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前的人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一,衣 1,传统:马褂 2,鸦战:洋布,洋装 3,辛亥革命:中山装 4,20y2030c:西服,旗袍,学生装等 5,建国后:列宁装,连衣裙,军装 6,改革开放后:五彩缤纷,彰显个性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长袍马褂
西装革履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西装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 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 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吗? 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礼 义 廉 耻
中山装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20—30年代改良旗袍
学生装
中西结合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列宁装 干部装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基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改革开放之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变化趋势: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期)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中式与西式、 传统与现代并存 男子: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政治色彩强烈, 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异彩纷呈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变化趋势:
二,食 1,传统:南:米饭,海鲜 北:面食,肉 2,鸦战:面包,咖啡,西餐 3,建国:凭票供应 4,改革: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 1987年:菜篮子工程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
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
清末以及民国时期 由于战乱频繁加上灾荒,广大的农村别说是西餐,几是普通的饭都吃不饱。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三,住 1,传统:平房 2,鸦战:洋房 3,建国:住房窄,家具简陋 4,改革:1995年:安居工程,家居
上海民居 北京民居 福建民居 安徽民居
西方传统建筑注重反映宗教文化 欧洲古建筑——罗马大教堂广场
中国传统建筑: 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 。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传统民居
到了近代,中国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 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旧中国的城市居住环境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小区 安居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庙路居民生活一景 上海 小屋容不下三代人节日聚餐只好在大杂院里进行 哈尔滨 文 一家三代居住在7.3平方米的空间里 天津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改 革 开 放 后
四,社会风俗 1,剪发,放足: 2,婚丧礼仪:简约文明 3,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健康化
(1)女子裹足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2)男子留辫 剪辫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 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3)婚姻风俗 旧式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玲 新式婚礼
1947年的集体婚礼
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
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1)欧风美 雨的影响 (2)革命思潮的推动 (3)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2.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从空间上看: 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我的设计 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近代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衣服 饮食 住房 风俗习惯 女装(旗袍)男装(长袍、西服、中山装) 朴素为主 服饰多姿多彩 统购统销,使用粮票 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 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 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 安居乐业、“安居工程”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 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治制度的变革 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A、看到有的妇女穿旗袍散步 B、随身带有布票 C、在咖啡店喝咖啡 D、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 2、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1、1935年,小王到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的妇女穿旗袍散步 B、随身带有布票 C、在咖啡店喝咖啡 D、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 2、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 3、“有人穿着西装祭拜孔子,有人着长袍戴礼帽。”最早出现这一现象是在 A、晚清时期 B、清末民初 C、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5、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与该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主食 肉食 蔬菜 水果 饮料 改革开放前 定量供应 的米、面 食为主, 配以杂粮 家畜、家 禽比重小,逢年过节 才能改善 平日蔬菜、冬 6、阅读下列材料 解放后我国人民饮食结构变化简表 主食 肉食 蔬菜 水果 饮料 改革开放前 定量供应 的米、面 食为主, 配以杂粮 家畜、家 禽比重小,逢年过节 才能改善 平日蔬菜、冬 日咸菜,配少量 豆制品 数量少、品种少 茶、少量啤酒和汽水 改革开放后 精制米、 面比例下降,副食 品明显增加 品种多样、随买随吃,精肉比重大 蔬菜繁多,来 源广泛 数量多,品种多,口感好 国产、进口饮料琳琅满目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 (3)通过分析上述材料,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特征。 变化:丰富的蔬菜、肉食等摆上百姓的餐桌。人们更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 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菜篮子工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 物质生活的改善为精神生活的丰富提供了条件。 温饱 小康 全面小康