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發展概述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簡報大綱 壹、前言 貳、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發展 叁、京都議定書 肆、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
The Greenhouse Effect 地球大氣層像溫室的玻璃
溫室效應/ 全球暖化的成因 (1) (3) (2) (4) Solar rays太陽輻射 Infrared rays 地球表面紅外線 Emission 人為排放 Deforestation 砍伐森林
壹、前言 198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 聯合國大會為了回應「第二次世界氣象大會」的建議,在1990年年會中通過設立「政府間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談判委員會」,並授予它起草公約條文及任何必要法律工具之權利。 2007年2月2日IPCC發布氣候評估報告確認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之間的因果關係;該報告預測在2100年之前,全球氣溫還將上升1.1~6.4℃;實際升溫幅度的高低將視我們所採取抑制溫室氣體含量的措施而定。
氣候變遷對台灣糧食安全之衝擊 在CO2濃度增高的環境下,作物生長快速,生產提高,然而溫度升高卻會抵銷這個潛在效益。 溫度升高不利於水稻、多數蔬菜和溫帶果樹的生產、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會增加、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減少。 作物生長快速,肥料用量將增加,病蟲害增加,農藥用量也將增加。 耕地面積將因海平面上升而逐年減少 乾旱發生頻率提高,水資源將無法滿足農業需求;乾旱的高溫,使作物承受更惡劣的水分逆境 台灣糧食自給能力薄弱,目前綜合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僅有29%,農產無法滿足國人的生存需求(蔬菜、水果、魚產除外),必須由國外進口。氣候變遷使我們更依賴進口糧食,糧食安全的風險增高。
氣候變遷對台灣公共衛生之衝擊 一、熱衝擊:夏季熱浪發生的頻率與嚴重程度增加:心血管、腦血管及呼吸性疾病增加,熱浪在城市地區造成的健康衝擊大於市郊及鄉村。熱衝擊的研究非常缺乏。 二、極端事件:包括暴風雨、水災、乾旱、颶(颱)風、山崩和火災。極端事件會增加死亡率和疾病率: (一)立即影響:事件發生時的大量傷亡;(二) 中期影響:傳染性疾病的增加; (三)長期影響:營養不良、過敏原滋生與心理創傷等。 三、空氣污染:大陸地區沙塵暴發生後一至三天,心肺疾病之急診人數明顯增加,發炎指標hs-CRP (生物性感染)亦有上升的趨勢,心電圖監測儀檢查則發現心跳速度變異有下降的趨勢。 四、傳染性疾病:埃及斑蚊之布氏指數監測無法有效預測登革熱爆發與否,溫度的變化可以評量登革熱爆發與否,降雨量及相對溼度則不然。此一結果顯示,台灣南部長期暖化趨勢極可能助長都會區之登革熱流行。
氣候變遷對台灣產業之衝擊 溫室氣體減量將衝擊部分高耗能產業。 必須發展再生能源等綠色產業,如加強有機廢棄物再利用、發展生質能源、風力發電等。這些措施屬於土地耗用型態,未來農工爭地的情形可能會更為明顯。 開展新能源產業的契機,可推動再生能源產業,例如風力機、太陽光電產業、冷凍空調及LED照明產業,能源技術服務業及能源減量與效益驗證業。 必須從過去消耗型的消費社會,轉而追求節約型的經濟社會,在轉型的過程中要忍受痛苦並付出代價。 台電大潭電廠 風力發電機 德國房屋屋頂結合太陽能 集熱器和發電板的裝置 台北沙塵暴 德國房屋屋頂結合太陽能集熱器和發電板的裝置。
貳、 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發展(一) 1979:美國國家科學院提出報告,指溫室效應將造成氣候變遷,並警告「採取觀望政策,到時恐怕為時已晚」。 1988:「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聯合國支持下設立,國際社會就如何衡量與分析全球暖化達成共識。 1992: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籲各國自願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1997: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成員國簽署京都議定書,要求35個工業國家在2008至2012間,以1990為標準,降低6種溫室氣體5.2%的排放量。 2001年1至3月:「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發佈「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全球暖化證據已相當明顯,但氣候可能產生何種結果目前難以論斷。 2001年3月: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污染國美國,放棄京都議定書。布希總統質疑全球暖化的科學證據,並指議定書不甚公平,對美國經濟代價龐大。 2001年11月:除了美國,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通過條約規範書。 2002年4月:美國施壓迫使「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華森去職;華森是一位重要科學家,針對氣候變遷提出警告。2002迄今大批科學研究引發各界擔心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將對氣候產生危險且無法改變的影響。
貳、 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發展(二) 2003年:保險商「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推估當年氣候災害損失6百億美元。 2004年:「國際能源總會」(IEA)說,由於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必須大量使用礦石燃料發電,因此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碳污染國。 2005年2月:大型科學會議在英國艾克斯特召開,會中確定全球暖化已對氣 候造成影響,造成的後果可能比先前預期還要嚴重。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 2005年7月6日至8日:八大工業國高峰會達成協議,對抗溫室氣體,這項協議包括美國及五大開發中國家。 2006年11月聯合國在肯亞奈洛比召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大會決議2008年開始進行2013~2017年第二承諾期的減量行動之談判,但是完成談判的日期沒有結論,也不設立談判的前提。 2007年12月聯合國在印尼峇里島召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會議決議成立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用以發展因應氣候變遷調適工作,及減少開發中國家森林濫伐透過永續的森林管理增加森林碳儲存。 2008年12月聯合國在波蘭波玆南召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本次會議最重要的決議為決定啟動「調適基金」,同意給予調適基金理事會(Adaptation Fund Board)法律地位。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目的: 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 此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到威脅,並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範圍內實現。 各締約國凝聚共識防止氣候變遷,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人類和後代子孫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 採取相關行動時,應依據公約基本原則實現公約的目標(公約第三條):「責任不同:成員承擔共同但程度不同的責任與能力」;附件一國家須率先承擔責任,採取行動防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貳、 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發展(三) 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UNFCCC)主要集團 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 :主要成員為美國、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 歐盟:經濟發展較成熟,人民關切環保議題,並積極監督政府立場。 G77及中國:由132開發中國家組成,認為已開發國家應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負最大責任,要求已開發國家加強提供額外之財務支援與技術移轉。 島國聯盟:由低窪與島嶼的國家成立的特設聯盟,氣候變遷直接威脅其國家的生存,就各議題希望採取比較嚴格的限制,目前成員與觀察員共42個,包括吉里巴斯、馬爾地夫、帛琉、新加坡等。 石油輸出國家(OPEC):石油輸出國家所組成,以石油輸出為其經濟命脈,抑制二氧化碳之排放相當於減少化石燃料之使用,對其經濟影響非常重大,通常反對設定嚴格的管制措施。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會中通過具有拘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主要內容如下: 叁、 京都議定書(ㄧ)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會中通過具有拘束力的「京都議定書」,主要內容如下: 減量時程與目標 管制六種溫室氣體 制定「共同執行」、「清潔發展機制」、及「排放交易」等三種彈性機制 森林吸收溫室氣體之功能納入減量計算
減量時程與目標 公約附件國家應於2008至2012年間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 歐洲聯盟及東歐各國 8% 美國 7% 公約附件國家應於2008至2012年間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採差異性削減目標之方式: 歐洲聯盟及東歐各國 8% 美國 7% 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蘭 6% 冰島增加 10% 澳洲增加 8% 挪威增加 1%。
採取碳稅或能源稅、給予減免、補貼等市場機制(WTO補貼協定) 叁、 京都議定書(二) 貿易限制措施 vs. WTO規範 為執行減量義務,各國可能採行貿易措施: 訂定產品之溫室氣體排放標準、能源效率標準、強制性標章、進口許可簽審程序、碳稅等措施,致影響出口國廠商權益(WTO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TBT)、GATT1994第1, 2, 3, 11, 20條) 歐盟「能源使用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 歐盟要求進口商其每年進口商品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一噸者須向執委會提報相關資料 採取碳稅或能源稅、給予減免、補貼等市場機制(WTO補貼協定) 歐盟對再生能源提供補貼
叁、 京都議定書(三) 對我國經濟及產業可能影響 環保署估算我國依京都議定書標準採取溫室氣體減量措施,我國在2025年之GDP損失將達1.14~5.06%,2025年當年度總減量成本為193~627億美元。此種減量成本及經濟衝擊係較IPCC評估已開發國家GDP損失之0.2~2.0%為高。 我國不執行一定程度之管控措施,我將來輸銷歐盟、日本等國家之產品,如未能符合該國進口規定時,仍會遭受一定程度之困難。 議定書三項彈性機制中,清潔發展機制(CDM)係附件一國家以資金或技術與非附件一締約國合作, 在非附件一締約國境內執行減量計畫,所減溫室氣體量經認證後,得扣抵投資國之減量義務。我因非公約締約國,恐遭排擠。
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氣候變遷暨京都議定書因應小組 組織與政策 法規制訂 溫室氣體清 冊建置 產業及能源結構 節約能源及提昇能源效率 森林與農地管理 碳匯評估與規劃 學校及國民教育 提供產業輔導 提供速報、文宣、網站 公共衛生、生態、水資源、海岸、社經衝擊評估 調適成本及對策研擬 與重要組織建立溝通管道 國際資訊交流 善用WTO平台 策略與部會權責分工 碳匯 吸收 教育宣導 溫室氣體減量 因應策略 能力建構 國際參與 及合作 衝擊評估及 調適研擬 (經建會) 經濟衝擊評估與因應組 能源、工業部門組 (經濟部) 運輸部門組 (交通部) 農業與森林組 (農委會) (國科會) 科技研發組 對外談判組 (外交部) 管制考核組 (研考會) 策略規劃與 (環保署) 部門減量規劃 與策略組 經濟衝擊調適 與經濟誘因組 科學研究與 教育宣傳組 住商部門組 (內政部) (財政部) 財稅誘因工具組 策略規劃組 (教育部) 教育宣導組 因應策略及議題分組
肆、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一) 減緩全球暖化(工業化時代前提高攝氏2度內) 確定美國與開發中國家減碳目標與時程 技術支援開發中國家減碳 會議目標 取代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 減緩全球暖化(工業化時代前提高攝氏2度內) 確定美國與開發中國家減碳目標與時程 技術支援開發中國家減碳 富國承諾財務援助 保護森林資源 建立限制與交易之減碳機制
肆、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二) 主要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排放立場 美國 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17%,2030年底前減達42%,2050年底前減幅達83%。 歐盟 在2020年底削減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20%,如果其他已開發國家願意配合,將把減放目標提高到30%。 日本 承諾如果其他已開發國家願意配合,將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25%。 澳洲 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2000年減少25%。 俄羅斯 承諾如果其他已開發國家配合,將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25%。 加拿大 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2006年減少20%。 中國 在2020年底前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40到45%。 印度 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20%至25 % 。 南韓 在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較2005年減少4%。 巴西 承諾藉由減緩亞馬遜雨林的開墾,達成2020年底前削減排放量36到39%。
-各國領袖承諾2020年底達成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富國承諾金援窮國 肆、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三) 關注議題 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各國領袖承諾2020年底達成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資金籌措與管理 -富國承諾金援窮國 (美國提案至2020年提供1000億美元 vs. 窮國估計至2020年需求4,000億美元) -金融風暴加重各國壓力 法律議題 -京都議定書僅對工業化國家具有拘束力(美國拒簽) -開發中國家希望2012到期之京都議定書施行期限延長 森林保育 -「進行林地保育的國家之金錢獎勵」機制之執行
-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2010年2月1日前提出2020年前的減量目標 肆、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四) 不具拘束力的結論 (非聯合國官方正式文件) 全球氣溫上升限度 -上限目標攝氏2度 -開發中國家要求上限目標攝氏1.5度,列為長期考慮目標 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 -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2010年2月1日前提出2020年前的減量目標 -京都議定書非附件一國家2010年2月1日前提出減量想法 提供開發中國家經濟援助 -成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 -2010年至2012年籌集300億美元,在2020年前籌集1,000億美元
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議程及摘要,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官方網站。 氣候變化探悉,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第14卷第9期,2009.9。 資料來源: 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議程及摘要,哥本哈根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官方網站。 氣候變化探悉,美國國務院電子期刊第14卷第9期,2009.9。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編輯。 京都議定書,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編輯。 簡報「氣候變遷對台灣的衝擊」,台北市教師研習會。 簡報「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與策略」,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 2006.3。 簡報「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經濟部因應策略會議」,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4.12。 簡報「國際環保趨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東南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系張子琦副教授,台北縣政府環保局, 2008.9.2。 哥本哈根會議關鍵五議題,經濟日報陳家齊編譯,2009.12.7。 Presentation-Findings from AR4Expectations from AR5,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2009.12.8. Presentation-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findings and relevant steps of the WGIII Report, Dr. Youba Sokona,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2009.12.8. Presentation-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f Climate Change: Latest Findings to be Assessed by WGI in AR5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Presentation-IPCC Special Report on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Chris Field and Vicente Barro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