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防護具使用 中山醫學大學 104 學年度實驗室安全衛生研習營 中國醫藥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陳振菶.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 境外健康医疗风险管理. Page  2  境外项目医疗健康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构成  境外健康医疗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方案  典型国家和地区传染病防治(疟疾、艾滋病、黄热病等)  食品与饮水安全  境外人员出入境准备及归国后健康管理及心理调适  压力管理及工作生活平衡.
Advertisements

Chinafil—Your Key to the Clean World
蘆洲市從2010年12月起,將辦理垃圾隨袋徵收工作,這項工作在其他地方已陸續展開,而且大都獲得不錯的成效。主要的成果包含:垃圾減量、資源回收量增加、大眾對環境品質更加關切等。其實在這之前,台北縣政府在前年就已經發布低碳教育白皮書,也針對所屬機關學校推動禁用免洗餐具政策,目前學校在資源回收上已經展現良好成果,如果再成功推動垃圾減量,相信必能提升環境品質。
不允许随意排放的化学品(1) 强氧化性酸:硝酸(HNO3)、高氯酸(HClO4) 、高溴酸(HBrO4)和溴酸 (HBrO3)等!
台灣經營之神 王永慶 - 一生的事業 指導老師: 戴伶娟 老師 組長: 4000P020 陳柏穎 組員: 4980E054 詹典易
园林景观设计.
西南政法大学宣传画册.
噪音.
第十三章 噪音及其防制 13.1 噪音之測量 13.2 噪音之效應 13.3 噪音之防制.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背脊疗法讲座 青岛大学医学院 贺孟泉.
中 國 大 節 慶 陳淑貞.
职业健康监督管理.
危害通識 大專校院實驗室安全衛生考試中心 1 1 給講者 1.每張投影片的基本重點就是投影片中的文字(案例投影片除外)
釣魚台事件 屬於我們的保「釣」運動將持續進行!.
第九章 認識勞退新制及因應之道 大葉大學 助理教授 邱祈豪.
生物技術 教師:林維莉.
食品與健康 王鳳英 副教授.
大紅燈籠高高掛 從電影藝術談微觀權力作用 組員: 陳思潓 蘇惠瑄
建構優質校園安全衛生文化 安全衛生(含緊急應變) 給講者: 1.每張投影片的基本重點就是投影片中的文字(案例投影片除外)
編撰者:顏慶堂 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學系
個人防護具 大專校院實驗室安全衛生考試中心.
1.理工學院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法源依據(自2-1-5)
節能省碳 做環保 健康快樂沒煩惱 節能省碳小撇步 製作人:5224李洋.
(preventive medicine)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危 害通識與化學品洩漏緊急處置介 紹 安 平 技 術 顧 問 有 限 公 司 技 師:曾 煥 哲.
核生化防護 ●核生化問題分析 ●輻射危害及防護 ●防護具功能說明
保良局方王錦全小學 學校健康促進經驗分享    盧淑宜校長.
生物實驗安全防護講習 銘傳大學 生物科技學系 張猷忠.
11.1 前言 11.2 廠房結構 11.3 通道 11.4 工作空間 11.5 照明 11.6 通風及換氣 11.7 溫度及濕度
長春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兵棋推演暨實兵演練簡報 西碼頭分隊 1.
腸胃道感染個案嘔吐物及排泄物 污染場所之 消毒方式與注意事項
新北市立三重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活力。專業。務實。卓越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臺中分局 化工產品檢驗制度介紹
没错,他们就是 中国最具活力和创富能力大的群体之一——
個案分析-毒奶粉 499M0031 林佩誼 499M0034 林孟寰 499M0030 余采潔 499M0053 呂宜樺
Aquatoner 水韻環保奈米塗料 -抗污、防霉、無毒- 鳶揚國際開發有限公司
特定化學物質作業勞工安全衛生有關法規 1.勞工安全衛生法 2.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3.勞工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 4.危險物及有害物通識規則
情境3-3 室内陈设设计与表现 ——现代简约风格餐厅室内陈设.
敦煌石窟 中國人物畫 敦煌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第三章、自動檢查 編著者:蔡永銘.
第五章 职业性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法.
全國高中職學校實驗(習)場所安全衛生自我檢核暨觀摩研習會
02/24/99 實驗室安全衛生概論 湯大同 石東生 22 1.
香菸、酒、檳榔的危害 蘇材龍 葉修銘 陳建宏 江嘉祥 吳嘉駿
訓儉示康 司馬光.
餐飲實務操作之衛生安全 君悅大飯店 食品安全顧問 謝佑良.
長生不老 組員: 指導老師: 許藝菊 張進發 黃柏凱 王志勝 徐至凱
大丰市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大丰)
陸、實習工場安全注意事項 電機科.
华星光电Pixel合作项目 冷传利
工業衛生概論 義守大學 健康管理學系 張富貴 助理教授.
實驗室通風.
嵩贊油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部稽核課程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TOSHMS & OHSAS      系統介紹 講師 : 林 明 洲 協理
1. 毒性化學物質簡介 1.
化工安全与环境 第四章 职业卫生.
因應伊波拉病毒感染 醫療照護工作人員 個人防護裝備建議
專題習研電腦科-西藏民族的服飾 西藏長袍、僧衣、西藏的頭飾 中二班朱惠掦製作.
华星光电Pixel合作项目 冷传利
詩經 蔡柳金.
噪音 教育部安全衛生通識課程教材.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實驗場所安全衛生管理 A1 校園安全衛生基礎.
鉛中毒危害預防.
設計圖法實習I 第一章 工程圖概述 1-1 工程圖之重要性 1-2 工程圖之種類 1-3 工程圖之規範 1-4 圖紙之規格.
「中國人物畫」 孔慕斯、黃穎瑜 © 2004 Powered by
不一樣的房子.
小腳ㄚ遊港都 製作人:葉睿恩、陳品潔、洪采襄.
·空气感清透隔离防护乳· Air Clear Protection Crea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個人防護具使用 中山醫學大學 104 學年度實驗室安全衛生研習營 中國醫藥大學 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 陳振菶

學習目標 1.認識實驗室常用之個人防護具的種類 2.學會正確選擇個人防護具 3.學會個人防護具正確穿戴方法及保養維護

大 綱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單元2. 個人防護具簡介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單元5. 防護衣 大 綱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單元2. 個人防護具簡介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單元5. 防護衣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單元7. 聽力保護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危害評估 檢視工作或實驗的流程,與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與原料,判斷可能的危害類型與嚴重度 例:化學性作業:翻閱所使用的化學物質的物質安全資料表,瞭解該物質的在環境中的性狀與本身特性(固/液/氣態、腐蝕性、揮發性與脂溶性高低等)、毒性等級等。 第一級 重點提示 危害評估 檢視工作或實驗的流程,與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與原料,判斷可能的危害類型、發生機率與嚴重度 參考說明 例:化學性作業:翻閱所使用的化學物質的物質安全資料表,瞭解該物質的在環境中的性狀(固/液/氣態?)、進入人體的可能途徑(吸入、食入、皮膚接觸)、毒性高低等。由化學品環境中的性狀與,可評估其進入人體的途徑與可能發生的危害類型,例如氣體與高揮發性物質可能發生呼吸性危害,非揮發性液體以食入性危害為主,腐蝕性與高脂溶性液體需注意皮膚接觸危害等,而依毒性高低可評估控制、防護措施的急迫性。 例:生物實驗操作細菌或病毒,可先查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基因重組實驗守則」附表二”,瞭解該微生物的生物危害分級 (Risk Group 1~4),或參考國外的”生物安全資料表”,瞭解該為生物的毒性高低、危害類型與應採取的危害預防措施等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危害預防方法的優先順序: 2. 行政管理 3. 個人防護具(最後一道防線) 1. 工程控制 a. 取代:低毒原料取代高毒原料;低危險製程代替高危險製程 b. 減量:以較少原料進行生產 c. 隔離:將產生危害的設備、製程或人員隔離 d. 通風:局部排氣或整體換氣 2. 行政管理 a. 教育訓練 b. 個人衛生 c. 廠房整潔 d. 物料標籤 3. 個人防護具(最後一道防線) e. 輪班作業 f. 環境監測 g. 健康檢查 第一級 重點提示 為了避免作業人員產生傷害或發生疾病,對於作業環境中所存在之安全上或衛生上的危害風險都必須加以消除或控制。而對於控制方法的選用上一般是以越接近污染源者為越優先考量 --危害預防方法的優先順序:工程控制 > 行政管理 > 個人防護具 儘管個人防護具通常是危害預防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從另一個觀點而言,一旦該道防線失效,將立即造成人員暴露在危害之中,因此,在使用個人防護具時,需要擬定完善的使用計畫,且務必確實執行該計劃。 參考說明 1. 工程控制 a. 取代:低毒原料取代高毒原料;低危險製程代替高危險製程 。例:許多年 前在化學工廠與實驗室,”苯”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原料與溶劑,但自從發現苯 具有致白血病的危險性後,人們改以毒性較低的物質,例如甲苯,來取代苯 b. 減量:以較少原料進行生產 c. 隔離:將產生危害的設備、製程或人員隔離 d. 通風:局部排氣(例如化學實驗室的化學氣櫃、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櫃) 或整體換氣 2. 行政管理 a. 教育訓練 b. 個人衛生 c. 廠房整潔 d. 物料標籤 3. 個人防護具(最後一道防線): 各人防護具是最後一道防線的原 因,以下一張投影片的例子來說明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案例與參考作法: 案例一 :噪音危害 案例二:呼吸危害 1. 工程控制:將噪音產生源隔離或加裝屏障 2. 行政管理:改變作業方式以產生較低噪音的方式 為之 或輪班工作 3. 個人防護具:配戴耳塞或耳罩 案例二:呼吸危害 1. 工程控制:局部排氣系統或整體換氣 2. 行政管理:改變作業方式或輪班工作 3. 個人防護具:配戴適當之呼吸防護具 第二級 重點提示 說明以噪音和呼吸危害預防為案例, 案例一. 噪音危害 1.工程控制:將噪音產生源隔離或加裝屏障; 2.行政管理:改變作業方式以產生較低噪音的方式為之,或輪班工作; 3.使用個人防護具:配戴耳塞或耳罩 案例二:呼吸危害 1.工程控制:排氣系統或整體換氣; 2.行政管理:改變作業方式或輪班工作; 3.使用個人防護具:配戴適當之呼吸防護具 參考說明 2.的實驗室參考範例 (1)如有某化學實驗必須使用甲苯作為溶劑(甲苯具揮發性,長期吸入高濃度的甲苯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TWA=50 ppm)),為避免實驗人員溪入高濃度的甲苯蒸氣,應首先應用工程控制的方式:沒進行實驗時保持甲苯容器瓶蓋緊閉,實驗進行時需在化學氣櫃中操作甲苯(局部排氣),將甲苯蒸氣直接抽離實驗人員,並開窗保持室內通風(整體換氣),將可能少量逸散至實驗室空氣中的甲苯蒸氣進一步加以稀釋,如確實進行上述步驟,應可確保實驗室空氣中甲苯蒸氣濃度遠低於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的濃度,如想再進一步降低危害風險,則應配戴附有活性碳濾層的呼吸防護具,在空氣進入口鼻前將其中微量的甲苯蒸氣濾除。 (2)承上例,如一開始未進行工程控制,而先採用配戴口罩的方式避免危害,只要發生下列任何一項以上的狀況,即有可能直接吸入高濃度的甲苯蒸氣: A.口罩的種類選擇錯誤,例如選用一般紗布口罩 B.口罩的尺寸選擇錯誤(未配合自身臉型),造成口罩漏氣 C.口罩的佩帶方式錯誤,造成漏氣 D.實驗進行中因說話、或其他臉部動作,造成口罩漏氣 E.在活性碳濾層吸附飽和時未及時更換新口罩,造成甲苯蒸氣穿透口罩 F.因悶熱或其他原因在實驗進行中取下口罩 故如僅以佩帶口罩作為預防呼吸危害的唯一手段,存在極大的潛在風險。且佩戴口罩容易悶熱,呼吸不順,妨礙言語溝通,亦不利於實驗進行。因此應先以工程控制等安全性高,不妨礙實驗進行的方式預防危害,而將配戴個人防護具當做最後一種防線。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個人防護具使用之時機: --臨時性作業、作業時間短暫或作業期間短暫時。 --進行作業場所危害預防裝置的維護、保養、修護工作時。 --當工作的場所或製程本身無法採取合適之工程控制措施時。 --即使採用了工程控制措施,仍無法將可能發生的危害風險降至可接受的範圍。 --緊急意外事故逃生或搶救人命時。 第二級 重點提示 1.在絕大多數的工作與實驗場所,經由各種確實的工程控制與行政管理措施,應足以將危害消除或至少將危害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範圍,不需配戴個人防護具,但在某些特定狀況(時機),則必須配戴個人防護具以預防危害。 --臨時性作業、作業時間短暫或作業期間短暫時 --進行作業場所危害預防裝置的維護、保養、修護工作時 --當工作的場所或製程本身無法採取合適之工程控制措施時 --即使採用了工程控制措施,仍無法將可能發生的危害風險降至可接受的範圍 --緊急意外事故逃生或搶救人命時 參考說明 舉例說明 ---臨時性作業、作業時間短暫或作業期間短暫時 (1)化工場液態或氣態化學物質輸送管路年度歲修拆裝(一年一度,工作時間短暫),儘管事先排空管路,管路中仍會存留少量化學物質,會於拆裝十逸出,故工作人員需配戴適當的個人防護具 特別說明:以學校實驗室而言,若危害預防裝置(例如化學氣櫃)因維護保養無法運轉時,有關的實驗即應停止,待防護裝置恢復運作後才可繼續進行實驗。而在工廠等事業單位,若因工期或其他原因無法停工等待危害預防裝置恢復運作,工作人員需配戴正確、效能足以保護人員安全與健康的個人防護具才可進行工作,即便如此,仍應儘可能在最短間內恢復危害預防裝置的運作。 --當工作的場所或製程本身無法採取合適之工程控制措施時: (1)汽車噴烤漆廠人工噴漆作業時,須避免工作人員吸入油漆蒸氣與油滴,但該作業廠狀況難以裝設有效的排氣裝置,故工作人員必須以配戴呼吸防護具來預防呼吸危害 (2)在一般道路總存在發生車禍的風險,一旦發生車禍機車與自行車騎士無法像汽車駕駛可靠車身結構、氣囊與安全帶來預防與減輕傷害,故必須配戴合適的安全帽以預防頭部外傷 (1)多數營建工地雖然採取許多措施以防止物品掉落撞擊頭部,或未完工的配電線造成頭部感電,但受限於現場狀況難以保證絕不發生頭部受傷與感電狀況,而一旦發生極可能危及生命,故進入營建工地必須配戴工地用安全帽 (2)化學實驗室配置液體化學品時,事先充足的實驗技巧訓練可大幅降低藥品噴濺的危險,但無法完全消除發生的可能性,一旦發生化學品噴濺,可能導致眼睛失明、皮膚灼傷等嚴重後果,故實驗進行時需配戴適當的護目鏡、防護手套與穿著實驗衣(如化學品毒性高則需更高等級的防護裝備)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進入實驗室基本且必要的安全衛生防護裝備: 1. 眼鏡與實驗衣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人的眼睛是人體最精密的感覺器官,脆弱且缺乏再生能力,而實驗室中總存在液體噴濺、碎屑飛濺的可能,為避免眼睛受傷甚至失明,在實驗室進行實驗驗操作,必須要配戴安全眼鏡。 2.一般近、遠視眼鏡功用為矯正視力,並不具備在工作、實驗場所保護眼睛的功能,因此配戴一般眼鏡者在進行實驗操作時仍需配戴安全眼鏡 3.在實驗室內須穿著實驗衣,除了可預防皮膚遭液體噴濺,也為了避免將實驗室內的有害物質帶至生活環境中(例如穿著日常衣物進行微生物實驗,該微生物可能附著於衣物上,被帶至飲食場所,揚起附著於食物飲料中而被食入人體) 4.左上方為各種安全眼鏡,中上方與右上方圖為配戴安全眼鏡與穿著實驗服進行實驗的人員;左下方圖中人員未穿著實驗衣,有皮膚接觸實驗液體的風險,眼睛配戴的是一般眼鏡,安全性不足,液體往臉部噴濺時眼睛仍可能受傷;中下圖人員似乎未進行實驗操作,僅穿著日常衣物進入實驗室,可能會沾染實驗室化學品或微生物而帶至實驗室外;右下圖人員有穿著實驗室,但眼部完全沒有防護,一旦發生液體噴濺臉部的事件,眼睛立即受害。 (http://www.ecm.auckland.ac.nz/safety/safety.html)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進入實驗室基本且必要的安全衛生防護裝備: 2. 鞋子 第一級 重點提示 實驗室中任何飛落物或噴濺液體最終會往下墜落,或是液體噴濺至人體後亦會往下流動,而腳部位於人體最低處,容易受害。 實驗室中存在許多有害物質與危險裝置,若腳部因疏忽踢擊前述物品亦可能受傷,特別是腳趾的部份。 因此在實驗室中需注意腳部的保護,在一般實驗室中最少要穿著包腳的鞋款(上方四圖),絕不可穿著裸露腳部、腳趾的鞋款,更不可光腳進行實驗(下方四圖) 在部分高風險性實驗室,需視狀況穿著等級更高的腳部防護具,例如鋼頭安全鞋或化學防護靴 參考說明 下方中右圖除裸露腳部外,鞋跟過高易扭腳、跌倒亦不符安全要求,實驗室不可穿著高跟鞋 光腳除腳部可能受害外,亦會增加人員的感電風險 (http://www.ecm.auckland.ac.nz/safety/safety.html)

單元1. 危害評估與控制 重點提示: - 使用個人防護具是危害物暴露防制的最後一道防線。 - 使用個人防護具是危害物暴露防制的最後一道防線。 - 在實驗室操作化學品時,應盡可能在化學氣櫃內操作實驗研究。 - 實驗室內的個人防護裝置,不僅僅限於呼吸防護具(口罩)以及手套,實驗衣、安全眼鏡、包腳鞋等皆是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第二級 參考說明: 眼睛防護具之構造上,一般應能滿足下列各款: 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 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 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 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致使戴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單元2. 個人防護具簡介

單元2. 個人防護具簡介 個人防護具種類: 重要觀念: 眼睛與臉部防護具 唯有使用時,個人防護具才能提供保護 呼吸防護具 防護衣 手足安全防護 聽力保護 …… 唯有使用時,個人防護具才能提供保護 個人防護具一定要正確使用,否則將比不用時更危險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實驗室中常見的個人防護具有: 眼睛與臉部防護具:安全眼鏡、安全面罩等 呼吸防護具:拋棄式防塵口罩、防毒面具等 防護衣:實驗衣、防濺圍裙等 手足安全防護:各種防護手套、安全鞋等 聽力保護:耳塞與耳罩 2.重要觀念 (1)唯有使用時,個人防護具才能提供保護 個人防護具必須實際配戴在實驗人員身上,才有發揮防護效果的機會。某些實驗室有購置種類不等的防護具,但並未實際使用,或僅放置於安全器材櫃中作為展示品,無法發揮防護效果 (2)個人防護具一定要正確使用,否則將比不用時更危險 防護具必須正確使用才能發揮效果,每一種護具必須符合每一個的體型、身材、臉型等的特點,才能發揮保護的作用。一旦使用錯誤,因為是「最後一道防線」,人員的安全衛生將全面淪陷,比不用防護具更危險,因不使用防護具時至少知道本身毫無防護,本能會遠離危險物質與環境,但在使用而使用錯誤的狀況下,以為本身受到保護而接觸危險物質或進入危險環境,反而遭受最大的危害。 參考說明 1.某些安全器材櫃中的個人防護具是作為緊急應變時使用,平時並不需使用,但須注意安全器材櫃不可上鎖,至少需要該防護具的緊急應變人員在災害發生時須能立即取得鑰匙開啟器材櫃,否則該緊急應變防護具同樣與展示品無異。 2.個人防護具使用錯誤的後果,可利用之前投影片舉使用甲苯溶劑實驗室的例子中,口罩使用錯誤的部份來再次說明。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試想當時如果沒有這些保護裝置 後果會是!! 第三級 參考說明: 安全眼鏡可以用來做兩種不同保護之用: 防禦機械能傷害(如飛濺的顆粒、噴濺的化學物質)。 防禦輻射能傷害(電磁波中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等等) 。 目前的科技,已將上述之保護作用,依工作場所之需要融合在一起,以提供更合適的安全眼鏡。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進入任何對眼睛具有潛在危害的場所中應強制規定使用眼睛保護裝置。 對象應包括老師、學生、維修人員、訪客等。 第一級 重點提示: 任何進入實驗室之人員,哪怕只有短暫停留,都應配戴適當的防護具,特別是針對眼部的防護 參考說明:: 具有潛在危害的場所,例如:許多生物科技實驗室,進行遺傳工程技術實驗會使用紫外線觀察DNA,而UV對眼睛角膜及視網膜傷害是一直累績的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實驗室中會對眼睛或臉部造成傷害的因素: 危害種類 相關作業 衝擊 切削、研磨、雕刻等會產生體積較大且具有較大動能的飛行物體或碎片 熱 高溫爐、鎔鑄、焊接等會產生高溫的作業 化學物質 化學品或檢體的操作 粉塵 木工作業 光 焊接、熔切、操作雷射等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安全眼鏡可以用來保護勞工,防範工作中各種外來的傷害。不同種類的護眼用具各有其用途,大致上可分為: 一、防禦機械能的傷害(飛濺的顆粒,噴濺的化學物質); 二、防禦輻射能的傷害(電磁波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光。有害輻射線對眼睛之傷害)。 2.不同種類的危害應採用不同類型的防護具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防護具種類: 1. 安全眼鏡 2. 護目鏡 3. 面罩 第二級 重點提示: 防護具和一般我們佩戴的眼鏡有等級上的差別,是不一樣的東西,例如:安全眼鏡會考慮到側邊防護 參考說明: 行政院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針對安全眼鏡建立一套完整的線上查詢系統(http://www.iosh.gov.tw/Book/Other_Public_Publish.aspx?P=102),可提供有關安全眼鏡選用查詢相關資訊,查詢及選用各種工作場所及工作性質所適用安全眼鏡,可以提供相關勞工安全檢查,及雇主和勞工選購佩戴之參考。 在選用安全眼鏡時,除了在功能上必須根據所要防禦的危害能量種類選擇之外,也應考量戴者的舒適程度、不阻礙配戴者的視線或活動、配戴時不妨礙使用其他個人防護裝備、耐用及易於清潔和消毒等因素。 眼鏡須有兩鏡框上裝鏡片,中間連以鼻樑,用耳鉤或其他適當方法以保持眼鏡之正確位置….普通眼鏡型 眼鏡得視需要裝置角罩,此項角罩須為具有防銹之金屬或不易燃燒之塑膠製成。安全眼鏡如無角罩則僅保護眼之正面;如有角罩,則可保護眼之兩邊,惟角罩須光滑或有墊保護….附側片眼鏡型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防護具種類: 4. 焊接用防護面具 5. 濾光鏡片 第二級 重點提示: 強調防強光的防護眼鏡 參考說明: 1.眼蓋型防護眼鏡:應為左右各一片,視角在105以上。蓋之大小應能遮蓋眼窩全部,不致透進直射光線,且能透氣。蓋之邊緣應平滑,深度應不致觸及睫毛之程度。 2.熔接作業使用之防護面具,依CNS 7175【熔接用防護面具】之規定。 3.因職業及工作環境的不同,眼睛、頭部和面部所面對的危險也不一樣,有些危險需要特別保護,例如焊接工作必須同時具備防塵、抗衝擊、防輻射線等。 4.在選擇時必須先瞭解該項產品是否符合CNS或符合該製造廠之國家標準或符合國際性標準,惟這些標準必須等於或高於我國標準才行(例如美國ANSI、歐洲EN、加拿大CSA、日本JIS等標準)。購買時宜請製造商或供應代理商提供相關資料,做為諮商、研判之參考。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隱形眼鏡: -在實驗室中: 1. 禁止配戴隱形眼鏡(最保守的作法) 2. 審慎評估戴隱形眼鏡的風險 3. 使用氣密型護目鏡 -當化學品不慎進入眼睛時: 1.以清水沖洗並立即摘除隱形眼鏡 2.連續沖洗至少15~30分鐘 3. 送醫院檢查 第一級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隱形眼鏡(無法視作個人防護器具) -在實驗室中一般是禁止配戴隱形眼鏡,主要的原因為: 1. 當異物進入眼睛時,由於人體的反射動作將使眼皮緊閉,讓取下隱形眼鏡的難度增加,延長急救的時間。 2. 有些化學品的蒸汽會穿透隱形眼鏡材質,而在隱形眼鏡的覆蓋下蒸汽分子與眼睛反而有更長的作用時間。 3. 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會降低角膜敏感度而減少淚液的分泌,因此降低保護作用。 第二級 參考資料:http://www.ccohs.ca/oshanswers/prevention/contact_len.html http://www2.umdnj.edu/eohssweb/aiha/technical/ppe.htm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隱形眼鏡: -在評估實驗室中是否可以配戴隱形眼鏡,應謹慎考慮: 1. 危害的種類? 2. 戴隱形眼鏡是否讓眼睛承受更大的風險? 3. 摘除隱形眼鏡的動作是否增加眼睛的風險? 4. 危害的風險是否因為隱形眼鏡的材質與設計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5. 是否有其他的危害風險? 6. 戴隱形眼鏡是否會降低其他防護裝備的效能? 第二級 參考說明: 眼睛防護具之構造上,一般應能滿足下列各款: 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 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 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 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致使戴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單元3. 眼睛與臉的保護 重點提示: - 在評估實驗室中是否可以配戴隱形眼鏡時,應考慮的因素應包括如:危害的種類、戴隱形眼鏡是否讓眼睛承受更大的風險、摘除隱形眼鏡的動作是否增加眼睛的風險。 - 研磨作業時為了避免砂輪所產生之碎粒飛入眼中,可使用有側護片之防護眼鏡。 第二級 參考說明: 眼睛防護具之構造上,一般應能滿足下列各款: 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 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 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 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致使戴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空氣中呼吸危害物之分類 氣狀污染物 粒狀污染物 霧滴 粉塵 燻煙 生物性 氣體 微粒 蒸氣 油性 物質 「粒狀物」是指懸浮於空氣中的微粒 其大小通常以微米(10-6 公尺) 或奈米(10-9 公尺)為單位。 油性 物質 液態 霧滴 粉塵 燻煙 生物性 微粒 粒狀污染物 氣狀污染物 氣體 蒸氣 第一級 物質有三態,固液氣三態,懸浮於空氣中就各項空氣中危害物。 首先讓我們來看粉塵,粉塵是粒狀危害物一種,為固態微粒(solid particles),也就是固態微粒懸浮在空氣中。 一般來自固態物質受切割、研磨、粉碎、鑿鑽等物理性方式所產生,一般而言粒徑大於5微米(一般頭髮直徑,非長度,約100微米,5微米算很小,不過在微粒世界算是很大的)。代表性物質,如生產鉛粉(小鉛塊研磨),生產鉛蓄電池中研磨產生之鉛粉,如耐火磚之切割研磨,如模具之研磨鑿鑽等。 燻煙(Fumes),是一種特殊作業下產生之固態微粒,字面上可知,燻煙都是火字旁,因此可想像高溫,一般係物質或金屬高溫加熱蒸氣凝結而成之固體微粒。 因為係蒸發凝結產生,想像蒸發成氣體後,再逐漸凝結成微粒,可推想微粒之粒徑必然較小,一般而言粒徑小於0.5微米。 如焊接或熔煉作業所產生之懸浮微粒,例如銲錫燻煙,錳燻煙。 在此還有一種最近逐漸受到重視,也可能與生活有點關係,就是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 hazards),如細菌(bacterial)、病毒(virus)、霉菌(fungi)或其他活的生物體,當這些生物體懸浮於空氣中,就可能透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 這些生物體如何會懸浮於空氣中,首先粒徑,一般大小可從數十微米至次微米(如病毒大小約0.1微米),具有傳染致病能力,具有在空氣中懸浮能力。代表性物質,如肺結核桿菌(TB),SARS病毒。 相對於前面所談為固體微粒,在此所談為液態微粒,一般稱為霧滴,由名詞字面可知,是有關液體懸浮於空氣中。 例如金屬切割作業時使用潤滑油潤滑,因外力而使潤滑油飛散到空氣中,產生所謂霧滴。又如電解作業(或電鍍過程)所產生之氣體,由溶液中飛散,脫離過程可能會將溶液帶出,懸浮在空氣中,若溶液含酸,就成酸性霧滴。又如噴漆時,空氣透過噴嘴將油漆噴散,若是所噴出之物質為液態,就產生霧滴。 有名的代表性物質為,硫酸霧滴,電池工廠化成時(將電池通電流),因有氣體產生就會產生硫酸霧滴。另外還有鉻酸霧滴,鉻酸用在電鍍鉻金屬時採用,鉻金屬外觀很亮又耐磨,如車子宣稱鍍鉻頭燈,而電鍍過程,因效率問題,部分電流電解水而產生氣體,因此一樣會鉻酸霧滴產生情形,而鉻酸之腐蝕性相當強,有名案例就是使得勞工鼻中膈穿孔。 前面所談的都是空氣中粒狀物,若空氣中有害物為氣態,一般有可分成二種,氣體與蒸汽。 首先談氣體,一般而言在室溫下能藉由獨立的分子型態存在,而且擴散性很強,一般會藉由擴散作用而均勻地佔有其被包圍空間之物質,也就是分散很均勻。 代表性物質如一般空氣中物質,如呼吸之二氧化碳,焊接用之乙炔,空氣中主要之氮氣(惰性氣體,工廠會當作保護產品避免氧化之氣體),燃燒產生之一氧化碳,一般燃燒(如熱水器,瓦斯爐)多少會產生一氧化碳,只是濃度不同及是否有稀釋而已。 另一種氣態為蒸氣(Vapors),常溫常壓下由液態或固態物質揮發或昇華所產生的氣態狀物質。 代表性物質,如加油站所聞到之汽油味,或是油漆時聞到之有機溶劑,較被注意的有機溶劑有苯,正己烷,四氯化碳,這些都曾發生過工安問題,甚至被證實為致癌物質。 氣狀 固態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的選擇 「防塵口罩」與「防毒面具」的差異? Filter media Dirty air Clean air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根據前一張投影片,要學生了解須根據所面對的危害物種類選擇適合的防護具,防塵口罩是針對空氣中液態跟固態的危害物;防毒面具是針對氣態危害物 例如:N95口罩無法用來防有機溶劑 2.下圖為一般N95口罩的濾棉,右圖為活性碳吸收機制(兩者機制不同所以用處不同) 參考說明: 作業場所空氣中可能危害大略可分為粒狀物、氣狀物與缺氧或有立即致危(IDLH)之虞等三類,確認這些危害是呼吸防護具使用的一個重要步驟。分類上,空氣中缺少氧氣、危害性無法接受或危害程度未知的環境時情況(如火災現場、通風不良的塔槽、密閉空間中),即使將空氣中危害物濾除,仍可能造成不可接受之危害,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使用淨氣式呼吸防護具並無法提供作業人員有效的防護。在一般情況下,空氣中的粒狀與氣狀污染物可以利用濾材過濾或吸附等方式將其濃度降低至可以被接受的範圍。由於粒狀與氣狀污染物的處理原理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性,因此淨氣式呼吸防護具在使用時必須根據危害物的類型來選擇。 粒狀污染物的過濾原理是利用氣流流經多孔性結構的材料以截留空氣中的微粒。濾材有多種的形式,一般可分為纖維性(fibrous)、編織性(fabric)、薄膜(membrane)、顆粒床(granular bed)等,而各種形式的濾材又依其孔隙杜、厚度、纖維大小、孔徑、編織方法以及其空氣阻抗等因素而有不同的用途。 纖維性濾材由於具有較高的微粒收集效率,同時具有較低的空氣阻抗,因此是為呼吸防護具濾材的最佳選擇,其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結構正如其名一般,是由一根根的纖維隨機地分佈在與氣流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由照片可知其結構相當地鬆散,一般而言,其填充密度(單位體積的濾材中纖維體積所佔的比值)約在0.01~0.15的範圍;至於纖維的直徑則約為0.01~100微米之間。 圖片來源:濾罐吸附有機溶劑負荷情形(Nelson,1976)

防塵口罩與防毒面具 防塵口罩 (dust mask) 針對空氣中之粒狀汙染物 (如礦物性及生物性粉塵、霧滴、燻煙、氣懸膠等) 進行防護; 使用以濾棉為主之濾材; 防護具面體可與濾材分離或合一,後者稱為過濾面體式呼吸防護具 (filtering facepiece),如 N95 口罩。

防塵口罩(過濾面體式呼吸防護具) N95 防塵口罩 含呼氣閥 (Source: 3M Company, USA) 28

防塵口罩(過濾面體式呼吸防護具) 半罩式塑料面體與 P100 濾材 半罩式塑料面體與 P95 濾棉 (Source: 3M Company, USA) 29

防塵口罩與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 (gas mask) 針對空氣中之氣狀汙染物 (如有機蒸氣等) 進行防護; 使用內含活性碳、分子篩、或酸鹼中和反應劑之濾毒罐; 面體多數與濾材分離,且以塑料面體為主,故與使用者臉部之密合性較佳。

防毒面具 (半罩式與全罩式)之面體與濾毒罐/匣 (Source: 3M Company, USA) 31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的選擇 呼吸防護具有不同的型式與等級,是否適合?是否有效? 同一種類型的PPE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佩戴呼吸防護具可將危害物濃度降低多少倍? 何謂「防護係數」與「密合係數」? 第一級 重點提示: 2.要選哪一種呼吸防護具,當然要選有效之呼吸防護具,一般建議選擇通過認證的呼吸防護具,認證就是某單位根據某項標準進行測試來評估是否符合此標準。 例如通過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認證的呼吸防護具。依據之標準(也是法令)為美國法令42 CFR 84,此標準常被提到的就是N95,N99,N100。 例如通過EN認證的呼吸防護具。有EN 149(拋棄式防塵口罩),EN 143(防塵口罩),當然還有其他標準…….. 3.而雖然相同呼吸防護具,但每個人配戴方式不同,戴起來不密合,臉上有疤痕或有鬍鬚等,將會有不同效果,並不是同一種類型的PPE不是每個人都適用, 4佩戴呼吸防護具可將危害物濃度降低多少倍?一般用防護係數來考慮 防護係數:protection factor, PF 防護係數的定義為配戴呼吸防護具時,防護具內、外污染物的平均濃度之比值,當防護係數越大時,其所能提供的防護等級就越高。不同型式的呼吸防護具所能提供的防護係數並不相同,從面體型式的角度來看,全面體的防護係數會高於半面體。此外,正壓式之防護係數一般較負壓式來的高。 密合係數:fit factor, FF,(評估配戴是否良好的比值) 可經由定量密合度測試量測結果得知,使用者與面體間的密合係數,是面體外污染物濃度與面體內污染物濃度的比值,例如:使用者穿戴呼吸防護具,在呼吸防護具面體外污染物濃度為300ppm,而在面體內量測到的污染物濃度為3ppm,則該呼吸防護具對該使用者的的密合係數則為100.

呼吸防護具提供的防護等級 防塵口罩與 半罩式防毒面具 全罩式防毒面具 緊急應變使用 全罩式防毒面具 動力式空氣濾淨呼吸防護具(Powered air-purifying respirators 手術用口罩 管路式呼吸防護具(Air-line respirators) 自攜式呼吸防護具(Self-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33

防塵口罩之防護分級 NIOSH 針對防塵口罩劃分之防護分級: N95 濾材阻抗防護性類別 測試用懸浮微粒a 過濾效能 (%) 95 99 99.77 N 系列 非抗油性 NaCl 非油性氣懸膠 N95 N99 N100 R 系列 耐油性 DOP 含油性懸浮微粒 R95 R99 R100 P 系列 抗油性 P95 P99 P100 N95 a測試用懸浮微粒選用大小為 0.3 μm 之最易穿透粒徑;依濾材阻抗防護性不同,測試用之懸浮微粒可分為 NaCl (sodium chloride) 非油性氣懸膠與 DOP (dioctyl phthalate)含油性懸浮微粒。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危害:環境中空氣不適合呼吸(如缺氧)或有危害物存在。 何謂IDLH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 IDLH狀態下須要使用供氣式呼吸防護具。 特別針對急性呼吸危害之暴露而定,達此濃度可能造成: 1. 生命喪失 2. 不可逆的健康效應 3. 降低逃生能力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要評估呼吸防護具使用問題,對於作業現場危害確認與評估應該包括確認為危害物種(缺氧,立即致危,粉塵,有害氣體等) 2.前面兩張投影片說明空氣中有危害物存在的情形,更嚴重的狀況,危害物的濃度很高,可造成立即傷害或者是空氣中氧氣濃度不夠 3.其中最嚴重的為IDLH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or Health)?立即致危危害,例如高濃度的H2S,CO, 特別針對急性呼吸危害之暴露而定,達此濃度可能造成 a. 生命喪失 b. 不可逆的健康效應 c. 降低逃生能力 4. IDLH狀態下須要使用供氣式呼吸防護具(例如消防隊員背的自攜呼吸器SCBA) 參考說明: 前面所提都是有危害物質,另外一種危害,是空氣不適合呼吸,人類呼吸目的在於獲得氧氣,若所吸入之空氣氧氣濃度不夠,也會造成危害。 因此缺氧 (Oxygen-deficient)也是一種危害。在常溫常壓下,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佔20.9%左右,但若空氣中氧氣濃度低於19%時,人就可能產生影響。 哪種情形會產生缺氧,一般而言空氣充滿在一般生活環境中,透過擴散,氧氣濃度不會變化太多,但是若限制空氣自由流動,而且被限制之空氣中氧氣被消耗(如人呼吸,動物呼吸,甚至細菌氧化),或是氧氣被趕走(如油氣趕走空氣),就可能使得氧氣濃度不夠。常發生之地點如地下礦場、坑道、船艙、油槽及其他密閉空間或通風不良的場所中,空氣中氧氣含量可能偏低,導致作業人員發生缺氧現象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氧氣濃度與生理現象 安全界限但應連續實施換氣 呼吸及脈數增加、頭疼嘔心 失神昏倒7-8分鐘以內死亡 顏面蒼白意識不明 目眩嘔心肌力下降無法支稱體重而墜落 瞬間昏倒停止呼吸痙攣 於6分鐘內死亡 第三級 補充說明: 何謂缺氧環境? 氧氣為人們維續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空氣是取得氧氣最便利的方法。地球上空氣的組成主要由氮氣(78.09%)、氧氣(20.95%)、氬氣(0.93%)、二氧化碳(0.03%)及其他微量氣體所組成,對於吸取含氧量過多或不足的空氣皆會造成身體有不適的現象發生。暴露於含氧量80%以上之環境中數小時或50%以上24小時,將會影響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且長期暴露於高濃度或高壓之氧氣下會造成嚴重的肺部組織腫大及結疤。根據我國民國八十七年修訂之“缺氧症預防規則”第三條之內容說明,缺氧是指空氣中氧氣濃度未滿18%之狀態;而根據美國聯邦法規29 CFR 1910.146:Permit-required Confined Spaces中則定義當氧濃度低於19.5%時即為缺氧環境。對於不同的氧氣濃度之下,人體會有不同的生理反應: 21%~18%時:安全界限但應連續實施換氣; ~16%:呼吸及脈數增加,頭疼嘔心; ~12%:目眩嘔心肌力下降無法支稱體重而墜落; ~10%:顏面蒼白意識不明; ~8%:失神昏倒7-8分鐘以內死亡; ~6%:瞬間昏倒停止呼吸痙攣,於6分鐘內死亡。

防護係數 (Protection Factors, PF) 環境中污染物之平均濃度 防護具內污染物之平均濃度 當濾材效率達100%時,PF = FF(密合度係數) 濾材效率 + 面體洩漏 第三級 重點提示: 此張為前面所提及的防護係數計算公式及所考慮事項;下張投影片為實際測試結果 防護係數的定義為配戴呼吸防護具時,防護具內、外污染物的平均濃度之比值,當防護係數越大時,其所能提供的防護等級就越高。不同型式的呼吸防護具所能提供的防護係數並不相同,從面體型式的角度來看,全面體的防護係數會高於半面體。此外,正壓式之防護係數一般較負壓式來的高。 濾材效率檢測  42CFR Part 84  EN 149:2001  CNS 14755 Z2125 密合度測試  定性密合度測試  定量密合度測試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挑選適當大小的面體,注意密合情形。 呼吸防護具使用原則 適合你的並不一定適合我 平均 3.9 5.7 4.0 Surgical mask 1 mask 2 mask 3 N95 平均 3.9 5.7 4.0 21.6 80.9 標準差 2.1 4.4 3.0 27.7 70.7 最大值 8.4 23.3 17.0 112.6 200.0 最小值 1.2 2.0 1.4 1.6 100以上比例 0.0% 6.5% 35.5% 第一級 重點提示: 此張是實際測試數據 前面三款為平面口罩,降低倍數都很低,密合性很差 後面兩款為N95口罩,降低倍數較高,但即使同是N95口罩,也有差別 不同人佩戴效果不一樣,有人可獲得很好的效果(如最大值),有人效果不好(如最小值) 同一款口罩(N95 mask2)由不同人配戴的密合係數高可達200以上,低則可能與一般外科手術用的口罩效果一樣(密合係數只有個位數)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的使用 選用正確有效呼吸防護具。 使用前檢點(fit check)。 密合度測試(fit test ;定性與定量)與密合度檢點(正壓與負壓)。 第一級 重點提示: 由前張投影片所列之實驗數據可知選對的口罩而且要正確使用很重要 此張投影片為介紹完成的選用策略 第一點前面數張投影片已做介紹 接下來介紹實際使用的考慮事項,包括使用前檢點和密合度測試 參考說明: 一般而言,呼吸防護具的選用可分為下列步驟, 根據危害物與危害形態,選擇適當呼吸防護具功能類型。 (2) 根據作業場所危害物濃度選擇適當的面體與濾材等級。 (3) 選用有效密合的呼吸防護具。 使用前應該檢點一下,是否符合需求,呼吸防護具外觀是否正常,使用注意事項 最後面應該正確配戴, 呼吸防護具要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功用,除了必須正確地選擇之外,還必須同時考慮二件事情:第一就是要能確保空氣經過的濾材必須能夠有效地捕集有害物,第二就是所呼吸的空氣必須經過濾材。前一項就是要考慮濾材是否對將要捕集的有害物具有效用,例如粒狀或氣態有害物,而第二項就是必須注意呼吸的空氣不可由濾材以外的其他部位進入面體之中。 由前面說明我們知道,戴用呼吸防護具後,有害物的洩漏包括二部分: (1) 穿過濾材之洩漏 (2) 未經過濾材之空氣洩漏,包括: a. 呼吸防護具與臉部氣密性不足。 b. 呼吸防護具其他連接管處、呼氣閥、目鏡等等之洩漏。 因此,是否緊密地配戴呼吸防護具,便成為濾材能否發揮功能的重要關鍵。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密合確定方法:密合度檢點(fit check),每次都應該進行;呼吸防護具配戴者自行檢查防護具與臉部密合的情形。 第三級 重點提示: 需於每次穿戴呼吸防護具後,進入作業所前進行 拋棄式防塵口罩簡易密合檢點之方式 正壓檢點 負壓檢點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密合確定方法:密合度測試(fit test),第一次挑選防護具或定期進行測試合度測試 。 定性測試 定量測試 第三級 重點提示: 定性密合度測試使用化學藥劑測試,若配戴者能以嗅覺或味覺感知化學藥劑的 存在,即可判定密合度不合格。定性測試時防塵防護具用糖精,防毒防護具用 香蕉油作為測試藥劑。至於定量密合度測試則是測試面體內外的測試劑濃度比 值,而不依賴配戴者的主觀感覺。 參考說明: 密合度測試時機 首次使用呼吸防護具或重新選用呼吸防護具後。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佩戴者的體重變化達百分之十以上時。 面體下的顏面產生疤痕或其他顯著變形。 佩戴者裝置假牙或失去牙齒 定性測試 防塵--糖精、刺激性煙霧 防毒--香蕉油 定量測試 實際測定面體內外濃度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呼吸防護具儲藏 避免呼吸防護具遭受到: 供緊急使用之呼吸防護具應標示清楚並備使用方式置放於適當位置。 物理性破壞 (physical damage) 化學性物質 (chemicals) 粉塵 (dust) 陽光 (sunlight) 極端溫度 (extreme temperatures) 過度濕度 (excessive moisture) 供緊急使用之呼吸防護具應標示清楚並備使用方式置放於適當位置。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呼吸防護具要適當儲放,儲放不當會失去性能 2.緊急用的呼吸防護具應標示清楚,並要知道使用方式 參考說明: 1.呼吸防護具的保存應避免:物理性破壞、化學性物質、粉塵、陽光、極端溫度、過度濕度等因素,防止防護具的功能受到影響。 若將呼吸防護具隨意置於工作檯土、工具箱中與工具、油汙及塵土接觸,勢必造成防護具的污染或損壞。 全新的呼吸防護具在未使用前應封存於塑膠袋中,並置於一清潔乾燥的場所,且不得堆疊存放。尤其應注意面體與排氣閥在放置時不致扭曲變形,以免因彈性疲乏而產生永久形變。 2.做為緊急使用的淨氣式呼吸防護具應單獨置於具隔間的保存箱中。此保存箱應放置於隨時可接觸到之處,且必須讓現場工作人員週知。如此方能使現場人員在有毒物質濃度劇增時能迅速佩戴防護具,避免受到嚴重傷害。 緊急用途的自攜呼吸器也必須放置於作業人員所週知的保存箱中,但保存箱的位置應在不致受到有害物污染之處。在如此安排下,當緊急狀況發生時,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應先迅速撤離現場(必要時佩戴上述的緊急用淨氣式呼吸防護具),再佩戴自攜呼吸器進入現場進行搶救或其他必要的工作。 其他有關呼吸防護之參考資料: http://www.iosh.gov.tw/Book/Public_Publish.aspx?P=79

單元4. 呼吸防護具 重點提示: - 防塵口罩濾材捕集粒狀污染物的方式以過濾為主,作用機制可包括攔截、 慣性衝擊、 擴散等。 - 防塵口罩濾材捕集粒狀污染物的方式以過濾為主,作用機制可包括攔截、 慣性衝擊、 擴散等。 - 當環境條件屬於IDLH的狀態時,應選用供氣式呼吸防護具,而非淨氣式呼吸防護具。 -處理高濃度有機溶劑時,切記應在化學氣櫃中操作;若需使用呼吸防護具,需含有一定有效活性碳量之防毒面具或活性碳口罩。 第二級 參考說明: 眼睛防護具之構造上,一般應能滿足下列各款: 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 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 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 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致使戴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單元5. 防護衣

單元5. 防護衣 一般實驗衣(laboratory coats) 在使用或儲存化學物質的實驗室中必須穿著實驗衣。 一旦發現實驗衣有污染時應立即脫除,因此實驗衣的顏色應以白色為最理想,而且必須保持乾淨。 個人穿著:穿著長褲以及包腳鞋(鞋跟不宜太高)、鬆垮的衣服以及過長的頭髮也可能造成意外。 第一級 重點提示: 1.2.在使用或儲存化學物質的實驗室中必須穿著實驗衣,實驗衣一般為白色,是為了便於發現是否有化學物質濺到身上。而其連身披風式的設計是為了易於脫去。當化學藥劑濺到身上時,實驗衣就成了第一道防線。它可有效阻擋化學藥劑直接接觸到皮膚。提高意外發生時對人體的安全防護。實驗衣有破損時應立即更換或修補。由於實驗衣是我們在實驗室工作時的最基本防護裝備,因此一進入實驗室即應立即穿上實驗衣。 3.另外,對於進入實驗室之人員的穿著方面的最基本要求為:穿著長褲以及包腳鞋(鞋跟不宜太高),而鬆垮的衣服以及過長的頭髮有可能造成意外,應盡量避免。

單元5. 防護衣 特定作業用防護衣 當操作毒性、腐蝕性較強的化學物質時,應穿著適當之化學防護衣。 處理檢體或微生物相關作業時,必須穿著符合相關規定之防護衣具。 第一級 重點提示: 如需操作危險性實驗時不能只穿著白色實驗衣,應穿著可阻擋危害物的防護衣 參考說明: 勞工的防護衣主要有:防火防護衣、防電防護衣、防化學物質防護衣、防高溫防護衣、防輻射防護衣。 防護衣應具備: 1. 防護衣的底材宜使用塑膠膜、橡膠內襯、塑膠內襯等縫合,再以加工布、布等內墊,主要是要具有舒適和防護的功能的目的。 2. 宜堅固而量經,容易活動以不防礙工作為主。 3. 容易穿戴、脫下。 4. 防護衣表面最好以光滑為主才不易留下化學物品滯留。 5. 應精細地縫製,在縫合部分應施予不浸透處理。 6. 防護具應不可有傷痕、氣泡、斑點、污穢等外觀上的缺點。 7. 接合部分應其必須要有足夠的韌性。 8. 實施不浸透性試驗,確認一切功能是否正常。 化學防護衣係以具有特殊防護作用之膜材(foil)或織品(woven)塗以彈性高分子聚合物(elastomer)所製成。織層又稱為基層(carrier),其目的為加強防護衣之物理性能,其材料為聚酯(polyester)、聚醯胺(polyamide)或其他纖維織品。塗佈層又稱為阻隔層(barrier),為防護衣之主要部分,防止有害物之功能端賴阻隔層,其材質、厚度及層數與防護功能息息相關。各廠牌塗佈材料都屬極度機密,外界無法得知。一般以聚氯乙烯(PVC)、新平橡膠(neoprene)、丁基橡膠(butyl rubber)、hypalone、viton 等俗稱之橡膠或塑膠類為基礎,再填加各廠牌之特殊配方所製成。 國內目前市面上有的化學防護衣多為從美國、日本及歐洲進口,少數是國內業者本身自外國進口原料在國內縫製加工。不論是國內加工或直接進口,所用的材質大部份均有測試資料可尋,但防護衣不似手套,光靠材質或厚度不易判斷防護效果,其他如氣密性(Level A 危害用)的好壞、全面式防護衣面罩部份的材質及衣服縫製的衣法等均會影響防護衣的防護效果。 在選擇化學防護衣具時,要注意它所提供的防護時間(即破出時間)。一定要大於暴露在化學物質下的時間,才能達到防護的效果。如果破出的時間太短,則一天中化學防護衣具所需要更換的次數太頻繁則會顥得此防護衣具不實用,而應更換另一種或更高等級的防護衣具來增加防護時間。當然,如果是一天的暴露時間很短,就可以考慮用最便宜,而可丟棄式的防護衣具來做防護,可省卻很多麻煩,如清潔與儲存等。 其他有關化學防護衣之參考資料: http://www.iosh.gov.tw/Book/Public_Publish.aspx?P=83

化學防護衣分類 防護等級 環境狀況 防護具 A級 在高濃度蒸氣、氣體或懸浮微粒的已知有害物質存在下,對皮膚、眼睛及呼吸系統需要最好防護;或在有害蒸氣、氣體或懸浮微粒存在的工作環境中,可能產生未預期的噴濺、浸泡或其它曝露狀況,已知此有害物質對皮膚有危害性或可能經由皮膚吸收。 已知對皮膚有很大危害性的物質存在或可能存在,並可能接觸皮膚。 通風不良區域。 正壓式呼吸防護具(自攜式空氣呼吸器或正壓式輸氣管面罩) 氣密式連身防護衣 防護手套 防護鞋(靴) B級 已知濃度和種類的有害物質,對呼吸系統需要最好防護,對皮膚則次之 空氣中含氧量小於 19.5% 。 由有機氣體監測器讀出有不明蒸氣或氣體存在,但是此蒸氣或氣體對皮膚不會造成嚴重傷害或經由皮膚吸收。 非氣密式連身防護衣

化學防護衣分類 防護等級 環境狀況 防護具 C級 空氣中有污染物存在,會有液體飛濺或其它方法接觸,但不會對暴露之皮膚造成傷害或經由皮膚吸收。 已知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種類,並且可用空氣濾清式口罩達到過濾空氣效果。 其它可適用空氣濾清式口罩的狀況。 全面式或半面式的空氣濾清式呼吸防護具 一件或二件式化學防濺衣 防護手套 防護鞋(靴) D級 空氣中無污染物。 無飛濺、無浸泡、無吸入或接觸之危害。 通常此狀況無需呼吸防護具

常見化學防護衣 A 級防護衣 B 級防護衣 重點說明 A 級防護衣與 B 級防護衣之主要差異在於 A 級防護衣屬氣密式,亦即防護衣徹底隔絕內外環境氣流之交換,目的在防止空氣中具強烈毒性或侵蝕性之有害物進入防護衣內。特別是在已知對皮膚有很大危害性的物質存在或可能存在、並且可能接觸皮膚時使用。 A 級防護衣 B 級防護衣

常見化學防護衣 C 級防護衣 D 級防護衣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Wetterhahn 博士之死(二甲基汞與乳膠手套) 沒有一種材質可以隔絕所有的化學物質,差別只在於時間的長短。 第一級 重點提示: 在從事任何作業時極難避免不使用手,以致手部上受傷害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因此就必須考慮各種作業中所須要的工作防護手套來防止任何手部的傷害。對於手部的防護工作使用場所來分可分為: 1. 防止化學品和水所引起的傷害使用棉手套、石綿,及外層為鋁箔的手套可隔離。 2. 有油的工作使用塑膠浸製的手套。 3. 電弧焊使用軟皮焊接手套。 4. 服務業可使用金屬網手套以保護手及手指免被刀子或刀片等尖銳的東西割傷。 手套使用須注意: 1. 手套的物質由皮膚吸收而引起斑疹或皮膚炎等 2. 必要時使用防護藥膏等,但須注意防護藥膏也是不能完全阻斷傷害的。 3. 脫掉手套後才可進行機器的操作,因機器的轉動和移動的設備會把手套捲入,並會把人的手隨著手套拉進機械內。 4. 手套的使用上不可混合使用。 5. 此外,防護手套在使用時須配合手部大小,且不影響手部握性為原則。 6. 若有任何影響原有功能時,須迅速更換。 一、Wetterhahn 博士之死 1997年,Karen Wetterhahn的死亡消息震撼了學術界及職業安全衛生界。Wetterhahn博士是美國罕布夏州(New Hampshire) Dartmouth 學院化學系教師,專門研究重金屬。Wetterhahn博士進行二甲基汞的研究時,穿戴學校提供的丟棄式乳膠(Latex)手套。她於1997年1月被診斷出汞中毒,3週後住院,於當年6月死亡。經過學校當局的調查及Wetterhahn博士的供訴,不當使用防護手套是中毒的關鍵原因;二甲基汞穿透手套,經由皮膚進入人體,造成汞中毒死亡事件。NIOSH早已認定二甲基汞可以穿透乳膠,且Wetterhahn實驗室使用的乳膠手套外盒上亦有不適用於有害化學物的警語。學校當局瞭解中毒原因後立即寫一封信給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提醒科學界注意。OSHA認為Dartmouth學院有不當之處:(1)實驗室安全計畫不夠周詳,尤其是防護手套的選用及限制使用狀況;(2)未提供手套防護的教育訓練。因此OSHA對Dartmouth學院罰款美金9000元。Dartmouth學院也立即進行改進,包括: (1)增加化學物質防護手套之選擇及使用教育訓練課程,(2)聘僱化學安全專門人員,(3)組織化學安全委員會,加強校園化學安全。Wetterhahn博士選用不適當的有害物防護手套,造成中毒死亡案例,再次突顯選用適當防護手套的重要性。 二、防護手套種類與特性 有害物防護手套的材質有天然橡膠(乳膠)、矽膠、睛橡膠(nitrile)、氯丁橡膠(neoprene)、丁基橡膠(butyl rubber)、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A)、聚胺基甲酸酯(polyurethane)等。有害物防護手套的有效性主要考慮兩項因素:滲透率及破過時間(breakthrough time)。滲透率(mg/m2/min.)指化學物在一定時間內透過手套的量;破過時間(分鐘)指化學物與手套外面接觸後,於手套內面偵測到化學物的時間。沒有一種手套材質可以隔絕所有的化學物質,差別只在於破過時間的長短。 以上參考(http://oldwww.iosh.gov.tw/data/f2/sp34-1.htm) Picture from The Scientist Library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氫氟酸(工業界中的化骨水) 第三級 此張投影片為案例說明,為台灣實際案例 參考說明: 使用氟化氫或者氫氟酸之行業主要有半導體業以氫氟酸作為清洗劑、玻璃蝕刻業以氫氟酸作為蝕刻劑、鋼鐵業使用氫氟酸作為表面除鏽劑、石化業以氟化氫作為催化劑、清潔服務業以氫氟酸作為污物腐蝕清洗劑以及作為外牆清洗劑。一般商品名為無煙鹽酸者部份也含有少量氫氟酸。氟化氫本身是氣體,溶於水後是一種強酸,稱為氫氟酸,氫氟酸屬特定化學物質丙類第一種物質,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為3ppm,吸入時會刺激鼻、咽、眼睛及呼吸道,高濃度蒸氣會嚴重的灼傷唇、口、咽及肺,50ppm 濃度下暴露數分鐘可能致死;皮膚接觸其氣體或無水液體如濃度不高時可能會延遲數小時才會造成疼痛難忍的深度皮膚灼傷。有時會由指甲縫滲入手指,造成指尖的疼痛。如係慢性中毒則可能會有心臟、神經、腸的問題。 氟化氫主要會與身中之鈣、鎂等離子結合成不溶性物質,而使體內脫鈣而發生問題,數西西高濃度氫氟酸進入體內即可將體內游離鈣完全結合,骨骼會脫鈣,甚至造成骨骼之壞死,最小口服致死劑量約為20mg/kg,急救一般以葡萄酸鈣為主,是危險性極高的一種化學物質。 使用氫氟酸或者氟化氫之場所應為密閉設備或有通風設施,並應使用防護具,如果皮膚可能接觸時需佩戴氟化聚乙烯、氯丁橡膠、類橡膠、天然橡膠、氟化彈性體等材質之手套為宜。眼部則應使用化學安全護目鏡、最好有全面式面罩。空氣中可能有氟化氫溢散時應使用含防氟化氫濾罐的防毒面罩,必要時使用附有空氣鋼瓶之防護具;全身防護具可使用橡膠材質連身式防護衣、工作靴。 以上參考(http://www.iosh.gov.tw/Book/Message_Publish.aspx?P=65&U=723)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手套選用 指標:  待處理的物質  暴露時間的長短  手套之材質  靈活度與厚度  舒適性  現場溫度  抗老化性  浸透率  機械性強度  工作電壓等級  作業方式  檢驗證明  製造商  成本 第一級 參考說明: 防護手套製造商應針對各種化學物質進行手套滲透性試驗,提供各種化學物質對防護手套的滲透率及破過時間等資料。許多因素會影響手套滲透性,例如手套密度、厚度、有無內襯、製作過程、添加物種類等;因此即使是相同材質手套,各廠商的滲透性會有所差異,各廠商提供的滲透性資料僅適用於該廠牌的手套。實際使用狀況亦會影響滲透性,例如使用時的外力、機械壓力、環境溫度、人體表面的濕度及溫度、混合物(混合一種以上的有機溶劑或存有不純物)等因素。尤其是有機溶劑混合物,其滲透率及破過時間與單一有機溶劑的情況不同,其改變情況視混合有機溶劑的種類、性質(極性或非極性)、及混合比例而定;一般而言,混合有機溶劑的滲透性大於單一有機溶劑的滲透性。雖然實驗室內的滲透性實驗未能考慮使用時的影響因素,但實驗室的滲透性資料仍是選擇防護手套的重要參考依據;使用者應針對使用的化學物種類,請廠商提供相關的滲透性資料。 由於工作場所接觸到的酸、鹼、溶劑等化學物質具有的毒性、腐蝕性等危害性物質或接觸物體的能量都不同,而且各種防護手套之材質也都不相同,即使主要材質相同,也會因成分、厚度、結構、製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防護效果,因此在選用時得考慮下列要點: 1.待處理的物質:選擇手套之前應先評估可能接觸的危害物質及其情形,如防酸鹼手套是要防哪一種酸、鹼,並且其濃度又如何。 2.暴露時間的長短:針對不同的暴露時間來選擇合適的手套而不是選最厚、最貴的。一般而言,可按暴露時間選擇需要防護等級更高一級防護效能的手套。 3.手套之材質:針對不同手套材質所屬的化學或物理特性須先行瞭解後,方能做合適的選擇。一般以化性而言,結構相似的物質易相溶,因此在選擇時以主要聚合材質和所處理物質不相似為原則,惟一般手套主要之聚合材質所佔百分比不易判定,因此唯有經過實際測試或參考文獻才能判斷手套的量化防護效果。所以廠商有義務提供足以信賴的化學防護數據表或該手套材質的化學、物理特性。 4.靈活度與厚度:一般工作現場除了要求手套的防護效果外,更希望不能影響工作之靈活進行,所以在相同效能的兩種手套中,應選擇較薄的手套。 5.舒適性:尺寸合適及設計是否精良除了影響工作之進行外,亦會影響作業人員之穿戴意願。 6.現場溫度:溫度愈高愈容易使手套吸附有毒物質進入材質內,一般而言,溫度較高的場合,應選擇較高一級防護效能之手套。 7.抗老化性(degradation resistance):即手套材質因接觸到化學物質後,其物理特性產生退化的現象。其有時是變硬、變僵、脆裂、或更硬、更弱,甚至尺寸收縮等現象。 8.穿透時間(penetration):即某一特定化學物質,從手套材質之一邊,因材質不良或不適該化學物質,而直接穿透材質本身從表面到另一邊的時間(經過接縫針洞、龜裂處亦有可能穿透)。 9.浸透率(permeation rate):即為某些化學物質氣體或液體不是穿透手套材質而是經材質細胞裡空隙滲透到材質的另一邊,而這種現象有時難用肉眼察覺得出,其計算單位為毫克/米平方/秒 (mg/m2/sec)。日常生活中氣球消氣即是這種現象。 10.機械性強度:手套不只是要能防化學品的浸滲,其強度亦須達一定水準,以免穿戴時因強度不夠而破裂,完全失去保護的作用。 11.工作電壓等級:先決定工作現場電路電壓等級,再找適合之耐電壓等級。另外在購買高電壓用手套時,應附加羊皮保護手套。 12.作業方式:須考量實際現場之作業方式,如確定是當電焊作業用或是氣焊作業用手套以及應採用二指、三指或五指之保護。 13.檢驗證明:要求廠商提供原廠證明或國內商檢局之檢驗證明。 14.製造商:相同材質,但出自不同廠家則有不同穿透值,製造商的知名度有一定之相關性,但業者不應因製造商而忽略其他因素。 15.成本:如何在有效保護勞工的條件下,而又不會增加業者太多的財務負擔。 參考(OSU's Chemical Guide and Permeation Tables; Glove Chemical Resistance Guide)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檢視 使用之前務必檢視手套之狀態:  是否變色?  有無穿孔或撕裂? 第二級 重點提示: 防護手套製造時可能有瑕疵或裂縫,因此使用者每次使用前,應檢查是否有漏洞、撕痕。使用者並應注意有效使用期限,參考破過時間,於手套失效前更換新的手套。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使用與限制 如何正確地穿、脫。 拋棄式與非拋棄式之使用。 養成工作結束脫下手套後,立刻洗手的習慣。 對於鑽孔機、截角機等旋轉刃具作業,勞工手指有觸及之虞者,不得使用手套。 使用化學溶劑時,可參考該溶劑的物質安全資料表的說明,判斷何種材質的手套具有效防護效果。 第一級 一、安全手套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 對於鑽孔機、截角機等旋轉刃具作業,勞工手指有觸及之虞者,不得使用手套。 2. 使用前和使用後都應做手套之外觀檢查。 3. 無萬能的手套,使用時必須正確穿戴適合於作業內容的手套。 4. 須特別注意有些手套可耐濃硫酸,但卻不耐稀硫酸,其他類似情形亦同。 5. 可耐單種溶劑如酒精、甲苯之手套,但卻不一定能耐此混合之有機溶劑。 6. 因手套製造過程中有混入可塑劑等種種物質,其與主材質原性能將大不相同,需特別注意。 7. 使用適合工作場所電壓值的電用橡膠手套。 8. 使用高電壓手套(B種或C種)一定要在手套外側另套用皮革手套,以保護橡膠手套免於作業中受刺穿破,以策安全。 9. 戴用電用橡膠手套前,應將手錶及手鍊等金屬物卸下。 10. 戴上手套後試握手指會不會痛,以及觀察指頭的縫製有沒有擰在一起。 11. 戴用防振手套從事工作,如機具握太緊時振動感較大,但放鬆時作業性又會變差,故要握得恰到好處。 12. 在檢查時或使用中如發現有任何不良,應立即更換新品,不可再使用。 二、安全手套的保養維護 1. 保存的地方應避免高溫高溼的場所。 2. 有些材質的手套不適合與空氣接觸,應用塑膠袋等保存較好。 3. 熔接用防護皮手套不能洗,並且不要密封在塑膠袋內以免變質或發霉。 4. 避免重物壓放或摺疊存放。 5. 電用橡膠手套若有接觸油污、應立即以酒精清洗。若以水清洗時,要立即用乾布擦拭,並放陰涼處風乾。 6. 電用橡膠手套洗濯時不要使用含油性強的溶劑系列。 7. 電用橡膠手套應避免受到太陽直接照射(紫外線會使其提早損壞),以室溫保存較不易變形,並塗抹滑石粉一雙一雙保存於箱內。 8. 職業衛生用防護手套使用後用水洗(聚乙烯醇材質之手套除外),並讓其陰乾。 9. 各種手套的保養維護,都必須依照廠商提供之使用說明書內的保養維護方法。 其他有關安全手套之參考資料: http://www.iosh.gov.tw/Book/Public_Publish.aspx?P=82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拋棄式手套脫除步驟 1. 3. 2. 4. 第三級 用一隻手將另一隻手的手套由接近手腕的地方拉起並小心往前脫去。 脫除的手套握在另一隻未脫除的手套中,將脫除手套的那一隻手的手指頭,小心地從手腕處伸入另一隻手套中,往外脫去手套, 此時手套內、外會翻過來,並將先前握住的那隻手套包在裡面。脫除的手套應做適當之處置。 每次脫除手套後應確實洗手。

單元6. 手部安全防護 重點提示: - 脫除操作化學溶劑的防護手套後,應立刻洗手。 - 防有機溶劑與防酸鹼溶液的手套材質並不相同,不可混用。 - 脫除操作化學溶劑的防護手套後,應立刻洗手。 - 防有機溶劑與防酸鹼溶液的手套材質並不相同,不可混用。 -非拋棄式防護手套使用後,須依照製造廠的使用說明進行清潔保養。 -乳膠手套可以隔離血液,但無法有效阻隔高脂溶性化學物質(如苯)或具強酸鹼性的物質(如氫氟酸)穿透。 第二級 參考說明: 眼睛防護具之構造上,一般應能滿足下列各款: 戴用時不得有使人不舒服之感覺。 戴用方便且不容易破損。 護眼組件不得容易自框架上脫落。 各部位不得存有尖銳稜角或凹凸,致使戴用者可能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各部零件能容易更換之構造。

單元7. 聽力保護

單元7. 聽力保護 認識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的種類 噪音所引起的聽力損失是不容易察覺的過程,而且可能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傳音性 感音性 -- 由噪音所引起的聽力損失最先會發生於音頻為 4000 Hz 之區域。 第一級 重點說明: 認識聽力損失: 廣義噪音:不喜歡的聲音. 狹義噪音:聲音音壓級過大, 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參考說明: 生理方面危害 聽力損失 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胃腸不適,食慾不佳 增加腎上腺素分泌 而我們所著重的聽力保護計畫即在預防感音性聽力損失的發生,保護長期暴露於高噪音作業環境下之勞工,避免遭受聽力損害。 聽力損失的種類: 當暴露於過度的噪音環境下,除了造成談話干擾令人厭煩外,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導致聽力受損。聽力損失除因耳疾、藥物及因年齡的增長使聽力減退之老年性失聰外,因噪音導致的聽力損失可概分為二: 1.傳音性之聽力損失,此類是由外傷所導致的,由於受巨大能量之突發性噪音(如:爆炸、放鞭炮或打靶…等突發性音源)產生強大壓力造成耳膜破裂造成之突發性聽力損失; 2.感音性聽力損失,即因暴露於噪音環境下使聽力閾值提高的現象。此類聽力損失又可分為二類,當聽力損失在離開噪音環境一段時間後可恢復者,為感音性的疲勞,稱之為暫時性聽力損失(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TTS)。而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使毛細胞受損,造成聽力無法恢復的損傷,稱之為永久性聽力損失(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 PTS)。 參考資料:http://oldwww.iosh.gov.tw/netbook/te6-8.htm

單元7. 聽力保護 防護具種類 依外型分成耳罩與耳塞。 優點 缺點 耳罩 方便雇主或檢查人員判斷作業人員有無配戴 沒有尺寸上的問題 適合長時間使用(密合性、舒適性) 頭部會有束縛感 在熱環境下比較不舒服 不容易與其他防護具搭配使用 耳塞 體積小、重量輕 在熱環境下工作時感覺較舒服 比較容易與其他防護具搭配使用 容易鬆拖,需要經常做調整 配戴上較需要技巧 容易污損 第二級 重點提示: 一般防音防護具:耳塞、耳罩. 特殊型防音防護具:振幅感度式、主動控制式、頭盔式、通訊式等. 如何選擇適當的防音防護具 符合標準規範 聲衰減要求 實際配戴時防音性能 使用者的舒適性與接受性 配合使用環境之特殊要求

單元7. 聽力保護 耳塞之配戴方法 因外耳道有向眼睛之方向前下方彎,要帶好耳塞應將耳道拉直,才能達預期效果。 A.若為可壓縮型,將耳塞柔捏成細長調狀;若為不可壓縮型,則跳過此步驟。 B.另一手繞過頭部,將耳朵向外向後拉。 C. 將耳塞插入耳道,由外往內壓數秒。 第三級 參考說明 勞工工作場所因機械設備所發生之聲音超過九十分貝時,雇主應採取工程控制、減少勞工噪音暴露時間,使勞工噪音暴露工作日八小時日時量平均不超過表列之規定值或相當之劑量值,且任何時間不得超過一百四十分貝之衝擊性噪音或一百十五分貝之連續性噪音;對於勞工八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八十五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百分之五十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之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

單元7. 聽力保護 使用注意事項 醫療衛生:例耳道疾病患者不適用耳塞。 佩戴防音效果檢查:因講話咀嚼等動作會使耳塞鬆脫,進而影響其防音效果,需隨時檢查重新佩戴。 保養及更換:長期使用防護具,其軟墊、橡膠等部分會有老化現象,進而影響其防音效果,需隨時檢查或更換。 個人衛生習慣:注意佩戴時手部清潔,防護具應為個人專屬,不宜共用。 第三級 參考說明: 其他有關聽力保護之參考資料:http://www.iosh.gov.tw/Book/Public_Publish.aspx?P=78

致 謝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 黃盛修老師 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 賴全裕老師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春萬先生 致 謝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 黃盛修老師 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 賴全裕老師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春萬先生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 許逸洋先生 協助本教材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