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4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 分配不均度的測量第六章 國民所得
目錄 經濟學的研究依其研究範圍區分為二: 1.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s) : 又稱為「價格理論」,係以個別經濟單位的經濟行 為為研究對象。包括:消費理論、生產理論、交換 理論、分配理論等。 2. 總體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 又稱為「國民所得理論」,係以整個經濟社會的經 濟現象為研究對象,包括:國民所得水準、就業水 準、物價水準、經濟循環、經濟成長與穩定等。 * 國民所得的探討為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目錄 國民所得的由來 由美國學者顧志耐 (Simon S Kuznets) 於 1934 年 首發表。 顧志耐於 1971 年榮獲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顧志耐被尊稱為「國民所得會計之父」。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目錄 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的統計 由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我國於 1953 年開始逐年按年編算統計國民所 得。 資料發表於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俗 稱國民所得黃皮書 。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目錄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 各種國民所得指標之關係
目 錄 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簡稱 GDP) 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簡稱 GNP) ~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節目錄 GDP 的意義: 係指一國之「境內人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 之所有「最終財貨與勞務」,以「市場價值」計算 的總產值。 GDP 的估算內涵: 以「境內人民」為對象: 在本國境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 為「一定期間」的產值: 計算當期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 只計入「最終財貨與勞務」的產值 。 以「市場價值」計算。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GDP 的估算 不應計入 GDP 計入 GDP 當期交易但非當期生產的財貨價值,不計入。 卽二手貨交易或中間性交易,不計入。例如: 古董及古畫的交易、土地及舊有房屋的買賣 … 等。 但經營交易的佣金收入乃當期產生 的勞務價值,仍應計入 GDP 中。 當期交易但不具生產性的移轉性支出,不計入。 例如:退休金、撫卹金、救濟金、 獎助金、公 債利息、保險金 等 。 金融證券交易例如:非新上市的證券交易金額 及利得,不計入。 但新上市的證券交易或證券交易中 經紀商的佣金是當期勞務所得,應 計入 GDP 中。 中間財貨 (Intermediate Goods) 不計入。例如: 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材料、半製成品等 。 非市場性的生產活動,不計入 GDP 。例如:家 庭主婦從事家務操作 … 等。 但自有房屋的設算租金與農民留供 自用的農產品仍被估算計入 GDP 中。 非法及地下交易的生產總值,統計上無法計入 。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下列經濟活動中,哪些須計入 GDP ? 1. 太平洋建設賣了一間新建公寓,值 1,000 萬元。 2. 付給慶宜證券股票買賣手續費,計 12 萬元。 3. 請國際服務站技工修理電冰箱,付費 1,000 元。 4. 支付泰籍女佣薪津 1,600 元。 5. 王先生在美國證券市場獲得股息,計 3 萬元。 6. 張三在股市買台積電股票十張,計 120 萬元。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經濟循環周流圖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國內生產毛額的估算方法 1. 從生產面估算 GDP :以最終產品法估算 GDP ,是先 將一國國境內之各行各業加以區分,然後再將各行 各業的總產值彙總相加起來。 2. 從支出面估算 GDP :又稱國內支出毛額 (GDE) ,即 估算一國境內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國 外部門對當期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購買支出總 和。 3. 從所得面估計 GDP :又稱國內所得毛額 (GDI) ,即 以要素所得法從產品成本面估算 GDP 。 * 無論從生產面、支出面、所得面進行統計,結 果必然相等。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從生產面估算 GDP 行政院主計處將我國最終財貨與勞務分為: 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類產業。 公式: GDP =農業產值+工業產值+服務業產值 * 我國服務業產出比例日益增加,農業產出比例 日益減少。 * 從生產面估算 GDP 可以了解一國境內各行業的 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的變遷。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從支出面估算 GDP 公式: C :民間消費 X :商品輸出 I g :投資毛額 M :商品輸入 G :政府消費支出 *民間消費支出占 GDE 的比值最大。 *從支出面估算 GDP 可以了解一國的支出用途分 配比例的多寡。 GDE = C + I g + G +( X - M )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民間消費支出 (C) 的估算 民間消費支出 (C) : 係指家計部門與民間非營利機構購買財貨的支出。 依耐用性質分為: 耐久財、半耐久財、非耐久財、勞務四項。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國內投資毛額 (I g ) 的估算 國內投資毛額 (I g ) :又稱國內資本形成毛額。 包括兩項: 1.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指當期添置的 新機器設備及建築物。 2. 存貨增加:包括原料、在製品及未 出售的製成品。 投資毛額=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存貨增加 =新機器設備+新建築物+存貨增加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政府消費支出 (G) 的估算 政府消費支出 (G) 的內容: 為購買各種最終財貨和提供司法、行政、警務、 教育 …. 等勞務生產的支出。 包括兩項: 1. 購買各種最終財貨與勞務的支出。 2. 僱用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 *退休年金、失業或災難救助金等移轉支出,沒 有生產性,即不計入 GDP 。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淨輸出 (X - M) 的估算 輸出 (Exports ,簡稱 X) : 係指在本國境內生產,但已輸出國外的商品。 輸入 (Import ,簡稱 M) : 由國外輸入國內的商品。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避免重複估算 GDP 的方法 1. 最終產值法: 將所有最終財貨與勞務以「市場價值」計算的 總產值。 2. 附加價值法(要素所得法): 將產品在製造完成前的每一生產過程中所增創 的價值彙總 * 最終產值法=附加價值法 * 受限於中間性與最終產品的劃分困難,我國現 行統計大多採附加價值法。 國內生產毛額 ( 簡稱 GDP )
節目錄 1. GNP 的意義 係指一國之「全體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 的所有最終財貨與勞務,以市場價值計算的總 值。 2. GDP 與 GNP 的區別 GDP 以「國境」為界限, GNP 以「國民」為界限。 國民生產毛額 ( 簡稱 GNP) GNP = GDP +(本國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外國生產之 報酬-外籍國民的生產要素參與本國 生產之報酬) = GDP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節目錄 1. 國民生產淨額 (NNP) 指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 扣除資本折舊後的市價淨值。 2. 國民所得 (NI ) 係指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以其生產要素參與生產 而得到的報酬總和。 3. 個人所得 (Personal Income) 的意義 係指一國的個人或家計單位可獲得的所得。 4. 可支配所得 (Disposable Income) 指一國的個人或家計單位收到所得後實際可自行支 配使用的所得。 ~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
節目錄 假設甲國 2004 年國民所得會計資料如下(單位: 百億美元) ~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
節目錄 甲國 2004 年的 GDP 、 GNP 、 NNP 、 NI 、 PI 、 DI 、 S 的估算如下: 解: GDP = C + I + G +( X -M) = 100 + 70 + 30 +( 154 - 104 )= 250 (百億美元) GNP = GDP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 250 + 20 = 270 (百億美元) NNP = GNP -折舊 = 270 -( 70 - 55 )= 255 (百億美元) NI = NNP -間接稅淨額 = 255 -( 28 - 3 ) = 230 (百億美元) PI = NI -勞而不獲+不勞而獲 = 230 -( 11 + 9 + 10 + 8 + 2 )+( 6 + 10 ) = 206 (百億美元) DI = PI -直接稅-家戶對國外移轉性支付 = 206 - 12 - 4 = 190 (百億美元) S = DI -民間消費支出= 190 - 100 = 90 (百億美元) ~ 國民生產淨額 ( 簡稱 NNP ) ~可支配所得 ( 簡稱 DI )
目錄 國民所得會計中的各種指標有其用途: 1. 呈現一國在當期產出的經濟成果與生活水準的 高低。 2. 進而供作各國生活水準的比較之用。 3. 可以當做各國擬訂經濟政策的依據。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目錄 名目所得與實質所得 名目所得:係指以當期的市場價格計算的所得 水準,又稱貨幣所得。 實質所得:係指以基期的市場價格計算的所得 水準,又稱真實所得。 *基期的名目所得=實質所得 第 t 年的名目所得= P t Q t 第 t 年的實質所得= P o Q t P o :基期的物價 P t :計算期的物價 Q t :計算期的產量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目錄 經濟成長率 (Economic Growth Rate) 為衡量經濟成長幅度的指標,用以衡量一國生 產能力的增加。 *經濟成長率乃指實質 GDP 的年增率。 第 t 年的經濟成長率=( Y t - Y t - 1 ) / Y t - 1 ×100 % Y t :第 t 年的實質 GDP Y t - 1 :第 t - 1 年的實質 GDP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目錄 統計上無法呈現的缺點: 1. 漏掉未經市場交易的生產成果 2. 難以掌握地下經濟的產出 3. 無法反應所得分配是否平均 4. 不能辨識財貨品質與生產技術的變動 5. 忽略休閒的價值 6. 未扣除外部成本與負產品所造成的損失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目錄 新的經濟福利指標 1. 經濟福利量度 ( 簡稱 MEW) : 由美國經濟學家杜賓與諾得 豪斯提出。 2. 經濟福利淨額 ( 簡稱 NEW) : 由美國經濟學家薩穆遜提出。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目錄 目前世界各國所得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三種: 1. 各取所值:個人所得決定於他對生產的貢獻力 (即其功能性的大小)。 2. 各取所需:個人所得決定於他的需要。 3. 各取等份:個人所得貧配均一,社會的成果由 全體人民平均分配。 * 各取所需與各取等份易淪為「均貧」。「各取 所值」易造成貧富不均。 * 前世界各國大多採用各取所值-功能性所得分 配。 6-4 「貧窮」與「富裕」 -國民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目錄 所得分配不均度的衡量指標: 1. 洛侖士曲線 2. 吉尼係數 3. 高低所得倍數 6-4 「貧窮」與「富裕」 -國民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目錄 6-4 「貧窮」與「富裕」 -國民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各不均度衡量指標與所得分配情形 6-4 「貧窮」與「富裕」 -國民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測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