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医务监督
“双向效应” 目的:不利于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于那些促进身体健康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医务监督即医学观察、检查和监督。医务监督:指用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指导科学的锻炼和训练,使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发展规律。
第一节 医务监督的目的和内容 一、医务监督的目的 (一)竞技运动的医务监督 方式:自我监督与教练员、队医监督三结合 第一节 医务监督的目的和内容 一、医务监督的目的 (一)竞技运动的医务监督 方式:自我监督与教练员、队医监督三结合 目的:在保证运动员能在安全、卫生条件下,从事生理功能限度内的训练和比赛,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竞技效能,取得比赛胜利。
(二)健身运动的医务监督 方式:自我监督或在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 目的:心率为180次/min以下的运动强度下,从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以达到健康长寿。 (三)医疗运动的医务监督 目的:在进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在有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运动处方的要求,从事定时、定量的运动,以达到对某种伤病治愈和康复。
二、医务监督的内容 具体内容包含8个方面: 1.体格检查。 2.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医学观察。 3.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工作。 4.对运动性伤病的防治。
5.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并协助制定合理的食谱。 6.对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的卫生监督,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7.建立自我监督制度。 8.做好日常的宣传工作,开展体育卫生保健咨询。
第二节 体格检查 一、体格检查的内容 一般史 运动史和伤病史 体表检查 临床物理检查 形态测量 功能检查 化验检查 特殊检查 身体素质测试
(一)一般史 包括病史和生活史。 病史:既往患病史,特别是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一些重大疾病。 生活史:工作性质、劳动条件、生活制度、营养状况、有无饮洒或吸烟等不良嗜好。
(二)运动史 运动史: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包括是否经常参加活动、运动项目和年限(包括运动成绩)、有无过度训练史或其他运动性伤病等。
(三)体表检查 皮肤和粘膜是否苍白、有无黄染、出血点和蜘蛛痣,以及皮肤病和静脉曲张等。测定皮下脂肪的厚度,可用来评定人体的胖瘦和推算全身脂肪量。扁桃腺、甲状腺和淋巴结是否肿大。检查脊柱、胸廓、上下肢和足弓的形状,并判断人体直立位的姿势是否正常等。
(四)一般临床物理检查 1.心血管系统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紧张度、充盈度和节律。有无胸廓畸形和心脏异常搏动。叩诊心脏大小,听诊心跳速率、节律、心音强度及有无杂音,并测量血压。 2.呼吸系统 观察胸廓形状及其活动情况,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类型(胸式和腹式呼吸)。叩诊检查有无浊音、肺底位置及其活动性。听诊时注意有无呼吸音异常改变等。
3.消化系统 检查有无舌苔、巩膜黄染、牙齿异常、腹部压痛、肿块和肝脾肿大,并注意腹壁肌力等。 4.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检查是否有神经衰弱,眼、鼻等是否有疾患。
(五)形态测量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要严格遵循测量学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牲。要做到测量方法、要求、仪器统一和标准化,再次测量时应与初次测量的条件相同。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应校对,每测100人左右就要校对一次。
形态测量的内容很多。 其中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是评价发育程度的基本指标,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形态测量时必须包含它们,其它各项指标可根据需要酌情选用。
(六)功能检查 运动系统功能:肌力、关节活动度或柔韧性; 心脏血管系统:定量负荷试验; 呼吸系统:五次肺活量试验、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闭气试验和PWC170试验、最大摄氧量测定等;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七)化验检查 血液、尿液的常规检查及生化检查等。
(八)身体素质测试 要记录跑前安静时心率、跑前准备活动结束时心率和跑后即刻、跑后 1min、2min、3min、5min、7min、9min的心率,以检测该学生的心脏功能。 (九)特殊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肌电图、脑电图等。
二、体格检查的形式 初查 复查 补充检查
(一)初查 时间:新生入学时或运动员入队。 目的:了解新生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据此以判断他们能否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参加体育活动或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并确定在体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注意事项。对即将入队的运动员,通过体格检查为制订训练计划和选择训练方法提供了依据。
(二)复查 时间:参加一段时期的体育锻炼后。 目的:了解学生或运动员身体发育、健康和各器官系统功能状况的变化,为评定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效果、调整健康分组或制订新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三)补充检查 时间:健康分组转组时,或参加重大比赛时或因伤病和其他原因而长期停止训练后又重新参加体育锻炼前。 检查重点:心脏血管系统和原来有伤病的组织器官上。 目的:决定能否转组或参加比赛或恢复训练。
三、身体姿势检查 (一)脊柱形状的检查 1、正确姿势:立正时,从后面观,头、颈、躯干和两足跟间应在一垂直线上,两肩峰和两髂棘应在一水平线上;从侧面观,头顶(其水平延长线上)、耳屏前、肩峰、股骨大转子、腓骨小头和外踝尖各点应在同一直线上;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若不符合上述标准的,说明站立位置不正常。据资料报道,我国中小学生姿势异常者约占30%—40%或更高。
2、侧位检查 从上到下呈“S”形的4个生理弯曲。
3、根据脊柱生理弯曲度,背的形状分四种
(二)胸廓形状 根据胸廓前后径及横径的比例,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正常胸——儿童时期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基本相同,随着年龄增大,横径逐渐加宽,成人前后径与横径之比约为3:4。 扁平胸——胸廓成扁平状,前后径与横径之比约为1:2。多见于瘦弱体质或患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肺结核)。 桶状胸——前后径增大明显,呈桶状。前后径与横径之比接近1:1,多见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哮喘息者和老年人。
鸡胸——胸廓前后径增大,横径缩小,胸骨下部显著前突,似鸡的胸脯,多见于佝偻病患者。 漏斗胸——较少见。胸骨下部剑突处呈显著的凹陷,多见于先天性发育异常者。 不对称胸——多见于一侧肺萎缩、胸膜粘连等,因一侧胸廓呈代偿性扩大致两侧胸廓不对称。
(三)腿形检查 正常腿 —— 站立时两膝和两足能并拢或间隙不超过1.5厘米。 “O”形腿——站立时两足只能并拢,但两膝间隙超过1.5厘米。 “X”形腿 —— 站立时两膝能并拢,但两足跟间的距离超过1.5厘米。 “D”或“K”形腿——
(四)足弓形状检查 a b a/b=2:1 a/b≈1:1 a/b ≈ 1:2
四、身高、体重的检查 (一)体重 体重在一天中有变化,故测量时间最好一致。(早轻,晚重) (二)身高 身高在一天中并非恒定,有1-3cm的变化。(早高,晚低)
五、功能检查 (一)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 1、心脏杂音 舒张期的杂音(多有心脏病变) 收缩期的杂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杂音儿童、运动员多见。
2、心脏肥大 原因: 运动性心脏肥大(心脏工作性肥大) 病理性肥大 过度训练和紧张形成的心脏肥大 病理性和生理性肥大的区别: 组织学方面的不同 心功能不同 对运动负荷的不同
3、台阶试验 台阶高度:男40cm、女35cm。 时间次数:30次/分,持续3分钟。 指标:运动后第2、3、4分前30秒的脉搏。 计算: 负荷持续时间 哈佛台阶指数 = ×100 (f 1 +f 2 +f3)×2
4、联合机能试验 由30S20次蹲起、15S原地快跑、3分钟原地跑三部分组成。 反应类型:正常反应、紧张性增高、无力、紧张性不全、梯形反应。
(二)呼吸系统的功能试验 1、五次肺活量试验 每次间隔15秒,如每次数值相同或提高则表明机能良好;数值下降机能不良。 2、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试验 1、卧倒-直立试验 2、直立-卧到试验
第三节 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体育运动参加者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自我监督 主观感觉 客观检查
一、主观感觉 (一)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 “良好” “一般” “不好”
(二)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程度,与精神状况密切相关。 渴望训练 愿意训练 不愿训练等
(三)不良感觉 不良感觉:运动训练或比赛后的不良感觉,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四肢无力等。 1.正常不良感觉:肌肉酸痛、四肢无力等,经过适当的休息后,这些现象很快消失,训练水平越高,这些现象消失得越快。 2.头痛、头晕、恶心、气喘、胸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时,则表示运动负荷过大或健康状况不良。 3.在记录时应写清具体感觉。
(四)睡眠 睡眠不佳,如失眠、易醒、睡眠不深、多梦或嗜睡,次日清晨精神不佳,一般表示健康状况不佳、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或是过度训练的早期表示。 记录时可填写睡眠的时间、睡眠状态,如良好、一般、不好(入睡迟、易醒、多梦、失眠等。
(五)食欲 正常进食时间内,出现食欲减退、容易口渴等现象时,表明健康状况不良或有过度训练倾向。应作进一步检查及调整教学训练计划。 记录时可按食欲程度的不同,填写食欲良好、一般、不好、厌食等。
(六)排汗量 影响排汗量的因素:运动量、训练水平、身体机能状况、神经系统紧张程度、饮水量、气温、湿度、风速及衣着等。 排汗量随运动量的加大而增多,又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在适宜的外界条件和运动量下,若出现大量排汗,甚至发生夜间盗汗等反常现象时,则可能是近期内运动负荷过大或身体机能状况不良、健康状况下降。
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在同样条件下又重新出现大量徘汗的现象,则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象或极度疲劳。 在高温环境或大运动负荷下出汗减少可能是机体脱水的表现,会引起体温升高、中暑等。 记录:出汗正常、减少、增多、面部或汗衫上有盐迹或夜间盗汗等。
二、客观检查 (一)脉率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由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安静时脉搏常较缓慢。训练水平超高,身体机能状况越好,脉率越低。 系统训练,使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张力下降,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对占优势的结果。
晨脉:早晨醒后起床之前测得的每分钟脉搏数。 逐渐下降或不变:功能反应良好,训练有潜力; 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表明机体功能状况不良(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尚未恢复或患病) 在排除其它原因后,清晨卧位脉率经常保持较快的水平,则可能与过度训练有关。
除注意频率外,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如发现脉搏节律不齐或停跳现象时,必须做进一步检查。 在测量清晨卧位脉率时,一般记录10s内的脉搏次数,但需求其稳定值,即连续两次测试的数值是一样,否则重测,也可测量30 s内的脉搏次数,然后再计算出每分钟的脉率数。
(6)在自我监督中,检查脉率变化的规律时,还必须注意年龄、性别差异和体温状况。 一般人的心率,男性低于女性。 年龄越小,心率越快。 脉搏与呼吸频率之比为4 : 1 。 脉率与体温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体温每升高1度,脉率约增加8~12次/min。 (7)记录时应写明每分钟脉搏数和心律是否整齐。
(二)体重 正常成人:稳定 儿童少年:逐渐增加。 运动后:体重常会下降,运动强度越大,运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则体重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3.当参加系统的体育运动后,体重变化的情况可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逐渐下降。 第2阶段时:体重处于稳定。 第3阶段:体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如果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并伴有其他异常征象时,可能是健康状况不良或过度训练。 儿童少年体重增加缓慢并与年龄不相称,甚至体重下降时:营养不良或健康状况不佳。 在进行自我监督时,每周可测量体重1~2次,记录下具体体重,每次测量应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内(最好是早晨)进行。
(三)运动成绩 照常训练而成绩没有提高甚至下降,动作协调性破坏,熟练的动作也不能完成,则可能是身体机能状况不良的反映或是过度训练的早期表现。 记录:“一般、“不良”。
第四节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1、健康分组的依据 (1)健康状况 (2)身体发育状况 第四节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一)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1、健康分组的依据 (1)健康状况 (2)身体发育状况 体格检查:身体发育程度(正常或较差) 既往患病史 身体的全面医学检查材料的分析
(3)生理功能状况 心脏血管系统功能 由于安静时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的差异不易明显表现出来(定量负荷试验)。 定量负荷的大小应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进行选择。 根据需要也可作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检查。
(4)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 运动习惯、参加运动的年限、成绩水平、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伤病。
2、健康分组的组别 (1)基本组 基本组:身体健康、发育良好、功能正常或发育与健康状况有轻微异常、但功能检查结果良好、且有一定锻炼基础的人组成。按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标准。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体育代表队和参加比赛。
(2)准备组 准备组由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有轻微异常,但功能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变,平时又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组成。可按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但进度要放慢些,活动强度也要小一些;不能参加专项训练和剧烈比赛,通过体育锻炼标准的期限也要适当延长。
(3)医疗体育组 医疗体育组由发育或健康状况有明显异常(如脊柱畸形、小儿麻痹后遗症、先天性心脏病等)和伤病初愈后体质较弱的学生组成。他们应按特殊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教学或学习大纲中的个别项目或进行医疗体育。
3、健康分组的注意事项 (1)健康分组应在体格初查后进行。 (2)定期体检(体格复查),及时转组。若遇到特殊情况(如发生伤病)时,也可在体格补充检查后提前转组。 (3)难于确定组别:就低不就高。
(4)月经初潮的女学生若经期身体反应较大者可列入医疗体育组。 (5)要加强医务监督,观察和检查健康分组是否恰当,尤其是医疗体育组或刚转入较高一组的学生更应加强医务监督。
4、几种常见疾病患者的健康分组 根据体检结果,明确区分,从严掌握。
(二)体育课的医学观察 目的: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机体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了解体育课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医学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取决于课的具体任务和检查的目的。
1、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反应 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反应包括: (1)课前询问自我感觉,测定脉搏、血压、肺活量和呼吸频率。 (2)在课的各个部分结束后,或某个练习开始前或结束后,测量脉搏等指标,并观察某些外部表现(如面色、神情、动作和出汗量等),以确定疲劳程度。
(3)课结束后立即进行检查,内容同运动前,同时询问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的自我感觉。 (4)课后10~15min,还可进行补充负荷试验。 (5)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检查学生课后恢复期的机体情况,如询问自我感觉,测量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体重等指标。
2、观察课的组织和教法 (1)了解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教法。 (2)记录课的时间、学生人数、组织纪律性和运动成绩。 (3)观察有否遵循循序渐进性、系统性、全面性和个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4)对健康状况较差或有某些生理缺陷的学生,是否按健康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教学。 (5)教师是否重视安全教育,课的安全防范措施如何。 (6)组织测定课的生理负担量。
3、观察和检查运动环境、场地设备的卫生条件 (1)运动场所的环境是否清洁卫生,有无污染和噪音。 (2)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的卫生状况,是否安全以及器械安放地点是否合理。
(3)学生的穿着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4)室内场馆的通风、照明条件和空气温度、湿度等情况。 (5)对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的检查应在每一次上课前进行。
(三)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与评定 测量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可以了解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机体对运动负荷的生理反应,据此评定学生的身体功能水平。 1、测量与评定生理负担量的方法 (1)指数法 通常是记录被测对象安静时(课前)、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10min的脉率,然后绘制体育课的脉率变化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是否合理。
2.百分法 一般学校体育课中的最高脉率以不超过180次/min为宜。 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在25~35%之间(大者可达40~45%)。 对一般大、中学校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等级的确定,可用百分法(K%)来计算。
(二)生理负担量测量结果的评定 在一堂体育课中,随着课的进行,脉率应呈上升趋势(呈波浪式的),到基本部分(中期或偏后)应达到最高峰,脉率约在160~180次/min,课结束前脉率就开始下降,并在课后l0min内恢复正常。
如果曲线太高,最高脉率达180次/min以上,恢复时间太长,说明运动负荷太大或者机体功能状况不良。如果曲线不高,到课的结束部分即已恢复则可能是运动负荷太小。
二、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 (一)早锻炼(早操) 作用:消除大脑皮层的抑制,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振奋精神;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2、早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1)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选择要合理。 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季节而定,一般应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为主,如广播操、慢跑、拉韧带、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等。 (2)早锻炼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负荷也不宜过大。 时间以20~30min为宜,心率在150次/min以内,并避免作一些剧烈的运动或比赛。 (3)早锻炼后有出汗应及时擦干.冬天在室外进行早锻炼时应有御寒用品。 (4)早锻炼后至早餐前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二)课间操 作用:积极性休息方式,防治因长时间坐着或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身体畸形发育,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激发学生活泼愉快的情绪,松弛神经,使之精神愉快地投入再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课间操应注意的问题 (1)时间:10~15min或25~30min(大课操) (2)内容:广播操、视力保健操、徒手操和轻器械练习。根据季节变化或实际需要,也可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如武术、跑步、健美操和游戏等。
(3)课问操应集体进行,并在体育教师直接领操下进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组织纪律性。 (4)做操时要求姿势正确,动作有力,如安排其他活动内容,则运动负荷不宜过大。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50次/min以下。
三、下午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 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 同时,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心肺功能的主要活动时间。
(二)下午课外活动的要求 1.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 (1)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组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锻炼和测验,组织学生的课余专项训练或比赛。 (2)根据季节特点,还可以组织长跑、跳绳、拔河、踢毽子、游戏和游泳等活动。 (3)对有生理缺陷、患有慢性病或体质很弱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他们组织起来,在专人指导下进行医疗体育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2.课外活动的时间,每周至少两次,每次以一小时左右为宜,并与体育课错开安排。 3.运动强度应在180次/min以下。 4.由于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多,内容多,如安排不当,容易发生伤害事故,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为保证课外活动有条不紊,安全实效,事先应作周密安排,做到定时、定内容、定场地器材和定辅导人员。
5.体育教师应事先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程度,做器械练习时,要安排人员保护帮助。 6.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教育学生遵守纪律,采用科学的锻炼方法,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重点: 运动训练的常用指标和意义 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医务监督
一、 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 脉搏 血压 心功指数 尿蛋白 血红蛋白 心电图 最大吸氧量 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一)脉搏 1.常人安静时平均脉率70次/min左右,正常范围是60~100次/min。
4.经常检查定量运动后的心率,有助于了解机体功能状况。 (1)如运动后即刻心率增加的幅度不变或下降,说明机体功能状况提高,体育教育和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得当。 (2)如运动即刻心率增加的幅度明显上升,说明机体功能状况较差或训练安排不当,可能是过度训练。
5.检查体育或训练课后心率的恢复情况,可了解运动量大小。 课后5~10min: (1)心率已恢复到课前水平属小运动负荷。 (2)心率较课前快2~5次/min,属中等运动负荷。 (3)心率较课前快6~9次min,属大运动负荷。 6.在触摸脉搏频率时,应注意血管的紧张度、充盈度和节律是否正常。
(二)血压 1.在训练期间应经常做血压检查。 (1)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18 .6kpa (140mm Hg),舒张压≤12kpa(90mmHg)。 (2)如果收缩压≥21.3kpa(160mmHg),舒张压≥12.6kpa(95mmHg),则称为高血压。 (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2.除原发性高血压外,正常人训练期间血压增高可能是过度训练或过度紧张的表现,也可能是力量训练引起。青少年可能是由神经、内分泌改变,而易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少年性高血压,对患“青少年性高血压”者,应避免进行连续紧张激烈的比赛,并少参加举重、摔跤等有屏气动作的运动项目。 3.血压偏低可由心肌收缩力下降、脱水导致的血容量减少、炎热导致外周血管扩张等原因引起。 4.出现血压异常应调整训练计划,注意休息。如果血压异常不能改善,并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应做进一步检查。
(三)心功指数 根据测得的安静时的心率和血压,可算出布兰奇心功指数。 1.该指数能全面地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2.布兰奇心功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 3.布兰奇心功指数: (1)在100~160为心血管功能正常,平均值是140。 (2)超过200,可能是过度训练或机体功能状态不良的表现,或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应做进一步临床检查。
(四)尿蛋白 1.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无蛋白或偶有微量蛋白,因运动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 2.正常情况下运动性蛋白尿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恢复正常。 3.运动性蛋白尿出现率及恢复情况与运动训练时的强度、运动负荷、训练水平和机能状况有关,以长距离跑、游泳、足球等运动后出现率较高。 4.运动性蛋白尿经休息、调整负荷后会逐渐减少、消失。
(五)血红蛋白 1.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具有携氧功能的含铁蛋白质。 我国标准正常男子血红蛋白含量为120~160g/L,女子为105~150 g/L。 2.血红蛋白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1)血红蛋白正常,成绩提高,说明机体功能状况好。
(2)如血红蛋白下降至:男子低于120 g/L,女子低于104 g/L,称为运动性贫血。 一般均有运动成绩下降,自我感觉不良,说明机体功能状况不良,可能有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应注意调整训练,并应注意在饮食中多补充铁和蛋白质。
(六)心电图 1.心电图反映了心肌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肌的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有关,能较敏感地反映心肌的电生理变化。心电图既是临床上检查心脏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观察运动员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长期训练后,心电图可表现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表明心泵功能较好,是心脏对长期运动的适应。 但少数情况下,有训练过度、运动负荷过大、心脏功能不良时也会出现上述变化,运动员会自我感觉不良,会伴有胸闷、乏力等。
3.如果心电图出现多发性早搏、显著窦性心律不齐、ST段及T波变化,提示有过度训练、过度疲劳等引起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下降。 此时运动员往往会有更明显的不良感觉,应进一步作临床检查,调整训练计划,或暂停训练 。
(七)最大吸氧量 1.最大吸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有氧极量运动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最大吸氧量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心输出量,即与心泵功能的强弱关系最大。 3.经长期训练后,特别是耐力训练,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较高。
4.当运动员由于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引起心肺功能下降时,最大吸氧量会明显下降,运动成绩也下降。经调整、休息后,其值以会上升。 5.新参加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最大吸氧量值稳步提高,说明训练计划得当,心肺功能提高明显,机体功能状况良好。
(八)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1.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是肺通气功能中意义较大的指标,其值的高低反映了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有氧能力。在训练期间其值的变化还反映了训练负荷和机体功能状态。 2.如训练后所测得的值比训练前明显减少,或者在恢复期逐渐下降,说明训练课的运动负荷过大,运动员有过度疲劳。
3.当运动员机能水平下降或有过度训练时,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也会下降。 4.如训练期间其值稳步上升,说明训练计划和运动量适宜,机体功能状态良好。
二、 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中小学生田径运 动会的医务监督
一、赛前医务监督 1、赛前体检 重点在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 2、赛前组织管理 做好比赛程序和组织编排工作。 3、做好赛前准备活动
二、赛中医务监督 建立医疗急救站和供水站。 三、赛后医务监督 赛后体格检查 消除赛后疲劳
某些单项比赛或训练的医务监督 球类运动项目 篮球 排球 足球
1.篮球 定期体格检查,特别在比赛前要进行心血管系统功能检查。 要进行场地、器材的安全与卫生检查,遵守比赛规则和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避免不必要的冲撞和其他粗野动作,比赛前作好准备活动,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预防运动损伤。
在比赛中的严重受伤者应及时处理、以免加重损伤。 在运动间隙可适当补充饮料和水。 比赛后合理安排营养和休息,尽快消除疲劳。
2.排球 进行赛前体格检查,及早发现伤病和过度训练。 预防手指关节扭伤、膝部损伤、腰部损伤和肩部损伤。此外,应注意检查场地卫生安全条件,注意地面平整、不太硬、不太滑,使用护膝及护腰。比赛前作好准备活动,尤应注意肩、膝、腰、指及腕关节的活动。
3.足球 (1)足球运动对抗性强、比赛时间长、激烈,体力消耗大,比赛中易受伤,并多集中于下肢 (2)该运动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全面,因此在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 (3)早期发现伤病,特别是膝关节周围的损伤,及时处理并调整训练计划。 (4)比赛中要配备医务人员和急救药物。
(5)足球比赛中出汗较多,易造成脱水,故应该准备饮料和水。 (6)要培养运动员良好的体育道德,尽量避免粗野的和有伤害性的动作,以减少受伤。 (7)比赛后合理安排营养和休息,并通过按摩、热水浴等方式尽快消除疲劳。
体操运动 游泳运动 冰雪运动 武 术
(二)体操运动的医务监督 1.由于体操运动中空中的动作较多,动作连贯复杂,特别是近年来高难度动作的创新和引进,使得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技术动作错误和失手跌下的机会较多,而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跌落时关节常处于非正常生理位置,故受伤的程度往往较重。 2.急性损伤的部位较常见于膝、踝、肘关节。颈椎损伤有时也发生,往往会造成截瘫等严重后果。
3.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防止在过度疲劳、过度训练和有伤病的情况下,做高难度的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对运动场地、器械、个人服装和防护用具等进行安全检查。要安排好运动员的生活。
(三)游泳运动的医务监督 游泳运动对提高全面身体素质有良好作用,尤其对提高心肺功能和适应寒冷的能力都很有好处。 1.在参加游泳运动前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有发热症状的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病、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肝炎、传染性皮肤病、中耳炎、结膜炎、精神病、癫痛等疾病者不允许参加游泳运动。 2.游泳前不要吃得过饱,也不应空腹。 3.下水前应做好准备活动,在水温较低时,应先用冷水淋身,以适应水温。
4.在水中不要停留时间过长或停止不动,以防止体热散发过多,引起肌肉痉挛。 5.在游泳时要带防护眼镜和耳塞,以预防结膜炎及中耳炎。 6.女子月经期不宜参加游泳运动。 7.必须选择合适的水源。 8.集体游泳时要加强纪律和安全教育。
(四)冰雪运动的医务监督 冰雪运动在我国北方冬季开展较多,它对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和促进身体发育有良好的作用,还可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 1.参加冰雪运动前应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是心肺功能和下肢关节的检查。 2.冰雪运动竞争性强、速度快、器械尖利,途中地形、地况复杂,容易发生外伤事故,尤以下肢损伤多见,跌倒时胸腰椎损伤也较常见,应加强安全教育。
3.滑雪板的固定装置要牢固,手套、头罩的使用要适宜。 4.运动员必须配戴深色防护眼镜、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服装、冰鞋和滑雪器材。
(五)武术的医务监督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以健身为目的武术项目外,还有观赏性或比赛性的武术项目。这类项目在练习和比赛中,常因动作难度不断加大,或因失误而造成损伤。 因此,教学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做好运动场地和器械的检查,以防运动损伤发生。
第六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第六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暂时的生理现象、保护性抑制。 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主要分类方法包括: (一)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划分 分为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二)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1.整体疲劳: 2.局部疲劳: 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密切相关。
(三)按运动方式划分 1.快速疲劳:产生快,消除也较快 2.耐力疲劳:发生较慢,但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能量耗竭 (二)代谢产物堆积 (三)离子代谢紊乱 (四)突变理论 另外还有自由基学说、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疲劳链学说、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和保护性抑制学说
四、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判断运动性疲劳主要采取自我主观感觉、简易客观指标以及运动者的经验等指标来粗略评价 (一)主观感觉 1.人体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
2.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要综合考虑是否出现疲劳: 感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 下肢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 食欲不佳,食量减少。 睡眠差,入睡迟或失眠。 排汗量增加,在相同的运动负荷中,排汗量较以往增加。
3.如果以主观感觉来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可以参照以下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
4.瑞典生理学家冈奈乐.伯格制定了判断疲劳的主观感觉等级表(RPE)。 表8-2 主观感觉等级表 自我感觉 等级 非常轻松-----------------------------6~7 很轻松-------------------------------8~9 尚轻松-------------------------------10~11 稍累---------------------------------12~13 累-----------------------------------14~15 很累---------------------------------16~17 精疲力竭-----------------------------18~20
(二)客观指标 1、骨骼肌指标 (1)肌肉力量 (2)肌肉硬度 (3)肌电图
2、心血管系统指标 (1)心率 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基础心率:基础心率是指安静、室温条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也可用脉搏表示。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如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
②运动中心率:可采用遥测心率方法测定运动中的心率变化,或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反之,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③运动后心率:人体进行一定强度运动后,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心率可恢复到运动前状态。
(2)血压 ①晨血压:身体机能良好时,清晨时安静血压较为稳定。若安静血压比平时升高20%左右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复,往往是机能下降或疲劳的表现。 ②运动状态下血压: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随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升高,舒张压不变或有轻度的上升或下降。如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出现无力型反应,表明已产生中度或重度疲劳。若出现“无休止音”或梯形反应,表明已产生过度疲劳。 (3)心电图
3、其他 (1)尿蛋白 运动后尿蛋白的数量与运动负荷有关,尤其和强度关系最大,在大运动负荷训练过程中尿蛋白的排出量增多,这是出现中度或重度运动性疲劳的反应。 (2)用皮肤空间阈来诊断疲劳 即 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辨别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3)闪光频度融合 即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频率融合的阈值诊断疲劳。 (4)唾液pH值 即剧烈运动后乳酸生成增多,唾液pH值下降,因此可用测定唾液pH值来判断运动性疲劳。
五、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超量恢复→再疲劳→再超量恢复的过程。在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代谢型运动项目的特点。
表8-3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疲劳特点 运动时间 疲劳特点 30s~15min ATP CP大量消耗,血乳酸上升最高, 肌肉酸性增加 运动时间 疲劳特点 30s~15min ATP CP大量消耗,血乳酸上升最高, 肌肉酸性增加 15~60min ATP CP大量消耗,肌糖原消耗最大, 体温升高 1~5h 肌糖原耗竭,肝糖原大量消耗,血糖下 降,体温上升,脱水、电解质紊乱 5~6h以上 能量物质大量消耗,代谢失调,体温上 升,脱水、电解质紊乱,身体结构变化
(一)改善代谢法 此类方法是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1、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慢跑和呼吸体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肌肉、韧带拉伸练习: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
2、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它可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的状况,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提高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关节的灵活性。 按摩有人工按摩、机械按摩、水力按摩和气压按摩四种,其中人工手法按摩是最受运动员喜欢的消除疲劳手段,有着良好的效果。可根据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部位,进行局部或全身手法按摩。
3、温水浴 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时间为10分左右,勿超过20分,以免加重疲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为40度,冷浴1分,热浴2分,交替3次。 桑拿浴是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的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外。桑拿浴时间不易过长,每次停留5分左右,最好与温水浴交替进行,反复4~5次。 此外,还有理疗、激光疗法等。
(二)神经调节法 主要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 1、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人体在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成年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每天应保证8~9h的睡眠时间。青少年运动员则要延长至每天10h的睡眠时间。
2、放松练习 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用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一般在整理活动结束时或在睡眼前安排一些放松练习,会有较好的效果。 3、音乐疗法 通过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使运动员心情舒畅、身心放松。
(三)补充法 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进疲劳的消除。 1、营养物质补充 一般分为补充能量物质和补充调节物质两种。 (1)补糖 运动前补充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内和赛前的1.5~2h。 运动中补糖可安排在每隔15~30min补糖为宜。 运动后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要超过运动后6h。
(2)蛋白质应补充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为主。 (3)脂肪不必专门补充。 (4)维生素和矿物质要从食物中及时补充。 2、中医药的调理 主要通过健脾益肾、抗疲劳专用方剂和药物型运动饮料等。
第七节 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一、兴奋剂问题 第七节 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一、兴奋剂问题 兴奋剂: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即称为兴奋剂。 一是禁止服用的药物,二是各种兴奋剂手段的应用。 (一)兴奋剂药物 1.刺激剂
2.麻醉镇痛剂 3.合成代谢类药物 4.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利尿酸等。 5.促性腺激素(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另外还有乙醇、大麻、局部麻醉剂、皮质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等五类药品。
(二)禁用的兴奋剂手段和非法行为 1.血液兴奋剂。 2.口服类似的禁用药品。 3.男运动员通过外科手术去冒充女运动员。 4.游泳运动员用肛门充气法;
5.干扰尿样检测。 (1)导管插入术 (2)掺尿术
(三)服用兴奋剂的危害 1.刺激剂 2.麻醉镇痛剂 3.合成代谢类药物 4.利尿剂 5.促性腺激素(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6.血液兴奋剂
二、控制体重 (一)减体重的措施 1.控制饮食量,限制水分摄入并加大运动负荷,以增加体内的能量消耗。 2.加大排汗量,内服利尿剂、泻药、食欲抑制剂及自我催吐。
(二)快速减体重对机体的影响 1.快速减体重会使体内水分丧失,减体重速度越快,体内水分丧失量越多,脱水可使血容量减少,运动员因此出现口唇干裂、皮肤弹性减低并容易激惹;加速减体重会加重运动员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导致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最大吸氧量减少;机体脱水促使肾血流量减少,体内蛋白质与无机盐丢失,体温调节过程障碍以及肌糖原、肝糖原的耗损,使运动员出现低血糖症和尿酮体征。
2.对女子体操、跳水和长跑运动员长期控制体重的医学观察表明,过度控制体重会造成女运动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产生神经性厌食、月经紊乱、便秘、乏力等一系列症状。 以上说明,快速减体重对运动员的健康和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减去本人体重3%以上时,即会影响运动能力。
(三)减轻或控制体重的注意事项 1.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减体重速度1kg/周,减体重量以不超过3kg为限。 2.饮食应是高蛋白、低热能,并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必需的无机盐。 3.注意水盐代谢平衡。一日饮水量应控制在2000 ml左右。
4.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运动员,应保证90%的热能需要量。 5.运动员不宜采用腹泻药、食欲抑制剂、利尿剂以及自我催吐等方法。 6.加强医务监督,进行严密的动态观察。
三、人工月经周期问题 1.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时,为了避免月经期身体的反应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可以采取改变月经周期的办法,人为地使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这种方法称为“人工月经周期”。采用提前或推后应视比赛的时间和运动员身体反应情况而定。
2.常用方法:提前法和推后法。 (1)提前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提前法,即在比赛前1个多月,将比赛期算好应在月经后的第14天左右,服用激素类药物,到预定的月经期的前一天停药,月经即可到来。 (2)推后法 比赛前末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每天服18甲基炔诺酮(18甲)一片,连服18天,停药后第二天即来月经。
3.游泳、跳水等水上项目的女运动员,为避免水对机体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使用体腔内卫生带(阴道栓),二是采用“人工月经周期”来调整月经期,使其躲过比赛期。
4.采用“人工月经周期”注意事项。 (1)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对实行人工月经周期的运动员,必须加强医务监督,从体育保健的角度来看不应经常使用,一般一年不应超过三次,尤其是月经初潮的女少年,原则上不要采用。 (3)在实施“人工月经周期”的过程中,应对运动员的月经变化和身体反应状态进行严密的观察。 (4)目前常用口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如 18--甲基炔诺酮、黄体酮等)来改变原来的月经周期。
四、时差适应 (一)时差反应 地球上的两地之间有时间差异,时差在3小时内一般人体生物钟(生理节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当时差超过3小时以上时,就会对人体生物钟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出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睡眠不良、情绪烦躁、注意不易集中等反应。如果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比赛,就会影响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发挥。
(二)时差的适应 人类不能适应昼夜交替太大的外界环境,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体内才能发生生物钟(生理节奏)同步化,即时差的适应。 人类机体生物钟的完全颠倒约需8~10天才能适应,因此,为减轻或消除时差反应,方法之一可采用提前到达比赛地点,进行就地适应的办法。方法之二是在国内预先适应,即改变作息时间,将训练时间和睡眠时间逐渐向前或向后推移,以适应比赛时新的时间条件。一般预先适应需要2~3周甚至更长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