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 壹、社區概念介紹 與社區服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台灣的社區發展與 社區營造 社區工作. 台灣社區發展工作 (民國五十七年 ~ ) 台灣推動社區發展最直接是受聯合國推動社區 發展的影響。 聯合國於 1955 年發表「經由社區發展獲致社會 進步」的重要文獻 主要為彌補傳統社會 ( 原殖民地國家 ) 與現代社 會的鴻溝、提高開發中國家之生活水準、倡導.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執行單位:彰化縣埤頭鄉崙腳社區發展協會 日期:中華民國100年12月19日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台灣社區發展之現況與願景 內政部社會司(中) 專門委員黃宏謨.
「運用Anderson&McFarlane 社區評估八大系統推動社區健康營造」
班級: 小 班 時間:102年3月4日~102年5月17日 幼兒年齡: 歲
社區營造兩大要素及發展面向 居民需求 人 人文教育 社福醫療 社區治安 社區資源 文、地、產、景 環境景觀 環保生態 產業發展.
中國人壽 徐真真.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第九章 資料抽象化 陳維魁 博士 儒林圖書公司.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社員流失 Membership Loss 國際扶輪近年來流失社友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 從系統觀看見每一個孩子 台灣海寧格機構系統排列師 李悅寧
附小104第一節課 徐章華 老師 104/08/31 LOGO.
科技輔具—遊戲應用 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凱惠 昶霆 耶!.
睦鄰組織運動.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產品設計與流程選擇-服務業 等候線補充資料 20 Oct 2005 作業管理 第六章(等候線補充資料)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Venue: Romblon & Mindoro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機綠. 在這綠色老屋 碰撞出更多 人與人相遇的機 率 綠.
細胞.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工商界簡介 企業與宗教 我的見證及體驗 Q & A.
桃園鐵路地下與高架化 ~引起的問題爭議不斷 ~.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P106.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103年度社幹部研習會 如何關懷社區及社間合作 報告人: 中華民國儲蓄互助協會 康建民 組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北京师大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 传 宝
苦海救生: -義工督導技巧.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后里鄉的地理位置.
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的要素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Team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營運模式.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課程:社區資源整合與運用 壹、社區概念介紹 與社區服務

課程大綱 前言 何謂社區 社區的形成 我國(台灣)社區發展現況 社區總體營造 小結 2

什麼是“社區” 一、社區的意義 二、社區的範圍 三、社區的形成與功能

一、社區的意義(1/8) 「社區原文Community源自拉丁文Communis,意指團體、共同的關係與感覺。」 「社區」一詞雖然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生活中常用的詞句,但是社區的定義卻莫衷一是。 4

一、社區的意義(2/8) 19世紀德國社會學家F.Tonnies認為社區與社會不同,社區指的是具有根源、道德一致、親密及友誼的聯結,成員對團體的認同,這是一個具有生命共同體感的社區; 與此相異的是社會,他們沒有共同的根源,以利益相結合,以契約當保鑣,其特性是功利、權謀和私利。社區則是以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目標,以友誼、互助和感情為特性。 5

一、社區的意義(3/8) 國內學者林明地教授綜合相關文獻指出社區所具有的意涵大致可區分為五大類: (1)地理區域 (2)人際社會互動關係 (3)一群具有共享價值、歷史、文化的人們 (4)外在於學校的大眾、政治世界 (5)學校生活的凝聚本質,此外林明地強調社 區具有多面向意涵。 6

一、社區的意義(4/8) 社區一詞的意義通常是指: 在一定區域範圍中的社會群體, 彼此間具有相類似的文化、價值觀或態度。 在一定區域範圍中的社會群體, 彼此間具有相類似的文化、價值觀或態度。 社區的認同感包含兩個層次: 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 人與環境之間的認同感

一、社區的意義(5/8) (1)住於相當鄰接的地區,彼此常有往返。 (2)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 (3)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務:如交通、學校、市場等。 (4)面臨若干共同的問題:如經濟的、衛生的、教育的等。 (5)產生若干共同的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會的等。 具備這些或其中一部份條件或潛力的一個人群,即可稱之為一個社區。社區不在地域大小或人口多寡。 8

一、社區的意義(6/8) 社區是指有共同文化的居住於同一區域的人群。在具體指稱某一人群的時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兩個基本屬性有時會側重於其中一點。如「和平里社區」、「四方社區」是側重其共同地域屬性,而「華人社區」、「穆斯林社區」、「客家社區」等則側重其共同文化的屬性。不過無論所指側重哪邊,社區一詞都是強調人群內部成員之間的文化維繫力和內部歸屬感。20世紀後期,無論台灣,還是中國大陸,有感於過去過度重視宏觀經濟發展忽略社區需求的情勢,都分別將「社區建設」或「社區營造」提升到國家政策的層面。在地方組織方面,都開始在小型地緣組織中引入「社區」兩字。如台灣的「社區發展協會」,大陸則有意將原來的「居民委員會」改稱為「社區居民委員會」,不過此舉尚有很多法律問題沒有釐清。 9

社區與團體、結社或社會 基本上,社區與團體、結社或社會並不能劃上等號,但其概念則包括五個要素: (一)一群居民:居民是社區主體,其人口特徵則表現在社 區組合上; (二)地理空間:也是生活空間,包括自然資源與公共設施等; (三)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居民發展社會網絡的關鍵,也是社區持續生存的動力; (四)組織體系:社區是一種組織結構,必然有社會組織運作的現象; (五)心理情感:居民間有相當的共識、認同與歸屬,並且形成一種心理依附,進而追求共同目標。 10

一、社區的意義(7/8) 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我們可得出幾個重要概念: (一)「社區」本身具有雙重意義,「社」注重社區中的人際關係,「區」則有地區或環境的意涵,該名詞指涉人與環境的結合體; (二)社區不同於行政區,而且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並非硬性的規定或劃分; (三)社區問題的產生與解決與整個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11

一、社區的意義(8/8) 社政單位所定義的社區 係指經鄉(鎮、市、區)公所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例如:彰化縣秀水鄉馬興社區

馬興社區的範圍與地理位置 和美鎮 馬興村 秀水鄉行政區域圖 馬興社區區域圖 雅興社區 義興村 彰化市 馬興社區 鶴鳴村

社區—在形態上的差異 御璽國際村社區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 吉峰社區發展協會 彰化縣社區營造協會 彰化縣志願服務協會 彰化縣愛加倍關懷協會 彰化縣婦女新知關懷協會 彰化縣社區人文關懷協會 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 14

社區的範圍(1/4) 社區的範圍很難界定,既非行政界域,也無明確界線。然而,對於某一群人而言,社區卻是個人發展認同感與歸屬感,並擁有某些權利與義務的具體存在生活空間。社區也是一種制度、組織或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分布來說,即是一種區位結構或區位體系。 15

社區的範圍(2/4) 雖然「社區」的概念可能範圍大小不一,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也可能不是一種感官場域,沒有人可告訴你確切的地點,但它卻是一群人的生活空間,我們依然感覺它的存在。譬如說,台灣各地的「公館」、「七張犁」、「北門」、「埔」、「坑」、「厝」,以及台北市的艋舺、大稻埕與大龍峒等概念均可說是社區的最佳寫照。 16

社區的範圍(3/4) 社區與團體、結社或社會並不能劃上等號,但其概念則包括五個要素: (一)一群居民:居民是社區主體,其人口特徵則表現在社區 組合上; (二)地理空間:也是生活空間,包括自然資源與公共設施等; (三)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居民發展社會網絡的關鍵,也是 社區持續生存的動力; (四)組織體系:社區是一種組織結構,必然有社會組織運作 的現象; (五)心理情感:居民間有相當的共識、認同與歸屬,並且形 成一種心理依附,進而追求共同目標。 17

社區的範圍(4/4) 總的來說,社區生活是一種共有、共治與共享的生活。個人出生後,不僅屬於家庭,也屬於社區。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是在自己所屬的社區範圍內進行,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人格發展多半受社區組織的影響。 18

社區的形成 19

社區發展起源 社區發展的概念絕非憑空想像,而是有其歷史淵源。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基於世界多數區域,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由於受戰爭影響而凋敝殘破、貧窮落後,甚或面臨物質嚴重短缺,故而提出社區發展方式。在此世界潮流下,我國於民國五十四年訂定民生主義階段的社會政策,並在六0年代大力推動社區發展。 20

社區的形成(1/4) 就歷史發展而言,傳統農業社區與現代都市社區是社區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農業社區是指某地區居民及其制度所保有的結合形式,在此地區的居民或為散居農村,或是集居村鎮,而以村鄉為其共同活動中心。 21

社區的形成(2/4) 農業社區或鄉村社區有四個主要特徵:(一)以農業為主的一群人 (二)生活在某特定地區的人有密切的 互動關係 (三)享有相同價值與規範 (四)有強烈的我群觀念,並帶有濃厚 的共同意識 22

社區的形成(3/4) 都市社區則是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高、社會流動大、個人匿名性高與高度專業分工。它所展現的是一種異質性現象、職業機能互賴、科層制的發展、理性與個人主義導向的人際關係,並且依賴形式的社會控制。 23

社區的形成(4/4) 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社區是指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水準、職業聲望或其他方面的差異而造成各種不同的地域,並且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具體而言,社區具有三個要素: (一)它是一個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 (二)它的居民具有地緣感覺或某些集體意識與 行為; (三)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 24

我國(台灣)社區現況 25

我國社區發展試行階段 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各農業國家面對重建的窘境,聯合國乃在亞非等農業國家推動結合外援與民眾自力(人力),來進行農村基礎建設及改善公共衛生條件的社區發展作法。聯合國的這種社區發展作法,在農村地區能快速地達到初步重建的效果,而為各國所採行(徐震,1982;張鴻鈞,1969)。 26

我國社區發展試行階段 2/4 在聯合國的影響下,臺灣亦於1955~57 年透過農村復興委員會,指導協助推動「基層民生建設」。首先選定臺北縣木柵鄉(現為文山區之大部分)、桃園縣龍潭鄉和宜蘭縣礁溪鄉等地區試辦,其目標在求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村居民衣食住行育樂六大日常生活需要水準的提升。 27

我國社區發展試行階段 3/4 基層民生建設的主要項目及內容包括: (1)生產建設:以各種手段增進農民生產能力,來改善農村居民的經濟狀況,如農作物改良與推廣、家庭副業等; (2)教育文化:充實設備,使兒童有充分就學機會;開辦補習班,教育民眾專業知能與公民知識; (3)社會福利:開辦幼稚園及托兒所、推行守望相助、對孤苦無依者給予救助; (4)衛生保健與環境改善:改善環境衛生、修建道路、改良飲水、教授營養常識、消 28

我國社區發展試行階段 4/4 這些基層民生建設的作法,乃成為日後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架構,其中不少的工作項目也被進一步納入日後的社區發展工作中(王培勳,2002)。同時,這種由政府推動、有計畫性而推動的社區發展方式,是一種計畫性社會變遷模式的實踐。 基層民生建設的效果與作法,成為臺灣70、80 年代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參照架構。 29

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中心進行 全面推動(1965~1990)1/5 在1968 年至80 年代以前的社區發展工作,其實際的推動作法乃以發動民力為基本方法。在「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68)中即強調動員民力的方法,明列社區發展的目標與性質:「社區發展為有計畫的動員區域內之人力、物力、財力,配政府各部門之施政計劃與財力支援,以增進區域內人民生活條件,提高區域內人民生產技能,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建設民生主義新社會為目標。 」 30

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中心進行 全面推動(1965~1990) 2/5 在居民組織方面,1968年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中並沒有直接列明居民組織的設計。與居民參與有關的規定為「社區設社區服務中心,由社區內之戶長選舉九至十一人組織理事會管理之,…。(第八條)」。又在「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畫」中乃列出「社區設立社區發展理事會,下設社區服務中…,負責辦理各該社區之各項有關業務。」 31

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中心進行 全面推動(1965~1990)3/5 1983 年的「社區發展工作綱領」乃予以規範:「社區劃定後,由鄉、鎮、市、區公所,輔導成立社區理事會」(第七條)。「社區理事會為社會運動機構,由區內居民每戶代表一人,選舉理事組織之。(第八條)」。社區理事會作為運動機構的性質相當明確。 32

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中心進行 全面推動(1965~1990)4/5 在社區發展的主題及項目上,在「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畫」中可以發現基礎工程建設是該計畫的中心工作。在最初的「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畫」中規定由縣市政府進行社區之劃分,其中列出社區的劃分乃「按住戶計,以350戶為原則」。事實上,這個350 戶乃成為執行社區發展、特別是基層建設的關鍵參數。 33

以基礎工程建設為中心進行 全面推動(1965~1990)5/5 社區建設之初以先辦理下列基礎建設工作為起步,然後逐步加強(下列各項工程數量,係按350 戶之一社區所需建設工程之約計數): (一)興建排水溝2,000公尺。 (二)舖裝柏油或水泥巷街面2,000平方公尺。 (三)興建公井18 口。 (四)興建公廁23 座。 (五)整修廁所54 座。 (六)興建活動中心1 座。 (七)改善家戶衛生(包括採光、通風、水泥地面、廚房、圍牆)。 34

我國社區發展的演進 我國的社區發展計畫自1965 年試辦推行以來,迄今已逾40 年。40 餘年的社區發展努力,在不同階段中各發揮不同的功能,達成不同的政策目的。 在70 年代末以前,社區發展工作集中於地方建設、社會福利等項目,亦確實發揮創造幸福、提昇國民生活水準的效果。 到了80 年代之後,由於社會變遷、政府職能分化及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專業化,以居民互助、志願服務為中心的社區發展,漸轉變為補充公共服務的角色。 35

臺灣的社區形成與發展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這塊土地先後有多種不同族群活動於其上,各自依其傳統和歷史緣由,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落。 曾殖民者 族群 社區聚落 荷蘭人、日本人 原住民 原住民部落 閩南人 閩南人聚落 客家人 客家村 外省籍人士 眷村

鄉村型態的社區特色 (1)居民較重視鄰里間的互相合作 (2)居民透過婚喪喜慶及宗教祭典建立共識 (3)居民的工作、信仰相近 (4)居民對生長的土地較有認同感 (5)較能團結社區力量,發揮守望相助精神 彰化縣社頭鄉的劉家古厝群,居民具有血緣關係。

鄉村社區的務農生活

都市型態的社區 2.優點:就業機會多,生活機能及交通較 便利 3.居民關係 (1)彼此缺乏血緣或地緣關係 1.居住形式:多為公寓、大廈 2.優點:就業機會多,生活機能及交通較 便利 3.居民關係 (1)彼此缺乏血緣或地緣關係 (2)平日忙於工作,鄰居間的情誼較冷淡 (3)社區居民不易凝聚共識 (4)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意願較低

都市社區生活的便利,是吸引人口移入的主要原因。

都會地區的景觀

社區的類型與差異(1/2) 社區的兩種主要類型是 傳統鄉村社區與現代都市社區: 一、鄉村社區 二、都市社區 鄉村社區的人有密切的互動關係,工作性質相近,如農村、漁村等 都市興起後,人們多住在公寓、大廈,鄰居少往來;交通便捷,人口流動快速,工作與生活型態多樣化,人際關係的交往愈來愈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

社區的類型與差異(2/2) 社區的兩種主要類型是 傳統鄉村社區與現代都市社區: 一、鄉村社區 二、都市社區 對生活的地方較有認同感,並有濃厚的共同意識。其組成大約有兩種形式: 1.血緣關係。 2 地緣關係。 居民彼此互動關係較不緊密,容易產生疏離感,對社區的共同意識也較不強烈,參與的意願也較低。

社區的類型與轉變 鄉村社區:組成大約有兩種形式: 1.血緣關係: 如桃園縣平鎮市的「宋屋里」,起初便是因為血緣關係而聚居,因此早期住在當地的人,姓宋的人口數比例很高。 2.地緣關係: 以原鄉為地名的社區,如澎湖縣七美鄉的海豐村,以「海豐」為地名,便是紀念及緬懷祖籍地而得名。

地方感 地方感: 1.定義: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的濃厚情感。 2.功能: a.協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 b.形塑人們的故鄉情懷。

都市社區經營日漸困難 北高兩市的實際經驗顯示:都市社區發展工作較農村社區更困難。究其原因,除都市人有忙碌、疏離、流動性與匿名性等較高的特性外,「社區」範圍的日漸模糊,也是引起都市「社區意識」、「社區認同」,乃至「社區參與」薄弱的要因。 46

我國社區發展主要變革- 1/2 內政部於1983 年將「社區發展綱要」修訂為「社區發展工作綱領」,爾後又因應臺灣地區解嚴,民間社會力的釋放,而於1991 年5 月1日再次修訂發布「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將原先由政府指定成立的「社區理事會」,轉化為「社區發展協會」,改採以人民團體型態運作,社區發展工作也自由上而下的推動,轉為由下而上,期以民眾為主體的發展。 47

我國社區發展主要變革- 2/2 1990 年代內政部大力推動福利社區化工作,於臺灣地區擇定5 處鄉鎮市區,作為推動「福利社區化」的實驗區。同時間,臺灣省政府社會處也擇定5 處社區或機構,作為福利社區化的試辦區,一時社政部門社區工作的重點,均在於推動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 48

推動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 福利社區化工作一直是政府推動社區發展的核心工作。因此,內政部於2005 年起推動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其以競爭型、計畫性的經費補助,來鼓勵地方政府進行社區培力。以聯合社區方式,運用績優社區發展協會帶領其他社區,共同推動福利社區化工作。藉由地方政府、專家學者與績優社區實務工作者,以及專業社工人員的陪伴與培力,培植社區發展自主、互助機制,讓福利服務工作能深化於基層社區,以求社區的永續發展。 49

我國社區發展協會數量 依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14 年6月30日,我國社區發展協會數計有6,742 個社區,與2001 年時的5,584 個社區發展協會相較,增加了1,158個社區發展協會。而這六千多個社區其所涵蓋的人口數達2,000餘萬人,相較於我國2,300 萬餘人,社區居民數達全國總人口數九成五以上,這意謂著社區工作所服務與照顧的對象與範圍,幾近全國整個人口。 。 50

社區工作與功能 在我國施政上,除了行政體系的鄉鎮、村(里)外,事實上,「社區」已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業務推動單元與傳播管道,也無怪乎,社區工作越來越受到政府各部門的重視。 51

社區認同與向心凝聚 1/2 社區發展是一種綜合性工作。要做好社區發展工作,需要整體社區居民參與,並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使居住認同社區組織,關心社區事務,進而利用社區資源維護自己的社區環境,深切體認社區是「利害相關,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 52

社區認同與向心凝聚 2/2 當前社區發展政策的首要任務即是如何強化居民的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如何透過各種社區活動的辦理,加強居民的社區參與與情誼,進而使他們自動自發、相互合作,融合成社區生命共同體,形成社區發展的動力。 53

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是指社區居民對於其所居住社區有一種心理情感,亦即歸屬感與認同感。他既認同這個社區,也屬於社區成員的一分子,好比自己對故鄉與國家的情感一般。這是一種對於所屬社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也是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至少有三個要件: (一)居民對於所屬社區具有認同與情感; (二)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與共同利益; (三)居民願意表達看法或採取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 54

居民社區意識 所謂社區意識,係指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對這個地區及其鄰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與融合,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也就是人們認為這個社區是屬於他的,而他也屬於這個社區(徐震,1995)。李易駿(2011)則認為「社區意識」這個構念,應包括:熟悉感、 認同感、歸屬感及榮譽感四個概念。 55

社區發展的主要精神 1/2 就理論上來說,社區發展有三種主要精神: (一)社區發展工作必須解決社區居民切身需求問題; (二)社區居民必須積極參與; (三)居民的自助是社區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 因此,社區發展可說是一種組織與教育民眾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社區發展的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協調各社區關係、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取社區自助行動,達到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與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56

社區發展的主要精神 12/2 具體而言,社區組織的重點是: (一)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 (二)讓地方人士體認避免衝突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調整與工作配合; (四)社區民主自治與專家合作關係的建立。 57

結 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