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内经教研室 王黎
题解及内容提要 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故名篇。 题解及内容提要 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的病因,病机,分类、治疗、预后等进行了讨论,故名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目的要求 1、掌握痹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各类痹证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2、理解营卫与痹证的关系和痹证症状产生的机理。 3、了解痹证的针刺原则。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一、痹证 概念 病因病机 分证 传变规律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一)概念 痹,闭也,阻塞不通。 “食痹则呕” --《素问·至真要大论》 指一切闭塞、壅滞、不通的病机。 例如: “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 --《素问·阴阳别论》 “食痹则呕” --《素问·至真要大论》 指由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疾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本篇所述痹的含义: 是指风寒湿邪气侵犯人体,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不仁,沉重以及脏腑功能障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不畅为特点的一类病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二)病因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气血运行受阻 营卫凝涩 风寒湿侵袭 壅闭经络 痹证 气血不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分证 1、病因分证: 疼 痛 行痹 痛痹 著痹 风气胜 寒气胜 湿气胜 疼痛呈游走性 疼痛剧烈,病位固定 痛处重滞固定,顽麻不仁 学术意义: A 概括了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 B 后世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案 1.李某,男,25岁,1977年诊。患者下肢沉重,举步艰难,兼有双膝微酸痛,病已半年,询其所因,谓地震后睡卧湿地两月,即现上症,化验血沉及抗O均无阳性发现,查其下肢无浮肿,舌边尖深红,苔薄白,脉象濡缓。 辨证: 有明显感受外湿之环境条件,感邪以湿为主,兼夹热邪。其病症状表现在下肢,也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理论。此属着痹之证,治以清热祛湿。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病案 方:苍 术 10克 黄 柏 10克 川牛膝12克 萆 薢 10克 滑 石 12克 生苡仁15克 方:苍 术 10克 黄 柏 10克 川牛膝12克 萆 薢 10克 滑 石 12克 生苡仁15克 木 通 6克 独 活 6克 车前子10克 赤小豆12克 络石藤12克 五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再诊:下肢沉重减轻,膝痛未作。上方再进五剂。 病愈。 摘自--《黄帝医术临证切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脏腑组织分证: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形体疾病,又有脏腑功能障碍等全身多系统、多种类的疾病,不能单纯地认为是风湿性关节炎。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四)传变规律 季节 外邪 五体痹 复感外邪 五脏痹 冬(肾,骨) 风 寒 湿 骨痹 (不已)冬复感邪 肾痹 春(肝,筋) 筋痹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由轻到重 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 季节 外邪 五体痹 复感外邪 五脏痹 冬(肾,骨) 风 寒 湿 骨痹 (不已)冬复感邪 肾痹 春(肝,筋) 筋痹 (不已)春复感邪 肝痹 夏(心,脉) 脉痹 (不已)夏复感邪 心痹 至阴(脾,肌) 肌痹 (不已)长夏复感邪 脾痹 秋(肺,皮) 皮痹 (不已)秋复感邪 肺痹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二、脏腑痹 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预后及其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五脏痹 原文: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pāo)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chōu)也。 六腑痹
(一)临床表现 五脏痹 六 腑 痹 小肠痹 数饮而出不得 大肠痹 泄泻 膀胱痹 少腹痛热,小便短涩 肺痹 烦闷喘呕 心痹 心烦,心悸 肝痹 腹胀,饮而数小便,夜卧则惊 大肠痹 泄泻 肾痹 身曲不伸,足不能行 膀胱痹 少腹痛热,小便短涩 脾痹 四肢乏力,或脘痞、呕逆
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肝痹者,上为引如怀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二)病因病机 五脏痹 (1)五脏痹病机 五体痹各以其时 重感风寒湿气 (外因) “阴气者,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内因) 五脏自身精气内伤 邪气乘虚内侵五脏 五脏痹
(2)六腑痹病机 . 饮食居处失常 —六腑气机紊乱 (为其病本,内因) 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 (外因), 食饮应之 循俞而入,各舍其腑 六腑痹
外因: 内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五脏真气亏损、六腑失和是肢体痹发展为脏腑痹的内在发病基础。 饮食失调,情志过度,劳逸不当,是形成上述发病基础的重要原因。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预后 “诸(肢体)痹不已,亦益内也”—— 肢体痹脏腑痹。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 于驱除。 “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病位表浅者易愈。 “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 病位深在,病情缠绵。 “其入脏者死” —— 预后较差。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1、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 辨证归经、辨证选穴 2、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 (四)针刺治疗 1、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 辨证归经、辨证选穴 2、痛处局部取穴:“各随其过”。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三、营卫与痹的关系和痹证症状产生的机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原文: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两句为互文,即和调洒陈于五脏六腑。洒水为洒,布陈谓陈,洒陈,散布之意。 熏于肓膜:熏,即温煦之意。张介宾注:“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盖膜犹幕也,凡肉理之间,脏腑内外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
1.营、卫的概念及特性 概念 特性 营 卫 水谷之精气 脉中—循脉上下灌注五脏六腑,濡养全身 水谷之悍气 脉外—行于分肉之间,温煦肓膜,布散于胸腹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2.荣卫失调与痹证的关系 荣卫与痹证的关系: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内:荣卫气虚或失调-不能洒陈 于五脏六腑,温煦肓膜、分肉 --腠理疏松,藩篱不固—逆其气 合 经脉闭阻,气血凝滞 外:风寒湿邪侵袭 痹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3.调和营卫(从其气)为防治痹证 的方法之一 3.调和营卫(从其气)为防治痹证 的方法之一 《金桂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 桂枝芍知母汤治疗历节痛----方中桂枝、芍药、甘草、白术调和营卫,扶助正气。 在治疗上,现今一般在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在静止期则以调营卫、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即在祛风、逐寒、化湿的同时,加上活血、行气、通经、化瘀之品,如桂枝、当归、乳香、没药、赤芍、红花、桃仁等药,且常用酒以提高活血功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四、补充说明痹证的临床表现及其机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原文: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1.热痹的发生机理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病人素体阳盛阴虚,感受风寒湿之邪后,阴不胜阳,邪从阳化热,故为痹热。 痹病的发病类型与体质有关 凡属偏阴质的人,致痹之邪气易从阴寒化,而成寒痹;若逢偏阳质之人,患痹后邪气易从阳化热,而成热痹。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病气胜,阳遭阴(受邪后阴不胜阳,邪从阳化热)。 多汗而濡(出汗多,皮肤湿润):阳气少,阴气盛(体质阳虚阴盛,兼逢湿气盛),两气相感。 2.痹证各种兼症的病机 痛:寒气多(寒性收引凝滞,致气血不通,筋脉拘急。) 不痛不仁:病久入深,荣卫衰少,经络时疏—不痛; 皮肤不营—不仁,病情更深重。 寒(形寒畏冷):阳气少,阴气多(体质阳虚阴盛), 与病(阴寒之邪)相益。 热(痹热):阳气多,阴气少(体质阴虚阳盛), 病气胜,阳遭阴(受邪后阴不胜阳,邪从阳化热)。 多汗而濡(出汗多,皮肤湿润):阳气少,阴气盛(体质阳虚阴盛,兼逢湿气盛),两气相感。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与季节气候的寒温有关。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逢寒则虫 [疼(痋)的通假字;急的誤字] 逢热则纵 [疼痛、拘急症状缓解] 3.痹证病情与气候的关系 与季节气候的寒温有关。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逢寒则虫 [疼(痋)的通假字;急的誤字] 逢热则纵 [疼痛、拘急症状缓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骨痹:重 (躯体重着,活动不便) 脉痹:血凝而不流 (血脉滞阻) 筋痹:屈不伸 (肢体屈曲拘挛) 肉痹:不仁 (顽麻不仁,感觉迟钝) 4 .五体痹的病候: 骨痹:重 (躯体重着,活动不便) 脉痹:血凝而不流 (血脉滞阻) 筋痹:屈不伸 (肢体屈曲拘挛) 肉痹:不仁 (顽麻不仁,感觉迟钝) 皮痹:寒(皮肤不温) 具 此 五 者 , 则 不 痛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五、小结 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鉴别、治疗和预后 作了全面的论述。 1. 痹证的分类: 病因:行痹、痛痹、着痹。 病位:肢体痹,肢体痹进而发展成脏腑痹。 2.荣卫的性质和功能、荣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 3.热痹产生的机理。 4. 痹证病情与气候的关系。 5. 本篇提出的针刺治疗原则,为后世所宗。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痹证概念,形成原因,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 2.试述痹证分类及辨证要点。 3.试述影响痹证的因素及临床意义。 4.背诵:“风寒湿三气……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营卫之气……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也”。 5.解释:(1)行痹;(2)痛痹;(3)着痹;(4)静则神藏,躁则消亡;(5)肓膜。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