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杨晋翔教授
大纲 温病学概述 脾胃概说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形成于明清时期,是以外感热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临床中医学科。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其理论核心。 温病学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
脾胃概说 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古人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的功能主要为受纳和运化;其病理因素多系饥饱劳倦所伤,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使脾胃的受纳、转输、传导等功能失调。泄泻、呕吐、胃脘痛、呃逆等为其常见病证。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脾胃病的发病特点 脾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运化,一有壅滞,则易化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脾胃病患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而少动;或压力过大,肝郁气滞,久则化火。
温病学与脾胃病的密切联系 温病学的辨证体系上来说: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一“横”一“纵”,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之“气分证”,其病位即在肺、胃、肠、脾等脏腑。 三焦辨证体系之“中焦”病候,主要是指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三经的病候。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的理论和治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在脾胃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温病之“清热泻火”、“分消走泄”、“通腑攻下”、“凉血散瘀”,及湿热证之治法,在脾胃病中颇多应用。 温病补法。强调:气虚宜清补元气;阴虚者不宜过用滋腻。 宣畅气机乃治温之常法。温病治疗十分重视“宣、清、透、散”,在脾胃病中十分值得借鉴。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主要有: 1 清热治法 2 通下治法 3 驱湿治法 4 养阴生津 5 宣畅气机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清热法:传统清热方法主要包括辛凉甘寒、苦辛清宣、苦寒直折,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清热理论,如提出了清营、凉血治法,并创立了清营汤、化斑汤等名方。脾胃病中常用清热法主要有: 1.1 清热泻火 1.2 清热通腑 1.3 清营凉血 1.4 温清并用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1 清热泻火 包括辛凉甘寒和苦寒清热,主要适用于无形热盛。症见:胃脘灼痛,胸膈烦闷,口干舌燥,烦渴引饮,甚至口舌糜烂,牙龈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滑或数。 代表方剂:白虎汤、清心凉膈散。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等。便秘可加:大黄、芒硝,阴伤可加:花粉、芦根。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2 清热通腑 适用于胃热而有滞,大便干结。辨证要点为:胃中灼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代表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 临床应用:慢性浅表性胃炎、便秘、胃溃疡等胃热而有滞。 常用药物:大黄、黄芩、黄连,多加用香橼、枳壳、大腹皮加强通腹泄热之功;痰热加半夏、瓜蒌。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3 清营凉血 适用于热入营血,耗血动血。症见:吐血、呕血、便血,舌绛或紫绛。应采取凉血散血疗法。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临床应用: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常用药物:生地、赤芍、丹皮、三七粉、白芨、藕节炭、白头翁等。上焦热盛可加:黄芩、黄连;胃肠湿热或夹滞可加:木香、槟榔、黄连、黄柏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1.4 温清并用 适用于寒热错杂;或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症见:胃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或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 代表方剂:左金丸。 临床应用: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等常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黄连、吴茱萸、良姜、黄芩、香附、陈皮、半夏等。临床可根据寒热轻重,调节黄连、吴茱萸的比例。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 通下治法:在《伤寒论》中即有诸多应用,温病学家在张仲景通下治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创立了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等有效方剂。适用于热结腑实、饮食积滞、瘀热互结等证。常用的通下之法有: 2.1 苦寒攻下 2.2 滋阴攻下 2.3 益气养阴攻下 2.4 导滞攻下 2.5 逐瘀攻下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1 苦寒攻下 即用苦寒之品攻下胃腑实热。此法适用于阳明腑实,邪实而正气未衰的情况。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舌苔老黄,脉沉实有力等。 代表方剂:三承气汤(大小承气、调胃承气)。 临床应用:习惯性便秘、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见阳明腑实者均可加减用之。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枳实、槟榔、焦三仙、全瓜蒌等。视情可酌加败酱草、莱菔子、桃仁、丹皮等清热化湿、行气导滞逐瘀等药物。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2 滋阴攻下 滋养阴液与泄热通便并行。适用于热结阴亏,无水行舟者。症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临床应用:老年习惯性便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病日久正虚兼见大便不通者。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玄参、麦冬、花粉、白芍、何首乌、麻仁等。腹胀加枳实、厚朴,呕吐加竹茹。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3 益气养阴攻下 泄热通便,滋阴益气。适用于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症见:大便秘结,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 代表方剂:新加黄龙汤。 临床应用:胃病日久、长期便秘而兼气阴不足者常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大黄、芒硝、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党参、当归等。亦可选用仙鹤草、功劳叶补气而不助火;渴甚加花粉、石斛。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4 导滞攻下 适用于郁热夹积滞交结胃肠。症见:腹脘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舌苔黄厚等。 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 临床应用: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痢疾等属湿热积滞者。 常用药物:枳实、大黄、山楂、槟榔、厚朴、黄连、神曲、连翘、甘草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2.5 逐瘀攻下 适用于湿热血瘀,凝结肠络。症见: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肿痞,或时而发热,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等。 代表方剂:大黄牡丹汤。 临床应用: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湿热血瘀者均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大黄、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等,热毒较重加蒲公英、败酱草;血瘀较重者可加赤芍、乳香、没药。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3.驱湿治法:治湿之法在《内经》《伤寒论》虽有论及,但其在温病学家发挥最多,论述最详。由于脾为湿土,同气相求,脾胃病中湿邪为患者占相当比例,驱湿之法为温病的一大特色,也是脾胃病中常用治法,主要有: 3.1 和解少阳,通畅三焦 3.2 芳香清化,宣畅三焦 3.3 辛开苦降 3.4 淡渗利湿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3.1 和解少阳,通畅三焦 适用于少阳郁热,挟痰浊犯胃,胃失和降。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胁痛,烦渴尿赤,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或黄白相间,脉弦滑或兼数。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临床应用: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常可加减应用。 常用药物:青蒿、黄芩、竹茹、法半夏、赤茯苓、枳壳、陈皮、郁金、菖蒲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3.2 芳香清化,宣畅三焦 多用芳香之品化湿,“宣上、畅中、彻下”以通畅三焦。适用于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症见:脘痞腹胀,食欲恶心,身热不扬,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临床应用:慢性肠炎、慢性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常用药物:藿香、佩兰、白豆蔻、薏苡仁、半夏、白术、茯苓、厚朴、泽泻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3.3 辛开苦降 适用于湿热中阻,湿热并重。症见: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尿赤,便溏色黄,苔黄滑腻,脉濡数。 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临床应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胆囊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常用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姜汁、黄芩、陈皮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3.4 淡渗利湿 适用于湿邪阻滞肠道。症见:大便溏稀,清稀如水,腹胀肠鸣,脘痞食少,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细。 代表方剂: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苡仁、通草、竹叶、大腹皮)。 临床应用:慢性肠炎、腹泻、慢性胰腺炎等。 常用药物:猪苓、茯苓、苍白术、泽泻、陈皮、厚朴、苏梗等。可酌加健脾行气化湿之品:扁豆、山药、砂仁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4 养阴生津:温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高度概括了养阴保津在温病学中的重要地位。温病中有大量方剂与治法以养阴生津,滋养津液。其主要适用于热病伤阴所致的阴液不足。在脾胃病中常用的有: 4.1 滋养肺胃 4.2 增液润肠 4.3 滋肾养阴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4.1 滋养肺胃 多用甘寒之品,重点滋养肺胃以生津,主要适用于胃阴亏虚。症见:口干口渴,喜凉饮,或有干呕不思食,舌红,苔少或干者,脉细数。 代表方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临床应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久阴虚者。 常用药物:沙参、玉竹、石斛、麦冬、芦根等。气阴两虚可加:党参、茯苓、白术。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4.2 增液润肠 多用甘寒、咸寒之品,以生津养液、润燥通肠,主要适用于热病已退,阴液受伤,津枯肠燥。症见:咽干口燥、大便秘结者。 代表方剂:增液汤等。 临床应用: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老年便秘或胃病日久阴伤便秘患者。 常用药物:可增液汤之意,随方加用:知母、天花粉、生首乌、生当归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4.3 滋肾养阴 多用咸寒滋液之药,填补肝肾之阴,主要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伤及真阴,或病久素体肝肾不足的患者。症见:口干咽燥,身倦欲眠,或心中振振,舌绛少苔,脉象虚细。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临床应用:多加减用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肾阴已伤的患者。 常用药物: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等。
温病学在脾胃病中的常用治法 5 宣畅气机 温病学十分重视宣畅气机的作用,认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脾胃病中调整脾胃气机升降也非常重要,治疗中经常应用疏肝调木、脾升胃降、和胃导滞的药物。 代表方剂: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 临床应用:宣畅气机治法多与其他治法联合应用,清热、化湿、通腹等诸多治法中均有宣通疏导之药的应用。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药物:如香附、苏梗、厚朴、陈皮、升麻、枳实、莱菔子等。
小结 中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温病学为明清时期渐成体系的中医新兴学派,故其理论与治法能够吸取传统众家之长,独具特色,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上述治法仅是从温病丰富治法中撷取的一小部分,其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大家进一步深入发掘,共同学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