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建设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三)考核要求 通过本章主要了解古代城市建造特点及发展阶段,及历史上出现的宏伟 壮丽的城市。 1、概说 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三)考核要求 掌握:(1)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2)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了解:(1)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 成就。
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掌握:(1)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类型 (2)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3)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了解:(1)汉长安的建设(2)南朝建康的建设 (3)宋东京的建设 (4)明南京的建设 3、地方城市的建设 了解:(1)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2)明清西安城 (3)明代的松江府城(4)清代巴县(重庆)平面 (5)山东登州府、蓬莱水城
第一节 概述 中国在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复归,隋唐完成此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称、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性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一、中国古代城市基本组成(三要素): 二、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以及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积累的经验: 四、城市规划理论 (1)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1)城市选址:重视解决水源、漕运问题。 (2)城防安全措施:设置城、郭;宫城、皇城、外城。 (3)城市道路系统:以南北向为主,呈方格网状布置,宋以前土路, 以后出现砖石路面。 (4)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佛教寺院、郊区风景区(唐以前)~瓦肆 (两宋时期)~戏台普及(金元以后). (5)都城绿化 (6)城市防火:设立军巡铺、望火楼~钟鼓楼(元以后) (7)城市排水设施:下水道、沟渠。 四、城市规划理论 (1)《考工记》营国制度和规划方法; (2)《管子》的城市规划理论.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二、都城建设的特点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诸侯国都城和王城。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诸侯国都城和王城。 2、依靠旧城建新城:汉长安(傍秦咸阳旧城)、隋傍西汉后周建大兴城等。 3、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南京、明北京 二、都城建设的特点 1、特点: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2、表现: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 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三、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 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供强行从各地迁来的富豪居住,以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 C.长安城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
2、北魏洛阳、南朝建康的建设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洛阳城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宫城位于京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太庙、社稷坛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九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外国人的夷馆区。此外,郭内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市如马市、金市等。 南朝建康城按地形布置,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 因此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的作用,这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3、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隋大兴城的设计者:高颖、宇文恺。 城建革新之处: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布局特征: 规划大体仿照汉晋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但更规整。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是国际贸易中心,东市有120多行商店和作坊;里坊大小不一;长安城的庙宇多,戏场少,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长安城街道宽,都是土路,街旁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是高而厚的坊墙。因此长安城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街景单调。 城市排水运输方面也不理想,曾出现漕运不通,粮食缺乏,米价飞涨的现象,后者最终酿成放弃长安和都城东迁。
4、宋东京的建设 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旧城扩建,漕运发达,里坊制瓦解,商业繁盛。 宋东京由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故皇城规模很小而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突出。 传统的里坊制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不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5、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轮廓接近方形。全城道路规整,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城市中心设钟鼓楼,街市分散于城中。 (1)元大都 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轮廓接近方形。全城道路规整,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城市中心设钟鼓楼,街市分散于城中。 皇城偏于城南,宫殿、御苑环绕水面展开,与传统宫殿布置手法迥异。 皇城东面为太庙,西面社稷坛,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门外设瓮城,防御进攻。 (2)明代北京 规模: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清北京城规模没有再扩充,平面轮廓也没有改变,依然呈“凸”字形,主要是营建园囿和宫殿。 布局: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心部位,四面有高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街道: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钟楼和鼓楼。内城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城内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与干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沿用元代的布局。 礼制建筑:中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左祖右社))等建筑群,体量宏伟,色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市场: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6、明南京的建设(选讲) 规划布局与成就: 明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而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 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而向南展开。 南京城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用砖实砌而成,用砖量大得惊人,且严格的责任制使砖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一、起 源 周朝分封大小诸侯; 春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 秦以后各朝实行郡县制(郡·县所在地) 第三节 地方城市的建设 一、起 源 周朝分封大小诸侯; 春秋战国时各地大小城市迅速增加; 秦以后各朝实行郡县制(郡·县所在地) 交通枢纽、手工业中心或者对外贸易的港口; 在原来自然形成的草市的基础上设置的。
2、相关机构与设施 统治机构: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 司法机构:察院(检察机关)、巡检司(警察机构) 税收机构:税课司(局) 仓贮(官粮贮备处) 官办学校:儒学 祭祀坛庙:山川坛、 社稷坛、先贤庙; 其他设施:惠民药局、阴阳学与医学、养济院、漏泽园
3 、其他基础设施 防御工程: 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水利工程: 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防御工程: 即城濠、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水利工程: 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道路与下水道:北方城内只作土路;南方铺以砖石。 邮驿设施.
4、城市布局 (1) 平原地带的城市方整规列,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 钟楼(西安)。 (1) 平原地带的城市方整规列,以长方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 钟楼(西安)。 (2 )有些城市出于防御要求或某种象征意义的考虑,常把平面作成圆形,例如 黄河下游的宿迁县。 (3)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多样,道路系统也往往成不规则状:依山筑城,则主要街道沿等高线展开,沿江建市,形成带状城市。如(重庆)。 (4 )江南水网地区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成块状。 (5 )在明代,为拒元蒙势力南侵和倭寇进犯沿海各省,沿长城一线和沿海一带出 现防御城的建设高潮(辽宁兴城、山东蓬莱水城 ) 。
西安钟楼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