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清季的改革與革命 第一節 從自強運動到維新運動
歷 A 史 一、對西方認識的改變 《海國圖志》的編纂 作者:魏源 觀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以洋人為師者。 意義: 當時最早體認時代已改變之書 但清朝還是傳統「天朝上國」觀念。 魏源與《海國圖志》 漢樺文化
平太平天國之亂期間,體認西洋武器技術遠勝中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也發起學習西方 歷 A 史 朝野開始重視西化之背景: 平太平天國之亂期間,體認西洋武器技術遠勝中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也發起學習西方 英法聯軍的失敗,使知識分子更認識中國處境,認為西方各國的侵略是「三千餘年一大變局」。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二、自強運動 時間: 英法聯軍後至甲午戰爭(1861-1894) 倡導人物: 中央:恭親王奕訢 地方:地方督撫與曾、左、李配合 重心:興辦洋務,模仿西方軍事技術的新事業,以富國強兵為目的。 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死後與慈禧太后共掌大權 漢樺文化
歷 A 史 自強運動分為兩大階段: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或「總署」)為辦理洋務的中心。 第一階段:追求「強兵」 創辦江南機器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軍需工業 第二階段:目標「富國」 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官督商辦」的企業。 相關建設與措施: 成立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 派留學生海外留學:赴英美等國 籌設現代海軍:成立北洋、南洋艦隊(中法戰爭後) 漢樺文化
歷 A 史 福州馬尾船政局 江南機器製造局所造之大砲及槍彈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三、戊戌變法 背景: 自強運動時期,改革目標為「富國強兵」。主事者認為中國只在軍力不如西方,只在「船堅砲利」上改革。 甲午戰後,清廷敗給日本,多年「富國強兵」的努力是如此不堪一擊。 有志之士提出要政治改革,方能競存於世。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的鼓吹變法,指導光緒皇帝變法。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一)康有為的變法思想 著作:《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1 內容風格: 有獨特的變法理論與言論 打擊保守派「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守舊想法 主張孔子是贊成維新變法的「聖之時者」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守舊派反擊: 保守派指康「惑世誣民」。 兩書之影響: 震撼知識界。 梁啟超譽之為「思想界的大颶風」。 變法的論將康有為塑造成改革領導者。 康有為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二)戊戌變法及結果 變法的醞釀:「公車上書」 事由: 1895年(光緒21年)中日馬關議和,正值會試之年,康、梁發動應試舉人向政府大規模請願,要求拒約、遷都再戰、變法圖強,是為「公車上書」2 康梁繼續力倡變法: 康在上海、北京創立「強學會」,以梁啟超為主筆,刊行《時務報》,在民間鼓吹變法,變法呼聲遂瀰漫全國。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慈禧太后(左)與光緒皇帝(右) 康有為、梁啟超與一千三百多名舉人共同聯名上書,於光緒21年5月2日送交都察院,請求代呈光緒帝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流亡海外,組織「保皇會」繼續鼓吹君主立憲,於1913年才重返中國,前後去國16年,此為康有為遊歷歐洲時的護照 漢樺文化
歷 A 史 維新運動的契機: 關鍵事件: 1897年(光緒23年)德國強租膠洲灣事件。 發展: 康有為再次向皇帝上書,力陳維新變法,否則中國將被西方瓜分,光緒皇帝大為感動,遂在次年(1898年,歲次戊戌)下「定國是之詔」,決意進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 漢樺文化
兩人都未有出國或政治經驗,對西方文化制度只有表面理解,侷限於香港、上海租界等地的見聞,欠缺周詳戰略。 歷 A 史 戊戌變法的失敗:百日維新 康梁對於西方認識有限: 兩人都未有出國或政治經驗,對西方文化制度只有表面理解,侷限於香港、上海租界等地的見聞,欠缺周詳戰略。 守舊派的強烈反彈 守舊派以慈禧太后為首,發動「戊戌政變」,太后重新垂簾聽政,皇帝被幽禁。康、梁逃往海外,新政一律廢止,僅實行約百日的時間。 漢樺文化
1.清代自強運動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應如何評價自強運動? 2.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為何? 歷 A 史 1.清代自強運動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應如何評價自強運動? 2.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為何? 漢樺文化
第三章 清季的改革與革命 第二節 新政與立憲運動
戊戌政變後,保守勢力掌權,十分憤恨外人,遂鼓動民間排外,促使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 歷 A 史 一、庚子後新政 背景: 戊戌政變後,保守勢力掌權,十分憤恨外人,遂鼓動民間排外,促使義和團事變,導致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後,慈禧太后為收拾全國人心,遂宣布推行新政。 漢樺文化
1901年(光緒28年),清廷下詔變法。變法的內容大致與戊戌變法雷同,新政措施如下: 歷 A 史 1901年(光緒28年),清廷下詔變法。變法的內容大致與戊戌變法雷同,新政措施如下: 漢樺文化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增設商部、學部、巡警部等現代部會。 歷 A 史 (一)改革官制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增設商部、學部、巡警部等現代部會。 (二)編練新軍 成立練兵處,改用西法編練新軍,如袁世凱之新建陸軍、張之洞之自強軍。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三)興學堂、廢科舉 1901年(光緒27年)科舉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 改各省書院為學堂。 省、府、州、縣分設大學、中學、小學及蒙養學堂。 1905年(光緒31年)頒令廢除科舉 鼓勵出國留學,留學從歐美轉向日本,留日學生激增。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四)提倡實業 設立商部,獎勵農工商;設立銀行 庚子新政之意義:慈禧並無改革誠意 只想藉改革收攏人心,降低國內外的責難 削弱漢人督撫、大臣權力,將權力集中在滿人。 無法滿足改革派的期望,1905年(光緒31年)開始推動君主立憲。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二、立憲運動 (一)梁啟超的思想 梁啟超: 字卓如 廣東新會人 文筆: 「筆端常帶感情」在言論界獨領風騷,掀起清末要求立憲的浪潮。 梁啟超,攝於1899年,時年24歲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戊戌政變後的梁啟超:亡命於日本期間 大量吸收最新西方政經知識,形塑出自己的思想體系 辦報為主要事業,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文體文白夾雜、通俗流暢、熱情奔放。 青年學子風靡梁啟超所辦之報 透過報紙宣傳西方,包括進化論、天賦人權論、國家公有的思想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戊戌後,梁啟超的思想劇變: 在1903年(光緒29年)以前:思想激進等同革命派。 認為革命是唯一出路 1903年以後,主以溫和漸進 原因: 國民智識程度不夠,貿然實施共和會使國家分裂 君主立憲政體,可保證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可避免社會動盪,是為最優良之政體。 漢樺文化
歷 A 史 1906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預備實施立憲。左為五大臣之一戴鴻慈記錄考求西方政事、風俗心得之日記 漢樺文化
日本在甲午戰爭勝中國,又再勝俄國,原因在於日本君主立憲,中、俄則君主專制。「立憲」遂成救國良方。不停有「召開國會」、「制訂憲法」的呼籲。 歷 A 史 (二)立憲運動的開展 發起之背景: 1905年(光緒31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勝利 日本在甲午戰爭勝中國,又再勝俄國,原因在於日本君主立憲,中、俄則君主專制。「立憲」遂成救國良方。不停有「召開國會」、「制訂憲法」的呼籲。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仁川及旅順海戰圖。上圖為日本在仁川外海擊沉兩艘俄艦,下圖為日本聯合艦隊突襲停泊在旅順港內的俄艦 1905年8月,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調停下,日俄雙方在美國東北的樸資茅斯海軍造船廠展開談判,並於9月5日簽署合約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清廷立憲過程: 清廷態度:迫於情勢,宣布接受立憲, 考察憲政:派遣五大臣出國 預備行憲:1906年(光緒32年)慈禧頒預備行憲之詔,原則為「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 改定官制:在京師設立資政院、各省設立諮議局,作為日後議政機關。 相關教育:立憲前先教育國民,使紳民明悉國政。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民間立憲派行動: 仕紳陸續成立「預備立憲公會」3。 要求清廷盡快召開國會,制訂憲法。 梁啟超在日本東京成立「政聞社」,支持立憲,遷社於上海,全國設分會,創刊《國風報》,鼓吹立憲,並以立憲政黨自居。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一再推延的立憲運動: 1908年(光緒34年)各省立憲人士不滿清廷拖延 遂聯名向政府請願速開國會。 清廷頒布「憲法大綱」4─緩和立憲派的壓力 規定9年後實施憲政→年限又太長 憲法大綱規定的君權太重,民權太輕 立憲派大失所望 漢樺文化
歷 A 史 立憲運動的發展: 1909年各省諮議局成立 立憲派開始互相串連 →發動三次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的請願活動 清廷在輿論下: 1910年(宣統2年)縮短預備立憲年為6年 計畫於1913年(宣統5年)召開國會,在國會未開前,先成立責任內閣 漢樺文化
歷 A 史 清末責任內閣的13位主要首長中,滿人8名,蒙古人1名,漢人只有4名。滿族中皇族又佔5人,故又稱「皇族內閣」 漢樺文化
歷 A 史 三、皇族內閣與立憲派轉向革命 皇族內閣的產生:1911年(宣統3年) 裁撤軍機處 成立責任內閣,以奕劻為總理大臣。 內閣大臣以滿人佔多數,皇族成員居滿人半數以上,被譏稱「皇族內閣」 以改革官制為名,任命親貴掌握軍權,削弱地方督撫權力,集權中央 漢樺文化
立憲派明瞭清廷並無立憲誠意,只想藉立憲保住皇權。 立憲派對清廷感到絕望,和平改革破滅,革命推翻滿清成為唯一道路 歷 A 史 立憲派與革命派合作: 立憲派明瞭清廷並無立憲誠意,只想藉立憲保住皇權。 立憲派對清廷感到絕望,和平改革破滅,革命推翻滿清成為唯一道路 漢樺文化
2.清廷為挽回國勢嘗試了自強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等努力,為何始終無法達成「富國強兵」的目的? 歷 A 史 1.清末為何會掀起君主立憲的熱潮呢? 2.清廷為挽回國勢嘗試了自強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等努力,為何始終無法達成「富國強兵」的目的? 漢樺文化
第三章 清季的改革與革命 第三節 革命運動的開展
一派主張以溫和漸進改革,由康梁的維新運動,演變為清末新政改革及立憲運動。 歷 A 史 一、孫中山與國民革命 甲午戰後的救亡圖存: 開展兩大政治運動: 一派主張以溫和漸進改革,由康梁的維新運動,演變為清末新政改革及立憲運動。 一派主張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仿照法國與美國的「共和」政體,革命運動主要領袖為孫中山。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孫文,號逸仙,中山為流亡日本時之名, 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人。 自幼喜聽太平天國故事,立志成為「洪秀全第二」。其革命思想,主要受到西方影響。 斷髮後的孫中山 漢樺文化
孫自1879年(光緒5年)於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海外求學期間,開拓思想新境界,目睹夏威夷人民反美國吞併的抗爭,深受啟發。 歷 A 史 少年時的孫中山: 孫自1879年(光緒5年)於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海外求學期間,開拓思想新境界,目睹夏威夷人民反美國吞併的抗爭,深受啟發。 孫中山立志革命: 中法戰爭後,中國陸戰獲勝,卻向法求和斷送越南宗主權,目睹清廷無能,而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漢樺文化
歷 A 史 發起革命之開端: 1886年(光緒12年),孫赴廣州就讀醫科 結識鄭士良,聯絡各地傾向革命的會黨,成為早期革命運動的武力。 次年轉入香港西醫書院,接受完整醫學教育,利用學校作為革命活動總部,往返港、澳間推動革命事業。 結識陳少白等三人,朝夕往來,而被戲稱為「四大寇」。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李鴻章不接納 時間: 1894年(光緒20年) 觀點: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影響: 孫確定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在檀香山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漢樺文化
被清廷誘捕,非法拘禁於駐英使館內,準備送回國內受審。幸賴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搭救,才倖免於難。 歷 A 史 第一次起義: 時間:1895年 地點:廣州 結果:失敗,孫流亡至英國。 隔年在倫敦蒙難: 被清廷誘捕,非法拘禁於駐英使館內,準備送回國內受審。幸賴西醫書院的老師康德黎搭救,才倖免於難。 漢樺文化
孫中山在國外聲名大噪,成為中國革命領袖, 留英期間,完備「三民主義」思想體系, 提出三大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民族革命:推翻滿清、打倒帝國主義 歷 A 史 倫敦蒙難後: 孫中山在國外聲名大噪,成為中國革命領袖, 留英期間,完備「三民主義」思想體系, 提出三大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民族革命:推翻滿清、打倒帝國主義 民權革命:建立共和與實現民權 (創制、複決、選舉、罷免等四權) 民生革命: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廣州黃花崗之役中被捕的革命黨人(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下) 孫中山倫敦蒙難時所書的求救書卡 漢樺文化
革命派人士整合各力量,於1905年(光緒31年)在東京整合成「中國革命同盟會」 歷 A 史 二、革命黨的奮鬥 背景: 清廷腐敗: 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興起民族危機意識 →有利革命情勢 革命刊物和團體出現與整合: 革命派人士整合各力量,於1905年(光緒31年)在東京整合成「中國革命同盟會」 漢樺文化
入會宣誓:「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誓詞意義:等同三民主義綱領 創辦刊物:創革命黨機關報─《民報》 歷 A 史 同盟會成立: 領袖:孫中山, 入會宣誓:「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誓詞意義:等同三民主義綱領 創辦刊物:創革命黨機關報─《民報》 對立者:梁啟超的《新民叢報》 對立觀點:在革命、排滿、民權、土地國有等上有論戰。 漢樺文化
歷 A 史 同盟會成立後的起義─ 最壯烈之役:廣州黃花岡之役 時間:1911年(宣統3年)。 參與者:不少留日學生英勇奮戰捐軀 意義:引起不小震撼,預示半年後 武昌起義的成功。 漢樺文化
歷 A 史 1905年11月於東京創刊的革命黨機關報,為同盟會宣傳革命思想的利器,1908年遭日本政府命令停刊,共出刊24期 漢樺文化
1.辛亥年「廣州黃花岡之役」的影響,試討論之。 2.何種時代背景或事件萌發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念頭,試討論之。 歷 A 史 1.辛亥年「廣州黃花岡之役」的影響,試討論之。 2.何種時代背景或事件萌發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念頭,試討論之。 漢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