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經典,豐富人生 豫卦 喜樂從眾,豫備無患 minderchen@gmail.com Minder Chen, Ph.D.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rtin V.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annel Islands Camarillo, CA 93012 minderchen@gmail.com http://faculty.csuci.edu/minder.chen/china/
小篆 豫字 豫,音預。 「執大象,天下往」,林希逸注:「大象者,无象之象也。」 河上公認為大象即大道。 董其昌書 邵康節先生 自著無名公 http://calliplus.appspot.com/query
象 《說文》:「豫,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𠄝,古文。」段玉裁注:「侍中說豫象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寛大舒緩之義取此字。」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借為娛字,樂也。」 Source:王元鹿,《漢字中的自然之美》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mf/bronzePiece.php?piece=象
《康熙字典》思患而豫防之,凡事豫則立 《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又《爾雅·釋詁》安也。《又》樂也。《玉篇》怠也,佚也。《正韻》悅也。《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書·太甲》無時豫怠。《詩·小雅》逸豫無期。 又《增韻》遊也。《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註》秋行曰豫。 又《爾雅·釋言》敘也。《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玉篇》早也,逆備也。《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中庸》凡事豫則立。《註》素定也。《玉篇》或作預。 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禮·曲禮》作猶與。《註》與,本亦作豫。《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http://www.zdic.net/z/24/kx/8C6B.htm
《說文》預:安也。案:經典通用豫。 《爾雅‧釋詁》 豫預、豫樂 怡,懌,悅,欣,衎,喜,愉,豫,愷,康,妉,般,樂也。 豫,寧,綏,康,柔,安也。 (豫) 象之大者。此豫之本義、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偁豫。…大必寬裕。故先事而備謂之豫。寬裕之意也。寬大則樂。故釋詁曰。豫、樂也。《易》鄭注曰:「豫喜豫說樂之貌也。」…不害於物。…豫象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寬大舒緩之義取此字。 -- 《說文段注》
豫義 【名】 (形聲。從象,予聲。本義:大象) 豫,象之大者。《說文》 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應元注:豫,象屬。 【形】 假借為娛。快樂 豫,樂也。《爾雅》 豫,悅豫也。《易·豫卦》釋文。鄭注:豫,喜豫說樂之貌也。 心中和悅謂之豫。《珠叢》 何問之不豫也?《莊子·應帝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孫丑下》。注:顏色不悅也。 說豫娩澤。—《荀子·禮論》。注:豫,樂也。 http://xh.5156edu.com/html3/18626.html
想象 Source:王元鹿,《漢字中的自然之美》
備豫,和豫,逸豫 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陽爲卦之主,上下群陰應之。內順外動,由順以動。无不和悅,有豫之義。又雷閉地中,動而出地。通暢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謙。 按《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而能謙,則有豫樂,豫所以次謙也。 然豫有三義,曰備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備豫,則和豫隨之。然和豫之過,則逸豫生矣。 〈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此備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師,雖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備豫之意隱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樂言,他則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者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幾之識,則其知備豫可知。然則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陳夢雷《周易淺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ouyichensu/16
《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 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 豫卦:喜樂從眾,豫備無患 期望最好的結果,但做最壞的準備。 Hope for the best 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既濟卦大象辭 水在火上,既濟。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毓老師百歲晉一時為天下雜誌319鄉款款行系列所題的字。 毓老師在台只有一次公開演講,是受天下雜誌的邀請講誠信,聽眾是臺灣偏鄉的校長。 毓老講誠信 講述/愛新覺羅毓鋆 整理/嚴瀧 2005-06-01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324期 「不誠,無物」,不誠信的人,絕不能做事,也做不出事來的。面對波動之島,搖擺不定的台灣社會,一百歲的毓老師,以老祖宗的智慧,講述誠信的必要與力量。 「誠信」這兩個字,在今天的臺灣,格外值得深思;這個時候來談「誠信」,也特別有意思。 一般人習慣把「誠信」當一個詞兒看待,其實「誠」和「信」這兩個字是各有深意的。那麼,「誠」是什麼?「信」又是什麼? 先來看看老祖宗怎麼講的。 四書之一的《中庸》是怎麼說「誠」的。「誠者,自成也。」又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還說「不誠,無物。」 《中庸》是老祖宗教我們如何「用中之道」的經典,這部小書充滿智慧,而整部書最重一個「誠」字,其中有許多章節闡述「誠」,我們只舉根本來談談。 「誠者,自成也」這話的意思是,「誠」是「言之成於己者」,是「不待外求」的。用白話來講,「說的話,能自己完成就是誠」;自己說的話,自己認為辦得到,而且也做到了,這就是「誠」。否則就是「不誠」了。 為什麼說「誠」是不待外求?「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這裡說的天指的是「天命」,《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所謂「天之道」,也就是「人之性」,人性就是天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點出了「誠」是人與生俱來、不假外求的天性,同時也是人應終生依循不離的行事態度。依「誠」行事,也就是依「道」行事,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 如果行事不依「誠」,後果將如何?《中庸》說得很清楚,「不誠,無物。」一個人要是沒有「誠」,則啥事也做不成!道理就這麼簡單! 我們瞭解「誠」是不待外求的「天性」,那麼,「信」和「誠」的關係又如何呢? 大家常說,「人言為信」;其實,「信」是「人之從吾言者也」,別人能聽我的話,跟著我說的話去做。 別人為什麼能跟著我說的話去做?必須是我說的話,發乎良知本性,自己認為辦得到,而且也辦到了。換句話說,「信」是以誠為基礎,能從自己的本性出發,即生「自信」;如果自己「不誠」,別人自然「不信」,不信則不從。 談到這裡,「誠者,信也;信者,誠也。」《說文解字》這樣的說法就不難體會了。「誠」與「信」,可以說一內一外,互為表裡,密不可分。而要怎麼做才能長保「誠」的本性呢?老祖宗留下來的《易經》提供了我們兩個方法: 第一步是「閑邪存其誠」。 人都有喜好,像你喜歡喝啤酒、咖啡,這不是壞事,但要「適量」,適量就是「正」,過量就成了「欲」,離開了「正」,就是「邪」了。「邪」會蒙蔽本性,所以得要「閑」,防牛羊跑了似的做個籬笆把「邪」給圈圍起來;防止所有不正的欲念,以保住「誠」的本性不受侵害。這「閑」,就是「修養」的功夫了。說得淺白一點,要存誠,就必須能控制欲望,一個人不能控制欲望,還能談其他嗎? 能「閑邪」了,很重要的第二步是「修辭立其誠」。 「辭」有兩層意思,一是「訟也」,一是「說也」。「說」指的是一般的說話、表達;「訟」則是指批評、辨別是非。「修辭立其誠」,不論是說話表達也好,分辨是非也好,都得本著良知、人性加以「修剪」,不贅言,不言不當之言,言出則必行,說話算話,說到做到,才能立己之誠。 所以,一個人要能不讓一己之私逾越正道、能出口之言但憑良知,擇善固執,持之以恆;這「誠」不僅是做人的基礎,更是實踐、修為的境界。只是人要「去私」,談何容易! 前面我們說了「不誠,無物」,不誠信的人,是絕不能做事,也做不出事來的。反之,真懂誠信,而且有此修為的,就能「治國平天下」了。「誠信」講究的是實踐,是要「用世」的。我們看今天這塊土上老在「動搖」,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不能「閑邪」,就不能「存正」;不能「存正」,就「無正知正見」;無正知正見,要不時時搖擺也難! 那麼,能誠信的人怎樣呢?我們看《易經》大有卦說的「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老夫子在《繁辭上傳》對這句話的注解是:「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順」指的是能「順承天之道」。前面我們說「誠者,天之道也。」所以「順承天之道」,正是「順承誠也」,天所助者,是不違背誠、能依善性良知行事的人。而「人知所助者,信也」你說話兌現了,別人自然樂意幫你;說話不算話,人家怎麼幫忙呢?「履信思乎順」,順乎性,順乎誠,從存心到實踐,以誠與信崇尚賢者,身為領導的人,如果修為到了這地步,就「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了。談到這裡,大家不難看出修了誠,修了信,作用有多大了! 講了這許多,其實都是古人的智慧。「智慧」並無古今之分,如何把古人的智慧,變成我們的智慧,這就要大家「用心深細」來琢磨琢磨、玩味玩味了! 來源: 張輝誠 【奉元薪傳之三】微笑 揚善之端 http://www.fongyuan.org/2014/07/04/毓老講誠信/
《中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孔子家語》作疾),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跲音夾,跌倒。《中庸》:「言前定,則不跲。」 孔穎達《禮記正義》:「將欲發言,能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 《左傳‧文公六年》:「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豫通預。
豫之時義大矣哉! 卦辭彖辭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正義》曰: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眾,眾皆說豫,故謂之豫也。動而眾說,故可利建侯也。以順而動,不加无罪,故可以行師也。无四德者,以逸豫之事不可以常行,時有所為也。縱恣寬暇之事不可長行以經邦訓俗,故无元亨也。逸豫非幹正之道,故不云利貞也。 彖曰: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音特,《廣韻》差),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坤為民 虞仲翔注:「清,猶明也。動初至四,兌,為刑。至坎,為罰。坎兌體正,故刑罰清。坤為民。乾為清。以乾乘坤,故民服。案。帝出震,聖人也。坎為法律,刑罰也。坤為眾,順而民服也。」 http://192.192.47.136/ming/hcont.asp?S=1wx22wry http://192.192.47.136/ming/hcont.asp?S=y1M33z2K 建候所以興利,行師所以除害。屯之建侯,師之行師,此卦兼之。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鄭玄曰:坤,順也。震,動也。順其性而動者,莫不得其所,故謂之豫。豫,喜豫悅樂之貌也。震又謂雷,諸侯之象。坤又爲衆,師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師」矣。 *虞翻曰:復初之四,與小畜旁通。坤爲邦國,震爲諸侯。初至五,體比象(〈雜卦〉比樂)。四利復初,故「利建侯」。三至上,體師象,故「行師」。 邱氏富國曰:屯有震無坤,則言“建侯”而不言“行師”,謙有坤無震,則言“行師”而不言“建侯”,此合震坤成卦,故兼之。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gj16
《周易集解》 《九家易》曰:震爲建侯,坤爲行師;建侯所以興利,行師所以除害。利興害除,民所逸樂也。天地有生殺,萬物有始終。王者盛衰,亦有迭更,猶武王承亂,而應天地。建侯行師,奉詞除害,民得豫悅,君得安樂也。 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 「世道和豫則吉,人道逸豫則凶。」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虞翻曰:清,猶明也。動初至四,兌爲刑。至坎,爲罰。坎、兌體正,故刑罰清。坤爲民,乾爲清,以乾乘坤,故民服。 案:帝出震,聖人也。坎爲法律,刑罰也。坤爲衆,順而民服也。
《高島斷易》16-豫 以此卦擬國家,[震]為動而在上,[坤]為順而居下,上動下順,是上行威令,下皆順從也, 故曰「主萬幫,聚大眾,非豫不能也」。 夫天下之人不同,其心同也,天下之心不同,其理同也,己能順理而動,則人莫不順之。 九四一陽,居執政之位,有剛明之德,威權赫赫,以統治國家,故卦中眾陰皆和順而悅服。 四為成卦之主,與六五之君,陰陽相比,而輔佐之,使萬民豫樂和順。…但執政負國家之重任,威權獨攬,未免近逼,或致動群僚之「疑」,啟君心之「疾」,尾大不掉,亦可懼也。 唯當盡其至誠,勿有疑慮,乃能合眾力以安其上, 庶幾上之信任愈隆,將賞其功勞,而封建為侯,有不服王命者,即命之以征伐。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為何豫卦有比卦、師卦之象? 《高島斷易》16-豫 此卦五爻以下,有[比]之象,[比]為建國親候,故曰「建侯」,三爻之上,有[師]之象,故曰「行師」。「利」字括「建侯」「行師」兩行,[豫]之時勢如此。上下悅樂之餘,[豫]之極,危之基也。所當反之以[謙],一轉移而天下治亂安危繫焉。 唯其善則歸君,過則歸已,利公而不專,害審而不避,是為大臣處[豫]之道,而上下交泰矣 為何豫卦有比卦、師卦之象? *首見虞翻之注
六十四卦「時」而已矣, 時義、時用、時大 事若淺而有深意,曰「時義大矣哉」,欲人思之也。 非美事有時或用之,曰「時用大矣哉」,欲人則之也。 大事大變,曰「時大矣哉」,欲人謹之也。 來知德《周易集註》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leijuder16 http://ctext.org/book-of-changes?search=時
彖之時 凡〈彖傳〉用「大矣哉」,共有十二卦,其上有曰「時義」,有曰「時用」,或單言「時」。 其中曰「時義大矣哉」五卦:[豫][隨][遯][姤][旅]是也,言淺旨深,欲人熟思之也。 曰「時用大矣哉」三卦:[坎][睽][蹇]是也,雖皆非美事,聖人有時而用之。 曰「時大矣哉」四卦:[頤][大過][解][革]是也,皆因大事變而警誡之。要之其義各有取也。 《高島斷易》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易》之時 -- 毓鋆師手書 Source: 董華春《問心錄》 http://ctext.org/book-of-changes?search=時
豫之時義大矣哉 「豫之時義大矣哉」者,歎美為豫之善,言於逸豫之時,其義大矣。此歎卦也。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具說,且歎之以示情,使後生思其餘蘊,得意而忘言也。然歎卦有三體:一直歎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之例是也;二歎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歎時并義,「豫之時義大矣哉」之例是也。夫立卦之體,各象其時,時有屯夷,事非一揆,故爻來適時,有凶有吉。人之生世,亦復如斯,或逢治世,或遇亂時,出處存身,此道豈小?故曰「大矣哉」也。然時運雖多,大體不出四種者:一者治時,頤養之世是也;二者亂時,大過之世是也;三者離散之時,解緩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時,革變之世是也。故舉此四卦之時為歎,餘皆可知。言用者,謂適時之用也。雖知居時之難,此事不小,而未知以何而用之耳。故坎、睽、蹇之時宜用君子,小人勿用。用險取濟,不可為常,斟酌得宜,是用時之大略。舉險難等三卦,餘從可知矣。 周易正義[孔穎達疏] » 卷二[需-豫]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jy16
豫之時義大矣哉 又言義者,《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者也。是其時皆有義也。略明佚樂之世,相隨相遇之日,隱遯羈旅之時,凡五卦,其義不小,則餘卦亦可知也。今所歎者十二卦,足以發明大義,恢弘妙理者也。凡于《彖》之末歎云「大哉」者,凡一十二卦。若《豫》、《旅》、《遯》、《姤》凡四卦,皆云「時義」。案:《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以此言之,則四卦卦各未盡其理,其中更有餘意,不可盡申,故總云「義」也。《隨》之一卦亦言「義」,但與四卦其文稍別。四卦皆云「時義」,《隨卦》則「隨時之義」者,非但其中別有義意,又取隨逐其時,故變云「隨時之義大矣哉!」《睽》、《蹇》、《坎》此三卦皆云「時用」。 周易正義[孔穎達疏] » 卷二[需-豫]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jy16
豫之時義大矣哉 案:《睽卦》注云:「睽離之時,非小人之所能用。」《蹇卦》亦云「非小人之所能用」。此二卦言「大矣哉」者,則是大人能用,故云「大矣哉」,其中更无餘義,唯大人能用,故云「用」不云「義」也。《坎卦》「時用」,則與《睽》、《蹇》稍別,故注云「非用之常,用有時也」。謂坎險之事,時之須用,利益乃大,與《睽》、《蹇》「時用」文同而義異也。解之時,革之時,頤之時,大過之時,此四卦直云「時」,不云「義」與「用」也。 案:《解卦》注難解之時,非治難時,故不言用。體盡於《解》之名,无有幽隱,故不曰義,以此注言之,直云時,尋卦之名則其意具盡,中間更无餘義,故不言義,其卦名之事,事已行了,不須別有所用,故《解》、《革》及《頤》事已行了,不須言用。唯《大過》稱「時」,注云:「君子有為之時。」與《解》、《革》、《頤》其理稍別。《大過》是有用之時,亦直稱「時」者,取「大過」之名,其意即盡,更无餘意,故直稱「時」,不云「義」,又略不云「用」也。 周易正義[孔穎達疏] » 卷二[需-豫]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jy16
豫卦卦象
豫卦:喜樂從眾,豫備無患 殷荐(音蔫)之上帝,以配祖考。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豫[雷地] — 第16卦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音特,差錯);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 殷荐(音蔫)之上帝,以配祖考。 序卦傳: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雜卦傳:謙輕,而豫怠也。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徧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有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谿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此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剛應而志行 李氏《疏》說。此卦唯有一陽。王輔嗣《周易略例》說:「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故知九四為卦主。上下皆樂,故云五陰應之。陽為剛為大,坎為志,震為行,故云剛志大行。九四〈象傳〉說:「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故曰剛應而志行。 李《疏》是清李道平著 《周易集解纂疏》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5194 http://vdisk.weibo.com/s/sSdBBI04r_uS http://www.minlun.org.tw/old/344/344-3-01.htm 《春秋說》云:「孔子欲作《春秋》,卜得陽豫之卦。」宋氏云:「夏、殷之卦名也。」孔子何故不用《周易》占之乎?○答曰:「蓋孔子見西狩獲麟,知周將亡,又見天命有改制作之意,故用夏、殷之《易》矣。或言卜則是龜之辭也,不從宋氏之說。若然,應言陽豫之兆,何言卦乎?蓋龜蓍通名,故言卜矣。 -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豫卦:喜樂從眾,豫備無患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爻題 爻辭 小象辭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爻題 爻辭 小象辭 初六 鳴豫,凶。 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六二 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三 盱豫,悔。遲有悔。 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 貞疾,恆不死。 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 冥豫,成有渝,无咎。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序卦傳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 〈序卦傳〉以喜訓豫。
豫卦取象示意圖 《卜筮全書》 http://www.etaoist.org/taoist/tao/show64.htm http://www.twwiki.com/wiki/雷地豫 http://www.etaoist.org/taoist/tao/show64.htm
Richard Wilhelm/Baynes Translation The strong line in the fourth place, that of the leading official, meets with response and obedience from all the other lines, which are all weak. The attribute of the upper trigram, Chên, is movement; the attributes of K’un, the lower, are obedience and devotion. This begins a movement that meets with devotion and therefore inspires enthusiasm, carrying all with it. Of great importance, furthermore, is the law of movement along the line of least resistance, which in this hexagram is enunciated as the law for natural events and for human life
作樂崇德 【大象】 雷出地奮,豫;(或作雷出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 殷荐之上帝, 以配祖考。 殷,盛也。 荐,與薦通,進獻也。 配,配享。 武王伐紂之樂曰「象」 http://livingoutofasuitcase.blogspot.com/2007/05/waiting-for-monsoon.html
雷出地奮 《詩》可以興觀群怨。興民之志、觀民之風(俗)、群(聚)民之氣、伸民之怨。 帝出乎震…動萬物者莫疾乎雷…震,動也…坤…為眾。--《說卦》 虞翻曰:坤爲民。 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像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白虎通德論》
《子夏易傳》 雷始發,震奮而出地,物遂其豫也。震先而得其樂乎,故謂豫之為樂,得於心而形見於外,興物而動其情,曰樂。故先王之有天下者,樂也。禮平天下之志,以修諸内也。故合其鐘、鼔、竽、瑟、管、磬之聲而與衆共樂也。禮者,重本崇德而敬其上也,故禘郊宗祖皆崇有德,而配之上帝天神焉。以與衆同敬而節諸外也,故作樂崇德,殷薦上帝,合禮樂之化,設内外之敎,而天下順也。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zushiayi-16
雷出地奮,豫 《周易正義》疏曰: 案諸卦之象,或云「雲上于天」,或云「風行天上」,以類言之,今此應云「雷出地上」,乃云「雷出地奮豫」者,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雷既出地,震動萬物,被陽氣而生,各皆逸豫,故云「雷出地奮,豫」也。 「先王以作樂崇德」者,雷是鼓動,故先王法此鼓動而作樂,崇盛德業,樂以發揚盛德故也。 「殷薦之上帝」者,用此殷盛之樂,薦祭上帝也,象雷出地而向天也。 「以配祖考」者,謂以祖考配上帝。用祖用考,若周夏正郊天配靈威仰以祖后稷配也;配祀明堂五方之帝,以考文王也,故云「以配祖考」也。
Richard Wilhelm/Baynes Translation When, at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thunder—electrical energy—comes rushing forth from the earth again, and the first thunderstorm refreshes nature, a prolonged state of tension is resolved. Joy and relief make themselves felt. So too, music has power to ease tension within the heart and to loosen the grip of obscure emotions. The enthusiasm of the heart expresses itself involuntarily in a burst of song, in dance and rhythmic movement of the body. From immemorial times the inspiring effect of the invisible sound that moves all hearts, and draws them together, has mystified mankind.
Richard Wilhelm/Baynes Translation Rulers have made use of this natural taste for music; they elevated and regulated it. Music was looked upon as something serious and holy, designed to purify the feelings of men. It fell to music to glorify the virtues of heroes and thus to construct a bridge to the world of the unseen. In the temple men drew near to God with music and pantomimes (out of this later the theater developed). Religious feeling for the Creator of the world was united with the most sacred of human feelings, that of reverence for the ancestors. The ancestors were invited to these divine services as guests of the Ruler of Heaven and as representatives of humanity in the higher regions. This uniting of the human past with the Divinity in solemn moments of religious inspiration established the bond between God and man. The ruler who revered the Divinity in revering his ancestors became thereby the Son of Heaven, in whom the heavenly and the earthly world met in mystical contact.
《禮記‧樂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
禮樂之體用與異同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禮記.樂記》:「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禮是同中求異,樂是異中求同。 《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參見 http://blog.xuite.net/shidgiii/twblog/117921447-013
禮樂治國 就卦序來看,豫卦與謙卦是相綜的一對對卦,是繼同人、大有而來,分別代表禮樂之道,禮與樂是儒家治國理想的兩項主要措施,禮道可從履卦與謙卦之中得見,履與謙彼此旁通,為禮的一體兩面,一實踐於外,一虛心於內,謙亦可謂禮之內化。而豫卦講的則是樂,也就是以娛樂、音樂來教化並陶冶心性。因此就儒家來說,謙豫皆關乎民心之治理。 來源: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neweee16
唐‧李子卿 作樂崇德賦(以「王者順動,殷薦趨時」為韻) 我皇以合天為德,神化為勳。鄙銘功於彝器,思播德於樂文。由是播《大章》、《大夏》,表克長克君,美《韶》者舜,慙濩(?)惟殷。未足方其至美,而且讓其樂云。於是俗泰時康,近服遠信,聲諧六律,事從百順。樂府爰辟,宮懸始震;樹幹羽而駢羅,列鏞鼓而充刃。八佾疾徐無失,九成之洪殺克慎。惉懘不生,子諒咸進。洋洋元化,流於磬之中;泱泱大風,發於絲竹之韻。觀夫崇德之祭也,郊上帝,祀方祗。配祖列位,崇壇奉犧。六代明備,千官肅祗。殷薦咸若,嘉肴孔時。聲音上聞,同《韶》之盡美;戩穀下降,知神之格思。於時曙色初分,祥風微扇,肅肅嚴配陰陰嘉薦。聲明動於皇天,文物驚於赤縣。至矣哉!德不崇無以表金石之娛;樂不作無以表天地之符。樂作而萬方草偃,德表而八裔風趨。昔先王之薦也,或中和罔紀,鏗鏘罔假。徒載考而載擊,非大者而遠者。孰若奮至聖之光,薦明德之香。陋《咸池》於堯帝,笑舞《象》於周王。秦穆之鈞天遠設,軒皇之廣樂空張。聖上猶兢自持,非禮勿動,鄭衛斯斥,溺音是恐。客有聞至德之音,知我皇之所以垂拱。
豫 小畜 履 謙 互錯 互 綜 樂 禮 〈雜卦傳〉 謙輕,而豫怠[怡]也。 外行禮 內心謙 謙位三,賤,故輕。豫薦樂祖考,故怡。怡或言怠也。 清李道平著 《周易集解纂疏》 互錯 小畜 豫 互 綜 樂 禮 外行禮 內心謙 履 謙
豫與小畜 豫卦小畜卦互錯。 豫:以陽豫陰,順時而動。(雷出地奮)。 小畜:以陰畜陽,以小畜大。(密雲不雨)。 -- Albert Lin 以陽豫陰,以陽育陰,育教於樂乎! 陰不易受教於陽,故須以「樂」牽引而奮之、教之。
謙輕,而豫怠也。 「輕」就是自賤,就是小。《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史記·平准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裴駰《集解》:「瓉曰:『輕亦賤也。』」《說文·心部》:「怠,慢也。」「慢,不畏也。」《廣韻·諫韻》:「慢,倨也。」《周易·繫辭傳上》:「上慢下暴。」孔穎達疏:「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由此可知《雜卦》「《謙》輕而《豫》怠」是說《謙》卦之義為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故能謙虛,而《豫》卦有逸豫之義,《序卦》以豫為大有之後,所有者大則易流於為傲慢、自大,故怠慢,正合此說。 李鼎祚《周易集解》怠作怡。 尚秉和曰:「怡則自足,與謙輕反。」
豫之道廣矣! 國家的豫:國內百姓安居樂業、國外鄰邦友善。 公司的豫:員工向心勤奮、客戶忠心支持、產品創新高利潤。 夫妻的豫:個性相輔、興趣相投。 Ellis 憶里 http://deliveringhappiness.com/
Happiness http://kevinbracken.com/category/personal/
Be Humble Zappos 10 Core Values Deliver WOW Through Service Embrace and Drive Change Create Fun and A Little Weirdness Be Adventurous, Creative, and Open-Minded Pursue Growth and Learning Build Open and Honest Relationships With Communication Build a Positive Team and Family Spirit Do More With Less Be Passionate and Determined Be Humble http://www.zappos.com/d/about-zappos-culture
豫卦象數圖 爻題 爻辭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上六 冥豫,成有渝,无咎。 六五 貞疾,恆,不死。 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變則為晉(卦),反晉為冥。 晉卦日出地上、白天的卦象。 【卦辭】豫:利建侯,行師。 爻題 爻辭 上六 冥豫,成有渝,无咎。 六五 貞疾,恆,不死。 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三 盱豫,悔。遲有悔。 六二 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初六 鳴豫,凶。
【爻辭】初六,鳴豫,凶。 【小象】「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 九四豫之主,初六四之應。當逸樂說豫之時,以陰柔居下之資,而有上下交應之嬖,挾口才以濟狡志,利其身亦凶其身,凶其身亦凶其國。曰鳴豫,小人有口才者也;曰志窮,狡志而極其欲者也。故暴公以讒嗚,伊戾以諛嗚,儀秦以說鳴,髡衍以辯鳴,晁錯、主父偃以謀鳴,江充、息夫躬以訐鳴,王叔文以治道鳴,李訓以大言鳴。鳴乎,下應乎上,凶在其中矣,而況極其志者乎?初六,地之初,九四,雷之初,二者交應,雷聲初出地也,故為嗚豫。鳴謙則吉,嗚豫則凶,何也?謙可嗚也,豫不可嗚也。 -- 《誠齋易傳》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jaiyi16
《周易本義》 豫,和樂也,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故其卦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初六]陰柔小人,上有[九四]強援,得時主事,故不勝其豫而以自鳴,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卦之得名,本為和樂,然卦辭為眾樂之義,爻辭除九四與卦同外,皆為自樂,所以有吉凶之異。 居初爻就貪圖享樂,沒有志氣, 故曰:志窮凶也。 享樂主義(Hedonism)
《高島斷易》16-豫 按[豫]初六,與[謙]上六相反, [謙]上六曰「鳴謙」,應九三而鳴也, [豫]初六曰「鳴豫」,應九四而鳴也。 鳴人之[謙]吉,鳴已之[豫]凶,故謂[謙]可鳴,[豫]不可鳴也。 《高島斷易》16-豫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爻辭】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小象】「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 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而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大學》曰:「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正如此。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juicy16 *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人之於豫樂,心說之故遲遲,遂至於耽戀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而久也,久則溺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蓋中正,故其守堅,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大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為多。 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近思錄‧卷十二·警戒》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217720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繫辭傳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幾、幾微、機會、危機。 《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傳》介謂辨別之端。
《孔疏》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者,此豫之六二辭也。得位居中,故守介如石,見幾則動,不待終其一日也。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者,此夫子解釋此爻之時,既守志耿介,如石不動,纔見幾微,即知禍福,何用終竟其日,當時則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者,初見事幾,是知其微;既見其幾,逆知事之禍福,是知其彰著也。 ○「知柔知剛」者,剛柔是變化之道,既知初時之柔,則逆知在後之剛,言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於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萬夫舉大略而言。若知幾合神,則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萬夫而已,此知幾其神乎者也。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1750
《不猶豫與不後悔》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迷死多少女人。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讓我作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條列下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呢?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爾後二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註解,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也許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也許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既時候,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上身的衣服,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 網路文章 http://ibook.idv.tw/enews/enews241-270/enews260.html
甲骨文 介于石 又因也。《左傳·僖七年》求介于大國。 又凡堅確不拔亦曰介。《易·豫卦》介于石。《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介者,介胄,甲兵象也。 段玉裁:兩則云閒介。从人。从八。人各守其所分也 兌卦「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程注:「不能決而商度未寧,謂擬議所從而未決,未能有定也。兩間謂之介,分限也。地之界則加田義乃同也,故人有節守謂之介,若介然守正,而疾遠邪惡,則“有喜”也。」 六二,砎於石。鄭玄注:古八切,謂磨砎也。 甲骨文
憂悔吝者存乎介 《易·繫辭》憂悔吝者存乎介。《傳》介謂辨別之端。 韓氏伯曰:介,纖介也。《朱子語類》:問:“憂悔吝者存乎介”,悔吝未至於吉凶,是乃初萌動,可以向吉凶之微處,介又是悔吝之微處,“介”字如界至、界限之界,是善惡初分界處,於此憂之,則不至于悔吝矣。曰:然。 汪氏砥之曰:《易》凡言“悔”“吝”,即寓“介”之意,言“无咎”,即寓“悔”之意,“憂”“盱豫”之悔,存乎遲速之“介”也,憂“即鹿”之“吝”,存乎“往舍”之介也,震“甘臨”之“无咎”,存乎“憂”而“悔”也,震“頻復”之“无咎”,存乎“厲”而“悔”也。 - 《周易折中》
介為纖介之意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于石。」 虞仲翔注:「介,纖也。與四為艮。艮為石。故介于石。」 惠徵君引〈繫辭上傳〉:「憂悔吝者存乎介。」謂介為纖介之意。故此注:「介,纖也。」二與四為互體艮。〈說卦傳〉:「艮為小石。」故曰介于石。〈繫辭下傳〉:「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下文即引豫二爻辭以證之。張氏惠言,李氏道平,皆依虞注之意,以豫二知幾,知九四當為復初。則此介即是幾,幾之纖微猶如小石。 「不終日,貞吉。」 虞仲翔注:「與小畜通,應在五。終變成離,離為日。得位。欲四急復初,己得休之。故不終日。貞吉。」 http://192.192.47.136/ming/hcont.asp?S=10zytI1M
介石中正 六二居下卦之中,又以陰爻居陰爻,故曰「中正」。 蔣中正, 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二居下卦之中,又以陰爻居陰爻,故曰「中正」。 寓意就是「希望日後為人處世,豫事審情,當機立斷,應志而行,以順天時,秉中持正,建功立業。」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人堅硬如石,則易折毀,若其剛堅不過終日之間,即轉為柔(隨機應變為柔),則所占之事乃吉。
執兩用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大禹謨》舜傳禹 (link)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論語·堯曰第二十》 此堯命舜,而禪以帝位之辭。咨,嗟歎聲。曆數,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氣節之先後也。允,信也。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窮,則君祿亦永絕矣,戒之也。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堯曰第二十》 《集解》包曰:「允,信也。困,極也。永,長也。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 李炳南《論語講要》:毛奇齡《論語稽求篇》:「閻潛丘(若璩)云,四海困窮是儆辭,天祿永終是勉辭。四海當念其困窮,天祿當期其永終。」 「允執其中。」堯命舜,要信實的執持其中道。 「四海困窮。」堯又命舜,要為四海之內的人民解除困窮之苦。劉氏正義引孟子滕文公篇,堯時洪水氾濫,是四海困窮之徵,堯舉舜敷治之,故此咨告之言,當憂恤之。 「天祿永終。」最後是堯祝福舜,天所賜予的祿位,長享於終身。大禹謨「天祿永終」,孔傳:「天之祿籍長終汝身。」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執厥中。 --《尚書‧大禹謨》舜傳禹 (link)
執兩用中 儒之中道:《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禪之中道:《六祖壇經‧附囑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一個東西裡頭含陰、陽兩性 如說《易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書,可以看出中國人頭腦之緻密!今天將《易經》講得怪力亂神!《易》的學問就是從一點來的,一點分出兩個點。一個東西裡頭含陰、陽兩性,多麼可怕的想法!至少距今三千年前,至今猶跳不出此一原則。 今人頭腦何以不緻密?三千年後沒有人懂得《易經》。環境進步了,何以人的頭腦卻昏了?簡言之,你們要學會用腦。 今人專用情,昔人專用性,人性。《莊子.大宗師》:「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如嗜欲淺,人性就深。今人非不如古人,但嗜欲多。我現在沒有工夫去接觸街上的東西。你們要多用人性的智慧,即性智,不要淨用情智。不要忽略老祖宗的優越,有許多地方真不是其他民族所能想像的。 《毓老師講論語》 http://www.fongyuan.org/2015/04/02/毓老師講論語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爻辭】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小象】「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 盱,音虛。《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 朱註:盱,上視也。 王弼曰: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雎盱而豫,悔亦至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進退離悔,位不當也。 向秀曰:睢(音雖)盱,小人喜悅、佞媚之貌也。 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于四。四爲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樂而上視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當速悔。若悔之遲,必至于有悔也。三質柔而位剛,猶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遲也。蓋盱豫者溺于逸豫,遲悔則又失于猶豫矣。聖人兩言悔,始則示人以致悔之端,終則勉人以悔過之勇也。 * 车的各部件专用名称: 辐:车轮的辐条。 毂:车轮中心用以插轴的部分。 轴:两轮之间,连接两轮的棍形长木。 辖:车轴末端的插销,用以防止车轮脱出。 辕:牵引车舆的长木。从车舆之下向前伸出后,弯曲向上,以便于驾马。其尾部略微超过车舆,露出的部分称为“踵”。 衡:缚置于辕前方的衡木,用于架轭。 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分叉形器,位于衡上,左右分置。 舆:车厢,呈横长方形,或者半圆形和簸箕形,乘车者从厢后上下。 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者凭扶。 軨:车厢周围纵横交错的栏杆的总称。 輹:伏在车轴两边的长方形木块,下端呈弧形,与车轴相合,上部平坦,正好承接住车舆底部,俗称“伏兔”。 -- 陳夢雷《周易淺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ouyichensu/16
問:「六三云:『上視於四,而下溺於豫。』下溺之義未曉。」曰:「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為樂者也。」 朱子語類 -> 易六 http://ctext.org/zhuzi-yulei/70/zh 《漢書·董仲書傳》: 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 Debbi Field
小畜立之三足:德、智、力(執行力)。 位、謀、任(任務) 九四,由豫,大有得 【爻辭】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 朋盍簪。 【小象】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 由,從也。順(下卦坤為順)從眾人之樂而動(上卦震為動),則能得天下之眾,故能「大有得」。樂與人同而得大有。「同人」、「大有」皆卦名,在豫卦之前。 盍,音何,合也。簪, 音zān 、ㄗㄢ,連冠于髮的束髮之筴。勿疑勿猶豫。 朱註:簪,聚也,又速也。 《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周易集解》崔憬曰:以一陽而衆陰從已,合簪交歡,故其志大行也。 小畜立之三足:德、智、力(執行力)。 位、謀、任(任務)
《易程傳》 六五以陰柔居君位,當豫之時,沈溺於豫,不能自立者也。權之所主,眾之所歸,皆在於四。四之陽剛得眾,非耽惑柔弱之君所能制也,乃柔弱不能自立之君,受制于專權之臣也,居得君位,貞也;受制於下,有疾苦也。六五尊位,權雖失而位末亡也,故云貞疾恒不死。言貞而有疾,常疾而不死,如漢魏末世之君也。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為多。在四不言失正,由於五乃見其強逼者,四本無失,故于四言大臣任天下之事之義,於五則言柔順居尊、不能自立、威權去己之義,各據爻以取義,故不同也。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於豫,乃是任得其人,安亨其功,如太甲成王也。蒙亦以陰居尊位,二以陽為蒙之主,然彼吉而此疾者,時不同也。童蒙而資之於人,宜也;耽豫而失之於人,危亡之道也。故蒙相應,則倚任者也;豫相遇,則失權者也。又上下之心,專歸於四也。
九四有責任把下卦坤的三個陰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開誠佈公,合天下以爲豫,大有得矣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衆陰應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陽居陰,不能无疑,故戒之。德陽而位陰,故五陰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貫髪者。一陽貫五陰之中,有以簪貫髪之象。四、大臣,以陽剛任上事,致君澤民,合天下以爲豫,大有得矣。又必開誠佈公,使朋類之賢俱進,合志和衷,則可常保其豫也。 -- 陳夢雷《周易淺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ouyichensu/16 志大行也 九四有責任把下卦坤的三個陰爻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朋盍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快樂健康之道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 - Robert Waldinger 孤單有害,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Social connections are 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朋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也保護腦力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 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https://www.ted.com/talks/robert_waldinger_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robert-waldinger-says-3-things-are-the-secret-to-happiness-2015-12 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what_makes_a_good_life_lessons_from_the_longest_study_on_happiness/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註》由,經也,言所經從。 -- 《論語》 《爾雅·釋詁》自也。《註》猶从也。 《博雅》由,行也。《書·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廣雅》曰:「由,以,用也。」由、以、用,一聲之轉,而語詞之用亦然,見「用」字下。字或作「猶」。--經傳釋詞 卷一 (link)
與民偕樂 孟子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 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上》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民同樂,天下歸往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案:天下歸往)矣。」 --《孟子‧梁惠王下》
《朱子語類》 叔重問:「豫初六與九四為應。九四『由豫,大有得』,本亦自好。但初六恃有強援,不勝其豫,至於自鳴,所以凶否?」曰:「九四自好,自是初六自不好,怎柰他何?」又問:「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先生謂:「象其聲者謂雷,取其義者為和。『崇德』謂著其德,『作樂』所以發揚其德也。」 朱子語類 -> 易六 http://ctext.org/zhuzi-yulei/70/zh
美好生活指數 OECD於2011年5月首次公布之「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 OECD美好生活指數所包括 物質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工作與收入)及生活品質(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等11個領域、24項指標,據以編算綜合指數。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570&ctNode=4854&mp=6
【爻辭】六五,貞疾,恆不死。 【小象】「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爻辭】六五,貞疾,恆不死。 【小象】「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 貞疾猶言痼疾,不得言正,蓋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爲坎爲心病,貞疾之象。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剛,事權歸四,衆心不附,處勢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爲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貞吉,以中且正。當豫之時而不爲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貞疾,中而不正。當豫之時而不得豫者,雖未至于凶,亦僅矣。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以五之得中而僅得不死,則過中者,豈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剛而不中,則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則唐之僖昭矣,可不戒哉。 -- 陳夢雷《周易淺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ouyichensu/16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王宗傳曰:當逸豫之時,恣驕侈之欲,宜其死於安樂有餘也。然乘九四之剛,恃以拂弼於己,故得恒不死也。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依法行事、拂逆上意之輔弼賢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則六五之得九四,得法家拂士也。故雖當豫之時,不得以縱其所樂。唯不得以縱其所樂,則恒不死,宜也。夫當豫之時,而不為豫者,以正自守也,六二是也。當豫之時,而不得豫者,見正於人也,六五是也。此豫之六爻,唯六二、六五,所以不言豫焉。 何楷曰:六五以柔居尊,當豫之時,易於沈溺,必戰兢畏惕,常如疾病在身,乃得恒而不死,所謂生於憂患者也。 《周易折中》 《書‧金滕》曰:「王有疾,不豫」疾者,豫之反也。 拂,輔助。通「弼」。拂士指輔佐之大臣。
貞疾,恆不死 正視問題,才能恆不死 生生不息 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71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33章》
不貞己疾 亡而不覺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Nokia,一個曾經強大的帝國。 百年企業,市值比得上麥當勞、可口可樂…幾乎可以說,有手機,就有 Nokia。 但由2010年開始, Nokia漸漸迷失,最終被後起之秀(後來的列強)瓜分佔有率;2014年,Nokia向微軟出售設備和服務業務,同年「Microsoft Lumia」出現,意味Nokia手機,步入歷史。 當時Nokia CEO,拋下經典一句…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何故,我們輸了。」 世上很多哲理,都像這一句,基本得很,卻意味深長;外國不少職場專家,對這一句的詮釋是,「昔日優勢,也許會被別的趨勢取代,即使你沒做錯任何事,只要你的競爭對手做了對的事,你也會輸。」 對Nokia來說,它的確錯失了不少機會,最終被別的智能趨勢取代–然而它自身並沒有做錯,做好自家系統,發揮極致,卻只是沒留意到,世上會有更好的系統存在,例如iPhone的iOS、Google的android… 不是很適用於今天的環境嗎? 打工階層把份內工作做好,也不保證飯碗,更隨時被逆轉的經濟吞噬。在自己公司管得頭頭是道,還是有機會被炒。 所以今年的求生之道,並不一定是「做好你份工」,而是要尋找「對的」趨勢。 資料來源:linkedin =============== 財經精選資訊tumblr網站「中環街市」 FB粉絲頁: https://goo.gl/kKVS7u During the press conference to announce NOKIA being acquired by Microsoft, Nokia CEO ended his speech saying this “We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somehow, we lost”. Upon saying that, all his management team, himself included, teared sadly. http://centralmarket.tumblr.com/post/140279680025/nokia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至虛守中而恆篤 郭店楚簡《老子》第二十四支甲簡上的文字 至虛,亙(恆)也;獸(守)中,(篤)也。 萬勿(物)方作,居以須復。 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根)。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8/xueyuanze006.htm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爻辭】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小象】「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 以陰柔居豫極,有昏冥于豫之象。然以其動體,又有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能改過則可无咎矣。勉人以遷善也。又豫上六變則爲晉。明出地上,不終昏冥。樂極哀生,有悔心之萌者,所以无咎也。然初鳴豫,即斷其凶,嚴于初以遏其惡也。上冥豫開之以无咎,恕于終以引其善也。 豫至昏冥,不可久矣,言當速改也。全卦以九四一陽爲主,與彖之樂豫同義。其他皆過于豫而至于逸豫者。爻之吉凶皆從四起義。二遠于四而中正,所以吉。上雖遠于四而處豫之極,又與四同震體,故爲冥。初則應四而鳴豫者也。三以比四而盱豫者也。五又以乘四而溺于豫,究不得豫者也。總之,豫宜衆不宜私。故世道不可无豫,人心不可有豫。初凶而五疾,三悔而上渝。爲國者當如四之勿疑,守己者則當如二之介石矣。 -- 陳夢雷《周易淺述》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chouyichensu/16 正義曰:「小畜玉鉉」者,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上九居小畜之終,小畜道之成,體剛處柔,則是用玉鉉以自舉者也,故曰小畜玉鉉也。「大吉,无不利」者,應不在一,即靡所不舉,故得大吉而无不利。 《象》曰「剛柔節」者,以剛履柔,雖復在上,不為乾之亢龍,故曰剛柔節也。
何新《大易新解》 《易經‧繫辭傳》「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有多重的門禁和於夜間巡邏時用梆子打更並示警,以防禦強盜之流,這是受到豫卦的影響,要人善為預防、注意安全。豫卦 ,下卦為坤,為地,從卦形來看像似三重關起來的門。上卦為震、為動,震屬東方、為木。俞琰曰:「動而有聲之木,擊柝之象也。」豫有防患未然之義。
《史記‧滑稽列傳》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高島斷易》16-豫 《象傳》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示逸豫之不可長,以勸人之反省自新也。 故爻辭不責其「冥」之凶,而反稱其「渝」之「無咎」,意深哉! 此爻變則為晉,則無冥暗之咎。 凡《易》曰「渝」者,當以變卦觀之也。 《高島斷易》16-豫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寵辱若驚,喜風不動 老子:寵辱若驚 達磨: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苦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是故說言隨緣行。 --《達摩四行觀》(link)
《列子‧說符》 趙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地名);(翟國)使遽人來謁之。襄子方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无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彊為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周易折中》 程傳 上六陰柔,非有中正之德,以陰居上,不正也,而當豫極之時。以君子居斯時,亦當戒懼,況陰柔乎?乃耽肆於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終,故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變,則可以無咎矣。在豫之終。有變之義。人之失苟能自變,皆可以無咎。故冥豫雖已成,能變則善也,聖人發此義,所以勸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專言渝之無咎。 王應麟曰:冥於豫而勉其有渝,開遷善之門也;冥於升而勉其不息,回進善之機也。 案:“貞疾”與“成有渝”兩爻之義,亦相為首尾,如人之耽于逸樂,而不能節其飲食起居者,是致死之道也。苟使縱其欲而無病,則將一病不支,而亡也無日矢。唯其常有疾也,故常能憂懼儆戒而得不死也。然所貴乎憂懼儆戒者,以其能改變爾。向也耽於逸樂,昏冥而不悟,殆將習與性成矣。今乃一變所為,而節飲食,慎起居,則可以復得其性命之理,豈獨不死而已乎?故於五不言無咎,而於上言之,所以終卦義而垂至戒也。
《橫渠易說》精義入神,豫而已 精義入神,豫而已。學者求聖人之學以備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來日所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則自一月前栽培安排,則至是時有備。 言前定,道前定,事前定,皆在於此積累,乃能有功。天下九經,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豫備乃擇義之精,若是則何患乎物至事來!精義入神須從此去,豫則事無不備,備則用利,用利則身安。凡人應物無節,則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蓋以養德也。 「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求一作素。「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成自然,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精義入神」,豫之至也。 知幾其神,精義入神,皆豫之至也。豫者見事于未萌,豫即神也。
〈雜卦傳〉 謙輕,而豫怠[怡]也。 互錯 豫 小畜 互 綜 履 謙
豫 謙 爻題 爻辭 初六 鳴豫,凶。 上六 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六二 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六五 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豫 謙 爻題 爻辭 初六 鳴豫,凶。 上六 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六二 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六五 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三 盱豫,悔。遲有悔。 六四 无不利,撝謙。 九四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三 勞謙君子,有終,吉。 貞疾,恆不死。 鳴謙,貞吉。 冥豫,成有渝,无咎。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謙之九三與豫之九四 【爻辭】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小象】「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謙道先勞後得故有「由豫」之樂。 節卦彖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勞謙之君子,以其能順眾志而大行之, 故萬民服而大有得也。 【爻辭】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小象】「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何人之志? 虞翻:「坎為志,震為行。」
《高島斷易》16-豫 凡有所動,皆當法天地之順,斯動無過則也。 能順天地,則天地亦順之,使得永保其安豫; 若過豫而不省,則必將為初六之「凶」。 六三之「悔」,六五之「疾」,上六之「冥」,是自失其豫也。其為豫,乃其所為憂也,必如六二之「介」,九四之「勿疑」,斯得焉。 人固當順理而動,動順夫理,動乃無咎,所以豫也。 《高島斷易》16-豫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高島斷易》16-豫 豫之時心勞意足,其樂已極,處樂之極,遂至縱情逸欲,流連忘返,亦恆情所不免也。 聖人憂之,故未豫而先者為「鳴豫」,不動者為「介」豫,坐而觀者為「盱」,當豫而順者為「由」,過豫而不忘者為「疾」,極豫而忘返者為「冥」。 在初爻則戒其「窮」,在六三則警其「悔」,在六五則防其「疾」,在上六之「渝」則危不可伏,幸其終改。 「鳴」、「盱」、「疾」、「冥」四者,居[豫]之咎,所謂「失豫」者也。 唯六二之「介於石」,為能熟察憂樂治亂之機, 故順莫善於「貞」,動莫善於「由」,「貞」以待順,「由」以行動,由未豫而豫必至,既豫而豫不憂。
《高島斷易》16-豫 天地聖人之悅豫無疆者,惟其能處乎豫也,讀此卦而聖人諄諄於世之意,可見矣。 按,六爻言[豫]不同: 初六、上六之豫,逸豫也; 六二之豫,幾先之豫也; 六三之豫,猶豫也; 九四之豫,和豫也; 六五之疾,弗豫也。 《彖》之言「豫」,眾人和同之豫也;爻之言「豫」,各人一己之豫也。 要之示悅豫之必與眾同,非可自私之意也。蓋人事不可無豫,人心不可有豫也。
豫道多歧 順民而動 則民服 生於憂患 思患豫防 與民同樂 天下歸往 和豫 自樂違眾 便成獨夫 事豫則立 與民同樂 天下歸往 和豫 眾樂貴和 自樂違眾 便成獨夫 獨樂耽豫
豫之中道 猶豫 決斷 慎謀能斷 豫備 魯莽 好謀而成 豫樂 憂患 憂時樂天 逸豫亡身 憂慮喪志 審慎樂觀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 宜次之,稱次之。 -《禮記‧禮器》
禮以節行,樂以發和,禮勝則離,樂勝則流 立禮法需要二三千年,毀禮法只要一日就夠了,摧毀容易重建難!今天的人相會以無「禮節」可言,只剩下一個「禮」的空殼子叫做「貌」,所以叫做「禮貌」,如果做人連最基本的禮貌也沒有,那正如《孟子》所說:「人與禽獸幾希」,人與禽獸差不了多少。 禮以和為貴,《論語‧學而篇》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貌的禮所用的是外在之禮,禮的內在精神就是「和」,引文所謂「小大由之」就是萬事以「和」為串通。 《禮記》中說:「禮以節行,樂以發和,禮勝則離,樂勝則流」,「離」是疏離的意思,「禮勝」則人與人之間反而會變得疏離;「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穩重感,「樂勝」則會讓人失去了穩重感,所以一個人的禮節要以和為貴。 然而,什麼叫做「和」?「發而皆中節」叫做「和」。《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要經常守住「喜怒哀樂之未發叫做中」的「中」,才能夠做到「發而皆中節叫做和」的「和」。 何謂「中節」?例如婚宴而喜、受辱而怒、舉喪而哀、知足而樂,這就叫做「中節」;相反,則是「不中節」或「不知禮」。「發而皆中節」叫做「和」,一個人能夠發而皆中節,就是因為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合宜而中節地恰到好處,所以禮的標準就是「恰到好處」。 夏學論語-潘加惠 (link)
《孔子家語》慷慨講誦,絃歌不衰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黎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絃歌不衰。乃召子路而問焉,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乎?奚為至於此?」子路慍,作色而對曰:「君子無所困。意者夫子未仁與?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與?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今夫子積德懷義,行之久矣,奚居之窮也?」
《孔子家語》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 子曰:「由未之識也!吾語汝。汝以仁者為必信也,則伯夷、叔齊不餓死首陽;汝以智者為必用也,則王子比干不見剖心;汝以忠者為必報也,則關龍逢不見刑;汝以諫者為必聽也,則伍子胥不見殺。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句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處身而常逸者,則志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孔子家語》不容然後見君子 子路出。召子貢,告如子路。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貶焉?」子曰:「賜!良農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賜,爾志不廣矣!思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問亦如之。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歎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吾亦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7 Happiness Habits, backed by science Mindfulness, Focus, Mindset Gratitude, Appreciation, Love Body Wellness, Motivation, Self-Care Compassion, Giving Back, Altruism Authenticity, Vulnerability, Forgiveness, Letting Go Social Connection, Nature Connection, Empathy Meaning, Purpose, Strengths and Soul 來源:http://www.projecthappiness.org/science-of-happiness/
Happier Harvard Course on Happines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VUN4WkDHaM this is the first lecture. A book chapter from the book, Happier: http://www.bmartin.cc/classes/Ben-Shahar-ch6.pdf 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Hardcover – May 31, 2007 http://vdisk.weibo.com/s/AbIMLPKFyFYyA “It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mpensations of this life that no man can sincerely try to help another without helping himself.” 助人樂己 (助人為快樂之本) -- Ralph Waldo Emerson
儒釋道 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佛家:常樂我靜,極樂世界 道家 老子: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常樂我淨在眾生是四顛倒,分為二: 1. 有為之四顛倒:是指眾生對於生死有為法所執之四種謬見─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實相,而於世間之無常執常、於諸苦執樂、於無我執我、於不淨執淨 2. 無為之四顛倒,指聲聞、緣覺二乘人雖對有為之四顛倒具有正見,然卻誤以為悟境(涅槃)是滅無之世界,而於涅槃無為法起四種妄見。即於涅槃之「常、樂、我、淨」妄執為「無常、無樂、無我、不淨」。 前述之中,斷有為之四顛倒為二乘,斷有為、無為等八顛倒則為菩薩 常樂我淨在佛,則指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四德: 一.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二.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 三.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四.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其題字的意思,一方面在讚揚如來的四德,另一方面也提醒眾生誤陷入四顛倒之歧見,並以佛之四德為目標,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以上四顛倒,四德之釋義摘至佛光大辭典)
道家莊子 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蓄天下也。 《莊子‧天道》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秋水》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爾雅‧釋詁》卒,猷,假,輟,已也。 謂已然之詞。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老子》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河上公註:執,守也。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也。
占卜實例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 、悔豫 ,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國之務也,吉孰大焉!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樂也。車班外內,順以訓之,泉源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不有晉國,何以當之?震,雷也,車也。坎,勞也,水也,眾也。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車有震,武也。眾而順,文也。文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故曰亨。內有震雷,故曰利貞。車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濟,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眾順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強,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是二者,得國之卦也。」 《國語‧晉語四》 詳見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946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by Leo Tolstoy 托爾斯泰 幸福的家庭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from the first line of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 by Leo Tolstoy 托爾斯泰
劉一明《周易闡真》 道家之《易》,劉一明(1734年-1821年),清代著名內丹家、醫學家。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 英譯:The Taoist I Ching (Shambhala Classics) 另見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shinfa16
劉一明《周易闡真》
劉一明《周易闡真》
《黃帝內經》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无,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无之守,故壽命无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黃帝內經》 肝主目。…在地為木,…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在志為思。思傷脾,…在志為憂。憂傷肺,…鹹生腎,…恐傷腎,思勝恐; 情志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機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年老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傷心的病例。 http://big5.huaxia.com/sh/zyzy/zywh/00222098.html
五行五臓五志 http://big5.huaxia.com/sh/zyzy/zywh/00222098.html
http://myoworkshop.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10.html
參考資料 【易經今解】豫卦 | 易學網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neweee16 《高島斷易》16-豫 http://blog.xuite.net/dejavu8899/blog/66158119 http://www.guoyi360.com/64gua16/
《史記‧太史公自序》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史記‧太史公自序》 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先後天八卦合一圖 後天卦 先天卦 離 離 《周易闡真》 http://www.eee-learning.com/book/eee-shinfa-ch10
http://s2.sinaimg.cn/mw600/001kXAkSgy6R1i4OFEd91&690
黃家聘講義
二十四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國曆3月5或6或7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惊蛰 http://www.ifsfa.com/jinghua/006.htm http://www.ifsfa.com/jinghua/006.htm
夏學拯世 以者用也、法也。 夏者大也,大則能容,以四書五經為本,以諸子為用,兼及道釋二家。經傳註疏、中外古今並蓄。 學具行義,非求口耳之學也。 奧故以深思之心以求之。 質者本也,依人性、接地氣。大道至簡,化奧義為平直。 尋者,尋思、不斷嘗試驗証所學。 拯世須本諸《大學》「止定靜安靜得」的功夫以及「誠正修齊治平」之道,步步為營,內外兼修。 世者當今、未來之世。 真文包括了儒家經典、諸子之學,兼及道釋,融通中西,古今並重,囊括典章制度及文化精髓,去假存真,乃道術並用、體用合一之實學。
《說卦》 《說卦傳講座》憶里筆記分享: 八卦中每個卦皆有水與木,亦有水果象。 乾為木果代表圓滿的果實,例如柳丁。乾亦有水象,天河銀河糸。 坤為權柄有木象,地中有水,坤為黑為泉。坤卦是多子的果實百香果, 震卦為蒼筤竹,為萑葦有木象,水生木,蕃鮮代表成長,有水象,震為反生為稼,甲乙丙丁串連而有反生之象。 巽為木,繩直靠麻棉絲,有木象。巽為蟲。巽為不果,兌巽上斷頭下斷腳。不果象徵不是很圓的果實。象徵不圓滿。是下凹的果實例如?果實凹凸表示有果蟲寄生。 坎為水,木為堅多心,可以做槍托。坎似芒果。 離為科上槁,枯木,有木象。離為蟹為蚌為龜,水中動物,有水象。果實中空例如河豚果。 艮為堅多節,艮卦接著畫有竹節之象。個性強硬,不易彎曲改變,摩羯座,寶瓶座的特色。 兌為附決,攀藤牽牛花,有木象。兌卦是上凹的果實例如柿子。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 p. 737 http://vdisk.weibo.com/s/sSdBBI04r_uS 干寶曰:凡《易》既分爲六十四卦,以爲上下經,天人之事,各有始終。夫子又爲序卦,以明其相承受之義。然則文王、周公所遭遇之運,武王、成王所先後之政,蒼精受命短長之期,備於此矣。而夫子又重爲〈雜卦〉,以易其次第。 〈雜卦〉之末,又改其例,不以兩卦反覆相酬者,以示來聖後王,明道非常道,事非常事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是以終之以決。言能決斷其中,唯陽德之主也。故曰:「《易》,窮則變,通則久。」總而觀之,伏羲、黃帝,皆繫世象賢,欲使天下世有常君也。而堯、舜禪代,非黃農之化,朱均頑也。湯武逆取,非唐虞之迹,桀、紂之不君也。伊尹廢立,非從順之節,使太甲思愆也。周公攝政,非湯武之典,成王幼年也。此皆聖賢所遭遇異時者也。夏政尚忠,忠之弊野,故殷自野以教敬。敬之弊鬼,故周自鬼以教文。文弊薄,故春秋閱諸三代,而損益之,顔回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弟子問政者數矣,而夫子不與言古代損益,以非其任也。回則備言王者之佐,伊尹之人也。故夫子及之焉。是以聖人之於天下也。同不是,異不非。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一以貫之矣。《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 p. 737 http://vdisk.weibo.com/s/sSdBBI04r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