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广义:痢疾样病变 狭义: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志贺菌属 肠杆菌科 形态:G- 无鞭毛 杆状 分型: 毒素: 抵抗力:
致病性志贺菌分型 痢疾志贺菌 A群 12型 S.dysenteriae 福氏志贺菌 B群 16型 S.flexneri 鲍氏志贺菌 C群 18型 S.boydii 宋内志贺菌 D群 1型 S.sonnei
病原学 形态: 分型: 毒素:内毒素 ,外毒素 抵抗力: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 易感性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 数量:100-200 致病力:对肠粘膜细胞的吸附和侵袭能力 抵抗力:胃酸,正常肠道菌群的拮抗作用,IgA
肠粘膜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炎症、坏死和溃疡------腹痛、腹泻、脓血便 ------败血症 外毒素:肠粘膜细胞坏死 内毒素:感染性休克
病理解剖 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基本病变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普通型,轻型和中毒性(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二、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和慢性隐匿型
急性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寒战高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次10多次至数10次,量少,稀便转为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1周
急性中毒型菌痢 儿童多,起病急,凶险 高热 肠道症状轻 分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
休克型 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及意识障碍
脑型 脑血管痉挛引起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变化,呼吸衰竭
混合型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 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2月 有关因素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 耐药菌株感染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迁延型 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或腹泻便秘交替 营养不良及贫血
急性发作型 慢性菌痢史 一定诱因急性发作
慢性隐匿型 有急性菌痢史 临床无症状 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结肠镜发现粘膜有炎症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升高,贫血 粪便:外观 镜检 病原学 免疫学
并发症 败血症 关节炎
诊断 急性菌痢 慢性菌痢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病原 痢疾杆菌 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 流行性或散发 散发 潜伏期 1-7天 数周-数月 病原 痢疾杆菌 阿米巴原虫 流行病学 流行性或散发 散发 潜伏期 1-7天 数周-数月 全身症状 发热,症重 不发热,症轻 里急后重 有 无 便次 十数次、数十次 数次 腹痛 左 右 粪便量 少 多 便性状 脓血便 暗红色 镜检 WBC>RBC RBC>WBC
AMIBA
阿米巴结节滋养体,纤维化
阿米巴肝脓疡
鉴别诊断 食物中毒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结肠癌,直肠癌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血吸虫病 乙脑
预后 一周 影响因素 菌型,临床病型,全身免疫状态,治疗合理及时否。
治疗 一、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消化道隔离。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避免富含脂肪的食物,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对轻、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合理使用胃肠解痉药,慎重使用止泻药,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甚至加重中毒症状。
二、 病原治疗 1. 用药原则:(1)根据当地及当时的菌株流行情况、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和调整抗生素。(2)以口服为主,尽量选用消化道吸收好的抗生素。(3)一般不主张联合使用抗生素。(4)抗生素使用疗程3-7天。 2. 抗生素的选择:一般先根据临床诊断选择抗生素,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再做更换或调整。
抗生素的选择 病原菌 首选抗生素 次选抗生素 痢疾杆菌 喹诺酮类 氨苄西林 空肠弯曲菌 红霉素 氨基糖甙类 沙门菌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病原菌 首选抗生素 次选抗生素 痢疾杆菌 喹诺酮类 氨苄西林 空肠弯曲菌 红霉素 氨基糖甙类 沙门菌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侵袭性大肠杆菌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耶尔森菌 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半合成耐酶青霉素 万古霉素
治疗 三、对症治疗:发热、腹痛、呕吐 四、保护肠粘膜:思密达、果胶铋等 五、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等
慢性菌痢的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病原治疗 病原分离、药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保留灌肠 三、对症治疗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休克;脑型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