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1、人类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城市。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1、人类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城市。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1、人类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城市。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1、人类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城市。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产生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工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产生城市)

2 二、城市的形成 1、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 2、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 4、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非农业人口的集中; 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 城市是有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组成的综合体。

4 三、城市的定义 1.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定义各不相同。 现代城市:城与市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 城:防御;市:商品交换。
现代城市: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基础,以集聚经济 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 约科学技术的地域空间系统。 2.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四高) 硬件:高效能的城市设施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软件: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度的精神文明

5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发展方式 1.自发的有机发展 二、城市的发展阶段 1、古代的城市发展 (1)自然因素与城市发展 2.按规划发展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发展方式 1.自发的有机发展 2.按规划发展 二、城市的发展阶段 1、古代的城市发展 (1)自然因素与城市发展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考虑自然因素,因地制宜,是我国古代规划思想的重大贡献之一,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6 (3)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一般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都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2)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 《墨子》中记载有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要求,提出城市规模大小要 与城郭农田和粮食储备保持相应关系,利于城市的防守。 我过和西方国家的城市平面都有城墙和壕沟,就是从防御出发。 (3)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一般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都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A、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 B、 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C、 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坊里有坊墙坊门,早启晚闭实行宵禁,以便于管制。 D、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城为长方形,用墙分为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挤满250多个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区相同,有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的居住区。

7 (4)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影响。
A、 中国的封建社会,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实际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有几个朝代还在新王朝建立之际,即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B、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 C、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8 (5)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A、 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 B、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 C、两者制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结果: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9 三、近代城市的发展 从近代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有了人工的能源就有可能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地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10 (2)城市布局的变化: 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布局则逐渐向在空间上有隔离,并由便利交通网络联系,产业上有协作分工的城镇群或城镇密集地区的方向发展。 (3)城市与环境: 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的种种优点和乐趣。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 (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11 第三节 城 市 化 一、城市化含义: 1、各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 社会学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人口学
第三节 城 市 化 一、城市化含义: 1、各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 社会学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 人口学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一是城市数量增加、二是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增加。 经济学 城市化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 城市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过程

12 二、城市化水平的含义 2、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二、城市化水平的含义 1、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 。 2、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3 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P10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可逆转,工业的比重有一个上升时期,或也有停滞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总的发展趋势如此。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14 四、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P10 1、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A、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B、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C、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15 五、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21世纪我国将会有大规模的城市化,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是城市化的动力,也是压力。预计大量的人口要转化人城镇,但是这条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有两点应该有共识。一是不能走一些国家曾出现的情况,即大量农村人口,或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或弃农进城的人口,盲目地流人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的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城市。二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的道路,这可以比作要在河流的支流修建小水库,拦洪蓄水,以免直接冲向大江河,形成灾害。


Download ppt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1、人类经过两次劳动大分工,从而产生了城市。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