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曙初
一、开宗明义:关于文学鉴赏。 1、文学鉴赏:语言、形象与意蕴 2、文学鉴赏的意义:美学、历史、哲学、人生 二、循序渐进:文学鉴赏的步骤。 1、清除障碍:文献、语言、背景 2、入乎其内:沉潜涵泳 3、出乎其外:审美判断 三、举一反三: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示例。 1、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社会历史批评。 2、从文本入手:以诗解诗——文本批评。 3、从读者入手:以意逆志——诠释批评。 4、从文学史入手:合观互参——跨文本批评。 5、活法读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四、必先利器: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1、知识准备。 2、人生体验。 3、读写结合。 4、由易及难。
一、开宗明义:关于文学鉴赏 1、文学鉴赏的内涵:言语、形象与意蕴 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活动。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通过言语的媒介,把握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意蕴。 言语:修辞、表达、结构 形象:单个形象、整体形象、类型形象 意蕴:情感、思想、启示
2、文学鉴赏的意义:历史、美学、哲理、人生 (1)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如杜甫“三吏”、“三别”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儒林外史》展现了科举制给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戕害。 (2)提高美学修养,增强审美能力。屈原的奇诡华美、陶渊明的真淳冲淡、李白的飘逸壮伟、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深情绵渺、苏轼的灵妙旷达、陆游的慷慨悲壮,不同的美学形态争奇斗妍,令人眼界大开。
(3)丰富对世界的反思。艾略特: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英加登也认为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形而上的特质。 (4)深化生命存在的体验。古代文学展现了不同的生命状况,反映了不同的生命体验,也表现了不同的生命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反观自身的存在,而且也可以让我们体会自己不曾有过的生命况味。丰富和滋润我们的心灵,向有限的生命敞开无限的可能。
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读诗“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叶嘉莹:诗词可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1日报道)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人本是球形,后被剖开。伽达默尔:艺术是人类返回自身的必由之路。
二、循序渐进:古代文学鉴赏的步骤。 1、清除障碍:文献、语言、背景 (1)文献。古代文学的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版本的不同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文字上有歧异,需要作出选择和判断。为了鉴赏进行的文献选择和整理古籍进行的文献选择目的不一样,前者唯美,后者求真。
如李白《静夜思》,通行的版本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有宋代版本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作“看月光”显得太用力,作“明月光”则显得很自然。作“明月”与首句形成反复,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而且前后呼应,突出了明月对诗人思乡之情的触动。作“山月”则没有这样的审美效果,而且还显得突兀,破坏了诗歌简单而纯净的诗意。前面两句写恍惚状态,霜形容了月光的颜色、温度,更突出了异乡流浪者的寂寞。后两句写清醒状态,写到月光勾起乡愁就戛然而止,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用“崩”字化静为动,显得更为有力。用“裂”字,更能写出波涛如同受到了惊骇一般汹涌澎湃的气势,更符合上下文的语境。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幻觉,虽然不符合客观的物理真实,却准确地表现了主观的心理感受。 韦庄《台城》(《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的版本作“乌空啼”,实际上只能是“鸟空啼”,否则就是三平调。
(2)语言。语言有时代性,古代文学的语言往往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古代诗歌经常用典,更赋予了语言特殊的意味。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的教材注释:“虚室:空室。”《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虚室有余闲”指“心里很悠闲”(《说文解字》:“余,饶也。”),承上启下,由物境过渡到心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有的教材注释为雨点。脚指剩下的渣滓,雨脚就是指大雨过后残余的小雨。杜甫《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苏轼《汲江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犹作泄时声。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有的教材注释:“名世,名传后世。” 《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朱熹: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为之辅佐。
(3)背景。作家在一定的背景下开始创作,这里的背景包括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作者生平心态的中背景,还有具体创作情境的小背景,以及作家创作的文学背景。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唐孟棨《本事诗》:宁王宪贵盛,有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
2、入乎其内:熟读涵泳 深入作品的内部,在对语言、形象、意蕴的品味中,获得审美享受。 朱熹(《朱子语类》):大凡事物须要说得有滋味,方见有功。而今随文解义,谁人不解?须要见古人好处。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个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言外之意始得。须是看得那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踯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足之蹈。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
虚静:心灵空虚宁静,排除主观意念的干扰,摆脱日常态度和科学态度,进入审美境界。 玩味:通过直觉、想象、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仔细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意蕴等。 感动:引起情感的变化。
3、出乎其外:审美判断。 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理性的评判,指出作品的利病得失,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 与文学批评不同:层次有高低,范围有大小,阶段有先后。
三、举一反三:古代文学鉴赏方法示例。 1、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春,陆游应王炎之请,前往陕西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九月王炎召还临安,幕僚尽散,陆游改任成都府安抚使司参议官。诗即作于前往成都时途径剑门时作。 孙光宪《北梦琐言》: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清李调元《送朱子颖孝纯之蜀作宰》云:“自古诗人例到蜀,好将新句贮行囊。” 周必大《玉堂类稿》卷二《王炎除枢密使御笔跋》:“初,炎与宰相虞允文不相能,屡乞罢归,允文荐权吏部侍郎王之奇为代。……暨宣炎制,宰相以下皆莫测云。”乾道五年虞允文自四川宣抚使拜相,王炎接替,乾道八年王炎召还,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
2、从文本入手:以诗解诗。 王夫之《姜斋诗话》:以贴塾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令古人微言雅度,不相比附。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开头连用三句十四个叠字,新而妙。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李商隐《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乔梦符《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2)韵脚由平声而改为仄声,齐齿呼,凄厉压抑之感。 (3)拉长叙事时间,铺陈渲染,形成凝重的风格。 (4)通俗流畅。怎、他、儿等口语词汇。 (5)回环往复的结构。
3、从读者入手: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1)主题:朦胧多义。a瑟声。苏轼:中间四句分别写适、怨、清、和四种乐声。b侍女。刘攽:令狐楚青衣名。c自题诗集。钱钟书:中间二联分写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d悼亡。许昂霄:首联写断弦,中间二联分写生者和逝者。e自伤生平。中间四句写回忆生平时迷惘、哀怨、清寥和飘渺的心情。(《李商隐诗歌集解》)f其他。国家残破、早年风流、年华易逝、客中思家、欺骗后世之人等。 以思华年为中心,容纳多种说法。
(2)表现:突显印象。精美明白的语言,隐喻式的用典、双向错综的结构。 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烟玉。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有珠泪,华年已。
4:从文学史入手:合观互参。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地具有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他和以往诗人及艺术家的关系,你不能把他单独地评价,你得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来对照,来比较。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比较的原则和角度:可比性,同中见异。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许棠《过洞庭湖》 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5:活法读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1)主体、方法与对象的统一。 (2)综合运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四、必先利器:古代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1、知识准备。 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体等。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引》页5:没有任何文学话语是没有理论的,甚至对文学文本明显的自发性的讨论也离不开老一代事实上的(也不是很自觉的)理论化。 其他的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人生体验。 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李纲《校定杜工部集序》:时平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颂其词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为古今绝唱也。 方回《瀛奎律髓》卷六评价白居易《喜罢郡》:久困仕宦,方知此诗之妙,乐天真乐天哉!
3、读写结合。 《文心雕龙·程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钱钟书《谈艺录》页22:盖不工于诗文者,注释诗文亦终隔一层也。 4、循序渐进。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晓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进,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