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理論與電視 G010O008 曾沛棻
電視傳播從發明、誕生,到蓬勃發展惡段期間,也是一個新的批評領域_敘事理論_繁榮滋長的時期。 最早敘事理論:1920年代卜羅普(Vladimir Propp,蘇聯民俗學者)、蘇俄的形式主義批評學者。 引起國際間廣泛回響:語言學者、人類學者、民俗學者、文藝評者、符號學者和電影理論學者,也都加入這行列。
有兩書摘錄綜合了敘事理論的基本概念: 查特曼 《故事與論述:小說及電影的敘事結構》 雷蒙-肯南 《敘事小說:當代詩學》 提供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
美國的電視節目中處處充滿著敘事形式,大部分主要時段的電視節目形式: 情境喜劇、動作影集、黃金時段、肥皂劇、連續劇、電視電影、劇情影片 都是敘事的,就連日間的卡通片和肥皂劇亦不例外。 至於節目型態,不屬於娛樂而帶有其他目的:介紹、報導、勸誡、警世等等,也依然會夾雜敘事方式,來達到目的。
唯一能擺脫敘事形式的則是那些過程緊湊、規則獨特的節目:益智遊戲節目、體操節目、運動競技、新聞座談、脫口秀、音樂演奏等。
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聖地牙哥街景」 從報導一到報導六以說故事的方式進行,說明了電視節目習慣或無意識的使用敘事方式。 但,真正有趣的題材卻是那些被遺漏的,觀眾無法得知的細節。 對電視而言,或說對其他傳播媒體亦然,敘事形式是無所不在而且相當具有影響力的。
敘事形式分成兩部分 「故事」本身:意即「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論述」:即「如何說故事」 「節目時間表」:即「電視台節目表對敘事之定位,會如何影響故事本身及其論述」
故事 雷蒙-肯南給故事下定義:「依時間安排的一連串事件」。將「事件」定義為「從一個事態轉變成另一個新事態」。 托鐸洛夫用不同名詞,但談的是同一件事,將「簡述」定義為,由均勢到失衡,然後又到另一個新的均勢。
故事 查特曼將人物場景統稱為「實物」。同時,「事件」和「實物」是構成故事的兩大要素。 在真實世界裡,事情的發生是預料不到的,但在故事中卻可將事件串連起來。 時序法 因果關係法 一如其他敘事形式,電視的優勢之一在於觀眾習慣將時序關係轉為因果關係。
故事 羅蘭‧巴特首先指出,事件有等級輕重之分,我們可以區分哪些事件是在推動故事的發展,或是提供轉折,那些事件則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故事事件不是隨意安排的。 德國劇作家兼小說家佛烈塔格將亞氏之理論擴而大之,稱之為「戲劇三角」
故事 卜羅普於1928年出版的《民俗傳說的語言學》,研究了一些俄國傳奇故事,他同時也讓讀者來比較下列事件: 沙皇賜鷹給一位英雄,這隻鷹載著這位英雄飛到另一王國。 一位老翁交給蘇仙科一匹馬,這匹馬載著蘇仙科到另一王國。 巫師給伊凡一艘小船,伊凡乘船到另一王國。 公主賜給伊凡一枚戒指,戒指裡出現幾位年輕人,帶伊凡進入另一王國。 很明顯的,類似場景,不約而同一再出現。
故事 卜羅普因此認為,不同的傳奇故事,儘管包含不同人物,但都不出以下七種:英雄、惡人、協助者、信差、假英雄、救援者、公主和她父王。
故事 儘管故事表面不同,這些角色的功能都在推動故事情節前進。 因此歸納以下定律: 角色功能一直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至於如何達其功能,由誰達到,並無一定之規範。角色功能是構成故事的基本要素。 傳奇故事中角色功能多寡有其限制。 功能的順序永遠相同。 所有傳奇故事的結構也都相同。
故事 從卜氏之理論運用到電視節目的現象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美國電視節目和俄國傳奇故事非常神似,也就是說,無論主題、情境、主要人物,在心理學、神話學或社會學上都有普遍之魅力,以致反覆出現於流行文化形式中。 故事的進行是由說書人和聽眾所共同認定的不成文法規來規範,這和我們接受基本文法規則很類似。這個結論說明了故事的變異性與一致性。
故事 情節預知引起學者的不滿,他們批評電視缺乏敘事中最主要的一種原動力-懸疑。如羅蘭‧巴特在S/Z中所指出的,每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引出數種發展的可能;讀者或觀眾一直在緊張與期待中猜想:「接下來會如何?接下去會如何?」電視倒也還是有一些非常懸疑、無從預料的故事播出過,大多是新聞報導或新聞紀錄片等。 電視敘事缺乏懸疑之缺點可用多線發展來彌補。通常劇中一個角色分兩線發展,肥皂劇甚至可達五到六條支線同時交錯進行,而每條線則牽涉到不同的人物。
故事 劇情支線使觀眾的興趣分散開來,並讓他們能注意到較廣泛的層面。若將艾倫對肥皂劇的洞察力擴大至電視敘事,我們可以這麼說:電視故事對觀眾的興趣從劇情結構轉移到表現形式的變化上,意即由事件的串連或個別的事件轉移到「寶物」、佈景和人物的呈現及發展上。 廠商喜歡掌握各種機會打廣告,但是廣告沒有神秘感,因此他們不惜花費鉅資來拍攝或製作廣告,期能引起觀眾注意。
故事 其他學者曾指出,電視劇主要呈現的就是劇中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極端派的人認為,把劇中角色當成真人簡直不可思議,角色是虛構的,只不過在表演連串動作罷了,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堆白紙黑字。 和電影一樣,電視敘事倒也真的呈現給觀眾「真人」。
故事 馬可認為,連續劇的每一集均有助於全劇的架構。電視劇幾乎一開始總要在角色的發展及彼此的關係上,製造緊張懸殊的氣氛。 在每一集中多多少少會出現懸疑氣氛-不是故意增加其可看性,就是反覆炒作同樣得題材,每次問題幾乎要解決了,結果又回到原點。 因為我們太愛劇中人物,其懸疑又都圍繞在情愛、成熟、獨立等攸關心理層面的問題上,所以一般的劇情都沒什麼結果。
論述 – 參與者 故事進行中可看到不同人物在某個時空背景下不同的遭遇-如一件搶劫皮包和搶賊被逮捕的事件-但是,你所看到的並不是敘事,唯有在你將你所看到的轉述給你朋友聽時,才構成一種敘事。 史考勒斯和凱勒葛曾指出:我們的敘事模式最早是坐著聽說書人現身說法,天馬行空的講述故事。
論述 – 參與者 文字敘述永遠包含了下列六種參與者: 真正作者→隱身作者→故事者→聽講者→隱身讀者→真正讀者 正 文 應用到電視電影就有些麻煩,許多電視節目的劇本和拍攝手法缺乏變化,因此很難確實找到 隱身作者
論述 – 參與者 電視是一種集體創作的媒體 真正困難的在於,如何稱呼這種錯綜複雜的敘事表現方式,過去曾有多種稱呼:映像巨手、隱身述者、隱身導演 或許因為電視節目的敘事方式既冷漠又隱晦,漸漸地,電視以人物或聲音為替代,以解決這種奇怪現象 鏡頭敘事者藉由這些主持人在螢幕上的魅力和權威來敘事
論述 – 參與者 聽講者的觀念對研究電視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電視的收視大眾廣泛,除了少數有現場觀眾的節目之外,電視製作者看不見觀眾在何處。 「全心投入的觀眾」 電視敘事的「隱身觀眾」是虛構的一群人,這群人和「隱身作者」之間默契天成 最後「真正觀眾」指有血有肉坐在客廳裡活生生觀眾
論述 – 敘事者類別 六區分 區分敘事者氏故事中的人物或故事外人物 區分敘事者說的整個故事,還有一個故事中的一部份 區分故事時空和敘事者陳述的時空相距多少 敘事者表現出客觀、反諷或自覺的差距程度有多少? 敘事者可信嗎?如果不可信,是由於無知?還是為了誤導我們,而將事實有所保留? 敘事者全知的程度
論述 – 敘事者類別 敘事觀點研究要特別注意敘事者相對於故事的位置,以及這個位置對整個故事結果的影響。相同的故事情節會因敘事者的觀點、權力的不同,以及客觀、公正、可靠程度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差異。
論述 – 時間 梅茲:「敘事本身含有兩個時間,一是故事本身的時間,二是說故事的時間…….敘事的功能之一在於,根據某種時間架構,創造出另一種時間架構」。 按理說,故事事件應按時序進行。可是敘事時,說故事的人不一定要按時序,只要說故事的人認為效果好,事件可以依任何順序進行。 預告 倒敘
論述 – 時間 論述不僅能改變故事情節的順序,還能改變時間的長短 查特曼以珍娜娣所著《敘事的論述》為藍本,探討以下五種故事與論述長度知組合 摘要法:論述時間比故事時間短 省略法:和摘要相同,只是沒有論述時間 場景:故事時間論述時間相同 延長法:論述時間比故事時間長 靜止法:除了沒有故事時間外,其餘和延長法相同 珍娜娣也曾指出,敘事中的故事和論述次數的配合有幾種可能:敘事者可選擇「播一次」「重播」「反覆重播」
論述 – 時間 為何要這樣區分呢? 這種區分會引人深思:是什麼促成當時的選擇? 檢視時間扭曲能幫助我們了解電視敘事者之特質 「實況轉播」 電視敘事中不僅有敘事時間、論述時間還有播出時間
節目時間表 電視敘事特殊之處在於,每一敘事都已排在電視台的節目時間表中。 觀眾故人可以利用錄影機而不受節目時間表限制 美國電視節目表就像拼圖玩具,拼圖要遵照拼圖的規定,電視節目表也是 電視敘事則要遷就刻板的時間限制 暫停時間
節目時間表 電視台每天幾乎都是24小時播出,因此題材需要量很大。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和經費,重複使用相同的演員和佈景,少製作些新節目比較節省的方法。 很少電視敘事是單獨完整、一次播畢的
節目時間表 影集的利弊 因為劇中角色每周都出現,已經沒什麼懸疑性 影集不斷要出現新角色、新戀情 影集的人物似乎都患有健忘症 連續劇面臨的銜接劇情,又想吸引觀眾融入劇情 前情提要 下集預告
節目時間表 重播,用這種方式的電視敘事呈現造成兩結果 電視台要想辦法吸引以前曾看過的觀眾 這些敘事得小心避開熱門話題,因為在節目拍攝時所謂的熱門話題,等到重播早已過時 電視敘事最常見的現象:影集或連續劇型態、公式化的故事線、劇情不夠懸疑、多線發展的劇情…….(90頁)
節目時間表 電視節目表的背後,我們可以找到一種超級敘事者,這些超級敘事者可由不同方式將擬人化、個性化 最重要的是電視台或廣播網的旁白播報員 因為他們整個外緣系統的敘事者,這些不為人知的「說書人」是最有權力和最具知識的,但大家對他們所知有限,因此無法半段地底他們有多客觀、誠懇和可靠,可是所有節目都要經過他們才能呈現在我們面前,他們可任意插播、延後或擱置其他節目。
節目時間表 電視敘事一點也不可怕,因為他們有一個致命傷,也是他們所需要的 觀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