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 崔允漷 博士 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通识研修专题之一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崔允漷 博士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组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专家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Cuiyunhuo@vip.163.com © 2005 by Cuiyunhuo
让我们一起思考 专家/教师已经为学生设计了那么多科目了,能否有一门课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专家/教师已经给学生那么多的问题了,能否有一门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做与各种“学科”有关的事情,能否有一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 除了将“课程”理解为“知识”之外,我们能否将“课程”理解为“经历”、“机会”?
报告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框架 需要澄清一些“想当然”的误解 给管理者的政策性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定位 课程目标的错位与缺失 变化着的学生发展需要 学科知识的综合与分化 当代社会生活的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一)课程目标的错位与缺失 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 为何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说一句美丽的谎言——发展智力;能力=智力+知识+机会 为何随着学校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幼儿忙探究;学生忙解题;成人忙休闲 过于关注“历史世界”与“知识世界”:离学生的个人、生活意义太远 有人批评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了读专家定的书;特别是几门要考试的书
(二)变化着的学生发展需要 70年代中学生想要什么:有饭吃 90年代中学生想要什么:有衣穿 现在中学生最想要什么:自由、自主 学校生活:少了一点自主、自由的东西
(三)学科知识的综合与分化 知识的激增(爆炸) 知识的综合,如生命科学、环境科学 知识的分化 知识是什么? What-knowledge How-knowledge Why-knowledge Who-knowledge
(四)当代社会生活的特征 1、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生活个人化、生存信息化、军事竞赛化 2、当代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变化:体力与脑力;竞争与心理压力;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关系淡漠 3、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活动空间减少;体力劳动与活动减少;饮食中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摄入量的增加 4、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影响 ——现代文明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糖尿病以及心理疾病和性病;肥胖症等 ——人体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终日伏案工作使人越来越胖、越来越弯;我们在精神方面获得的越多,在本能方面失去的也就越多。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2、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3、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谁的 专家或教师 学生 从哪里来 知识 生活 怎样组织 分科 综合 怎样开展 预设的 生成的 焦点是什么 关注过去 关注现在 怎样学习 基于个人的 基于小组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 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框架 (一)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学分认定
(一)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 1、高中研究性学习 (一)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 1、高中研究性学习 三年共15学分;计划内的课时,不得挪借他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 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 学校根据不同的学分数制定相应的标准,由导师根据此标准认定学分。
2、高中社会实践 三年共6学分: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校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定学分。 活动内容: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俱乐部活动 ,校内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课外俱乐部等三年至少有一周时间,最多不超过2学分。三是校外考察、实践。 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学处或德育处认可。 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给学分。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3、高中社区服务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义工或志愿活动。 参考内容:公益劳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 组织方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评价建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教师签名证明;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组织 阶段一:(1)探讨项目领域 阶段二:(3)探讨课题研究计划 开 展 过 程 阶段三:(6)整理与分析资料 (2)决定课题 阶段二:(3)探讨课题研究计划 (4)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工具 (5)搜集资料 阶段三:(6)整理与分析资料 (7)综述观点与提出自己观点 阶段四:(8)发表及分享成果 (9)反思与评价 开 展 过 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组织 校级部门 年级/教研组 班级层面 设立专门小组及管理层级 制订规划方案与配套制度 编写教师指导材料及培训 组织落实具体的方案 研讨问题与交流体会 评定与推选优秀课题 年级/教研组 先分组(5-7组),后定课题 确定导师(每人至多3个) 研究活动方案的确定与开展 结果交流与展示,评定与推选 班级层面
教师的课程角色:导师 认识者(knower) 咨询者(counselor) 协商者(consultant) 促进者(facilitator) 合作学习者(co-learner) 思考:导师与学科教师有何不同?
实施要点 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要实现“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 教师的任务是让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研究结果之后才可以指导; 关注学生有无兴趣,而不是有无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施过程的资料积累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向社会宣传这类课程的价值 一定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
涉及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分组 头脑风暴/建构心智图/讨论/图书馆活动/互联网检索/观看录像 编制问卷、访谈提纲/设计现场活动 访谈/现场活动 撰写/编制图表/统计分析/应用电脑 改变观点/作出判断/提出意见/形成假设/得出结论 报告/档案袋/布告/辩论/表演/多媒体演示 分享讨论/列表
资料搜集记录 姓名/班级/小组/日期 (1)资料类型(报章/书籍/网站/刊物等) (2)资料名称(报章名/书名/网址/刊名) (3)主题/标题 (4)内容摘要或/和剪贴: (5)老师评语
研究计划书(开题报告) 研究题目:清晰/范围适中/不易离题/有研究价值/能增进新知或视角/易找到足够资料 研究目标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分工):日期/任务/目标/负责人 参考资料 报告表达形式:小册子/电脑简报/表演/实物 老师意见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学分认定 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重点在于学习经历与参与态度;或者说基于过程的表现 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但不能琐碎、过于具体、过于复杂 制定评价方案时,须考虑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变成“填表学习”、“撰写论文”、“学科延伸”、“额外负担”。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程序 学校必须按规定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方案》 基本程序 学生上报相关材料给班主任或导师 班主任或导师核实并签名 以班为单位送教学处或专门小组审核并对合格者予以学分认定 把学分登记在学生学习报告单中 (社区服务的学分必须在登记之前以班为单位公示,如有异议, 则重新核实,如证实是弄虚作假者,则不给学分,并予以批评。)
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案例一 个人评价相关内容和材料 课题评价相关内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小结 一份完整的个人活动实录 在小组内交流个人小结 课题评价相关内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报告并交电子文本 归类收集的相关资料、实验数据或调查记录 在班级内展示研究成果、过程和体会 展示、交流至少要用PowerPoint,或网页演示,或其他辅助手段 (说明:高一年级共研究一个课题共5学分,每周2节; 高二和高三研究一个课题共10学分,另加要求。)
社会实践学分认定:案例二(江苏常高) 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年结束时登记在学生的“学习报告单”中。 课程内容 课时分配 学分分配 军训或学工、农 至少1周 2 校内公益劳动 至少18课时 1 校内值周班或兼职 校外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案例三(浙江余杭高中) 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①荷花塘社区服务一般由学校组织;②其他社区由学生自行组织“某某社区服务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 时间安排: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政教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 学分认定:由年级组长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具备四个条件,可得2个学分:①三年内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②《社区服务记载卡》记录完整;③家长签名;④经抽样回访、成果展示、公示举报无异议。 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终局复议。
三、需要澄清一些“想当然”的误解 家长不同意 学生能做什么研究 教师都不会研究,怎样指导学生研究 离开学科、没有教材怎么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跟高考挂钩,谁会去开展研究性学习
来自调查的数字 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比例:家长92.2% ;学生85.8% ;教师92.2%。 研究性学习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没有必要开设。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家长83.1% ;学生89.7% ;教师89.4%。 教师认为最大的困难:资源23.5%;无时间23.5%;不太熟19.5%;没培训9%;评价和报酬6.9%;学生不积极3.6%。
四、给管理者的政策性建议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加强监督与领导,提高课程执行能力,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与正统性 重点/星级/示范学校的评估标准必须明确规定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利与相应责任,使得这些学校真正扮演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角色 建立展示、研讨、分享研究性学习课程发展的机制,给所属学校提供持续的、有效的专业支持 需要规范性的经验总结,避免专家个人化的误导 树立典型时,避免将学生作品作为导向,应重视学校组织、制度、文化上的创新;同时应积极保护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把“升学率竞争”置于“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政策”的基础上。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钟启泉总主编: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华等著:《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崔允漷总主编: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研究性学习在农村》——江苏省西场中学 《有效,无限的探寻》——江苏省锡山高中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走向课程领导》——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 《大班小班化》——浙江省温岭中学 《创新思维的助推器》——上海市大同中学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 1、就是让学生提出可研究的 问题 2、就是给学生分配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3、就是让学生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 4、就是让学生关注当代的生活与社会 5、就是给学生超学科的综合体验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