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史学观简介.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輔導處八月份主管會報 報告人 : 洪自強. 輔導組本月工作 【行政文書】 建置 100 學年度工作資料夾 擬訂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行事曆 【認輔工作】 匯整 100 學年度續接個案資料 輔導教師持續關心責任班級高關懷個案 統整國小轉銜個案資料 (3 位 ) 【通報案件】 通報性騷擾案件 1 件.
Advertisements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张芊丽 2008年1月.
第五十章 旅外华人现代汉语文学 回目录.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國中1上 第2單元 生命的維持(一) 生物體的協調 6-1 神經系統 6-2 內分泌系統.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
文题: (1)请以“从此,我(他/她)不再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以“做人从_____开始”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请以“你还会____吗”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第八章   股利分配 本章主要介绍了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主要的股利政策、股利支付的程序及方式、 股票分割及股票回购等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不同股利政策的具体做法,掌握股票股利的作用,了解股票分割和股票回购的涵义及影响。
导入新课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
1Z 会计基础与财务管理 1Z 会计的职能与核算方法 …2011 会计的职能(熟悉) 一、会计的概念
文明史范式.
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础”教研室.
项目二、资金运动管理 模块三、营运资金管理
脾胃病的饮食调理和中医治疗 贵州省中医院脾胃病肝病内科 医生:朱国琪.
学校消防安全培训.
教育老兵教學經驗談 何進財 曾任 教育部社教司司長 訓委會常務委員 中央警官學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兼任副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副教授
龙腾炎盛鞋业 打造卓越管理人员特训营.
教育的“麦田”,我们该如何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王振中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海南三亚天涯海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张欢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章 会计职业道德 第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鸭暖中学地理备课组 学习目标 聚落的主要形式 了解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 探索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环保意识 增强 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纳税是有收入的成年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我的自述 ——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车辆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车辆消防安全知识 2017/3/17 巫山县公安消防大队 1.
省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汇报 赵小平
婴幼儿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 上海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母婴健康工作室 原上海长海医院儿科 方 凤 宝优网:
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特点分析及复习备考 刘延彬 年3月6日 合肥.
有趣的文字 口 天 天 口 口 木 木 口 下 上 士 干.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解读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学习目标: 1、掌握田径运动竞赛的主要规则和裁判方法。 2、通过教学与实践,初步具备小型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工作能力。
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 阿里巧巧
98年桃園縣農村再生總體規劃 社區輔導提案研習營
复习专题: 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 学校:上师大附属外国语中学 说课者:李瑞英.
《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讲解 采购管理办公室
综述政府法制监督工作.
固定资产相关案例 【例1】华西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1月从华东公司购入两辆同型号的二手汽车,价格为12万元,这两辆汽车均需要修理才能使用。其中一辆汽车是由于发动机损坏需进行大修理,估计支出为50 000元,而另一辆是由于电气路线损坏只需简单维修即可使用,预计修理支出为3000元。 在对上述汽车发生的修理费用进行会计处理时,该公司会计王某认为,由于这两辆汽车均需修理才能投入使用,因此根据受益原则,这两辆汽车的维修费用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所购汽车的成本之中,增加汽车的账面价值;而另一会计李某认为,这两辆汽
升旗仪式 1、你能讲一讲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整个过程吗?你 2、在学校活动中,哪些礼仪最能体现我们的风采?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节日安全防范 人员安全 损耗 消防安全 紧急及意外事件处理.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习题课四.
第一节 固定资产概述 第二节 固定资产取得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折旧 第四节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第五节 固定资产期末计价 第六节 固定资产处置
高考第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广东省高校招生 志 愿 填 报 浅 析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关注消防 关爱生命 ——中小学生消防常识培训辅导 3/22/2017.
模块: 中国近代史 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2.1.3分层抽样.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 教学要求: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和核心。
《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讲解 采购管理办公室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与应对方式.
计量法相关规定 一、计量器具的基本规定 1.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器具、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器具。 2.计量器具具有准确性、统一性、溯源性、法制性四个特点。 3.衡量计量器具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它的准确度等级、灵敏度、鉴别率(分辨率)、稳定度、超然性以及动态特性等,这也是合理选用计量器具的重要依据。
心理咨询师论文撰写及答辩辅导.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5分钟 100分).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大學選讀 彭淑芬老師製作.
—— 上海市宝山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 试点工作汇报
世界是互相联系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是充满矛盾的。
第三节 印 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辨析并修改病句█ 制作:吴朝晖 2018/11/6.
分层抽样 石化一中 黄玮
项目二 资 金 筹 集 实 务 广东创新学院 会计系 1.
計畫主持人: 教學助理 : 單位名稱 : 計畫網址 :
永寧國小九十九學年度 第一學期親師座談會 教務處業務說明
中级会计实务之借款费用.
內切圓及內心 內切圓的圓心簡稱內心 內切圓半徑 四邊形的內切圓 三角形的內切圓 圓的外切四邊形 圓的外切三角形 顧震宇老師
第5章習作 水 文.
數線上負數的位置 和所對應的數值 記得嗎? 小學時,我們就學過數線的畫法:.
真、假分數乘法 真、假分數乘法步驟: 1. 利用符號法則判斷符號 2. 分子乘分子為新分子, 分母乘分母為新分母。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簡介 衛生福利部 107年3月3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七种史学观简介

(一)近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近代化史观基本概念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2)主要线索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二)全球史观

【理论阐释】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三)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当今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通常的世界史,它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四)社会史观

【理论阐释】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范式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有利革命的,肯定之;不利或阻碍、反对革命的,否定之。但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上的问题不全都是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问题。仅用这一标准来评价近现代史上的问题,难免简单化。现代化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现代化范式为我们提供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有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者,肯定之;反之,则应予否定。因而具有根本性。其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凡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智化和科学化的,肯定之;反之,则不应肯定。因而具有全面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从某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都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的评价。由于现代化范式所提供的评价体系具有根本性和全面性的特征,用其评价历史就更加实事求是。

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卖国贼。但李鸿章是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 再如:20世纪初始,清朝政府推行了十一年的“新政”。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标准评价,这是清朝统治者为挽救衰亡、抵消革命设置的“骗局”。而一些学者按现代化范式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却得出如下结论:“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以来的清末新政,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就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就其对中国此后历史的影响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就这一全国性的变革运动对现代化宏观研究的理论价值而言,清末新政的重要性均超过十九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和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   

(六)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七)英雄史观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 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 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跟踪巩固练习

结论: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社会史观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 现代化史观— 整体史观—— 文明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 时间阶段 近代史观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重新审视 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奋斗 器 物 社会制度 文化心理 林则徐、魏源 代表人物 主题 学习内容 时间 林则徐、魏源 器 物 奕訢、李鸿章 学习西方 救亡图存 时间阶段 康有为 社会制度 孙中山 陈独秀 文化心理

2: 动动手:请对以上事件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 17——19世纪世界史部分重大事件 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2、《论法的精神》 3、《权利法案》获通过 4、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经济快速发展 5、美《联邦宪法》通过 6、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7、《哈姆雷特》 8、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9、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10、沃波尔任财政大臣 11、《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通过 13、《政府论》(洛克) 动动手:请对以上事件按一定标准进行归类

社会领域 近代史观 17——19世纪世界史部分重大事件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西方社会的近代化 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00) 3、《权利法案》获通过(1689) 10、沃波尔任财政大臣(1721) 8、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1787) 5、美《联邦宪法》通过(1787) 11、《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1871) 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通过(1875) 1、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00) 6、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 4、18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经济快速发展 9、惠特尼发明轧棉机(1793) 7、《哈姆雷特》 (1601) 13、《政府论》(1690洛克) 2、《论法的精神》 (1748) 理性化、科学化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民主化、法治化 社会领域 西方社会的近代化

文明史观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总括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 (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 二、 (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明末清初  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四、 (1949~1956年)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过渡时期 五、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

(1)目的: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典型例题3】(2009年安徽文综卷)(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目的: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成员组成: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统治集团态度: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 冲击;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内容: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近代化的倡导者:中国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结果: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思维启迪】:比较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与西方文明融合中有何差异 态度 方式 结果 中国 日本 缓慢而曲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被动学习 暴力冲突 迅速而成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和平交流 主动学习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全球史观 B 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2011合肥市二模: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他1607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 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不过,耶稣会传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 ——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5分) 问题:西学东渐(中国士大夫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2分) 原因:传教士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势力的东侵。(3分)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莱布尼茨推崇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6分) (2)当时德意志四分五裂,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2分) 伏尔泰反对法国封建贵族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而中国的考试制度相对公正。(4分)

材料四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一.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一.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一.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一.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3)材料四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4分)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4分) 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分)   材料五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自互联网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 现象:“孔子热”,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本土乃至世界日益重视。(2分) 原因:古为今用,汲取儒家思想的智慧可以解决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复兴中华文化及儒学文化;表明了中国对历史的态度。(6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不同文明的交融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启示:对人类的优秀文明应该传承;对人类多元文明应尊重.理解.包容;相互借鉴;和而不同。(2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C 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 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社会史观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社会史观 B 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

2011年合肥市二模35. (28分)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14分) (1)观念:由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到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4分)主要原因: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10分)

材料三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 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相同点:鼓励生育。(2分)影响: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市场。(2分)中国: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 材料五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 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4分) (3)工业化和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生态困境成为世界性问题。(4分)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关系。(任答两点即可,4分)

唯物史观 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唯物史观 D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选项看,A、B、C的说法本身错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里的“思想”应该是指人的主观判断。历史是客观的,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

唯物史观 A 题干主要强调历史学家在进行史学研究时要注意观察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史料进行论证。故答案为A。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做的推论 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唯物史观 A 题干主要强调历史学家在进行史学研究时要注意观察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史料进行论证。故答案为A。

唯物史观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唯物史观 .D 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辩证史观,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材料的论述来看,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要运用“贯通古今”的办法,而不是运用鉴往知来、以古讽今或厚今薄古的办法。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英雄史观 B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胡佛在四面楚歌中下台 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 经济政策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 投身国家建设 英雄史观 B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

【典型例题】 (2010盐城二模)(13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1500—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3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6分) (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2分) 影响:打破了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分) (2)表现:①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亚非拉地区沦为西方经济附庸。(1分) ②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分)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1分) (3)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主题构建】文明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时期 转折性事件 表现 文明特征 西方 东方 16世纪前 ∕ 16—18世纪 19世纪以来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差异 新航路开辟 早起殖民扩张 海洋文明 农业文明 文明的链接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农业文明 文明的冲突 工业文明 文明的融合与创新 工业文明

【主题升华】 1、人类文明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果。 2、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3、影响文明进程的因素:人口增长、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交流。而且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相互交往是决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4、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 5、交流中的态度: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情进行文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