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 痹论篇第四十三 主讲人 王洪京
【题解】 痹: “痹者,闭也”。闭塞,指闭塞、壅滞、不通病机。由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疾病。含血液凝滞不和之意。痹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使营卫气血凝涩不畅,发生以关节肢体沉重、酸楚、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本篇较为系统对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故名篇。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 2.掌握各类痹证的主要症状及辨证要点。 3.理解《内经》痹病的分类依据。 4.理解影响痹病预后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5.了解痹证的针刺原则。 6.“风寒湿三气杂至……,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原文串讲】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歧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杂聚集之意;至,侵入人体。此句点明痹证的外因,强调风寒湿三气必聚焦结合侵袭人体,才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痹证,它是一种复合的邪,与单一的邪气不同,下文所谓“风气胜”,“寒气胜”,“湿气性”,是在三气杂合的前提下提出的)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以肢节痠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也称为风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也称寒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也称湿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歧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医宗金鉴》:“骨痹,则骨重痠疼不能举也。”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医宗金鉴》:“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 );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医宗金鉴》:“脉痹,则脉中血不流行而色变也。”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医宗金鉴》:“肌痹,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医宗金鉴》:“皮痹,则皮虽麻尚微觉痛也。” )。
译文:黄帝问道:痹证是怎样发生的呢?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种邪气聚集在一起侵入人体,就会形成痹证。三种邪气中,如果风气偏盛,则形成痠痛游走无定处的行痹,如果寒邪偏盛,则形成疼痛剧烈的痛痹,如果湿邪偏盛,则形成痛处重滞固定、顽麻不仁的著痹。 黄帝说:痹证又分为五体痹,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呢?岐伯回答:在冬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骨痹;在春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筋痹;在夏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脉痹;在长夏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肌痹;在秋天感受风寒湿三气的形成皮痹。
帝曰:內舍(即病邪入内稽留潜藏之意)五藏六府,何氣使然?歧伯曰:五藏皆有合(五脏都有与之相联系的五体),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谓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季节,又重复感受了风寒湿邪)也。 译文:黄帝问道:痹邪向内潜入稽留在五脏六腑,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岐伯回答:五脏皆有其所合的五体,五体痹久而不愈,就会向内传变,稽留在其所合之脏。故骨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肾而为肾痹;筋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肝而为肝痹;脉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心而为心痹;肌痹久而不愈,复感痹邪,邪气则内舍于脾而为脾痹;皮痹久而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则内舍于肺而为肺痹。所谓五脏痹,是五体痹在其各自所主的时令重复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引起的。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指心悸),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一是指因心痹,气机不畅,时发叹声。又,噫可释作“嗳气”,心病者也可见嗳气频作),厥氣上則恐(恐为肾之志,心虚而水气乘之,故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引,《说文》:“开弓也”。开满弓则形圆,此形容腹部胀大,状如怀孕);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尻,尾骶部。踵,足跟。尻以代踵,言其只能坐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脊以代头,谓脊柱弯曲变形,头俯不能仰,背驼而脊高于头);脾痹者,四支解墯(同懈惰,倦怠的意思。脾气不达四肢,则四肢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大,当作“不”,形误。不,通“否”。“否”通“痞”。大塞,即痞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汤,热水也。形容热盛,如以热水灌之),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之脉,上额交巅,入于络脑,故邪气上蒸于脑而为清涕)。
译文:凡痹邪客于五脏,肺痹的症状是心胸烦闷、喘息、呕吐;心痹的症状是血脉瘀阻所致的面色青黑,心烦、心悸,暴气上冲而喘息,咽喉干燥,善噫气,肾气上乘于心则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卧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腹部膨隆如怀子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胀满,双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身体踡伏,头俯不能仰;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咳嗽,呕吐涎水,上焦之气阻塞不通;肠痹的症状是饮水频繁但小便量少,腹中肠鸣,时有泻泄;胸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按之有压痛,如用热水浇灌,鼻流清涕。
陰氣(指五脏的精气)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张介宾注:“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气,指内脏逆乱失和之气。凡五体之痹日久不愈,内脏之气逆乱,则风寒湿邪便内犯于与五体相应的脏,而成为五脏之痹。如若症见喘息,则是痹邪犯扰于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是痹邪结闭于肝,疏泻不利,故有“多饮而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之症),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 諸痹不已,亦益內(益,通溢,蔓延之意。言病甚则向内发展)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译文:人若情志安静,则五脏阳气宁静内藏;若情绪躁扰,则五脏阴气被扰动消亡。饮食不节,则损伤肠胃,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痹邪侵入五脏六腑而成五脏六腑痹。若痹邪侵入人体而为淫乱之气,主症表现为喘息的,是痹邪停聚在肺;表现为忧思不止的,是痹邪停聚在心;表现为小便失禁的,是痹邪停聚在肾;表现为疲乏力竭的,是痹邪停聚在肝;表现为肌肉极度消瘦的,是痹邪停聚在脾。 五体痹久而不愈,亦可向内脏发展。其中风邪偏胜的痹邪,容易治愈。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於六府者,何也?歧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鍼治之奈何?歧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分别指五脏的“输”穴和六腑的“合”穴。五脏的输穴如太渊(肺)、神门(心)等,六腑的合穴如曲池(大肠)、阳陵泉(胆)等),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经受邪,均在经脉所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各隨其過則病瘳(各随其病变部位而治之则病愈。瘳,病愈也)也。
译文:黄帝说:痹证的预后各不相同,有的预后差而死亡,有的疼痛日久,有的容易痊愈,其原因是什么?岐伯回答:痹邪入脏的预后差,痹邪滞留在筋骨间的疼痛日久,痹邪停留在皮肤间的易于痊愈。 黄帝问:痹邪内侵入六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这也饮食不节、起居失常,致六腑受伤,为得病的根本原因。六腑在足太阳膀胱上也有自己的俞穴分布,风寒湿之邪外中其俞,内有饮食内伤相呼应,邪气便循俞而入,内舍于六腑。 黄帝问道: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说:五脏各有输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各有发病的征兆可察,根据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进行针刺,病就可以痊愈了。
帝曰:榮衞之氣,亦令人痺痹?歧伯曰:榮者,水榖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言营气行于全身表里上下,无处不到),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衞者,水榖之悍氣(指卫气的性质,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因为气行于脉外,不受约束,其行急疾,故称悍气)也,其氣慓疾滑利(慓,急疾也。滑利,即流利不受约束之意),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张介宾注:“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 ),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译文:黄帝问:营气和卫气也可以使人发生痹病吗?岐伯说:营气是人食入的饮食物的精化所转化来的,它协调地在五脏中运行,并布散到六腑之中,然后进入经脉之内,再沿着经脉上下运行,通过经脉这个渠道,使五脏互相贯通,六腑互相联络。卫气是饮食物的精华转化来的,卫气的流动疾速而滑利,不被经脉所约束,所以又称卫气为水谷的“悍气”。卫气在皮肤和毫毛孔之间运行,并熏蒸体腔内筋膜,散布到胸腹部。如果营气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生病;营卫二气的运行正常协调了,疾病也就痊愈了。如果没有营气和卫气失常的内在因素,仅仅是外来的风寒湿邪,是不能形成痹病的。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寒邪致痛的机理)也。其不痛不仁者(杨上善注:“仁者,亲也,觉也。营卫及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神不至于皮肤之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 ),病久入深,榮衞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指人的体质偏于阴盛。病,此指风寒湿邪。意指素体阴盛者,再感受风寒湿邪,其寒更甚),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遭,《甲乙经》作“乘”。乘,战而胜之也。言本为阳盛体质,感受风寒湿邪后,邪气被阳盛体质战胜而从阳化热,故为痹热),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指人体偏盛的阴气与以湿邪为主的风寒湿邪相互作用),故汗出而濡也。
译文:黄帝说:讲得好!患痹病的人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肌肉皮肤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有的发寒,有的发热;有的皮肤干燥,有的皮肤湿润。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痹病的疼痛,是寒邪偏多造成的。寒邪造成气血的流动缓慢凝滞,使经脉阻寒不通而产生疼痛。痹病中不疼痛而肌肉皮肤麻木不仁的,是由于患痹病时间久了,邪气侵入内部,导致营气和卫气的运气缓慢涩滞,在体表的经脉和络脉常常是处于空虚的状态下,所以不感到疼痛,肌肉皮肤得不到营气的滋养,而引起感觉上的麻木不仁。痹病感到寒冷的,是由于病人的阳气虚少,阴气偏盛,阴气与病邪互相资助,所以表现为寒冷。痹病发热的,是由于病人的阳气亢盛,阴气虚少,致病的邪气侵入机体后,由于阳气亢盛,邪气也转化成热,虚弱的阴气不敌亢盛的阳热,所以病人发热。痹病中多汗,而皮肤湿润的,这是由于感受的湿邪太多太重,而病人本身的阳气虚弱,阴气偏多,湿邪与偏多的阴气结合在一起,所以病人多汗而皮肤湿润。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歧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张琦注:“五者具,则自皮入骨,前所谓病久入深,明不痛之为重也。” )。凡痹之類,逢寒則蟲(《甲乙经》、《太素》均作“急”),逢熱則縱。帝曰:善。 译文:黄帝说:痹病中有的人并不感到疼痛,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痹病发生在骨的则身重;痹痛发生在脉的则血流不畅;痹病发生在筋的则拘挛弯曲而不能伸直;痹病发生在肌肉的则感觉麻木不仁;痹病发生在皮肤的则身体感到寒冷。如果具有这五种症状的,一般就不会有疼痛。凡是痹病,遇到寒气则痉挛拘急疼痛,遇到热气就经脉弛缓。黄帝说:讲得好!
【释义】 一、痹的含义 痹者,闭也。 痹病,是以病机命名的病证名称,就《内经》所论而言,是指感受风寒湿邪等邪气,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发生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二、痹证病因 (一)外因:风寒湿的入侵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气血运行受阻 营卫凝涩 风寒湿侵袭 壅闭经络 痹证 气血不行
(二)内因:脏腑亏虚 —痹的内在基础 1.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 五脏失调,气血亏虚—五脏痹 ★ 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 阴气:指五脏的精气。 ★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张介宾注:“人能安静, 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 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 脏之痹,因而生矣。”
2.食饮居处,为其病本 —饮食失节,起居无规律 —六腑痹为主
★ 三、 痹证发病机制 1.营、卫的概念及特性 概念 特性 营 卫 水谷之精气 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 水谷之悍气 ★ 三、 痹证发病机制 1.营、卫的概念及特性 概念 特性 营 水谷之精气 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 卫 水谷之悍气 脉外—行于分肉之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腹
2.荣卫失调与痹证的关系 荣卫与痹证的关系: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内:荣卫气虚或失调-不能洒陈 于五脏六腑,温煦肓膜、分肉 --腠理疏松,藩篱不固—逆其气 合 经脉闭阻,气血凝滞 外:风寒湿邪侵袭 痹证
总病因病机 复感 营卫失调,气血阻滞 内有脏精亏虚—五脏痹 痹阻 经络 肢节 外有风寒湿邪侵袭 饮食不节伤六腑—六腑痹
四、痹证主要症状及产生机制 (一)主要症状及机制 四、痹证主要症状及产生机制 (一)主要症状及机制 1.疼痛—“寒气多”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2.不痛不仁—以麻木不仁为主。“病久入深” 久病入里,影响营卫气血运行,经脉空虚, 气虚血少—皮肤不荣 3.偏热—素体阴虚阳亢,阴不制阳 4.偏寒—素体阳虚阴盛,外加阴盛之邪侵袭 5.偏湿—阳虚阴盛,复感湿邪—内外相合,更伤阳 气—阳虚而卫外不固—多汗身湿 6.偏燥—素体阴虚阳盛,外加热邪侵袭,两热相加, 伤津—燥—皮肤不荣干燥不润
(二)形成因素 1.与邪气的性质有关 2.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关 3.与病位深浅有关 4.与季节气候的寒温有关
★ 五、分类 (一)病因分类 【原文】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1、行痹 风气胜 (风善行数变,善动不居) 症状 —— 以肢体酸痛,游走串痛为特征 治疗 —— 祛风为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风气胜 (风善行数变,善动不居) 症状 —— 以肢体酸痛,游走串痛为特征 治疗 —— 祛风为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清·程钟龄:“治行痹者以散风为主,佐以祛寒除湿, 参以补血之剂”
寒邪偏胜 (寒性凝滞、收引,气血经络不通) 症状 ——疼痛剧烈 治疗 ——温散为主,结合火熨、温灸 2、痛痹 寒邪偏胜 (寒性凝滞、收引,气血经络不通) 症状 ——疼痛剧烈 治疗 ——温散为主,结合火熨、温灸 清·程钟龄:“治痛痹者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 参以补火之剂”
3、著痹 湿气偏胜 (湿为阴邪,重着粘滞) 症状 ——肢体重着麻木酸痛不移、缠绵不愈 治疗 ——除湿为主。如蠲痹汤。 湿气偏胜 (湿为阴邪,重着粘滞) 症状 ——肢体重着麻木酸痛不移、缠绵不愈 治疗 ——除湿为主。如蠲痹汤。 清·程钟龄:“治着痹者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参以补脾之剂”。
(二)病性分类 1、热痹 素体阳盛或三邪从阳化热 ,营卫之气阻滞 症状——局部灼热肿痛,身热、口渴 治疗——清热为主 2、寒痹 同痛痹
★ (三)病位分类 1、五体痹 (1)五体痹的形成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 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 【原文】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 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 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 皮痹。”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骨痹:重 (躯体重着,活动不便) 脉痹:血凝而不流 (血脉滞阻) 筋痹:屈不伸 (肢体屈曲拘挛) (2) 五体痹症候 具 此 五 者 肉痹:不仁 (顽麻不仁,感觉迟钝) 皮痹:寒(皮肤不温) 具 此 五 者 , 则 不 痛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2、脏腑痹 【原文】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 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1) 五脏痹 ① 五脏痹形成原因 外因:A. 病久而不去入脏(久不愈) B. 复感风寒湿三邪 “五体痹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气” (1) 五脏痹 ① 五脏痹形成原因 外因:A. 病久而不去入脏(久不愈) B. 复感风寒湿三邪 “五体痹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气” 内因:脏腑亏虚——“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② 五脏痹内传方式 ——按照五脏与五体相合的关系传变 ② 五脏痹内传方式 ——按照五脏与五体相合的关系传变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形体疾病,又有脏腑功能障碍等全身多系统、多种类的疾病,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 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② 五脏痹内传方式: ——按照五脏与五体相合的关系传变 ② 五脏痹内传方式: ——按照五脏与五体相合的关系传变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由轻到重 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 季节 外邪 五体痹 (不已),复感外邪 五脏痹 冬(肾,骨) 风 寒 湿 骨痹 (不已)冬复感邪 肾痹 春(肝,筋) 筋痹 (不已)春复感邪 肝痹 夏(心,脉) 脉痹 (不已)夏复感邪 心痹 至阴(脾,肌) 肌痹 (不已)长夏复感邪 脾痹 秋(肺,皮) 皮痹 (不已)秋复感邪 肺痹
③ 五脏痹症候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 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 头;脾痹者,四肢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 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 肌绝,痹聚在脾。”
弓开则形圆 引,开弓也。 肝痹者,上为引如怀
肝痹者,上为引如怀
肾痹 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原文】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 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 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2)六腑痹 ①六腑痹形成的原因 外因: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 内因:饮食居处失常—六腑气机紊乱 “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② 六腑痹症候 【原文】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飱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 便,上为清涕。 ② 六腑痹症候 【原文】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飱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 便,上为清涕。 —————————— 1. 胞痹:此指膀胱痹。 2.若沃以汤:沃,浇灌。汤,热水也。形容热盛,如以 热水灌之。古代的汤指热水。 3.上为清涕:膀胱之脉,上额交巅,入于络脑,故邪气 上蒸于脑而为清涕。
脏腑痹症候 五脏痹 六腑痹 肺痹 烦闷喘呕 小肠痹 数饮而出不得 心痹 心烦,心悸 肝痹 腹胀,饮而数小便,夜卧则惊 大肠痹 泄泻 肾痹 身曲不伸,足不能行 膀胱痹 少腹痛热,小便短涩 脾痹 四肢乏力,或脘痞、呕逆
七、痹证的传变规律及预后 (一)传变:“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二)预后:“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也”。 “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 痛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1.以风邪为主,或病邪部位浅—易愈 2.留连于筋骨肌肉—病位深入,病势缠绵 3.入于脏腑—预后差
八、痹证的治疗 (一)循经取穴 (二)根据发病部位辨治 “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瘳也” ★ 各随其过: 1.循经取穴; 2.痛处取穴。
【临证思路】 一、风寒湿杂至是痹证形成的病原因素 临证启示之一——祛邪攘外,祛风散寒除湿
【临证思路】 二、脏气内乱是痹证形成的机体因素 临证启示之二——扶正安内,调养气血固本
【临证思路】 三、荣卫运行失常是痹证形成的重要环节 临证启示之三——活血通脉,虫蚁搜剔 1. 舒筋活血类 2. 活血化瘀类 3. 虫蚁搜剔类
【临证思路】 四、机体阴阳的偏颇左右痹证的寒热性质 临证启示之四——重视体质因素,掌握痹证的寒热从化
谢谢!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