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的台灣 導讀人:游玉英.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如何學好數學? 黃駿耀老師
Advertisements

辅助核算 3.5.
10 郑和远航.
三个偶像的故事和功绩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董飞燕.
捣蛋鬼历险记 初一四班 孙嘉佑小组.
中國歷史 明代之患禍及民變.
10 郑和远航 郑和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
明清 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雅克萨反击战(俄) 戚继光抗倭(日)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荷兰 俄 罗 斯 日 本 台湾 沙 俄 入 侵
戚继光抗倭.
刑事訴訟法 授課人:林俊益副教授 時間:95.9.~96.6..
妩媚人生 云 计 算 与 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技术 黄 宜 华 南 京 大 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妩媚人生 妩媚人生
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授课人:鲍婷.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赵田甜.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認識食品中毒 一、什麼是食品中毒?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 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題目:四大古文明 班級:六年八 班 組員:賴宣光.游家齊.陳羿文 吳佳芬.許淑婷.許芳瑜..
食 物 中 毒.
琦君 《髻》 S 康倩瑜.
眼乾乾唔使慌.
滑膜皱襞综合征.
“公平”是最热的关键词 1、胡锦涛首次进行“总动员”,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 备考指导 中公教育 面试讲师 刘运龙.
外 套 各式領型與變化 武 玫 莉 製 作.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陈冤之魅,心鬼之泪 ——雾里探花 《东方快车谋杀案》 By第二小组.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①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 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 启发作用
文明礼仪在我心 文明礼仪在我心.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事会 盘古开天劈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可不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天高高的在上面,地在我们的脚下,中间隔着几千几万米远。那个时候的天地就象是一个包在大黑壳里的鸡蛋,混混沌沌的,什么也看不清。人们走路都得弯着腰,耕田打猎都很不方便,因为一不小心抬个头,就会碰到天,惹它生气,接着就会招来狂风暴雨。因此所有的植物也都长不高,所以结的粮食和果实都很少,根本就不够大家吃。还经常会发生饿死人的事情。
面向三农,拓宽信息渠道 辐射千村,服务百万农民
三招 让孩子爱上阅读 主讲人:芝莺妈妈 2012年10月19日.
FUZHUANGZHITUYANGBANZHIZUO
如何挑選吳郭魚 嗨~ 餐旅二乙 4a2m0105 白妤潔 4a2m0122 何姿瑩.
学校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服裝整理概論.
印染纺织类艺术.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创业计划书撰写.
第九章 进行充分调研 选择自主创业.
香溢饺子馆创业计划书.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满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回族 朝鲜族 第四节 壮族 土家族 苗族 黎族
第 4 章 投资银行: 基于资本市场的主业架构.
创业数字图书馆.
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探索 成思危 2006年8月18日于上海复旦大学.
“四文”交融,虚实并举,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汇报
103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申辦及輔導訪視說明會
“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 与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刘敏 2012年9月.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人生不要太圓滿 ◎ 張忠謀.
导致羊水过少的五大因素.
胎教.
怎样进行一次宣讲 何惠玲.
第三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聚會時,請將傳呼機和手提電話關掉,多謝合作]
规范母婴保健服务 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市卫生局基妇科 朱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财务报账培训
白天的月亮 想與日爭輝 人生不要太圓滿 文字取自於:張忠謀 攝於陽明山 阿道的攝影工作坊.
第十章(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营养要均衡.
ㄩ.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 教材比较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 辉 教育部2009普通高中历史课改远程研修资料.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 年 姓名:刘娟 学号:.
主考官眼中的面试 ——面试主考官教你备战2016年国考面试 主讲老师:李海鹏.
国内知名高校 医学院(部、中心) 院系及附属医院设置情况 调研报告
財務報表分析 授課教師:陳依婷.
第六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主讲人:刘文波 (四会国税 政策法规股) 2014年4月
智慧宁波 智慧财税 .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
第六模块礼仪文书写作 第一节求职信、应聘信 QIUZHIXINYINGPINXI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0年後的台灣 導讀人:游玉英

本書作者 楊照先生 李明駿先生筆名楊照,1963年生,台北市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是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現為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約聘助理研究員。 目前任職於新新聞週刊總編,著有小說《大愛》、《暗夜迷巷》,散文《為了詩》、《悲歡球場》、《場邊楊照》,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問題年代》等 楊照是一位創作力相當旺盛的作家。他的小說作品,包括長篇、中篇和短篇。他雖然寫得多,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水準,充分展現出過人的才華。

十年的遠見思考 封面與封底 副標題:一場預測臺灣未來前途的深沈思考 十年的遠見思考 封面與封底 副標題:一場預測臺灣未來前途的深沈思考 「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 而更嚴重的問題,我們失去了替未來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快速消逝中。 不問百年,就問十年之後,2015年臺灣會變怎樣?最好和最壞的情境都有可能。 然而只要我們願意,就大有機會從歷史觀點,準確整理出最關鍵的變數,提早為未來的境遇作準備。

今年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P7-9 作者的背景是學歷史,現從事新聞工作。 認為目前的新聞事件只是個掌故,和真正的歷史是有段距離的,掌故只是片段、瑣碎的,歷史要有判斷、重要性的中心論旨,歷史是選擇記錄、描述有關改變時代,改變人類經驗敘述。 歷史學家的使命是能找出重要主題,書寫銓釋曾經發生過的重要人類經驗與意識。 新聞評斷是值得今天當下社會留心瞭解的、重要的事件,但百分九十新聞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失去其重要性。

歷史的思考模式 要有長遠的時間架構,有未來歷史的視野,用未來歷史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為未來作準備。思考模式是一百年後這件事是重要的嗎?一百年後會怎樣銓釋這個事件,這段過程? 新聞工作者要能從新聞中整理出意義,不是現實意義,是歷史意義。 本書主要目的是要預測台灣,為十年後的境遇提前作準備。如果提前走不同路,做不同做準備。台灣真的可以堵掉危險?還是能創造幸福?

台灣三大問題 我們失去了替未來作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快速消逝中,在這個夏日歡唱享樂「蚱蜢型」社會中,冬天來臨時該怎麼辦?我們可以不相信未來能作計畫、過程能作控制,卻不該因此放棄幫未來預作準備,為未來找出缺失與危機。 一、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 二、厭惡中國、抵禦中國的代價,會讓台灣沒有籌碼沒條件抵禦中國。 三、阻擋被封閉、鎖國的趨勢,拒絕被邊緣化,保存台灣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

挑戰問題三大關卡 台灣人能不能擺脫惰性,擺脫目前製造著無奈與無力感連環套?(輸家情結) 我們能不能提升沈淪中的生命與文化品味?(要重新認識人類文明的美好) 台灣能不能不要蔽帚自珍,面向世界大膽開創?(開創性、前瞻性)

本書分配 序章和終章是想像的兩種2015年後的台灣圖像: 序章: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時局呢? 終章:假設如果我們真的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臺灣雖不會變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美麗、祥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生計產業和國家體制,分別敘述以不同面向進行思考。 「十年的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的臺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多元的想像,才能創造我期待我夢想的多元未來。

2015年的台灣-鬧劇與悲劇的台灣P25-41 這真是個黑暗的、可怕的時代。 人口負成長,出生率16萬四千多人,出走移民每年12萬人。 記者製造出來的騷動:各新聞台SNG車到處連線,用聳動的語言報導騷動火爆場面。 預算爭議政府停擺:國家預算將臨破產,財政是被那些不愛台灣的人所拖垮的。 選舉的亂象與民粹性的情緒,中國與美國已失去對台灣的興趣。 憲法爭議多問題大,又複雜,媒體不願意報導,沒人注意。 恐怖股災淹沒台灣:房地產大跌、黃金被搶購、半導體大廠削價競售。 遲鈍的政府還在等待:這些敏感政治問題,高科技會議籌備中,政府宣傳「勇敢臺灣人」站起來守住家園,教育部要求學生要以「存款救台灣」。 無法阻止的暴亂:總統宣布機場緊急關閉、萬安演習、股市無限期休市、媒體暫時國家收回 無法挽救的退化:紐約時報報導台灣戒嚴,進入集權時代 這真是個黑暗的、可怕的時代。

十年遠見的思維 P45-49 健忘症與過多的新聞 只活在當下,在乎眼前所發生之事,不管是過去或未來。 十年遠見的思維   P45-49 健忘症與過多的新聞 只活在當下,在乎眼前所發生之事,不管是過去或未來。 新聞佔據太多注意,我們活在過多、過份的新聞包圍中。 新聞主播選定主題表面化,以聳動性、歇斯底里情緒定位新聞。 新聞工作者以不重要的新聞,「過份」的重要性。太多不需要知道的消息,被加油添醋變成非關心不可大議題,民眾是行塑成被新聞恐嚇現象。例:狗咬人炒作成大新聞。其實是公然欺騙,而且每天都有,大部分台灣人生活在被過多、過份的新聞事件,堆積起來的虛假世界中。

從時間縱深中尋找「長期合理性」P49-52 我們因被每日的新聞事件搖擺情緒與想法,並不清楚國家、社會真實的現況是什麼?不清楚未來有些什麼障礙?什麼希望? 黃仁宇認為歷史的真正重點是要能撥開事件構成的錯亂迷離,才能找到歷史長期的合理性。才是歷史,但目前台灣所存在的是「當下時間感」。

不太長又不太短的十年 P52-61 以百年、五十年作為歷史的思考尺度,難免陷入種種歷史認定的爭議。 不太長又不太短的十年   P52-61 以百年、五十年作為歷史的思考尺度,難免陷入種種歷史認定的爭議。 台灣變化快,所處21世紀世界變化更快,太長太久沒有適時、適用性,十年對大部健忘的人,在有限時間,預想分析得出台灣社會基本結構,十年最能掌握、最具實質力量的單位。 用十年檢驗思考,檢驗權力與財富,從勤勞懶惰花到大家樂的瘋台,從小貪婪堆積成大貪婪,台灣經濟的舊秩序,被自己創造的成就所衝垮了。 決策者要能準確整理出「十年遠見」的要目,影響未來十年國家命運的關鍵在哪裡。 1985到1995年間,人們已喪失中程眼光,決策者未提供中程遠見,台灣社會亂到無法預期、無法應付。

過去十年的具體教訓(1995-2004) P61-69 鄭浪平預言:1995年閏八月時,台海兩岸將爆發戰爭。在兩岸關係最好時代,預言產生最遭的結果,多大的諷刺。這失誤正看出短期變化難以掌握,這十年中最敏感的神經被挑逗,其實是台灣民主化、本土化潮流弄得大家極度不安。 政商與族群微妙交錯,產生兩極對立的國家認同,一些人經濟利益為中共辯護,或以中國經驗更加反對中國這些衝擊。 在國家認同與國家定位,這十年始終沒解決的國家認同問題,相關的和解共識放在十年遠見的架構中都觸動敏感神經,侵擾舊傷口發炎化膿,政府未能採取應做可做的措施,結果問題猶在,搞得台灣焦頭爛額。 這十年真是恥辱,台灣決策者的恥辱,也是台灣知識份子的恥辱,我們應該承認這份恥辱,從中吸取教訓,未來的十年,能不能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呢!

十年遠見是一定要的呀 P70-72 十年的眼光,十年提前思考,是我們可以做,也必須做的。 歷史警告:一個沒有習慣用較長尺度思考的社會,放任自己在複雜的世界泅泳掙扎,有什麼抓什麼,最終往往哪裡都去不了,白白浪費了所有人的集體才智,與集體努力。 看看韓國想想台灣:韓國在金融風暴中摔了一大跤,花了不到十年,訂定清楚且明確遠景焦點:高科技重建、寬頻網路、電腦軟硬體的周邊設備等研發生產,現在韓流是在被按部就班規劃下掀起的。 讓台灣也開始吧!2015年台灣會怎樣呢?嘗試進行初步10年遠見的思考,能否在封閉的健忘現實之牆上,開出一扇小小的窗,讓更多人一起來眺望窗外的未來。

驚人的「中國因素」 P75-81 中國因素目前是透過21世紀新形成的全球體系,及無所不在、無從躲避的。 驚人的「中國因素」   P75-81 中國因素目前是透過21世紀新形成的全球體系,及無所不在、無從躲避的。 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且高科技在中國快速生根,具有開發資本密集產業的潛力。另中國大陸緩步政治改革,業已趨近開明穩定。 想一想:大陸的繁榮,臺灣會受其正面影響日益繁榮?還是負面影響日益傾頹衰敗? 李扁路線賭的是「中國終將崩潰」?你的看法呢? 李扁的思考路線是從二二八的夢魘、「反共教育」的反中情緒的培養,厭中又恐中,認為面對中國不需要軟弱,中國會被經濟壓垮崩潰的,臺灣終可以得到美國保護的。

美國單邊主義下的美中關係P81-86 但911後讓美國以保護自己為重、出兵伊拉克等,凡牽涉美國安全問題,這種單邊主義的外交策略,微妙牽扯美中走向。尤其美國國務院長期對台是不友善的,美國民間也漸向中國傾斜。 在坎昆會議結束終結市場機制樂觀的時代,讓原本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劃漸趨瓦解,而漸趨向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協定組織(FTA),例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些組織都給臺灣帶來危機,尤其臺灣花很多功夫進WTO,其他政治性組織都在中共壓力下無法進入,特別在低關稅甚至零關稅FTA,因主權問題又被中共所杯葛,無緣參加,也加速臺灣被邊緣化趨勢。

敵對中國卻得罪美國 P87-96 經濟政治條件將臺灣逼到必須是戰還是和?這選擇會決定十年後臺灣的命運,十年後的臺灣必大大不同。 敵對中國卻得罪美國   P87-96 經濟政治條件將臺灣逼到必須是戰還是和?這選擇會決定十年後臺灣的命運,十年後的臺灣必大大不同。 李扁是選「戰」的策略,李的兩國論,激起嚴厲聲明。另扁也不時試探台獨路線,制憲公投,中共採冷處理。其實中共政府與社會,從過去對臺灣的富裕,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省禁止獨立情境,(中共本身經濟的發展產生的自信),到現在對臺灣興趣降低了,從積極推動三通,也因臺灣的拖延,失去關鍵時機,已失去中國投資發展的特殊地位,亦失去與中共談判的主導權。 也因為我們選擇是「戰」的強硬路線,美中因台灣關係而越走越近,未來中國經濟將會越發展,加上2008的北京奧運、2010的世博,臺灣會漸離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體系,結果臺灣會怎樣?中國好,臺灣被孤立;中國變壞,臺灣將可能面臨一戰。

簡單而實在的和平相處三大原則 P96-115 想想,選和吧!怎麼和呢?選擇和平應掌握三原則: 一、與中共官方保持適當距離,儘量搭近與大陸民間的關係。 二、經濟上積極主動,政治互動上應保持謹慎被動。 三、爭取擱置爭議空間,技術層次以誠意協商訂出長期規範。 在態度上不需否認意識型態所造成的框架,充分運用框架內的有限空間,雙方交流上,以誠實為上策,誠實推動兩岸交流、誠實以資金與人才參與,並分享大陸經濟成果,誠實面對兩岸協商解決每一細節,走和的道路,臺灣的未來會更寬闊,絕不會走到峻峭的懸崖邊的。

民主曾經是台灣最需要救命丸P119-123 2004總統大選問題,群眾在凱道聚集,群眾臉上有些悲憤、有些惶惑,深深覺得民主不再是答案,而是臺灣面臨嚴峻的挑戰。 過去很長的時間,「民主」是臺灣諸多問題的共同答案。現臺灣的困境,從政治、經濟到教育到文化,幾乎均源自於民主的匱乏。 八0年代政治江南案,經濟的十信案,充滿威權封閉黑箱,均因為沒有「民主」的關係。 但90年代不同定義的的「民主」在撕裂台灣: 一種用對立仇恨煽惑取得選票,只要得票數量多過對手,就拿到權力的空白支票,而為所欲為。 另一種民主是生活方式,開放、寬容、尊重不同意見,重視討論、論辯,理性討論,民主是要講道理的。 但兩者之間缺乏共識,民主不再是答案,卻成了挑戰,民主成了破壞社會根本,成為團體意識的恐怖力量。

「版塊性選民」破壞了民主的合理性P128-133 1986到1995間民主逐漸在台灣驅走了威權,建立新的遊戲規則。 1995以後幾乎年年選舉,影響選舉勝負的主流力量是操縱議題的技術。有一群人固定投藍,另一群人固定投綠,政黨根本不去探測與關心選民到底要什麼? 群眾能夠產生力量:例 猜罐子裡的糖果數,每個提出的數字的平均數是最接近真實的數目。讓一群人走迷宮,採集體討論解決方式是最快到達的,團體中人數越多,性別、年齡、職業等越不一樣,所作決定則越有效,團隊就越聰明。 但群眾智慧的前題是每個人必需獨立思考作選擇,如果不自己摸索跟著走,就不會形成集體智慧,現存臺灣存在的選民版塊,是藍綠對決,選民只堅定一個黨、不論是非。如此,就無法形成群眾智慧。

人民當家卻用情緒做決策 P133-138 藍綠分界撕裂了臺灣,因為缺乏中間選民。「非藍即綠」,選民不認識政黨,不瞭解兩政黨有何不同?議題幾乎鎖在歷史性而非現實性。選舉以短線炒作、製造衝突、拉台知名度、營造戲劇性效果,煽色腥兼金光戲的選舉文化,政黨的主張路線、政策、原則與底線,選民不在乎,政黨亦不會明確主張說明,而形成惡性循環。 例如:選前跑路縣長突現身被逮、製造被毆打、政見發表昏倒等均能高票當選,炒作氣氛、虛幻情緒選民就吃這一套。這是煽動者,是綁架民主機制。 民主的危機正在:人民當家卻任由情緒,而非理性、知識、資訊做決定。沒有協商的基本準備,永遠「零和」看待政治權力。尤其在鴨霸、獨斷、不懂為大眾設想,沒有同理心的社會裡,就讓政治人以政治意見、政治立場肆虐與決定政策,影響公眾利益。

調整選擇時程與訂定嚴格的立法委員行為法143-151 臺灣禁不起年年選舉,年年選就年年騷擾,選舉是政治假期、是政務假期,一選舉政府停擺、媒體發燒、社會民眾被拋擲政治立場選邊站的水深火熱煉獄裡。親戚朋友因選舉情緒議題,搞得關係緊張翻臉吵架。解決之道是: 民主挑戰要從制度性改革開始,首先調整選舉時程的機制。往後每四年選總統與立委,才不會新國會舊民意的現象。另總統任期間就選舉縣市長。 訂定嚴格的「立法委員行為法」約束立委言論負責權,立委行為透明化,向選民負責。單一選區兩票制排除候選人走偏峰(但賄選可能會增加)透過政黨票,讓政黨提名具有專業有能力的候選人,亦能提升黨團內決策權。要確實解決目前民主架構的扭曲,最好能自十年內完整修憲,回歸三權分立,並賦予國會聽證調查權,取代原監察院的糾正、彈劾權。

庸俗假民主之名大行其道 P151-161 民主意義:應該是藉由民主以保障追求各種不同文明美好事物的自由。然臺灣民主成了庸俗的守護神,各式各樣庸俗的價值,假借民主而大行其道。 民主不能淪為庸俗的獨裁,司法要專業,不能由多數人決定誰有罪誰沒罪。新聞要專業,不能由多數人決定什麼攸關公眾利益的大新聞,什麼是瑣碎無關緊要的大新聞。文化要專業、教育要專業,政治決策更要有高度專業。然臺灣的民主,要大家只相信多數。以為多數就是專業。 然民主推翻了被當年認定民主應該戰勝的極權的基本理由,目前臺灣一直從過去的悲劇到現在籠罩鬧劇低級趣味中。已經沒有雷震的誠實勇氣,沒有殷海光的邏輯銳氣,沒有李萬居的堅持,沒有黃信介的豁達,沒有施明德的受難意識,沒有許信良的策略思考,也沒有新潮流系一向對勞工法律無私的奉獻的精神,今天都消失殆盡了。現在的民主是庸俗無奈,是橫衝直撞破壞一切。

不再知道教育為何物的迷惘P165-172 紐約客與壹週刊的對照。文字閱讀與文字思考,文字充滿想像力與抽象思考,圖像沒有自由度,大腦是被動接收圖像,沒有主動的想像。文字透過閱讀進行各種不同的連結,比現實豐富廣闊多了。 臺灣正快速棄守文字,圖像取代文字,電視成為強勢媒體塑造影音社會,娛樂傾向。各式圖畫繪本充斥。教育亦有娛樂化的趨勢,沒有培養獨立思考,甚至沒有獨立閱讀習慣,學生也沒有獨立主動求知的欲望與本事。學生成為了考試束縛的客體,不是想像發動的主體。 目前學校強調的是要學生快樂的學習,其實學習是要困知勉學的,勉強自己突破智力與知識的限制,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到的是一種方法,但教育的過程已被娛樂化、圖象化了,如均以娛樂化為標準,也就不會有教育了。

不再知道「追尋答案」為何物的迷惘 P172-178 勇於教育原則第一原則: 告訴學生學習是需要付出的,需要忍耐的,越是高深學問、原創知識與智能是沒有捷徑,能的做事提高學習的動機。 我們不再去思索答案在哪裡?解決是什麼問題?失去追尋理想的衝動,也不願忍受追尋理想的折磨與挫折風險,這些問題正在臺灣快速腐蝕,成為停滯怠惰的社會現象。 讓臺灣重拾對知識的熱情與追尋解答的衝動,來活化當今的社會,在教育方面別把不具有娛樂性的教育內容,當看做羞恥的事,如此,才是當今時代第一劑解藥。

不再知道「標準」為何物的迷惘P178-181 勇於教育原則另一原則是要重建教育的標準,用公共的標準取代私人標準,用質的標準取代量的標準。 臺灣教育兩大浪費:臺灣花在太少的教材內容上,而教師習慣衡量標準是學生背多少。一種是學習與人生脫節、僵化落伍無助於未來的教育內容、教材,是另一浪費。 以未來十年的國家發展要以產業核心為藍圖,重新安排大學資源。讓大學生具備有文明的素養,且俟成熟後確定職業方向,以美國為例:大學階段是以人文與科學純粹知識,讓大學生具備有理解世界的基本條件後,才考量職業的選擇。大學畢業後,才決定一個人如興趣走純粹學術道路,就選讀文理研究院,要即時就業就選讀職業學院。 把被教育系統所浪費掉的時間與精力重拾,重新回到社會前進創造方向上,這才是當務之急。

不知真實本土為何物的迷惘 P182-187 什麼是本土?本土化不再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甚至變成政府一套固定的意識型態的標準。外傭外勞以及外籍新娘、大陸新娘是本土的一部份,卻不在本土意識型態所接納的範圍內。來台居住幾十年外省人,亦不納入本土範圍,就連作者主張廣義的本土,亦被排除於本土外,主因路線不合。本土被已被意識型態了,而帶有強烈排除、排外的現象。 本土本來為反抗「虛幻中國意識」,卻衍出「虛幻的臺灣」的迷惘。 臺灣人對待外傭外勞已有集體歧視,不具備歧視自覺的歧視是最嚴重的歧視,這種集體歧視造成腐蝕人的態度。隔離壓迫屈辱剝削等文明手段,最後也無法以文明對待彼此。 在美國白人的家庭是不會將小孩交給被壓迫的黑人僕傭,臺灣最令人擔心是將孩子交給外傭照顧,孩子對外傭既依賴又輕蔑,卻經常目睹父母對外傭打罵羞辱,孩子會如何接收,如何自我解釋呢?

不知「老化危機」為何物的迷惘P187-191 臺灣未來十年將快速老化,老化問題不只年金問題或是退休制度,或是健康保險的收支結構問題,而是必須從產業面去思考老化問題。 老化社會該做的準備包括城市空間的改造,需要的是新組織,不管是鄰里形式或俱樂部,組織與產業結合,形成一種公社式勞動組合,解決獨居問題,並提供老人成就感與歸屬感。 要預防世代對立問題,如未好好處理,大批老人依附少數年輕人的狀況,將會形成老化的歧視現象。 然而政府卻沒有準備,也未不作準備,老化社會是需要準備的、規劃的。

面對暴戾之氣束手無策的迷惘P191-198 目前臺灣的治安不算太差,然卻處於犯罪邊緣暴戾氣氛當中,其根源是越來越嚴重的貧富差距。 農家常依賴非農業所得維持生活,然對於家庭責任、意識已產生變化,幾個農業縣快速成為二等公民,民進黨又善用農業高度挫折與悲憤,得到了選票取得政權回饋的是虛幻「臺灣人出頭天」、「南部打敗北部」「燈光節慶化」的榮耀,實質的貧窮困境哪有改善? 貧富差異拉大,黑手變頭家越來越困難,少數白手起家的新貴被吵成遍地是黃金,多少人被虛幻假象迷得昏頭轉向,虛幻欺騙不能持久,部分人就走上詐騙之途。詐騙大行其道,騙徒既沒有罪惡感,這些暴戾之氣侵蝕臺灣人的靈魂,大部分時候是不犯罪的、守法的,可是一犯起罪來是幾乎無所不用其極。

分不清表演與事實的迷惘 P198-205 巨大的迷惘有一部份是巨大而扭曲的臺灣「表演文化」。所謂表演是將日常生活瑣碎的行動,與情緒選擇其中一部份予以跨大,造成吸引注意力的戲劇性效果。表演從電視綜藝節目開始,接著蔓延至政治性談話節目。尤其爛仗中崛起的叩應節目更是。 誰想要得到權力或維持權力,都必須和電視政治打交道,誰會表演,表演辛辣惡毒語言就得到知名度與支持度。 公共事務是透過協通溝通,以表演風格製造出贊成或強烈反對的議題,非A即B的單選題,人們驚人的退化,最後只剩下的是圈圈叉叉的能力。 社會已失去存在的基本道理,所有在媒體上出現的人物,幾乎是示範某種暴戾的行為,呈現出撒謊罵人仇殺等各式各樣不存在也不該存在的聳動故事。公眾人物破壞準則的行為,該如何說服自己做好人,做正人是對的,是人生應該如何追求的重要目標呢?

再難都要做的社會再造工程P206-207 未來十年,一定要艱苦地進行逆向的社會再造工程。社會再造工程可從少數人自覺理想行動開始,就是公共知識份子的集結。 以尊重理性、講道理,追求並掌握必須的專業知識,必須對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耐心,且視為自己責任與使命。耐心觀察社會現象,透過組織力量以及創造發言溝通管道的決心,公共知識份子應本著良心及對臺灣社會的深入瞭解,採合作集體發聲的方式,喚醒麻木迷惘社會醒過來,不是看知識份子們的表演,而是看自己一身邋遢落魄的情況去深思。

美國汽車工業興衰教訓  P211-215 八0年代對美國汽車工業是惡夢一場。在日本汽車業崛起,認清一項現實,再不徹底改革,美國汽車業會在這世界消失的。從自身體質,從學習日本人、德國人的管理生產方法、採合理人事制度、鼓勵創意、建立消費者導向的新文化。90年三大汽車廠賺錢了,尤其休旅車行銷更是勢如破竹,但優勢畢竟不能永久保持,因賺錢了未能整合改善,亦鬆動改革的動機,因而在2000年又被日德趕上,大賠或只能勉強維持平盤。 臺灣呢?任由目前情況(高科技代工)一直發展,什麼都不做,十年後,回頭臺灣會是美國汽車業的翻版嗎?危機,轉機,轉機帶來一時的成功,結果反而阻礙改革,等下波危機再來嗎?那就很慘了。

高科技工掩蓋了台灣經濟策略的缺失P216-224 八0年代臺灣出口貿易賺進大批美金,造成新台幣發行量激增,但投資管道不暢通是臺灣第一波危機。 從勞力密集產業出走,要創造新產業卻被沒有長期基礎建設、沒有長期發展機制、資源港口又不足及交通也不方便等問題,外國新興科技產業,哪一個國家的廠商會選擇到臺灣發展呢? 另臺灣本身產業升級無望,幾十年的鎖國,人民沒機會出國接觸國際資訊,留學生多半滯留美國,然亞太營運中心規劃牽動政府改革的決心,帶動高科技代工帶來樂觀,就像休旅車救了美國汽車業一樣,讓臺灣並未認清高科技內部運作環節,更糟的是我們就不再看得見臺灣經濟整體改革的遠景。只因為現在賺錢。

亞太營運中心留下來的深刻印象教訓P224-231 亞太營運中心是政府整體遠景、是全面推進的陣地戰,高科技代工是民間誤打創出的一條路,政府從未一套以高科技代工產業為核心的大策略,政府跟不上高科技的腳步。 另科技發展帶來污染問題,被政府與廠商與媒體壓制下來。 在南科部分,政府提供廉價土地租稅優惠,業者賺了錢,但並未進入政府財稅重新分配,只是落入企業老闆配股紅利給員工及股市投資者分享利潤中。此分配方式對整體經濟、人民所得並未實質幫助,另工作倫理遭到破壞,少數行業的集中,造成專長人士偏差扭曲。讓社會上年輕人一窩峰進入高科技產業,產值越大,長遠看來,是可怕的詛咒。 未來將以亞太營運中心為發展,要鼓勵各行各業放寬眼界,與亞太地區作連結,讓產品策略放在亞太架構上。但台灣目前優勢在哪裡?要能提前思考中國大陸的變化,擬出合縱連橫的草案,亞太經濟發展只是起個頭,但政府連細密計畫還來不及成熟,就被時代現實條件壓垮了。

重回亞洲並越過美國的經濟策略P231-236 被掩藏、被壓垮了的,還有臺灣經濟結構,本來應該進行的全面改革。停擺的改革包括經濟面向不再老是只對美國看,臺灣需要「回到亞洲」,同時「越過美國」。南進可與西進可以讓我們重回亞洲優勢,然引進東南亞的外勞外傭的民間外交,我們並未發展出與東南亞諸國建立緊密經濟關係的策略。 另在中美洲經濟方面的開拓,因缺乏足夠的經濟與外交政策,又回到金援外交,這是無助於臺灣的經濟發展。 還有,臺灣沒有真正公平的交易環境,沒有「反托辣斯法」來抑制大財團的過度膨脹,政府卻私相授受,讓經濟權益轉讓給私人企業形成財團,而財團自由化,形成壟斷寡占;而高科技方面的成就,只是使臺灣不健康的經濟下,吃了大力丸暫時不發病而已,其實臺灣應該痛定思痛決心改革,別再浪費臺灣經濟資源與經濟機會。

國際化、公平化以及「分散化」P237-240 未來經濟發展要從國際化、公平化以及分散化策略思考。 台北一0一挑戰世界最高紀錄,吸引跨國公司來台設營運總部,如今出租率很低,廠商到具有國際化的香港、到具有安全又公平的投資環境上海,它們不但具有地理優勢,更配合國際化政府、軟體條件及法律上保障之優勢條件。 我們不能完全依賴高科技的成績,韓國在高科技上、全國頂尖家電產業、全世界最大的造船業、緩步擴張的汽車業,還有新興的娛樂產業,就算垮了一個,還有另一個。臺灣呢?從世界標準來看什麼都沒有。勉強只算雲門舞集,另曾經擁有華語音樂產銷,這些不是科技。是藝術、是人文。 在未來十年是逆轉經濟集中態勢,而走向分散,尤其走向非科技的人文內容產製的多元化發展,善加利用中國大陸華語空間,在高科技產業下,更加安全更為穩定。

政府大民間小的不正常狀態P243-250 正常政府:不只管理政府,還要照顧人民,注意社會的福利制度,文化方面要能提供民眾正常的臺灣文化,而非虛幻的大中國假象。正常化要從民間做起,要先從壯大民間、壯大民間組織,形成民間自主自律秩序做起。 用十年重組「正常」國家,目前是政府大民間小,政府無所不在,民間卻虛弱不振畸形狀況。正常國家民間是構成為主要,許多事要由民間自主規範,孕育NGO(非政府組織),職業行會是一種NGO,救濟弱勢團體是NGO,特定公益議題的集體力量也是NGO,不同階級族群利益保護者協會也是NGO。 現在無國界,舉凡資本、金融、企業、商務,每天都不在政府監管情況下自由穿透國界,自主流動。國際性NGO組織、匯市,新時代事務的新興仲裁者介入者。國際NGO標榜非政府,臺灣目前沒有夠多的NGO,沒有NGO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們要積極推展NGO,這遠比用錢買邦交國,年年闖關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更有意義,這是勝算的外交戰場,中共短時間不能闖進來,就算有,他們沒有理由排擠同為民間性質的我方團體。

政府權力頑抗不退  P250-255 目前政府權力結構是來自兩項歷史背景:日據時代的總督府,以及四九年之後國民黨帶來的法西斯主義概念。這兩項彼此配合造就國民黨特殊威權政治,一是日殖民大批財產、一是德義法西斯及蘇聯集權主義的管控手段。 解嚴初期臺灣充滿生命力,像個過動而隨時在動、隨時在鬧。這是一種民間無組織狀態。因為過度騷動,嚇壞許多人,這種自由民主寧可選擇不要,多數人對自由民主已失去信心,躲回威權,並要求政府繼續管。 十年來政府超大權力、財產,民間組織沒勇氣接手、建立與維持秩序的任務,政府還在管,還管很多,大家只希望政府管得合理些、管得有效率些、管得透明些。這不徹底的政府權力改革,讓臺灣「非正常」的國家狀況,一直拖著,拖到現在。

政府必須積極確實瘦身  P256-262 民進黨取得中央執政權後更惡化拖延,雖國民黨被迫交出權力與財產,陳水扁和他的團隊選舉很行,實在沒有準備好該怎樣當總統,該怎麼領導這個國家。他是少數選出的總統,他將權力與財產拉攏與酬庸各方勢力,他不可能消減權位與財產,他卻保留了政府財產換取更多權力。 陳水扁承襲國民黨舊體系,藉由分配權力與資源,建構黨內一元獨斷優勢,各派系輸誠,不服者整肅出局,國家特許企業也成為他的樁腳。 各國營企業民營化、釋股化,成為政治人物退休、養老、暫棲的好去處,亦形成外行領導內行,政治介入企業的現象,這讓專業經理人無法出頭天,無法提升國營事業的效率。 政府這麼大,民間卻長不大,臺灣不可能發揮潛力,政府管太多必須討好太多的人,就無法發揮效率,政府只能管適合的事,用適合他管的方式管。

十年內讓政府正常化的三大步驟P262-268 政府是國家資源的集中處與分配站,政府是公共秩序公平環境的維持者,政府是國家前景的提出者、制定者。 政府應集中以一致性與透明化做好下列事:具高度一致性的執法者,不管治安上、徵稅上取消特權。應訂定透明資源分配機制,退出資源執行者的角色。政務官必須是思考者、說服者。思考未來國家發展願景,說服社會大眾接受未來願景。 正常化發展步驟:其策略第一步徹底處理公營事業,不管持股比率、不管釋股進度,確立將事業轉交給專業經理人,政府不干預,企業的盈虧由經理團隊及資本市場決定。其二藉行政院組織再造機會推動政府瘦身,確立民間能做的政府就不做,地方能做的中央不做。灌注中央政府服務化,溝通化功能之理想。 第三整體大瘦身,是政府人員晉用制度及訓練體系的大改造,鼓勵學術單位與民間基金組成獨立智庫,讓智庫成為政務官人才的育成中心思考與刺激的來源。

將國家財政從失控懸崖邊拉回來P268-274 政府瘦身非做不可的是刪減人事預算,恢復收支平衡最快最效的方法。臺灣已經在財政失控的懸崖邊,年年預算赤字,最誇張的是知道預算已赤字了,非但未提出解決策略,還用各種作法加劇問題與舉債度日的危險。用「特別預算」以規避常態性「預算法」。在「再怎麼野蠻」效應之下,指責在野黨刪減預算,在個人及營所稅到關稅、證所稅一概予以高估。從歲入預算結結實實花掉,缺口以舉債破壞預算法、浮編、虛編歲入、走樣的赤字預算,財政一再惡化,政客又一再提減稅方案討好特定團體。 對於以上荒謬狀況,阻止政客操弄國家財政,政府應該制訂「財政紀律法」及提出「國家財政白皮書」,讓財政預算制度化。

以多元「差異」解決城鄉「差距」P275-284 十年內重組好「正常」國家,另一環節是解決城鄉差距與南北差距。 高鐵效應全臺灣成為一日生活圈,從台北得天獨厚政經資源地位,台北不等於臺灣,解決城鄉差距問題不能靠每縣市設大學,以象徵性國宴、國慶煙火、燈節是假平等,真正要解決城鄉差距,要從建立各地方特色。以差異解決差距,一鄉一特色,將特色植入鄉民的生活中,文化中,自信地做自己,和台北拉開生活上、文化上的差異。政府應有系統挖掘隱藏於各地的特色,給予資源與予以協助,不僅吸取觀光資源,賣地方特產,而是系列延續性發展,在教育政策上培育這特色這文化人才,建構成為發展城鎮生活關係為其職志、職業。讓各地特色與相關產業整合,自然不怕人口外流,結構老化現象。 城鄉差距、南北差異,打散並存且互相好奇互相尊重的多元差異,就不會衝突。讓高鐵帶我們越過距離,留下足夠時間徜徉於異地特色中。對這個國家感受,是不是正常許多呢?

終章-2015年1月1日另一版本P285-296 文化雜誌仙人掌,其主題包括神學、生態學航海技術國際政治倫理學與文學等十種不同角度,總銷售量首度超越「壹週刊」。 歷史性的「一個中國」,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有同樣歷史傳承背景,卻演化成兩個政治實體,彼此共存。 科技商品化,幾乎每一種主要國際廠牌的主力產品,都有臺灣商品化及創意參與期間。 執政黨選舉挫敗,卻立即檢討反省並與智庫密集會商,提出未來兩年任期內的詳細改革計畫,首要教育方面,課程多元化。例如以紀錄片王國,人才的培育,發現中小學畢業生對畫面構圖與聲音組構缺乏,透過部會協調讓各專業人才普遍進入全台中小學課程教學。 政黨路線說清楚講明白。財政改革透過「反托辣斯法」對於壟斷惡性競爭有威嚇懲罰權利。尤其媒體集團的拆散。另啟動「特別檢調法」凡牽涉中央部會首長以上的官員舞弊犯罪,司法院長得以指定「特別檢察官」獨立指揮警調系統,追查真相,必要時予以起訴。 要讓最壞實現,很容易,只要我們不特別做什麼,就會走到無止盡的倒退。實現最好,從現在努力認真思考,做出決定,努力打拚,拚了不一定會贏,不拚或太遲才開始拚,卻一定會讓臺灣輸得很慘。臺灣真的走到關鍵決定的時候,您選哪一邊?

我的心得與感想 這本書有兩個封面,其封面封底的字言一模一樣,但顏色不同,您想到什麼?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醜聞 扁家涉弊上榜 陳水扁總統家人被控貪污及利用關係進行股市內線交易,總統夫人被控貪污取得政府國務機要費; 時代雜誌年度十大醜聞 扁家涉弊上榜 陳水扁總統家人被控貪污及利用關係進行股市內線交易,總統夫人被控貪污取得政府國務機要費; 「時代」雜誌在年終回顧一年來全球政經、文化及娛樂界的大事,編輯台也列出十大醜聞,今年上榜的包括牽連到台灣總統陳水扁家人的貪污指控和美國國會議員的貪污收賄案。 「時代」以「台灣麻煩」(Trouble in Taiwan)形容扁家貪汙案,這裡頭當然包括第一夫人吳淑珍捲入的國務機要費案,以及總統女婿趙建銘捲入的台開案。對此,總統府的回應是:尊重媒體自由,對刻正進行司法審理尚未判決定讞的案件,「尚盼各界審慎客觀看待。」這句話不知是說給美國媒體聽,還是說給台灣媒體聽?

這是一本探討台灣政經社會問題的著作,楊照為我們檢示台灣的社會現象,有常被關注的媒體、教育、投票,也有少被討論的,如:台灣家庭對外勞、外傭的虐待問題、人民對民間組織主動參與的冷漠態度。 楊照認為台灣被邊緣化問題。楊照博學且雄辯地從政治制度、經濟結構、育政策和公民社會等諸多方面下手,條分縷析地指出台灣在世界潮流中掉隊的原因。 每到選舉,政黨就舞動起板塊劃分的大旗,把台灣分割成「愛台灣的台灣人」與「親中國的中國人」兩大塊。除此之外,楊照精準地指出了兩大陣營的組織方式、經濟政策、福利政策和國防政策其實都很像。在議題操作技巧以外,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面目是模糊的,選民因此只能用情緒作決定。會不會執政不重要,貪腐與否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愛不愛台灣。

楊照苦口婆心從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政策,全面性的探討了台灣潛在的問題。以知識份子的吶喊,希望喚醒自我陶醉中的政治人物,更希望驚醒昏迷已久的台灣社會。他不只提出了問題,也提供了解決的辦法。他提出的解決方式都是很淺顯易懂的,實際執行起來也不會太困難,然而「事在人為」,如果當官的不願意做,人民還是只能等著吃苦。 楊照以歷史的眼光,把當前台灣局勢放在十年的中程尺度衡量,為之把脈,為之探路,看看十年以後的台灣會是什麼模樣。以預言故事開始,以預言故事結束,在進行思想激盪後看至終章,或許將讓您為之感慨、感動。但是,在感動過後,我們面對的卻是真實的課題。要從現在開始改變,還是寄望不可知的未來?在看完本書後,或許您將會有自己的答案。

祝大家-- 平安 快樂 敬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