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Advertisements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日落紫禁城 1.
中国近代史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清朝政局变动和洋务运动 一 二 三 四 退出.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必修(Ⅰ)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事件简介 □历史资料 □视频点播.
专题一 中国近代的被侵略 史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严重危机?.
刘公岛历史悠久,扼守京津门户,横踞海上,形成天然屏障,是扼守东陲海疆的军事重地。这里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清政府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古战场,著名的黄海海战就发生于此。因此,刘公岛素有“不沉的战舰”之称。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段耻辱而又悲壮的历史 。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五) 人文与社会学院.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派 东莞市光明中学·常长岭.
中日甲午战争 与《马关条约》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 and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第6 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侵略 《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抗争 虎门销烟 《海国图志》
8 鸦片的背后. 8 鸦片的背后 鸦片,非禁不可! 中英《南京条约》 1.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2.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4.改制。废除清政府原有的自主贸易制度。 5.丧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历史特征 (1)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 (2)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3)从局部宰割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 2.主要表现: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第14课 书利华教育网 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第六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视点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3.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 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世界: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日本: 扩张政策 (根本原因) 1.背景.
卖国贼? 淮军创始人 洋务运动 北洋舰队 东方的俾斯麦.
甲午中日战争.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复习 第一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 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戊戌变法 历史选修二复习课.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中国近代史.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回顾知识: 资本主义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半总统半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光荣革命 法国大革命 英国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左宗棠收复新疆 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学习主题 第3课 杜集中心学校小组自主六环节导学案 左宗棠收复新疆 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第12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庆垫江实验中学校 刘延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张三 安徽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商学院: 班 主讲人: 杨涛 助讲人:顾泽阳 陈艺元 周洋 王璐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第一节:同治年间的边疆危机 一.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1.外国公使驻京后严重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外国控制中国海关 3.列强对华利权攫夺的加强 商品输入的激增 通航权的扩大 对中国金融权的控制 列强的所谓”合作政策”

二.清廷同治中兴的时局 人民反清斗争一度落入低潮 “中外相安”带来不安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二、边疆危机的表现 1、东南边疆的危机: 19世纪50-60年代,美国利用“罗佛号事件”,武装侵略台湾失败 1875年日本利用“硫球船民事件”,武装侵略台湾,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日本正式吞并中国的藩属硫球,更名冲绳

2、西南边疆的危机 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入侵云南,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 条约内容:①英国可以派员到云南“调查”,拟订云南与缅甸间的界条和通商章程;②允许英国派员“游历”甘肃、青海一带,可由四川等地入西藏前往印度;③增开宜昌、芜湖、 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④扩大领事裁判权,英国在上海设立“承审公堂”,中日在租界设立“会审衙门”,不论内地或口岸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可派员“观审”;⑤各租界内洋货(鸦片除外)免收厘金;⑥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只纳子口税,全免各项内地税。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 英国利用《烟台条约》有关条文进入西藏,遭到西藏军民的英勇抵抗,1890年、1893年先后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及《续约》。 19世纪60年代,法国侵略越南,吞并了南圻。

3、西北边疆的危机 1865-1869年,中亚浩罕汗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南疆、北疆广大地区 英国、沙俄竞相支持阿古柏政权,俄国趁机占领伊犁 清政府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6-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 采取的方针:缓进急战,先北后南 伊犁交涉和签约问题:1879年,崇厚签订《里瓦机亚条约》,1881年,曾纪泽重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节:中法战争 1、法国侵略越南 2、黑旗军助越抗法 ①19世纪60年代,法国强占越南南部 ② 1873年,法军侵占河内 ③ 1883年,法军再占河内 ④ 1883年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签订《顺化条约》 2、黑旗军助越抗法 ①1873年,黑旗军取得河内大捷 ②1883年5月,黑旗军取得纸桥大捷 ③刘永福被授予三宣正提督

刘永福和黑旗军

3、清政府的对策 清政府内部和与战争论激烈 主和:李鸿章、奕訢 主战:李洪藻、左宗棠、张之洞、刘坤 一、曾纪泽、彭玉麟 主战:李洪藻、左宗棠、张之洞、刘坤 一、曾纪泽、彭玉麟 在主战派压力下,清廷下令设防备战,并应越南政府要求派兵进驻越南北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黑旗军抗法

二、中法战争 黑旗军与清军攻打法军

1、战争的第一阶段(1883、12-1884、5) 战场:越南境内 法军进攻驻越清军, 战争爆发 清军未战先逃,北宁、太原、兴化陷落 签订《天津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2、战争的第二个阶段(1884、6-1885、5)

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马尾海战 镇南关大捷

战争的第二阶段 战场:越南、中国 《中法新约》的内容: 观音桥事件 基隆之战 马尾之战 沪尾之战 镇海之战 镇南关大捷 订立《中法新约》 ①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②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③法国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减税率;④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自由法国商办;⑤法军退出台湾。

3、清政府乘胜求和 想一想:中法战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法战争结局的历史教训 更典型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根本不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的胜利; 由外国侵略造成的亡国灭种的威胁也进一步摆在中华民族面前,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反侵略斗争,就成为维护中华民存生存的迫切任务。

第三节: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历史的沉思: “亚洲第一”是如何覆灭的? “亚洲第一”的覆灭说明了什么?+ 日本为打败“亚洲第一”做了哪些准备? 谁该为失败负责? 失败如何才能不再重演?

第三节: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日本右翼史学家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对朝鲜、中国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 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资本主义的特点 富于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从对外战争中寻找资本主义发展出路 制定“大陆政策”

想一想:“大陆政策”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由皇国开发他邦,必由吞并中国而肇始……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最易攻取之地,莫过于支那国满洲。……故皇国之征服满洲,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而始。故以鞑靼之后,始可逐次而图朝鲜、支那”。 (丰臣秀吉)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佐田白茅:《征韩论》)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1876年: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建立通商口岸,获得领事裁判权等 1882年:与朝鲜签订《仁川条约》 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 1885年:利用“甲申政变”,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 取得将来朝鲜若发生重大变乱事件,日本得以向朝鲜派兵的特权

日本针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甲午战前,日本完成了战争准备 1880年:编写《邻邦兵备略》 鼓吹对华开战、扩充军备 1885年: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 制定十年扩军计划 1887年:炮制《征讨清国策》 以五年为准备,对中国进行“国运相睹”的战争 甲午战前,日本完成了战争准备

甲午战前中日海军力量对比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2、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获取或维护各自的利益,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是日本敢于发动侵略的外部条件。

准备未绪,担心强压日本,会使自己的老对手英国站在日本一方 西方列强对日本军事挑衅的态度 国家 态度 原因 俄国 默许 准备未绪,担心强压日本,会使自己的老对手英国站在日本一方 英国 纵容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 支持 乘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权益 美国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3、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侵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战争借口的寻找 “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天津会议专条》 “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日本对清政府的表态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日本外相密令驻朝公使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西方列强的纵容支持——外部条件 3、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二、战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清政府对待日本军事威胁的态度 1、反应迟钝、措施不力 2、内部矛盾重重、寄望于“避战求和 ”

清末帝后党争 帝党主要成员:翁同龢 后党主要成员:李鸿章文廷式 志锐 孙家鼐 孙毓汶 荣禄 徐用仪等

后党集团的避战求和 “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也” ——李鸿章

清政府统治的矛盾重重、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寄希望于“避战自保”,不做认真备战,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极为被动不利的境地。

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的性质 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二、战争进程 朝鲜境内的战争:1894年7月—9月 (丰岛战役、牙山战役、平壤战役) 中国境内的战争:1894年9月—1895年4月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甲午战争地图

1、丰岛海战,日本点燃战火 时间: 1894、7、25 地点: 丰岛附近海面 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方式,正式挑起战争。丰岛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也是第一次海战。

2、牙山之役,清朝被迫宣战 聂士成 时间:1894、7、29 地点:牙山成欢驿 时间:1894、7、29 地点:牙山成欢驿 牙山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第一次陆战,此战之后清军看到求战求和已不可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同时对中国宣战。

甲午战争地图

3、平壤之战,清军败退国内 时间: 1894、9月13日-9月16日 地点:平壤 平壤战役是中日战争在朝鲜境内的一次最大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后的一次战役 左宝贵

4、黄海海战,清方丧失制海权

黄海海战 时间: 1894年9月17日 地点:黄海海面 黄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由于战后固守威海卫,北洋舰队失去了对黄海的制海权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中方 日方 参战舰艇 10 12 火炮 180 272 兵力 2089 3530 舰艇总吨数 31366 40840 舰艇损失 5艘沉没 5艘重伤 伤亡人数 1200 300

致远舰及管带邓世昌

定远舰及管带刘步蟾

经远舰及管带林永升

5、辽东遭劫,人民浴血抗敌

辽东战役 时间:1894年10月-11月 地点:辽东半岛 辽东战役日军兵分两路,占领了旅顺大连等主要城市,1895年3月,辽东半岛陷落

日军在旅顺犯下了累累罪行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兽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兽的真面目。 ——《世界》杂志

6、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时间:1895年1月-2月 地点:威海卫海军基地 威海卫之战,日军水陆包围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舰队遭到覆灭1895年3月,日军占领澎湖群岛,战争结束

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覆没 威海卫战役中,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课堂讨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传统研究中大都把中国战败的原因集中在中日双方实力的对比,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投降上,一些论者还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视角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军事战略、心态、人物研究等更广阔的角度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三、中国战败的原因 1、清政府的腐败妥协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清政府过于自信,对中日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了对敌人的轻视和战争准备不足 3、清廷的战略判断失误,导致了战争形势的恶化

小结: 中法战争后10年,后起的、富于侵略性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美、英等国的支持纵容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同时在海上、陆地进行,其规模之大,为近代以来所无。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外交上一贯的妥协投降政策,战略上的消极避战,中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进一步沦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反割台斗争

1、《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条约内容: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想一想:《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割占中国大片土地,进一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是继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对中国领土的又一次大掠夺。 勒索了中国的巨额赔款,这是对中国的一次残酷的经济掠夺,使清政府财政进一步破产,同时也为侵略者进一步控制中国创造了条件。 适应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而对华实行资本输出的需要,使民族工商业在原料、劳力、市场等方面临更严峻的局面。 规定日本控制朝鲜,这为日本侵略中国本土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据点。

结论 《中日马关条约》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基本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形势下,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当然,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国人的进一步觉醒,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热潮。

2、反割台斗争

反割台斗争 丘逢甲

反割台斗争: 官绅的反割台:张之洞、唐景崧希望借各国之力,排斥日本占领台湾。台湾士绅建立台湾民主国,作为清朝藩属; 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组织的义军,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英勇抗击登陆日军,致使日本付出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才占领了台湾。

3、三国干涉还辽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结果: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影响:西方列强在华侵略进一步激烈

小结: 对外战争的接连惨败,证明洋务运动并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这引起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深思,“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必须进一步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学说,变革社会制度。甲午战后维新运动的蓬勃兴起,就是这一认识的产物。

四、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1、瓜分狂潮(1898年) 国家 条约 租借地 租期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99年 山东 俄国 25年 东北 英国 《胶澳租界条约》 胶州湾 99年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地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旅顺、大连 25年 东北 英国 《订租威海卫专条》《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威海卫、九龙半岛 25年 99年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法国 《广州湾租界条约》 广州湾 广西、云南 日本 福建

俄国租借旅顺大连 德国强占胶州湾 法国租借广州湾

英国强占香港、租借威海卫

帝国主义在华划分的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政策产生的原因: 在划分在华殖民地的斗争中,美国是迟到者; 西方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活动,直接威胁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美国军事力量薄弱,不便凭借武力与其他列强展开争夺。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于在中国的所有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所装卸的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建、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要点: 承认列强在华已划定的“利益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各项既得利权; 保证各国在“利益范围”中得到“平等待遇”即“自由贸易”

“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而不是追随和附和其它国家,充当次要角色。它在列强侵华活动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方式: 开办银行 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 通过政治借款 输出借贷资本,控制中国财政 争夺筑路权 进行铁路投资 开办银行 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 通过政治借款 输出借贷资本,控制中国财政 争夺筑路权 进行铁路投资 争夺采矿权 掠夺中国资源 投资设厂 榨取高额利润

甲午战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时间 债主 借款额 年息 折扣 年限 共计 偿还本息 1895年 英、法银行团 4亿法郎 4厘 94.125 36 白 银 3 亿 两 白 银 7 亿 两 1896年 英、德银行团 1600万英镑 5厘 94 1898年 4.5厘 83 45

芦汉铁路 外资在华开设的银行

列强在华取得的铁路投资权 国名 在华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800英里 6420英里 俄国 1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帝国主义在华修筑的铁路示意图

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矿业 32家 英国 水电 19家 日本 纺织 16家 德国 食品 39家 俄国 机器造船 7家 投资合计 1.3亿元 共计 113家

中国社会危机步步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

第六章: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

①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洋务运动的严重受挫,削弱了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 第一节: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发展原因: ①列强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洋务运动的严重受挫,削弱了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

③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立商务局 允许民间设立工厂

2、发展概况: 企业类别 企业数(家) 资本总额(元) 商办企业 58 1200万 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 8 400万 1895-1898年新办近代企业统计表

重要的商办企业 1898年的上海阜丰面粉公司,是当时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工厂之一。

大机器生产较为广泛地使用,激发了人们认识、学习西方的热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变法运动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参与政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以解救民族危机; 此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转化而来,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保持着各种联系在政治商倾向于选择吻合的政治变革形式。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如何?洋务运动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动向? 想一想: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如何?洋务运动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动向?

二、洋务运动的新动向: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中开办的近代企业大多有了新发展; 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并行发展或相互渗透; 洋务运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举办铁路、学堂和编练新军等方面,与维新派提倡的改革内容有吻合之处。

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总结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 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运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为维新运动准备了必要的阶级基础。

1、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故里广东南海

康有为早期的变革主张 1886年,写作《康子内外篇》,阐述其哲学观点; 1886年,写作《民功篇》,表达其变法主张; 1888年,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陈述了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主要内容:儒家的经典“六经”是孔子编著的,是今文经;东汉后流传的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东汉后出现的种种封建恶政都是因为崇尚古文经造成的。 意义:否定了王莽以来的儒家经典的真实可靠性,从而动摇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孔子改制考》: 主要内容: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六经”都是孔子所作,“六经”中所记载的尧、舜、文、武的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意义:树立了一个“托古改制”的孔子形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两考”的理论改造: 康有为初步利用资产阶级社会进化史观改造儒家的“三世说”,从而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 ——《孔子改制考》

课堂讨论: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如何评价《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4月 参加者:在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举人 起因: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上书内容:拒签和约、迁都抗敌、变法图强 地位作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打破了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很大。

帝党与后党之争 帝党主要成员:翁同龢 后党主要成员:荣禄 文廷式 徐致靖等 徐桐 刚毅等

后党因甲午战败,气焰有所收敛,但握有实权,不甘心让位,处处与维新派作对。 帝党希望通过变法,摆脱慈禧太后, 提高自己的政治权位,挽救统治危机 维新派希望取得光绪及帝党的支持, 推行变法主张并挤到政权中 二者结合,但没有巩固的政治基础 后党因甲午战败,气焰有所收敛,但握有实权,不甘心让位,处处与维新派作对。 帝党的支持者:英国、日本 后党的支持者:俄国

为了宣传变法主张,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了宣传变法主张,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

1、创立学会 戊戌时期创办的主要学会:50余个 影响较大的学会: 创办学会的影响:冲破了士大夫不能结社集会、不能议论时政的禁令。 北京强学会:1895年4月,会长陈炽 上海强学会:1898年2月 南学会:1898年2月,长沙,谭嗣同组织 保国会:1898年4月,北京,康有为组织,初具资产 阶级政党的性质 创办学会的影响:冲破了士大夫不能结社集会、不能议论时政的禁令。

2、建立学堂: 戊戌时期所建的学堂:50余所 影响较大的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创办学堂的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培养了维新人才

3、创办报刊 戊戌时期创办的报刊:50余种 影响较大的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 创办报刊的影响:宣传了变法维新思想,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舆论阵地,推动维新运动走向高潮。

维新思想宣传家——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梁启超(1873-1929)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 严复从进化论出发,提出了救国自强三要政:“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还指出西方富强之本在“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

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 “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仁学》 谭嗣同(1865-1898)

总结: 维新运动的主要活动地区: 中心——北京 活跃地区——上海、长沙 上海所办报刊在30种以上,《时务报》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刊物; 湖南是维新运动搞得最出色、最有生气的地区。其特点为:激进维新派人士与地方开明官吏合作,宣传与实行并重

四、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 1、各派代表人物: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顽固派:徐桐、刚毅、叶德辉、王先谦 洋务派:张之洞

2、论战的主要内容: 中心问题:要不要实行以资产阶级议会制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封建专制制度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废除八股,提倡西学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中心问题:要不要实行以资产阶级议会制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封建专制制度

3、论战的意义: 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起来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一次新思想的教育,形成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 论战的局限性:维新派在哲学上只承认部分质变的进化论,政治上只承认君主立宪,理论上仍用孔子及今文经学。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高涨——百日维新

背景: 外部环境: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加剧 内部条件: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到达光绪手中,感动了光绪,决心变法 ②沙俄侵占旅顺大连,顽固派气焰有所收敛,有利于帝党与维新派联合

想一想:维新派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系统的变法建议——《应诏统筹全局折》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舆论,取万里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想一想:维新派提出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 变法失败的标志: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重新宣布训政 变法的组织措施: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处章京。并罢免了阻挠变法的部分顽固派官员的职位

变法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京师大学堂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新政内容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又表明了维新派所具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三、戊戌政变 1、政变原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社会腐朽势力的切身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 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光绪在朝廷内任用维新派、排斥其亲信、企图掌握实权的做法; 朝廷内新旧势力的斗争日趋激化。

2、变法准备 慈禧罢免翁同龢,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慈禧控制了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破格提拔维新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杨芮、林旭 康广仁 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