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之内容与体例 1、主要内容:一部汉武帝太初之前的中国通史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前104—前101)而讫,百三十篇。”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包括《太史公自序》一篇,文九千三百余字),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史记》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史记》的体例 总原则: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本纪——序帝王——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 表——系时事——以谱牒形式,用清晰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详制度——专门记述礼乐、军事、历法、天文、祭祀、水利、经济等社会政治制度; 世家——记侯国——主要叙述侯王和有特殊功勋人物的历史; 列传——志人物——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代表性历史人物的传记。 总原则: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本纪第二:夏禹至桀十七王 殷本纪第三:始祖契至主癸十三世;成汤至纣三十帝 周本纪第四:始祖弃(后稷)至姬昌十五世;武王至敬王二十五帝 秦本纪第五:始祖女修、大业至庄襄王数十世;始皇至子婴三帝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孝景本纪第十一(原篇己阙,从《汉书》补) 孝武本纪第十二(原篇名为‘今上本纪’,原文己阙,褚少孙据《封禅书》补并改篇名)
本纪体例 以主宰天下政局的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 《太史公自序》: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 刘咸炘《史学述林·史体论》: 本纪者一书之纲,惟一时势之所集,无择于王伯帝后。故太史创例,项羽、吕后皆作纪。
十表——时事 《太史公自序》: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 三代世表 第一:自黄帝以迄共和(前841)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 六国年表 第三:周、秦、魏、韩、赵、楚、燕、齐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第五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惠景间侯者年表 第七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第十
八书——制度 《太史公自序》: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 礼书 第一 乐书 第二 礼书 第一 乐书 第二 律书 第三(原“兵书”篇散佚,后人把原“律历书”拆分成“律书”和“历书”两篇) 历书 第四 天官书 第五 封禅书 第六 河渠书 第七 平准书 第八
東宮蒼龍 《史记·天官书》 “天文五官” 南宮朱鳥 中宮天極 西宮咸池 北宮玄武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天官书》:“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
三十世家 周初所封诸侯 汉代王侯 吴太伯世家 第一 齐太公世家 第二 鲁周公世家 第三 燕召公世家 第四 管蔡世家 第五 陈杞世家 第六 吴太伯世家 第一 齐太公世家 第二 鲁周公世家 第三 燕召公世家 第四 管蔡世家 第五 陈杞世家 第六 卫康叔世家 第七 宋微子世家 第八 晋世家 第九 楚世家 第十 越王勾践世家 第十一 郑世家 第十二 赵世家 第十三 魏世家 第十四 韩世家 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孔子世家 第十七 陈涉世家 第十八 外戚世家 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荆燕世家 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 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 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周初所封诸侯 汉代王侯 春秋末 代立
世家义例 “世家”本义——世代显贵的家族。 《史记》“世家”义例—— 《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基本要求:王侯相承或某种事业后继有人(如孔子、陈涉) 更高目的:对历史演进、国家盛衰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侯国
七十列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古书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非专记一人事迹也。其专记一人为一传者,则自迁始。 人物传记——专传、合传、附传、类传 类传——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 国别史传——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 长篇自序——自传 《太史公自序》: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
●七十列传 1、伯夷列传2、管晏列传3、老子韩非列传4、司马穰苴列传 5、孙子吴起列传6、伍子胥列传7、仲尼弟子列传8、商君列传9、苏秦列传10、张仪列传11、樗里子甘茂列传12、穰侯列传13、白起王翦列传14、孟子荀卿列传15、孟尝君列传16、平原君虞卿列传17、魏公子列传18、春申君列传20、乐毅列传21、廉颇蔺相如列传22、田单列传23、鲁仲连邹阳列传24、屈原贾生列传25、吕不韦列传26、刺客列传27、李斯列传28、蒙恬列传29、张耳陈馀列传30、魏豹彭越列传31、黥布列传32、淮阴侯列传33、韩信卢绾列传34、田儋列传35、樊郦滕灌列传36、张丞相列传37、郦生陆贾列传38、傅靳蒯成列传39、刘敬叔孙通列传40、季布栾布列传41、袁盎晁错列传42、张释之冯唐列传43、万石张叔列传44、田叔列传45、扁鹊仓公列传46、吴王濞列传47、魏其武安侯列传48、韩长孺列传49、李将军列传50、匈奴列传51、卫将军骠骑列传52、平津侯主父列传53、南越列传54、东越列传55、朝鲜列传56、西南夷列传57、司马相如列传58、淮南衡山列传59、循吏列传60、汲郑列传61、儒林列传62、酷吏列传63、大宛列传64、游侠列传65、佞幸列传66、滑稽列传67、日者列传68、龟策列传69、货殖列传70、太史公自序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茹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 旷世奇才 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郑板桥
问题一: 本纪是主要记载什么人物的传记? 项羽并未称帝,为何将其列入本纪?
司马迁史记中的本纪更多是在记录“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而未提及到诸如“天子称本纪”之类的字眼,本纪是用来记录政治权力的盛衰兴亡的。“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朱东润提出:“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霸者伯之借字,伯长也,犹言诸侯之长也,羽既为诸侯长矣,故《本纪·赞》曰:‘分裂天下而封土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则史记又安得而不为立本纪哉?”
项羽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232年 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1~3段) 公元前209年 项羽追随叔父起兵反秦 公元前232年 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1~3段) 公元前209年 项羽追随叔父起兵反秦 公元前207年 项羽破釜沉舟打破秦军 钜鹿之战(4~8段) 公元前206年 项羽设鸿门宴招待刘邦(9~14段) 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5年 项羽以3万骑军大破56万汉军 彭城之战和荥阳会战 公元前203年 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定 楚河汉界 公元前202年 项羽垓下之围,霸王别姬,魂断乌江(15~17段) 时年29岁 第18段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其人——英雄外形 ——身高力大,才气过人 项羽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吾中弟子皆以惮籍,这些天生的超凡力气 重瞳 即“一目两眸”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萨孟武先生说过,在中国历史上,夺帝位者不外两种人。 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是。一种是流氓, 如刘邦、朱元璋是。文人是没有份的。
项羽其人——世出名门,少年得志 出生贵族 :祖父项燕 贵族血统的高傲。高贵 立志图秦: 重武轻文 项羽其人——世出名门,少年得志 出生贵族 :祖父项燕 贵族血统的高傲。高贵 立志图秦: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重武轻文,有始无终 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羽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 会稽起兵:项羽二十四岁随项梁杀殷通、投入秦末农民起义,建立义军。 屡建战功: 巨鹿之战 40万:6万 、彭城之战56万:3万 灭秦之功:26岁灭秦
一战成名——巨鹿之战 “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明·茅坤
杀卿子冠军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英勇无比 残暴嗜杀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 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 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鸿门宴》 ——戏剧性场面描写 仁爱恻隐 刚愎自用
鸿门宴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 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刘邦谢辞: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叙旧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逢迎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逢迎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转化 项羽答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中计
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
《鸿门宴》戏剧性场面描写的优点: 1、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 。 2、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 3、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4、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项羽裂土封王
光明磊落 政治幼稚 楚汉战争——彭城大战、荥阳会战
三、垓下之围、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
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 喑噁叱咤 儿女情长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惊—起—饮—歌—泣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 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 ——《虞美人草行》
垓下溃围 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东城快战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拒渡江东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豪气万丈 项王遗恨 乌江自刎 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多情 善感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遂” 勇猛 自负 故事 表现 人物 形象 写法 垓下 之围 东城 快战 乌江 自刎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 语言 映衬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 “遂” 勇猛 自负 动作 语言 对比 场面 笑答 “吾为若德” “遂自刎” 神态动作 语言 知耻 重义
项羽选择自刎的原因 宿命遮双目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惭愧了此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 虚荣断归路 无颜见父老;“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 英雄怒易生 司马迁与班固形容项羽最常用的词“怒”,当时垓下之围项羽被困之怒,四面楚歌项羽被骗之怒,虞姬身死痛失爱人之怒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你对项羽的态度 又是什么呢?
史迁论赞 史德(“不虚美,不隐恶” )史学(材料丰富) 史识(善于决断)史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形象总结: “‘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项羽出世:出生贵族 重武轻文 巨鹿之战:英勇无比 残暴嗜杀 鸿 门 宴:仁爱恻隐 刚愎自用 鸿沟议和:光明磊落 政治幼稚 垓下之围:喑噁叱咤 儿女情长 乌江自刎:豪气万丈 项王遗恨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论《项羽本纪》的人物形象塑造时,指出司马迁写人物的诸多特点,如: 1、设身处地、代为喉舌; 2、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3、人物性格、错综复杂。
运用互见法写人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 《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刘邦: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项羽的英雄本色 ①非政治的天赋人格 ②鲜明的人格魅力 项羽的阿格琉斯之踵。 欲谋帝王政治大业,而非政治中人。 真与美。出身;心机;能力;性情;坦诚与机谋//猥琐与高贵//下做与骄傲//怯懦与勇武。 项羽对侍妾虞姬、乌骓马的态度,刘邦对父亲、对吕后、对戚夫人。
结论 ——项羽是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是一位纯粹的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项羽在军事上十分有智慧的,项羽一生久经沙场,但只败过一次,基本大部分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巨鹿之战上破釜沉舟,十分讲究策略,每次都能敏锐地抓住敌人要害和弱点,项羽能够做到裂土封侯分天下,这是一个军事家才能做到的。但只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战场指挥员而非政治谋略家,因为他在全局战略布局上不够周到,同时不懂得用人也是项羽一个致命的缺陷。” 英雄悲剧 性格悲剧: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的。
从项羽形象的塑造来看 司马迁的人物传记之写作方法 1、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展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征。 2、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展现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描写人的一生来反映历史,选择最能代表人物性格作为的事件、经历详细刻画,忽略非重要部分。 3、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反映人物的主要性格。传记情节安排波澜起伏,极具戏剧冲突。 如:鸿门宴 4、过“互见”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完整形象。 5、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人物风采。常用谚语、古人格言升华人物,其语言艺术为一句话”言如其人”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人物与战争相得益彰。 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后的勇力过人 略略几笔 粗线条勾勒 巨鹿之战时的将帅神威 侧面烘托为主 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 垓下之战 快战场面的精彩纷呈 工笔细描 自刎神态的精雕细刻
人物塑造 第一,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即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在矛盾最尖锐的时刻,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最容易暴露出来。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颇具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形势危急,刘项此时相会,其矛盾斗争是相当激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刘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谋,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第二,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大多个性鲜明,就是因为他十分注意选择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如刘邦微时的豪放无赖,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喟叹,陈平为乡人割祭肉想到宰割天下等等,由细节表现人物性格,避免了抽象的人物评述。
第三,用“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所谓“互见法”,指的是司马迁为组织安排结构、展示传主多方面性格特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表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做到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而又左右映带,完整圆融。
例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项羽叱咤风云、气盛一世、英勇善战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在传赞中虽略有微词,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这就体现了项羽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批评项羽个人的缺点和军事政治的失误,而是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的口中道出,这样既不致损害项羽英雄形象的塑造,而又显示出韩信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识见,同时也展示了项羽性格特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四,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马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自负与野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与性格。
第五,浓重的抒情性: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1、开创了纪传体史学的先河——弘扬人性的光辉。 (记录人物4000余人,有特点有90余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开创了纪传体史学的先河——弘扬人性的光辉。 (记录人物4000余人,有特点有90余人)。 2、实录精神。“善行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具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3、创立了史学研究的体例与方法(纪传体;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详变略渐;互见法;连类法等) 4、树立了史传文的艺术楷模
【经典概述】 司马迁生平及思想—报任安书
史官世家 【太史】 受父遗命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官名,出现于西周,掌史籍编纂、文书起草等,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 春秋以前,"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秦有太史令,汉置太史公,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 受父遗命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受教育 《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汉书·儒林传·孔安国传》: 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
青年时代的三次游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二十壮游之旅 前126年,二十岁左右。漫游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庐山、九嶷、会稽;北上淮阴;山东曲阜;过徐州;到魏都大梁。 《五帝本纪》《夏本纪》 《屈原列传》《淮阴侯列传》 《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列传》 2、奉使西巡之旅 奉汉武帝的命令,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 《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 3、泰山封禅之旅 前110年,随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 从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东至碣石、辽西,考察了当时中国北部、东部许多地区。
李陵之祸 《史记·太史公自序》: (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汉书·司马迁传》: 迁既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崇,任职事。 《报任安书》: 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
体裁解说——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
《报任安书》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拙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签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辱之级别 精神上 不辱先 不辱身 不辱理色 不辱辞令 诎体受辱 易服受辱 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腐刑 肉体上
《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关于“不朽”——《左传》 范宣子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不朽。” 立言以不朽: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据说,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