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 翟 立 新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与科技人才工作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 翟 立 新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一、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国家创新体系(或系统,NIS),由英国经济 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Freeman)将李斯特 的国家专有因素传统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有机 地结合起来,在他1987年出版的《技术政策与 管理绩效: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正式。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1 体系即系统,指的是一些机构的集合,这些机构一起影响整体的创新绩效。体系既包括硬件(各类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也包括了软件(主体间关系及相应制度设计)。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2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3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 1996 ): 创新需要不同的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 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 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 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4 《规划纲要》: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突破口 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源泉 各具优势和特色;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突破口 知识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创新源泉 区域创新体系 各具优势和特色;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资源共享、双向转化 国防创新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 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创新纽带
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技术创新体系 2008年企业研发投入已占到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3.3%;企业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比例达到 71.0%; 国内企业申请专利同比增长23.9%;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中,来自企业的为9.6万件,占职务申请总量的68%。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达到2624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636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7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超过1200家。 产学研结合纵深发展,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批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了研发中心。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创新型企业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行业技术服务 平台
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知识创新体系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明显成效:1998至2007年SCI论文总量年均增长20%,发明专利授权年均增长18.6%。 公益类院所科技创新与公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央级重点公益类院所人均事业费由2万多提高到近10万元,2008年发表论文1万多篇,申报专利700多项,培养了近2000名研究生。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产出快速增加: 2010年国际科技论文数达12.8万篇,居世界第二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专项经费对其稳定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 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初具规模,盘活了上百亿的存量科技资源。
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区域创新体系 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首次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各类研发组织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蓬勃发展。 跨行政区划的科技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如长三角、泛珠三角、东三省以及东西部合作等。 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如合肥、南京、绵阳、景德镇和杨浦等。 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国务院批准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机构初具规模。到2010年孵化器80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31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34家。 技术交易活动日趋活跃。2010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金额3907亿元,1996年至2009年平均增长18%。 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比如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110等。
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在民口院所建立了批多品种、小批量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建设 在军口院所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进了29基地军民共享平台建设试点 推进了军品采购改革与产品标准修订 建设了一批军转民科技产业园
科技法规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2009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发布实施 《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制订基本完成,各部门发布78项实施细则,各地方制订配套政策570项。 重点政策落实初见成效: ——研发投入加计扣除。2008年企业实际免税:上海30.4亿、江苏10亿、广东10亿、浙江7.2亿、 四川5亿。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08年认定1.5万家,粗算减免税额达 300多亿。 ——科技金融政策取得突破。创业风险投资超过1400亿,科技 保险风险保额1077亿,知识产权质押仅北京达3.1亿.
“十二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 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跨区域合作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军民结合基地共建共享 中介服务体系: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 优化创新环境:落实重点政策,完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 管理体制改革
二、关于科技人才工作
新时期人才工作指导方针 服务发展(围绕科学发展确定人才任务、制订人才政策、检验人才成效) 人才优先(人才发展优先布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以用为本(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施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创新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高端引领(领导人才、优秀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高技能人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 整体开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支持人人都能成长,统筹国内国外、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划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主要指标
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4万人左右)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在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人)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
体制机制创新(一) 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 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制机制创新(二)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 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全球招聘制度。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人才。 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 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
重大政策(一) 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
重大政策(二) 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健全科研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 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 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以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制度。
重大政策(三) 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 制定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参加院士评选和政府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措施。 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 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的利益共享办法。制定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资助办法 。
重大人才工程(一) 1、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基金委、科协) 2、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资委等) 4、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教育部、人社部) 5、文化名家工程(中宣部等) 6、全国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卫生部)
重大人才工程(二) 7、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组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中科院) 8、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 9、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人社部等) 10、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业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 11、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文化部、农业部、民政部、扶贫办) 12、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中组部等)
科技人才总量(2010年数据) 科技人力资源5700万人 科技活动人员450万人 R&D全时人员254.6万人年
科技人才工作总体思路 一个理念 四个统筹 三大任务
一个理念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本,把人才工作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四个统筹 统筹科技事业发展与科技人才发展 统筹各类科技人才发展 统筹区域科技人才发展 统筹国内国际科技人才资源
三大任务 完善政策,优化科技人才环境 深化改革,构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突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人才重点计划
任务之一:重点人才政策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转化职务发明成果激励实施办法。 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用与考核办法。 科技评价与奖励改革意见
任务之二: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国家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
任务之三:实施重点科技人才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00个科学家工作室,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科技创业人才,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千人计划(重点实验室、重大专项、高新区) 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专项 在现有科技计划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谢 谢! 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