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与中国外交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0年6月14日
2010年中国外交的第一个挑战: 中美关系的恶化 2009年12月美国欧亚集团的悲观预测:中美关系恶化 已发生的问题:贸易制裁、气候问题、武器售台、达赖、谷哥事件(已经发生过了) 未来问题:伊朗、人民币汇率(正在继续着) 这一轮中美博弈的特点是:事件密集;中方坚决 从良好起点到急剧恶化的原因:危机离去;好起点带来的高期待;美方问题(失望、不满、失落、奥巴马地位下降);中方原因(力量和信心、对核心利益的认定、国内政治复杂化)
中美关系走向:回到正常状态, 合作与竞争并存,斗而不破 对2009年中美关系开局良好的评价:对解决金融危机有利,但问题没解决 新一轮博弈:斗争,但留有余地 中美关系的常态:合作与竞争并存,斗而不破 原因:对抗代价太大;共同利益;沟通机制 年内走向:斗到4月(胡主席访美),转折在5、6月,恢复在下半年 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意义
未来中美关系中的新老问题 老问题——三“T”(台湾,西藏,贸易) 中国崛起 新兴国家群体崛起于西方主导体系的问题 美国相对衰落与力量真空问题、局部混乱问题 日本回归亚洲、东亚一体化与中美关系
2009年国际形势中的三件大事 金融危机 美国政策调整 中国加速崛起
2009年国际形势中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有所削弱 世界经济和政治版图出现重大变化: G20 传统大国内部政治的变化 (日、俄、欧) 全球反恐形势依然迷茫,甚至有所恶化 其他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处于胶着状态 全球性问题突出 气候变化和新能源
新的形势对中国外交的新要求 中国责任(崩溃论,机遇论,威胁论,责任论,内外压力) 战略疑虑 国家利益超出了国家边界 热点问题上的压力增加 气候等新议题与对中国的软遏制
2010年中国外交的任务 2010年中国外交任务:峰会外交与世界博览会外交;后金融危机的战略与规则竞争;应对“中国责任论”挑战;消除或控制战略疑虑 2009年初中国外交的任务: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中美关系开好局,应对周边不稳定
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时代特征:全球化与信息化 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从国家中心主义到国际社会(非国家行为体);全球治理的出现 大变动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三类国家: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四种主义:文明主义、民族主义、地区主义、部落主义
冷战后的格局 一超(美国)多强(中、日、俄、印、英、德、法) 大国关系的性质是既竞争又合作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是基础(非意识形态和军备竞赛) 全球和地区国际组织的作用 对大国战争的制约:核武器,民族主义,市民社会,商业价值观,国际制度 大和平与小战争
当前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结果——高度相互依存: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世界是拥有中国的世界 高度的内外关联性:国际制度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上升,国内民众(特别是网民)对世界关注上升——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观提出的背景
中国对当前国际体制的基本态度 中国对当前国际体制的基本态度: (1)受益于全球化,对当前国际体制是接受的,在现体制内部崛起; (2)现体制对中国有歧视,国际环境中有大量挑战; (3)经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战略,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
中国的国际定位 双重特性大国:文明古国与年轻的现代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四个层次);迅速发展的强国与内部挑战严重的大国,等等 内向化大国:外交服务于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 国际定位的两个指标:国内治理与国际相对力量,国内治理是软肋,国际相对力量上升很快,但仍不够强大 基本定位:走社会主义道路、处于发展中阶段、有一定世界影响的、东亚地区大国
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发展理论与实践 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 大安全观 大周边观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地缘战略影响 缘起:美国房屋次级贷款危机;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15日) 过程:金融到经济;美国到世界 历史定位:低于1929年大危机,高于战后历次危机 危机的多重影响:经济、地缘、政策思想、制度、国际安全 地缘战略影响:中国地位加速上升(5年?);美国地位有所下降;一超多强到多强一超
对中国应对举措的评价 国内自救:财政政策(投资、减税、促进消费、产业升级等),金融政策 国际合作:(1)国际政策协调(会议);(2)稳定周边:中俄信贷协议,亚洲稳定基金,货币互换协议,与中亚和东盟的合作基金;(3)与美国合作:美元债劵,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中国地位上升的标志:G2,两国集团论; Chimerica,中美国论 保八实现后的三个后果:中国将第一个走出危机;GDP超过日本;反思奥运 三个挑战:热钱涌入;国际社会对中国心态复杂;国内治理挑战 可能的收获:国际经济和金融决策权,人民币国际化,投资大国地位,内需外需平衡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社会保障体系
2008美国大选的意义和影响 奥巴马当选的意义:政策、政治和文化 奥巴马当选的的原因:形势;竞选策略(个人条件、班子、战略、因特网、年轻人参与、高投票率) 奥巴马当选后的挑战:政策现实;历史现实;过高期待 政策走向:内政;外交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唯一综合国力全面超过中国的国家 (一般强国奈何不了今天的中国,以中日对比为例:文明差、政治统一性、物理差距、军事) 执政百天的评价:内政、外交、中美 可能的问题:政策争议(贸易、人权——西藏、气候变化、军备控制等全球问题);政策波动;责任分担问题(中国责任论);第三方问题;中国模式问题 基本稳定的框架:双方主观上的重视(美国“次级政府”的干扰);共同利益;中美关系的成熟性(经济、社会、政府间对话机制);新的力量平衡;台湾问题的可控性;新的关系结构(在美国的问题清单上中国排在后面,在求助者清单上中国排在前面) 战略信任问题与关系的局限
2008年的四件国际大事 2008年的四件大事:国际金融危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冲突,北京奥运与中国崛起,美国大选 金融危机的发展:经济影响;金融格局;思想(新自由主义的终结?);美国软力量;其他 俄美关系的发展:俄罗斯与叙利亚、伊朗关系及其含义(俄与泛伊斯兰主义的结盟),与委内瑞拉关系及其含义(俄与反美国家的结盟) 中国:北京奥运与中国现代化;外界看法的变化;中国崛起是亚洲崛起的本质
当今世界格局的另类描述 西方:10亿人的“少数”集团,15%的世界人口,领导层,既得利益者,相对团结,掌握60-80%的军事、金融、经济、科技知识、意识形态、媒体和非政府力量,但人口少且趋于老龄化——合法性与人口问题 非西方:58亿人的“多数”集团,5种类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20左右的国家,55%的人口,未来世界的关键力量,中国居于其中),俄罗斯(孤独而愤怒的大国),泛伊斯兰国家(泛伊斯兰主义),反美国家(流氓国家?),失败国家 大和解:15%+55%=“大和解”, 中美关系是关键
国际格局新的四大变化趋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BRICs—金砖四国,VISTA—展望五国,N11—新钻11国)的兴起,“8国集团+5”新机制的出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长期化 美国地位下降与西方内部的凝聚力下降 民主浪潮的低落:有效公共权威论(亨廷顿),非自由民主国家论(扎哥里亚),哈马斯现象
2007年以来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大国关系出现变化(1)俄美、俄欧关系下降;(2)欧美关系回暖;(3)中国成为国际形势变动的牵动因素(中欧关系,特别是中德关系,有所下降,但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稳定)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作用上升 世界格局仍是一超多强,美国仍是唯一超级大国,同时是矛盾焦点,做世界老大的代价上升 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剧(发生在美国的次贷、房市、美元贬值问题,世界市场的油价、粮食、通胀) 意外事件的增加:巴基斯坦、缅甸、土耳其与库尔德、科索沃 新的全球议题:气候变化、南北极、太空竞争
2005年以来国际形势特点总结 冷战后的一超多强结构(冷战时为两极结构),美国的中心地位,分析国际形势的美国视角; 美国的矛盾现象:美国的力量优势与上升势头,但是,外部处境(六大问题:伊拉克、朝鲜和伊朗的核扩散问题、俄罗斯重新出山、哈马斯困境、反美主义、欧元)和内部心态恶化; 中国因素进一步凸显; 大国关系复杂(表面一致与对美看笑话心理和对华防范心理); 经济看好,但不平衡性加深; 热点问题突出:政变、局部战争、核问题、意外事件增加
中国外交:2005和2006 中外关系的变化:2005年进入相互影响阶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 2005年的中国外交:和谐世界论 2006年的中国外交(近年来最活跃的年份)(1)常规活动(2)非常规活动: ------外事工作会议:新思想、新议题、新角色; ------论坛外交或集团外交; ------四次投票与中国的国际身份选择(当今国际制度合法性问题); ------陈冯富珍的当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参与规则制定)
中国外交:2007和2008 2007年的中国外交:17大 2008年的中国外交:防守“三八线”——3月,台湾问题;8月,北京奥运(08年中国的任务:经济、政治、台湾、奥运) 新出现的问题:西藏、大地震、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社会资本理论)
中国外交的七个组成部分 大国外交(关键):一超多强 周边外交(首要):四个次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发展中国家外交(基础):非洲、拉美、中东 多边国际组织外交(重要舞台):全球和区域(六方会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软力量建构问题(防止安全困境)——实践中的中国外交第五部分 议题外交: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等 部门外交:军事、文化等等
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 内部挑战(政治稳定或政治现代化问题,经济发展,民族问题,身份认同或新意识形态建构问题)——网民 台湾问题 与发展阶段相关的问题:将起未起,外界的心理调整问题 政策自身问题:(1)结构问题,中等强国的位置?(2)速度问题,欲速则不达------欧洲、东亚合作、发展中世界、能源、军事透明度;(3)部门协调问题,打卫星;(4)突发事件预研和应对问题;(5)与国内民众和利益集团沟通问题(6)应对西方非政府组织问题
观察国际政治形势的视角 综合国力上升是中国外交成功的基本原因 中国改革的特点:动力强劲(文革反弹);市场取向;改革与开放同行;改革的多主体性;增量改革;与国际社会关系良好 2005年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走向相互影响;2006年中国因素的进一步上升;2008年,“中国影响世界元年?”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权力与市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和谐世界论 提出的过程 背景:国内(和谐社会)、国际(矛盾加剧、文明冲突)——三类国家问题(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内涵: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环境 特点:中国传统——容忍矛盾、和合文化 影响:国内、国际
大国动向:美国 客观处境:一超多强;软硬力量突出;内外困境;超级大国困境;霸权成本(公共产品成本、安全成本);霸权依赖症(政治两极化、社会两层化——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并存、种族关系的变化与国家认同问题、经济虚拟化);中期选举的影响 政策动向:军事;经济;外交;政治
中美关系 9/11以来中美关系的四特点:(1)共同利益扩大;(2)美国对中国需求上升;(3)台湾问题上的有限合作;(4)美国对中国力量上升的战略戒备加剧 两种战略对话的意义 “利益攸关方” 未来中美关系:重要性上升;复杂性空前;相互影响;时间在中国一边 中期选举和2008大选的影响
大国动向:欧盟 客观处境:客观地位;力量;问题 政策动向:中欧战略关系良好;欧洲中国威胁论的隐忧
大国动向:俄罗斯 客观处境:政治威权化(民主倒退);财政好转与能源依赖;社会问题(人口出生率下降、种族主义);美俄矛盾突出 政策动向:政治;经济;外交
大国动向:日本 客观处境:政治和社会保守化;经济走出谷底;外交上的“积极主义”;亚洲外交的困境 中日关系问题:现状、问题、原因和前景 政策动向:?
大国动向:印度 客观处境:经济发展强劲;政治稳定;外交左右逢源;种族和宗教问题;社会结构问题 西方现代化三部曲:三“R”阶段;工业化阶段;西方模式主导世界阶段 由此来看中印比较问题 政策动向:?
周边形势 东北亚:朝鲜核问题 东南亚 南亚 中亚
发展中世界 中等强国的作用 拉美的左倾化 非洲 西亚或中东
国际秩序的中长期走向 1、“一超多强”的格局不变。但国内外都开始有人将中国定义为另外一超。(目前,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国内外出现了心理差距,这是需要注意的重要事实)中国的影响持续上升。 2、美国霸权的内在问题(政治和社会的“极化”,经济虚拟化,以及国际矛盾聚焦于美国而使得霸权成本上升),导致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3、欧盟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整个未来国际格局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根源。 4、日本“正常国家化”趋势不变,但此过程会导致很多问题。
国际秩序的中长期走向(续) 5、世界经济循环出现问题,世界生产力过剩,市场的边界日益明显。在新增20亿生产者的同时,新的消费者在哪里? 6、BRICs的崛起打破了原来的世界力量格局,包括东西力量对比。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更引人瞩目,因为这意味着亚洲的崛起和全球地缘政治地图的改变。 7、技术创新导致力量集中,技术扩散导致力量平衡。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加速主要导致了技术扩散。有规模,同时又有学习能力的国家地位上升。 8、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恐怖主义、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继续上升。随之,联合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功能得到加强。各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加强。
新现象的理论挑战 全球化的代价?反全球化运动的根源? 经济利益融合与认同感疏远并存问题?(以两岸关系、中日关系为例) 民主化是否必然导致政治不稳定?经济上是否存在“民主化衰退”、“私 有化衰退”现象?“民主浪漫主义”的消退对世界民主进程和中国的含义? 是否存在另一种世界意识形态图景:文明主义、地区主义、民族主义、部落主义并存现象? 东亚民族主义和前苏联地区民族主义再兴的原因?
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几个学术问题 身份定位困境:经济利益上与发达国家趋同,政治利益要求认同发展中国家。 发展阶段困境:中国处在将起未起的时期,其发展已经引起警觉,但未得到敬佩和接受。 继续融入国际与在现有国际秩序中维护自己利益的问题。哪种倾向为主? 国内社会利益多元化导致内部压力上升,如何平衡内外矛盾?
与中国外交相关的几个学术问题(续) 民族主义再兴,如何处理? 中国的国家认同(建构)问题解决了吗?台独与整个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关系? 中国的地理事实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又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完成,中国将走向其地理事实本位,成为海陆复合型大国。这对中国的国家利益结构有何影响?对国家战略有何影响?
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外交目标 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主观界定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历来是争论焦点,而如何实现国家利益更是争论的焦点。 中国的三大目标是:政权稳定、现代化和国家统一。各种利益依据与三大目标的关联度或远近而分别成为核心利益、重大利益、一般利益。 中国面临的威胁,近期有:金融隐患,台湾问题。中期有:政治现代化挑战,中日关系。
台湾问题的性质 台湾的地缘战略性质:海权与陆权的交叉点(第四次台湾问题) 近代中国身份的失落与台湾问题 战略机遇期的最麻烦挑战(中国三类挑战中的独特一类) 问题的直接来源:内战的产物(这是我们主权主张的直接来源,其他还有历史依据、国际法依据) 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由来(美国对内战的参与、朝鲜战争、中美搏弈、最大的国际因素) 三阶段:1949-1972;1972-1989;1989-迄今
冷战后台湾问题的演变 台湾问题重新突出的原因:天安门事件;冷战的结束;台湾民主化;中国大陆崛起 台湾岛内政治的演变:民主化、本土化、台独化——认同问题 台独化后两岸问题性质的演变:从治权之争到主权之争 冷战后的阶段:1989-1992;1992-1996;1996-2004;2004-2008;2008-迄今
2004年以来的变化 2004年以来两国(中、美)三方(大陆、台湾)的态势变化:美,警惕台独;台,激进化;大陆,开始争取主动权,出台系统的政策 2004年5月17日两办声明后的对台政策特点:主动性;灵活性;强制性(反分法、军事现代化);目标明确性(防独优先);有选择利用国际资源 2008年大选的挑战及其结果:扁的个人冒险性;绿的集体焦虑;社会认同问题——高危期、反台独关键年、多种手段——激进台独路线的失败:大选与公投
对策分析和前景分析 十七大报告分析:防止台独、和平发展、和平统一 几个观察点:马的行动;大陆的行动 决定底线的三种考虑:军事、政治、战略 近期前景:3/22、5/20以来的积极发展(两岸的表态);相对的稳定期 未来前景:大陆强势发展与台湾人的务实;美放弃台湾;大陆民主化;大陆海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