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中國第一級產業的分布特色。 ■ 了解中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特色。 ■ 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特色。 ■ 認識中國交通的空間特色。 第 5 章 經濟與交通
第一級產業 500 公釐等雨量線以東 地勢低平、氣候暖濕、人口眾多,農業活動密集。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水稻、甘蔗及茶為主要作物; 年可兩穫或三穫。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小麥、雜糧為主要作物; 年可一穫或兩穫。
500 公釐等雨量線以西 氣候乾燥,人口稀少,以畜牧業為主。 高原盆地地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水草豐美之處則可進行 放牧,羊、牛、馬、駱駝為重要的牲畜。 呼倫貝爾高原是中國主要放牧區之一
500 公釐等雨量線以西 西北部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區 山牧季移,牲畜以耐寒的綿羊及犛牛為主。 山牧季移 夏季牧場 冬季牧場
圖 中國農業、牧業分布圖
第二、三級產業 二級產業 第二級產業產值超 過第一級產業。 具有低廉勞力、廣 大市場與豐富資源 的條件。 中國為世界工廠。 圖 中國三級產業變化
二、三級產業分布 工業生產和商產活動集中在東半部 河流、鐵路沿線及海岸地帶,發展出許多工 商業密集的據點,如上海、北京。 西北內陸工商活動較少。 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均
圖 年中國分省人均 GDP 示意圖 沿海較 富裕 內陸較 貧窮
經濟發展與經濟帶 1970 年代以前實施「計劃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封閉與遲緩。 1979 年起進行「經濟改革開放」 策略 : 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及經濟開放區 條件 : 臨海位置及「僑鄉」等條件。 目的 : 吸引技術與外來資金,發展加工出口工業 刺激運輸業及金融服務業的興起 帶動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
經濟特區 1980 年代以後設置 1 深圳經濟特區 2 珠海經濟特區 3 汕頭經濟特區 4 廈門經濟特區 5 海南島經濟特區
經濟發展 貿易總值逐年攀升 國內生產總值增 加, 2003 年成為世 界的第七經濟體。 人口眾多,平均每 人生產值偏低 。 貧富差距狀況惡化 圖 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 表 年各國人均 GDP 比較 名次國家人均 GDP 1 盧森堡 美國 日本 新加坡 台灣 中國 1051
西部 東部 中部 三大經濟帶 經濟水準由西向東遞減 促進中、西部開發與發 展,縮小經濟水準差距。 圖 中國三大經濟帶
東半部地區 人口眾多,經濟水準高, 對於交通的需求也大,沿海海 運十分發達,鐵路、公路網路 分布甚密。 交通運輸 南昆鐵路 穿過西南少數 民族聚居的區域。
鐵路系統 圖 中國重要鐵路分布圖 南北縱貫線與東西橫貫線構成網狀系統
公路系統 圖 中國公路分布圖 北京為中心,聯絡各大城市與港口 北京
航空系統 圖 中國航空路線分布圖 近日因應運輸需求,航空運輸繁忙
內河航運系統 圖 中國內河航運分布圖 秦嶺、淮河以南的大型河川, 水位 穩定,含沙量低,內河航運興盛。
西北部內陸地區 人口稀少,經濟水準低,鐵路、 公路及航空網路較稀疏。 乾燥氣候,河川水量不足, 幾乎無內河航運。 駱駝是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 具,為「沙漠之舟」 犛牛是青藏高原地區居民的 運輸工具,為「高原之舟」 照 駱駝 照 犛牛
動動腦 西北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的畜牧為何採山牧季移 的方式? 氣候嚴寒,水草有限
動動腦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為何皆在沿海地區? 具有優越的的臨海位置及 「僑鄉」等條件
動動腦 西北部地區的內河航運為何不發達 ? 氣候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