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第八章 全球暖化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2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一、環境系統的運作 二、碳循環 三、人類活動改變碳循環

3 環境系統的運作 環境系統: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氣圈及生物圈等所構成,並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之生態系,合稱環境系統。
能量循環 動態平衡

4 人類體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環境系統提供了無數資源,也潛藏諸多危機;給予人類生存發展的機會,也帶來諸多限制。

5 能量循環 初級生產:生態系中的能量循環,始於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此過程稱之。
淨初級生產:生產過程中,扣除植物本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剩餘部分稱之。

6 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當生態系統的演替到達頂級狀態,其輸出、輸入的物質與能量,在不斷的運作與變化之下,仍得以保持平衡。
生態的環境變遷:人類的活動嚴重超越環境的限制與負荷。 例如:土壤侵蝕、沙漠化、環境汙染、全球暖化等現象,使物種減少,甚至滅絕。

7 碳循環 地表能量來源:太陽以短波輻射穿越大氣層到達地表,地表吸收後,以長波輻射返回大氣,這是空氣溫度最重要的熱力來源。
溫室氣體:水氣、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二氮、甲烷。

8 碳循環 溫室效應:溫室氣體,具有選擇吸收的特性,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率極低,卻能吸收地表的長波輻射,使能量得以截留,讓地表能保持適當溫度(15℃),以供生物存活。 碳:對於地表溫度的穩定性與變化影響最大。 碳庫:碳以固定形式貯存於海洋、大氣、植物、土壤或岩石之中。

9 全球碳循環統計圖

10 脆弱的碳庫

11 人類活動改變碳循環 原本地球上碳的收支平衡的狀態被人類活動破壞,造成碳循環失衡,使地表溫度急遽上升。
根據2007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明確指出,今日地球的暖化現象完全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

12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一、全球暖化的途徑 二、環境變遷 三、臺灣生態環境的變化

13 巴西發展農牧業,砍伐森林改植咖啡 溫室氣體為保護地表萬物生存之所需,但工業革命以後,工業活動的進行、運輸事業的發展、森林大量砍伐,轉為農、牧業發展 。

14 全球暖化發生過程示意圖 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導致地表溫度上升,並使長波輻射穿越大氣,返回太空的過程受阻,造成全球暖化現象。

15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 以1860年為基準,地表平均溫度在短短 140 年間上升了0.8℃。上升幅度以近10年來最為顯著,1998年更創下百年來之最高氣溫。

16 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流程示意圖 所有產生的溫室氣體中,以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高

17 不同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必須靠長時期的大自然作用方能逐漸消失,其生命期很長,又無法回收,因此預估所產生的增溫效應將持續數個世紀之久。

18 環境變遷 (一)冰河後退,海平面上升。 (二)旱澇兩極化,災害頻繁。 (三)物種減少或消失。 (四)大氣環流與洋流系統變異。
(五)糧食減產。 (六)疾病肆虐。

19 全球暖化對各區的不同影響 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資源與專業不足,嚴重缺乏應變能力,造成非洲糧荒、水資源缺乏、沙漠化與傳染病擴散等問題。
島嶼國家、兩極地帶、亞洲、中南美洲。 溫帶地區:正面效益。 1.由阿拉斯加經北極海通往大西洋的「西北航道」,可於夏季通航至少一個月。 2.糧食在短期內可能增產,減少因低溫造成的死亡率。

20 北極海西北航道示意圖

21 北極海冰的變化 根據衛星觀測,1993~2003年間,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1±0.7mm。北極海冰自1978年以後,每10年夏季縮減 7%,冬季縮減 3%的面積。

22 北極冰層融解,使北極熊無處可去 全球冰河的範圍縮小,永凍層的溫度為之上升。影響所及,寒帶動物(如北極熊)的棲地大幅縮減;群島國家(如吐瓦魯)海岸地帶被淹沒,土地流失,漁業、觀光因之衰退。

23 太平洋地區發生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時的水溫變化

24 臺灣生態環境的變化 (一)熱島效應更加明顯。 (二)旱澇兩極化。 (三)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四)物種不再南移、疾病向北擴散。
(五)海平面上升,陸地侵蝕後退。 百年來臺灣地區的氣溫變化

25 臺灣氣溫變化趨勢與世界平均溫度變化之比較(1900~2000)

26 臺北年降水量距平變化圖 ( ) 降水量距平=│各年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此處有正、負之分

27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一、環境教育 二、環境監測 三、國際抑制方案 四、臺灣抑制方案

28 澳洲綠色和平組織的宣導海報 聯合國自1972年起,陸續召開人類環境教育會議,希望推動環境倫理,建立環保所需的知識、價值觀、態度、信念和技能,以便做出對環境有益的正確行為。

29 環境監測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及美國航太總署(NASA)等單位將不同來源、不同等級的地面基本資料,建立龐大的資料庫,以高解析度及模擬三度空間3D的方法,呈現地貌與各類資源分布,再透過網際網路與資訊傳輸系統,傳送各項重要訊息,使得地表資訊數位化,稱為數位地球(digital earth)。

30 國際抑制方案 (一)國際間的減碳協議 (二)熱帶雨林計畫 (三)碳稅徵收 (四)新能源政策

31 國際間的減碳協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於1994年 3 月21日正式生效,希望透過公約規範各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抑制地球暖化效應。
京都議定書:具體控制溫室氣體維持在適當標準,以防劇烈的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傷害。

32 十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家資料 京都議定書的條約規定已開發國家在2012年以前,須將排放量減至1990年時的排放量,因此每個簽署國要減排的數量不同,有些須削減 6~8%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美國、日本、歐洲等國。

33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鴻溝 即使京都議定書要求的各項減碳措施能夠付諸實現,計畫中的排放量與理想中的排放量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被稱為「排放量鴻溝」。

34 熱帶林木進、出口國統計圖 (2004~2007) 18%以上的溫室氣體來自砍伐森林,而森林可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保林、造林與森林永續發展,成為緩和全球暖化的重要策略。

35 緬甸曼德勒地區大量砍伐柚木外銷 世界森林的分布,以熱帶雨林為最廣,但因林業大規模發展,伐木持續進行,熱帶國家大量銷售木材至國際市場的結果,已使熱帶雨林的覆蓋面積大幅的縮減。

36 伐木可能導致環境毀滅 森林為陸地上最重要的碳庫,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維持地表溫度平衡,但人類卻大量砍伐,使得自身也面臨危機。

37 碳稅徵收 原因:人類活動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過量,是導致氣候變遷的重要原因,因此專家提出徵收「碳稅」的構想。 目的:達到節約能源與減碳的效果。
碳稅的徵收須有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奏效。

38 理想的能源產業結構 除了徵收碳稅以外,世界各國也開始發展新的能源政策:節能與提高可更新能源比例。

39 德國弗萊堡的太陽能工廠 節能是以環保科技的方式,達到能源減量的目的,如建立會呼吸的綠建築、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工廠,使用發光二極體(LED)省電燈泡等。如德國的太陽能之城 ── 弗萊堡。

40 英國蘇格蘭地區設計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永續建築

41 臺灣抑制方案 2006年,行政院環保署完成「溫室氣體減量法」。
經濟部致力推動新的能源法案: 1.發展低耗能、低汙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2.提高太陽能與風能的應用,以期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Download ppt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