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課程規劃 陳長益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Advertisements

「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 的發展與理念
智力測驗計分與解釋 輔導老師 黃曉樺.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Chp 2 行為與心理的生物基礎.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資優教育.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核心资料来源:郭静姿教授 语文区分性教学案例分析 “走进中国名校”高级研修班.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實驗計畫資料分析作業解答 何正斌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創意知覺玩具提案 2012/9/10.
第一篇 Unix/Linux 操作介面 第 1 章 Unix/Linux 系統概論 第 2 章 開始使用 Unix/Linux
Chapter 2 – Chapter 4 Chang Chi-Chung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Database Systems 主講人:陳建源 研究室 :法401
Feeling 教學科目:英語 教學年級:四年級 資料來源:自編 & 康軒英語教材“New Wow English”第3冊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OpenID與WordPress使用說明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內案例分析.
2011清大電資院學士班 「頂尖企業暑期實習」 經驗分享心得報告 實習企業:工研院 實習學生:電資院學士班 楊博旭.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資訊網路專題 Special Topics on Information Networks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把你的換帖的CO進來 一個設計者的心路歷程:聯合報企畫林懷駿.
維高斯基( ) Langford, P. (2005). Vygotsky'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Hove Englan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資訊安全和資訊倫理宣導 永康區復興國小教務處.
六年級 英文科 課程計畫 Ms. Hsu.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英文管理期刊導讀 A Guide on Read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Journals Spring, 2007 Friday, 10:10~12:00 R9208 Instructor: 張婉菁 Phone: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POWER POINT 簡報小工具 課程教授:楊淳皓 老師 學生姓名:連逸峻.
黃影雯副教授講授 E_Mail Address: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數位學習 孫春在、曾憲雄、陳登吉、袁賢銘.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新事業發展專題
第十三章 彩色影像處理.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一 可靠度問題.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台中市信義國小 六年七班34號_楊凱茵 製作日期:2012/04/12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Creative Teachers Association (CTA) Limited 2016
營運模式.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資優教育課程規劃 陳長益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規劃的思考方向 為何要替資優生規劃課程? 為資優生建構課程時需考量哪些因素? 當前教育議題如何影響資優教育課程的發展與實施? 資優教育課程如何滿足資優生的需求? 為何需要區分性的資優課程、教學與方案?

區分性課程的界定 就實施的情境而言,資優教育的區分性課程可概分成,普通教育體系的區分性課程及資優教育體系的區分性課程,前者即包括在普通班實施資優教育。 區分性的同義詞包括適異性、區別性等。 有的教育學者說,界定甚麼不是區分性課程比界定甚麼是區分性課程來得容易。

區分性課程概念的演變 資優概念的改變。 當代的普通教育重點。 普通教育與資優教育政策。 家長對普通教育及資優教育的態度。 由於定義分歧,造成只要和「個別差異」的學習經驗有關,就會聯想到區分性。

界定區分性 Who :學習者及其需求、興趣和能力。 What :學習的內容和技能。 How :學習內容和技能的方法。 Where:有效實施課程的情境和分組方式。

區分性的緣由 學習者的特性。 普通課程或核心基本課程無法滿足特定學習者的需求。 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能力與基本課程所提供的內容、過程與成果之間有間隙,需要加以填補。

課程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 學習內容(content) 學習過程(skills) 學習成果(products)

基本核心課程 思考技能:列舉。 學習內容:工業革命的成因和影響。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閱讀幾頁教材。 學習成果:寫出一段心得。

資優生的學習焦點 過程技能 思考技能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 高層次思考 創造思考 批判思考 問題解決

調整學習過程中之思考技能 思考技能:列舉→依據指標加以判斷。 學習內容:工業革命的成因和影響。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閱讀幾頁教材。 學習成果:寫出一段心得。

調整學習過程中之學習資源 與研究技能 思考技能:依據指標加以判斷。 學習內容:工業革命的成因和影響。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閱讀教材→訪談史學教授;使用網路;閱讀整章教材。 學習成果:寫出一段心得。

調整學習成果 思考技能:依據指標加以判斷。 學習內容:工業革命的成因和影響。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訪談史學教授;使用網路;閱讀整章教材。 學習成果:寫出一段心得→寫一篇評論探討工業革命的利弊得失。

調整學習內容 思考技能:依據指標加以判斷。 學習內容:工業革命的成因和影響→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模式與趨勢對工業革命的因果產生的影響。 學習資源與研究技能:訪談史學教授;使用網路;閱讀整章教材。 學習成果:寫一篇評論探討工業革命的利弊得失。

調整學習內容的方向 深度(depth) 廣度(complexity)

區分性課程的走向 重新認定核心基本課程的重要性。 單獨一種課程無法滿足資優生的多元需求。 線性課程降低課程品質,資優生需要彈性課程、替代性課程。 課程架構的重要性。

幾個課程架構的例子 框架式課程(The Grid) 統整式課程(IEM, ICM) 分層式課程(Layered) 平行式課程(PCM)

框架法 卡普蘭(Kaplan)提出 重要成分包括 主題 內容 歷程 成果

框架法之主題 設計課程時要先想好主題(theme),而非子題(topic)。 主題的例子 物種的滅絕 體制的效應 知識就是力量 領導與順從

框架法之內容 內容是有用、重要、即時的知識與資訊,而這些知識與資訊,是資優生在教育方案學習的歷程中,有興趣多加鑽研的。 值得鑽研的內容,必須符合個人、群體和社會的需求與利益。 主題也必須牽涉經濟、社會、個人與環境等各方面的關係。 個人技能的發展與內容的吸收(同化、內化),是交互影響的。

選擇內容的原則 應該與主題有關。 應該涵蓋多個領域。 應該包含所有學生想學的資訊。 必須與資優生的需求、興趣和能力相符,特別是對於個別和一群學生來說,重要而有趣的資訊。 應整合多個學科領域。 應包含時間觀點,讓學生瞭解某個主題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

框架法之歷程 創造思考技巧 基本研究技巧 學習如何學習 生活技巧 科技使用的技巧 各類歷程的統整

框架法之成果 學習者必須統整知識(內容)和技能(歷程),才能產生成果。 成果不但可以當作學習的工具,也能驗證學習的成效。 呈現成果的形式:視覺、口頭、書面等。 呈現的技巧:不同的科技和素材、自行決定評鑑的指標、成果的正規與非正規形式。

框架法示例:電力I 內容:顯示需要電力的個人、團體與社會之間的經濟、社會與個人關係。 創造性思考技巧:分辨事實與意見。 研究技巧:利用檢索系統。 基本技巧:提出主要想法。 成果:發展口頭報告。

框架法示例:電力II 內容:人造與自然資源產生之電力,對於信仰、生活型態與溝通方式之改變有何重要性。 創造性思考技巧:提出例證與反證。 研究技巧:做筆記。 基本技巧:寫一段文章。 成果:利用圖表呈現。

框架法示例:電力III 內容:個人、組織和國家用以提升電力使用之條件。 創造性思考技巧:建立判斷的指標。 研究技巧:利用虛擬與非虛擬資料。 基本技巧:造句。 成果:撰寫評論。

框架法示例:電力IV 內容:電力與社會型態的價值,之於人權與環境使用的關係。 創造性思考技巧:提出佐證。 研究技巧:利用報紙與期刊。 基本技巧:分類。 成果:辯論。

統整教育模式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IEM 克拉克(Clark)提出。 整合大腦研究的結果發展而成。 學習的最佳狀態:思考、感覺、身體感官與直覺功能,都成為學習經驗的一部份時。

IEM示例:個人生字清單 認知:加強學生的拼字、辨字技巧與詞彙能力。 情意:藉由讓學生提出需求,賦予學生在學習上之主導權。 身體感官:改善學生的書寫技能。 直覺:依據自己內在的感覺進行教案的企畫。

IEM示例:內外空間 認知:發展對人體各部位功能的認識。 情意:讓學生覺察自己對身體的感覺。 身體感官:發展剪紙等美勞技巧,藉由製作人體模型,增進學生對身體的認識。 直覺:在隨時改變的情況中,運用自己的預測能力。

統整課程模式 Integrated Curriculum Model, ICM 由VanTassel-Baska提出 強調三個互相關連的向度: 進階的學習內容(advanced content) 高層次的學習過程與成品發展(higher level processe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領域整合的概念、議題與主題(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s, issues, and themes)

資優學生的統整課程 連結部份 課程特色 組織 使用內容、過程、產出與有利於概念的機會 模式 使用概念發展、推論技巧與超越課程領域研究的模式 評量 實作評量與檔案評量是統整模式常用的 改良普通教育 結合資優教育 強調透過挑戰,以學生為主的活動 (資料來源:VanTassel-Baska,2005;吳思瑀整理)

(資料來源:VanTassel-Baska,2005 ;吳思瑀整理) 區分性課程設計的背景 資優概念與才能發展 一般智能 特定學術與藝術才能 人格特質與需求 課程、教學、評量 產出與創造性行為與作品 (資料來源:VanTassel-Baska,2005 ;吳思瑀整理)

領域整合的概念、議題與主題 整體性概念(Overarching Concepts) 變遷(Change) 系統(Systems) 型態(Patterns) 因果(Cause & Effect)

進階的學習內容 深度(In- depth) 進階閱讀(Advanced Reading) 一手資料(Primary Sources) 進階技能(Advanced Skills)

高層次的學習過程與成品發展 推理(Elements of Reasoning) 研究(Research)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探究技能(Inquiry Skills)

ICM示例:語文科

分層式課程 由Kaplan提出 分成六個層: 主題層(Theme)-發展順序5 推論層(Generalization)-發展順序6 核心層(Core)-發展順序1 區分性層(Differentiated)-發展順序2 古典層(Classical)-發展順序3 個別化層(Individualized)-發展順序4

核心層 學生能解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影響。

區分層 深度上的區分 領域術語 細節 類型 趨勢 待答問題 規則 倫理 巨觀 廣度上的區分 時間性(過去、現在與未來) 觀點 領域連結

必要內容 緣起 貢獻 並列 弔詭 融滲

結合深度與廣度的必備內容 緣起十類型=類型的緣起 貢獻十規則=規則的貢獻

重新界定區分層 工業革命前後職場中的勞資雙方、男女、兒童與成人,所受到的影響是否有規則可循。

核心層與區分層 核心層:學生能解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影響。 區分層:界定工業革命前後職場中的勞資雙方、男女、兒童與成人之間相對關係的緣起。

核心層、區分層與古典層 核心層:學生能解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影響。 區分層:界定工業革命前後職場中的勞資雙方、男女、兒童與成人之間相對關係的緣起。 古典層:探究Kurt Lenin’s的心理學研究,描述團體間的權力分配;連結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角色概念與工業化社會人們的需求與興趣,用並列的方式舉例說明這二個不同社會中藝術家對工業或革命的看法。

個別化層 從下列範圍裡選定一個感興趣的題目加以探究:發明、標準化、移民、團結主義、供需、工人權。 擬定事實型、分析型及評鑑型問題,並加以組織,進行一個歷史性個案研究或描述性研究。

主題與推論 主題層:系統。 推論層:系統由部件組成,經共同運作達成目的;系統遵循規則與程序。 核心層:學生能解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及其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影響。 區分層:界定工業革命前後職場中的勞資雙方、男女、兒童與成人之間相對關係的緣起。 古典層:探究Kurt Lenin’s的心理學研究,描述團體間的權力分配;連結柏拉圖的社會分工角色概念與工業化社會人們的需求與興趣,用並列的方式舉例說明這二個不同社會中藝術家對工業或革命的看法。 個別化層:小華研究發明;小英研究童工的影響。

主題與推論清單:類型 類型可成為一種預測。 某些類型是自然形成的,有些則是人為的。 類型揭露整體的部件。

主題與推論清單:變遷 變遷可以是經過安排的、自發的、演化的或改革的。 變遷有漣漪效應,一個變遷帶動另一個。 變遷可能造成不和諧。

主題與推論清單:系統 系統由部件組成,經共同運作形成某種功能。 系統互動,有正面或負面。 系統經世代交替改變形式與功能。

主題與推論清單:衝突 衝突在所難免。 衝突可以導致成長與繁衍。 衝突是變遷的結果。

主題與推論清單:結構 結構會產生功能。 結構內也會形成結構。 任何事物都有結構。

主題與推論清單:權力 權力可以建設,也可以破壞。 權力會產生影響力。 權力可以是自然的或發展出來的。

主題與推論清單:關係 關係的形成可以有多重及不同的目的。 某些關係歷時較久。 任何事物都有某種關係。

主題與推論清單:調適 調適乃生存所必備。 調適是許多有機或無機的因素所造成的。 擴散造成調適。

平形式課程 由Tomlinson, Kaplan, Renzulli, Purcell, Leppien和Burns 提出 包含四種設計,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核心課程 精熟課程 連結課程 認同課程

平形式課程示例 領域:社會科 科目:文化 主題:調適 課程標準:學生能理解文化和地理的關係。 整體目標:學生能舉證文化反應多元環境。他們會使用印刷及非印刷資源,撰寫報告。

課程要素一:參與 介紹領域的研究及其專家,如人類學與人類學家、生態學與生態學家。 此設計屬於精熟課程。

課程要素二:深入 介紹概念:文化係多元環境的寫照,以教導標準課程。 此設計屬於核心課程。

課程要素三:擴大 介紹概念:調適乃生存所必備,作為連結,理解調適透過跨領域發生。 此設計屬於連結課程。

課程要素四:延伸 提供機會,讓學生自選獨立研究,配合個人的能力、風格與需求,成為學者或領域專家。 此設計屬於認同課程。

課程10要素 內容 評量 引導活動 教學策略 學習活動 分組策略 成果 資源 延伸活動 依據學生需求調整課程,以提升學生不同的智慧需求(AID)

選擇適用的課程 符合學生需求評估所得的資料,滿足學生的本質與需求。 配合資優方案的設計。 吻合教師的知能。 兼顧普通教育與資優教育的期待。 取得資優生家長的理解並引起興趣。 呼應資優生對當前及未來教育抱負的期待。

參考資料 Clark, B. (2007).啟迪資優—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 6th ed.)(花敬凱譯)。台北市:心理。(原作2002年出版) Kaplan, S. N. (2005). Layering differentiated curricula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In F. A. Karnes, & S. M. Bean (Eds.), Methods and materials for teaching the gifted (2nd ed., pp.107-131). Waco, TX: Prufrock. VanTassel-Baska, J. & Stambaugh, T. (2006).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for gifted learners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統整課程模式網站http://cfge.wm.edu/curriculum.ht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