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学院示范性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010-2011学年全体中层干部会议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学院示范性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党委书记 苏文锦 2010年8月29日
第一部分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规划纲要精神 第一部分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规划纲要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作总结讲话,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对今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1) 主题: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主线:遵循规律、科学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坚持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突出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强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等。
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3) 在体系设计上,明确育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涵盖学龄人口,而且包括全体公民,学习不仅在校,而且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不仅满足社会需要,更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在观念导向上,倡导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把这些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 在领导责任上,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 ——加强应用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 ——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 ——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 9
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积极推进文化传播 ——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开展志愿服务 10
五、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 ——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11
今后十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个目标体系 六个协调发展 十大工作任务 十大计划项目
一个目标体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学总规模:3550万, 毛入学率: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0%)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地国)
六个协调发展 以培养人才为根本, 统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统筹高等教育质量、结构、特色、成效协调发展; 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指向, 统筹各类型各层次各办学性质高校协调发展;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 统筹各层次各门类人才培养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 以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为重点, 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 统筹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
十大工作任务 一、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构筑科学研究战略高地 三、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五、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 六、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七、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八、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九、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十大计划项目 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四、农科教合作基地建设计划 五、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计划 六、专业目录修订与自主设置计划 七、“质量工程”二期建设计划 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计划 九、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 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计划概述 选择基础学科特别强,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点和国家理科基地的高校进行试点,着力教育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未来基础学科领域的优秀领军人才。 主要目标 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主要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类型(现场型、设计开发型、研究型)优秀后备工程师。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重点任务(五项)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建立行业指导、校企联合的实施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2.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阶段,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4.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 5.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
三、卓越医生师教育培养计划 主要目标 一类是适应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农村和社区适宜卫生人才; 着力培养两类医学人才: 一类是适应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农村和社区适宜卫生人才; 一类是适应医疗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拔尖人才和未来医学领军人才。
四、农科教合作基地建设计划 与农业部合作,建立教育系统和农业系统联合协作机制,依托农业部现有970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把人才培养的功能纳入试验站,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基地,把合作基地作为农业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今年挂牌建设首批100个农科教合作基地。2012年逐步建成970个农科教合作基地。)
五、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计划 总体思路 (1)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人才培养,立足实际,注重特色,形成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建立自主创业实践保障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4)将自主创业工作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工作目标 (1)引导高校凝聚共识,高度重视、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2)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使更多的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4)准备推出一整套创业政策,建设100个创业基地,确定一套系列课程和教材,每年实现10万学生自主创业。
六、专业目录修订与自主设置计划 既要体现国家对本科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又要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对接。 ——改革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制定“高等学校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基本要求”,鼓励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 ——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既要体现国家对本科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又要有利于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对接。 专业名称力求准确而科学地反映专业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同时兼顾社会职业分工,并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七、“质量工程”二期建设计划 ——科学制定“质量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落实纲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改革创新、引领示范、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有效整合一期各项目改革成果,继承创新建设内容。项目的设计将更加关注西部地区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更加关注行业背景高校的发展,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 ——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二期建设计划。(从2011年起,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质量工程”二期建设计划。 ) 23
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以高校教学评估为主体,学科与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为辅助的三级评估体系 ——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阶段性重点评估活动相结合 ——专门机构评估与社会中介机构评估相结合 ——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积极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 ——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4
九、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 ——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工作目标:实现“四个显著提升” 。(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教师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重点支援新疆、西藏地区的高校。 ——重点组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分别牵头,多所大学参加的工作组,团队化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 25
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1) ——制订并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遴选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引导各地实施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26
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2)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地方与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管理、生均经费投入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办学的地方财税政策、协调资源配置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在本区域率先建成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7
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3) ——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发展规划需要,重点依托先进制造技术类和生产性服务类专业,遴选建设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实施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对企业、社会、学校新技术培训与高技能鉴定服务,使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成为行业企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格认证培训的中心。) ——建设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高职院校校长领导能力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训与聘任。 28
第二部分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 第二部分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 2010年7月19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背景(1) (一)主要成就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5%,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3.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基础与背景(2) (二)基本经验 1.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这已成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验。 2.必须坚持科学定位,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辅以示范院校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等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了办学质量。
一、基础与背景(3) (三)存在问题 第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第三,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第四,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提高,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一、基础与背景(4) (四)面临的新形势 1.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4.面对“走出去”国家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规划,健全以举办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体制,同时充分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示范引领与整体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示范院校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示范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服务能力的增强。 ——体制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并重。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化政策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基础能力建设和特色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2) (二)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1.稳步发展,提高质量,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培养16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需求旺盛、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00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3000个,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服务经费收入不低于12亿元,其中示范院校达到10亿元。 ——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倍。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二五”期间招收留学生3万人,其中示范院校招收留学生达到2万人。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2) (二)发展目标 2.“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90%以上,省级示范院校达到85%以上;提高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级示范院校达到40%。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合理布局,依托行业企业,“十二五”期间国家再建设500个、各地建设15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发50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功能,建设20个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策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设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00所,省级示范院校400所。 ——探索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建设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实现校企双方在人员交流、技术应用、实习就业等方面的互利共赢。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1) (一)形成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格局 ——坚持质量、结构、特色、成效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保持与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相当,加强对社会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的人才规模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优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与布局,基本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 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特殊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新机制。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2) (二)建立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 ——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深入推进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健全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3) (三)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适应经济全球化,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4) (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组成。“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在岗专任教师须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 通过紧密合作企业计划安排、向社会定期发布兼职教师招聘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补贴制度、建立兼职教师库等措施,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逐年增加; 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5) (五)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 ——以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完善“知识+技能”的入学考核体系; 从专业和就业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制度,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方向发展; 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努力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6) (六)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 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7) (七)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吸纳社会资金,加大专项投入,完善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搭建校企之间信息化交流平台,让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学校,使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承担兼职教师的工作,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交流、交互和交换,促进企业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高院校教学、管理、服务、技术应用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8) (八)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海外合作契机,借船出海,培训当地技能人才,满足我国企业海外发展需要; 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境外办学有明显突破,使一批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联合办学; 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优势,吸引海外学生来华学习,使高等职业院校留学人员的比例明显提高; 借鉴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以友好城市、姐妹学校等为交流平台,通过课程和学分互认、师生交流、教师培养等途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三、主要任务(九大任务)(9) (九)营造政府统筹协调、行业企业责任分担、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持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 通过税收优惠、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优化学校发展外部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为学校、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搭建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政府部门积极投入、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社会氛围,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吸引力。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1) (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 ——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各地自主设置、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管理机制; 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发布全国各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劳动力市场供需等各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2011年,完成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搭建,制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采集、上报与发布制度; 2012年起,国家对各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委托第三方提供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和布局评价报告; 2015年,形成“信息公开、市场导向、主动调整、宏观引导”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2) (二)以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政策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导,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动力作用。 ——选择20个地市级城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率先优化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环境,制订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制订资源配置向高职教育倾斜政策,确保高职院校办学经费足额到位; 建立学生实习期间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一支付制度; 开展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 开展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作为专业教师任职基本要求试点,2015年,新增专业教师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水平; 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理事会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职责和权益,推进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改革。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3) (三)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继续发挥100所国家示范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口支援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定期检测制度,检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建立示范院校建设的激励机制,对检测结果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优先申报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项目。 ——以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新增100所左右的骨干高职建设院校,进一步拉动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提升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依托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建立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通过引企业人才入校、引企业资金入校、引企业设备入校等方式,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 ——面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重点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分地区建设400所省级示范院校,整体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4) (四)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示范院校和知名企业,重点选择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类专业,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双主体”共建200个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以校企共建专业为载体,以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教学任务在企业完成,专业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与专科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紧密型合作的知名企业,必须是技术先进、社会责任强、经济效益好的规模以上企业。示范基地实行理事会管理机制,明确利益相关方在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共同发展。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5) (五)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依托200个国家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心,联合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到2015年,培养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10000名、青年教师50000名,8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聘任或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依托国家、省级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300个名师、名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才投身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引进专业教师的基本条件,优先录用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到2012年,国家示范院校新增专业教师须具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历;高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制定并实施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实施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并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6) (六)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 ——按照“生产性、共建性、系统性、持续性”的要求,建设20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优化布局,优先在尚未获得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地区、院校,优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紧缺专业、艰苦专业等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专业,建设3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变薄弱环节,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均衡发展; 创新建设与运行机制,由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20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引进企业设备、资金、师资、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建设1500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努力使每所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个省级以上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工作的检查监控和绩效评价,通过专项激励和优先安排项目等方式,对建设成绩突出的院校给予奖励。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7) (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选择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建设50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每年建设和推广10个左右系统设计、网络运行、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行业企业参与,特色鲜明,代表国家水平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中心,参与建设的高职院校达到500所以上; 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设50个具有鲜明地方产业特点的省级教学资源库。 ——每个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据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达到10万人同时在线、每日100万人次的访问量规模,为高职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8) (八)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实施单独招生扩大计划,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征,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多元评价录取制度,形成“知识+技能”的考核体系,到2015年,600所高等职业院校面向本地开展单独招生。 推进招生改革试点计划,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到2015年达到600所。 实施对口单独招生扩大计划,农业类等艰苦专业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明显增加; 拓宽专业领域,使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范围逐年扩大; 实施成人专科教育招生改革试点计划,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面向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与企业联合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双主体”育人、共同发展。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9) (九)搭建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 ——依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建设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每年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60万人次以上,其中高级技师20万人次; 建设4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面向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青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青年退役士兵和复转军人,以及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主动开展以提升青年就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重点的继续教育; 探索建立继续教育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与机制,建立学习者继续教育档案登记、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 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生产一线劳动者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终身发展的“加油站”。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10) (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行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按照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要求,实施国家示范院校对口支援计划,把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工作纳入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总体计划,发挥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辐射作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对口支援建设1所以上西部高职院校,通过一所或多所示范高职院校支援一所受援学校的方式,重点支援西藏、新疆等地区高职院校提升基础能力,提升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高西部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实施教师支援计划,选派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到受援学校任教或任校领导,帮助受援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提升受援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重点举措(十一项举措)(11) (十一)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优先的理念,按照“制定标准、优化结构、加大投入、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拨款制度,形成以院校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收支实际情况,按照专业类别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者投入经费比重超过50%,公办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接近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 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举办者投入经费比重超过60%,省级以上示范(公办)院校达到当地本科同类专业生均拨款水平。2015年,大部分地区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举办方按照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实行拨款的投入保障机制,举办者投入经费占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总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占主体地位。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规划的各项重大举措顺利实施。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标准,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和评估,健全制度。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鼓励通过冠名宣传、税收优惠、政府嘉奖等方式,激励行业企业和社会资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鼓励企业和校友对高等职业院校尤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组成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成立相应的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实施组织领导机构。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度 (三)加强监测考核 (四)强化舆论宣传
第三部分 新学期主要工作任务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主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新校区建设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进一步修订完善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三、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如与联通公司合作成立“联通学院”;与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国建筑、东南汽车、戴姆勒汽车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由省教育厅、省有关厅局、行业、协会、企业等部门组成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建立学院产学合作委员会;建立各系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小组。 五、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力争引进3-5名教授;完善兼职教师兼课制度和机制;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五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抓紧建设福建省先进制造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创建1-2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七、继续组织开展好百项技能大赛 八、继续加强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九、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扩大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规模。 十、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 十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特奥会、新生军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