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共党史(一) (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 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大意义: (1992年1月—2007年10月) 第一节 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大意义: 1992年1--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了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背景: 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1、即将召开党的“十四大”(1992年) 2、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看中我国巨大市场。 3、“左”的积习却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1、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 3、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3月: 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我国改革和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1992/3—1992/5 中常委多次召开会议,拟定贯彻落实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初步方案。 1992/5 中共中央颁布4号文件《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好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从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态势:改革步伐加快,力度加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 (1)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把企业推向市场。 (2)积极推行各项配合改革,加快和改善宏观调控。 (3)进一步开放沿海并实行沿边、沿江和省会城市的开放。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十四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个认识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十四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个认识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从属。 十二大:以市场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 1989—1991年,中央提出: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 1992年,江泽民指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为在2000年之前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
十四大以后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重要反映在——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发展和培育市场体系。 (3)加快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 (4)进行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务员制。 (5)加快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6)推进金融财政、计划投资和外贸体制的配套改革。 (7)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通篇体现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精神,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作了系统的、深刻的总结,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精辟的阐述。 党的十四大的突出特点和最大贡献,在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开始化为现实。 △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对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三讲”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三个代表”的提出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对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出席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党的十六大召开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大会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大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会认为,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