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第三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第四节 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第一节 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1876年,在瑞士出版的一部字典上,对旅游者的解释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为了得到愉快而进行旅行的人。
1933年,英国人F·W奥格威尔在其《旅游活动》一书中,从经济角度出发,指出:旅游者必须是具备两个条件的人。第一,离开自己的久居地到外部任何地方去,时间不超过一年;第二,在离开自己久居地期间,把钱用到他们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挣钱。
我国学者马勇1998年在其主编的《旅游学概论》中,对旅游者的定义是:“以闲暇消遣为目的,或因学术、商务、探亲访友、疗养、宗教活动等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地逗留24小时以上的人”
二、关于旅游者的统计标准定义 (1)出于消遣、娱乐、家庭和健康等原因而进行旅行的人; (一)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国际联盟的定义 1937年,国际联盟专家统计委员会对外国旅游者定义为:“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其中,属于旅游者范围的有: (1)出于消遣、娱乐、家庭和健康等原因而进行旅行的人; (2)为了某种社会职责而出国旅行的人(如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 (3)在航海环游途中停靠访问的人员,即使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也作为旅游者; (4)为工商业务而出国旅行的人;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从事任何营业活动者; 不能列为旅游者的人员包括: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从事任何营业活动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4)住在边境的居民越过边境到邻国去工作的人; (5)临时过境而不逗留的旅行者,即使在某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作旅游者。
罗马会议的定义 (1)把国际旅游者分为旅游者和游览者,又将两者统称为游客。 (注:游客――也就是中文泛指的旅游者) 罗马会议的定义 1963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旅行和旅游会议(罗马会议)又对上述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其主要内容是: (1)把国际旅游者分为旅游者和游览者,又将两者统称为游客。 (注:游客――也就是中文泛指的旅游者) (2)游客,指除开为了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去访问的任何人。
(3)旅游者(过夜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其旅行的目的是:其一,闲暇的消遣(包括娱乐、度假、疗养保健、学习、宗教信仰或体育运动等目的);其二,为了工商业务、探亲、公务出使或出席会议等。 (4)游览者(“短程游览者”或“一日游游客”),是指到一个国家逗留时间不到24小时的游客。 1970年,“世界旅游组织”(WTO)成立后,将这一定义作为本组织对纳入旅游人员的解释。
怎样理解罗马会议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人(中文泛指的旅游者)统称为“游客”; 怎样理解罗马会议关于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将所有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人(中文泛指的旅游者)统称为“游客”; 2、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即是否在访问地停留过夜作为标准,将游客区分为停留过夜的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而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游客需要分别进行统计; 3、根据来访者的访问目的来划分是否为游客,具体规定了消遣和公务事务两大类目的的旅行活动均属游客。同时,清楚地将游客与为了在某国永久居留或就业为目的的旅行者区别开来; 4、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常住国,而不是根据其国籍来界定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游客; 5、这一定义的不足之处是在于它沒有包括国内旅游者。
我国政府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规定 1、凡是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来华)入境游客; 2、入境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3、按照入境游客在我国大陆停留时间的差别,将其划分为两类:第一,入境旅游者,即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的入境游客(过夜游客);第二,入境一日游游客,即未在我国大陆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而是当日往返)的入境游客(不过夜游客);
(1)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2)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4、入境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2)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3)在我国驻期已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4)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乘客; (5)边境地区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出入境往来的边民; (6)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7)已在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僑民; (8)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二)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的定义 1、旅游者是指: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出于工作而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单程)的人,而不管其是否在外过夜还是当日返回。 2、下列情况不能列为旅游者: (1)火车、飞机、货运卡车、长途汽车和船舶的驾驶及乘务人员的工作旅行; (2)因上下班而往返于某地的旅行; (3)学生上学或放学的日常旅行。
定义为:旅游者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英国英格兰旅游局的定义 (主要是强调旅游者必须在外过夜) 定义为:旅游者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
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1985年) (主要是强调时间) 任何因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而在其居住国不论其国籍如何,所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旅行的人。
我国政府对国内旅游者的统计规定 1、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自己长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访问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2、国内游客分为两类: (1)“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驻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驻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3、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 (1)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5)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6)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第二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一、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人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个人或家庭的收人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随意支配收入亦称可自由支配收入(discretionary income):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的收入部分。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时间构成: 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 必需的附加工作时间 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 必需的社会活动时间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leisure time):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的必须占用时间之外,可由个人随意支配、用于消遣娱乐或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自由时间。
闲暇时间对旅游的影响 平时工作后的闲暇时间:只能用于就地或家中休息 周末闲暇时间:只能用于短距离旅游活动 公共节假日时间:只能用于短距离旅游活动 带薪假期:可产生大量的中、长距离旅游者
欧洲部分国家的带薪假期和公共节假日 国家 带薪假期(周) 公共节假日(天) 奥地利 5 13 比利时 4-5 10 丹麦 芬兰 5-6 14 法国 11 德国 希腊 4 12 爱尔兰 意大利 4-6 荷兰 7-9 挪威 葡萄牙 西班牙 瑞典 5-8 瑞士 6 英国 8
三、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其他客观条件 1、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越发展,社会生产力越高,劳动时间越短 科学技术越发展,交通工具越安全、舒适 2、人口结构及素质 人口数量增长,为旅游者增加奠定了基础 人口年龄结构:一般,中青年人喜欢外出旅游 文化教育素质: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求知欲望越强,收入越高,外出旅游可能性越大
3、家庭生命周期 单身阶段 是人们大多数在经济上已经自主,脱离开原有家庭的阶段。 单身阶段 是人们大多数在经济上已经自主,脱离开原有家庭的阶段。 特点是:沒有家庭拖累,消费比较自由,用于娱乐和旅游的时间相对较多,思想活跃,乐于追求新潮。此阶段,人们往往乐于外出旅游,特别是乐于参加带有探险、体育、新奇色彩的旅游活动。 新婚阶段 是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阶段。 特点是:一般沒有其他经济负担,闲暇时间较多,乐于寻求快乐的生活方式。此阶段,人们往往乐于外出旅游,特别是乐于参加带有消遣娱乐性质的旅游活动。
初为父母阶段 空巢阶段 分解阶段 是第一个孩子出生到子女独立生活前阶段。 特点是:家庭人口增多,开支增加。此阶段是否会外出旅游,取决于家庭的收入状况和孩子教育的需要。此时,发展中国家人们很少外出旅游,发达国家在子女幼小时也较少外出旅游。 空巢阶段 是子女经济上自主,离开父母,家中只留下老夫妇阶段。 特点是:家庭收入丰厚,没有其他负担;闲暇时间较多。此时,往往大量外出参加疗养、观光旅游活动。 分解阶段 是老年夫妇丧失配偶阶段。 特点是:孤独的老年人在情感、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往往丧失生活乐趣,对旅游也丧失乐趣
4、文化信息和新闻媒体的作用 5、政府或单位的鼓励因素 6、旅游业的发达程度 7、气候气象因素 影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 影响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地
第三节 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一、旅游动机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旅游动机(tourist motivation): 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意欲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需要 紧张 动机 目 标 导 向 目标行 动 需要满足, 紧张解除
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尊重的需要 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一)国外学者的分类 美国学者奥德曼的分类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一)国外学者的分类 美国学者奥德曼的分类 分类 目的 1、健康动机 2、好奇动机 3、体育动机 4、探亲访友 5、公务动机 6、寻求乐趣 7、精神寄托或宗教信仰 8、自我尊重 使身心得到调整和保养 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好奇心 参与或观看某些体育活动或比赛 寻根问祖、归还故土 外出考察、公务、经商 为了游玩娱乐(获得某种刺激) 朝圣、参加宗教活动或欣赏文艺、音乐 受邀请或寻访名胜
分类 目的 1、生理动机诱发因素 2、文化动机诱发因素 3、人际的动机诱发因素 4、地位和声望诱发动机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的分类 分类 目的 1、生理动机诱发因素 2、文化动机诱发因素 3、人际的动机诱发因素 4、地位和声望诱发动机 体力的休息、参加体育活动、娱乐、健康等 获得有关其他国家、地区的知识 结识朋友、探亲访友、避开日常工作以及家庭或 邻居、建立新的友谊等 希望受人承认、引人注目、受人赏识、具有好名声等
三、旅游动机(需要)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心理类型(psychographics) 中间型 近自我中心型 近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 (Stanley Plog, “Why Destination Areas Rise and Fall in Popularity”, 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Chapter of the Travel Research Association, October 10, 1972.)
“自我中心型”,特征是:思想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喜好安逸轻松,活动量小,喜欢熟悉的环境和气氛。 “多中心型”,特征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而多变,喜好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中间型”,特征是:各种性格特征均不明显的混合型。 “近自我中心型”和“近多中心型”,特征是: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但又略倾向于各极端类型特征的过渡类型。
不同心理(性格)特征的人的旅游动机和心理特点比较 自我中心型 多中心型 希望旅游地是熟悉的地方 希望去非游览区 喜欢在旅游地进行常规活动 热衷于在别人参观前自己有新发现 希望在日光下游艺场进行放松活动 希望去富于故事情节的不寻常旅游地 希望活动量要小 希望活动量要大 希望自己驾驶汽车去旅游地 希望乘飞机去旅游地 希望旅游设施齐全 希望有适当的旅游活动及食品 希望有熟悉的气氛 热衷于会见并与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 希望整个旅游活动安排饱满 希望只安排最基本的活动有自由时间
2、性别的差异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旅游。 3、年龄的差异 一般而言,年轻人倾向于时新、富有刺激性、冒险性强、体力消耗大的旅游活动;中年人大多数倾向于求实、求稳、求名或具有专业爱好、追求享受的旅游活动;老年人倾向于选择节奏舒缓、舒适并且体力消耗小的旅游活动。 4、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 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5、支付能力
60年代中期英国一家旅游咨询公司对旅游倾向同某些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得出的结论 社会经济因素 对旅游倾向的影响 收入 积极影响(正相关关系) 家庭户主学历 家庭户主职业 积极影响(就职业的社会地位而言)(正相关关系) 带薪假期 户主年龄 消极影响(负相关关系) 家庭生命周期 种族 有色人种不如白色人种积极 性别 男性比女性积极
(二)社会因素 主要是指人们是一定的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中所处的地位与角色。 一般而言,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的人,更加开放和自信,愿意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对旅游持积极的态度。而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一般相对封闭,不愿意冒险,并且往往认为外部世界比较凶险,不愿意更多地参加旅游活动。 (三)文化因素 1、民族风俗 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爱好四处周游、探险、欣赏异域文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乡情浓郁、故土难离,往往视旅游为游手好闲、浪费钱财。
2、宗教的影响 主要是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模式。如: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每一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要作一次长途旅行,到麦加去朝觐;佛教的教徒则希望到各佛教圣地去拜佛、还愿等。
完整的旅游需要-动机-行为模式图 旅游需要 收入水平 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 紧张 旅游目标导向 旅游目标行为 闲暇时间 其他客观因素
第四节 旅游者的类型 分类方法一:同旅游活动。 WTo的分类方法 按旅游基本目的划分 消遣型旅游者 差旅型旅游者 个人和家庭型旅游者
消遣型旅游者 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强 旅游者行为决策具有较大的自由 在目的地停留时间长 大多对价格较为敏感 对目的地景观要求较高
事务型旅游者 人数少,但是出行次数频繁 无季节性 对目的地选择的自由度小 对旅游服务要求强调舒适和方便 对价格不敏感,消费水平较高
个人和家庭事务型旅游者 对价格敏感 停留时间短 旅游决策自由度小
作业 1、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有哪些? 2、什么是旅游动机? 思考题 1、旅游者对旅游业的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