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劳务人员传染病预防与应对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11月5日
主要内容 境外传染病疫情 主要传染病的预防 发生传染病的应对
边境邻国传染病疫情
越 南:流感,痢疾,疟疾,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腮腺炎,阿米巴痢疾, 肝炎,水痘,艾滋病病 老 挝:细菌性痢疾,甲肝,伤寒,登革热,乙脑和疟疾 柬埔寨:细菌性痢疾,甲肝,伤寒,登革热,乙脑,疟疾,艾滋病 泰 国:疟疾,登革热,狂犬病,乙脑和病毒性肝炎艾滋病
主要传染病的预防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经血或性接触传播的疾病 呼吸道传染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霍乱、痢疾、甲肝、伤寒等。 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 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例1-霍 乱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菌,这两个血清群的生物形状和致病机制大致相同。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国际检疫的传染病。 霍乱弧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1) 地区性 (2) 季节性
临 床 表 现 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黄水样或清水样大便多见,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
例2-痢 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的细菌引起的,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多发的肠道传染病。 志贺菌属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4种。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志贺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 2-7岁儿童发病最多,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
临 床 表 现 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 防止病从口入。 保护易感人群:增强机体免疫力。
例3-甲 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甲肝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甲肝病毒:球形,32个壳粒组成的20面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 儿童及青少年
临 床 表 现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部分出现巩膜、皮肤出现黄染。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共3周。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共3周。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对共用餐具、饮水器具均应消毒,实行分餐制。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甲型肝炎流行的根本措施是广泛开展疫苗接种。
例4-伤 寒(Typhoid)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伤寒杆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 儿童及青少年
临 床 表 现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玫瑰疹、 肝脾肿大。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隔离治疗至粪便培养2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如有发热立即隔离。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予以隔离。隔离治疗至粪便培养2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如有发热立即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采取以三管一灭(管水、粪、饮食和灭蝇)为重点内容以及卫生宣教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应急性预防服药。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指以吸血节肢动物(昆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如登革热,乙脑和疟疾等。
例1-登 革 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登革热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伊蚊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白纹伊蚊
临 床 表 现 起病急 高热 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 极度疲乏 颜面、颈、胸背充血 部分患可有皮疹 淋巴结肿大 出血倾向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者,不足以控制 切断传播途径: 最重要,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 自我防护,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
例2-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乙脑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乙脑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易感性: 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 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
临 床 表 现 高热 意识障碍 抽搐 呼吸衰竭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搞好畜类卫生,仔猪应注射谷用乙脑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搞好畜类卫生,仔猪应注射谷用乙脑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
例3-疟 疾 疟疾: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病。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 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形疟。 疟疾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间日疟 恶性疟 三日疟 卵形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现症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媒介: 按蚊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受遗传因素影响
临 床 表 现 周期性规律发作 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 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服药预防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
经血或性接触传播的疾病 通过输血或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例-艾 滋 病 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艾滋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HIV
流行病学 传染源: HIV感染者 传播途径: 1.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2.接受了被HIV污染的血液 3.被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未出生的婴儿 易感性: 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针具吸毒,患有性病,都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临 床 表 现 急性感染期(窗口期):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2-10年):病毒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临 床 表 现 急性感染期(窗口期):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2-10年):病毒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艾滋病前期: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各种感染。 典型的艾滋病期: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 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 发生各种恶性肿瘤。
预 防 措 施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 预 防 措 施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方法。 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每次发生性行为时都正确使用避孕套。 及时、规范的治疗性病可大大降低感染HIV的可能。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进行穿破皮肤的行为时保证用具经过严格的消毒。 戒断毒品,不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避免母婴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禽流感、白喉、百日咳、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 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例1-肺 结 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过去又称“痨病”。 肺结核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结核分支杆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痰中能够查出结核菌的病人。 传播途径: 呼吸道为主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婴幼儿、青春期、老年人和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过度劳累、免疫力弱的人感染结核菌后更容易诱发结核病。
临 床 表 现 一旦感染发病,出现的症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长期午后低热、盗汗、胸痛、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消瘦等。 临 床 表 现 一旦感染发病,出现的症状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长期午后低热、盗汗、胸痛、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消瘦等。 其中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是肺结核的主要可疑症状。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尽早发现病人,实行DOTS这是目前结核病防治的最重要的措施,因为它能直接控制结核病的传染源。 预 防 措 施 控制传染源:尽早发现病人,实行DOTS这是目前结核病防治的最重要的措施,因为它能直接控制结核病的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自我防护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预防性服药。
例2-禽 流 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从呼吸系统疾病到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又称鸡瘟。 例2-禽 流 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从呼吸系统疾病到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又称鸡瘟。 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H5N1型禽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且人感染后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人传染人的证据。 人禽流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禽流感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鸡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临 床 表 现 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
预 防 措 施 勤洗手:流感大多数从手传播到口/鼻 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久留 吃熟食:避免进食不熟的鸡鸭蛋、肉 预 防 措 施 勤洗手:流感大多数从手传播到口/鼻 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久留 吃熟食:避免进食不熟的鸡鸭蛋、肉 躲病禽:避免接触病禽、病鸟尤其野生动物 勤通风:办公室及家里注意通风换气
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动物 (包括节肢动物) 为传染源,可不依赖人而独立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传染病。如狂犬病等。 存在这类疾病的地区称自然疫源地。 在自然疫源地中,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既保证动物(包括节肢动物)传染源的生存,又保证病原体在动物、节肢动物中繁殖并在其间循环。 人和家畜进入自然疫源地,就可能受到感染,
狂 犬 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 传播途径: 1.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 2.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等; 3.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1.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 2.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临 床 表 现 典型病例分为三期 : 前驱期:持续2~4日 对痛、声、风、光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约50~80%病人已愈合的伤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虫爬、蚁走感。 兴奋期:持续1~3天 表现为高度兴奋,极度恐惧,烦燥,对水、风、声等刺激敏感,导致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 麻痹期:持续 6~18小时 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及咀嚼肌亦可受累;由安静进入昏迷,反射消失,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可迅速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预 防 措 施 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野犬应尽量捕杀; 家犬应严格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预 防 措 施 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 大力宣传养狗及其他野生动物的危害; 野犬应尽量捕杀; 家犬应严格进行登记和疫苗接种; 狂犬或患狂犬病的野兽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严禁剥皮吃肉; 暴露后预防 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关于甲型H1N1 主要疫情 主要防治措施
概 述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 概 述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 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 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 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 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 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 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 段。
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 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 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 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 重症病例高危人群 妊娠期妇女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年龄≥65岁的老年人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为1-3天 流感样症状: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 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 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体征: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并发症:肺炎;少数出现呼衰、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可诱发原有基础疾病的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的病人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在流感流行期尽量避免前往人群拥挤的场所,如外出,尽量戴口罩 注意居住场所经常保持通风 一旦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就医 保持良好的健康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以增强个人免疫力 有条件的可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发生传染病的应对 先期了解驻地医疗机构情况 及时就诊治疗 及时报告所在团队 入境主动报告 持续诊治和接受调查与随访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