固基礎。
「一府二鹿三艋舺」 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萬華區史展示中心展示了早期 艋舺發展的珍貴資料(臺北市 萬華區)。 清代的鹿港因港口貿易往來頻繁而快速 發達。鹿港老街(彰化縣 鹿港鎮)。
臺灣西部的開墾比東部早。 最初,清朝在臺灣設置臺灣府,以下畫 分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廣東省 管轄。 隨著移民逐漸往南開發,因此改諸羅縣 為嘉義縣,並增設彰化縣、淡水廳、澎 湖廳及噶瑪蘭廳。 設置臺灣府的目的主要是在防止臺灣成 為反清的基地。 一、 觀察清代前期臺灣府行政區圖的演變情形, 找出正確的敘述,並在 中打 。 �
二、 自中國大陸不同地區來到臺灣開墾的漢人, 可能會經歷下列哪些事情? 臺灣各地都呈現相同的文化特色。 在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會有明顯的 差異。 移民者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與衝突。
三、 請先閱讀下列文章,再回答問題。 吳沙是漳州人,他從福建搭船來到臺灣,在這時期, 臺灣西部大多已經開發。 吳沙看到噶瑪蘭平原是一片陽光遍野的美麗平原, 廣大而肥沃,他心想如果能開墾這個地方,此地將可成 為豐收的穀倉。於是,吳沙率領漳、泉、粵三籍的人民 到蛤仔難 ( 宜蘭 ) 開墾,墾地日漸寬廣。此舉卻引起原住民 的不滿與抗議,雙方發生衝突,在一次的戰鬥中,吳沙 的弟弟吳立被刺死,也有不少漳、泉、粵墾荒的民眾受 到傷害。但吳沙並未因此喪失信心,或是對原住民採取 報復行動。他一方面加強戰備,一方面派人和原住民溝 通,並醫治好當地原住民感染的天花。為了感謝吳沙, 原住民將土地送給吳沙。於是吳沙在蛤仔難的開墾日漸 紮實,也奠定了東臺灣開發的基礎。
吳沙率領漢人墾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 哪些困難? 四、清代前期,臺灣除了有農業活動,也與中 國大陸商業往來。此時從臺灣輸出的物產 和從中國大陸進口的物品有哪些? 原住民的不滿及抗議;風災、水災等自然 災害。 臺灣輸出:米、糖 中國大陸進口:藥材、五金、建材、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