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熟悉城市化的概念、衡量指标、动力和类型。  4、明确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特点和方针。

2 1.城市的定义P18—P19 (1)对城市的认识P18 ①城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城市地理学。
②18世纪60年代的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即城市经济学逐渐形成。 ③ 19世纪中叶,城市政治学形成。 ④20世纪初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 (2)城市概念P19  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3 2、城市的特点P19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人口的高度聚集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显著特征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政府或经济组织具有对乡村经济的控制,政治权力总是集中于城市而作用于乡村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在建设方式、使用方式和社会效益上有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不仅吸纳外来文化,而且向对方扩散自身文化

4 3、城市的形成:P21 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 (1)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P21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形成的根本性内在动力。

5 (1)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P21(续)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6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P22 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①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②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③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7 4、城市发展阶段(古代)P23 (1)古代城市阶段 时代背景:奴隶社会。指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时代。
特征:①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 ②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 ③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8 4、城市发展阶段(中世纪)P23 (2)中世纪城市阶段 时代背景:封建社会。指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代。
特征:①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 ②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 ③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9 4、城市发展阶段(近代)P23 (3)近代城市阶段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社会。指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代。
特征:①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 ②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 ③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 ④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10 4、城市发展阶段(现代)P24 (4)现代城市阶段 时代背景: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现代城市发展主要特点:P24
①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②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③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④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⑤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11 5、城市化的概念P25 (1)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最先使用“城市化”一词。
(2)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12 6、城市化的特点P26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总的趋势在图形上表示是象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

13 7、城市化的衡量指标P28 (1)城市化的水平指标P28
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采用的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公式为:PU=U/P×100% [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总人口] (2)城市化速度指标P28 ①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 ②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 (3)城市化的质量指标P29 城市化质量衡量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14 8、城市化的动力P30 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是其他动力的发生基础和现实前提。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P31 ①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财 ②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物 ③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人 ④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供、产 ⑤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销

15 8、城市化的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P32 ①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②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③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动态性

16 8、城市化的动力 (三)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P34
①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得以实现,劳动力市场化为劳动力人口在空间迁移的同时实现社会职业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②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建设得以实现 ③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17 9、城市化的分类及其内涵P35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①积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②消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消极型的城市化状态有两种类型: 一是过渡城市化,又称为过量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失控和城乡发展失调。 二是低度城市化,又称后滞型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主要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政策和社会管理领域的人口法制政策。

18 9、城市化的分类及其内涵P36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①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状态,城市发展初期的基本方式,又称为低级阶段。 ②离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状态,城市发展后期出现的方式,又称为中级阶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郊区城市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包括:人口外迁、工业外迁、零售业外迁。 二是逆城市化,又称为高级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19 10、中国城市化历史分期P37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沿江、沿线相继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城市,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开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真正起步,中国城市化水平包括: (1)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年—1957年 (2)过度发展阶段—1958年—1960年 (3)调整阶段—[ 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知识青年回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以及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20 11、中国城市化的特点P39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1 12、中国城市化的方针P43 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具体表现为: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控制100万人口以上的人口数量。)

22 12、中国城市化的方针P43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发展能带来较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23 12、中国城市化的方针P44 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众的中介优势
(我国中等城市的是指非农业人口数量在20万至50万的城市)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协调发展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市化内涵式、外延式这两种方式的协调

24 本章测试题 填空题 1、由( )演变而成的城市,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由( )演变而成的城市,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是因为人类社会的( ),才使这一经济基础得以奠定。 3、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采用的就是()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4、城市化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 )所产生的动力。 5、( )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6、( )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7、( )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8、世界性组织及各国在对城市化水平作衡量时,采用的就是( )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9、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 )。

25 本章测试题 多选题 1、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包括()。 A、战争性质的变化;B、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
C、集市的出现;D、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E、农业从畜牧业分离 2、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B、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C、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D、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E、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6 本章测试题 3、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 ) A、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B、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C、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D、工业化带来众多工业劳动力; E、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4、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来考察,可以将城市化分为( ) A、积极型城市化;B、消极型城市化;C、向心型城市化; D、离心型城市化;E、逆城市化 5、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可以将城市化分为( ) D、离心型城市化;E、低度城市化

27 本章测试题 名词解释 1、城市 2、城市化

28 本章测试题 简答题 1、城市的特点 2、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9 本章测试题 论述题 具体分析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