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正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 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要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扬帆出大西洋,共三艘帆船,其中最大一艘船大约长36米,船员约90人。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首航率4艘船和船员百余名。 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船队也只有5艘船300余人。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要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正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大清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1900年,八国联军的舰队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大清水师全军覆灭。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1900年,八国联军的舰队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
1、找一部电视记录片《1405 郑和下西洋》 2、读一本书《1405: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祝勇著 3、探索一下历史:后来的王朝为什么没有将郑和远航的事业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