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史 The City:A Global Hisroty》(2005) By Joel Kotkin 演說1501全球城市史 講者: 掌門 《全球城市史 The City:A Global Hisroty》(2005) By Joel Kotkin
全球城市史 作者是城市問題研究權威;本書審視古今名城, 概括大型城市具備的要素, 建立的背境和條件, 最重要的是興衰之道. 作者也對現今城市的演變進行解釋, 並對大型城市的未來境況作出展望.
城市要素 一般定義def. 城市為大型居民聚落, 以中心區域人口密集為主要特徵.*** 作者的獨家見解,認為 城市必然具備三項元素: A神聖性 農業革命產生密集定居的生活形態, 由村落而市鎮, 最終產生城市. 城市混雜居住著多元族群的大量人口, 不能遵照部落習俗生活, 必須進行新型社會管理. 治理之道, 只能出於宗教規範. 此所以最早的城市必然植基於農業, 而由神廟與祭司階層擁有和管理.***** 城市必然是 “神聖的”, 就算時移勢易, 神權漸為王權所取代, 但其 “神聖氛圍”務必細心保存以維繫民心, 只是 “神聖”的內容與時俱進, 日久不復舊識. 直到現代, 城市仍以大型廣場、塔碑雕塑、地標建築創造 國族認同、文化傳承、自由民主等等「社會神話」. 金紫荊廣場算唔算?
城市要素 B安全性 農業城市存糧豐厚,自必成為游牧民族之鵠的, 為了保障安全, BC6,000年耶利哥城修築了史上第一道城牆.*** “安全”是城市最關鍵性的要素, 安全的定居環境才能進行勞動分工,積累資本和孕育文化. 由於安全至上原則, 專業武士階層逐漸興起, 架空神廟,掌握權力, 最終建立起帝國. 大帝國以掠奪四方所得資源, 包括龐大的奴隸勞動力, 建設「都城」以為長治久安之計. 古代名城俱從此出. 聖經中的耶利哥城
城市要素 C繁榮性 祭司、武士和官吏是城市建設的主導人物; 但是若無廣大的技工、商人、勞工和奴隸階層, 則沒法支撐城市硬體的建造維修和日常營運. 諸色人等滙聚城市, 形成了她的異質性和繁忙性. 帝國都城人文薈萃, 資源滙集, 也是工業和時尚奢侈品的生產和行銷中心, 貨幣化之後又是金融中心. Th. 上述三者共同構築出城市與其生活交化. 此三者缺一不可, 其一衰退則通體消亡.**** 典雅和羅馬城是因為公民喪失了道德和價值理念而衰亡. 很多位於通商要道的城市則因商業路綫的改易而衰落, 如亞歷山大港和威尼斯. 當然, 更多的是直接為蠻族所攻陷, 如汴京和巴格達. 威尼斯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
古代名城 歷史上最早的城市是BC6,000年 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城. 兩河首批 蘇美爾城市規模都很小, BC3,000年最龐大的 烏爾城人口只有2.4萬人. 最早的帝都是 阿卡德王朝 薩爾貢大帝於BC2,300年建立的 阿卡德Agade城; 巴比倫之前最偉大的都城是元前九世紀 新亞述帝國的 尼尼微Nineveh城, 留下了首個大型圖書館. 輝煌的頂峯非A巴比倫Babylon城莫屬. 舊巴比倫帝國於BC1,900年建立的都城位居兩河要衝, 為其後千餘年天下第一城.*** 該城突出之處是高度發達的商業, 為了管治繁忙複雜的城市, BC1,772年名王 漢謨拉比頒行法典, 制訂民法, 這是破天荒的城市發展.***** 元前六世紀 新巴比倫帝國鼎盛時期, 該城人口達到25萬的不可思議水平. 巴比倫亡於波斯之後, 西方進入「古典時期」,即希臘羅馬時期. 尼尼微Nineveh城 巴比倫 Babylon
雅典城 BC592年雅典委托梭倫立法,訂立民主制度, **** 此為人類政治史上極偉大之創制. 雅典因民主制度而激發創造力, 建立超卓的議會政治,强大的海軍, 和精深的哲學.*** BC480率領希臘聯盟大敗波斯聯軍,勢力如日中天, 成為希臘的中心都會. 雅典商業發達,其銀幣被用作國際結算工具,可說是史上首個國際金融中心.*** 希臘城邦的衰亡堪作借鑑. 希臘人有兩個致命弱點: 其一,蔑視所有外邦人為劣等民族,呼之為“野蠻人”, 心胸狹窄既不能建立大帝國,也不能抵禦大帝國的侵略.其二,民主制度的原生弱點, 內部大型利益團體無法妥協的時候,社會容易陷於分裂和癱瘓, 最惡劣的情況就是內戰. 城邦天生是極度自私自利的團體,而整個希臘就衰落於“伯羅奔尼撒戰爭”之中. 雅典,作為最有力量的城邦, 也因為卑視其他城邦和內部分裂, 在內戰中敗於 斯巴達聯盟之手, 從此一蹶不振.
羅馬城 傳奇地由小城邦變身為史無前例的大帝國, 其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平平無奇, 成就偉業靠的是人力資源: 宗教帶來的族群凝聚力, 紀律和刻苦精神帶來的軍事和政治上的組織力.*** 她的發跡史就是征服,掠奪,盤剝和勞役的歷史. 傳說中羅馬建城於BC753年, 元前五世紀才嶄露頭角,有居民4萬人. BC450年制訂「十二銅版法」規範公民行為,建立明確的社會體制,名曰「共和」,*** 城邦開始强大. 元前三至二世紀統一意大利半島, 東降希臘, BC146年南滅迦太基,稱霸地中海. BC31年奧古斯都掌權,建立帝制, 羅馬踏入全盛期, 以地中海為內湖, 統治著周邊各族5,000萬人. 羅馬城全盛期人口超過100萬,*** 比之前最大的城市高出以倍數計. 羅馬城由此時起建設為現代意義的超級城市. 為了完善生活,籌劃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公共工程, 包括興建14條遠程引水渠; 為了撙節交通,規定民用車輛只准在夜間行走; 在其商業區內竟有五層高的“摩天”購物大樓! 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放射式高速公路網絡可遠達任何一個邊疆兵鎮; 免費的住房和糧食福利制度養活大量無所事事的貧窮公民; 為了社會穩定,政府定期舉辦大型娛樂活動“角鬥士死亡競技”來宣洩公民們的情緒, 由此衍生的龐大賭博系統當然不在話下!
公元117年圖拉真治下疆土達到極盛的羅馬帝國
羅馬城 羅馬的衰亡更堪借鑑. 吉朋曰「羅馬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用現今的語言來說,是社會內部矛盾導致帝國崩壞.***** 社會依賴奴隸勞動力過甚, 公民賦閑失業,陷於貧困, 最終首都1/3人口仰賴救濟渡日.*** 到了帝國停止軍事擴張, 喪失來源, 奴隸價格飈升,經濟隨之崩潰. 公民好逸惡勞,軍團戰力急降,蠻族僱傭兵成為兵鎮主力, 安史亂起,大唐中衰. 公元三世紀民族大遷徙,日耳曼人渡江西來, 中原板蕩,公路系統被切斷, 物流失調,主城無救. 酷烈的奴隸制度成為基督教的温床, 基督教義銷蝕了傳統文化精神, 瓦解了人民對帝國的向心力.*** 作者認為所有亂源都不及道德淪亡那麽致命, 幾乎所有階層的羅馬人都喪失了公民意識, 草根階層沈迷娛賭,頹廢不堪; 智識分子逃避現實,玩世不恭; 富户搬離首都,移居濱海別墅. 面對敗局,國家毫無振興之力.
黑暗時代 AD476年西羅馬滅亡,歐洲進入漫長的「黑暗時代」. 期間文化大幅衰退,貨幣經濟消失,重要的時代特徵便是城市的消亡, 羅馬城人口最低點只剩下3萬人! 待得復甦,已是五百年之後. 城市首先重興於北意大利, 雙重得益於經濟活絡和盜賊橫行,大鎮紛紛興建防禦工事,演變為城邦.*** 城邦多行民主或寡頭政制. 公元十二世紀初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歷時百餘年, 以全面失敗告終. 務實的意大利商業城邦立即掉轉槍頭,轉為與伊斯蘭世界進行跨域貿易合作,累積起大量財富. 其中有個城邦據有地利,極度進取, 甚至兩次被教廷把全城人開除教籍!這個高瞻遠矚的城邦就是E威尼斯. 意大利城邦
威尼斯共和國的疆域
威尼斯 水城傳說由避難者建於AD421年, 其地原為潟湖沼澤,荒蕪不堪. AD1,000年左近成為「共和國」 ,在寡頭家族之間進行小圈子選舉產生執政元首,以海洋商貿和製造業名世. AD1,204年充份利用十字軍第三次東征佔領君士坦丁堡的機遇, 奪得 亞得里亞海--愛琴海---黑海 “海上高速公路”的控制權, 半壟斷了東西方遠程貿易,由是大發特發. 當然,控制權要用強大海軍來支持. 威尼斯人務實高效,自私自利, 樹立了現代商業城市的終極模式.*** 由於面積受限,城市精於規劃, 按功能割分為住宅、工廠、船塢等社區.*** 威人思想開放,離經叛道, 引進阿拉伯數字系統,發明了「複式簿記」.**** AD1453年鄂圖曼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 壟斷黑海和遠東貿易, 切斷了海上高速公路,威尼斯開始衰落. 十六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 繞好望角航路開通, 威尼斯大勢盡去, 淪為三流國家. 其成也商業, 其敗也商業. 威尼斯的營運模式為百年之後的 阿姆斯特丹和倫敦開先例, 垂典範, 是現代國際商業行為和金融中心的鼻祖.
當代城市的演變 F典範城市:洛杉磯L.A. 1908年L.A.制訂了美國首個綜合城市規劃法案, 其指導方針為分散、多中心和大規模郊區化.***** 這個法案的思想和執行敲定了美國, 甚至全球先進城市未來一百年的發展趨勢. 事緣對上世紀後半期大量拉丁美洲和亞洲移民湧進, L.A.人口急劇膨脹. 移民以討生活為首務,自然群聚於市中心以適應就業和開創服務業,*** 這就造成了中心區過於擠擁與及生活素質下降. 白人中產階層追逐“優質家庭生活”與及“高人一等”的身份認同, 於是紛紛逃離市區,定居周邊郊外. 其時汽車開始在美國普及, L.A.居民平均擁有汽車量是全國的四倍,是芝加哥的十倍, 為城市加速擴散提供了條件.*** 人口湧進城市作為一種主流現象,自古如此,舉世皆然, 但十九世紀不同之處是工業革命已竟全功,城市吸納人口的力量大增. 高密度造成高壓力, 市中心被迫縱向發展, 大厦林立,自此時起. 市中心持續受壓, 發展出兩條背馳的因應路綫: 其一以巴黎為代表, 不斷擴充和重新規劃中心區域; 其二以倫敦為代表, 逐漸將人口向市郊分散釋放.*** 比較這兩條路綫, 前者其實更合乎歷史常態. 倫敦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 因為她是當時全球最大的城市,人口是巴黎的三倍, 擴充重劃殊為不易. 再者,英國貴族文化具有悠久的鄉村生活傳統, 新興中產階層繼承了這種品味.
洛杉磯L.A. 工業革命之初, 根本無人可以預見市郊才是城市的未來.*** 那時候, 只有窮人才住在市郊, 以長距離通勤換取低廉屋租. 時移勢易, 分散模式在先進國度漸居上風, 最初是富户遷往郊區, 後來中產和小康的工人階級也踴躍跟進; 到了最後, 市中心的居住者反倒多為貧窮户了. 這種趨勢也强化了族裔分裂的社區格局, 白人紛紛遷離之際, 黑人仍得滯留市區. 1970年,將近95%的郊區居民是白人; 而市區的白人人口僅為30%. 整個城市的總面積則因分散模式而倍數擴大, 呈現多中心, 按區份優劣而層級化的格局.*** 市中心經此滌蕩, 呈現兩極分化. 一端是環境惡劣和高犯罪率的破落區; 另一端則是人文薈萃、寸金尺土的繁華區. *** 繁華地帶由商業、娛樂、文化中心和高級多層住宅所構成. 商業從來是城市的命脈, 在於當代,由於繁華區租金過於昂貴, 靠近供應端的商業活動,如分銷倉貯, 都得遷離; 核心區幾乎清一色是需求端的生意, 如消費購物中心、酒店和金融業.***
洛杉磯L.A. 最為顯眼的現代城市文化是大眾娛樂, 如電影球賽等等. 這類娛樂事業多已產業化, 大規模經營和集體供應. 人們分散居住於郊區, 集體消費於市區, 而市區也就成為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 另外,高端和群體文化活動也聚集於核心區舉辦, 如演藝會、大型競技會和時裝表演等. 文化中心、博物館和各種會館俱樂部多在核心區設立, 文娛活動聚焦使之成為引領時尚的源頭.*** 多層豪宅的住客當然是菁英階層中的皎皎者,且多屬單身人士,*** 其中有或因需要,或因情趣而不斷流徙者稱為「漂泊族」, 更是城市的天之驕子. 既然家庭多己遷離, 核心區充斥著單身、享樂主義人士和貪婪的金融業者, 現代城市的危機就是集體價值觀念的喪失, 道德淪亡則社會凝聚力薄弱, 如同雅典和羅馬一樣.
病態城市 當代 “大城市”還有另一種模式, 那就是人口超量的〈病態城市〉. 這類城市很多是殖民時代的首府, 如雅加達、加爾各答和開羅, 殖民者為城市打下了現代化基礎. 二戰後殖民地獨立,這些城市高速發展, 新的掌權階層即是舊日的菁英階層,*** 他們接管了企業, 住進豪宅區, 維持甚且擴大了社會不平等. 貧富懸殊是該等城市的顯著特徵.*** 由於人口急速和過度膨脹, 缺乏資金進行基建, 垃圾遍地, 用水短缺, 空氣污染, 洵為常態; 政治腐敗, 貪污盛行, 自不待言. 典型中的典型為「僭建區」(ie非法佔有居住點, 棚屋區, 貧民窟.). 舉墨西哥城為例, 其僭建區原是一個乾涸的湖泊, 土壤碱性過重, 即使灌木也難以存活, 惟是貧窮的人類卻能偷生. 此區在1960年有人口6.5萬, 十年間翻了十倍, 到2000年竟有2M人棲身於此地! 當今在 “發展中國家” 中 至少有600M人口居住在這類貧民窟, 其居民將微薄收入的3/4用於購買食物, 生活極其痛苦. 但人們仍從農村湧進, 因為留在農村則是死路一條. 墨西哥城 印度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