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全国卷,促高二教学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高中物理备课组长 周兆棠
一.近五年 “ 新课标Ⅰ卷 ” 考试情况分析 1. 试题结构特点: 8 道选择 2 道实验 2 道计算 1 道选考( 3 选 1 模式) 48 分 选择题特点: 8 道选择题 4 个在必修模块 跨模块题目在 题 压轴题往往 是电磁感应 【 】 单选 偏向力、电( 4 题) 【 】 多选、综合( 4 题,通常一题是 4 选 3 ) 实验题特点:(一力一电) 15 分 【 22 】力学实验(电学实验) 【 23 】电学实验(力学实验)
计算题特点:(一力一电) 32 分 【 24 】必修模块(静力学或直线运动, 会结合牛顿定律) 【 23 】选修模块(力、电、磁综合) 选考题: 15 分 (选修 3-3 选择部分多为分子动理论,计算部分多为气 体等温变化) (选修 3-4 选择部分多为机械振动和波,计算部分多为 光的折射) (选修 3-45 选择部分多为光电效应和原子物理,计算 部分多为一维碰撞)
2. 考生应考情况 ( 红字数据是省适应性考试海珠区 答题情况) 湖南省考生 “ 新课标Ⅰ卷 ” 理综物理各题型得分概况表 得分率 = 湖南省考生平均分 / 近 5 年此模块的总分值 广州市 2016 年调研测试海珠区理综卷物理各题型得分概况表 题型 题号 选择 ( ) 实验 1 ( 22 ) 实验 2 ( 23 ) 计算 ( 24 ) 计算 ( 25 ) 选考 3-3 ( 33 ) 选考 3-4 ( 34 ) 选考 3-5 ( 35 ) 得分 率 题型 题号 选择 ( ) 实验 1 ( 22 ) 实验 2 ( 23 ) 计算 ( 24 ) 计算 ( 25 ) 选考 3-3 ( 33 ) 选考 3-4 ( 34 ) 选考 3-5 ( 35 ) 得分 率
得分规律大致相同 选择题和第一实验得分率较高 第二实验题得分一般较低 两道计算题主攻应放在第 24 题 鼓励考生选考 3-5
3. 考点分布规律及分析 ( 1 ) 近 5 年 “ 新课标Ⅰ卷 ” 物理选择题各知识点考查次数表 知 识 点考查 次数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5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5 静电场及其性质 5 物理学史 5 电磁感应 4 理想变压器、交变电流 4 带电粒子子匀强磁场的运 动 3 平抛、圆周运动 3 动能定理、功能关系 3 受力分析、平衡 2 磁感应强度、安培力 2 运动图像 2
由此可知:选择题每年必考的知识点是: 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静电场 物理学史 其次为:电磁感应 理想变压器、交变电流 建议:选择题是各类学校考生得分的重点目标, 从高二抓起很有必要,上面几个考点要力争得 分
(2) 近 5 年 “ 新课标Ⅰ卷 ” 物理实验题分析 近 5 年实验题考点情况 题号题号 2011 年考 点 2012 年考 点 2013 年考 点 2014 年 考点 2015 年 考点 22 等效替代 法测微安 表内阻( 5 分) 螺旋测微 器的读数 ( 5 分) 测量动摩 擦因数 (光电门) ( 7 分) 验证牛 顿第二 定律( 6 分) 测玩具 小车通 过凹形 桥最低 点的速 度( 6 分) 23 研究匀变 速直线运 动(光电 门、测加 速度) ( 10 分) 测定磁感 应强度的 大小和方 向( 10 分) 测量多用 电表内电 池的电动 势和电阻 档内电阻 ( 8 分) 测量电 源电动 势和内 阻( 9 分) 改装、 校准毫 安表; 电路故 障( 9 分)
特点: ①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②力、电交替的模式 +“ 一小加一大模式 ” ③力学:实验素养 观察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 电学:电表改装、电路器材选择、数据处理 ④由易到难,有层次 建议:得分的 “ 性价比 ” 较低。耗时较多。不宜过 多耗时进行推理、分析的复习环节(重点学校 除外),立足 “ 读数、连线 ” 的得分
( 3 )近 5 年 “ 新课标Ⅰ卷 ” 物理计算题分析 近 5 年计算题考点情况 题号题号 2011 年考 点 2012 年考 点 2013 年考 点 2014 年 考点 2015 年 考点 24 多阶段匀 变速直线 运动( 13 分) 受力分析、 共点力平 衡( 14 分) 两连接体 运动问题 ( 13 分) 力与运 动(联 系实际) ( 12 分) 安培力、 力的平 衡、胡 克定律 ( 12 分) 25 带电粒子 在匀强磁 场中的运 动(组合 场)( 19 分) 带电粒子 在匀强磁 场、电场 中的运动 ( 18 分) 电磁感应 (动力学) ( 19 分) 类平抛、 带电小 球在匀 强电场 中的运 动( 20 分) 连接体、 多阶段 匀变速 直线运 动问题 ( 20 分)
特点: 24 题:(较简单)极少隐含过程、建模容易,运算 量不大 25 题:(压轴题)多过程、多考点、综合性强,运 算量大 主要考查: 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建议:以每题的第 1 问为中等学生达标的标准
( 5 )选考题 33 题:固体、液体、气体(晶体、气态方程) 34 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学(折射、干涉 、衍射、折射定律与全反射) 35 题:光电效应、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建议:抓住考点,重点复习;碰撞问题可以不 加入几何元素 建议动员学生选考 3-5
附 2015 年 “ 新课标Ⅰ卷 ” 物理题各知识点分值 知 识 点分 值 质点的直线运动 16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16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 力 18 机械能 6 电场 12 电路 9 磁场 12 电磁感应 6 交变电流 6 固体、液体与气体(选考 3-3 ) 15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选考 3-4 ) 9 光的传播(选考 3-4 ) 6 碰撞与动量守恒(选考 3-5 ) 9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 6
4. 各模块考查高频知识点 必修 1 : ①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运动图像分析(选择题、计算题 交替) ②力:共点力、平衡 ③牛顿第二定律(年年必考) 必修 2 :①曲线运动中的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②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年年必考) ③机械能
选修 3-1: ①电场的性质(叠加或电势、电势差、 电场力做功)(年年必考) ②恒定电流(电路的分析) ③带电粒子在磁场的运动 选修 3-2: ①电磁感应 (年年必考) ②交流电(含理想变压器 )(年年必考)
选修 3-3 (选考) 固体、液体与气体,计算部分为气体等温 变化过程为主 选修 3-4 (选考)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选择题);光的传播( 计算;以折射为主);作图. 选修 3-5 (选考) 光电效应、原子与原子核(选择题) 碰撞中 的动量守恒(计算)
二. 广东卷与全国卷的对照 考纲略有微调: “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 “ 气体实验定律 ” 要求从 “ 了解识记 ” 变成 ” 理解运用 “
两卷对照 1. 试题结构 2. 试题风格 3. 难点分布 4. 热点与能力要求具体体现 总结: 两卷比较,变化较大,选择题的运算量与 实验题的命题差异最大,其次,选考题的出现 对考试答题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 高二教学的适应性措施 1. 当前高三备考出现的问题: ( 1 )学生明显不适应大运动量的训练 ( 2 )出现盲目使用外省备考资料的现象 ( 3 )选考部分的复习和测试效果与预期相差很远 ( 4 )没有掌握解全国卷类型选择题的要领 ( 5 )在市调研测试和刚结束的省适应性考试中 ,答 题规范问题被扣分现象普遍
2. 高二教学的适应性措施 ( 1 )选修 3-2, 的两章书都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不宜匆 忙带过 电磁感应部分 ; 楞次定律的应用 各种情况下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包括法拉第发电机)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电路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与安培力问题的结合 动生过程中能量转化问题,不需要进行强化。因不 是命题热点 交流电部分: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及规律、表达式 有效值 理 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 2 )做好选考部分的讲课 选修 3-3 重点 分子动理论 气体 选修 3-4 重点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的折射 光路图及其应用 选修 3-5 重点 光电效应规律 原子核 碰撞 尽量动员学生选考 3-5 ,避开 3-4
选考部分教学要注意问题 ①切忌过快、过速,甚至 “ 以做代讲 ” ②注意基本概念的讲授 ③建议大部分学校都不要让学生选 学两个模块
( 3 )重视教材处理 不一定要求学生使用人教版 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处理好 ” 知识链 “ 的问题 在省适应性考试中,选考 3-5 的选择 题,我区答卷的情况很值得注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射线和射线均为电磁波 B 射线的电离本领比射线弱 C 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 了光子说 D 氢原子从 n=2 的状态跃迁到 n=4 的状态 时,需要吸收能量 E 一束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不能发生光 电效应,改用波长更长的光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 BCD 】
从巴尔末的发现到 “ 氢原子的能级(能级 图) ” 的建立,是一段知识链。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教授这部分知识 ,势必出现上述因知识链的断裂而出现 的普遍现象
( 4 )选一本较好的练习册。 提倡自编学案,利用年高考真题或模拟题 改编需时较多,但效果很好 本次省适应性考试第 25 题答对率奇低,表 象是学生读不懂题,实质是情景迁移能力差。 与这方面处理不当不无关系 ( 5 )物理学史的复习问题 ( 6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提前进入高三备考 复习
第 25 题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圆柱形管底端固定一弹射器,弹射器上有一圆 柱形滑块,圆柱管和弹射器的总质量为 2m ,滑块质量为 m ,滑块 与管内壁的滑动摩擦力 f=3mg 在恒定外力 F=9mg 的作用下,圆柱 管和滑块以同一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弹射 器突然开启,将滑块向上以相对地面速度 2v 弹离圆柱管底端,同 时圆柱管也以速度 v 仍向上运动, 忽略弹射过程中弹片的位置变化,忽略 空气影响,重力加速度 g ,求: ( 1 )弹射后,滑块相对管上升的最大距离 ( 2) 从滑块被弹开到它第二次获得相对地 面速度大小为 2v 的过程中,摩擦力对 滑块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