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 劉邦 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如何學好數學? 黃駿耀老師
Advertisements

辅助核算 3.5.
10 郑和远航.
三个偶像的故事和功绩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董飞燕.
捣蛋鬼历险记 初一四班 孙嘉佑小组.
中國歷史 明代之患禍及民變.
10 郑和远航 郑和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
明清 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雅克萨反击战(俄) 戚继光抗倭(日)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荷兰 俄 罗 斯 日 本 台湾 沙 俄 入 侵
戚继光抗倭.
刑事訴訟法 授課人:林俊益副教授 時間:95.9.~96.6..
妩媚人生 云 计 算 与 大规模数据并行处理技术 黄 宜 华 南 京 大 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妩媚人生 妩媚人生
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授课人:鲍婷.
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赵田甜.
第四章 清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 第一節 移墾社會的形成
認識食品中毒 一、什麼是食品中毒?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者其它有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等)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 體型)的致病原因,則稱為一件“食品中毒”。 但如因攝食肉毒桿菌毒素或急性化學性中毒而引起死亡,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
題目:四大古文明 班級:六年八 班 組員:賴宣光.游家齊.陳羿文 吳佳芬.許淑婷.許芳瑜..
食 物 中 毒.
琦君 《髻》 S 康倩瑜.
眼乾乾唔使慌.
滑膜皱襞综合征.
“公平”是最热的关键词 1、胡锦涛首次进行“总动员”,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 备考指导 中公教育 面试讲师 刘运龙.
外 套 各式領型與變化 武 玫 莉 製 作.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陈冤之魅,心鬼之泪 ——雾里探花 《东方快车谋杀案》 By第二小组.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①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 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 启发作用
文明礼仪在我心 文明礼仪在我心.
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故事会 盘古开天劈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可不象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天高高的在上面,地在我们的脚下,中间隔着几千几万米远。那个时候的天地就象是一个包在大黑壳里的鸡蛋,混混沌沌的,什么也看不清。人们走路都得弯着腰,耕田打猎都很不方便,因为一不小心抬个头,就会碰到天,惹它生气,接着就会招来狂风暴雨。因此所有的植物也都长不高,所以结的粮食和果实都很少,根本就不够大家吃。还经常会发生饿死人的事情。
面向三农,拓宽信息渠道 辐射千村,服务百万农民
三招 让孩子爱上阅读 主讲人:芝莺妈妈 2012年10月19日.
FUZHUANGZHITUYANGBANZHIZUO
如何挑選吳郭魚 嗨~ 餐旅二乙 4a2m0105 白妤潔 4a2m0122 何姿瑩.
学校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连云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服裝整理概論.
印染纺织类艺术.
创业计划书的编写.
创业计划书撰写.
第九章 进行充分调研 选择自主创业.
香溢饺子馆创业计划书.
第三章 中国的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满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回族 朝鲜族 第四节 壮族 土家族 苗族 黎族
第 4 章 投资银行: 基于资本市场的主业架构.
创业数字图书馆.
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探索 成思危 2006年8月18日于上海复旦大学.
“四文”交融,虚实并举,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汇报
103年度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申辦及輔導訪視說明會
“十二五”科技发展思路 与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刘敏 2012年9月.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 江东区妇幼保健院 胡波瑛.
人生不要太圓滿 ◎ 張忠謀.
导致羊水过少的五大因素.
胎教.
怎样进行一次宣讲 何惠玲.
第三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聚會時,請將傳呼機和手提電話關掉,多謝合作]
规范母婴保健服务 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市卫生局基妇科 朱静.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财务报账培训
白天的月亮 想與日爭輝 人生不要太圓滿 文字取自於:張忠謀 攝於陽明山 阿道的攝影工作坊.
第十章(上)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营养要均衡.
ㄩ.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 教材比较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陈 辉 教育部2009普通高中历史课改远程研修资料.
十年职业生涯规划 —— 年 姓名:刘娟 学号:.
主考官眼中的面试 ——面试主考官教你备战2016年国考面试 主讲老师:李海鹏.
国内知名高校 医学院(部、中心) 院系及附属医院设置情况 调研报告
財務報表分析 授課教師:陳依婷.
第六章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主讲人:刘文波 (四会国税 政策法规股) 2014年4月
智慧宁波 智慧财税 . 宁波市地方税务局.
第六模块礼仪文书写作 第一节求职信、应聘信 QIUZHIXINYINGPINXI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風歌 劉邦 1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狂吹,白雲飛揚,威遍四海,力服天下之後,我回到了我的故鄉,我希望能有英勇豪傑之士來幫我固守著天下四方。

〈大風歌〉背景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風歌〉為高祖在建國第11年(西元前197年)弭平叛亂的英布之後,回朝的途中,順道經過故鄉沛縣,招待同鄉故人親友,於宴會上有感而發所唱的: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翻譯: 高祖回京途中,路過沛縣時停留下來。在沛宮置備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請來一起縱情暢飲。挑選沛中兒童一百二十人,教他們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時,高祖自己彈擊著築(zhù,竹)琴,唱起自己編的歌:「大風刮起來啊雲彩飛揚,聲威遍海內啊回歸故鄉,怎能得到猛士啊守衛四方!」讓兒童們跟著學唱。於是高祖起舞,情緒激動心中感傷,灑下行行熱淚。

高祖對沛縣父老兄弟說:「遠遊的赤子總是思念著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但是將來死後我的魂魄還會喜歡和思念故鄉。而且我開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討伐暴逆,終於取得天下,我把沛縣作為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百姓的賦稅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納稅服役。」沛縣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嬸子大娘親戚朋友天天快活飲酒,盡情歡宴,敍談往事,取笑作樂。

〈大風歌〉主旨 優勝者的憂心 楚漢相爭,項羽輸了自刎,劉邦終於贏得天下。然而勝利者衣錦還鄉後在宴會的高歌中,卻沒有太多的喜悅,反而透露出劉邦內心最深沈的憂心,原因為何? 一、生命的有限 英布造反時,劉邦雖重病在身,「惡見人,臥禁中」,只能「自往擊之」。在親征英布之前,劉邦年紀已老,且「嘗病甚」,「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他拒絕醫治,此後不足五月,崩長樂宮。看來,回到沛縣時,劉邦對自己的傷勢與病情已有相當的認識。然而,環顧海內,政局未安,內憂尚存,外患嚴重,可又沒有能挑起安內禦外重任的「猛士」。想到此,劉邦不禁悲從中來,於是發而為《大風歌》。《大風歌》是對未來命運的感慨,更是對現實危機的擔憂。

英布是劉邦親自征討的最後一位諸侯王,時在漢十一年的秋七月以後,離劉邦死期已不足九個月。此前他正患重病,且心緒異常壞:「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獨枕一宦者臥」,神志萎靡他本擬讓太子帶兵出討,因禁不住呂后哭諫而抱病親征,就在次年初,他擊潰英布,帶箭傷返回長安的途中留住沛縣十餘天,悲歌慷慨地為家鄉父老唱了那支著名的《大風歌》。到令臣僚痛呼「何憊也」的地步。嗣後在繼續回長安的路上即因舊病未愈加上箭傷發作而臥病不起,拒絕醫治,數月後病故。

文中有兩處直接記述他的情緒,都表現了他此時深沉的悲涼和哀傷。一處是記他對沛父兄說:「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裏,劉邦真情眷戀故土,卻有意無意地談到了死。可見他已有某種朦朧預感,是發自深層意識的悲切意緒的流露。

二、漢帝國的永固憂心 劉邦的傷感並不反常,此時他正處於新的困擾之中,還鄉盛會只是一個契機幫他打開了情感的閘門。劉邦此時眾叛親離,開國元勳被他誅殺殆盡,如何能使他浴血奮戰而打下的江山萬世永固才是他最大的隱憂。而這種擔憂不外乎二方面:內憂與外患。

內憂: (一)太子的廢立 劉邦晚年獨寵戚夫人;並認為太子惠帝懦弱,「不類我」,而認為「如意類我」;同時他深深地瞭解呂后為人的陰險毒辣,深恐自己死後戚夫人與趙王如意不能自全。故而劉邦到了晚年仍為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傷腦筋。 《史記•呂太后本紀》雲:「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今,以死爭太子。上詳許之,猶欲易之」。可是呂后在這一鬥爭中占了上風,她苦求張良為她籌策,請來了「商山四皓」來羽翼太子,劉邦的計畫徹底破產。他陷入了深沉的悲哀中,慷慨作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繳,尚安所施!」這是一位老人不能如意地安排自己後事的深切悲哀。

(二)諸侯王的削廢 在楚漢戰爭期間,迫於形勢需要,劉邦違心地分封了一批異姓諸侯王,他們是齊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這些人大多是戰功顯赫的猛將,他們的封地佔據了除關中、蜀漢之外幾乎所有富饒膏腴之地以及「天下勁兵處」,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離心力量。這些異姓諸侯王國的存在,一方面對中央政權在政治和軍事上構成潛在的威脅。

經過七年多的時間,到漢十二年劉邦唱《大風歌》時,韓信、彭越、韓王信、張敖或誅或廢,英布、陳已是窮途末路,盧綰、吳芮又不足為懼,劉邦處心積慮從事的誅戮功臣猛將、削奪異姓封國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劉邦並沒有因此而高枕無憂,而是憂從中來,因為這件事給漢初政局造成了重大影響。 首先,對異姓諸侯王的無情誅戮,不可避免地給其他功臣的內心蒙上一層陰影。其次,對異姓王的誅戮,造成了漢初軍事中樞幾近真空的局面。從漢五年擊臧荼、利幾,七年擊韓王信,到十年擊陳,都是高祖自往;甚至當十一年英布反時,劉邦雖重病在身,「惡見人,臥禁中」,也只好「自往擊之」。

(三)經濟衰疲,百廢待舉 經過四年的中原逐鹿,西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在汜水之陽被群臣擁戴為皇帝。此時的劉邦雖然躊躇滿志,但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新建立的西漢政權面臨政治經濟上的重重困難。首先,經歷了秦王朝的橫徵暴斂和七年的戰爭破壞,整個中原地區——漢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經濟衰敗,殘破不堪。「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經濟問題得不到解決,新政權很可能會被農民戰爭重新摧毀。劉邦自櫟陽遷至長安,「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這番話就是在上述情況下發出的議論。

外患:北邊匈奴的威脅 漢王朝一開始就面臨著十分嚴重的邊患。北方的匈奴自西周末年興起,戰國後期、秦統一前後逐漸強大,成為秦王朝最主要的外敵,此後數年間,冒頓單于又相繼征服了北方幾個少數民族部族,勢力愈發膨脹。恰在此時,劉邦北徙韓王信于代,韓王信心懷怨懟,又疑懼不安,於是暗中與匈奴勾結,又給匈奴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這就給漢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 〈和項王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漢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四面八方傳來的都是楚國的歌聲。大王您既然已經到了人生的盡頭,臣妾我又怎能苟且偷生呢?

〈垓下歌〉背景 漢四年(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漢五年,劉邦一面派使者聯絡各地諸侯王,約定共同滅楚,一面親自率軍追擊項羽。十二月,項羽敗逃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已兵少食盡,而被漢軍及諸侯兵重重圍困,夜間又聞漢軍四面皆唱楚歌,以為楚地已為漢軍佔領,不覺泣下,左右也皆泣。項羽於是乘黑夜率領壯士八百餘人乘馬突圍。

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臨失敗時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天明,漢軍發覺,以五千騎追之。項羽渡淮時,跟隨他的已只剩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和縣北)迷道問路,被農民所騙,陷大澤中,為漢兵追及,項羽復向東逃,已只餘二十八騎,自忖無法脫逃,與部下再戰。最後,項羽敗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備船岸邊要送他過江。項羽笑道:「我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能生還,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遂下馬步戰,殺漢軍數百,身被十餘創,自刎身亡。

烏江自刎結局 項羽率剩餘楚軍再往南撤退到烏江,如能順利過河,便可回到他的故鄉會稽。烏江北岸的烏江浦設有楚國之亭長,這位亭長一向欽佩項羽的武勇,因此已備好渡河船只欲送項羽返回江東,亭上人員也將死戰以確保項羽安全。項羽對烏江亭長表示:「我的天運已盡,即使暫時渡河逃難也沒有什麼用的。況且當年我項籍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西向爭霸天下,如今盡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再度擁我為諸侯王,我又有什麼顏面接受他們的愛戴呢?就算他們都不出言批評,我項籍難道就能不感到慚愧嗎?」

於是將身邊的戰馬送予亭長。項羽下令剩餘楚騎全部下馬,徒步繼續和漢軍對抗,他自己更獨自奮勇砍殺漢軍數百人。此時跟隨之楚國敢死隊已傷亡殆盡,項羽也身受數處創傷,筋疲力盡之下已無法再戰。他回頭看到漢軍的騎司馬呂馬童也在包圍他的行列中,乃大聲喊道:「我們應該見過面,你也認識我吧!」呂馬童于是向旁邊的漢將王翳表示:「這個人便是項王啊!」項羽微笑表示:「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級,這件功勞就記在你的頭上吧!」

由於無人敢再接近項羽,項羽大聲朗笑後,便舉劍自刎而死。王翳領先衝近,割下項羽首級。圍在旁邊的漢營將領也爭先恐後地前來爭奪項羽屍體,因而發生嚴重衝突,甚至舉刀相向,互砍而死者達數十人。 項羽,大約生於西元前233年,死於西元前202年。起兵時二十四歲,是個少年英雄;自刎時三十出頭,是一個男兒告別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

〈大風歌〉賞析 時間意識 《大風歌》的時間意識表現為線性的時間觀,首句指向的是往昔,次句指向的是當下,末句指向的是未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既有往昔風雲變幻的社會,又有劉邦進入咸陽,取勝垓下,滅掉異姓王的種種經歷,社會風雲的變化正如自然界一樣,風起雲舞,頗為大氣。回首往昔,頗多感慨。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在經歷一番轟轟烈烈的功業後,劉邦建立了大漢帝國,可謂功成名就。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經歷種種艱辛,終於建立帝國,取得榮耀,衣錦還鄉之時,仍然沒有自我陶醉在已有的輝煌中,而是思慮著如何得到可以「守四方」的忠誠「猛士」,足見劉邦的深思遠慮。稱得上「猛士」的,原本就很少,還要能效忠于大漢,能守住天下,忠誠地捍衛四方,而不是不斷叛亂成為朝廷的顧慮,要找到如此的「猛士」,確實不易。

空間意識 主要表現出宏闊大氣、靈動變化的特徵。短短二十三字的詩歌中,「大風」、「雲」為空間景觀,「海內」、「故鄉」、「四方」均可視為空間場景。 在劉邦眼中,空間場景不局限於視力範圍之內,而是將空間進行了情感和想像的拓展,宏大的「海內」,親切的「故鄉」,遼闊的「四方」,給人一種空間上的立體感,又避免了單一化,顯得靈動多姿而又大氣恢弘,極具一代雄主的氣象。

「風雲」的隱喻 隱喻暗示往往有多種指向,風起雲湧的意象也容易令人聯想到秦末漢初群雄乘時崛起,天下擾攘動盪的局勢。這種理解可與前一種喻義共存互補。如果說悲慨情調在《大風歌》的前兩句尚潛藏在對功業的回顧中,顯得比較隱晦的話,那麼到了末句中就彌散開來,成為情感的主流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劉邦立足于當時諸侯屢叛的現實,瞻望前景油然而生的憂慮、困惑和悲歎。

〈垓下歌〉賞析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中國古代,「氣」既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有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儘管這是一種極其概括的敍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吒風雲的氣概生動地顯現了出來。

然而,在第二、三句裏,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極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麼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後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就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友就是騅。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友,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 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麼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

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歎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 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姬啊,虞姬啊,你該怎麼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裏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

〈大風歌〉〈垓下歌〉比較 對「天」的質問與喟嘆: 作為楚漢相爭的不同結果承擔者,劉項不約而同都選擇古歌表達了「天道由天不由人」的蒼涼無助感。 項羽在「時不利兮騅不逝」句直截了當地對命運繳了槍投了降。 劉邦則通過「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間接表明:一個人雖然可以坐擁天下,但卻無法掌控所有人,一個人也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卻無法把握後人的命運,君王無奈身後事,沒有人可以逃脫時間預設的程式。

無可奈何的悲哀: 意味深長的是兩首古歌的前後都形成對比。垓下歌是昔盛今衰之比,勇冠三軍的楚霸王從前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如今卻四面楚歌,孤家寡人。 大風歌則是現在未來之比,劉邦當下玩天下於股掌,將來卻無法逆料。 這種不經意的正反對比更大大增加了兩首古歌的悲情的濃度。一邊是九尺漢子的聲聲奈何,呼告著失敗男人的無奈,一邊是人間主宰的苦苦追問,昭示著成功男人的無奈,敗也無奈,勝也無奈,這突顯出人類什麼樣的心理與困境?

劉邦形象析論 《史記》中奠定劉邦「無賴」這一形象特點的,主要有三件事或者說三次描寫:一、「好酒及色」;二、在逃跑途中,不止一次地把孝惠和魯元推下車;三、在項羽要烹太公時,談笑自若,不以為意,而且還大言不慚地要「幸分我一杯羹」。除此之外,綜覽《史記》其他記載,可以看出更多屬於劉邦負面的描寫、性格: 一、「好酒及色」 《高祖本紀》中說,劉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無賴」性格於此見於一斑。在他起兵反秦之前,就已有兩個老婆,當他攻入咸陽後,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之」。楚漢之爭時,他又娶了戚夫人,當了皇帝後,則後宮美女成群。

二、推孝惠和魯元下車。楚漢相爭時,劉邦彭城兵敗,隻身逃走,由於後面楚軍追趕急迫,劉邦嫌車重,跑的太慢,便將兩個孩子孝惠、魯元推墮車下。 三、「幸分我一杯羹」:項羽為了要脅劉邦,將劉邦的父親抓去做人質,兩軍陣中項羽將劉父推至陣前,說:「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不但不為所動,而且狡辯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四、不治生產,遊手好閒 劉邦在發跡以前是秦朝沛郡豐邑中陽裏一位農民的兒子,年稍長成為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長。他從小就不喜農家勞作,他的父親劉太公認為他「不治產業」,常把他當無賴來教訓。劉邦還常常領著自己的一班狐朋狗友去寡嫂家吃白飯,長嫂寡居,生活艱辛,對於小叔子不勞而食的行為很厭惡,因此有一次劉邦又攜客來食時,她故意用勺子把鍋底刮得「當當」響,表示飯沒了,賓客們紛紛知趣告辭,劉邦為此大丟面子。 一次沛縣縣令好友呂公,為避仇攜帶家眷來到沛縣投靠朋友,城裏眾官吏前往祝賀,劉邦身無分文卻在自己的賀柬上手書「賀錢萬」,並不謙讓,做了宴會的第一嘉賓。

五、劉邦為人倨傲,輕侮儒生。書生酈食其求見劉邦時,劉邦的侍衛對酈食其說:(劉邦)不喜歡儒生,許多頭戴儒生帽子的人來見他,他就當眾把這些儒生的帽子摘下來,往帽子裏撒尿。待酈食其獲見劉邦時,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 總結: 狎侮的行為表現與劉邦社會底層的出身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劉邦自幼出身農民家庭,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以致他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難免作出一些在當時人看來是「不合禮法」的行為。劉邦自身性格的放蕩不羈與狂妄自大,他傲視群雄,不拘小節。周昌有一次進諫,劉邦正陪著戚氏享樂,結果他一下子爬到周昌脖子上做騎馬的樣子,說:我是什麼樣子的人。周昌說,你是桀紂一樣的人。劉邦笑著把他放了。這真是讓人會心一笑的「無賴」行為。

項羽形象析論 殘暴: 會稽守殷通串通項梁造反,結果項梁、項羽爺倆把殷通殺了,自己扯起了造反大旗。項王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就因為大不了的一句話,說者就被烹了。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則東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項王怒,烹陵母。項羽連一個已死的老母都烹?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紀信改扮成劉邦,而讓劉邦逃脫,項羽捉住紀信,燒殺紀信;周苛不肯投降,項羽烹周苛。

仁愛: 陳平說:「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史記•陳丞相世家》)高起、王陵說:「項羽仁而愛人。」(《史記•高祖本紀》)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史記•淮陰侯列傳》)這些人雖然都不喜歡項羽,認為項羽嫉賢妒能,不善於用人,但他們一致認為項羽性格中有仁愛寬厚、重情重義的一面。 《項羽本紀》載:「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驍勇善戰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領士兵「破釜沉舟」,英勇慷慨。讓士兵僅帶三天乾糧,去解巨鹿之圍。經過九次的激烈戰鬥,項羽殺秦將蘇角,俘虜秦將王離,迫使秦將涉閑自殺,終於解了巨鹿之圍。 在楚漢戰爭中,一次項羽要求與劉邦決戰,而劉邦不肯,項王讓勇士出營挑戰,漢軍有善於騎射的樓煩,楚軍挑戰幾次,樓煩每次射殺之。及「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項目叱之。樓煩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

在垓下之圍後,項羽逃至東城,「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候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羽本紀》)項王一喊,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一瞪眼赤泉候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里。

恪守傳統道德,有君子之風: 項羽出身舊貴族,乃世代楚將之後。高貴的血統,光榮的出身決定了他恪守傳統道德,鴻門宴席上,項伯勸他勿擊沛公,理由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用「義」對付他。樊噲的慷慨陳詞仍舊用「義」和「信」作武器,明確指出:項羽如果攻擊劉邦,便是違反懷王約定,是「不信」;如果誅殺有功的劉邦,是「不義」。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抓住了項羽性格上講「義」講「信」的弱點。但同時也看到項羽的人格特質。

重名聲 關於他的早年事蹟,有兩件值得注意。其一,「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的叔父項梁大怒,問他意欲何為。他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認為他有志氣,於是教授他兵法,項羽大喜,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後,知其大意,又沒有再深入鑽研了。有人說這是志向遠大,實則正是淺嘗輒止、好大喜功思想作風的端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事例更證明他好名的事實。不肯過烏江 一事,也和面子問題有關。

不信任與輕信。 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存在於項羽一身。項羽少年落難,到處流亡,為躲避追捕,必須時時小心翼翼,對任何人都存有戒心。這種心理使他「不能任屬賢將」,「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劉敝,忍不能予」。他所任用的都是自己的同姓,如項伯、項莊、項聲、項它、項悍等。陳平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侯即妻子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所以很多人才都先後背楚歸漢。在項羽多疑不信的同時,他又極易輕信,他多次中劉邦的挑撥離間計,致使諸將叛離,亞父負氣而走。項羽的這種矛盾心理,使他嚴苛不容人,內部不能團結,與劉邦的人才集團相比,少得實在可憐。

正當楚漢相爭于滎陽的關節眼上,項王屢次出兵侵奪漢甬道所運的糧米。漢軍食糧缺乏,心存恐懼,與楚講和,要求割滎陽以西為漢王之地,項王打算答應這個條件。曆陽侯范增說:「漢兵是很容易打敗的,如今放手而不把漢軍消滅,將來必定後悔。」項王聽了范增的建議,急圍滎陽。漢王被圍,深以范增為患。乃用陳平的計謀,離間項王和范增。

項王派使者來,漢王派人以最隆重的宴席招待。在捧著佳餚進陳之際,假意細看使者,裝作驚訝說:「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想不到竟然是項王的使者。」於是竟把盛饌撤去,改以粗食供使者。使者回去,把這情形報告項王,項王乃懷疑范增與漢之間私下勾結。逐漸奪去范增的權力。范增辭歸,未到彭城,中途背上毒瘡發作而死。

劉、項二人的性格比較 出身的差異 項羽,是戰國貴族出身,楚國名將之後,「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祖父被秦將王翦所殺,他的家族與秦國有著極深的國仇家恨。劉邦只是個平民出身,後來僅當了一個小小的亭長。 因為生長背景的不同,讓劉、項二人在性格、思想上有了先天的差異。劉邦的無賴、狡獪、變通,源自於下層社會打滾的早年生活經驗(為了活命,甚至可以犧牲家人,置父親、兒女的性命於不顧)。而項羽的重名聲、講信義,也和他貴族的教育有關。(鴻門宴不殺劉邦、遵守鴻溝之約)

用人唯善與憑恃己力 劉、項成敗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為能否運用人才。項羽在沙場上所向披靡,大部分靠他自己的力量得來,而劉邦能得天下,在於他能知人善任。 而可悲的是,項羽始終把這種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思維,以為憑藉一人之力可以奪得天下,放在爭奪天下這件大事上,直到最後烏江邊時說的那段話更凸顯他的無知:

垓下突圍時,他嗔目而叱,大呼馳下,仍然表現出了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他臨失敗時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非戰之罪」?爭奪天下不僅僅是靠戰場上的殺敵而已,更重要的是,戰爭從來不試一個人的事,而是群體戰、團體戰,必須用「智」,而非獨用「力」。

劉邦有一天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劉邦)與韓信討論各位將領才能的大小。每個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自己一樣的能統帥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統帥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統帥的士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劉邦笑道:「你統帥士兵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制?」韓信說:「陛下不能統帥士兵,但善於帶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 並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後所能達到的。」

劉邦的知人善任還表現在他臨終前,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事實證明,劉邦的這些評價和預見是完全正確的。他的知人善任折射出了自身超強的政治智慧和謀略。

年紀與人生閱歷的不同 項羽起兵時年僅二十三歲,而劉邦已經三十九歲,項羽在經驗、閱歷等方面都不如劉邦,尤其是在自我意識、自我控制方面相差十分明顯。項羽遇事暴躁、衝動、易動感情,不能冷靜分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這與他年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