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建安诗赋 (一)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初,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人的作品,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二)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安徽亳县)。他从镇压黄巾农民起义起家,最后成为汉献帝的丞相,进封魏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中原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曹凭其政治地位,广揽人才,创造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
曹操画像
曹操故居(安徽亳州)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三)《短歌行》赏析 本诗魏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1、思想内容 本诗通过引用众多典故,进行比附;通过睹物伤怀,直抒胸臆,反复咏唱了自己渴望招贤纳士、辅佐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急切心情,及其珍惜时光、积极进去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艺术特点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诗意回环往复,情感跌宕起伏,格调苍凉,感情深沉。
魏晋南北朝文学 作品一开始,就直接抒发了作者人生短促的感叹忧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汉末建安时期,战乱频仍,灾害接踵。生逢乱世,人们普遍有一种生命脆弱、朝不保夕的忧惧,和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末世情结。像《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人 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曹操在诗歌当中,也流露出了这种时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叹谓。但他并不消极,更不沉沦,而是有一种时不我待、壮心不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此,诗歌当中,紧接着就抒发他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而一旦贤士到来,诗人
魏晋南北朝文学 抑制不住满腔喜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诗,来进行比附,来描写自己获得嘉宾的心情。在诗歌最后,更直接表明自己对贤士的态度:“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那种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便在这种诗意的回环往复中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 其次,是引用《诗经》成句和运用典故。 像引用《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 抒发他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引用《小雅•鹿鸣》中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 四句诗,来比附自己获得嘉宾的心情等,都贴切而生动。用周公“一沐而三握发,一饭而三吐哺”的典故,来表 达自己礼贤下士的决心,更是恰当而形象。 另外,诗中还多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像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来喻指战乱时代贤士的流离失所和明主难求;用“山不 厌高,水不厌深”,来喻指明主对于贤士来投,多多益 善的博大胸襟,皆形象生动,寓意含蓄。 曹操诗歌总体风格: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散文:“清峻”、“通脱”。
魏晋南北朝文学 (四)曹植 1、曹植简介 丕弟,(192-232年),字子建。魏太和三年(229年)封东阿王,历时4载。曹植初登鱼山,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魏太和六年(232年)2月改徙陈王,是年11月病逝于陈,时年41岁。太和七年(233年)3月,其子曹志遵遗嘱,将其遗体迁葬鱼山。 在建安作家中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多,成就最高,被后世称之为“建安之杰”。 曹植的生活道路、思想意识、作品风格内容,以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墓(位于山东东阿鱼山西麓)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植的生活道路、思想意识、作品风格内容,以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深受其父赏识,几乎被立为太子。此时的曹植,志得意满,胸怀远大。政治上,渴望建功立业,驰骋疆场。诗歌创作上,主要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报复,格调昂扬,充满进取精神。如《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 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薤露篇》:“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等。 后期,丕、叡父子称帝,嫉恨植才能,惧其篡夺帝位,对他猜疑压制,贬斥打击。封地屡迁,封号屡降。丕称帝后,十一年二次遭贬三徙都八改封。植随时面临生命
魏晋南北朝文学 危险。著名的“七步成诗”、“萁豆相煎”的故事,就 形象说明了曹植当时的危险处境。 正因为曹植后期的处境岌岌可危,整天在死亡线上挣扎,所以,其心境暗淡愁苦,充满了悲忿忧伤。诗歌中,也主要是表现自己处境的艰难和心境的忧忿。风格低沉、忧郁、感伤。 2、《白马篇》赏析 (1)解题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中的《齐瑟行》,题作《游侠篇》。因首句有“白马”二字,故《文选》又作《白 马篇》。从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来推论,该首诗歌应该作于诗人的前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魏晋南北朝文学 (2)思想内涵 全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幽并游侠儿”,赞美主人公的英勇豪迈气概;第二部分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主人公的不凡经历和超群武艺;第三部分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描绘主人公赴汤蹈火、杀敌卫国的场面和业绩;最后一部分,则抒发了主人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热忱。 《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为国建功不惜壮烈牺牲的“游侠”形象,赞美了关键时刻能为国家利益挺 身而出的“忠勇”精神,也表达了诗人“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满腔热忱。
魏晋南北朝文学 (3)艺术成就 在艺术描写上,《白马篇》是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词采华茂,精洁沉健,已与汉代乐府诗有了明显的不同。其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来描绘、渲染游侠儿的高超武艺、高洁志向和高大形象,在议论抒情中带有浓重的叙事意味,而这一点,又可以看出曹植诗歌与两汉乐府的承继关系。 二、正始诗文 1、阮籍生平思想简介 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阮瑀之子。因曾任步兵校尉,故后世又称其阮步兵。阮籍既不满曹魏集团的昏庸,更痛恨司马氏的残暴统治。为避害,他信奉佛
“竹林七贤”(范曾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老,远离官场。常“饮酒昏酣,遗落世事。”能为青眼、 白眼,“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行为佯狂放诞。 《晋书•阮籍传》载:“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 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昭)初欲为武帝(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晋书》中还载:“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旨饮,醉辄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后还。” 这些行为,看似令人无法理解,但实际上,这是阮籍在
魏晋南北朝文学 当时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政治高压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远祸避害的特殊方式。通过他的这些怪诞行为,也曲折反映了阮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内心世界的痛苦愤懑。 阮籍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A、表现自己的孤独苦闷。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 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 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B、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或怨恨曹魏集团的荒淫腐朽:其三十一:“驾言发魏都”,描写当时“战士食糟糠,
魏晋南北朝文学 贤者处蒿莱”的黑白颠倒,暗示曹魏集团的可悲下场: “歌舞曲未尽,秦兵已复来。”“军败华阳下,身竟为 土灰。”或斥责司马氏的残酷暴虐: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C、批判礼法之士的虚伪。其六十七“洪生资制度”: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 芳。” 3、《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A、多用比兴,隐约曲折。钟嵘《诗品》:“言在耳目 之内,情在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李 善《文选注》:“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 下,难以情测。”与其处境有关。
魏晋南北朝文学 B、开辟了一条政治抒情诗的创作道路。 C、将五言诗完全文人化。 三、西晋诗歌 1、左思的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大约生于魏废帝时代,卒于西晋末年。左思生于寒门,出身低微。其父左熹(《晋书•左思传》作左雍)“起于笔札”, 任过殿中侍御史等职。其妹左棻“少好学,善属文” (《晋书•后妃传》),晋武帝司马炎闻而纳之,拜为 修仪。虽因妹妹的关系,左思与皇家有了关联。但左棻以才名入宫,并不被司马炎宠幸,且在宫中品秩不高,故左家并未因此显达。加之左思其貌不扬,拙于言辞,
魏晋南北朝文学 性格内向孤傲,因而在论人、选人讲究门第家世、玄谈风度的魏晋时代,导致他沉抑下僚,郁郁寡合。左思一生未曾作过显官,只在元康时当过司空张华的祭酒。贾谧专权时,他依附贾谧,成为 “二十四友”之一。永康 元年(300年),贾谧以谋逆罪被处斩,其党羽也被收 捕。同年,其妹左棻病逝。一连串的变故,对左思冲击很大。为远祸避害,他选择远离时政纷扰,退居宜春里。公元301年,齐王冏命他为记室,他以病坚辞不就。晋惠帝太安三年(303年),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芳祸乱京师,左思为躲避战火,举家迁往冀州,数年后病故。 2、左思的作品 左思现存作品数量不多,仅有赋两篇,诗十四首。诗歌除
魏晋南北朝文学 《咏史》八首外,还有《悼离赠妹》二首,《招隐》二首,《杂诗》一首,《娇女诗》一首,赋则有《三都赋》和《白发赋》。 在上述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三都赋》与《咏史》 八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左思奇才,业深覃 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长达一万多 字的《三都赋》虽宏铺张丽,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汉大赋“虚而无征”的缺点,但并未完全摆脱汉大赋夸诞 虚浮的旧弊,故文学价值不高。真正显露左思睿思俊才、性情品格者,非《咏史》八首莫属。可以说,是《咏史》八首奠定了左思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 ①表露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左思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经过长期兼并战争,许多弱小的割据者被司马氏吞并,但天下重归一统,尚需时日。自武帝以来,东南吴国和西北羌胡,不断犯扰,劫掠人口、土地,统治者亟需延揽人才,以巩固政权,图王称霸。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自视甚高、志大才雄的诗人,以安邦定国为己任,渴望在统一中国的征战中,建立一番不世功业。“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 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咏史》其一)作品表达了在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人“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昂慷慨,充满了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和驰骋疆场的战斗豪情。 ② 揭露门阀世族制度的腐朽 自魏时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发展到“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的登峰造 极的地步。左思虽然志向高远,卓尔不群,但因门衰祚薄,致使献身无门,报国无期。于是,左思将对世家大族占据高位要路,阻碍寒微士子仕进的愤慨不平发而为诗, 对黑暗的社会、扭曲的选人用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如《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 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
魏晋南北朝文学 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人以直径寸许的山顶小树, 却能遮盖涧底百尺长松作比,以汉代金日磾、张安世两家的子弟,本无奇能,仅凭祖荫却能累世做高官享厚禄,而识高气伟的冯唐,却白首为郎的历史事实为据,说明“世胄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怪象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作品 反映了寒门士子和世族子弟之间的尖锐对立,揭露了门阀制度压抑、埋没人才的罪恶。诗人这种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③显露壮志难酬的悲愤苦闷 左思被当政者弃置不用,其内心自然充满了抑郁不平之气、悲愤苦闷之情:“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魏晋南北朝文学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蒰,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其七)在当时那样 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社会里,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就像“笼中鸟”、“枯池鱼”,其人生前景黯淡: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咏史》其八), 生活艰 窘困苦:“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咏史》其八),而且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亲戚还相蔑,朋友日 夜疏。”(《咏史》其八)精神上的巨大损伤和生活上 的痛苦折磨,促使诗人觉醒。他在《咏史》之三中说:“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 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诗中,作者借歌颂历 史上“功成不受赏”的高士们的潇洒行为,来暗示自己 蔑视权贵、坚贞孤傲的纯洁人格。“被褐出阊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咏史》其五)“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咏史》其六)诗人是那样 的我行我素、超凡拔俗,其高度自尊自爱的人生态度,绝 不同流合污的磊落节操,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乃至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值得后人珍视和敬仰。 4、《咏史》八首的艺术成就 明代胡应麟评价左思的《咏史》八首:“造语奇伟,创 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诗薮》)这并非虚美,而是中肯之论。 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文学 首先,是主题深刻。《咏史》八首虽然主要表现了左思在门阀士族制度下所受到的压抑与不平,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它实际上反映了所有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与普遍心声。作者因门阀士族制度的摧残而激起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他决不妥协的抗议和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充满了激情与力度,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直接继承者和有力传播者。 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左思风力”,正指出了《咏 史》八首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实质。 其次,是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一是巧用比喻。如《咏史》其二,以涧底长松比作出身寒门沉沦下层的才智之士,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以山顶小苗比作豪门出身窃据高位的无能之辈。由于地势不同,使得高者为卑,卑者为高。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作者的褒贬之情,不言自明。二是善用典故。如《咏史》其二,先指出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残酷现实,接着借用“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的史实佐证,最终得出“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结论。作品错综史实,连类引证;借古讽今,思致深刻;抒情说理,巧妙自然。 第三,语言既质朴、精当,又奇崛、瑰伟。一是多用叠字。如《咏史》其八中“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 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咏史》其二中的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咏史》其五中“峨峨
魏晋南北朝文学 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大量叠字的运用,既带来情感抒发上的痛快淋漓、一唱三叹之妙,又造成诵读时音韵节奏上的回环跌宕、宛转悠扬之美,这种遣词造句的技巧和习惯,明显是受《诗经》及《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二是喜用壮语。如《咏史》其一:“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咏史》其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咏史》其六:“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皆掷地有声,情豪语壮,读来真有睥睨千古、逸气干云之概。 四、东晋诗文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纪念馆内景
陶渊明祠堂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其曾祖陶侃,因军功而官至大司马。祖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陶渊明祖上虽担任过朝庭要职,但因家族不在世家门阀之列,又是出身少数民族,故在以“九品中正”论人的当时社会,仍被人瞧不起。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怀着拯世济民的理想,曾几次出仕。但因生性耿介,不善应酬,加之厌恶官场的腐败黑暗,向往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纯洁美好,在405年即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一职,返乡彻底过起了隐居生活。
魏晋南北朝文学 陶渊明从第一次出仕,到辞去彭泽县令,三次出仕,三次辞官,三次归隐。这说明了他思想意识上的矛盾和人生道路上的彷徨: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他辞官归隐,可家庭生活困窘。思想上的矛盾,导致其行为上的犹豫不决:一会儿仕,一会儿隐。在隐与仕之间摇摆不定。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终年63岁。 通过仕,陶渊明认清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通过隐,他亲近了大自然深入了社会下层,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劳动人民的贫困、不幸。为他在诗歌中揭露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歌颂田园风光、农村生活的纯朴美好,从思想上、生活上进行了积淀。
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现存诗歌126首,文12篇。散文名作为《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和《感士不遇赋》。陶渊明的诗歌按内容可分为两类:①田园诗; ②咏怀、咏史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三)《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是一个组诗,共二十首。我们今天讲析的是其中第五首。关于这组诗的创作年代,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作于诗人三十九岁,有人认为作于四十多岁,还有人认为作于五十多岁。我们认为:从诗歌所流露的情感、所塑造的意境来看,不大可能作于三十九岁即诗人为官时期,应是作于他辞官归隐以后。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在这组诗歌的前面,还有一个总序。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字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题名饮酒,实为咏怀。就我们今天讲析的《饮酒》其五而言,它主要是表现了诗人厌恶世俗喧嚷、官场黑暗,热衷归隐、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首两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实写诗人居住的环境。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曾说:“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就间。” 从作者的居住状况,我们可以想见他的生活状况:清贫,而又清静。当然,清静,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魏晋南北朝文学 穴隐苦行的生活,陶渊明并不向往。他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既能享受“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的恬静,又充满了“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人间真情和平凡生活乐趣。 第二句“而无车马喧”是一个转折,它将诗人的日常生活圈子做了界定,即不与官场中人物往来。在陶渊明看来,不与官场交往,是他保持“任性自得”的心境和“君子故穷”操守的关键。就这一句我们也可体会到作者归隐思想的坚决和人格志趣的高洁。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生活清静、心境宁静的根本原因。以心远来对应地偏,饱含了人生况味和生活哲理,很有思致。就是说,诗人
魏晋南北朝文学 的远离官场的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而决 无外力的强迫。正因为作者“身远”的背后,是由“心远” 支配,诗人的归隐,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有所指。当时整个社会,隐逸之风盛行。但大部分人的所谓隐逸,都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伪隐逸”:有的人是想借隐逸来抬高身价,获取更大的官职名位;有的人号称隐逸,但仍然舍不得到手的高官厚禄,仍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惟有陶渊明,能抗风而立,能完全绝弃官场,从而做到了身远与心远的统一。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以上四句,表面上看来,不过是用极简朴平淡的语言,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状况。但仔细品味,蕴涵又极为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丰富深厚:既写出了作者的心境和操守,又联系当时的世风世道,表现了作者对充斥了“伪隐逸”的世风世道的不满。可以说,前四句,为作者在后面欣赏自然和领会“真意”,做了张目和铺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作者的笔触,从远离官场,享受宁静,突然转到描写自然,欣赏自然。这种描写对象的突然转换,因为是陶渊明意念活动的自然反映,所以,我们并不感动突兀生硬。古人相信:采菊服食,会延年益寿。陶渊明可能也相信这种说法。不过,我们对于他的采菊行为,还不能仅仅看成是诗人对长寿的一种期盼,而主要是表现了他对人生、对自然的一种热爱和欣赏。
魏晋南北朝文学 因此,他才会被夕阳笼罩的庐山所吸引,才会被倦鸟投林的景色所陶醉。飞鸟归林,为什么会牵动作者的视线?因为自由自在的飞鸟,正是作者目前处境、心境的象征。在他的另一首知名作品《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曾把困守官场,比做鸟入藩笼;把自己退隐田园,比做鸟儿冲出牢笼,重返大自然。正因为如此,诗人在傍晚采菊时,一旦看到在夕阳的余辉中,飞鸟结伴归山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决定,是多么及时和正确。归鸟的剪影,成了诗人的灵魂自由飞翔的化身。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才会真正理解,诗人的心中,为什么会被无限的喜悦和满足,所充满,所陶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魏晋南北朝文学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境与意会,情因境显。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紧承上面四句,说自己从大自然中领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想说出来,可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诗人一生,追求的是纯粹本真:生活上强调返朴归真,精神上主张“认真自得”。可当时的社会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如何在污浊的社会现实中保持“真我”,是诗人一直努力的目标。面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致,诗人顿悟:自己回归田园,不就像飞鸟归山一样吗?都是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其中的真意,虽是诗人一时的妙悟,却有他全部的人生经历做背景,不是一两句话所
魏晋南北朝文学 能讲清,所以诗人要辩;但诗人追求的是自得,不求人知。既自得之,又何必辩。一辩即失其真,所以作者才会“欲辩已忘言”。欲言又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总之,本诗用极为平淡的语言,从远离官场之心,写到欣赏自然之景,再写到领会其中之意,由心而景,由景而意。其心远,其景淡,其意深。而字里行间,又无不体现一个“真”字:事真、景真、情真、意真。通篇抒情而情不露,说理而理不显。作者将要表达的全部思想感情,完全融汇在淡远的意境中,使作品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 (四)《桃花源诗并记》赏析
魏晋南北朝文学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 图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民歌尤其是南朝民歌,思想内容较为贫弱,多为缠绵的情歌,且不少带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甚至色情成分,因而就总体成就而言,不及两汉乐府民歌。 由于南北朝民歌产生的地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也迥异。 (一)《木兰诗》赏析 北方民歌和南北朝朝乐府民歌一样,大都是体制短小的抒情诗,但《木兰诗》却是一篇结构宏伟的叙事诗。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赞颂了她孝顺、勇敢、质朴的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出征前,从“唧唧复唧唧”到“从此替 爷征”,解释木兰从军的原因。诗歌中作者没有平铺 直叙地述说,而是通过人物特定行为的渲染和心理活动的变化,强调木兰替父从军的必要性、急迫性,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起家庭重担、富有孝心和责任感的下层妇女形象。 第二部分是写出征后,从“东市买骏马”到“壮士十 年归”,详细描绘了木兰从军前购买坐骑的过程、奔 赴战场后思亲念家的复杂心理活动。至于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浓笔重彩地铺排、勾画的,但作者仅用“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 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穿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寥寥数语,就将木兰这段“将军百战死”的激烈残 酷的战斗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传诵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从“归来见天子”到末尾。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木兰不要高官厚禄和巨额赏赐,只要一匹能日行千里的骆驼驮着自己赶回家去,这既见出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惦念和留恋,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优良品德。次写木兰回到故乡的情景。诗歌用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来烘
魏晋南北朝文学 托全家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木兰到家后一连串梳洗打扮的举动,同样也是为了充分表现她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且和全家的欢快气氛相吻合。最后的结尾,出人意表,颇富喜剧意味。 本诗的艺术成就非常突出。 首先,是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勤劳、孝顺、聪慧、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慕容华、不贪富贵的平民女英雄形象。木兰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下层女性高贵品质、高尚人格的典范和象征。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光耀千古,历久弥新。 其次,是结构安排巧妙精当。全诗详略得当。详尽描写时“泼墨如水”,简要概括时“惜墨似金”。例如,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前面四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亲念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不可增减。而“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是何 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这些复述十分必要。因为只有经过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才能完全烘托出来。
魏晋南北朝文学 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 第三,是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质朴。 一是口语化。《木兰诗》中许多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 亦无所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小弟 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这些诗句富于生活气息,读来朴素平实,亲切自然。 二是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全诗以五言诗句为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中串用了七言诗句和九言诗句。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燕山胡骑鸣瞅瞅。”“木兰不用尚书郎”、“磨刀 霍霍向猪羊”、“不知木兰是女郎”、“安能辨我是 雄雌”,等等,这些七言句、九言句与五言句的交错 运用,使整首诗歌的句式参差错落,节奏明快和谐。 三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木兰诗》所用的修辞方法多达十余种。有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有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夸 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排比:“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有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有摹状:
魏晋南北朝文学 “磨刀霍霍向猪羊”;有反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有借代:“愿驰千里足”;有互文:“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有顶真:“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此外,还有迭字和倒装。如此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歌的语言灵活多样,生动形象。 (二) 《西洲曲》赏析 在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把《西洲曲》收 入“杂曲辞类”,认为它是“古辞”。南朝徐陵的 《玉台新咏》认为是江淹写的诗,但宋本没有记载。 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里,有的作“晋辞”,也有的认 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此诗到底产生于何时,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虽说聚议纷纭,然而单从作品本身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 题材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推定:这是一首经过文人润色加工过的南朝乐府民歌。 《西洲曲》作为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主要抒写的是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心上人的苦苦追求之举和绵绵思念之情。 这位少女住在长江南岸,她的情郎已去江北。在一个梅花开放的春日,少女回忆起昔日他们曾在西洲梅林下相会的情景,黯然神伤。于是她就想折一束梅花,寄给江北的情人,来唤起情人的共同回忆。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中时空交织,心情多变:时而是姹紫嫣红的春天,时而是莲叶接天的清秋;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整首诗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缠绵悱恻,一唱三叹。 在艺术描写上,《西洲曲》主要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用动作情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 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少女怀着满腹心事 去采莲,若有所思地拿着莲子把玩;清香的莲子使她想起所爱的人,不由珍惜地“置莲怀袖中”。“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了人 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再如“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魏晋南北朝文学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 头。”从“忆梅”到“忆郎”,“从“望鸿”到 “望郎”,这样“忆”而又“忆”,望”而再“望”,写出了女主人公柔情万种的情态。动作、心理描写体贴入微,细腻传神。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 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 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 绵的情思。“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 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 十二曲,垂手明如玉。”顶真的运用,既使得句子
魏晋南北朝文学 灵活生动,朗朗上口;同时又使得情感的表达回环往复,步步深入。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修辞、抒情的一个显明的特征。这种修辞、抒情的手法,在先秦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比较少见。“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 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 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 浓烈。而“置莲怀袖中”,则见出少女对“莲”也即“爱”的珍惜之情。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四是节奏明快,音韵多变。本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读来音节流畅,韵律和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诚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所言:“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三)《勅勒歌》赏析 这首民歌是以大山大川为背景,北方游牧民族歌唱自己充满活力、充满动感的原始生活。这首民歌可贵之处,一在天然本色,二在英雄气概。天然本色就是草原情感原汁原味地流露和迸发,绝无文人的矫揉雕饰,卖弄才情。英雄气概反映了草原儿女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六、南北朝诗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鲍照出身低微,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县令、参军(故后世称之为鲍参军)一类小官。结局悲惨,死于乱军之中。代表作为《拟行路难》18首。 《拟行路难》其四主要反映作者的仕途失意和坎坷。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四句,写自己仕宦生活中备受摧残压抑的悲愤心情。第二层六句,写弃官闲居的无聊。铺叙弃官归家后的家庭日常生活,并非着眼于天伦之乐,而是无可奈何地虚掷光阴、消磨壮志的焦虑。第三层最后二句作不平之鸣。怀才不遇,自古而然,连古代的大圣大贤也在所不免。这就深化了诗歌的主旨。“孤且直”有深意,“孤”指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与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世家大族”相对。在六朝时代,世族垄断政权,寒 门士子鲜有仕进升迁机会。“直”,正直,自然为世 道所不容。 (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谢朓和谢灵运同宗,出身经历相似,结局一样悲惨,且都喜欢写山水诗歌,故后人把谢灵运称为“大谢”, 而把谢朓称为“小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谢朓的诗歌,无论题材还是风格,均受 谢灵运的影响比较大。谢朓在吸取谢灵运山水诗歌写景状物典雅工巧特点的同时,又避免其诗歌晦涩呆板、玄言说理的不良倾向,风格清新流丽。《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其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作写诗人即将离开京邑(建康)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离悲别恨满怀。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所以,此诗中的景色描写已经能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 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 (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赏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能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意境优美,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七、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 小说之名,最早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亦远矣。”魏晋南北朝小说共分两大类:志 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简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成功刻画人物的?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典型言行表现其思想和性格。如面对南方是东晋,北方已沦为外族之手的南北对立的不同政权,周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王丞相(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 作楚囚相对!”周侯的庸懦颓废,王导的刚毅奋发都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只是通过一个动作、一句话来表现的。语言简洁含蓄,生动传神,把两种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描写,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明显,给人印象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