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二: 選擇性的生育- 談醫學科技中的倫理 鍾景生
『人乃是依上帝的形象所造』 『做體外發育(Ectogenesis)吧,輝瑞和川口已經完成整套技術開發。各國政府會理睬嗎?不會。因為有個叫基督教的玩意兒,讓女人不得不繼續胎生。』 --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人類生命形成的過程
代理懷孕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若想懷胎繁衍後代,首先要有正常而且成熟的卵子和精蟲,兩者在女性體內順利結合成受精卵後,再安全地通過輸卵管而著床在子宮上。唯有這幾種條件同時具備,才能在自然的狀態下受孕 「代理懷孕」,就是無法生育的委託人,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下,由另一位女性替代懷孕與生產的過程。
無法懷孕 不宜懷孕 與代理懷孕相關的不孕原因,分別有下列幾種不同病因與臨床考量: 1.子宮發育異常:例如先天性無子宮或子宮發育不全者 2.子宮因故切除:因病摘除子宮者、因產後大出血而子 宮摘除手術者 3.子宮嚴重病變: 不宜懷孕 1.懷孕可能加重病情:紅斑性狼瘡、血友病、部分腎臟病、嚴重心肺疾病、重度糖尿病或高血壓、精神疾病、其他重大內科疾病或遺傳性疾病,以及若干在病程發展上不適合懷孕者。 2.須長期服藥,且藥物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例如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須長期服藥以穩定病情
人工生殖技術 「人工生殖」或「人工受孕」,是指協助無法自然懷孕的委託人,以非性交的方式受孕的技術。 一般可分為「人工授精」及「體外受精」兩大類。 「人工授精」 利用針管將男性精液注入女性子宮內,使其卵子受精並著床懷孕 「體外受精」 分別從男女雙方取出精子與卵子,在體外完成精卵的結合(或混合)之後,再將其植入預備懷胎的女性體內
「體外受精」的操作程序 1. 先以藥物刺激排卵,根據濾泡發育情形來決定採卵日。 2.取多顆近乎成熟的卵子,放入培養皿中進行受精,並培養成多個胚胎。 3.為了提高胚胎著床成功的機率,除了給予助孕荷爾蒙來預備一個適於著床的環境外,通常會同時移植三至四個胚胎到子宮腔內。 4.為避免多胞胎可能造成的懷孕併發症,施行減胎手術將過多的胚胎拿掉。
「借腹生子」vs.「代理孕母」 「借腹生子」,通常所指的是妻子因故無法懷孕,丈夫為了延續香火而透過性交的方式使另一位女性受孕,所生子女再歸這一對夫妻所有 「代理孕母」這個術語翻譯自英文”surrogate motherhood”,指的是運用人工生殖技術,特別是體外受精技術,代孕者不必與委託人發生性行為,替代胎兒母親進行懷胎過程的婦女
卵子,僅單純只替代懷孕過程,所以又稱為「妊 娠代理懷孕」。 「無血緣代孕」: 與胎兒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的代孕者,本身不提供 卵子,僅單純只替代懷孕過程,所以又稱為「妊 娠代理懷孕」。
「有血緣代孕」:有血緣代孕者,不僅提供子宮也提供卵子,因此與 胎兒之間有基因遺傳上的血緣關係,可稱為「基因 代理懷孕」
什麼才是「女性自主」?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力阻代孕合法化 學者何春蕤 這是父權體制的傳宗接代觀念,透過現代科技繼續壓迫女性的方式 公布1999年婦女健康問卷調查結果,表示有超過六成女性不贊成開放代理孕母,只有二成婦女贊成 學者何春蕤 代理懷孕正可以破除社會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傳統觀念,讓女性爭取更多自主的空間 沒有理由片面要求不孕婦女一肩扛起這個重擔,獨自去面對無法生育的社會壓力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吳嘉苓教授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吳嘉苓教授
「代理孕母」的倫理爭議 一、代理懷孕是否會破壞親子關係與人倫關係的定義? 反對者:舉例而言,孩子稱呼委託者為父親或母親,但他應該如何看待懷胎十月產下自己的代孕者? 贊成者:夠對於代理孕母者進行充分的心理輔導,讓她認清自身與孩子之角色只是「營養供需」的關係
二、代理懷孕是否將破壞母親的地位? 反對者:「未來將不再出現同時給予基因、又孕、又養的母親。相對的,將來基因狀況優的女性將貢獻她的基因,再透過人工受精讓身強體壯的女性來懷孕,最後找個好脾氣的女人把他扶養長大。」 贊成者:母親被碎裂成不同的生理器官、組織與細胞所造成的,其實就是母親身份的多元化。即使沒有代理孕母,但由於現今社會離婚率以及再婚率的升高,母親身分多元化的現象(一個小孩可能有生母、養母、繼母與乾媽等)已出現
三、代理懷孕是否會把子宮變成工具? 反對者:代理懷孕,將把女人貶低成為「生育的容器或零件」 贊成者: 子宮其實僅是「孩子的宮殿,唯一的用途是形成月經和使受精卵著床、孕育胎兒」;「是女性生育子女的一種器官,也是它留在體內唯一的作用」 開放代理懷孕反而有助拓展女性的自由。因為代孕者靠懷孕與生產賺錢,一方面可以維持生計,脫離男性的控制,另一方面當懷孕與生產變成一個工作,社會大眾會重視女性生殖與家務勞動的價值,讓她們獲得合理的報酬,這也可以提升女性的地位
四、代理懷孕是否會讓女人變成商品? 反對者:如果女性可以靠懷孕與生產的能力賺錢,市場將會根據代理懷孕者的智商、膚色、健康與生育能力,為這些女性標價,貶低懷孕女性的人格。 贊成者:根據美國或英國的經驗,雖然願意擔任代理孕母的女性大多有經濟上的考量,以出租子宮來換取報酬,但是能夠同時幫助不孕者擁有自己的孩子,也是她們願意賺這個錢的原因之一,未必只是為了賺錢。
五、代理懷孕是否會有販賣嬰兒,傷害兒童權益之嫌? 反對者: 出錢委託他人代理懷孕,像是把兒童當作可以購買的商品,破壞人性尊嚴,違反兒童人權 如果代理懷孕的人產下不健康的胎兒,將帶來更多難解的問題 贊成者:為了擁有孩子而支付別人提供勞務的代價,並不是把孩子當作商品,也不會改變父母對孩子的愛心。因為即使是自己懷孕與生產,也有會有許多支出
六、代理懷孕是否將助長傳宗接代的迷思? 反對者:過度強調血緣關係,是父權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作祟,把孩子當作延伸家族香火的工具,並不是為了孩子本身的福祉而生孩子,因此開放代理懷孕,將助長這種父權思想,使大家變成父權制度的幫兇。 贊成者:女人想要擁有子女,未必是為了替夫家傳宗接代,也可能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因此想要尋求代孕者並不必然是為了滿足男性的需求,也有可能是女性主體性的展現。
七、代理懷孕是否只是圖利少數人? 反對者:我國的不孕人數究竟確實數字為何,衛生署並無明確的數字,極有可能僅為了保障少數人的福利,讓社會和國家負擔巨大的代價 贊成者: 不孕者應獲得保障,且應有「更人道的選擇」 陳昭姿更疾呼,「在反對陣營中,盡是健康人,我們看不到一位不孕的人,希望大家.尊重以下事實:我們是當事人.」,上述說法提醒我們必須思考「誰來做決定」的問題,不孕者或許只是社會中的少數人,但他們也應有能夠捍衛自身權益、為自己處境發聲的權力
八、是否只有不孕者可以委託他人代理懷孕? 「代理孕母」的開放程度其實也是爭議的重點之一 若僅限於異性戀夫妻才可以使用代理孕母,則單身不婚與同志族群則被排除在外,因此批評這樣的做法只是「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家庭主義」的延伸 舉例而言,1987年,在美國一項判決決指出:「如果人有交媾的生殖權,那麼就有非交媾的生殖權.如果生殖是被保障的,那麼生殖的諸方式也是被保障的.」。換言之,如果認同將生殖視為基本人權的看法,那麼我們便沒有理由去限制什麼樣的婚姻狀態、性取向、年齡.的人才能夠使用代理孕母
代理孕母應有的倫理考量 委託代理孕母必須是在沒有任何其它辦法下的救濟手段 委託夫妻必須使用自己的精卵。 所使用的人工生殖方法不可以任意傷害受精卵或胚胎 一九七八年試管嬰兒(IVF)出現之後,又逐漸發展了俗稱禮物寶寶的「輸卵管內精卵植入術」(GIFT)、「輸卵管內受精卵植入術」(ZIFT)、「輸卵管內胚胎植入術」(TEST)以及「精蟲顯微注射技術」(MI)等。這些方法常違反尊重生命的原則,因為他們大部份必須在體外受精,而體外受精的死亡率很高,許多合子不到桑葚胎的階段就會死去。臨床上為保證成功率,往往培養過多的受精卵(人海戰術?),再從中「優生」挑選好的胚胎植入母體,或者將「不夠健康」的丟棄。植入之後若存活的胚胎仍太多,還會進行「減胎」手術,將「不必」要的胚胎加以移除 不可將代理孕母商業化
人工生殖技術引發的 性別比失衡現象 1970年代開始,種種生殖科技的引進,使得孕前性別檢測變得更為可能。靠著藉由超音波、羊膜穿刺、絨毛膜採樣,而確定胚胎性別後,再採取人工流產的篩選方式,似乎又比傳說成功率為70%的精蟲分離術更能確實達到目的 亞洲結合廉價超音波掃瞄和易於取得墮胎的結果,造成性別比率明顯改變 台灣的新生兒性別比亦因生殖科技的引進開始拉大,同時,胎次越高性別比例不均衡的狀態越明顯。例如在1991年,第三胎次的性別比即高達130:100
台灣的性別比例狀況 台灣男性總人口數高於女性總人口數(男性11,541,585人、女性11,147,537人)。2004年,全體人口性比例為104,青壯年勞動人口(15-64歲)性比例為102,但14歲以下人口性比例則高達109,顯示低年齡層者男多女少失衡問題仍未改善
備註:正常生物值為依聯合國「世界婦女狀況趨勢和統計數字」報告所指出正常生物值介於105-106間
備註:總生育率係每千位育齡(15-49歲)婦女依目前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死亡情況下一生所生嬰兒數。 1951年起台灣總生育率開始逐漸下降,2004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1180%o,即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所生嬰兒數為1.2人,為歷年最低。在新生兒性比例方面,2004年出生嬰兒性比例為111,高於正常生物值105-106,顯示台灣採行胎兒性別篩選行為頗為明顯
其它亞洲國家情形 韓國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是男嬰122人比女嬰100人 中國育嬰網的統計,中國初生兒的性比例失調嚴重,且有愈來愈惡化的趨勢,一九八二年是106,一九九五年是117。中國最近一次在二千年做人口普查,發現初生兒性比例是117。據北京晨報二○○五年的報導,二○○四年性比例是119 北印度部分地區的比例則更加一面倒(高至140) 性別比率高度傾斜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時,中國將會面臨五分之一適婚年齡男子找不到新娘的狀況,以無家累年輕男子每每從事與冒險、叛逆和犯罪相關活動的傾向而言,實在教人很難想出更好的對治策略。
花60萬過濾遺傳病? 美國九成準爸媽為了篩選寶寶性別 2006/03/31 花60萬過濾遺傳病? 美國九成準爸媽為了篩選寶寶性別 2006/03/31 現代社會則出現一種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的方式,讓家長提供精子和卵子,讓醫生進行胎兒性別篩選,然後植入子宮,生出想要的寶寶性別。 不過P.G.D.原本是用來篩選遺傳性疾病,如今是美國的準爸媽卻對胎兒性別的篩選比較感興趣。生育機構醫師史汀伯說,「我們有約兩千對夫婦來做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85%到90%夫婦只是為篩選性別而來。」 這樣的篩選一次要價美金1萬8000元(約台幣將近60萬元),可說是相當昂貴,學者也對性別篩選的道德性提出質疑,基因研究學者蘇珊布拉許說,「反對性別篩選的理由,在於它會加強性別歧視或是性別的刻板印象,這是一個道德考量。另一個原因是,藉由讓家長選擇原本可以自然決定的事,改變了親子關係。」
社會對何謂「生命」的態度 新生兒,10週的胚胎,8個細胞的囊胚,Y精蟲,與社會認定什麼是作為「人」,差異極大。 從社會常用的語言 「殺」女嬰、 「墮」女胎、 「分離」Y精蟲 這些舉動的動詞,從 法律上也難容忍的「殺」, 存有爭議但是法律上並不見得懲罰的「墮」, 根本像是實驗室動作(連主詞都變成了技術員)的「分離」
1994年聯合國在開羅發表的行動宣言,就指出: 「要去除各種對女孩的歧視, 也要去除對於偏好男孩的根本因素, 這些歧視與偏好造成了包括 殺女嬰、產前性別篩檢等等 具傷害性且不合倫理的措施。」
訂做的嬰兒 (designer baby) 人類的終極狀態(human outcomes)是由遺傳或是文化所塑造? 普林斯頓大學華裔生物學家錢卓(Joe Tsien) 將記憶超群的基因植入老鼠體內 基因剔除實驗(knock-out) 一隻老鼠以缺乏NR1基因方式培養,斷定此基因與記憶有關 將一份額外的NR1基因植入另一隻老鼠前腦,製造出記憶超群的老鼠
1994年,莫雷(Charles Murray)和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出版「鐘形曲線」 (The Bell Curve) 以美國「全國青年縱向性調查」資料統計得到 智力泰半來自遺傳:智力差異60%~70%是基因所致,其餘才是營養、教育、家庭結構等環境因素 非裔美國人在智力測驗中,得分比白人少了大約一個標準差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又稱重組DNA工程,是利用重組技術,在體外通過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對各種生物遺傳基因--DNA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微生物或真核細胞進行無性繁殖,產生出人類需要的基因產物,或改良、創造出新的物種
基因的角色 人=>器官=>細胞=>染色體(基因組)=>DNA=> 兩條互補鹼基鏈所扭成的雙股螺旋=> 鹼基鏈由一個一個的核甘酸接成=> 核甘酸附著一個鹼基(鹼基有四種: A(腺漂呤)、G(鳥漂呤)、T(胸腺密啶)、C(鳥密啶))
DNA雙股螺旋組織化學結構
1988:華生向政府研究機構(能源部及國家衛生院)提出研究計劃-人類基因解讀計劃(HGP,Human Genome Project),將長約30億個鹼基對的人類基因排序出來 四個字母的生命百科全書 人體的建築藍圖 細胞的使用手冊 人類的演化歷史 全自動複製機
『基因』發現的歷史 1860年 一位名為孟德爾(G.J. Mendel)的摩拉維亞籍僧侶,藉由種植豌豆開始從事 遺傳研究。 1909年 發現細胞中DNA的化學成分為磷酸鹽與醣共同組成的一長列分子串,「基因」 (gene)一詞首次被使用。 1953年 華生與可力克(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證實DNA的結構為雙螺 旋桿狀。 1969年 基因首次被科學家分離出來。 1973年 生物界合成第一個人造基因,Recombinant DNA 創造了真正的人類遺傳學。 1978年 研發出細菌可以產生胰島素。 1984年 基因指紋(genetic finger-printing)對外公佈。 1990年 一組由美國政府機構所資助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成立,開始進行人類基因圖譜的解碼工作。 1996年 啤酒酵母的基因圖譜解碼成功 1998年 由民間機構所組成的賽雷拉(Celera Genomics)公司成立,投入基因圖譜解碼 的研究行列,成為「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競爭對手。同年,賽雷拉公司成功完 成線蟲的基因解碼,這是首次對多細胞動物的基因解碼。
2000年 3月 美國總統克林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共同呼籲基因研究的成果應該 由舉世所共享。果蠅的基因圖譜解碼成功。 2000年6月26日 人類基因圖譜的藍圖公布。 2001年2月16日 人類基因只有三萬五千,數目跟猴子老鼠玉米差不多,大約 是線蟲及果蠅的兩倍。 2002年4月5日 水稻基因有四萬五千 2003年4月25日 人類基因體計畫大功告成 2004 南韓首爾大學發表第一例人類胚胎被製造出來 2004年10月20日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HGRI) and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today published its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finished human genome sequence, reducing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human protein-coding genes from 35,000 to only 20,000-25,000, a surprisingly low number for our species.
人類基因體的解碼後,基因體研究已成為顯學。人類基因體研究最重要的是了解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蛋白質的結構及細胞內訊息傳遞,進而研發新藥以對抗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相關研究範圍有 疾病和基因關連 癌症基因研究 基因治療 個人化醫療研究
幹細胞研究 幹細胞(stem cell),是指有能力發展成各種不同特殊功能或類型的動物細胞。在哺乳類動物身上,不論是從最早的胚胎時期,還是到成年期,都可以發現幹細胞;而不同的幹細胞,會形成各種特定的細胞型態 從早期的胚胎中單獨萃取出來幹細胞,才是所謂的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ES, cell)。人類的胚胎幹細胞是從生成時期未滿一週的受精卵中產生的
如何獲得人類豐富潛能性胚胎幹細胞 自囊胚期細胞群中分離 自胎兒組織中分離 利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
幹 細 胞 的 應 用 胚胎幹細胞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具有完全能力發展成一個完整生命個體所需之各式各樣不同的細胞組織。也因此,胚胎幹細胞研究若成熟的話,未來將可被廣泛地應用在藥物的發明以及與細胞相關的疾病的治療上,例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以及與心臟有關的疾病等。 藉由培育出純粹而又特定型態的人類細胞,可以較為精確的檢測出藥品的化學成分對於細胞的作用是否真具有醫療的效果,以縮短實驗的流程。另外,胚胎幹細胞研究,亦對於進一步解決發育過程所產生的相關疾病有莫大的助益。瞭解早期胚胎的發生機轉,可避免或治療不正常的胚胎發育,並藉由藥物篩檢的方式,減少因藥物治療所引發的相關生育疾病。相關應用有 生物發育的基礎研究 基因療法 細胞治療(cell therapy) 藥物開發、篩選與安全毒性試驗
胚胎幹細胞研究可能的胚胎來源: 1.人工流產得到胚胎組織 2.人工生殖後擬銷毀的多餘胚胎 3.以體細胞轉植術所製造的人類胚胎或混種胚 胎 4.為研究使用而由捐贈者精卵製造的胚胎 5.臍帶血
各國政府對胚胎幹細胞研究的態度 美國 必須合乎三項判準才能夠接受聯邦經費資助 聯邦經費不得用於涉及的研究 胚胎捐贈者必須知情並且同意 必須是幫助懷孕過程中創造出的多餘胚胎 診所或實驗室沒有給捐贈者任何金錢誘因 聯邦經費不得用於涉及的研究 從新近摧毀的胚胎中得到幹細胞株 為了研究目的而產生人類胚胎 複製人類胚胎
胚胎是生命嗎? 胚胎、生命的定義到底為何?從法律的角度而言,法律上對生命的定義,依據民法第六條為通說: 但為保護胎兒繼承權,依民法第七條, 出生採獨立呼吸說,死亡採腦死說; 但為保護胎兒繼承權,依民法第七條, 特別將胎兒保護提前規定胎兒,以將來非死產為限,關於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採法定解除條件說。 當胎兒有呼吸時,即認定其具有生命,而為了進一步保障胎兒的繼承權,在胎兒尚未出生前,只要將來沒有死產,就可以視為已經出生。 站在法律的觀點,胚胎並不具有生命,有呼吸能力的胎兒才能算是生命,但其卻與宗教界的看法相違背。 站在宗教界的立場,當受精卵產生的那一剎那,就已經有生命的產生,胚胎擁有的權力應該和胎兒一樣,任何有機會發展成生命的胚胎都應該受到保護。
複製生物的歷史
複製動物 從6歲大的母羊體細胞複製而來 ﹝277次實驗才順利誕生的幸運羊 ﹞
複製人???
基因工程引發的倫理問題 複製人引發「僭越上帝職權」的宗教問題 科技發展史上三次宗教與科學的衝突 1st: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vs. 地球為宇宙中心說 2nd:達爾文的「進化論」vs. 上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3rd:基因工程的「複製人」vs. 上帝是萬物的主宰
生命價值 1991年美國加州有一女孩罹患白血病,必須有人類組織抗原配對相符的人捐贈骨髓才得以活命,於是女孩的父母決定生第二胎救大女兒。這種行為等於把第二個小孩當工具,而且,萬一後生的小孩與姊姊骨髓配對不合,父母會怎樣看待他呢? 美國「全國生技顧問委員會」援引成功複製桃莉羊之前將近二百七十宗失敗的嘗試,提出人類實驗的危險性,並以此做為暫時禁止複製人的主要理由。這些失敗案例固然有很多是在移植階段就功虧一簣,但在已經複製的動物當中,也有近三○%一出生就帶有嚴重畸型
「人為」基因族造成社會階級不平等的深化 『訂做的嬰兒』:優勢家庭運用昂貴資源生產具「優質」基因的後代 赫胥黎在一九三二年時所寫的科幻預言式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在本書的內容中大膽預言由於科學的控制與制約,人類不是變成嬰兒就是發瘋。書中許多的預言某些已在目前的社會中逐步實現,如試管嬰兒、複製、基因工程、家庭功能與婚姻制度的逐漸衰落
「公共、相同、穩定」的美麗新世界 每個人都是從瓶子中傾倒出來,在「傾倒」之前,每個人的身分、地位,綜合地說,也就是每個人的命運,都已經決定好了 「阿爾法、貝塔、伽瑪、德爾塔、愛普西隆」:美麗新世界中的五種不同階級,在胚胎時期開始即注定及透過制約擁有不同的命運、職業、愛好、從事的工作,以及想法。 位在上流階層的正阿爾法階級,在傾倒之前,就已經鉅細靡遺地規劃好配合他們地位的身高、相貌,更重要的是,必須賦予他們能擔負推動社會發展的「智力」。 社會的最低階級愛普西隆階級,在還是胚胎時期,就已經註定被送往熱帶當礦工或鋼鐵工人,因此,為了讓他們能夠「不得不喜愛」自己的階級和身分,在胚胎發育期間就受到「制約」,讓他們「天生」就怕冷,只有在高溫的環境下才會感到舒適自在。當然,他們也擁有可以匹配身分的「低能智力」。
「催眠教育」。那是一項令他們得意的劃時代的成就,讓每一個人從嬰兒時期到成人之前,每一個晚上都在重複的口號中入睡:「每個人都屬於每一個人」、「一克蘇麻(麻藥)好過一句咒罵」,這些口號是那麼地簡短有力,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睡眠中抗拒 新世界裡還有第二道防線─蘇麻(soma)。只要一小片蘇麻,所有惱人情緒全部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舒爽的好心情。如果量再多加一點,整個人就會輕飄飄的,全身充滿了令人陶醉的幸福感受。這種麻藥,帶給人們的,只有快樂,不斷增強的快樂
社會的穩定被視為最重要的目標,因此發展出了幾項社會的特徵: 知識追求受到侷限:知識被視為不穩定的惡源與不必要的 基本感官享受的滿足:用香氣、音樂、感覺電影、低副作用的迷幻藥蘇麻,以及性雜交滿足最原始的基本需求 家庭與婚姻制度的消失:下一代人類的誕生不再經由母親的子宮而是由育種與制約中心統一控制數量與類別製造出來的 宗教的摒除:人們沒有精神上的問題、沒有道德上的問題,不會生病也不畏懼死亡,宗教反而是多餘的了!
「基因歧視」的社會問題 人類的平等與尊嚴,不論任何種族的人,在基因序列中 【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一章第一條: 99.9﹪完全相同 => 基因統一性、遺傳平等性 0.1﹪差異 => 特徵不同之種族多樣性,人的獨特性 【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一章第一條: 「人類基因組意味著人類家庭所有成員在根本上的統一以及對尊嚴及多樣性的承認。象徵性地說,它是人類的遺產」 基因的「優」、「劣」 『科學種族主義』的夢魘 1997年美國管理協會提出:6000家公司的10﹪利用基因檢測決定聘雇
寄生於優生學(Eugenics)的 『科學種族主義』 優生學(Eugenics)詞源自希臘文Eugenes,原意為「生得好(good birth)」。西元前400年,古希臘哲學家伯拉圖曾說過,「優秀的兩性應該儘可能讓他們成對,……如果我們想要得到最完美的群族」 西元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的起源」一書裡,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理論
其重點如同高爾頓在《遺傳天賦(HereditaryGenius)》一書中所提到: 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Sir. Francis Galton)爵士經過對遺傳基因中關於人類智力研究,將自然淘汰的「天擇」轉成人為的「人擇」,由「物種」轉為「人種」,提出藉遺傳手段來改善人類素質的「優生學」。 其重點如同高爾頓在《遺傳天賦(HereditaryGenius)》一書中所提到: 「傑出的父母所生的孩子也較容易達到高人一等的境界」, 「要製造高智慧群的人種,可以透過仔細選擇的婚姻 ,歷經數代來完成」。也就是說在透過人為的方法,可以培育出優秀的人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動員過程中,美國陸軍全面對新兵進行智力測驗,反對移民者從資料中,證明猶太人及黑人等族群智力低劣 20世紀初在英國與美國首先建立了優生學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動員過程中,美國陸軍全面對新兵進行智力測驗,反對移民者從資料中,證明猶太人及黑人等族群智力低劣 1921年美國反對移民者格蘭特(Madison Grant)便在其《偉大種族的消失》一書中主張,移民形態從北歐移往南歐,意味美國種族群體(race stock)的惡化 1924年美國通過限制性的『移民法』 1935年美國學者建議,“絕育法”應只限於下列一些遺傳病患者: 遺傳性舞蹈症 遺傳性神經萎縮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家族性智力低下 精神分裂症 嚴重的躁狂抑鬱症 癲癇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法西斯主義橫行,希特勒打著優生學的旗號推行種族歧視及種族滅絕政策,屠殺猶太人。 英國人豪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在《十九世紀的基礎》一書中就認為猶太人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民族,它的任務是破壞日爾曼種族的純潔 大約580萬歐裔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死,是歐洲猶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 納粹德國也有系統的殺死歐洲的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歐洲東線的敵軍和其他異見人士。
1989年時,塞爾維亞當局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並部重兵實施幾近戒嚴統治,對阿爾巴尼亞裔居民進行「種族淨化」活動,也就是塞軍對阿裔進行種族屠殺活動
基因信息之個人隱私權問題 基因信息是一個人全部隱私中最重要的隱私 尊重與保護「個人的基因信息權利」有三層面: 保密與知情同意原則 基因檢側的準確性負責原則 安全保密負責原則
生態環境影響 單一基因扮演生產許多蛋白質的角色,是以也具有多重功能。舉例來說,造成鎌狀細胞性貧血的等位基因,也具有抗瘧疾作用,這是它常見於黑人身上的原因,因為他們系出非洲,而瘧疾正是非洲的主要疾病。因此,修復鎌狀細胞基因可能會增加瘧疾感染率,這對北美人也許沒什麼大不了,卻會對非洲的攜帶新基因者造成傷害 威爾森(E. O. Wilson)的話來說,「遺傳跟環境一樣,不可能單做一件事。基因一旦因突變而改變,或被另一個基因取代,不測和不快的副作用很可能就會隨之而來」
透過延長壽命形成人口和社會變化 二十世紀美國醫學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即是出生時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ency at birth),已從一九○○年時的男性四十八點六歲、女性四十六‧三歲,提升到二○○○年男性七十四點二歲、女性七十九點九歲 人類細胞有兩種形態:一是女性卵子和男性精子內的生殖細胞,一是構成身體其他部位的一百兆個左右的體細胞(所有的細胞都可經由細胞分裂來複製)。
「海弗利克極限」的理論與染色體端粒(telomere),亦即附在染色體末端的非密碼型DNA質點有關。端粒的作用與幻燈片上的護片頭類似,可以確保DNA正確地複製。細胞分裂過程包括兩股DNA分子分離,並在子細胞內重組為完整的新複製分子,但細胞分裂一次,染色體端粒就會短少一些,到最後無法保護DNA末端,複製便戛然而止。以成羊幹細胞複製的「桃莉羊」,身上所有的是已縮短的成羊染色體端粒,不是新生羊應有的較長端粒,想必無法像自然生育的羊仔那麼長命。 不受「海弗利克極限」影響的細胞有三大類:生殖細胞、癌細胞和某些形態的幹細胞。這些細胞可以無限制複製的原因,跟一九八九年首度分離一種可以防止端粒縮短的「端粒(酉每)」(Telomerase)的酵素有關。這是種繫得以世代傳替無疆,也是癌性腫瘤暴增的潛在因素。 通往不死的基因路徑不得而知,生技業界已然競相探路。「基榮」生技公司(Geron)已準備複製和申請人類基因端粒(酉每)專利,
「我們是誰,要往何處去?」 人類的威脅不是來自可能致命的 機器和技術工具; 真正的威脅總是戕傷個人的本質。 ─海德格 生物科技的發展會使我們喪失人性? 「我們是誰,要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