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2课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邯郸四中高三 2014.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控 江 路 街 道 2008 年暑期工作总结. 社区的暑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一项关系 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今年暑期,控江路街道在进一步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中,本着 “ 领导重视、学生喜欢、家长放 心 ” 的宗旨。以社区教育为阵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
Advertisements

人口的空间变化 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 田 俊. 一、人口的迁移 1 .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 变化。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常为 1 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空间移动) 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 的外国人等。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 丁竹芳. 【考纲要求】 1. 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 的主要原因。 3.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 理容量的含义。
第一章 概 述 一. 何为老年人? 1. 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 2. 人的年龄可分为三种: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日历年龄。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识记:人口增长模式的类 型、特点及地区分布。 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
专题7 人口的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吉林省前郭县第五中学 王彦峰.
●课标导航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概要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必修二”全书的开篇。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题十一:人口与城市 银川二中 董金玲.
人口增长.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陈艳敏.
人口与环境——地域文化与人口.
§1.6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的工业.
1.6 中国人口迁移.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PPT特产 三年级九班田依可 第七单元 特产.

八 统计 第三课时 认识特殊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拓展练习.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CET4 translation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正对旅游产生兴趣,这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年轻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可以归因于他们迅速提高的收入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随着旅行多了,年轻人在大城市和著名景点花的时间少了,他们反而更为偏远的地方所吸引。有些人甚至选择长途背包旅行。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辽宁 甘肃 内蒙古 北京 河北 宁夏 青海 山西 山东 陕西 河南 江苏 西藏 安徽 上海 四川 湖北 浙江 江西 湖南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七章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影响.
折线统计图 张家产中心完小.
长沙市一中 黄旭华.
第四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廊坊市第四中学.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基本原因: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植物和我们.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糖尿病流行病学.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课标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深圳市的人口变化情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来自 人口自然增减 和 人口迁移 。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的空间变化.
1.2 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
古代 近代 现 代.
人口的迁移(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8.1.1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
1.3 人口迁移.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人口统计图判读.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人口统计图判读.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6.4 你有信心吗?.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第2课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邯郸四中高三 2014

【考纲要求】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分布及生产、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考点一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 自然增长 人口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 。 考点一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 。 自然增长 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4、人口迁 移一般 具备三 个条件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A B A2 A1 B1 C C1 C2 D 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难民) 5、按照是否跨越国界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A A2 A1 B B1 C C1 C2 D 国内人口迁移: A1向B1 C1向A2 国际人口迁移: C1向D 不属于迁移的: A1向A2, C1向C2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答案】:A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 【答案】:D 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 相符的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2014新课标I卷)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A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11.C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 1.引起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 自然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且影响当地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的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产城市形成

2.经济因素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 

(1)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引起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了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了人口空间分布。 (2) 交通通信的发展: 交通发展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障碍;通信的发展加强了对外界的了解。这些都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人口迁移。

图4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答案】A

3.政治因素 政治 迁移原因 实例 政策 国家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人口向西部迁移 战争 对人类正常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引起人口迁移 世界大战引起人口迁移,局部战争(如阿富汗战争)引起人口迁移 变革 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都城的变换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宗教: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也曾导致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例如1947年印巴分治,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

小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城市化) 拉力因素<推力因素(逆城市化)

(2014海南卷) 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2014海南卷) 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 县内跨乡外出人口 市内跨乡外出人口 省内跨市乡外出人口 跨省外出人口 2000年 2010年 人口/万人 20 15 10 5 14、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 劳动力价格降低 C 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 人均产值减少 A

(2014海南卷) 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2014海南卷) 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 县内跨乡外出人口 市内跨乡外出人口 省内跨市乡外出人口 跨省外出人口 2000年 2010年 人口/万人 20 15 10 5 15、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京津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川渝地区 D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上海 北京 浙江 广东 天津 江苏 四川 贵州 江西 安徽 迁入人口比重/% 5 10 15 20 25 2 4 6 8 此图只知相对数量,而不知绝对数量。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上海 北京 浙江 广东 天津 江苏 四川 贵州 江西 安徽 迁入人口比重/% 5 10 15 20 25 2 4 6 8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不同影响: 迁出地: 有利:①缓解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乙地区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甲地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不同影响: 迁出地: 有利:①缓解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 ②促进与外界的思想、科技、文化的交流; ③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加速人口老龄化。 迁入地: 有利:①提供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加速城市化进程。 不利: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混乱等问题。

2、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对迁入地来说,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为主,求学性迁移以青少年为主。这样的人口迁移往往使迁入地年龄结构年轻化,老龄化延缓。 对迁出地来说,人口迁移往往迁出的是青壮年和学生,使迁出地年轻人减少,加速人口老龄化。

D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D

D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54~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  )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D

c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c

(2011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答案】C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

(2011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年龄段(岁) 迁出人口(人) 迁入人口(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2.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答案】 B

(2014上海卷)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7. 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 三峡库区居民外迁 B. 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 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8.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 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 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 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答案】:B 【答案】:C

考点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

神秘的玛雅文化 非 洲 文 化 亚 洲 文 化 欧 洲 文 化 Page  30

2. 从以上四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玛雅古迹(墨西哥) 菲律宾梯田 思考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2. 从以上四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什么? Page  31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个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 现象。 Page  32

文化差异 人口发展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 姻 宗教 出生率高 出生率低 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小,生育时间长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很多 文化差异 人口发展 初婚年龄 婚 姻 出生率低 稳定程度 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严重 出生率高 宗教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Page  33

填表 结合回答,填写下表。 影响 文化差异 现 象 出生率 婚 俗 初婚年龄大小 婚姻稳定程度 宗 教 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现 象 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婚 俗 初婚年龄大小 婚姻稳定程度 宗 教 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早婚,生育时间延长 提高出生率 降低出生率 降低出生率 提高出生率 不稳定,离婚率高 稳定 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 提高出生率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封建社会,生育年龄为15-20 劳动力增殖 封建社会,士为统治阶级,农则容易受到士的表扬 重农抑商 人口压力缓和 现代社会,提倡晚婚晚育 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 从商人口增加 2、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封建社会,多育多子,多子多福,重男轻女 人口压力 性别失调 封建社会,定居在农田附近,“父母在,不远游” 传统农业为主 现代社会,只生一个,男女都一样 现代社会,各地区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地域范围扩大,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提高 生活水平提升 改革开放 Page  35

探究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 Page  36

逐渐革除 的陋习 发扬光大 的文化 积极意义 婚俗制度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变化 人口文化 逐渐革除 的陋习 发扬光大 的文化 积极意义 婚俗制度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 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积累社会财富 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工商业迅速发展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 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Page  37

A 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9.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A

D 图6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 10.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