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栽培学教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胎儿窘迫 重点内容 ①定义; ②病因; ③病理生理; ④诊断依据; ⑤处理原则。. 一、定义:胎儿在宫内缺氧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胎儿窘迫, 多发在临产后,也可见于妊娠晚期。 二、病因:母体血氧含量不足。 1) 导致胎儿缺氧的母体因素有 ①微小动脉供血不足:如妊高征等 ②红细胞携氧量不足:如重度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
Advertisements

鼻导管吸氧技术 手术室 王桂云. 相关理论  概念 氧气吸入疗法 是指供给患者氧气,纠正由各 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以维持 机体生命活动的治疗方法。
♪ 瑪爾濟斯的資料 ♫ ♥ 51522戴宜臻 ~♪. ♥瑪爾濟斯的介紹 ~ ♪  瑪爾濟斯屬於 " 好 ( ㄏㄠˋ ) 玩 " 的犬種  如果你希望你的小瑪服從你,千萬不要太 寵牠,,否則牠會很容易以為你是牠的僕 人,除了不把你放在眼裡之外,還會在牠 做錯事被罵或被處罰時耍脾氣或咬人。  小瑪如同一般的狗狗不會和主人記仇,但.
畜禽繁殖技术 精液的品质检查.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禽精液的组成。 2. 掌握精液品质鉴定的方法。
大象報告 製作:周泓宇圖片:姚勝騰、柯俊安資料:林岑祐. 大象的食物 大象吃青草、樹皮、樹葉等多種不同的食 物。大象用長鼻攀折樹枝、把樹連根拔起, 還把另一些樹的樹皮剝光,讓樹木枯萎。 大象就這樣把森林變為開闊的林地,使燎 原野火易於發生,終於把那個地帶變為無 樹平原。大象喜愛有樹的地方。從前大象.
芦荟汁酶解液 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 陈力. 2 设想的由来 3 问题的出现 由于芦荟含有较多的凝胶大分 子物质,加热、调酸等会影响 胶体稳定性,出现变色和沉淀 等现象。
第十章 滑菇栽培技术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滑菇生物 学特性,目前生产情况和栽培形 式,掌握滑菇生产中的主要技术 环节,能够独立进行栽培生产。
项目九 水产品活体贮运技术 项目九 活体贮运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主讲:黄志秋.
项目六 灌肠制品加工 【知识目标】 1.了解灌肠制品加工的原理。 2.掌握灌肠制品加工的方法。 3.熟悉灌肠制品的种类和产品特点。
一、血管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排尿护理.
指導老師 陳美利 夜二技 英三甲 697c0005林佳瑄 697c0011羅 琳 697c0036程鈴雄
南投縣私立普台國小工作報告 時 間:100/11/3(四)9:00~10:30 地 點:校史室 報告人:學務主任鐘勻鈴
2009東亞運動會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 5A 何家楊 (11) 1月4日.
食品工艺学 实验.
油茶良种繁育技术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志真 联系电话:
狗的種類 作者:麥澤洋.
作物栽培学各论 玉 米 栽 培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情景1-4 消毒灭菌 基本概念 物理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
测土配方施肥中农户施肥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
第8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与磷钾肥 8.1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 8.2土壤与植物钾素营养.
第六章 草坪的营养与施肥 草坪建植与养护.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河南省恒隆态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讲:陈红坤.
防 2009年健管系统二期专业视频培训课程 颈椎病的 治 江苏分公司健康管理部 赵湘媛.
风暴潮、海浪、赤潮、海啸、溢油等 海洋灾害科普手册 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 编制 二○一二年五月.
第九章 果品蔬菜加工 第一节 果品蔬菜加工前处理及用水的处理 第二节 果品蔬菜罐头 第三节 果品蔬菜汁加工 第四节 果品蔬菜糖制
第七章 棉花生产技术课件 新疆兵团农六师103团农广校.
牟 杰 (国家二级评茶师 助理讲师) 贵州省经济学校 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
愛錢又搞笑的日本警察 兩津勘吉.
天河购物中心防火实习检查(四班) 概述: 第一部分:防火间距、消防车道、消火栓和消防给水 (邱庆瑞)
第八章 不同作物种子的营销 教学内容: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小麦和蔬菜等作物种子的经营。
情景3-1 平菇栽培 概述 生物学特性 栽培品种与栽培场所 栽培技术.
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田间诊断及防治 旬阳县农技中心 陈和润.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 膺架法现浇施工
混泥土浇筑前准备 材料要求 (1)水泥;325号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及复试试验报告。
第八章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理
§6.2 食品干制方法及设备 §6.3 干制品的贮藏 —对流干燥 —接触干燥 —冷冻干燥 —辐射干燥 —干燥方法的选择.
项目二 果树育苗 任务2.1 实生苗培育 任务2.2 嫁接育苗 任务2.3 自根苗培育 任务2.4 其他方法育苗 任务2.5 苗木管理
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 徐振兴 研究员 2015年6月25日.
* 07/16/96 第十二章 装饰材料 第一节 装饰材料的基本要求及选用 第二节 常用装饰材料 *
土肥专业统计工作总结和 2013年工作安排 全国农技中心土肥技术处 孟远夺
食品化学 褐变.
种粮也能创业与致富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第 二 章 发 酵 设备.
概 述 栽培概况 食疗价值 返回本章. 概 述 栽培概况 食疗价值 返回本章 一、栽培概况 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 位置 野生于春末及夏秋雨后绿荫处的沃土中 国 外 20世纪60年代始驯化栽培成功 目前:美、德、法、日、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已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栽培 返回本节.
点拨复习之 坐标曲线图 嘉兴三中 曹芳.
第二部分 园 林 苗 木 培 育.
粉尘爆炸事故的预防 国务院苏州昆山市中荣公司“8•2”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技术专家
2009年 杭州利湘农林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实习汇报.
学习情景1-1 食用菌及其产业的发展概况.
单元九 冷却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叙述水冷却系的功用、结构及工作原理。 2.能正确描述水冷却系的冷却强度调节的方式。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华中农业大学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探析 汇报人:章胜勇.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2.1 整式 (第1课时).
歡迎來認識黃金獵犬 黃金獵犬的神祕小世界.
切花栽培概述 《花卉栽培》精品课程课题组制作.
模块七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 概 述 一、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差别
麵食類的烹調.
江苏省大丰市农广校.
蔬菜生产技术 茭白栽培.
机械制造基础.
大豆农化 技术中心 农技部 裴书君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热线电话:
电梯安全宣传活动 常熟市芝友电梯维保部 2017年3月 1.
高分子物理实验 塑料耐热性能的测定.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賴俊榮老師 韶關始興縣始興中學教育交流
兰洼桑椹果 石人洼西瓜 礼河大樱桃 奎门的草莓.
勞 工 安 全 相 關 法 規 公司認證 產 品 安 衛 法 政 府 設備認證 C N S 經 營 認 證 場所認證 人員認證 I S O
臺中高級工業學校107學年 【學號電繡】說明.
直方圖 與 折線圖.
几个容易误解的 土力学问题 河海大学 殷宗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农学专业栽培学教案

概述 目的要求 :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 重点难点 :大豆的起源 主要内容:一、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大豆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和广泛工业用途的宝贵农业资源。大豆含蛋白质40%左右,蛋白质中含有人类所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素有“完美蛋白”的美称。大豆含油量在20%左右,豆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是优质的保健食用油。大豆是人类食用蛋白和动物蛋白质饲料的主要来源。

  1.大豆作为主食营养价值很高,每斤大豆产熟量为2055千卡,同量的小米产热量为1810千卡,小麦面粉为1780千卡,稻米l745千卡。大豆蛋白质含量几乎高于所有其他粮食作物,而且质量好。大豆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全,属于“完全蛋白质”,易被吸收。如以标志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生理价”表未,小米蛋白质的生理价是57,玉米蛋白质是60,而大豆蛋白质为65。大豆蛋白质中含赖氨酸多,若以40%玉米面、40%小米面和20%大豆粉混食,可使食物中氨基酸互相补充,从而使“生理价”提高到73。   大豆价值可与肉、鱼、蛋等食物相媲美,是能代替动物性食物的植物产品。   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盐,钙的含量比小麦高12倍,磷比小麦高2倍。铁高2.6倍。这些矿物盐是保证人们正常神经和筋肉活动、骨胳形成以及碳水化含物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大豆除维生素C含量较少外,其他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属于维生素B族胆醇、脂肪含量特别高,它们对防止脂肪肝和肝萎缩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大豆所含碳永化合物与禾谷类不同,其淀粉含量很少,.主耍含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纤维素,因此大豆可作为宜食低淀粉食物的病人如搪屎病患者的良好食品。   大豆作为我国人民主副食对增进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大豆含油量虽然不及其他油料作物,但大豆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大豆油约占植物油总产量的1/6。大豆、花生、油菜、芝麻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大豆总产量的1/4用于榨油,长期以来大豆油是我国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主要食油。   动物油、蛋黄、奶油含胆固醇较多。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胆固醇渗入到动脉血里凝集成微粒团;逐渐形成不透明的粥样症结即粥样硬化,进而发晨成血管硬化、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大豆油只含有脂醇而没有胆固醇,因此大豆可代替肉类,防止血管硬化。

  3.大豆是良好的饲料,随着养猪、养鸡等畜牧业的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将越来越重要。豆饼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精饲料。豆饼含蛋白质42.7-45.3%,脂肪2.1-7.2%,碳水化含物22.4-29.0%,纤维素4.8-5.8%。   豆饼蛋白质特别适宜作为猪和家禽的配合饲料。因为猪和家禽等单胃牲畜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豆饼蛋白质的可消化率一般较玉米、高粱、燕麦高26-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每公斤大豆饲料单位为1.4,玉米为l.l7,燕麦为1.01,小米为l.l9,豆饼为1.3。   大豆秸含粗蛋白质5.7%,可消化率2.3%,饲料单位0.32,其营养成份高于麦秆、稻草、谷糠等,是牛、羊的好饲料。豆秸磨碎后可喂猪。   绿色的大豆植株可作青饲、青贮或直接放牧。青刈大豆的营养价值不亚于苜蓿。但是在我国实际上用作青饲的面积还很小。

  4.大豆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豆饼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优质有机质肥料,果农、瓜农、花农都以饼肥提高产品品质。由于以豆饼直接作肥料不经济,故提倡用豆饼先喂牲畜,再用牲畜粪作肥料。   大豆根上长有根瘤,根瘤菌有固走空气氮素的特殊功能。大豆是其他作物的优良前作,在轮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5.大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大豆在工业方面的用途近几年有很大发展。大豆可以作油漆、印刷、油墨、甘油、人造羊毛、人造纤维、塑料、胶剂、电木、照像胶卷、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医药工业的维生素鞣酸蛋白的原料,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代乳粉、人造黄油等。大豆制成品不下数百种之多。大豆的综合利用前途极其光明。   大豆还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物资,在历史上,我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品质极佳,畅销于三十多个国家。大豆曾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最多的一种,甚至超过茶丝。

二、大豆的起源与分布   大豆起源于我国已是国内外早已公认的事实,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这有多方面可靠的证据;第一、栽培大豆由野生大豆进化而来,野生大豆遍及我国各地,而且有进化程度高低不同的各种类型;第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大豆文字记载的国家,商代甲骨文成大豆为菽豆的初文,秦汉后才改称菽为豆子。国外称大豆为“Soy”便源于菽。三国时期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炎豆歧,豆在釜中泣,本是共根生,相煎何太急”,既是大豆起源于我国的证据,同时也说明了大豆的两个用途,豆可煮食,豆秸可以烧火。   至于大豆具体起源于我国何处,目前说法不统一,有起源于东北和长江流域等说法。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179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引进大豆,作为观赏植物。1804年美国文献才初步提到大豆。

目的要求:了解国内外大豆生产形式 重点难点:国内外大豆总产和单产情况 主要内容:三、国内外大豆生产情况 世界大豆情况:   世界大豆产量大国美国、巴西、91年阿根廷超过我国名列第三,我国排第四。1992年美国总产5978万吨,198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最大,总产为1218.4万吨,单产以1996/1997年最高,每公顷1.77吨,比全球平均水平(2.08吨/公顷)低14.9%。美国92年单产2.53吨,中国比美国低30%,巴西2.08吨,阿根廷2.24吨。   我国每年总产约1300万吨,年消1700万吨,1998年我国大豆进口800万吨,我省每年总产约5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40%,我省每年约400万吨出售外省,外省大豆基本自用。

  1997年中国大豆单产1764kg/hm2,而美国为2624kg/ hm2,巴西为2298kg/hm2,阿根廷为2197kg/hm2,世界平均为2174kg/hm2,意大利单产为3750kg/hm2,是我国的2倍多,居世界首位。64kg/hm2,而美国为2624kg/hm2,巴西为2298kg/ hm2,阿根廷为2197kg/hm2,世界平均为2174kg/hm2,意大利单产为3750kg/hm2,是我国的2倍多,居世界首位。目前日本和美国都在研究亩产400kg的栽培技术。 2002年世界大豆情况 国家 播种面积               (hm2) 单产(kg/hm2) 总产(kt) 美国 29 056 340 2 519 73 201 巴西 16 314 162 2 569 41 903 阿根廷 11 400 000 2 649 30 200 中国 16 983 520 1 461 16 900 印度 5 550 000 973 5 400 加拿大 970 700 2 323 2 255 土耳其 25 000 3 000 75

2、中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主产国。中国大豆的生产及贸易在国际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历史上我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多的1931年达1526   2、中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和主产国。中国大豆的生产及贸易在国际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历史上我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多的1931年达1526.7万hm2,1938年总产最高达1210万吨,占同年世界总产的93%,且独占大豆出口国际市场。此后下降,50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世界上出口大豆最多的国家,大豆总产亦据世界首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5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3.0%,总产量占世界10.6%,出口量占世界6.4%,单产低于世界平均单产18.3%。   3、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情况: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是国内唯一自给有余的省份,国内主要的大豆高产栽培成果出在黑龙江,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的“三垄”栽培技术,在不同生态区不同气象条件平均增产25-30%。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出“大豆宽台栽培”技术,1993-1994年在73.3公顷示范田上亩产213.2kg;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两垄一沟”栽培法,在4195亩试验面积上,平均亩产221.3kg;此外目前黑龙江省比较典型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还有永常模式、"两垄一平台"模式、小窄密栽培模式、大垄密栽培模式、高台栽培模式等。

  由于近几年进口大豆充斥我国市场,大豆价格滑坡幅度大,对我省大豆市场的打击更大,挫伤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如不加以遏制,我省大豆生产必将陷入更大的困境。   我们与国外相比,大豆生产的直接成本差不多,但间接成本相差甚远。农业部报告,国务院把大豆发展的重点放在我省,主要因为我省大豆品质好,据消息说,日本取消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因发现转基因,有些性状改良,但同时有些性状变坏)。我省每年将拿出100万元发展大豆。南方高蛋白(45%),北方高油(22.5%)。垦区大豆振兴计划,2000-2001年,大豆面积由700万亩发展到800万亩。

第二节 大豆形态解剖特征 目的要求: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了解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重点难点: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主要内容:一、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 (一)根和根瘤   1.根 大豆根属于直根系,由主根、侧根和根毛组成。初生根由胚根发育而成,侧根在发芽后3-7天出现,根的生长一直延续到地上部分不再增长为止。在耕层深厚的土壤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达,根量的80%集中在5-20cm上层内,主根在地表下10cm以内比较粗壮,愈下愈细,几乎与侧根很难分辨,入土深度可达60-80cm。侧根是从主根中柱鞘分生出来的。一次侧根先向四周水平伸展,远达30-40cm,然后向下垂直生长。一次侧根还再分生二、三次侧根。

  根毛是幼根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根毛寿命短暂,大约几天更新一次。根毛密生使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一株约100m2)。   大豆根的内部构造分为表皮、皮层、内皮层、维管束鞘、形成层、韧皮部和木质部。   环境条件不同,对大豆根系的发育有很大影响。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促进大豆根系发育,不良的环境条件则抑制或削弱根系的生长。一般耕作良好的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均可促进大豆根系的发育。   2.根瘤 在大豆根生长过程中,土壤中原有的根瘤菌沿根毛或表皮细胞侵入,在被侵入的细胞内形成感染线。根瘤菌进入感染线中,感染线逐渐伸长,直达内皮层,根菌瘤也随之进入内皮层中,在这里诱发细胞进行分裂,形成根瘤的原基。大约在侵入后1周,根瘤向表皮方向隆起,侵入后2周左右,皮层的最外层形成了根瘤的表皮,皮层的第2层成为根瘤的形成层,接着根瘤的周皮、厚壁组织层及维管束也相继分化出来(图12-1)。

根瘤菌在根瘤中变成类菌体。根瘤细胞内形成豆血红蛋白,根瘤内部呈红色,此时根瘤开始具有固氮能力。   根瘤菌在根瘤中变成类菌体。根瘤细胞内形成豆血红蛋白,根瘤内部呈红色,此时根瘤开始具有固氮能力。   大豆根瘤多集中于0-20cm的根上,30cm以下的根很少有根瘤。 A:由根毛侵入 B:根瘤菌由表皮侵入,形成感染线,向皮层细胞内延伸 rh—根毛 ep—表层细胞 c—厚膜细胞层 it—感染线(据Bieberdorf,1938) C:根瘤的内部构造 c—根的木栓形成层 p原形成层 v—维管束 s—厚膜细胞层 oc—根瘤的木栓形成层 im—内部形成层 b—含类菌体的细胞组织(据池田,1955) 图12-1 根瘤菌侵入根和根瘤的构造

  3.固氮 类菌体具有固氮酶。固氮过程的第一步是由钼铁蛋白及铁蛋白组成的固氮酶系统吸收分子氮。氮(N2)被吸收后,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三价键被破坏,然后被氢化合成为NH3。NH3与α-酮戊二酸结合成谷氨酸,并以这种形态参与代谢过程。   大豆植株与根瘤菌之间是共生关系。大豆供给根瘤菌糖类。根瘤菌供给寄主以氨基酸。有人估计,大豆光合产物的12%左右被根瘤菌所消耗。对于大豆根瘤固氮数量的估计差异很大。张宏等根据结根瘤、不结根瘤同位基固系的比较,N15同位素等手段测得,一季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数量为6.45Kg/亩。这一数量为一季大豆需氮量的59.64%。一般地说,根瘤菌所固定的氮可供大豆一生需氮量的1/2-3/4。这说明,共生固氮是大豆的重要氮源,然而单靠根瘤菌固氮是不能满足其需要的。   据研究,当幼苗只有两片真叶时,已可能结根瘤,2周以后开始固氮,植株生长早期固氮较少,自开花后迅速增长,开花至青粒形成阶段固氮最多,约占总固氮量的80%,在接近成熟时固氮又下降。关于有效固氮作用能维持多久,目前尚无定论。大豆鼓粒期以后,大量养分向繁殖器官输送,因而使根瘤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茎、叶形态解剖特征 重点难点:大豆叶片类型及长出的时间 主要内容:(二)茎   大豆的茎近圆柱形略带棱角,包括主茎和分枝。茎发源于种子中的胚轴。下胚轴未端与极小的根原始体相连; 上胚轴很短,带有两片胚芽、第一片三出复叶原基和茎尖。在营养生长期间,茎尖形成叶原始体和腋芽,一些腋芽后来长成主茎上的第一级分枝。第二级分枝比较少见。   大豆栽培品种有明显的主茎,一般主茎高度在30-150cm之间。茎粗变化也较大,其直径在6-15mm之间。主茎一般具有12-20节,但有的晚熟品种有25节,有的早熟品种仅有8-9节。   大豆幼茎有绿色与紫色两种,绿茎开白花,紫茎开紫花。茎上生茸毛,灰白或棕色,茸毛多少和长短因品种而异。   大豆茎的形态特点与产量高低有很大的关系。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株高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8304,茎粗与产量的相关系数r=0.5161。对亚有限品种来说,株高与茎粗的比值在80-120之间产量稳定。主茎节数与产量相关也颇显著,r=0.4308。有资料表明,单株平均节间长度达5cm,是倒伏的临界长度。 主要内容:(二)茎

  按主茎生长形态,大豆可概分为蔓生型、半直立型、直立型。栽培品种均属于直立型。   大豆主茎基部节的腋芽常分化为分枝,多者可达10个以上,少者1-2个或不分枝。分枝与主茎所成角度的大小、分枝的多少及强弱决定着大豆栽培品种的株型。按分枝与主茎所成角度大小,可分为张开、半张开和收敛三种类型。按分枝的多少、强弱,又可将株型分为主茎型、中间型、分枝型三种。   (三)叶   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叶有子叶、真叶、复叶和先出叶4种。   1.子叶 是大豆种子胚的组分之一,也称种子叶。子叶出土后,展开,经阳光照射即出现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在出苗后10一15天内,子叶所贮藏的营养物质和自身的光合产物对幼苗的生长是很重要的。   2.真叶 大豆子叶展开后约3天,随着上胚轴伸长,从子叶上部节上长出两片对生的单叶与子叶成直角互生,即为真叶。每片真叶由叶柄、两枚托叶和一片圆形单叶组成。真叶为胚芽内的原生叶,叶面密生茸毛。

  3.复叶 大豆出苗2-3周后,在真叶上部长出的完全叶即为复叶,大豆的复叶包括托叶、叶柄和叶片三部分,每一复叶的叶片包括3片小叶片,呈三角对称分布,所以大豆复叶称为三出复叶。托叶一对,小而狭,位于叶柄和茎相连处两侧,有保护腋芽的作用。大豆植株不同节位上的叶柄长度不等,这对于复叶镶嵌和合理利用光能是有利的。大豆复叶的各个小叶以及幼嫩的叶柄能够随日照而转向。   大豆小叶的形状、大小因品种而异。叶形可分为椭圆形、卵圆形、披针形和心脏形等。有的品种的叶片形状、大小不一,属变叶型。   叶片寿命约30一70天不等,下部叶变黄脱落较早,寿命最短;上部叶寿命也比较短,因出现晚却又随植株成熟而枯死,中部叶寿命最长。   4.先出叶(前叶) 除前面提及的子叶、真叶和复叶外,在分枝基部两侧和花序基部两侧各有一对极小的尖叶,称为先出叶,已失去功能。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花、荚的形态解剖特征和大豆的类型 重点难点:了解花、荚的形态解剖特征   主要内容:(四)花和花序   大豆的花序着生在叶腋间或茎顶端,为总状花序。一个花序上的花朵通常是簇生的,俗称花簇。 每朵花由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苞片有两个,很小,成管形。苞片上生有茸毛,有保护花芽的作用。花萼位于苞片的上方,下部联合呈杯状,上部开裂为5片,色绿,着生茸毛。花冠为蝴蝶形,位于花尊内部,由5个花瓣组成。5个花瓣中上面一个大的叫旗瓣,旗瓣两侧有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翼瓣,最下面的两瓣基部相连,弯曲,形似小舟,叫龙骨瓣(图12-2)。   花冠的颜色分白色、紫色两种。雄蕊共10枚,其中9枚的花丝联在一起成管状,1枚分离,花药着生在花丝的顶端。开花时,花丝伸长向前弯曲,花药裂开,花粉散出。一朵花的花粉约有5000粒左右。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柱头为球形,在花柱顶端,花柱下方为子房,内含胚珠1-4个,个别的有5个,以2-3个居多。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放前即已完成授粉,天然杂交率不到1%。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放前即已完成授粉,天然杂交率不到1%。   花序的主轴称花轴。大豆花轴的长短、花轴上花朵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也受气候和栽培条件的影响。花轴短者不足3cm,长者在10cm以上。现有品种中花序有的长达30cm(如凤交66-12)。 1.开放的花 2.旗瓣 3.翼瓣 4.龙骨瓣 5.雄蕊 6.雌蕊 图12-2 大豆花的构造

  (五)荚和种子   大豆荚由于房发育而成。荚的表皮被茸毛,个别品种无茸毛。荚色有草黄、灰褐、褐、深褐以及黑等色。豆荚形状分直形、弯镰形和弯曲程度不同的中间形。有的品种在成熟时沿荚果的背腹缝自行开裂(炸裂)。   大豆荚粒数,各品种有一定的稳定性。栽培品种每荚多含2-3粒种子。荚粒数与叶形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披形叶大豆,四粒荚的比例很大,也有少数五粒荚,卵圆形叶、长卵圆形叶品种以二、三粒荚为多。   成熟的豆荚中常有发育不全的籽粒,或者只有一个小薄片,通称秕粒。秕粒率常在15%-40%。秕粒发生的原因是,受精后,结合子未得到足够的营养。一般先受精的先发育,粒饱满;后受精的后发育,常成秕粒。在同一个荚内,先豆由于先受精,养分供应好于中豆、基豆,故先豆饱满,而基豆则常常瘦秕。开花结荚期间,阴雨连绵,天气干旱均会造成秕粒。鼓粒期间改善水分、养分和光照条件有助于克服秕粒。

  种子形状可分为圆形、卵圆形、长卵圆形、扁圆形等。种子大小通常以百粒重表示,百粒重14g以下为小粒种,14-20g为中粒种,20g以上为大粒种。籽粒大小与品种和环境条件有关,东北大豆引到新疆种植,其百粒重可增加2g左右。种皮颜色与种皮栅栏组织细胞所含色素有关,可概分为黄色、青色、褐色、黑色及双色五种,以黄色居多。脐是种子脱离珠柄后在种皮上留下的疤痕。在脐的靠近下胚轴的一端有珠孔,当发芽时,胚根由此出生:另一端是合点,是珠柄维管束与种脉连接处的痕迹(图12-3)。脐色的变化可由无色、淡褐、褐、深褐到黑色。圆粒、种皮金黄色、有光泽、脐无色或淡褐色的大豆最受市场欢迎;但脐色与含油量无关。   大豆种皮共分三层:表皮、下表皮和内薄壁细胞层。由于角质化的栅栏细胞实际上是不透空气的,种脐区(脐间裂缝和珠孔)成为胚和外界之间空气交换的主要通道。

  胚由两片子叶、胚芽和胚轴组成。子叶肥厚,富含蛋白质和油分,是幼苗生长初期的养分来源。胚芽具有一对已发育成的初生单叶。胚芽的下部为胚轴。胚轴未端为胚根(图12-4)。有的大豆品种种皮不健全,有裂缝,甚至裂成网状,致使种子部分外露。气候干旱或成熟后期遇雨也常常造成种皮破裂。有的子粒不易吸水膨胀,变成“硬粒”,种皮栅栏组织外面的透明带含有蜡质或栅栏组织细胞壁硬化,土壤中钙质多,种子成熟期间天气干燥往往使硬粒增多。 图12-3 大豆种子的外形    图12-4 大豆的子叶和胚 1.珠孔 2.种脐 3.合点 1.纹孔 2.胚芽 3.胚轴 4.胚根

二、大豆的类型   (一)大豆的结荚习性   大豆的结荚习性一般可分为无限、有限和亚有限三种类型。前两种类型是基本的(图12-5)。   1.无限结荚习性 具有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茎秆尖削,始花期早,开花期长。主茎中、下部的腋芽首先分化开花,然后向上依次陆续分化开花。始花后,茎继续伸长,叶继续产生。如环境条件适宜,茎可生长很高。主茎与分枝顶部叶小,着荚分散,基部荚不多,顶端只有1-2个小英,多数荚在植株的中部、中下部,每节一般着生2-5个荚,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长。   2.有限结荚习性 具有这种结荚习性的大豆一般始花期较晚,当主茎生长高度接近成株高度前不久,才在茎的中上部开始开花,然后向上、向下逐节开花,花期集中。当主茎顶端出现一簇花后,茎的生长终结。茎秆不那么尖削。顶部叶大,不利于透光。由于茎生长停止,顶端花簇能够得到较多的营养物质,常常形成数个荚聚集的荚簇,或成串簇。这种类型的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较短。

图12-5 无限与有限结荚习性

  3.亚有限结荚习性 这种结荚习性介乎以上两种习性之间而偏于无限习性。主茎较发达。开花顺序由下而上,主茎结荚较多,顶端有几个荚。   大豆结荚习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豆茎秆顶端花芽分化时个体发育的株龄不同。顶芽分化时若值植株旺盛生长时期,即形成有限结荚习性,顶端叶大、花多、荚多。否则,当顶芽分化时植株已处于老龄阶段,则形成无限结荚习性,顶端叶小,花稀、荚也少(祝其昌,1984)。   大豆的结荚习性是重要的生态性状,在地理分布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和区域性。从全国范围看,南方雨水多,生长季节长,有限性品种多。北方雨水少,生长季节短,无限性品种多。从一个地区看,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宜种有限性品种;干旱少雨、土质瘠薄,宜种无限性品种。雨量较多、肥力中等,可选用亚有限性品种。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

  (二)大豆的栽培类型   栽培大豆除了按结荚习性进行分类外,还有如下几种分类法。   大豆种皮颜色有黄、青(绿)、黑、褐色及双色等。子叶有黄色和绿色之分。粒形有圆、椭圆、长椭圆、扁椭圆、肾状等。成熟荚的颜色由极淡的褐色至黑色。茸毛有灰白、棕黄两种,少数荚皮是无色的。大豆籽粒按大小可分为三级,即百粒重20g以上为大粒,14-20g的为中粒,14g以下的为小粒。   若以播种期进行分类,我国大豆可分作春大豆型、黄淮海夏大豆型、南方夏大豆型和秋大豆型。   1.春大豆型 北方春大豆型于4-5月播种,约9月份成熟;黄淮海春大豆型在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8月末至9月初成熟;长江春大豆型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间成熟,南方春大豆型在2月至3月上旬播种,多于6月中旬成熟。春大豆短日照性较弱。

  2.黄淮海夏大豆型 于麦收后6月间播种,9月至10月成熟。短日照性中等。   3.南方夏大豆型 一般在5月至6月初麦收或其他冬播作物后播种,9月底至10月成熟。短日照性强。   4.秋大豆型 7月底至8月初播种,11月上半月成熟。短日照极强。   美国大豆专家将北起加拿大,南至圭亚那的广大地区划分为12个大豆生育期地带。即:00组,极早熟;0组,早熟,I至X组。X组为极迟熟。

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一生所经历的生理过程。 重点难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主要特征。 主要内容:一、大豆的生长发育 (一)大豆的一生 大豆的生育期通常是指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实际上,大 豆的一生指的是从种子萌发开始,经历出苗、幼苗生长、花芽分化、开花结荚、鼓粒,直至新种子成熟的全过程。 1.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大豆种子在土壤水分和通风条件适宜,播种层温度稳定在10℃时,种子即可发芽。大豆种子发芽需要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120%一140%的水分。 种子发芽时,胚根先伸人士中,子叶出土之前,幼茎顶端生长锥已形成3-4个复叶、节和节间的原始体。随着下胚轴伸长,子叶带者幼芽拱出地面。子叶出土即为出苗。

  2.幼苗生长 子叶出土展开后,幼茎继续伸长,约经过4-5天,一对原始真叶展开,这时幼苗已具有两个节并形成了第一个节间。   从原始真叶展开到第一复叶展平大约需10天左右。此后,大约每隔3-4天出现一片复叶,腋芽也跟着分化。主茎下部节位的腋芽多为枝芽,条件适合即形成分枝。中、上部腋芽一般都是花芽,长成花簇。   出苗到分枝出现,叫做幼苗期。幼苗期根系比地上部分生长快。   3.花芽分化 大豆花芽分化的迟早,因品种而异。早熟品种较早,晚熟品种较迟;无限性品种较早,有限性品种较迟。据哈尔滨师范学院在当地对无限性品种黑农11号的观察,5月8日播种, 26日出苗,出苗后18天,当第一复叶展开、第二复叶未完全展开、第三片复叶尚小时,在第二、三复叶的腋部已见到花芽原始体。另据原山西农学院对有限性品种太谷黄豆的观察,5月4日播种,12日出苗,出苗后45天,当第七复叶出现时,花芽开始分化。

  大豆花芽分化可分作花芽原基形成期、花尊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花分化期、雌蕊分化期以及胚珠花药、柱头形成期。最初,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原始体的前面发生萼片,继而在两旁和后面也出现萼片,形成萼筒。花萼原基出现是大豆植株由营养生长进人生殖生长的形态学标志。然后。相继分化出极小的龙骨瓣、翼瓣、旗瓣原始体。跟着雄蕊原始体成环状顺次分化,同时心皮也开始分化,在10枚雄蕊中央,雌蕊分化,胚珠原始体出现,花药原始体也同时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形成花蕾。随后,雄、雌蕊的生殖细胞连续分裂,花粉及胚囊形成。最后,花开放。   从花芽开始分化到花开放,称为花芽分化期,一般为25-30天。因此,在开花前一个月内环境条件的好坏与花芽分化的多少及正常与否有密切的关系。从这时起,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根系发育旺盛,茎叶生长加快,花芽相继分化,花朵陆续开放。   4.开花结荚 从大豆花蕾膨大到花朵开放约需3-4天。每天开花时刻,一般从上午6时开始开花,8-10时最盛,下午开花甚少。在同一地点,开花时刻又因气候情况而错前错后。

  花朵开放前,雄蕊的花药已裂开。花粉粒在柱头上发芽。花粉管在向花柱组织内部伸长的过程中,雄核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精核,从授粉到双受精只需8-10小时。授粉后约1天左右,受精卵开始分裂。最初二次分裂形成的上位细胞将来发育成胚,下位细胞发育成胚根原和胚柄。受精后第一周左右胚乳细胞开始分化,接着,子叶分化。第二周,子叶继续生长,胚轴、胚根开始发育,胚乳开始被吸收,2片初生叶原基分化形成。第三周,种子内部为子叶所充满,胚乳只剩下一层糊粉层、2一3层胚乳细胞层。子叶的细胞内出现线粒体、脂质颗粒、蛋白质颗粒。第四周,子叶长到最大,此后,复叶叶原基分化形成。   花冠在花粉粒发芽后开放,约两天后调萎。随后,子房逐渐膨大,幼荚形成(拉板)开始。头几天,荚发育缓慢,从第五天起,迅速伸长,大约经过10天多,长度达到最大值。 荚达到最大宽度和厚度的时间较迟。嫩荚长度的日增长约4mm,最多达8mm。   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有限性品种单株自始花到终花约20天左右,无限性品种花期长达30-40天或更长。

  从幼荚出现到拉板(形容豆荚伸长、加宽的过程)完成为结荚期。由于大豆开花和结荚是交错的,所以又将这两个时期通称开花结荚期。在这个时期,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对光合产物竞争比较强烈,无限性品种尤其如此。开花结荚期是大豆一生中需要养分、水分最多的时期。   5.鼓粒成熟 大豆从开花结荚到鼓粒阶段,没有明显的界限。在田间调查记载时,把豆荚中子粒显著突起的植株达一半以上的日期称为鼓粒期。在荚皮发育的同时,其中种皮已形成;荚皮近长成后,豆粒才鼓起。 大豆一生中各个生育时期经常是重叠的,很难确切地加以划分。   种子的干物质积累,大约在开花后一周内增加缓慢,以后的一周增加很快,大部分子物质是在这以后的大约三个星期内积累的。每粒种子平均每天可增重6-7mg,多者达8mg以上。荚的重量大约在第7周达到最大值。   当种子变圆,完全变硬,最终呈现本品种的固有形状和色泽时,即为成熟。

第三节 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生育时期的记载方法和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主要内容:(二)大豆生育时期的记载   W.R.Fehr等提出了根据大豆植株形态表现记载生育时期的方法。这种方法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这种记载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主茎节龄作为营养生长阶段的标准,以从真叶节算起的主茎节数目作为植株节龄的标准。   在营养生长阶段,VE表示出苗期,即子叶露出土面;Vc为子叶期-真叶叶片未展开,但叶缘已分离,V1-真叶展开期,V2-第一复叶展开期; ……Vn自真叶节计算第n个复叶展开期。   在生殖生长阶段,R1-开花始期,主茎任何一个节上开第一朵花,R2-开花盛期;R3-结荚始期,主茎上出现一个5mm长的荚,R4-给荚盛期,R5-鼓粒始期,荚中籽粒长达3mm,R6-鼓粒盛期,R7-成熟始期,主茎上有一个荚达到成熟期的颜色。R8-成熟期,全株95%的荚达到成熟颜色,在干燥天气下,在R8时期后5-10天,籽粒含水量可降至15%以下。

二、 大豆的产量形成 一、大豆群体产量的形成 (一)群体与个体   (一)群体与个体   大豆生产是群体生产,大豆产量也是指群体产量而言。群体产量与个体产量是不同的。有报道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种植了一株“大豆王”,茎粗1.9cm,分枝21个,结荚达1000个,足见大豆单株的生产潜力是巨大的。众所周知,生长在生产田或试验田田边地头的大豆植株,由于地上光、气充足,地下肥、水有余,可能生长健壮,结荚密集。然而这只是“边际效应”所致,不能代表群体的长势。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它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引起群体内部环境(包括光、气、肥、水等)的改变,改变了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即产生反馈作用。换句话说,在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也会做出反应,植株通过对地上地下条件刺激的感受、传递和反应,而进行自动调节。由于受空间和生育条件的限制,群体中的个体生长发育一般比较收敛便是这个道理。

  在大豆生产实践中,运用人为干预,通过正确确定种植密度、调节植株的田间配置以及采取各种促控措施,可以协调和控制群体中个体间的矛盾,使每个个体生长发育良好,使群体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获得高额的产量。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产量形成的两个生理过程,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 重点难点: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二)形成产量的两个生理过程   大豆的产量是通过两个生理过程形成的,一个是吸收作用,一个是光合作用。   大豆要维持地上茎、叶、花、果等器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必须具有强大的根系和庞大的吸收表面积。据董钻等(1982)在盆栽条件下,对大豆品种开育8号和品系辽农79-4017结荚盛期(R4)测定的结果,单株根系的总吸收表面积分别达133.1m2和129.5m2,活跃吸收表面积分别为65.1m2和67.3m2。单株的根2系吸收表面积如此之大,群体根群的吸收表面积就更可想而知了。

  大豆单株长至最繁茂时,其叶面积一般为0.2~0.4m2。大豆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时(LAImax=3~6,因种植密度和土壤肥力而异),大豆田的光合面积可达到30 000~60 000m2/hm2。大豆光合作用需要的CO2,呼吸作用需要的O2以及蒸腾的水分主要靠叶面的气孔出入。姜彦秋和苗以农等(1991)对4个大豆品种叶片气孔密度的观察表明,大豆每平方毫米叶表面拥有气孔103.8~153.8个(因叶片节位而异),其中上表皮约占1/3,下表皮约占2/3。谢甫绨(1993)对16个大豆品种的观察结果是,每平方毫米叶表面的上表皮平均有气孔23.1个,下表皮平均有气孔46.9个。当叶表面的所有气孔张开时,其总面积约占叶片面积的1%。正因为有这样大的CO2、O2和水分的通道,才保证了大豆群体旺盛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三)根系吸收和叶片光合   在大豆的总干物质中,根系吸收量和叶片光合量各占多大的比例?据美国的一份研究资料(Ohlrogger等,1968),大豆子粒重为4407kg/hm2(以子粒含水量13%计,折合干物重为3520.89 kg/hm2),地上总干物重为8964kg/hm2的一项试验中,根系吸收的矿物质占总干物重的7.6%,光合产物积累量占总干物重的92.4%。董钻等(1981)在大豆开育8号子粒产量3318kg/hm2(折合干物重2976kg/hm2)、生物产量10464kg/hm2(折合干物重为9837kg/hm2)的产量水平下测得,大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矿物质总量为853.8kg/hm2,占总干物重的8.68%,而光合产物占总干物重的91.32%。   对于大豆产量形成来说,叶片的光合产物积累量虽然远远地超过根系的矿物质积累量,但是这两个生理过程却是同等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实际上,在大豆栽培上所采用的许多措施,诸如整地、施肥、灌水、铲蹚、除草等等,首先是作用于根系,促进根系的吸收作用,进而才是促进光合作用的。

  (四)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   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大体上可以用Logistic方程加以描述。从出苗至分枝为生物产量的指数增长期,从分枝至鼓粒是直线增长期,随后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内,生物产量不再增长。这是同化物由营养器官(茎秆、叶片、叶柄)向子粒转移的阶段。董钻等(1987)从大豆出苗之日起直至子粒成熟,每隔15d在田间取样(前期6株,后期3株),测定了4个早熟品种和4个晚熟品种各个器官的重量增长以及生物产量积累进程。大豆晚熟品种铁丰18号和早熟品种彰豆卫号的产量积累状况,见图5-1。   陈仁忠等(1988)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以绥农4号为试材,自出苗时起分期测定了干物质的积累动态,结果证明,幼苗期积累量为42.6g/m2、分枝期为104g/m2、初花期为149g/m2、盛花期为351g/m2、结荚期为709g/m2、鼓粒期为916g/m2,到黄熟期达到1197.6g/m2。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间大致在结荚期前后。

图5-1 大豆晚熟品种铁丰18号和早熟品种彰豆1号的产量积累动态 实线为脱落部分,箭头为始花日期(董钻等,1978) 图5-1 大豆晚熟品种铁丰18号和早熟品种彰豆1号的产量积累动态 A.叶片 B.叶柄 C.茎杆 D.荚皮 E.子粒 实线为脱落部分,箭头为始花日期(董钻等,1978)

要获得产3750 kg/hm2大豆子粒产量,其生物产量应为12 499   要获得产3750 kg/hm2大豆子粒产量,其生物产量应为12 499.5kg/hm2。若采用一个生育期为130d的大豆品种,每天平均应积累的生物产量为96.15kg/hm2,而每天的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量为192.3kg/hm2,时间一般在出苗后第70~80d。    二、大豆群体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一)生物产量是经济产量的基础   对于大豆来说,生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地上部分各个器官风干重之和,包括茎秆、叶柄、叶片、荚皮和子粒的总重量。大豆生物产量是经济产量的基础,没有高额的生物产量便不可能有高额的经济产量。由于大豆收获时,叶片、叶柄全部脱落,如不捡拾这些脱落器官,无法准确地计算生物产量。常耀中等(1978)报道,在一项产大豆子粒重为3412.5kg/hm2的试验中,收获的茎荚(不包括叶片、叶柄)总重为7680kg/hm2,若按叶片重和叶柄重在生物产量中一般占25%和10%推算,则在这一试验中,收获的生物产量当在17065.38kg/hm2左右。

另据吴永德等(1981)的测定结果,黑农26号的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 930   另据吴永德等(1981)的测定结果,黑农26号的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30**。在牡丹江地区,黑农26号产子粒重在3000kg/hm2以上,鼓粒期的生物产量(鲜重)达27495kg/hm2。陈仁忠等(1988)对绥农4号在3750kg/hm2产量水平下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高度正相关,r=0.7615**。赵福林(1993)报道,据东北地区近30个生育期不同的大豆品种所进行的测定结果,其生物产量与子粒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准,r=0.9675**。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器官平衡和经济系数。 重点难点:大豆器官平衡与大豆经济系数的关系。 主要内容:(二)生物产量与生育期的关系   大豆生育期的长短与大豆生物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生育期长,生物产量积累多;生育期短,生物产量积累少。张国栋(1981)研究了高纬度地区大豆生育期与生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40 3**;大豆生育期长短与经济产量高低之间的相关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准,r=0.885 1**。董钻(1983)在沈阳地区高肥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晚熟品种和早熟品种的生物产量积累。铁丰18号等4个晚熟品种积累的生物产量为10650~12576kg/hm2,经济产量相应地为2835~3636kg/hm2;而丰收10号等4个早熟品种积累的生物产量只有5206.5~6814.5kg/hm2,相应地经济产量为2349~2823kg/hm2。

  (三)生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生物产量的积累与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关系。同一个品种,在高肥条件下积累的生物产量远远地高于在中肥条件下的积累量。据董钻(1983)测定的结果,晚熟品种开育3号,在高肥条件下生物产量为10692kg/hm2,而在中肥条件下,生物产量仅为5550kg/hm2。后者是前者的51.9%。大豆播种期的早晚对生物产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影响。大豆是喜温作物,也是短日照作物,在东北地区,从春到夏,播种越晚,气温越高,日照越短,越能促进并加快大豆的发育。同一品种早播种,其生物产量积累量高;反之,则积累量低。如铁丰16号在辽宁省属于中熟品种,同样在中肥条件下种植,春播生物产量为5935.5kg/hm2;夏播的则只有3628.5kg/hm2。如果对同一个品种,既改变肥力,又改变播期,那未生物产量的差距更大。以早熟品种Wilkin为例,该品种在高肥条件下春播,其生物产量达到6232.5kg/hm2;而改在中肥条件下夏播,一生中所积累的生物产量却只有3457.5 kg/hm2,即只相当于高肥、春播条件下的55.5%,差距之大可见。

三、大豆的器官平衡和经济系数 (一)大豆的器官平衡   (一)大豆的器官平衡   从大豆干物质同化积累的“源”和“库”的角度来看,根系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这两个器官可看作是同化产物的两个“源”。子粒是同化物的“库”。叶柄、茎秆和英皮在保持绿色的时候,也能合成极少量的有机物质;当子粒灌浆的时候,它们所储备的部分同化产物又被“征调”出来,输送到子粒之中。因此,这3个器官既是“次要源”,又是“过渡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计算大豆的生物产量时,根是不包括在内的。   大豆一生中所积累的同化产物最终分配在各个器官中的比例是不同的。这种比例关系叫做器官平衡。准确的器官平衡应当以干物重的分配加以计算。由于干物重测定比较困难,故通常以收获时的器官风干物重计算。

  从表5-1可以看出,在高肥条件下春播,大豆晚熟品种与早熟品种相比,茎秆、叶片所占比例较大,而荚皮、子粒所占比例较小。与高肥相比,中肥条件下种植的大豆,在自身营养体(叶片、茎秆等)建成上所消耗的同化产物相对较少,而荚皮、子粒所占比例较大。下列器官平衡指标可供当前大豆高产栽培的参考:晚熟春播大豆品种的营养器官应占60%(叶片为30%、叶柄为10%、茎秆为20%);繁殖器官占40%(荚皮为10%、子粒为30%)。早熟夏播大豆品种的营养器官占40%(叶片20%、叶柄为6%、茎秆为14%);繁殖器官占60%(荚皮为15%、子粒为45%)。   大豆的器官平衡是同化产物转移分配的最终反映,也是源与库关系的标志。器官的建成既决定于品种的遗传特性,也因栽培条件和促控措施而自动调节。在品种选用上,秆强、节短、荚密、小叶、少分枝的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栽培措施上,既要促使群体有足够的生长量,又要控制茎、叶不可过旺。只有这样,器官平衡才能趋于合理。

表5-1 大豆不同熟期类型在不同条件下的器官平衡 (董钻,1983) 表5-1 大豆不同熟期类型在不同条件下的器官平衡 (董钻,1983) 器官 处理类别 叶片 (%) 叶柄 茎秆 荚皮 子粒 早熟、春播、高肥 (4个品种平均) 19.1 (17.7-20.3) 9.1 (7.5-10.3) 15.8 (13.0-18.3) 13.9 (13.2-15.2) 42.1 (38.5-45.1) 晚熟、春播、高肥 30.5 (28.8-32.6) 10.6 (10.2-11.2) 19.4 (16.6-21.8) 11.5 (9.5-13.3) 28.0 (26.2-30.2) 早熟、夏播、中肥 (3个品种平均) 22.9 (21.8-24.8) 7.7 (6.6-8.7) 10.3 (9.8-10.6) 17.1 (13.9-19.2) 42.0 (41.8-42.2) 晚熟、春播、中肥 22.1 (18.6-25.2) 8.4 (6.3-10.2) 16.0 (14.1-17.0) 15.5 38.0 (35.9-41.1)

  (二)大豆的经济系数   如前所述,由于大豆收获时,叶片、叶柄相继脱落,给计算经济系数(也称收获指数)带来较大的困难。国内外研究者(赵发,1975;张国栋,1979;御子柴公人,1979)曾采用“粒茎比”代替经济系数,即:不计叶片、叶柄的重量,只以子粒重占成熟时地上茎荚总重的比例,或以子粒重/(茎秆重+荚皮重+子粒重);或以子粒重/(茎秆重+荚皮重)来表示“粒茎比”。前一种“粒茎比”表示法,能够衡量经济有效器官占收获物的比例,在考种时经常采用。   如果在大豆成熟收获时,将已脱落的器官(包括叶片、叶柄以及未发育完全的落地的豆荚等)收集起来,作为生物产量的一部分参与经济系数计算的话,那未所得到的结果将更加准确。即: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xl00%。

  据张国栋(1979)对国内外204个大豆品种的经济系数[此处为:子粒重/(茎秆重+荚皮重+子粒重)]与生育日数关系的统计,二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58。胡明祥(1980)研究了大豆品种生育期与经济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大豆各种熟期类型的经济系数各不相同:中早熟品种为32.2%~42.6%;中熟品种为28.6%;中晚熟品种为27.6%~32.0%。即熟期越早,经济系数越大。据王彦丰等(1981)的研究结果,在吉林省条件下,大豆品种的生育期与“粒茎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9499。早熟品种的“粒茎比”一般为46%~54%,而中、晚熟品种则为37%~46%。赵铠(1989)对15个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所进行的测定表明,“粒茎比”与生育期和株高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 9**和-0.918 8**。8个尖叶品种的“粒茎比”为1.97(1.55~2.85);而7个圆叶品种的“粒茎比”为1.47(0.97~1.90)。

徐豹等(1981)在肥力中等的非灌溉黑土上,研究了分枝多少不等的31个大豆品种的经济系数的稳定性,结果见表5-2。   徐豹等(1981)在肥力中等的非灌溉黑土上,研究了分枝多少不等的31个大豆品种的经济系数的稳定性,结果见表5-2。 表5-2 大豆不同基因型的相对经济系数(%)平均表现 (徐豹等,1981) 种植密度 种植条件下的单株分枝数(个) <2.0 2.0-3.9 4.0-5.9 >6.0 60cm×60cm单株 100 92.0 88.9 82.2 适宜密度种植 92.6 81.7 73.4

  从表5-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在适宜的密度下种植,还是在稀植(60cm×60cm)情况下种植,其经济系数的相对值是相当接近的。刘金印等(1987)的大豆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经济系数与种植密度是呈负相关的。相关系数为-0.5665**(黑河3号),-0.7889**(九农9号),-0.8619**(九农13号)。   董钻等(1982)对产3375kg/hm2左右大豆子粒的10次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公顷生物产量在10228.5~14547kg/hm2的范围内,均有可能获得3375kg/hm2的子粒产量,但其经济系数相差很大。以10228.5kg/hm2生物产量获得3375kg/hm2子粒产量,其经济系数为33%;而以14547kg/hm2生物产量也获得3375kg/hm2子粒产量,其经济系数仅为23.2%,这显然是不经济的。从理论上推算,要想以30%的经济系数,去争取3375kg/hm2的大豆产量,生物产量当为11250kg/hm2。

  我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大豆篇”和“种谷篇”中指出,“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生产实践完全证实了这些论述。土壤肥沃,往往茎叶繁茂,结实不多。早熟品种,植株矮小,但结英却相对较多;晚熟品种,植株多高大,而结英可能相对比较稀少。   随着大豆生物产量的提高,经济系数有下降的趋势。张国栋(1979)的测定表明,经济系数高的品种,生物产量一般偏低;反之亦然。据他的统计结果,经济系数与生物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0.852。这是因为在高肥大水条件下大豆茎、叶的生长容易得到促进,而荚粒的形成数量却赶不上茎、叶的增长,若茎、叶过分郁闭则荚粒甚至减少。要获得高额的大豆子粒产量,必须采取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适当的促控措施,使高额的生物产量与较高的经济系数相协调。假如没有很高的生物产量作基础,那未再高的经济系数也是无济于事的。喜肥秆强高产的品种,一般表现在较高的生物产量的基础上,有较高的经济系数。

(五)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和油分的积累   1.籽粒中蛋白质的积累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其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有: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眺氨酸、脯氨酸、蛋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其中谷氨酸占19%,精氨酸、亮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各占8%左右。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占6%;可是色氨酸及含硫氨基酸——胱氨酸、蛋氨酸含量偏低,均在2%以下。   在大豆开花后10—30天,氨基酸增加最快,此后,氨基酸迅速下降。这标志着后期氨基酸向蛋白质转化过程大为加快。   大豆种子中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通常在整个种子形成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开始是脂肪和蛋白质同时积累,后来转入以蛋白质合成为主,后期蛋白质的增长量占成熟种子蛋白质含量的一半以上。

2.籽粒中油分的积累大豆油中,木酸、花生酸、硬脂酸和软脂酸等饱和酸占12. 3%,亚麻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酸占87   2.籽粒中油分的积累大豆油中,木酸、花生酸、硬脂酸和软脂酸等饱和酸占12.3%,亚麻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酸占87.7%。有人对大豆开花后52天内甘油三脂的脂肪酸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软脂酸由13.9%降为10.6%,硬脂酸稳定在3.8%左右,油酸由11.4%增至25.5%,亚油酸由37.7%增至52.4%,而亚麻酸由34.2%降为7.6%。亚麻酸含量愈低,油愈不易变质。总的来说,大豆种子发育初期,首先形成游离脂肪酸,而且饱和脂肪酸形成较早,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较迟,随着种子成熟,这些脂肪酸逐步与甘油化合。大豆子叶中的油分呈亚微小滴状态,四周被有含蛋白质、脂肪、磷脂和核酸的膜。   3.蛋白质、脂肪形成和积累的规律性大豆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含量之和约为60%。这两种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呈负相关关系。油分和蛋白质的形成都需要现成的光合产物——糖。凡环境条件利于蛋白质的形成,籽粒蛋白质含量即增加;反之,环境条件利于油分形成,则油分含量增加。

  大豆籽粒中的油分是甘油和脂肪酸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形成甘油、脂肪酸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肪酶是在弱碱性环境中将甘油和“旨肪酸合成油分的。当水分充足时,同化器官中可以维持弱碱性(接近中性)的环境,这对脂肪酶的活动是有利的。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要求另一种环境,即水分不饱和的环境。   据丁振鳞研究的结果,大豆蛋白质的多少与地理纬度呈负相关,r=-0.844,即纬度升高,蛋白质含量减低。大豆油分含量多少与地理纬度呈正相关,r=0.343。就全国来看、东北大豆主产区的大豆含油量在20%左右,蛋白质含量在41%左右。华北地区的大豆,含油量约18%,蛋白质含量约42%。华东地区相应地为16.5%和43%。   原山西农学院的研究表明,大豆含油量有地区间的差异,这与栽培地区的地理条件,如降水量、光照、温度、地势、纬度等有一定关系。但大豆含油量与纬度高低的关系不能绝对化。吉林省的大豆平均含油量高于黑龙江省,湖南省又低于广西便是例证。

  影响大豆化学成分的生态固素很多,概括起来有这样的规律性:土壤水分适中、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气温在21—23℃左右的自然条件,对油分形成和积累有利;但蛋白质含量较低。反之,土壤干旱、高温闷热、阴而多湿或气温特低等条件,对蛋白质形成和积累有利,但油分含量不高。人工定向选择,对大豆含油量也有很大影响。东北大豆以油用为主,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低而含油量较高,南方一些地区大豆以食用为主,大豆品种的含油量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

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目的要求:大豆对光和温度的要求。 重点难点:日照长度对大豆引种的影响。 主要内容:一、大豆对气象因子的要求   (一)光照   1.光照强度 大豆是喜光作物。大豆的光饱和点一般在30000一40000lx。有的测定结果达到60000lx(杨文杰,1983)。大豆的光饱和点是随着通风状况而变化的。当通气量为1-1.5L/cm2叶·h时,光饱和点为25000-34000lx,而通气量为1.92-2.83L/cm叶·h时,则光饱和点上升为31000-44700lx。大豆的光补偿点为2540-3690lx(张荣贵等,1980)。光补偿点也受通气量的影响。在低通气量下,光补偿点测定值偏高;而在高通气量下,则测定值偏低。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这些测定数据都是在单株单叶上测得的。如果据此而得出“大豆植株是耐阴的”的结论,那就十分不恰当了。

  在田间条件下,大豆群体冠层所接受的光强是极不均匀的。据沈阳农业大学1981年8月11日的测定结果,晴天的中午,大豆群体冠层顶部的光强为126000lx,株高2/3处为220.0~90001x,株高1/3处为800-1600lx(图12-6)。由此可见,大豆群体中、下层的光照是不足的。这里的叶片主要依靠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   2.日照长度 大豆属于对日照长度反应极度敏感的作物。据Gaertner F,和Bra,unroth E,(1935)观察,即使极微弱的月光(约相当于日光的1/465000)对大豆开花也有些影响。不接受月光用射的植株比经照射的植株早开花2-3天。大豆开花结实要求较长的黑夜和较短的白天。严格说来,每个大豆品种都有其对生长发育适宜的日照长度。只要日用长度比适宜的日照长度长,大豆植株即延迟开花,反之,则开花提早(表12-2)。

图12-6 开育8号大豆群体大田切片图(董钻,1991)

表12-3 大豆不同类型出苗至始在日数 (山西农学院, 1963) 表12-3 大豆不同类型出苗至始在日数 (山西农学院, 1963) 光照时间 (小时) 大豆类型 9 12 自然 18 21 24 春大豆 32 31 54 87 104 116 黄淮夏大豆 33 35 85 114 110 135 长江春大豆 34 38 86 — 长江夏大豆 36 39 秋大豆 131 北纬30O春大豆 80 夏大豆 115

  应当指出,大豆对短日照的要求是有限度的,绝非愈短愈好。一般品种每日12小时的光照即可促进开花抑制生长;9小时光照对部分品种仍有促进开花的作用。当每日光照缩短为6小时,则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受到抑制。大豆结实器官的发生和形成,要求短日照条件。不过早熟品种的短日照性弱,晚熟品种的短日照性强。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短日照的要求有转折时期,一个是花萼原基出现期,另一个是雌雄性配子细胞分化期。前者决定能不能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后者决定结实器官能不能正常形成。   短日照只是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条件,并非一生生长发育所必需。认识了大豆的光周期特性,对于种植大豆是有意义的。同纬度地区之间引种大豆品种容易成功。低纬度地区大豆品种向高纬度地区引种,生育期延迟,秋霜前一般不能成熟。反之,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向低纬度地区引种,生育期缩短,只适于作为夏播品种利用。黑龙江省的春大豆,在辽宁省可夏播。

(二)温度   大豆是喜温作物。不同品种在全生育期内所需要的≥10℃的活动积温相差很大。晚熟品种要求3200℃以上,而夏播早熟品种则要求1600℃左右。同一品种,随着播种期的延迟,所要求的活动积温也随之减少。   春季,当播种层的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大豆种子开始萌动发芽。夏季,气温平均在24-26℃左右,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最为适宜。当温度低于14℃时,生长停滞。秋季,白天温暖,晚间凉爽但不寒冷,有利于同化产物的积累和鼓粒。   大豆不耐高温,温度超过40℃,坐荚率减少57%-71%。北方春播大豆在苗期常受低温危害,温度不低于-4℃,大豆幼苗受害轻微,温度在-5℃以下,幼苗可能被冻死。大豆幼苗的补偿能力较强,霜冻过后,只要子叶未死、子叶节还会出现分枝,继续生长。大豆开花期抗寒力最弱,温度短时间降至-0.5℃,花朵开始受害,-1℃时死亡;温度在-2℃植株即死亡,未成熟的荚在-2.5℃时受害。成熟期植株死亡的临界温度是-3℃。秋季,短时间的初霜虽能将叶片冻死,但随着气温的回升,籽粒重仍继续增加。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对降水和土壤条件的要求。 重点难点:大豆对降水的要求。 主要内容:(三)降水   大豆产量高低与降水量多少有密切的关系。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表1-3)。自古就有“涝收豆” 的说法。发芽期是大豆最易受害的时期之一,大豆发芽至少约需其本身重量50%的水分,而玉米只需30%,水稻为26%;若以土壤水分张力表示,玉米在水分张力为12.5大气压下,而大豆在张力超过6.6大气压时就不能发芽了。土壤水分过多,可能限制有效氧,减慢大豆的生长,对大豆也不利。Boyer1971年报导,大豆植株体内水分运动的阻抗很大,这可能导致在蒸腾和蒸发很高的时侯,即使湿润的土壤条件下,大豆也呈现凋萎的原因,也使大豆受干旱的影响可能比其它作物更经常更严重。

表1-3 不同作物生产每千克干物质需水量(kg) 苜蓿 大豆 燕麦 马铃薯 小麦 玉米 高粱 需水量 884 646 583 575 545 349 305   与其它作物相比,大豆的水分临界期可以长达2个月,大豆的需水的临界期为开花开始,持续到鼓粒期为止。大豆开花后虽已进入生殖生长,但营养生长还要进行很长时间,特别是无限结荚习性的品种更是如此。   杨庆凯等人曾对黑龙江嫩江地区的11个县进行统计,4-5月份春旱减产16.7%,7-8月份夏旱降水量小于50毫米的年份,大豆减产25.9%。赵聚宝曾计算出长春9月上旬降水量每增加1mm,大豆亩产可增加0.4斤/亩。   Doss等报导大豆平均日用水率因垄距不同产生的差异比较小,除了在生长早期植株25-60厘米高时90厘米垄距用水比60厘米多,可能是由于窄垄距植株覆盖大,土面蒸发比较小的原故。

  Ashley等报导,营养生长阶段灌溉可以使营养体生长加快,但对产量不起作用,花期早阶段灌溉对大豆最有好处,但要注意营养阶段如果水分胁迫过于严重,可能导致没有足够的营养体支持过高的产量。由此可见,适时的灌溉对提高大豆的产量无疑是有利的。   东北春大豆区,大豆生育期间(5—9月)的降水量在600mm左右,大豆产量最高,500mm次之,降水量超过700mm或低于400mm,均造成减产。据潘铁夫等(1963)对吉林省公主岭地区降水状况及大豆需水状况的统计,在温度正常的条件下,5、6、7、8、9月份的降水量(mm)分别为65、125、190, 105、60,对大豆来说是“理想降水量”。偏离了这一数量,不论是多或是少,均对大豆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减产。   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6一9月份的降水量若在435mm以上,可以满足夏大豆的要求据多点多年的统计资料,播种期(6月上、中旬)降水量多半少于30min是限制适时播种的主要因素。夏大豆鼓粒最快的9月上、中旬降水量多在30mm以下,即水分保证率不高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原因。在以上两个时期若能遇旱灌水,则可保证大豆需水,提高产量(费家等,1986)。

二、大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一)土壤有机质、质地和酸碱度   大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很严格。上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最适于大豆的生长。黑龙江省的黑钙土带种植大豆能获得很高的产量就是这个道理。大豆比较耐瘠薄,但是在瘠薄地种植大豆或者在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种植大豆,从经营上说是不经济的。   大豆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较强。砂质上、砂壤土、壤土、粘壤土乃至粘上,均可种植大豆,当然以壤土最为适宜。   大豆要求中性土壤、pH值宜在6.5—7.5之间。pH值低于6.0的酸性土往往缺钼,也不利于根瘤菌的繁殖和发育。pH值高于7.5的土壤往往缺铁、锰。大豆不耐盐碱。总盐量<0.18%,NaCl<0.09%,植株生育正常,总盐量>0.60%,NaCl>0.06%,植株死亡。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对土壤矿质营养的要求。重点难点:土壤里氮素 主要内容:(二)土壤的矿质营养   大豆需要矿质营养的种类全,且数量多。大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N、P、K、Ca、Mg、S、Cl、Fe、Zn、Cu、B、Mo、Co等十余种营养元素。表12-3列举了每生产100kg大豆籽粒,根系从土壤中带出N、P205和K20的数量。   氮 大豆富含蛋白质,氮素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长成的大豆植株的平均含氮量为2%左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够利用其所固定的大气中的氮素,所以在栽培中一般不施氮肥也是可以的,实际上与其它植物相比,只要少施一点氮肥就会获得丰产。Mattews1982年指出大豆在10℃左右根温下豆根很难结瘤,在15-25℃时对根瘤形成及固氮作用均有很大提高。并指出在冷凉土壤下播种大豆,播种时施用氮肥时必要的。如果施用过多又会影响根瘤的形成及其固氮作用。

王金陵等研究大豆氮肥以硫酸铵为好,其次是硝酸铵,他们对对大豆的根瘤以及防止落花及落荚都有好处。大豆鼓粒期间,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已经衰弱,也会出现缺氮现象,进行花期追施或叶面喷施氮肥,可满足植株对氮素的需求。 表12-3 100kg大豆籽粒产量从土壤中带出的养分数量 品种及产量 (kg/亩) 100kg大豆籽粒的土壤养分带出量(kg) 年 份 N P2O5 K2O 开育8号(221.2) 8.29 1.64 3.72 1981 开育8号(151.4) 8.63 1.43 3.50 1984 辽豆3号(203.1) 红丰3号 (135.4) 9.45 1.95 2.96 1986 8.25 1.89 2.01 (资料来源:董钻等,1989)

磷 磷素被用来形成核蛋白和其他磷化合物,在能量传递和利用过程中,也有磷酸参与。长成植株地上部分的平均含磷量为0. 25%—0   磷 磷素被用来形成核蛋白和其他磷化合物,在能量传递和利用过程中,也有磷酸参与。长成植株地上部分的平均含磷量为0.25%—0.45%。大豆吸磷的动态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基本相符,吸磷高峰期正值开花结荚期。磷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土壤。只要大豆植株前期吸收了较充足的磷,即使盛花期之后不再供应,也不致严重影响产量,因为磷在大豆植株内能够移动或再度被利用。从试验报道来看,肥力不高的条件下,氮肥的增产效果比磷肥更显著。在同一磷肥供应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产量提高;但在同一氮肥水平下,随着磷肥水平的提高,产量无显著的提高。   钾 钾在活跃生长的芽、幼叶、根尖中居多,钾和磷配合可如速物质转化,可促进糖、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贮存。大豆植株的适宜含钾范围很大,在1.0%—4.0%之间。大豆生育前期吸收钾的速度比氮、磷快,比钙、镁也快。结荚期之后,钾的吸收速度减慢。

钙 大豆有“石灰植物”之称。长成植株的含钙量为2   钙 大豆有“石灰植物”之称。长成植株的含钙量为2.23%。从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开始,对钙的吸收量不断增长,大约在生育中期达到最高值,后来又逐渐下降。   大豆植株对微量元素购需要量极少。各种微量元素在大豆植株中的百分含量为:镁0.97、0.69、氯0.28、铁0.05、锰0.02、锌0.006、铜0.003、硼0.003、钼0.0003、钴0.0014(Ohlrogge,1966)。由于多数微量元素的需要量极少加之多数土壤尚可满足大豆的需要,常被忽视。近些年来,有关试验已证明,为大豆补充微量元素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钼、硼等微量元素亦是大豆丰产所必需的。吴明才、董振国等都曾研究过钼对大豆的影响,都得出在缺钼情况下施用钼肥可以获得大豆的高产。董振国还指出土壤的缺钼临界值为0.15mg/kg土;并认为钼可以增加大豆叶绿素含量,植株含氮量,株高和干物质重。

(三)土壤水分 大豆需水较多。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形成1g大豆干物质需水580一744g。   (三)土壤水分 大豆需水较多。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形成1g大豆干物质需水580一744g。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发芽时,要求水分充足,土壤含水量在20%—24%较适宜。幼苗期比较耐旱,此时土壤水分略少一些,有利于根系深扎。开花期,植株生长旺盛,需水量大,要求土壤相当湿润,结荚鼓粒期,干物质积累加快,此时要求充足的土壤水分。如果墒情不好,会造成幼英脱落,或导致荚粒干瘪。   土壤水分过多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据“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1958)调查,大豆植株浸水在2一3昼夜之内,水退后,尚能恢复长。若浸渍了昼夜以上,就大量死亡。   Hearn对水分亏缺对大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把大豆水分亏缺到低于含水量60%的那一天称为水分临界日,并指出开花及鼓荚期大豆对水分极为敏感,而在开花以前缺水,则增加了鼓荚期缺水的效应。在结荚期缺水时每个临界日每公顷减产21公斤,如果营养生长期已有10天缺水,则结荚期每个临界日每公顷减产52公斤。

  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旱、耐涝程度是不一样的。譬如,秣食豆、小粒黑豆、棕毛小粒黄更新等类型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农家品种“水里站”则比较耐涝。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新陈代谢特点、子粒形成消耗能量。 重点难点: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 主要内容:一、大豆自身生理特性的制约   (一)、大豆产量构成因素   在农业生产上,大豆的子粒产量是用单位面积上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计算的。从理论上推测,株数、荚数、荚粒数越多,产量也越高。但实际生产中,以上几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的。单位面积上株数增多,可能引起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减少和粒重的降低。实质上大豆子粒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所生产的大豆总粒数乘以平均一粒重(通常用百粒重)构成。总粒数决定于结实的荚数。荚数,是指开花到成熟之间,没有脱落的全部荚。大豆花开在茎的节上,因此花数是与节数和每节的花数有关。

  每个节的花数决定于每节的花簇数和留在花簇上没有落蕾、发育正常的花数。这与禾谷类花序和结实器官着生在茎的顶端或茎的腰部,功能叶片着生在植株上部靠近结实器官,受光好,光合产物运转及时,有利于结实器官的发育不同。   (二)、大豆气体代谢特点   在碳素代谢上,除绿色组织由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同化CO2形成三碳化合物外,还存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羧化CO2形成四碳化合物,作为碳源使用。大豆属于C3植物,除一般植物具有的暗呼吸外,绿色细胞具有在光下吸收O2放出CO2的明显的光呼吸作用。光呼吸损失占已固定碳素的25%~30%,但在其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氮化合物(如丝氨酸等)和碳化合物,也许有利于大豆氮碳代谢。   在氮代谢上,大豆有2个氮素同化系统:其一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化合态氮;其二是大豆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大豆所需氮素有1/4~1/3是从根瘤共同固氮中获得的。在根瘤固氮过程中,氢酶(HuP-)放氢损失能量,氢酶(HuP+)能吸收氢,防止能量的损失。

  大豆植株吸收CO2进行碳同化作用,根瘤固氮中吸收游离N形成含氮化合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氢酶(HuP+)吸收氢。从气体代谢的多样性造成机体内部代谢之间以及与外界条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三)、大豆子粒生产耗能较大   大豆比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得多的主要生理原因是子粒生产消耗能量大。大豆的子粒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少;玉米和水稻恰恰相反,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少。从能量效率分析,作物子粒的化学成分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见表6-1。 表6-1 不同作物子粒成分及其燃烧热量 (山口淳一,1975) 作物 粗蛋白质 (%) 粗脂肪 碳水化合物(%) 粗灰分 燃烧热量 (J/g) 大 豆 36.3 19.6 38.7 5.4 23111.1 玉 米 10.4 5.0 83.0 1.6 18840.6 水 稻 9.2 2.7 86.2 1.9 18254.4

  第一,产品化学成分和含热量不同,其生物合成所使用光合初级产物必然有很大差异。从能量代谢来看,由光合初级产物葡萄糖转化成蛋白质、脂肪比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转换效率低。如以1g葡萄糖为原料,生产蛋白质为0.26g,粗脂肪为0.24g,而生产碳水化合物则为0.84g。   据山口淳一等(1975)报告,在子粒形成中,大豆荚粒的生长效率(荚粒总生长量占总光合成量的比例)约为45%,较玉米和水稻低。6t大豆子粒产量同10t玉米或水稻子粒产量的生产子粒能力的生长效率数值相等。   第二,植物合成蛋白质和脂肪不但需要集中更多太阳所提供的能量,而且合成这些物质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据Howell(1961)分析,合成0.454kg脂肪需用2.27kg的碳水化合物的热量总和,其中55%的碳水化合物(1.226kg)压缩成为0.454kg脂肪,其余45%(或1.044 kg)的碳水化合物则为植株能量消耗利用。蛋白质的形成同样需要能量,但较脂肪为低,碳水化合物需能量则更少。

  第三,玉米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时,需要消耗一部分能量,但所需要的能量较少。大豆却不同,它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的特性。在固氮过程中由于根瘤的代谢机制(用于呼吸和作为碳架物质),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对惮氮和水的利用率、水平叶片截取光能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竞争。 重点难点: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竞争。 (四)、大豆对氮和水分的利用效率较低   叶片氮含量和叶片同化CO2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但在不同作物中的反映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据测定,在饱和条件下,大豆与水稻、玉米相比,单位叶面积氮含量,CO2同化速率是低的,而水稻尤其玉米是高的,见图6-1。也就是说,在低氮含量范围内,玉米利用氮同CO2的效率最高,水稻次之,大豆最低。从图6-1还可以看出,在叶面积氮含量为1.0~2.4g/m2 范围内,随含氮量的增加,大豆的CO2同化速率呈近似线性增长。为什么生产实践上,玉米施用氮肥比大豆增产效果显著,其科学道理就在于此。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其水分利用效率(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比值)分别比玉米、高粱及小麦低33.06%、31.47%和27.23%。如何提高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将是大豆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图6-1在饱和光条件下每单位叶面积叶氮含量与CO2同化速率的作用

(五)、大豆水平叶截取光能少   大豆是C3植物,除暗呼吸外,还有明显的在光下吸收O2放出CO2 的光呼吸作用,可消耗一部分固定的碳水化合物。但为什么水稻同属C3植物却比大豆高产呢?这是因为大豆与水稻株形结构不同。大豆基本上是水平叶,在大田群体生长情况下,透光率差,截取光能少,光能利用率低。水稻基本上是直立叶,透光率好,截取光能多,光能利用率高,见表6-2。因此,大豆种子产量不但比玉米低,而且也比水稻低得多。 表6-2 不同作物干物质产量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小田桂三郎) 作物 干物质总重量(t/hm2) 净同化率 (g/(m2叶·d)) 子粒量 (t/hm2) 光能利用率 (%) 大 豆 7.64 7.83 2.82 0.79 玉 米 14.85 13.70 6.21 1.22 水 稻 17.53 15.01 8.56 1.44

(六)、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竞争   大豆生长习性与玉米、水稻不同。大豆花序(花簇)分散着生在各个叶腋的茎节上,营养生长终止时间晚。玉米和水稻穗状花序生在顶端,营养生长终止早。大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平行推进的。如以花芽分化作为生殖生长的开始,以终花期(或结荚期)前后为营养生长的结束,大约占总生育期的2/5,一般为30~55d。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错的时间长,是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在此期间逐渐生长着的营养器官(茎、叶、根与根瘤)和生殖器官(花、荚)之间在光合作用产物的需求上存在着剧烈的竞争。特别是无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开花期至结荚初期正是营养生长占优势的时期,其所蓄积的干物质重约为地上部分的40%,即使在此期间光合产物的供应相当丰富,也未必能使结荚率提高。在大田生产尤其密植或遇不利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养分对花荚供应不足,胚的生长受阻,致使花荚大量脱,一般花荚脱落率达40%~70%,严重地影响产量。开花初期摘心或喷施三碘苯甲酸一类的生长调节剂,均是抑制营养生长,有利于生殖生长对光合产物竞争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超高产大豆多为有限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营养的特殊性和光合产物的局部利用。 重点难点:大豆光合产物的局部利用。 (七)、大豆营养的特殊牲   第一,从有机物质生产来看,大豆与水稻不同。其一是大豆开花始期的干物重约占干物重最高时的30%,水稻则为80%左右,大豆开花后干物重增长迅速;其二是大豆开花后,茎、叶干物重仍迅速增长,直到结荚后期干物重才达到最高点。   第二,从无机养分吸收积累来看,大豆与水稻也是不同的。大豆到开花f始期的养分(氮、磷、钾)吸收量只占吸收量全部的1/3~1/4,也就是说,有70%~75%的养分是开花至鼓粒期吸收积累的,水稻到开花始期吸收氮、磷已基本终止,将其贮存在茎、叶中,以后有60%~70%的氮、磷移到穗部。而大豆茎、叶中的氮、磷转移率则稍低,为50%~60%;并且在荚(包括子粒)的氮、磷养分总量中,从茎、叶转移来的数量所占的比率显著比水稻少,只占40%~50%。由此表明,大豆荚中所含的氮、磷,有很大部分是在于粒发育过程中由根部供给的。

  由上述可知,大豆开花至鼓粒期,既是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又是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高峰期。满足这一生育阶段的养分需求,是实现大豆高产的基础。然而由于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鼓粒期光合作用迅速下降,也是造成低产的生理原因之一。总干物质产量比禾谷类作物高的大豆,它生产全部干物质的光合活动旺盛时期,是在营养生长和开花阶段,一般到鼓粒开始时,光合生产率便陡然下降,伴随着光合生产率下降和根瘤的解体,氮素供应受到限制,迫使动用叶部储存的氮素,乃造成叶部的全氮量降低,过早衰老,产量降低。生产实践上,对大豆的深施肥,开花至鼓粒期的追肥或叶面喷肥有增产效果,是有科学道理的。

(八)、大豆光合产物的“局部利用性”和夜间输出   大豆叶片的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有明显的“局部利用性”(N.别里克夫,1957;陈铨荣,1963)。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中,不同节位叶片的光合产物输出都有一定的合理分工和一定输送中心,结荚前期(苗期、分枝期、开花盛期),同化产物主要供给萌动的腋芽、生长点、新生叶、伸长幼茎和花。各节长成叶片之间,同化产物没有相互“对流”现象。当本叶腋出现豆荚时,该节叶片的同化物主要供给该叶腋间的豆荚,在大豆开花结荚期,大田生产密植或倒伏情况下,叶片相互遮荫严重时,植株中、下部节位叶片变黄甚至脱落,导致本节位的花荚大部分脱落。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光合产物夜间输出特性和自然资源对大豆产量的限制 重点难点:大豆光合产物的夜间输出特性   大豆叶片光合产物的运输时间与小麦、水稻和玉米也不同。小麦、水稻植物光合碳同化初级产物代谢的主要趋向是合成蔗糖,一边合成,一边有相当数量的蔗糖从叶片中输出;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大,白天淀粉与蔗糖都有相当数量的积累,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蔗糖从叶片中输出。但大豆叶片在光合作用的同时光合产物不大输出,即白天光合产物输出较少,光合碳同化初级产物代谢的主要趋向是合成淀粉,并以淀粉的形式暂时贮藏在叶片中,夜间降解输出。因此,在大豆结荚尤其鼓粒期夜晚,遇到干旱或低温冷害,光合产物运输分配受阻,淀粉大量地累积于叶片细胞中,比叶重增加,荚果得不到充足养分,子粒达不到应有的成熟度,百粒重降低,甚至产生空瘪荚。

二、自然资源对大豆生产潜力的限制   自然资源主要有光、热、水、肥4大因素资源。前面提到,光辐射和土壤养分资源,这两个因素黑龙江省与全国相比有一定优势,是提高大豆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与全国相比是限制大豆产量提高的主要因子。   1.水分对大豆产量的限制   植物生长发育,首先依赖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进行离不开水分、温度和养分;水是支撑作物的要素之一,从而使作物有较大的同化面积,以截获较多的光辐射能和二氧化碳。大豆吸收水分几乎有99%为蒸腾作用所消耗,大约仅1%被大豆植株体内所利用,水使大豆植株保持正常膨压,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顺利进行。黑龙江省年降水量一般为400~650毫米,按自然降水总量,大豆每公顷单产3000公斤左右,在没有灌溉水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但由于雨量分布不均,土壤调节水分的能力较差,水分流失严重,旱涝频繁,要满足大豆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就不易满足而造成减产。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之一(表6-10)。

  大豆的需水量随气候、土壤、营养条件与其它农业措施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同一气候条件下,土壤肥力高,合理密植,生长旺盛,光合效率高,干物质积累多时,每生产一克干物质的需水量可能低一些,但是,大豆的活体植株一般含水在80%~90%之间,叶片相对含水量在短时间内降低到70%以下时,呼吸及光合作用等主要的生理过程就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生理活动均在大豆细胞中进行,原生质内90%以上是水,水维持原生质生命的活性,原生质水分含量减少,新陈代谢活动就要受到障碍,严重时,原生质由溶胶状态转到凝胶状态,生理活动就明显下降,甚至停止。所以,大豆从苗期开始,植株就应保持充足的水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消耗水分形成千物质效率最大的时期为开花初期。大豆合生长期耗水量囚群体结构与生理变化不同,所以各期耗水百分率不同,播种到出苗为5%;出苗到分枝为13%;分枝到开花为17%;开花到鼓粒为45%;鼓粒至完熟为20%。

表6-10 大豆产量与耗水量关系 产 量 耗水量 (吨/公顷) 土壤湿度 (%) 田间持水量 (公斤/公顷) 增产(%) 1632 71 表6-10 大豆产量与耗水量关系 产 量 耗水量 (吨/公顷) 土壤湿度 (%) 田间持水量 (公斤/公顷) 增产(%) 1632 71 3200 18 65 2300 100 5300 20 75 3400 148 7000 26 95 3450 150 7250 28 摘自《油料作物科技》,1975

  大豆苗则比较耐旱,而且怕涝。一般保持土壤持水量的70%(土壤湿度20%左右)即可满足,而且对蹲苗壮根有利。   分枝期需水不多,能保持土壤湿度19%~23%(全含水量70%~80%)即可。水分过多,会使土温降低,土壤空气含量减少,影响恨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不利水分平衡,妨碍花芽分化及根系发育。农谚说“有钱难买6月旱”就是这个道理。但此期也不能受旱,否则,也会减少花芽分化。   开花期耗水约占总量的一半。此时,干物质总量为苗期的17倍,此刎是需水关键朔,即群众所说的“大豆开花,垄沟摸虾”的规律。大豆花期较长,从第一朵花开后4~7天,正值雌雄生殖细胞分裂。此时受旱,会造成花器形成生理缺欠,出现不育花粉,花荚脱落增加,严重时会使叶片吸水大于子房的吸水力,花器中的水向叶片倒流,以致造成严重的花荚脱落。大豆开花期间,土壤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85%~100%(土壤湿度24%~27%),遇旱应灌水。大豆开花期为6月底至7月初,自然土壤含水量达到最低值时,在西部干旱地区,常出现旱情,耍注意灌水和中耕保墒措施。

  结荚鼓粒期的洪水情况,对大豆产量高低影响比花期更明显。俗话说“干花湿荚,亩收石八,湿花干荚,有秆无瓜”,就是这个道理。鼓粒期需水量为苗期的60倍,鼓粒期形成的胚及子叶,遇缺水,细胞分裂将受阻、前则缺水会造成落荚,后期缺水会造成砒荚少粒。此期水分要求保持田间持水量85%~100%(土壤湿度24%~27%)为宜。

第六节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轮作与耕作和大豆施肥技术重点难点:大豆的轮作技术 一、轮作和耕作 (一)连片种植和轮作倒茬   1.连片种植 零星种植是当前大豆品种生产潜力不能发挥,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和讲多行之有效的普通措施无法落实的主要原囵。大面积连片种植可以实行统种分管,做到“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密度、统一管理、统一防虫,获得高额产量。从长远来看,也便于耕地的轮作倒茬。   2.轮作倒茬大豆对前作要求不严格,凡有耕翻基础的谷类作物,如小麦、王米、高粱以及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都是大豆的适宜前作。

  大豆茬是轮作中的好茬口。大豆的残根落叶含有较多的氮素,豆茬土壤较疏松,地面较干净。因此,适于种植各种作物特别是谷类作物。据东北农学院(1988)测定,与玉米茬和谷子茬相比,豆茬土壤的无效孔隙(<0.005mm粒径)数量显著减少,而毛细管作用强的孔隙(0.001—0.005mm粒径)数量则显著增加。由于豆茬土壤的“固、液、气”三项比协调,对后茬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大豆最忌重茬和迎茬。据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1986)调查,重茬大豆减产11.1%—34.6%,迎茬(土地隔年种植同一种作物称迎茬)大豆减产5%—20%。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以大豆为寄生的病害如胞囊线虫病、细菌性斑点病、黑斑病、立枯病等容易蔓延,危害大豆的害虫如食心虫、蟒绍等愈益繁殖。土壤化验结果表明,豆茬土壤的P2O5。含量比谷茬、玉米茬分别少2.0、0.8mg/ml。这样的土壤再用来种大豆,势必影响其产量的形成。迄今,只知道大豆根系的分泌物(如ABA)能够抑制大豆的生长发育,降低根病菌的固氮能力。但是对分泌物的本身及其作用机制却知之甚少。

  目前,我国北方作物的主要轮作方式是:   ①东北地区:大豆—春小麦—春小麦,玉米—大豆——春小麦:玉米—玉米——大豆   ②华北地区:春小麦—谷子—大豆:玉米—高粱—大豆、冬小麦—夏大豆—棉花   ③西北地区:冬小麦—夏大豆—玉米;冬小麦—夏大豆—高粱或玉米   正确的作物轮作不但有利于各种作物全面增产,而且也可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例如,沈阳农业大学(1990)的试验证明,在胞囊线虫大发生的地块,换种一茬蓖麻之后再种大豆,可有力地抑制胞囊线虫的为害。 (二) 土壤耕作   大豆要求的土壤状况是,活土层较深;既要通气良好,又要蓄水保肥,地面应平整细碎。   平播大豆的土壤耕作无深耕基础的地块,要进行伏翻或秋翻,翻地深度18—22cm,翻地应随即耙地。要求在每平方米耕层内,直径大于5cm的上块不应多于5个。

  有深翻基础的麦茬,要进行伏耙茬;王米茬要进行秋耙茬,拾净玉米茬子。耙深12一15cm,要耙平、耙细。 春整地时,固春风大易失墒,应尽量做到耙、耢、播种、镇压连续作业。   垄播大豆的土壤耕作  麦茬伏翻后起垄,或搅麦茬起垄,垄向要直。搅麦茬起垄前灭茬,破土深度12—15cm,然后扶垄,增上。   玉米茬春整地时,实行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基础的原垄玉米茬,早春拾净茬子,耢平达到播种状态。 二、施 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它的需氮量是谷类作物的4倍,它对NPK要素的吸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长期以来,对于大豆是否需要施用氮肥一直存在着某些误解,似乎大豆依靠根瘤菌固氮即可满足其对氮素的需要,这种理解是不对的。从大豆总需氮量来说,根瘤菌所提供的氮只占1/3左右。从大豆需氮动态上说,苗期固氮晚且数量少,结英期特别是鼓粒期固氮数量也减少,不能满足大豆植株的需要。因此,种植大豆必须施用氮肥。

据松嫩平原的试验结果,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亩施尿素6. 5kg和三料磷肥20kg,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6   据松嫩平原的试验结果,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每亩施尿素6.5kg和三料磷肥20kg,比不施肥对照增产16.8%。全国化肥联合试验结果也证明,每1kg氮、磷、钾(纯品)分别增产大豆2.25、0.65、0.90kg。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低,主要是土壤肥力不高所致,产量不稳,则主要是受干旱的影响。土壤肥力低是关键之所在。(一)基肥   大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反应敏感。种植大豆前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可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当每亩施用有机质含量在6%以上的农肥2—2.5t时,可基本上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致下降。   大豆播种前,施用有机肥料结合施用一定数量的化肥尤其是氮肥,可起到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的作用。适宜的施肥比例是1t有机肥掺合3.5kg氮肥。 (二)种肥   种植大豆,最好以磷酸二铵颗粒肥作种肥,每亩用量8—10kg。

在高寒地区、山区、春季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促使大豆苗期早发,可适当施用氮肥为“启动肥”,即每亩施用尿素3   在高寒地区、山区、春季气温低的地区,为了促使大豆苗期早发,可适当施用氮肥为“启动肥”,即每亩施用尿素3.5—4kg,随种下地,但要注意种、肥隔离。经过测土证明缺微量元素的土壤,在大豆播种前可以挑选下列微量元素肥料拌种,用量如下:   硫酸锌,每kg豆种用4—6g,拌种用液量为种子量的0.5%。 (三)追肥     大豆开花期之初施氮肥,是国内、外公认的增产措施。做法是:于大豆开花初期或在趟最后一遍地的同时,将化肥撤在大豆植株的一侧,随即中耕培土:氮肥的施用量是,尿素2一5kg或硫铵4—10kg,因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而异。   为了防止大豆鼓粒期脱肥,可在鼓粒初期进行根外(即叶面)追肥。做法是:首先将化肥溶于30kg水中,过滤之后喷施在大豆叶面上。可供叶面喷施的化肥和每亩施用量如下: 尿素0.6kg 磷酸二氢钾0.1kg 钼酸铃15g 硼砂100g 硫酸锰50g 硫酸锌200g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种化肥可以单独施用,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施用。究竟施用哪一种或哪几种,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播种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大豆播种密度和时间 三、播 种 (-)播前准备   1.种子质量要求品种的纯度应高于96%,发芽率高子95%,含水量低于13%。挑选种子时,应剔除病斑粒、虫食粒、杂质,使种子净度达到97%或更高些。   2·根瘤菌拌种 每亩用根瘤菌剂0.25kg,加水搅拌成糊状,均匀拌在种子上,拌种后不能再混用杀菌剂。接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需在24小时内播种,以防宙种失去活性。   3·药剂拌种 为防治大豆根腐病,用50%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大豆胞囊线虫危害的地块,播前需将3%的呋哺丹条施于播种床内,用药量为每亩2—6.5kg。要注意先施药后播种。呋哺丹还可兼防地下害虫。

(二)播种期的确定   适时播种是大豆丰产的重要基础。据吉林农科院调查春大豆四月下旬到五月上旬播种的比五月下旬播种的可以增产10%以上;夏大豆山东济宁六月上旬播种的比六月下旬播种的可以增产30%以上;而湖南秋大豆立秋之前播种的比立秋到处暑播种的可以增产20-30%。是不是在生产中播种越早越好呢?也不是,选定播种期所应考虑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土壤水分、无霜期、茬口等。而不同地区影响播种期的主导因子又不一样。象北方的春大豆的播种期主要受温度和无霜期的影响;而南方的秋大豆和夏大豆则主要受上茬作物的收获期制约。   春播大豆,当春天气温稳定通过8℃时,即可开始播种。除地温之外,土壤墒情也是限制播种早晚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省自4月25日至5月20日,吉林省自4月20日至5月5日,辽宁省自4月20日至5月初,是大豆的适宜播种期。一个地区、一个地点的大豆具体播种时间,需视大豆品种生育期的长短、土壤墒情好差而定。早熟些的品种晚播,晚熟些的早播,土壤墒情好些,可晚些播,墒情差些,应抢墒播种。

(三)播种方法   1·精量点播机械垄上单、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的间距为10-12cm。人工点播,一般用杯耙开沟,人工摆籽。摆籽后立即覆土3-5cm,镇压提墒。如土壤含水量高,待表土略干后再镇压,以免表土板结影响出苗。若采用等距穴播,穴距15-25cm不等,因种植密度而异。每穴点籽3-4粒。   2·垄上机械双条播 双条间距10-12cm,要求对准垄顶中心播种,偏差不超过土3cm。   3·窄行平播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多采用此种播种法。行距45-50cm,实行播种、镇压连续作业。   无论采用何种播法,均要求覆土厚度3-5cm。过浅,种子容易落干,过深,子叶出土困难。 (四)种植密度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单粒重量四个因素构成的。在生产上,保证单位面积株数即保证种植密度至关重要、它是产量构成因素中首要的最活跃的因素。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等而定。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气温高的地区宜稀,气温低的地区宜密。这些便是确定合理密度的原则。   以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为例,黑龙江省中、南部每亩保苗1.3万-2.0万株,北部则需保苗2.3万-2.6万株。吉林省肥地,每亩保苗1.1万-1.3万株,肥力中等保苗1.3万-1.6万株,薄地则需1.6万-2.0万株。辽宁省中部一般每亩保苗1.0万-1.2万株,东部降雨多、土壤较肥沃,适宜保苗数在0.8万-1.0万株,而西部降雨少且土壤较瘠薄,每亩株数多在1.2万或更多些。   在同一地点,大豆品种的株型不同,适宜种植密度也各异。即:植株高大、分枝型品种宜稀;植株矮小、独秆型品种宜密。   密植程度的最终控制线是,当大豆植株生长最紫茂的时候,群体的叶面积指数不宜超过6.5。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田间管理和大豆收获 重点难点:大豆的中耕管理 四、田间管理   在大豆生育期间,只有加强田间管理,才能确保丰产。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杂草,破除地表板结,疏松土壤,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等。 (一)间苗   间苗是简单易行但不可忽视的措施,通过间苗,可以保证合理密度,调节植株田间配置,为建立高产大豆群体打下基础。   间苗宜在大豆齐苗后,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间苗时,要按规定株距留苗,拔除弱苗、病苗和小苗,同时剔除苗眼草,井结合进行松上培根。 (二)中耕   中耕主要指铲趟作业,目的在于消灭杂草,破除地面板绪;中耕的另一目的是培土,起到防旱、保墒,提高地温的作用。中耕方式如下:

  1.耙地除草即出苗前后耙地,此法只适用于机械平播的地块。   出苗前耙地,在豆苗幼根长2-3cm,子叶距地面3cm时进行。此时耙地的深度不能通过3cm。 出苗后耙地,在大豆出苗后,第一对真叶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进行。此时豆苗抗耙力强,伤苗率3%-5%,耙地深度为4cm。   用链轨式拖拉机牵引钉齿耙,采用对角线或横向耙地(不可顺耙),选择晴天,上午9时以后进行。   2.趟蒙头土 此法限于垄作地块采用。当大豆子叶刚拱土,大部分子叶尚未展开时,用机引铲趟机趟地,将松土蒙在垄上,厚2cm。这样能消灭苗眼草;经过2-3天后豆苗仍可长出地面。   3.铲前趟一犁平作)垄作均可采用。这项措施在豆苗显行时进行,可起到消灭杂 草、提高地温)松上、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 。

  4.中耕除草 在大豆生育期间进行2-3次。中耕之前先铲地,将行上草和苗眼草铲除。在豆苗出齐后铲头遍地,1-2天后趟头遍地,趟地深度10-12cm。隔7-10天,铲、趟第二遍,趟地深度8-10cm。封垄之前铲、趟第三遍,趟地深度7-8cm。中耕除草拓同时,也兼有培土的作用。培土有助于植株抗倒和防止秋涝,铲趟作业的伤苗率应低于3%。 (三)化学除草   目前应用的除草剂类型多,更新也快。一些土壤处理剂易光解易挥发,喷药后要立即与土壤混合,可用钉齿耙耙地,耙深10cm,然后镇压。此项措施在早春干旱的地区不宜采用。   现将大豆除草剂简介如下:   氟乐灵(48%)乳剂 播前土壤处理剂。于播种前5-7天施药,施药后2小时内应及时混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下时,每亩用药量0.06-0.11kg,有机质含量在3%-5%每亩用药量0.11-0.14kg;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每亩用药量0.14-0.17kg。

赛克津(70%)可湿性粉剂 于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每亩用药量0. 025-0. 053kg。如使用50%可湿性粉剂,则用药量为0. 035-0   赛克津(70%)可湿性粉剂 于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每亩用药量0.025-0.053kg。如使用50%可湿性粉剂,则用药量为0.035-0.075kg。   稳杀得(35%)乳油 出苗后为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而施用。当杂草长有2-3叶时喷施,每亩用药量0.03-0.05kg。当杂草长至4-6叶时,每亩用药量0.05-0.07kg。   喷液量与喷洒工具有关。当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时,每亩用液量30-40kg。地面机械喷雾的每亩用液量减至14-17kg。飞机喷施,每亩只需1.4-2.6kg。   此外,10%禾草克乳油、12.5%盖草能乳油等也可用来防治禾本科杂草,每亩用药量为0.05-0.07kg。   出苗后为防治阔叶杂草,当杂草长有2-5叶时,每亩用虎威0.07kg,或杂草灵、达可尔0.07-0.1kg喷施。   应注意:施用过氟乐灵的地块,次年不宜种高粱、谷子,以免发生药害。如兼防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时,应先防阔叶杂草,后防禾本科杂草。喷药时应注意风向,以免危及邻地作物的安全。

(四)灌溉 大豆需水较多。当大豆叶水势为-1.2—-1.6MPa时,气孔关闭。当土壤水势小于15KPa时,就应进行灌溉。土壤水势下降到-0.5MPa时,大豆的根就会萎缩。 大豆主产区除少数国营农场有灌溉条件外,一般生产田均不能进行灌溉。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1987年于大豆盛花期—鼓粒期进行喷灌,每1ha并分别追尿素37.5kg、75kg和150kg,分别增产10.1%、14.3%和17.5%。东北春大豆区,自7月中旬—8月下旬,为大豆开花结荚期,也是多雨的季节,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旱象,如能及时灌溉,一般可增产10%-20%。鼓粒前期缺水,影响籽粒正常发育,减少荚数和粒数。鼓粒中、后期缺水,粒重明显降低。 灌溉方法因各地气候条件、栽培方式、水利设施等情况而定。喷灌效果好于沟灌,能节约用水40%-50%。沟灌又优于畦灌。 苗期—分枝期土壤水分指标以20%-23%为宜,如低于18%,需小水灌溉;开花,—鼓粒期0-45cm的土壤湿度以24%—27%(占田间持水量的85%以上)为宜,低于21%(占田间持水量75%)应及时灌溉。

  播种前、后灌溉仍以沟灌为宜,以加大水量,减少蒸发量,满足大豆出苗对水分的要求。 (五)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调节剂有的能促进生长,有的能抑制生长,应根据大豆的长势选择适当的剂型。   2,3,5一三碘苯甲酸(TIBA),有抑制大豆营养生长,增花增粒,矮化壮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增产幅度5%-15%。对于生长繁茂的晚熟品种效果更佳。初花期每公顷喷药45g,盛花期喷药75g,此药溶于醚、醇而不溶于水,药液配成2000-4000umol/L。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喷施,喷后遇下雨会影响药效。   增产灵(4-碘苯氧乙酸),能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为内吸剂,喷后6小时即为大豆所吸收,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浓度为200umol/l,该药溶于酒精中,药液如发生沉淀,可加少量纯碱)促进其溶解。   矮壮素(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能使大豆缩短节间,茎秆粗壮,叶片加厚,叶色深绿、还可防止倒伏。于花期喷施,能抑制大豆徒长。喷药浓度为0.125%-0.25%。

五、收 获 (一)收获时期 当大豆茎杆呈棕黄色,杂有少数棕杏黄色,有7%—10%的叶片尚未落尽时,是人工收获的适宜时期。   当豆叶全部落尽,籽粒已归圆时,是机械收获的适宜时期。   如大豆面积过大,虽然豆叶尚未落尽,籽粒变黄,开始归圆时是分段收获的适宜时期。但涝年或涝区不宜采用。 目前生产上往往收获时期偏晚,炸荚多,损失大,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收获质量 机械联合收割时,割茬高度以不留底荚为度,     一般为5cm,要求综合损失不超过4%,收割损失不超过2%,脱粒损失不超过2%,破碎粒不超过3%。   分段收割时,要求综合损失不超过3%,拾禾脱粒损失不超过2%,收割损失不超过1%。割后晒5—10天,种子含水量在15%以下时,及时拾禾。   人工收割时,要求割茬低,不留荚,放铺规整,及时拉打,损失率不超过2%。

  脱粒后进行机械或人工清粮,使商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等以上标准。   种用大豆机械干燥时,只能在40—45℃温度范围内进行干燥。经过5—6小时,种子含水量可降到12%—13%。   经过捡斤、捡质,将纯度、清洁率、水分、百粒重和病粒率等记入表内,然后入库贮藏。

第七节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目的要求:了解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操作规程 重点难点:大豆生产中的实用技术   东北地区广大科技人员,为了尽快提高大豆单产,在大豆栽培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单项研究有所突破的基础上,重视了综合研究,交替运用前述的各种建模方法,综合组装一些大豆栽培模式,使大豆栽培技术向模式化和规范化发展,涌现出一批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现以黑龙江省推行的3种模式加以说明。 一、三垄模式   三垄模式是郭玉等(1987)进行的“旱作大豆高产技术配套体系研究”的简称,他们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单项研究的基础上,组成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进行了以垄底深松播种、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播为主体的配套技术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在垦区和黑龙江省湿润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这项垄作配套技术体系适合较低湿地区采用,一般比当地常规栽培方法增产858kg/m2左右,增产百分率为19.2%~46.2%。

  三垄模式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与大豆生长发育要求所建成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较好地克服了当地大豆产量限制因子的制约;它具有鲜明的协调性、完整性、系列化和规范化特点;它成功地吸收了大豆单项研究成果,综合组装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由一个定型农机完成作业,达到了农机与农艺完美的结合,所以非常易于推广。三垄模式增产的原因有: (一)垄底深松及垄沟深松,改善了土壤耕层构造,扩大了土壤生态容量   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增进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进而协调了土壤肥力因素,较好地满足大豆生育对养分的要求,为大豆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杨方人(1989)的观察,在三垄模式高产田条件下大豆根系及根量分布,比对照田发育良好,见图4-1。

图4-1三垄模式田不同时期土层根量分布

(二)分层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分层施肥较好地克服了以往一次性浅施肥造成种子与肥料同位所引起的烧籽烧苗问题。以前使用的浅施肥方法,到大豆生长后期往往严重脱肥,引起大豆花英脱落。分层施肥不仅当年增产,对后作小麦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图7-1 种子、肥料分布示意图 1.播种深度3-5厘米 2.种肥深度4-7厘米 3.底肥深度10-16厘米4.垄沟深松部位(耕层下8-15厘米)5.垄底深松部位(耕层下8-12厘米)6.种子 7.追肥部位 8.犁底层

(三)垄上双条精密播种,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保证充分利用光能垄上双条精密播种,克服了以往普通条播的出苗稀、厚不匀的现象。由于大豆个体分布均匀,群体结构良好,提高光能利用率。净光合率比对照田提高21.9%~66.1%,叶质重增加8.9%~15.2%。 (四)三垄模式栽培技术要点 1.伏秋整地,最好秋起垄   三垄模式的耕地播种技术,可分为一次性的和两次性的,一次性的由整地、起垄、深松、分层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联合复式作业完成,两次性的是由两次作业完成。伏秋起垄或秋施肥,可充分积蓄秋季雨水,并达到待播状态,来年春季在垄上播种。两次性作业的优点多,如垄台成形高,土温上升快,有利于保苗和发苗,幼苗茁壮。   2.分层施肥或深施肥   此法是将肥料施在双苗眼的中央部位,种下4~7cm和12~14cm处。种肥量是根据总施肥量而定。若总施肥量低于75kg/hm2,便以种肥为主,底肥次之;若总施肥量超过150kg/hm2,则以底肥为主,种肥次之。

3.调整好播种密度和双行间距   双行间距12cm,播种深度3~5cm,覆土要严密。中早熟品种为37~44株/m2,晚熟品种为28~33株/m2。 4.调整和使用好三垄模式栽培的配套衣机具三垄模式栽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依靠三垄模式系列耕播机为保证,实行一次性或两次性联合作业,就可实现“垄底垄沟深松,垄体分层施肥和垄上双条精播”的三垄要求。   根据牵引动力大小,定型生产的耕播机有以下几种型号:   第一,中型拖拉机(40kW或50kW)牵引的有2BJGL-6型、LFBJ-6型。   第二,大功率拖拉机(90kW以上)牵引的有2NJGL12型。   第三,小型拖拉机(9kW以上)牵引的有2BJGL-22型、2BT-2型。

二、永常模式   1988年初巴彦县政府在国务院和黑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邀请美国伊利诺   斯州立大学教授纳夫兹格博士到巴彦县永常村,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千亩大豆高产示范试验”。当年实现平均产3026.25kg/hm2,比非示范田增产14%。该县永常村高产示范田的栽培模式在全县推广效果很好,故称之为永常模式。其技术要点如下: (一)注重更新良种   一要选准当年品种,巴彦县永常村当年选用的是合丰25号大豆品种;二要使用高标准的优质种子,纯度高,发芽势好。在选用良种上,纳夫兹格教授严格把关,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的精神。 (二)正茬伏秋整地   伏秋整地或秋起垄,不仅在土壤中多蓄水分,而且有利于使用精播机(2BT-1型)适时早播种,以利于抢墒保苗。(三)增施农肥化肥   一般施农肥22 500~30 000kg/hm2,施用磷酸二铵150kg/hm2,而且要做到化肥深施。

(四)机械双条精密点播   主要是采用2BT-1和2BT-2小型精播机进行精密点播,植株分布均匀,保苗33~35株/m2。 (五)及时防治病、虫害   特别注意防治大豆地下害虫、蚜虫、食心虫和灰斑病等。 (六)田间精细管理   田间管理要加细,早铲早蹚,铲前蹚一犁,以提高地温和控制草荒,促进大豆幼苗生长。   永常模式的增产效果不是某项单项技术的作用,其核心是要把现有的科研成果,突破性的单项技术(如精密播种、化肥深施、良种情况等)和当地增产经验进行综合组装,制定出农民易于操作的农机与农艺规范,在生产上认真执行;再加上一定的投入,大豆高产是可以实现的。 三、窄行密植形式

第八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目的要求:了解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重点难点:夏大豆生产中的实用技术 一、夏大夏的生育特点 第八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目的要求:了解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重点难点:夏大豆生产中的实用技术 一、夏大夏的生育特点 (一)夏大豆的分布区及生态条件   北方夏大豆大多是在冬小麦收获后,于夏季播种,秋季成熟,夏大豆的栽培区域很广,分布在黄淮海流流域广大的中熟和中晚熟冬小麦产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京津二市以及辽宁南部、西部和新疆南部。从地理位置上说,大致在北纬32一40之间,是我国第二大豆主产区。随着冬小麦的北移,夏大豆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除冬小麦区之外,部分春小麦区(如辽宁、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在小麦收获后,于夏季种植早熟大豆也获得了成功。春小麦一夏大豆一年二作的种植制度正在稳定发展。

  种植夏大豆的好处很多。第一,复播夏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第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总产量。第三,种植夏大豆省工、省肥,水旱地无不适宜。   北方夏大豆栽培,在二年三作地区受麦收时间和下茬播种期的严格限制;在一年二作地区则受麦收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时间长短的制约。   夏大豆生育期间的温、光,水条件与春大豆生育期间所遇到的条件大不相同。这些条件对夏大豆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1.温度6月至9月,夏大豆整个生育期间,平均气瘟22-25℃,≥10℃活动积温为2000-4000℃。夏大豆一般在6月份播种,此时气温很高,有利于出苗和生长,7月和8月份平均气温25-28℃,符合夏大豆开花结荚的要求。9月份气温下降,平均在20-24℃,正值大豆鼓粒期,有利于干物质形成和积累。总之,从温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能满足夏大豆生长发育的要求。但是,在夏大豆产区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如河北和山东北部、辽宁南部和西部、山西中部,冬小麦收获晚,夏大豆播种迟,霜期来临较早,加之气温下降较快,常因积温不足影响正常成熟,因而产量不稳不高。

  2.日照夏大豆生育期间日照充足,但各生育阶段所接受的日照长度的变化与春大豆有所不同。春大。豆苗期是在日照逐渐变长的情况下度过的,较长的日照有利于营养生长,开花时植株已较高,枝叶繁茂,为生殖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夏大豆苗期则是在日照渐短的情况下通过的,渐短的日照对短日性大豆开花起促进作用。夏大豆开花时植株尚矮小,枝叶不繁茂,没有足够的生物产量做基础,经济产量难以提高。对夏大豆来说,短日照有利于早开花、早结荚,而对生物产量的形成却并不十分有利。所以提早在夏至之前数日播种,使夏大豆苗期在较长的日照条件下生长,尽量延长营养生长时间,即成为夏大豆栽培的关键措施。   3.水分夏大豆生育期间,正值北方雨季,降雨量一般300—50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在夏大豆生育期间,前期常出现干旱,中期雨量集中,后期雨量又减少。6月中、下旬,夏大豆播种时若降雨多,有利于增产;但往往是雨量偏少,土壤墒情不足,影响适期播种,影响幼苗生长。夏大豆7、8月开花结荚,此时需水较多,正好与雨季相吻合。

  但是,降雨时间和降雨量往往分布不均,甚至在雨季里也常有干旱天气出现。雨量过大也会造成涝灾。试验证明,花荚期如遇5—7天干旱或夏涝,会导致花荚大量脱落。9月份正值大豆鼓粒期,雨量减少,间或也有秋旱发生。最终将导致减产。 (二)夏大豆的生长发育特点   夏大豆各个生育阶段所遇到的光、温、水等条件与春大豆不同,这就形成了夏大豆在生育期结构、形态和生理上的许多特点。   1.夏大豆全生育期短,花期早,这是夏大豆生长发育最根本的特点。夏大豆全生育期伪90-120天。如果说春大豆全生育期中播种—出苗约占10%、出苗—始花占40%,始花至终花占25%,终花—成熟也占25%的话,夏大豆播种至出苗、出苗至始花、终花至成熟砌日数则大为缩短,惟始花至终花日数与春大豆根接近。夏大豆播种后约4-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25—30天就能开花。

  2.夏大豆植株矮小,营养体不繁茂,这是夏大豆主要的形态特征。夏大豆开花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提前,个体尚未充分生长发育时即已开花。夏大豆不论在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和分枝数上均少于春大豆。营养体不繁茂,单株生长量小。所以,夏大豆应适当密植,增大群体,增加叶面积指数。据河南农业科学院(1987)的测定,夏大豆亩产150kg的叶面积指数消长应当是:苗期0.4,分枝期0.8,初花期3.0,结荚期4.2,鼓粒期3.3。封行期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盛花期封行最为适宜。   3.单株生物产量积累少,经济系数高,这是夏大豆的生理特点。在夏大豆的各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英数少,籽粒少,百粒重不高,惟独单位面积株数比较多。夏大豆的优点是经济系数比较高。据董钻(1981)的测定、中熟品种铁丰16号春播亩产141.7kg,经济系数为35.9%,而夏播相应地为102.1kg/亩和42.2%。夏播早熟品种黑河3号和韦尔金的经济系数分别达42.o%和41.8%。而春播晚熟品种铁丰18号和阿姆索的经济系数分别为28.8%和26.4%。另据卢增辉等(1991)测定,夏小豆鲁豆2号亩产154-211.7kg籽粒,在不包括叶片、叶柄的地上风干物重中所占的比例为49%-52%。

  在栽培上,应当利用夏大豆经济系数高的优点,增“源”、建“库”,增加生物产量,争取较高的籽粒产量。 二、夏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夏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其丰产栽培技术的原则可总结为“三早一密”,即选用早熟良种,抢对早播种,及时早管理,合理密植。 (一)选择旱熟良种   夏大豆生长季节有限,选用适宜的早熟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前提。北方夏大豆产区受地理纬度和海拔的影响,由南向北生长季由长变短。对夏大豆品种早熟性的要求愈趋严格,熟期过晚,易受早霜为言,不能正常成熟,且影响冬小麦适期播种。品种熟期过早,浪费光能与积温,达不到高产目的,应选用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生长季节,又能适期成熟的品种。在品种生育期的选择上各地也各有不同。

  1.北部夏大豆区包括辽宁南部、京津二市、河北北部、山东北部及山西中部,过去以春大豆为主,近期夏大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应选用生育期为90天左右的特早熟夏大豆品种类型。若夏大豆收后不赶种冬小麦,改为第二年种植春作物的两年三作时,可选用生育期较长的早熟夏大豆品种类型。推广的品种有冀豆6号、冀豆:号、鲁豆5号、晋豆1号等。在春小麦夏大豆一年二作地区,可选用黑龙江省培育的丸丰3号、龙辐81—9825、龙辐86—623。   2.中部夏大豆区 包括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大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河南北部和西部。大豆是一年二作制中主要的后茬作物。应选用生育期为90—100天的早熟夏大豆品种类型。推广品种有鲁豆4号、豫豆2号、郑州126、晋豆8号、晋豆9号等。   3·南部夏大豆区包括河南南部和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是我国主要夏大豆产区,光热资源丰富,大豆生产潜力很大,应选用生育期为100—110天的中熟夏大豆品种类型。推广品种有鲁豆2号、鲁豆7号、跃进4号、跃进5号、豫豆2号、中豆19等、

  夏大豆品种除熟期适合要求外,还必须具备其它优良特征特性“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要求品种能耐旱出土,一般籽粒不宜过大,百粒重15—18g为宜,因发芽时吸收水分少,较易出苗。苗期应当生长快,植株繁茂性强,开花前能形成较大的营养体,以便有较多的茎节为大量的花荚打基础。没有相当大的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再高也得不到高产。夏大豆于7月下旬或8)j上旬开始开花,”花期较长,为减少后期无效花的形成,要求花期集中,以有限结荚习性和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为好。夏大豆植株不宜过高,要求节间短,茎杆粗壮,以防止倒伏。 (二)抢时早播   “夏播先早,越早越好”。早播是夏大豆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影响巨大豆播期早晚的主要因素是前茬作物收获期的迟早。前茬作物收获后能否按时早播则决定于土壤墒情。若土壤墒情不好,即使茬口已腾了出来,也只好延迟播期。温度对于夏大豆播种不是限制因素,但播期早晚却影响夏大豆全生育期积温总量,从而影响产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试验结果表明,早播1天,全生育期增加积温25℃左右。

据河南省鹿邑县(33“50”N)夏大豆协作组1983年试验结果,跃进5号品种于6月13日播种,亩产111。25kg;6月18日播种,98   据河南省鹿邑县(33“50”N)夏大豆协作组1983年试验结果,跃进5号品种于6月13日播种,亩产111。25kg;6月18日播种,98.7kg,比早播减产 11.2%;6月23日播种,88.5kg,比早播减产20.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36”40N)(1981)连续三年试验的结果表明,丰收黄品种于6月10日播种,亩产184kg;6月20日播种,178.5kg,比早播减产2.7%,6月30日播种,135kg比早播减产26。6%。另据原山西农学院(37050,N)在太谷试验的结果,以6月30日为准,晚播7天减产22.3%,延迟14天减产36.1%。由此可见,纬度越高,推迟播期的减产幅度越大。在适宜播期内,越早播,产量越高。   夏大豆早播增产的原因如下:   1·早播使营养生长时间增长,使绿色光合面积加大,播期早可延长生育无数,改变生育期结构,即出苗至始花的时间延长,营养体增大,茎粗、节数、分枝数、叶片数均增加。   2·早播可避免夏大豆生育前期雨涝和后期低温或干旱的为害。在北方,前茬收获和后茬播种都集中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播种迟了正赶上雨季。播后若遇雨,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出苗后若连续降雨,土壤过湿,又会出现“芽涝”,幼苗纤弱,早播可使幼苗健壮生长,抵抗雨涝的为害。9月中、下旬,正值大豆鼓粒期,气温开始下降,雨量也渐减少。当气温下降到18℃以下时,对养分积累和运转不利,使百粒重下降,青荚和秋荚增多。早播可缓解低温和干旱的为害。   3·早播可保证麦豆双丰收。早播可早收早腾茬,不误下茬冬小麦适期播种。冬小麦早收又为夏大豆早播创造条件。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连年季季增产。   夏大豆播种时,可根据土壤墒情,采取不同的播种方法。麦收后墒情较好,多采用浅耕灭茬播种,播前不必耕翻地,只需耙地灭茬,随耙地随播种。此法在黄淮海流域普遍应用。   在时间紧迫,墒情很好的情况下,为了抢时抢墒,也可以留茬(或称板茬)播种,即在小麦收获后不进行整地,在麦茬行间直接播种夏大豆,播后耙地保墒。第一次中耕时将麦茬刨除,将杂草清除。此法还能防止跑墒。

  当时间充裕、墒情好,或者有灌水条件时,也可以进行耕地播种。即在冬小麦收获后,随耕随种。耕地时还可结合施肥。这种种法有利于蓄水保墒,有利于大豆出苗和幼苗生长。但是,如果墒情不好,或者整地质量差,反而会造成减产。在时间紧或干旱条件下,不宜采用。   冬小麦—夏大豆套种,在一些地区采用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种植方法是在冬小麦收获之前,将大豆种在小麦行间,麦收后及时灌水、施肥催苗。麦豆套种可以适期早播大豆,延长其营养生长期。不过,两种作物有7—15天的共生期,大豆苗纤弱,麦收后要加强大豆苗期管理,促进豆苗生长。   为了保证适期早播,必须做好播前准备工作。可提倡麦前深耕,结合深耕,有计划地增施基肥,使后作大豆利用深耕和基肥的后效,做到一次施肥两茬用。也可于小麦收获前多灌一次“麦黄水”(或称“送老水”),使大豆播种时有足够的水分,一般在麦收前10-15天内灌水。这样,既可促进小麦正常成熟,籽粒饱满,又可为夏大豆抢时早播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三)及早管理   夏大豆植株小,生育期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产量,应当以促为主,各项管理措施要力争及早采用。   1.早间苗,匀留苗夏大豆苗期短,不必强调蹲苗,要早间苗早定苗,促进幼苗早发,以防苗弱徒长。间苗时期,以第一片复叶出现时较为适宜。间苗和定苗需一次完成。间苗时除保证单位面积上一定株数外,还要使单株合理分布,匀称生长。一般认为,大豆自动调节能力较强,植株稀密不均,可以通过自动调节加以弥补。但是,弥补是有限度的。据调查,当株距的标准差为1—2时,一般不至于减产,标准差为3—4时,减产5.4%。标准差为5—6时,减产10.6%。   2.早中耕夏大豆苗期,气温高、雨水多,幼苗矮小,不能覆盖地面,此时田间杂草却生长很快,需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以疏松土壤,防止草荒,促进幼苗生长。雨后或灌水后,要立即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结及防止水分过份蒸发。中耕可进行2—3次,需在开花前完成。花荚期间,应拔除豆田大草。

  3.早追肥。夏大豆开花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株高、叶片、根系继续增长,不同节位上开花、结荚、鼓粒同期进行,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需水需肥量增加,阶以应在始花期结合中耕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7.5-10kg/亩。土壤肥力差,植株发育不良时,可提前7-10天追肥,并增加追肥数量,每亩追施尿素10-15kg。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1983-1985年三年的试验结果,夏大豆不迫氮肥亩产112.9kg,亩追纯氮1.5kg亩产133.6kg;追纯氮3kg亩产154.7kg。   夏大豆施磷肥的增产效果是显著的。磷肥宜作基肥施入,也可于苗期结合中耕开沟施入。山东省高青试验区于1984年进行苗期施磷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表12-4)。

过磷酸钙 (kg/亩) 株高 (cm) 单株粒数 产量 结对照增长 (%) 45 85.2 72.4 190.3 31 30 81.9 表12-4 夏大豆苗期施肥对植株性郑州市产量的影响 过磷酸钙 (kg/亩) 株高 (cm) 单株粒数 产量 结对照增长 (%) 45 85.2 72.4 190.3 31 30 81.9 65.7 183.3 26 15 81.1 65.6 170.1 17 不施 76.9 56.9 145.5 — (资料来源:山东省高青试验区,1984)

  土壤缺磷时,花期也可追施磷肥。一般亩施过磷酸钙25kg左右。磷肥早施效果更好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低产田上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大豆初花期追施氮、磷;增产幅度达20%-50%。   4,巧灌水 夏大豆在播种时或在苗期,常遇到干旱,有条件的地方要提早灌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20%左右。花荚期通常正逢雨季,但有时也会因为雨量分布不均而出现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花英期的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30%左右,否则会影响产量。 (四)合理密植   夏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快、没有春大豆那么繁茂高大,所以加大种植密度至关重要。确定夏大豆种植密度的原则是,“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早播宜稀,晚播宜密;肥地宜稀,薄地宜密。”以山东为例,中熟品种如鲁豆2号、跃进5号每亩留苗1.4万-1.8万株。早熟品种鲁豆4号、鲁豆1号每亩留苗1.6万-2.2万株。播期若延迟到7月初的话,亩留苗数可多至3.0万株。

  辽宁省春小麦下茬夏大豆品种一般都是从高纬度的黑龙江省引入的。种植结果表明,黑河4号、九丰3号、龙辐81—9825、龙辐86—623等品种引到辽宁省进行夏播,亩产一般可获得120-150kg/亩。在有的年份或有的地块也曾创造过亩产200kg甚至更高一些的纪录,在辽宁省,夏大豆的亩保苗株数为24000-30000株(袁祖培等,1991)。   北方夏大豆区,南起河南北至辽宁,纵跨8个纬度,南北之间光、温、水等条件有较大的差异,选用夏大豆品种时,应注意:高纬度的品种向低纬度引种,植株生长发育加快,生育期缩短,反之,则生长发育减慢,生育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