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光啟高中 社會科教學研究會製作 蔡月芳老師.陳貞如老師製作.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傳統節慶大觀園 ◆ 一年之中隨著不同的季節和信仰,而有不同的 節慶,你知道這些節慶的意義和活動的內容嗎?
第一單元 – 繪畫、建築與雕刻藝術 第一章:什麼是藝術 第二章:認識藝術的構成元素 第三章:認識藝術的創作要素.
20 簡易概率 (增潤) 學習範疇:數據處理 (D) 學習單位:6D-E1 簡易概率.
科目 歷史 單元 史前台灣與原住民文化 姓名:顏淑玢 節數:2
台灣原住民.
原住民藝術之美 起 源 社會型態 分 布 文化祭典 服 飾 藝術表現 居 住.
台灣的原住民.
中國人壽 徐真真.
看見雅美族 5615 陳曉蘭.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有趣的環保藝術作品.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台灣之子ˍ 臺灣原住民 世居阿里山的 ~ 鄒 族 台中市南區國光國民小學 李憲雄.
WEBSITE PROPOSAL.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欣賞有趣的薑餅屋.
2-3 基本數位邏輯處理※.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十 曲式──二段體、三段體.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六年級 數學科 下學期 數形.
第十四單元 弧長與旋轉體的表面積.
R教學 安裝RStudio 羅琪老師.
名詞 黃勇仁.
認識阿美族的吉祥物-樹豆 樹豆(Fataán).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猜猜看下面的圖片是什麼?.
6B冊 趣味活動 認識立體圖形中的頂、棱和面 柱體的頂、棱和底邊 錐體的頂、棱和底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圖片格式簡介 張啟中.
第 2章 原住民文化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   ■台灣原住民的文化.
辨認三角形的種類 小學三年級數學科.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複 拍 子 國小音樂科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S. typhimurium)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哪些人是管理者? 管理者? 指和一群人工作,並藉由協調他人來完成工作,以便達成組織目標的人
國民中小學最基本一千字詞-b 國民中小學最基本一千字詞-a 關開.
多元文化概論.
泰雅族 西湖國小 五年二班 28號 喬姵瑋.
98學年度優質化社區發展「立志藝文季」校內講座 從原住民音樂來 了解和聲
重複圖形.
動腦時間—紋面知多少 1.下面哪個不是紋面的意義? □ (1)表示成年的象徵 □ (2)表示美觀 □ (3)表示勇敢 □ (4)表示快樂.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行的色彩 交通標誌(4).
算獨教學 范國祥製作 於新湖國小 算獨資料來源
六年級電腦科 KompoZer w3.dhps.tp.edu.tw.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六年級 數學科 下學期 數形.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體積.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討論.
周界的認識 四年級上學期.
機綠. 在這綠色老屋 碰撞出更多 人與人相遇的機 率 綠.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在職專班 網頁色彩學--- 以顏色分析網頁設計 指導老師:吳有龍教授 學生:陳正忠 學號: G.
3.1 凸透鏡與凹透鏡 生火 會聚還是發散光線? 透鏡的特徵 進度評估 第 3A 冊 單元 3.1 凸透鏡與凹透鏡.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企業識別標誌(logo)設計—第二講 圖文合一的創作法
生活摺紙.
String類別 在C語言中提供兩種支援字串的方式 可以使用傳統以null結尾的字元陣列 使用string類別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鼻孔和鼻屎的故事 圖片來源:漢聲《鼻孔的故事》.
營運模式.
居家問題小偵探.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原住民資源教室 文物簡介 光啟高中 社會科教學研究會製作 蔡月芳老師.陳貞如老師製作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陶壺排灣族語為「reretan」,為排灣族物質文化的三寶之一。三寶所指為「陶壺、琉璃珠及青銅刀」三樣常見於排灣族社會的物品。其中陶壺reretan代表祖先在人間所居住的地方;青銅刀排灣族語為tikuzan ni tagaraus,代表著男性的力量與權威;琉璃珠排灣族語為qata,象徵著女性的貞節與美麗(撒古流,1993)。   通常陶壺為頭目貴族所珍藏,數量的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撒古流,1993)。陶壺依其功能可分為:       1.純粹祭祀用的祭壺或古陶壺,內常裝有琉璃珠或祭品       2.作為聘禮,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3.釀酒用的陶壺       4.可放置糧食、種子、醃肉、盛水用的陶壺   前二類價值相當高,因而以「dredredan」尊稱作為祭祀或者是聘禮用的陶壺。關於古陶壺的來源,現今仍不清楚,因製造技術已不見於族人口傳中,且在族人來源神話裡,總是發現陶壺、太陽蛋及頭目祖先等三者串連而成的故事,頗負神話色彩的。   排灣族人撒古流對古陶壺的調查,他將陶壺歸納有三種: 一是公壺uqalai a edredan,壺上的紋樣為蛇紋、太陽紋和人紋; 二是母壺vavaian a dredredan,在壺上有乳狀凸出,凹入點則在壺中央 且有耳; 三是陰陽壺pinusingsingan uqalai,則集中公壺與母壺的特徵。 目前這三種壺根據撒古流的調查,以陰陽壺pinusingsingan uqalai數量最多。最早期的陶壺是沒有任何的紋飾的圓形壺,進而演變成帶有簡單太陽紋飾的圓形平底壺,而後產生了蛇紋的菱形壺,演變到近代,則為可以裝飾多樣紋飾的圈足壺(撒古流,1993)。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此壺開口特徵,已非傳統古陶壺形式。 壺生傳說 相傳太陽有一天在遊太武山的時候,在山頂發現一個美麗的陶壺,因此便在陶壺中產下一顆蛋。 因為太陽擔心蛋被猛獸吃掉,於是請了百步蛇夫婦來守護陶壺,後來蛋變成了一個女嬰,而這個女嬰就是排灣族的始祖。 從此百步蛇也成為排灣族的守護神了。 陶壺與甕的地位不同,甕僅是用來裝成物品的器具,並無其他意義。 婚嫁時男方需送給女方陶壺,此習俗目前仍然存在。 今日陶壺的紋路設計以每個師父的感情與喜好為主,已脫離傳統的規制。陶壺今日製作時間仍需時一個月左右,並視天氣而定。而現在原住民的陶壺或其他作品皆以商業導向為主,稱之為「商品」;藝術品則另外為原住民自己的創作,不一定限制於傳統的器物製作。

陶壺(陰陽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陰陽壺兼具母壺與公壺的乳狀與蛇紋紋飾,是陶壺中最尊貴的。平時擺放在頭目家中柱的兩旁,是家中最神聖的地方。也是頭目聯姻時重要的聘禮。外人不得隨意觸摸。 此壺開口特徵,已非傳統古陶壺形式。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被尊稱「頭目的祖先」的陶壺分為三個等級,依次陰陽壺、母壺、公壺三種。為頭目、貴族珍藏,多寡與好壞,象徵頭目家族的財富與地位。作為聘禮之用者,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的古陶壺 。 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陶壺(公壺) 族別:排灣族 概述: 陶壺依功能可分為:1.祭祀用的祭壺或古陶壺,內常裝有琉璃珠或祭品; 2.作為聘禮,常有浮貼或陰刻等紋樣;3.釀酒用的陶壺;4.可放置糧食、種子、醃肉、盛水用的陶壺。 太陽、百步蛇、陶壺都是頭目的象徵,平民不得擁有陶壺。公壺有著百步蛇紋。主要是勇士的象徵,蛇則是有神聖頭目的意義, 希望能傳承給下一代。

彩陶雙耳漩渦紋壺 類別:彩陶 概述: 此壺非臺灣傳統陶壺,而類似仰韶文化下素面陶加砂的製成方式 。其上紋飾則為彩陶花紋,類似馬家窯型及半山型之彩陶漩渦紋瓶之紋幾何紋飾。整體予人紋飾豐富、律動性強之感。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

三魚紋盆 類別:半坡彩陶 概述: 魚形紋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裝飾圖形。彩陶紋飾中對魚紋的創造,正是對距今六千多年前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先民” ,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和心理氣質特徵的綜合表達。半坡陶器以圓底或平底的盆為主,花紋圖案除有寬帶、三角、斜線、波折等幾何紋樣外,還有動物的圖案,其中以魚類紋數量最多,例如半坡出土的「三魚紋盆」、和內彩「人面魚紋盆」,造型簡潔生動,圖案和生殖崇拜有關。 魚形紋是仰韶文化半坡彩陶裝飾圖形中數量較豐富的一種動物題材紋樣。半坡類型以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遺址出土者為代表。彩陶中的象形紋是迄今可見的中國最早描繪具體對象的繪畫性形象。而魚形紋以它不盡相同的表現形式延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分布在東西七百公里,南北約五百公里的廣大地域。代表着半坡彩陶裝飾内容的主要特徵。   彩陶紋飾中對魚紋的創造,正是對距今六千多年前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先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特徵和心理氣質這些特徵的綜合表達。魚形多用簡單的三角形組合成實部與軀體,以平塗的側面形象和軀體的彎曲來表現魚的游動。對口、眼、鰓、尾、鰭的誇張歸納表現魚的游動。

陶 盆 類別:不詳 概述: 此類陶盆應非台灣本土所產,較可能來自東南亞或中國。

雙耳陶罐 類別:不詳 概述: 雙耳陶罐,多用於祭祀之用,出處不詳。

陶 盆 族別:不詳 概述: 可能是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文物,實際出處不詳。

雙耳陶罐 族別:不詳 概述: 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有類似的陶罐,因此史前有此類陶製品,應為少數民族所有。亦可能是來自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的文物。

陶 甕 族別:不詳 概述: 史前考古遺跡圓山文化有類此形式之陶甕,但陶甕上的紋路台灣則無。

陶 甕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陶甕在一般日常生活上扮演多種重要用途,其中以作為容器居多,如用來裝酒或醃菜等。在排灣族與魯凱族中則可作為身分地位之表徵。從陶甕中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工業技術、藝術水準。 依本陶甕之 形式似乎是原住民族與漢人交換來的物品。

陶 甕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陶甕在一般日常生活上扮演多種重要用途,其中以作為容器居多,如用來裝酒或醃菜等。從陶甕中可以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工業技術、藝術水準。 本陶甕非採原住民露天燒陶的方式製成,較類似漢人形式之手拉胚,於原住民族中較少見。

布藝壁飾 族別:排灣族、魯凱族 概述: 以排灣族與魯凱族代表性傳統圖騰印染於麻布上,作為室內掛飾。 太陽紋象徵祖先,百步蛇紋是貴族專屬的紋飾,藉以強調統治階級的權威、榮耀與力量。頭上的獵物角牙戴冠稱為「宇宙神」,亦為貴族身分的表徵。

布藝壁飾 族別:鄒族 概述: 以鄒族代表性傳統編織服飾圖案印染於麻布,為室內掛飾。鄒族服飾中男子常服可用棉麻織成正反面各為紅色與黑色的長袖布衣。平時穿黑色一面, 到了儀式如小米收穫等場合, 則改穿紅色一面。女子方面,北鄒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的胸衣為主。南鄒女子的頭飾上綴有銀片等飾物,比較繁複,服裝則為白色長袖上衣、黑裙。另以毛線绒球、玻璃管珠及長幅布條作為帽飾。

布藝壁飾 族別:魯凱族 概述: 以魯凱族代表性傳統服飾圖案印染於麻布,為室內掛飾。魯凱族受階級制度影響,服飾上也反映社會地位不同。魯凱族頭目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插在頭冠的羽毛,象徵崇高的社會地位,須經族人認同功勳後,才能公開配戴。此外,頭飾上綴有紅色蝴蝶結的人,代表是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女子頭上戴百合花飾為貞潔的象徵 ;男子則須補獵六頭以上公山豬,成為狩獵英雄才夠資格戴百合花。 魯凱族受階級制度的影響,服飾上也反映社會地位的不同。一般而言,只有貴族才享有裝飾特權,平民百姓穿著樸素。不過透過交易,平民可以向貴族購買裝飾特權。交易品常用豬、小米、鍋子等物品,學者稱這些物品為「特權讓與稅」。當一個圖案普遍被使用之後,貴族就再創造新的圖案,表現貴族的優越地位。 服飾一方面表現社會地位高低,同時也是社交不可少的禮品,例如以全套盛裝作聘禮。 魯凱族的裝飾權,原本只屬於頭目貴族特有 但平民經由儀式也可以取得裝飾權,包括:紋身、 穿戴飾服、戴百合花飾權; 不過花紋上仍有差別,以紋身而言 人頭紋、 人像紋、十字紋昰頭目的專利。 女子頭上戴的百合花飾為貞潔的象徵 ;男子則須補獵六頭以上公山豬,成為狩獵英雄才夠資格戴百合花。而且只有頭目才能朝前方佩帶,其餘的人只能朝左右戴。

人形立柱木雕 族別:泰雅族 概述: 原住民雕塑以木雕為主,除生活器物外,家屋的橫桁、簷桁、立柱、壁板等也是展現雕刻技藝之處。就魯凱族與排灣族來說,立柱是權勢的象徵物之一。 本立柱雕刻之紋面及服飾呈現出泰雅族特色,但非家中樑柱之用。黥面是泰雅族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同時對男子而言,是成年與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 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鯨面 九族中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泰雅族男子必須經歷狩獵、出草(獵人頭)成功,並能獨當一面、勇敢保衛家園、捍衛社稷,方夠資格紋面。女子則需學會紡織技藝後,方能獲得紋面資格,織布技術越精巧的人,紋樣就越寬大。紋樣呈現是,男子在前額中央及下顎部位紋飾;女子從前額中央及兩頰由耳下至唇部紋飾。 傳統中,沒有紋面的人,不僅在泰雅社會裡不被尊重,即便死後,也不能像有紋面的人一樣,可以直接越過彩虹彼端(祖靈之橋Hakkau Uttuf)回到祖靈的天界。 以前泰雅族人禁止男女婚前及婚外的越軌行為,因任何人的姦情都會激怒祖先之靈,而禍及部落所有成員。尤其青年男女若有不道德的行為,在紋面時必受到祖靈的懲戒,常導致紋面後的傷口發炎難以癒合,或紋面的花紋模糊、顏色黯淡不清。所以刺青前紋面師都會詢問受師者是否有越軌之行為,如果有,須先向祖靈認罪,方可施術,當然費用加倍。 女子如果紋面的色澤深、花紋清楚,則顯示該女子既貞節又賢淑,出嫁時可向男方多所禮聘或嫁好老公。

壁板雕刻 族別:排灣族 概述: 排灣族家屋的雕飾,可以分為立柱雕飾、簷桁雕飾、橫樑雕飾、檻楣雕飾及門板、獨石等。壁板雕刻為身分的象徵。排灣族的貴族頭目,不但享有經濟上的特權,同時亦擁有藝術上的特權。他們在家屋、器物、佩飾上利用雕刻及專用的百步蛇紋樣,表示貴族階級的徽號,並展示其權勢。 此藝術作品從其側邊切紋對稱看來,可能主為商品販售之用。 立柱雕刻與壁板雕刻最顯著的不同是,立柱雕刻的祖像(註: 排灣族不拜偶像,有人說祖像是演化而來,古時那是家世地位的表徵而已。)、太陽及百步蛇紋飾是屬於頭目貴族專屬的圖案,頭目的任何用品或飾物,其圖樣有別於一般平民,禁止仿傚,相當嚴格,包含手紋、男身紋皆然;而壁板雕刻大都為淺雕的陰紋形式,人物的頭顱多成橢圓形,蜂腰闊肩,兩手或高舉,或置於胸前。石壁雕刻的組合紋和群像紋飾與壁板雕刻相似,有時會施以藍、綠、黃、橙等色。   除了貴族以外,排灣族平民的生活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見精緻多樣的雕刻藝術,例如:杵臼、餐具、飾物、樂器、刀具,甚至枕頭。平民百姓大多會以人像和狩獵動物,來作為雕刻紋飾的題材,例如鹿和山豬。木雕大部分是以浮雕的方式雕成,而在雕刻木材的素面上,則會塗以紅色或黑色,以產生莊嚴而神祕的感覺。

壁板雕刻 族別:排灣族 概述: 排灣族壁板雕刻為頭目貴族身分的象徵。排灣群的木雕藝術,表現手法傾向「平面的」。 木雕人像均頗式樣化,雕度較淺,人像頭顱多成橢圓形,有蛇與人首合紋之特徵, 蛇紋作半圓覆於人頭之上。此外,蜂腰闊肩、兩手舉於肩側或置於胸前、雙腳直立或略彎、足尖多指向兩側、性特徵明顯。

壁板雕刻 族別:泰雅族 概述: 原住民族常在雕刻藝術中呈現其生活面貌。諸如:獵取山豬後分山豬肉、搗小米。本雕刻作品中的人物穿著為泰雅族服飾。 此藝術作品從其側邊切紋對稱看來,可能是作為商品售予當時漢人或日本人作為裝飾之用。

木 鼓 族別:泰雅族 概述: 木鼓為原住民樂器。泰雅族的木鼓是由織布機的機桐轉變而來。由於中空,因此可透過木棍敲擊發出聲音,能做為慶典、表演之用。 目前阿美、排灣等族似乎都有使用這項樂器。

泰 雅 刀 族別:泰雅族 概述: 原住民男子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各族的刀,樣式大致相同,身短、幅廣、扁平,附以雕飾的木柄,鞘是半面鞘,亦施雕刻,另一面即纏以銅絲,以固定刀身於鞘內。泰雅男子擁有泰雅刀,無身分之別。泰雅族人高大、強悍,為了出草、獵人頭,因此所使用的泰雅刀,刀柄既彎且長,利於施力。刀柄部分有時會以銅條圈緊,刀鞘部份較類似波斯刀的彎翹。 原住民男人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男嬰誕生的時刻,長輩便贈與一把刀;到十二、三歲後,外出時必佩刀,片刻不離身;從此用來獵取敵人首級,宰烹鳥獸、砍伐樹木…,許多民生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因此台灣各原住民族都有特用稱呼語:排灣語takit;魯凱族語lab;卑南語dalaw;阿美語vunos;雅美語pararowai`;鄒族語pojava;布農語shinhai day;賽夏語malat;泰雅語lalao。 原住民男人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男嬰誕生的時刻,長輩便贈與一把刀;到十二、三歲後,外出時必佩刀,片刻不離身;從此用來獵取敵人首級,宰烹鳥獸、砍伐樹木…。

阿 美 刀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原住民男人的生命歷程與刀是無從分割的。各族的刀樣式大致相同,身短、幅廣、扁平,附以雕飾的木柄,鞘是半面鞘,亦施雕刻,另一面即纏以銅絲,以固定刀身於鞘內。 阿美族人使用阿美刀無身分之別,主要為打獵、砍人頭之用,俗稱「番刀」。較類似開山刀的形制。

小 米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小米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外,在各族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小 米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在原住民的傳統社會中,小米除了做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外,在各族社會、文化與祭儀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以布農族為例,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小米是農業祭儀的中心、象徵著家庭的財富,小米種植與收成是他們生活中最注重的事項,也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禁忌與規定。 小米採收後會倒掛於屋簷曬乾作為種籽之用。小米可製成的食物諸如麻糬、小米酒等… 。 架構生活時序的小米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布農人是傑出的獵人。即便如此,在布農人的日常生活中,農耕(尤其是小米的種植)才是族人生活中最關心的一件事。布農傳統歲時祭儀相當繁多,一年裡面「神聖的」、「有禁忌」的日子可達七、八十天到一百二、三十天之多。根據黃應貴先生在東埔所進行的調查,東埔每個月都有祭儀,包括小米開墾祭(mapulaho)、小米播種祭(igbinagan)、除草祭(inholawan)、收穫祭(sodaan)、入倉祭(andadaz)、打耳祭(manah daigian)等等,開墾祭是在陽曆十一月到十二月舉行,播種祭在一月,除草是在三月,收穫是在七月舉行。值得注意的,這幾個儀式均與小米種植有關,儀式舉行的時間配合著當地小米生長。由此可知,布農人的歲時祭儀結合著小米種植。透過小米,布農人架構出部落的時序。 確認成員身份的小米    在收成小米期間,全家人要共守食物與行為上的禁忌(註1)。決定開始收成小米的那一天,執行祭儀者在天尚未完全亮前就先上山,以避免遇到不吉利的事情(諸如聚落中有人死亡)。到了山上,進行儀式性的採收並對小米祈求:「kami hai kikingav kamazu,mashia kuzakuza,pishiahalavan kuzakuza」(我們要開始收小米了,希望工作很順利、很平安),然後再象徵性地採收一些小米後就返家。返家後殺豬(或殺雞),將肉分給家中每一位成員(這就是所謂禁忌的豬肉),如此完成祭儀,第二天開始正式採收。    小米收成完畢並加以曝曬後,舉行小米入倉祭(lus'an andadaz)。此時,將收成的小米置於客廳後方,殺豬來舉行祭儀。祭儀時,家長拿著一塊豬肉,站在小米堆前口中喃喃地祝禱著說:「希望明年的運氣像今年一樣的好,所有倒楣的事情都不再出現,讓我們以後都有飯可以吃!」再以豬的肩胛骨所串起的祭器(somsom)在小米堆上揮動著,並且祝禱:「希望這些小米能多的吃不完」。祝禱完畢後,煮一點今年收成的小米,由家長用手指舀起一些餵食家中每一位成員,這個動作結束後家中所有成員(包括媳婦,但不包括嫁出去的女子)開始共食這些小米與豬肉。小米必須留下一些不能全部吃完,代表家中小米很多,否則象徵日後食物會有不足。    丘其謙在潭南的研究也發現:「當新媳婦入門時,她還不能馬上吃夫家的祭粟飯,須經過祓除一番後才能吃。這種祓除儀式先由司祭向同一個偶族的各家收集一枝祭粟,集成一捆小米,名之tamoko,由司祭拿進穀倉內。穀倉內有一用大樹皮製成的圓桶,是用以儲藏農作物的容器。集合各家小米而成的tamoko就放在這個木桶上面。舉行祓除的儀式那天,需殺豬,以之入鍋煮熟後,切肉、皮、心、肝、肺……(腸子除外)等各四片分別插在小米束的枝上。新媳婦就關進穀倉裏去。………….新媳婦在裏面必須住上一個月的時間(1966:66-67)。」 這也正如一位布農人所說的: 在從前的時代,我們是不能隨便吃別人家masamo(禁忌)的小米和豬肉。但是,這只是在小米收成的拜拜活動中才有這樣的限制,在平常,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招待別人,好好的給他們吃飯,否則就是magisong(吝嗇)。  由此可知,小米在儀式中具有確認群體成員身份的積極角色。布農人以小米來確認人我之別,並區辨出群體的界線。

杵 臼 族別:原住民各族 (除達悟族外) 概述: 杵 臼 族別:原住民各族 (除達悟族外) 概述: 杵和臼為原住民重要生活器具,用來搗小米、搗薯糕等。搗米是原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杵臼製作材料為木頭、石頭。杵而言,有的會有鐵箍防其碎裂;排灣族則會有紋飾雕於其上。而臼通常有腰身,為方便起見,採上下中空的形制。另外,舂米的木杵亦可創造音樂。「杵音」在邵、布農等族皆有。邵族有杵音之舞,在豐年祭儀式裡是重要的一部份。 邵族人舊居TarinKwan 舊社,水稻種植於Lalu島。邵族人將Lalu收穫之糧稻,收成運回TarinKwan部落,將稻穀曝曬,然後去殼,邵人去穀方法是用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是屬婦女工作,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去穀,造成部落叮叮咚咚聲響,而後族人覺得合乎音感,始發展成杵音之舞。   杵音之舞在豐年祭的儀式裡是重要的一部份。它的特色,在於木樁敲擊石塊所發出清脆響亮之聲響,所造成此起彼落的律動美感,再配合上族人手持木樁敲擊所呈現出來的畫面,表現出一種文化在延續上的驕傲。

臼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臺灣原住民除蘭嶼外,諸族均以榖食為主,故杵和臼在原住民中為重要生活器具,可用來搗小米、搗薯糕等。杵臼製作材料為木頭、石頭,在原住民的社會組織裏搗米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為原住民部族的一項特徵。 臼依各族不同而形式迥異,阿美族與泰雅族之木臼造型多帶腰身。 原住民食物以粟、稗、小麥 、 旱稻、甘薯、黑芋為主,並以採集野菜及漁獵列為副,調味品只有鹽、辣椒 、番薑。 雅美族以薯芋為主食,但亦兼植玉蜀黍、稷、豆類等。原住民諸族的食物有粟米與稻米煮成的飯和粥,糯米或黍蒸製的糕與粢粑。行旅時攜帶乾芋為糧食,方法為將黑芋煮熟後再曬乾,乾後堅硬如石,可以久藏而不腐,昰為排灣族原始文化特質之一。

杵 臼 族別:排灣、魯凱、雅美等族 概述: 小杵臼常為搗檳榔之用。檳榔產於南部,排灣、魯凱、雅美等族有食檳榔習慣,年紀較長者會用小杵臼將檳榔搗碎再食。

銅 鍋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之銅鍋多為手工打製成,故底部多成弧形狀,較少為底部有角度的銅鍋。故此銅鍋可能是與漢人交換來的生活器具。 銅的熔點較低可加工製成銅鍋,臺灣南部的排灣、 魯凱、雅美等族均有此種項煮物用之器具。

銅 鍋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之銅鍋多為手工打製成,故底部多成弧形狀。銅鍋為原住民各族均有使用的煮物用器具。

竹編鍋蓋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為原住民竹編器具,類似漏斗型狀,作為煮食時蓋物之用。

背 簍 族別:泰雅族等各族 概述: 背簍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諸如芋頭、獵物、小孩均可置於其內。編織方式:底部為方格編法,身部改為透孔六角編法。 置於內部的帶子為「頭背帶」,布農族人稱tsisbunguan或tinaqes,是背簍的附屬品。背物時頂於前額,以支撐背簍的重量。頭背帶是用藤以斜紋編法編成。

背 簍 族別:布農族等各族 概述: 背簍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諸如芋頭、獵物、小孩均可置於其內。此外,亦可能為播種籃。其編織方式為透孔六角編法。 現代編器中有許多以裝飾為其主要創作目的。

竹編籃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編容器為各族日常生活中應用最普遍的器具。一般,編器材料以竹籐為主,其他還有蘭草、林投葉、月桃葉。各族都會使用竹籐編成各式容器,如:搬東西用的背籃、收放衣服的箱子、裝食物的籃子、裝首飾的小盒子等…。各族編器以泰雅族最出色。但此竹編籃非具傳統價值,裝飾意義較高。

籐 椅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編器材料多以竹籐為主,其他還有蘭草、林投葉、月桃葉。各族都會使用竹籐編成各式器具。 籐 椅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編器材料多以竹籐為主,其他還有蘭草、林投葉、月桃葉。各族都會使用竹籐編成各式器具。 現代編器中有許多以裝飾為其主要創作目的。

竹 篩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成圓形淺底狀,外緣以粗竹片折曲而成,篩身以竹蔑編製,依用途不同,竹蔑有粗有細;編法、大小也有所不同,有的有孔目,有的密密實實。 竹篩可以用來供篩選稻穀,去除稻稈、禾、葉或砂石用。

扇米盆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為原住民生活編器,可用於過篩、放置小米或其他農作物等。

麻糬盆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此原住民編器類似竹篩,可過篩磨成粉的小米、芋頭等,以方便製成小米糕、麻糬之類的食物。

斗 笠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斗笠為外出農忙或者勞動時,戴於頭上防風防曬之用。作法是用竹篾依著木胎編結而成口,把編結後周圍的竹篾修剪 ,即合「煞笠面」。 斗笠主要材料是竹篾及竹 ,經過清洗、曬乾 、壓平種種處理,再利用粗(外) 、細(內)兩根不同竹枝,縫定於笠胎周圍,俗稱「縫笠仔」,雛型完成 之後,便縫笠面,再利用硫磺薰以漂白,即完成。

竹編水果盤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編器常以日常生活用具最多,實用價值高。而且不同用具可有多種用途,不管簍、籃、盆都可互為使用。

背 籃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背籃的材料為竹子或籐,主要作為生活上揹物之用。內部的帶子為「額帶」,用於額頭,以支撐背籃的重量。臺灣各原住民族均有使用。

便當盒 族別:阿美族 概述: 編器在日常生活中是主要的盛裝容器、生活器具,像飲食器皿的便當盒、盛飯盤、檳榔籃、編袋等等都是原住民編織的範圍。

籐 籃 族別:泰雅族 概述: 泰雅族、布農族等族均有使用,婦女提物用。附有背帶與刀柄,方便於山野獵物或採物時可以使用。 籐 籃 族別:泰雅族 概述: 泰雅族、布農族等族均有使用,婦女提物用。附有背帶與刀柄,方便於山野獵物或採物時可以使用。 現代籐籃造型美觀,兼具藝術價值與實用性。

背 籃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此類屬肩荷搬運編籃,為雙肩揹,原住民各族均可能使用。

背 籃 族別:布農族等各族 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背籃的使用,使得原住民搬運與攜帶物品更加方便。

背 籃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編器的攜帶搬運方式有:頭頂搬運、額頭搬運、肩荷搬運、背負搬運、肩背雙荷搬運、手提搬運、腰負搬運等。編目大的多用於盛個體較大且較重之物,如:地瓜、芋頭、小米;編目小的用來放置小米、黍之類。 此類屬肩荷搬運編籃,附有肩背帶,原住民各族均可能使用。背簍的使用,使得原住民搬運與攜帶物品更加方便。

籐編畚箕 族別:布農族等各族 概述: 畚箕有兩種,一種是用較粗寬的竹蔑編製,孔目較大,另一種是用細竹蔑編製,孔目細小。粗孔目的主要用在挑東西上,如挑土、挑石頭、挑糞等,故又名糞箕;細孔畚箕,民間亦稱稻箕,主要用途是盛裝稻穀、米、及其他作物用穗實用。

阿美族畚箕 族別:阿美族 概述: 畚箕有兩種,一種是用較粗寬的竹蔑編製,孔目較大,另一種是用細竹蔑編製,孔目細小。粗孔目的主要用在挑東西上,如挑土、挑石頭、挑糞等,故又名糞箕;細孔畚箕,民間亦稱稻箕,主要用途是盛裝稻穀、米、及其他作物用穗實用。

米 簍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米簍或竹籃用竹蔑編製而成,或用竹片製作提樑,綁上繩索,以方便提、挑。開口成圓形或橢圓形,大小與內部寬度同,籃底或呈,圓形狀,或呈稍向內縮的方形狀;籃的深淺不一,依深淺大小不同,裝衣服、蔬菜等不同東西。 若為邵族的公媽籃,內部就會置放祖先的衣服、遺物。

魚 簍 族別:阿美族等各族 概述: 以竹篾編製的漁具,盛裝捕獲的魚、蝦、蛙、蟹等。漢人與原住民均有類似的用具。

魚 筌 族別:阿美族等各族 概述: 為捕魚工具。頭洞口小,有竹蓋,內有一竹編漏斗。多置於河川激流處,內可能置放誘餌,作為陷阱,誘使魚、蝦、蟹進入後捕捉。

犁 族別:阿美族、布農族等 概述: 阿美族、布農族等居住於平原區、花東區的原住民族,本雖種植旱田生產小米,但由於小米經濟較低,故被要求改種稻米。由於稻米種植於水田,因此使用從漢人傳來的犛,配合牛軛,以牛或動物犁田。 此犁為重犁,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曾提及,是精耕農業使用之農具。

拖 耙(大耙) 族別:阿美族等各族 概述: 為阿美族等有種植水田之各族的農耕用具。原住民本以小米為主食,但在漢人的鼓勵下許多漸改種稻米。拖耙為穀粒鋪曬時,用來攤平穀粒、增加曝曬面積的用具。

拖 耙(小耙) 族別:賽夏族等各族 概述: 木製耙體呈多齒狀,竹柄或木柄。拖耙為原住民農作用具,主要是由人或牛來拖拉,藉以翻土、打散土塊及耙平填土。翻土之目的除鬆土之外,還可使土壤曝曬於陽光下,以除蟲、菌。另亦可作為曬穀時耙穗實及禾葉用。

木 槌 族別:原住民各族 概述: 原住民農作用具,主要作為搗米之用 。

木 雕 族別:不祥 概述: 原住民族之奇木工藝,為擺飾之藝術品。台灣早期由於伐木及採樟腦,砍去了大片山林,卻留下樹根沒有使用,有些樹根造型特殊,正可提供創作之源。

奇木飾品 族別:不祥 概述: 裝飾用之木質飾品,原住民族之工藝藝術,可能為漂流木之藝術創作。

石板屋 族別:排灣族、魯凱族 概述: 排灣族的傳統石板屋自地面以下三、四公尺開始往上蓋,以石板為瓦,屋脊上蓋著茅草再壓著竹材和石塊。傳統家屋由主屋和前庭構成,屋內分居室、臥室、穀倉及豬圈四部分,寢室在家屋的前方,居室在後,居室與穀倉間設中柱分隔,通常豬圈也兼有廁所的功用。屋後設有石櫥台,用來放置陶罐。家屋後面或旁邊的牆上,設有象徵祖靈的神龕。神龕在排灣族的語言中有「本源」的意思,排灣族人相信,神龕是祖靈降臨的地方。神龕前面是小米倉,穀倉前就是家屋的主柱。 排灣族部分地區的傳統石板屋自地面以下三、四公尺開始往上蓋,房子一半在地面下,為防止野獸和敵人入侵,通常入口做得很低。屋頂呈兩坡式,以石板為瓦,中間的屋脊高約三公尺,屋脊上蓋著茅草再壓著竹材和石塊。大門通常開在前牆的一邊,屋簷的高度只有一公尺多,所以進門時,必須彎腰進入,雖然在前牆上開有一、兩個兩尺寬的窗戶,屋頂也有小天窗,但仍然可以感覺得到屋內昏暗的氣氛。   傳統家屋是由主屋和前庭等二個基本空間所構成,一個家庭除了有象徵家名的主屋之外,還有穀倉、柴堆、農事或工藝小屋,在寬敞的前庭旁邊還有石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功能完備的建築群。 屋內由居室、臥室、穀倉及豬圈四部分構成,寢室在家屋的前方,屋內兩旁有數張以石板搭蓋的床,靠近門口的是男子睡的床,內側的床則為女子或小孩所睡,居室在後,居室與穀倉間設中柱分隔,居室內設有爐灶,穀倉旁則是物品放置或家具收藏的地方,通常豬圈也兼有廁所的功用,屋後社有石櫥台,用來放置陶罐。   在整個排灣族地區,家屋的建築形式儘管有些地方性的變化,但是在家屋後面或旁邊的牆上,都一定設有象徵祖靈的神龕。神龕在排灣族的語言中有「本源」的意思,排灣族人相信,神龕是祖靈降臨的地方。神龕的前面是小米倉,穀倉前就是家屋的主柱。 頭目家屋實際上是動用全體村民的力量建造的,在名義上,這一間家屋是屬於頭目所有,但事實上,是部落群體所屬的公產,也是群體向心力所在,幾乎所有大小事情都可在頭目家中討論解決,有些部落的建築是以頭目家屋為中心建造的,因此,對於如此重要的家屋,族人也就不遺餘力、竭盡所能地用雕刻圖紋來裝飾及美化。貴族家屋中的樑柱、天花板和前面屋簷下的橫木都是堅硬的木材做成的,而這些木材的表面就成為表現傳統雕刻的地方。   貴族和頭目的家屋不但比平民的家屋規模大,而且大多在寬廣的前庭旁邊設置司令台,司令台上立有一到數根大豎石,或者在司令台上種大榕樹,這是貴族階級的重要標誌,集會時,頭目就坐在司令台的豎石前。

阿美族住屋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傳統上,阿美族以母系聯合家族為居住的理想型態,理想家屋是長而寬的大房子。建築材料方面,多以茅草為頂、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製編繞的高架連床。阿美族的傳統社會中,家屋指涉的含意除房屋的硬體建築,還包括建立爐灶以及住有家人。爐灶為生火處,傳統上立三塊石頭而構成。為家人煮飯、取暖、作息與團聚之處,也是家屋的重心,象徵家庭的生命之源。 阿美族住屋形式 (一)家屋建築   傳統上,阿美族以母系聯合家族為居住的理想型態,理想的家屋是長而寬的大房子,內部大約可容納二十人左右。在建築材料方面,多以茅草為頂,以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製編繞的高架連床。一般家屋通常居住十多年後就需拆除重建,屋頂上的茅草則每年需要增補,每隔三、四年則需要全部重新更換。   建屋時,以男子年齡階級為主要的工作人員,建屋的程序包括:奠地基、準備所需的建材、剷平地基、豎屋架、蓋屋頂、編壁與連床、安門、落成。房屋落成時要殺豬祭神,結束後再集體出去捕魚。整修或重建家屋通常會利用九、十月水稻收割後的農閒時期。   根據李亦園等人所著「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一書中的記載,阿美族的傳統建築包括北部的「單室正門型」與南部的「複室側門型」兩種,中部阿美兩者皆具,但以前者為多;海岸阿美的原始家屋型態則是正門開在短邊山牆面,側門及窗戶數依據各家需要而定。   在阿美族的傳統社會中,家屋(loma’)指涉的含意除了房屋的硬體建築外,還需要包括兩項條件:一是要建立爐灶(parod),二是要住有家人。爐灶為生火處,傳統上立三塊石頭而構成,此處為家人煮飯、取暖、作息與團聚之處,也是家屋的重心,象徵一個家庭的生命之源。以往當家人要遷移其他地方,母親會將這三塊灶石與自織的布、陶甕作為贈送。同時,要以籐將這三塊灶石綁好帶走,缺一不可。   隨著經濟型態的改變,家屋的型態改變得很快。根據許功明等人在「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一書中,從年代來區分之,阿美族的住屋有下列各種: 1.傳統型:約在1930年代以前的房屋形式。房屋整體呈長方形,多以茅草為頂,以木頭為柱,編竹為側壁,室內有籐繞的高架連床。 2.鐵皮型:約在1930至1950年間,家屋的型態開始有所改變,在材質上採用木樑、木板牆及鐵皮屋頂。在這個階段,海岸阿美家屋的正門不一定開在山牆面,有許多家屋仿造漢式建築開在家屋的長邊。 3.磚瓦型:約在光復後1950至1970年間,此時正進行生活改進運動,家屋建築乃仿自漢式的建築。 4.洋房型:1970年代迄今以水泥磁磚砌成的造型。 目前第一種傳統類型的家屋幾乎已經消失,其他三種目前皆可見到,尤其以第四類水泥洋房居多。

太巴塱部落祖祠 族別:阿美族 概述: 太巴塱部落在花蓮光復鄉,是阿美族最大聚落之一,相傳也是最古老的聚落之一,這裡也曾名列阿美族的製陶重地。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祖祠,為族人地集會所。樑柱均以木質卡榫接合;屋牆用山上叢生箭竹(抗折性強)構成;屋頂則堆積厚實茅草。屋內多用黃藤編製傢具,冬天床鋪上厚獸皮以禦寒。側門的木住雕刻,太陽代表女人,另有螃蟹、神話、舞蹈、祭典、漁獵等生活片段之紋飾。 阿美族住屋形式 (二)附屬建築 1.穀倉:   在傳統時代,穀倉是重要的建築物之一,每家都有穀倉,一般人有兩個,富有者的穀倉可多至十數間至二十多間。在建築設計上,阿美族的穀倉建築於地面而無防鼠設備之薄板。如果一家只擁有一個穀倉時,可將長度延長,將內部利用竹子再分隔為二到三間,以存放不同的穀類。 2.豬寮   傳統上,建築豬舍之前,家中的男人必須到河中捕魚,準備當建築完成後食用。若晚上作夢夢見許多大魚,則表示所畜養的豬隻將會肥大且多產。阿美族的豬寮通常建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以木材、竹子與茅草做為建築材料。 3.牛舍   牛舍通常建築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建築十分簡單。以馬太鞍地區為例,以竹子、木材或檳榔樹幹為柱,前兩端較長,屋頂上搭一斜坡竹架,上蓋茅草、稻草或檳榔葉,後面以茅草編壁。 4.雞舍   雞舍建於家屋的左右兩側,以竹子為柱,頂上蓋以茅草或稻草。

豬牙帽 族別:排灣族、魯凱族 概述: 排灣族與魯凱族有明顯的階級制度,反映在傳統服裝及紋飾的表現上。貴族與平民的衣著除花紋、色澤、配件有明顯差別外,夾織挑繡的喪服披肩和喪帽、豹皮背心、鷹羽頭飾和豬牙帽等更僅限貴族使用。豬牙帽多為頭目貴族於祭儀等重要活動時穿戴。太陽形紋為男子所戴;幾何形紋為女子所戴。裝飾有動物角牙、山羌尾巴、毛皮、角鷹羽毛等以彰顯狩獵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